第一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人性的选择
历史回到公元一九三七,日军入侵我们的土地,残杀手无寸铁的难民。南京城内血肉狼藉,哀号四起。遍地的尸体,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吊死的,捆绑的,人头群„„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不愿意投降的散兵游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却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着自己同胞的身躯,蹂躏着自己同胞的感情。每个人都在生与死,在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中挣扎,是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
陆剑雄,一位军官,在弃城逃跑和坚守阵地中,他选择了后者,带着最后的战友留下来与日本人拼死抵抗。最后还是寡不敌众,被抓了,面对日军的枪口他第一个站起来,感染其他战俘直面生死,喊出“中国不会亡!”他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反抗,与之对比,那残破的教堂中的那成千上百的中国人,面对五个日本兵,他们选择的竟然是投降!当他们一个个把上手举国头顶,当一小女孩也跟着举起双手,我看不到希望,正是因为太多的这样的人,才有了更残忍的屠杀,更大的绝望。人性在战争中得到了更好的诠释。这是中国人的悲哀,太少的“陆剑雄”,太多的懦弱的人,才会导致30万的南京同胞被杀。
姜淑云,一位归国女教师,安全区的领导者、教导者和保护者。她尽自己一切力量的去保护安全区的人民。她一次次的和日军周旋,不惜牺牲自我去救多一个人。然后在挑选慰安妇时,她在台上哭得很厉害,但却始终无法战胜自己带头举起手来。懦弱,这是人性中不可回避的一面。谁也没有权力要求别人一定要勇敢。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却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为了生存下来,他最总还是背叛了安全区的人民。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女儿被日本人扔出窗外,妹妹被拉去当慰安妇。自私,人性的可悲之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只是在崇高与卑微徘徊。
小江,一个为人不齿的妓女,一开始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样子,但最后,当日本人说需要一百名妇女做慰安妇来交换安全区里的孩子过冬的食物时,她却第一个举起了自己柔弱而圣洁的手。正是因为她,一双双手跟着举起来了,换来了安全区一时的平静。她们都知道那是有去无回的,正是她们的无畏把其他人都变得渺小。
角川,一位普通的日本军人。他不像其他的日本人,是他,让我们看到,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残忍的。对于有些人,活着比死更艰难。是他,让我们的恨得到一丝缓解。他用他的死来亵渎自己的灵魂。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的悲哀,每个人都在人性的善与恶中挣扎。没有谁可以要求谁必须勇敢。所有的恨,所有的同情,找不到出路。记住那段历史,放下那段仇恨,希望还在,就像小豆子,一直还活着一样。
第二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两个中国人逃生后的反应是上述幼稚的延续,陆川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但这个比角川的自杀更加离谱,角川之死的设置至少还符合影片逻辑,而两个中国人的笑和嬉戏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符合:试问如果有人刚刚从连绵数月的死亡威胁中脱身,而且前途未卜,他能彻底放松吗?南京大屠杀的很多幸存者直到今天仍然有强烈的心理阴影,何况当时刚刚脱身,怎么可能会有如此轻松愉悦的状态?这段被诟病是纯粹活该。
结尾单从技术论,拍得尚可,远景中角川同乡孤零零地竖在那,构图很好,也算是影片中难得的静谧。但是,在压抑了两个多小时候,即便你想“希望”一下,忽然来一段风格上反差如此之大的收场,即便是再热爱和谐本性善良的观众,也难以转过弯来啊。
之所以点这个结尾,就是想说陆川在谋划剧本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在绝望中展现希望。完全的绝望是不可取的,倒不是因为那些关于艺术的目的应该怎样怎样的文艺理论,是这部电影涉及的历史如果以这种方式表现,很难被接受,不仅如此,在艺术创建上,除了一味哭诉,也难有什么发展。而且,这毕竟是商业制作,要面对市场的,和这段敏感历史如此纠结的时候,选择完全绝望,几乎是绝路。
其实,这本身就是个难题。观影时,我常有这种感觉:这段不能这么写,这么拍是不对的,但真要想想看应该怎么拍,我发现我也很难给出什么答案。面对这个难题时,陆川给出的答案,以结尾为代表,就不太好。其他各处呢?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问题:比如那段“中国不会亡”,比如唐先生有些做作地说“我太太怀孕了”。陆川太想表达那种希望了,结果陷入了俗套中。其实角川之死还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罪与罚》中的斯维德利盖洛夫,但就是这么久远的角色也远比角川要丰满复杂得多。这就像一个困局一样,陆川太想表达希望,甚至牺牲了角色和一些合理性,但最后却谁都没法讨好。其实,在零星的角落表现一下就够了,小豆子对刘烨笑了两次,既有着战友间的默契,又带着些无奈和坦然(特别是第二次),这个细节虽然笑,但是够分量的,遗憾的是陆川让他笑了四次„„
二、是冲突还是纪录?分裂的南京。
前面有文提到过,《南京!南京!》的剧本是失败的,因为其过于散乱的情节,几乎都无法形成构架,最终成了一堆历史的“景片”。
这话对了一半。根据陆川的访谈,看《南京!南京!》的创作过程,陆川自己提到过,他原来写好一个剧本,后来拍的时候,根据拍摄情绪不断修改,删了、加了很多戏,到最后已经面目全非。以这种方式做电影,除非你是掌控力极强的导演或制片人(赛尔兹尼克这种),或者本身就期待影片以散文化或者碎片化方式出现(王家卫的电影,以及斯通的《天生杀人狂》),否则陷入杂乱的状态是很难避免的。作为导演的陆川,掌控力显然还不够。剧本跟着情绪走,情绪跟着拍摄走,到最后,剧本的整一性就会丧失。但根据陆川提到的原来那个商业味更重的剧本来看,在影片中仍然能看见一些影子,但戏剧冲突往往只是出现在单个场景里,而且还时常戏剧性相对不足或者失当,等到整个来看时,就显得乱了。所以看这部电影时,常常会觉得穿越,时而明显感觉到戏味,时而又觉得戏味不足像战场纪录片——没有谁能够有这么好的适应性能够随时在两种风格中转换自如的,作为导演的陆川自己也不能,所
以在需要纪录性的时候,他却总不合时宜地大特写(前1/3)。
这种分裂还表现在他对角色塑造的问题上。陆川自己谈过这部电影和《拉贝日记》的区别,后者按照其标榜和宣传片来看,基本是传统情节剧,陆川刻意要让《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划清界限,按照他的说法,应该是更倾向于全景式纪录的。如果是《拉贝日记》给拉贝很多仰角和大特写,我不会奇怪,因为本身就是要塑造英雄,塑造一个star,给他聚焦是应该的。但《南京!南京!》既然是要追求一种更朴实和平视的角度,那么即便为票房考虑使用一些明星演员,最好也让他们在镜头前“消失”(参考《黑鹰降落》)。但很遗憾,即使是拍得还不错的战斗段落,陆川也没少给刘烨大特写——他的脸被抹了再多的灰,观众也不会认同者是名普通的国军军人,而会因为明星的突出而瞬间出戏。而后给刘烨设计的那段带头赴死,就更有问题了——如果你要让刘烨成为英雄,那么这个桥段设计得不够英雄;如果你要让刘烨是牺牲者之一,又干嘛非让他突出一下?至于唐先生的角色设置,可以看成一条保持尚可的戏剧冲突线,但他最后的死仍然让人感到莫名。或许为了追求一种对前面所犯罪过的救赎感和政治正确,唐先生必须去死,但至少得有个明确的理由,难道陆川是想用唐先生的死来证明日军暴行的完全无理性?与其说这段看起来是日军的无理性,不如说是陆川编剧时的无厘头。
说到这里,又想起陆川在访谈中曾提到的日军屠杀实际上并非个人暴行的叠加,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实际上是军队指令的。顺便回应一句前两天讨论看待南京大屠杀和屠犹问题,那天一时忽视掉了,证明这种组织化的屠杀并不只是动机理性与否问题,如果是个人暴行,那只是军人自身的事情,说不好听,就像党卫军对美军俘虏的屠杀放大一些,如果是来自上层的组织,这就上升到了国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不仅是屠犹,还有纳粹同样臭名昭著的枪毙政委、饿死乌克兰等政策。那段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好,但在电影中,很遗憾,他试图表现,但也在这冲突和纪录的游移中草草了事。能看到的,只有似有组织的机枪扫射和占领军头目关于征集慰安妇的提及。不错,从拍摄上而言,屠杀场景,陆川在四、五个场景间平剪,然后再来一个大摇臂,把屠杀残忍程度的震撼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是从对问题的追溯来看,陆川对屠杀的表现,仍然停留在我前面提到过的两部影片水平上,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点仍然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三、堵门、祭典——两处神来之笔
1、开场的堵挹江门很好。比之日军很难给观众心理代入感的攻城,挹江门场景很能镇得住人,作为定场戏非常好。从静到动,转换得非常快,冲击力极强,同时也给毫无心理预期的观众一个突袭——所有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没有一部有这种气魄。
更重要的是这个段落是过去谈及时常常语焉不详的,第一次被如此直接地表现出来,非常好,只是有一点——真实发生的,比电影上呈现的这段,要残酷很多。
2、整部影片,祭典部分可能是争议最大的。
不仅因为它可以看做是对日军气焰的一种宣传,而且还在结构上突兀了一下,很多人看不
明白。
但我觉得,这是影片拍得最好的一个场景,因为这是他最放得开手脚的一个场景,没有考虑太多的票房与现实顾虑,也没有像之前绝望之余仍然想处处留点面包屑做希望(实际扔下去的是馒头),他拍得很纯粹,很干净,镜头剪切得非常流畅,做足了功夫。
他为什么要插进这一段呢?
我的理解是。首先,他要刺激观众。陆川拍摄此片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我们当年那个对手有多么强大,尽管最后我们赢了,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说本国首都被人烧杀抢掠仍然不够耻辱的话,陆川选择了这种招魂般的庆典。这已经不是肉体上的冲突了,而是在精神上的压迫。日本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这是陆川想回答的问题。而这段就是他想给出的答案: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没什么比这种看起来回归蛮荒状态的祭奠更能表现这种可怕的意志。
但是,在这意志可怕之余,它也会反噬。这个是我想到的,是我根据影像推演的,那就是祭典段落将近结束处角川带有绝望和茫然的吼声。这种意志力其实是非人的,它在摧毁对手的同时,也会让己方的个体消失,出现的只有这一个怪物。丧失个性的民族,必将在盲目中走向毁灭。
然而,陆川选择这种方式,是很冒险的,特别是我感觉他参考了《意志的胜利》的拍摄法,对那些写着部队番号的招魂幡和强壮鼓手的大仰角,极其规整的构图,配上紧张的鼓点,使这段影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倒不担心他因为这个被骂汉奸——那些言论虽然无知,但也没什么害处——我担心的是这段影像与《意志的胜利》相仿的蛊惑力,意志薄弱者可能会吃不消,就像传说中当年北影教授不愿意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意志的胜利》一样。不过世上只有一个三岛由纪夫,而且还死了,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四、《南京!南京!》与历史
这个问题是逃不开的。
前面在谈角川的角色问题时,我已经谈过了,那基本就是我的观点:看得出来,影片确实是建立在相对严格的考证基础上的,没有太明显和太过分的史实错误,但陆川的问题不在于不忠实历史,而是在艺术真实可允许范围内的故作幼稚。当整部影片都是在以接近史实或者号称接近史实的名义下进行时,如果非要捣鼓出类似于角川这种日军战争前期出现几率微乎其微的角色,对戏剧化情节帮助不大(因为太俗套了),而且还会伤害影片的因“史”之名。
关于拉贝的问题,别看陆川在访谈中言辞似乎挑衅味道很足,从影片来看,其实并没有对拉贝进行怎样的丑化,影片中的拉贝,已经做到了他在那种环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只是影片没有将他作为叙事中心罢了。
关于市中心的孙中山像,确实1942年新街口才竖立起孙中山像,如果严格按照史实,这
里就穿越了。但这就是艺术创造的自由了,我看过一张照片,是几个日军士兵羞辱一尊孙中山铜像(可能是中山陵的,具体记不清楚了),这说明类似事情是存在的,稍微转移下时地,并且给国都的沦亡带上些象征性意味,没什么不好。素以考证为长的李敖,写作《北京法源寺》时,不也为了艺术的考虑,把住法华寺的袁世凯穿越到了法源寺?同样理由,可以解释城中那场不曾有过的祭典。这些都不算大问题。
我觉得大问题不是史实上的,是对历史的把握。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是要去了解其成因,关注其过程,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动机。《南京!南京!》既然已经基本放弃了整一的情节,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得更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被屠杀?仅仅因为敌人的强大?强大了,打败我们了,我们就理应被屠杀?因为敌人兽性,所以我们被屠杀?那么既然创造了角川这么个有良知的角色,以及将日军日常生活表现得这么“正常”,那么这些“正常”人类,为什么会做出非人类的事情?如果说电影表现哲学议题有难度,那么为什么当教堂中发现了甚至多过日军巡逻队的中国士兵时,所有人都选择了举枪?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却大部分乖乖被杀?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激动,说要拍抵抗之城,但从影片来看,零星的抵抗归抵抗,屠城归屠城,二者是割裂的。其实挹江门一场如果后面接好了,完全可以解释上面这些,但散乱化的表现,让这些问题很难留下满意的答案。偷懒的人可能只是想着“日军是屠夫、国军太懦弱、百姓太麻木”就收场了。勤快的可能还会留个解释文,但如果要靠解释才能说清楚事情,还要电影干吗?
五、关于陆川
女朋友看完《南京!南京!》,留下一句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怎么说呢,我很不喜欢陆川的为人,对他的导演水准也持保留意见,但我赞同她的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当初看到过报道,说冯小刚是中国电影圈里最会哭穷的导演,他的投资都是哭诉拉来的。如果只是开玩笑的话,我觉得陆川上这个榜也挺合适的。他很能说,也很会说,而且很爱来事。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不忘记哭诉下血泪史,包括当初写《黑洞》剧本被剥削之类的。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此番《南京!南京!》的运作,他虽然没有傻到像高群书那样玩道德绑架,但仍然四处放噱头,比如挑衅《拉贝日记》,而事实上,这电影除了题材,几乎也没跟拉贝冲什么。后来他又豪言票房过一亿四,他就跟韩三平裸奔。这放在他自己也倾情对待的电影上,多少是让人有些反感的。我虽然可以理解他的行为——这不是小成本,8000万的投资,是要用票房说话的——但对他的行为,多少有些不屑,觉得这个人太无所不用其极。
但陆川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只在炒作上如此,在对待电影上,他也是如此。拍《可可西里》时 的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南京!南京!》。他也没有因为票房的顾虑而彻底放弃在影片中的一些尝试,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中国影坛,他的每一步虽然迈得锣鼓喧天,但也确实有这个资格。
他的问题在于,一个好导演,或者说一个合格的导演,不应该是每次都靠题材和拍摄内容才能赢得喝彩的。《可可西里》如是,《南京!南京!》亦如是。拼命固然可贵,但水平不上
去,总有一天会被遗忘的。
六、尾声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还算是评论得比较客气吧。纠结得狠了,心里非常乱,一股脑就涌出来了。其实,心里纠结的,还是那段历史,无论这电影有多少缺点,不能不承认,影像带来的直接冲击,比印在纸上的统计数据要强烈得多。从这个角度讲,《南京!南京!》已经成功了。
第三篇:南京观后感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观看电影《南京南京》之后,我的心情与影片色彩(为更真实地再现历史,仅使用黑白二色)一般,非常的压抑,不得不感叹陆川导演能够运用如此的色彩与音乐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真实地重现了历史,但更加使人触目惊心的是历史如此之惨烈与不堪回首,让人无法接受,更加痛彻心扉。
影片将我们带回1937年的南京,三天,仅仅三天日本法西期的铁蹄与炮火冲破并占领了已不堪一击的国民党统治下的南京政府,昔日繁华的南京城顿时满目疮夷,横尸遍野,城中仅剩下妇孺与伤兵,但仅仅是这些人也没能逃过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淫掠。这些黑白胶片让我们为那些死伤的同胞泪流满面,让我们为那些侵略者的暴行悲愤不已,我们的心灵无法承受那影片不能够再现而确又真实存在过的更多、更残忍地暴行,但同时又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是有那么多的同胞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之下,为了他人的生命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为了不做亡国奴而舍弃自己年轻的生命,与这些重于泰山的死相比,软弱的国民党政府让人痛心,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让人恨之入骨。
重温历史那段血泪与苦难,面对着一幅幅血淋淋的照片,那耻辱的1937年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那粘着鲜血的刺刀,那万人坑里冤死的灵魂,那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恶行,也将永远凝集在我的记忆中。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
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我们这样生于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青年一代,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强烈的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绪,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也许我们不用像革命先辈那样为了自己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也许我们不是身边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我们可以做的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珍惜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通过平凡小事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客户服务二部张玮
第四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让人再次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也并不是第一次看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片子,只是每次给我的感觉不一样而已,除了震撼,我还体会到了一些其它的东西。我相信,每个用心去看这部片子的人,大概都会有相同的感悟吧。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字幕,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只能通过画面和人物的表情猜测大概发生了什么事儿。其实,这也差不多就够了。
这部片子比我想象中的要恐怖、伤感,不可思议。那个时代的人的生命,真的就如同蚂蚁一般,轻轻一捏就碎!让我不得不感叹生命之渺小。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竟然看到了很多让我为之动容的场景,为之流泪,面对死亡的从容,身陷囹圄的不屈,直面敌人的无
胃·····一切的一切,真的是很感动!不是只字片语所能说得清的!看着一幅幅画面在我面前掠过,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尽管没有字幕,它就像无声电影一样进行着,除了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音乐。我没办法把那场景形容出来,我相信,任何一个亲眼看过的人估计都无法真切的描绘出来吧。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看到了日本军队中唯一的一个好人,跟其他人相比,他不一样,不能说绝对的不一样,但至少他有同情心,懂得同情弱者,尊重弱者,重视生命。而其它日本人是怎样对待被俘的中国人呢?在巨大的厂房门前,听话的走进去,然后可以看到在破碎的窗口一张张麻木毫无表情的面孔,倒油,放火,掷弹,巨大厂房成了魔鬼的炼火炉。在山坡上,是在被坑埋的百姓,一个个毫无动作面无表情的坐在坑里,然后埋完后,是成群的日本人
在上面舞蹈;再远一点,是一群老军官在训练观摩新军官杀人,在想什么?训练他们的残忍与勇气去杀这些被豢养的中国人!所有所有的场景,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他们想尽一些办法,蹂躏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残害儿童、妇女、老人。他们何曾想过,他们也有孩子、有妻子、有老人啊?难道他们也是这样对待老弱妇孺的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难道真的这么大!?
最让我感动的,是陆剑雄带领百姓抗战到底的场面,很让人感动。当他们最终也成为俘虏的时候,日本人真的像对待牲畜那样,拿起长竿指着中国人,像狗一样狂叫着赶他们起来,当持久没有人搭理他的时候,陆剑雄第一个站了起来,走向了刚刚屠宰过他们同胞的方向,小豆子站起来了,10岁不到的孩子,然后,我们的战士无声的一个,一个,一个个大义凛然的站了起来,走向了他们的天堂!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淋的鲜血!“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是他们全体呐喊出南京沦陷来最大的吼声!最后的尊严!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没有丢自己的脸,更没有丢中国的脸,我向他们致敬。
对于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公然捏造事实,谎称南京大屠杀的虚假性。然而,在战争中,无论是被侵略者还是侵略者,都会受到惨痛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会深入到灵魂。并且是不可抗拒的。过去我们总是在骂日本人的野蛮,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本身也是战争的牺牲品。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一场战争到底谁对谁错,但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侮辱和挑衅,日本,你怎可以说这是捏造?这是多少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人的愤怒。的确,日本该反省,为自己曾经所犯下的滔天大罪,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代表德国人向犹太人谢罪,为什么日本人就做不到这点呢?不谢罪就算啦,竟然做出污蔑事实的事,这是全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不可原谅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不可原谅的。除了感慨以外,我想,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振邦兴国,从沉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日本人认不认罪没关系,我们要做的只是正确认知历史,认知这场战争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日本人自有它的报应,如果继续犯错的话,遭到的只会是全中国、全世界人的唾骂。
第五篇:南京!南京!_观后感
南京!南京!_观后感
我在无比沉痛地观看了《南京南京》这部励志影片。看了这部影片,我非常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个年代,如今这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
首先是预告片,其中没有语言,只是几篇记述1937年南京大屠杀血腥的恐怖场面的文章,可仅仅只有这几篇文章就足可以让我们震惊,足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国家和人民曾经承受的苦难……
正式进入电影情节里了,这部电影是黑白影片,为此更能体会到国家在那个特殊年代的贫穷和落后,也营造了一种凄惨荒凉的氛围。观看后更能激励我们要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影片开始是几架日本飞机从我国当时的首都(南京)上空投下千枚炸弹,顿时南京城里尘土飞扬、老百姓们进入极度恐慌状态,危险信号提升至39级。不到一个小时,南京城已成为了一片废墟。这时候,日本军队与中国八路军的战斗开始了,可是日本军队几乎把来中国战斗的所有军人都投入了这次战争,而中国八路军只有几百人参加这次战斗,所以寡不敌众,未能成功保住南京城。日本军队因为这次战役胜利了,所以更加无视中国的人民的生命,他们把南京城的人民分在几十个地方进行大屠杀,每个方正约上千人,那血腥、残忍的场面看后令人发指。首先枪杀第一个方正的人后,其它方正的中国人异口同声的说:“中国不会亡”这五个字。可恶的日本人再不断屠杀,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民倒下了,但是“中国不会亡”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响彻了天宇,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气势震憾了日本人。纵使南京有可能会守不住,但还是有士兵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的名族精神,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这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骨气所在。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在用过去旧中国的伤痕累累警示着如今的国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家更灿烂的明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国家的发展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现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像影片中的可怜的人的精神学习,纵使他们深陷火海,但是还是对国家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满怀希望,那句“中国不会亡”真是震撼人心,如今我们的国家愈发强大,我们就更应该对我们的民族充满信仰。正如那句“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所以信仰是前提,之后他就会激励着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如今我们亲爱的祖国在前进的路上又迎来了一个小难题,就是新冠状病毒。武汉是首发之地,整个城市如今都是空荡荡的,一扫往常的热闹与繁忙。人们害怕病毒,纵使害怕还是有坚定不移地白衣天使奋斗在最前线,还是有心忧群众的百姓官带领着人们去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种困难之际,人们表现出来的是更加的团结与坚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都在为武汉这个重灾区捐钱出力。如今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强大的祖国会有能力去解决它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给国家添乱。灾区很快会重回往日的热闹与繁忙。我们的祖国是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伤害我们无不刻苦铭心。正是如此,现今的中国才如此的强大,也终将会更加强大。小小的新冠状病毒肯定会很快就得到解决的。如今这种趋势不是日益凸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