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上课稿[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6:4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上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上课稿》。

第一篇:桃花源记上课稿

桃花源记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七年级的时候,我推荐给你们一本名叫《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这本书?老师之所以喜欢那本书,是因为它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温馨恬淡的生活,其实,除了那个小小的豆蔻镇,人们的心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香格里拉,乌托邦,还有世外桃源。香格里拉这个词来自于藏经,意思是心中的日月或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乌托邦这个词来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莫尔是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乌托邦是“好的地方”的意思,莫尔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岛,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而世外桃源呢,出自于谁的笔下,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桃花源记》,相信你学完之后,定会豁然开朗。板书: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对于陶渊明我们并陌生,可陶渊明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找一名同学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看学案。

上节课老师留了作业,预习《桃花源记》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读文并初步翻译课文,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现在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检查、交流预习成果,初步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解决的,请写下来,之后大家共同解决。

今天是星期二,请组长站起来,这节课时间紧,任务重,能否完成取决于你们能否抓紧时间,得当统筹!好,请坐,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间,20分钟。(教师巡视、收集问题并指导学生写在黑板上)

好,时间到。让我们先看一下黑板,这些都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疑问我们己经解决了,大家把收获整理到学案上去,下面就要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了。某某小组,请你们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请认真笔记,如有补充请举手示意。(文常-背景-读文-翻译)

文常:五柳先生、靖节先生、第一田园诗人、第一隐逸诗人,浪漫主义流派

背景:大家都说完了,我也申请补充一点,同学们虽然说了很多本文的写作背景,但有点零散,现在我把大家说的串联一下,让大家有个整体的感知,从而对本文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没落地主家庭,博学善文,颖脱不群,桓玄,刘裕)

读文:身子坐正,头摆正,书放正,胸离桌一拳,吸气,呼气,齐读。翻译:

文章己经翻译完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现在我也有个问题想让大家帮我解答一下:陶渊明在这篇文章里到底为我们描绘一个怎样的社会?

真是无惑一身轻啊,现在就用我们收获的知识去做几道题吧,大家看学案的训练检测,动笔实践,动脑闯关!

好,这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真不少,咱们找同学总结一下吧,谈谈你的收获,一分钟思考。同学们可以把收获、疑问及改进方法写到学案上,明天继续。作业:复习所学,背诵《桃花源记》。

第二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二.字音字形: 1.缘(yuán)

2.豁(huò)然

3.俨(yǎn)然

4.阡(qiān)陌(mò)交通

5.垂髻(tiáo)6.怡(yí)然

7.便要(yāo)还家

8.咸(xián)来问讯

9.语(yù)云

10.遂与外人间(jiàn)隔

三.字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2.缘溪行

顺着

3.忘路之远近的 4.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5.复前行

向前,往前

6.欲穷其林

穷尽,走完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舍弃,放下

9.初极狭

刚开始

10.复行数步

11.土地平旷

开阔

12.屋舍俨然

13.阡陌

交通

14.悉如外人

15.黄发

垂髫

16.并恰然自乐

一起

17.乃大惊

竟,竟然

18.具答之

详细

19.便要还家

20.设酒杀鸡作食

摆设,准备

21.咸来问讯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3.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

妻子儿女

同县的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24.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25.无论魏晋

26.皆 叹惋 都

感叹惋惜

27.余人各复延其家

请,邀请

28.辞 去

告辞离开

29.此中人语云

告诉,对„„说

30.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31.便扶

向路

32.处处志之

名词动用,做标记 32.及郡下

到了

33.诣太守

34.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立即

派遣

35.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36.欣然规往 计划

37.未果

实现

38.寻病终

随即,不久

39.后遂无问津者

40.遂迷

四.成语:1.世外桃源:古义,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义,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古义,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今义,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或心情由沉闷一下子变得愉快。

5.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6.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7.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8.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9.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五.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翻译:。(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翻译: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翻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

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生活在战乱苹繁的晋朝.文章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气淳朴,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和平安详,和睦团结,平等淳朴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战乱、剥削、压迫的愿望.(2){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的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皆叹惋的原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描写桃源人社会风尚从哪两个方面进行的:

人际交往和生活状况。

8.从文中哪两件事情能够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先秦时代来此,衣着又怎么能和晋代人的衣着一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沿着路标走又怎么会迷路?

9.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目的及意义:

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文中结尾的作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已在增强故事的真实效果,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11.武陵人发现桃花林,他“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1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武陵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

沿溪行,发现桃花林,穷其林,尽于水源,发现山洞,舍船入洞,发现桃源。

13.渔人临别时,桃源人嘱托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他们什么心理?结果怎样? 他们怕桃源外的人知道后,干扰了自己和平安定的生活。渔人没有遵守桃源人的嘱托,直接去报告了太守。

14.桃花源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林的小溪源头处的山口处。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 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人民深切同情,因此他虚构了这一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平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16.桃源人与世隔绝,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正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17.桃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写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8.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与陆游的哪句诗韵致相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文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人:a.衣:悉如外人。B.貌:黄发垂髫。C.行:往来种作。D.情:怡然自乐。

21.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景:a土地平旷。B屋舍俨然。C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22.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对他们有弊的一面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3.文中描述了几种美?答:桃林美,田地美,民风淳朴美。

2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桃源社会怎样的景象?答:借代。指老人和孩子。表现出桃源社会里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生活安乐,无忧无虑。

25.文章4、5段写太守遣人寻访而迷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用意何在?答: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充分地表现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一个无法寻觅的地方。

26.初见桃花源的整体感受:豁然开朗。

27.写桃花林的美好有什么作用?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28.桃源人来这的原因是什么?答:避秦时乱。

29.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过动荡的生活。

3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用《大道之行也》中那句话来形容?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1.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2.写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3.课文中表现渔人不讲信用的句子: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3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5.桃源人见到渔人大惊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已经很久没见到陌生人了。

36.本文从哪几方面对桃源人进行描写?答: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精神风貌。

37.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a.为自己与世隔绝久远,消息闭塞而叹惋。B.为桃源外社会动荡而叹惋。C.为世人饱受战乱之苦而叹惋。七.古今异义: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很像。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的统称。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断绝往来;今义,距离。

第三篇:桃花源记课文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奇怪。

欲:想要。

便:于是,就。

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舍:房屋。

平:平坦。

旷: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顺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副词,竟,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之后。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然。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津,渡口。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欲穷其林(尽,穷尽)

穷冬烈风(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字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平坦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第四篇:桃花源记剧本

《桃花源记》 第一场

【话外音】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夫划着船出现)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桃花林在一旁随着渔夫的走动而移动)

(桃花林停止移动,山出现在渔夫面前,渔夫穿过山到达桃花源)

渔夫:(看着房屋)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间仙境。(里面的人在耕作)老人:请问先生你是谁呀?

渔夫:我?(指着自己)我是个打鱼的 老人:原来你是从外面的世界来的 渔夫:什么意思?

老人:哎,我们这从来就没有来过生人

渔夫:老人家,我看你们穿的衣服怎么都怪怪的(看着其他人)妇人:我们看你的衣服也觉得很奇怪

老人:实不相瞒,我们已经在这个地方住了很久了,都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的 渔夫:很久?

老人: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

渔夫:老人家,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啊?(疑惑)

妇人:村长,我看您也累了,干脆先回家休息吧(扶着老人)老人:也好,(跟渔夫说)先生要是不嫌弃就到我家去坐坐吧 妇人:村长,还是让先生到我家吧,您也该休息一下了 老人:也罢,就听你的(在一些人的搀扶下离开)孩子:(跑到妇人身旁)

妇人:你这孩子,怎么也不叫人的(有点生气)渔夫:不碍事的

孩子:(低头弯腰)先生好

妇人:先生要是不嫌弃就到我家住几日如何? 渔夫:那就打扰了

妇人:先生请(伸出手引路)孩子:(走在妇人身旁)第二场

甲:(放下手中的活)听说张家来了个什么外面的人,我们过去看看怎么样 乙:那还等什么,赶紧走(说着就去妇人家)妇人:我家也没什么好东西可以招待你的,你可别见怪 渔夫:(拿起一碗酒)这是哪里的话(酒刚喝完老人就来了)妇人:村长,您不是在家休息吗?(给老人让座)

老人:唉,村里来了客人我怎么休息得下来(坐在渔夫身边)妇人:那您和先生聊一会,我再去准备点酒菜(老人和渔夫点点头)渔夫:老人家,我看你们的穿着打扮像是秦时候的吧 老人:先生真是好眼力

渔夫:你们怎么会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呢?(看一下外面的人)

老人:(摇摇头)我也不清楚,听上一辈人说是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才来到这的 渔夫:后来就一直在这里生活? 老人:是啊,都好长时间了

渔夫:难道你们就没有想过要离开吗?

妇人:(拿着酒菜出来)离开?(笑了笑)我们在这里生活的好好的为什么要离开(看着围在门前的其他人)

渔夫:唉,不离开也好呀

妇人:这话怎么说?(老人拿起一碗酒在喝)渔夫: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混乱了

妇人:(转过头看见老人在喝酒)村长(叫一声)老人:呵呵,我就喝一点点(接着喝)

妇人:不行,您的身体不太好,怎么能喝酒(抢过碗)老人:罢了,不喝就不喝吧 渔夫:(呆呆的看着村长)老人:那秦朝怎么样了?(关心)

渔夫:(发呆)啊?(回神)秦朝?现在已经是东晋了 老人:这么说秦朝是被东晋的皇帝给毁灭了(摇头)妇人:村长,当初我们的祖先之所以会来到这里就是因为战乱,秦朝毁灭是注定的 老人:想当初秦朝是何等的强大,没想到……

渔夫:老人家,难道你们都不知道秦朝已经毁灭一百多年了? 老人:什么,已经一百多年了?(惊讶)渔夫:是啊

渔夫:这么说你们连秦朝是被汉给毁灭的都不知了 老人:(摇头)

渔夫:唉,那你们肯定也不知道魏晋了 妇人:没想到,外面的世界变化的那么快 老人:还是我们这里好,至少没有战乱 孩子:(跑到村长身边)

渔夫:你们就准备一直在这个地方生活吗?

孩子:那很好啊,先生你看,我们这山好水好,你要是愿意也可以在这里住下来 渔夫:我在外面的世界还有自己的生活,恐怕不能留在这啊(遗憾)村长:先生(拿着碗),来者是客,来我敬你一碗 妇人:村长,都说你不能喝酒了 村长:我就陪先生喝一点,不碍事的 孩子:就让村长喝一点吧(哀求)

村长:你看,还没有孩子懂事(端起碗喝)第三场

【话外音】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老人:先生,你这就要离开了(其他人围在旁边)渔夫:我家中还有事,这几天打扰各位了 妇人:先生何必那么客气

孩子:就是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摇头晃脑)渔夫:这小孩《论语》学的不错呀

老人:听到先生夸你怎么说啊(对小孩说)孩子:谢谢先生夸奖(低头弯腰)

老人:(满意的点点头)老朽有个请求希望先生能够答应 渔夫:老人家请说 老人:希望先生离开后不要告诉别人有这么一个地方 渔夫:这又是为何?

老人:唉,我们这里不值得让其他人知道 渔夫:难道你们都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甲:我们只想过平静的日子 乙:希望先生成全 渔夫:那好吧,我答应你们

【话外音】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衙役:报告大人,外面有个渔夫求见 太守:渔夫?他有什么事(看书)衙役:他说他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 太守:什么?(惊讶)带他进来 渔夫:大人

太守:听说你发现了什么世外桃源?是真是假?

渔夫:小人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欺骗太守(头低的很低)太守:那好,我这就跟你去看看(带上一些人)渔夫:大人请(伸出手恭敬的说)太守:(来到船边)就是这?

渔夫:大人,就在前面,马上就到了(来到自己的船前)太守:在哪?

渔夫:(到处找记号)我明明做了记号怎么都不见了 太守: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敢欺骗我 渔夫:大人,小人不敢

太守:来人啊,把他给我带回县衙候审 衙役:是(带着渔夫离开)

【话外音】之后,有个叫刘子骥的人听到这件事后就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可是这个计划并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第五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2.读准下列字音: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 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学习本段要弄清以下词语的含义:向(从前),志(作标记,动词;标志,名词),诣(到……去),寻(不久,随即,副词)。(四)随堂练习

一、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

二、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为顺序,写渔人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_________桃花源。

三、解释加黑的词。

1.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 2.便舍船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4.诣太守_______________ 5.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6.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 7.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 8.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9.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10.寻病终_______________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 12.无论魏晋___________

四、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潜、元亮、东晋、归园田居

二、渔人的行踪(渔人进出桃花林),时间先后,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三、1.房屋 2.丢弃 3.交错相通 4.到……去(拜访)5.都 6.都 7.做标记 8.做好的标记

9.寻找 10.不久 11.妻子和儿女 12.更不必说

四、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

第二课时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五)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七)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6

下载桃花源记上课稿[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上课稿[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2.熟读背诵课文。3.运用在本文积累学习古文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教学重难点:重点......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合集)

    桃花源记教案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有杜甫诗三首、桃花源记、陋室铭等文言文课文。而桃花源记是其中最重要的课文之一......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范文大全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

    《桃花源记》读后感(合集)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说课稿(大全)

    《桃花源记》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桃花源记》读后感(合集)

    《桃花源记》读后感12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希......

    桃花源记读后感[合集]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合集)

    《桃花源记》读后感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