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源记上课稿
桃花源记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七年级的时候,我推荐给你们一本名叫《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这本书?老师之所以喜欢那本书,是因为它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温馨恬淡的生活,其实,除了那个小小的豆蔻镇,人们的心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香格里拉,乌托邦,还有世外桃源。香格里拉这个词来自于藏经,意思是心中的日月或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乌托邦这个词来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莫尔是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乌托邦是“好的地方”的意思,莫尔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岛,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而世外桃源呢,出自于谁的笔下,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桃花源记》,相信你学完之后,定会豁然开朗。板书: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对于陶渊明我们并陌生,可陶渊明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找一名同学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看学案。
上节课老师留了作业,预习《桃花源记》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读文并初步翻译课文,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现在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检查、交流预习成果,初步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解决的,请写下来,之后大家共同解决。
今天是星期二,请组长站起来,这节课时间紧,任务重,能否完成取决于你们能否抓紧时间,得当统筹!好,请坐,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间,20分钟。(教师巡视、收集问题并指导学生写在黑板上)
好,时间到。让我们先看一下黑板,这些都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疑问我们己经解决了,大家把收获整理到学案上去,下面就要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了。某某小组,请你们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请认真笔记,如有补充请举手示意。(文常-背景-读文-翻译)
文常:五柳先生、靖节先生、第一田园诗人、第一隐逸诗人,浪漫主义流派
背景:大家都说完了,我也申请补充一点,同学们虽然说了很多本文的写作背景,但有点零散,现在我把大家说的串联一下,让大家有个整体的感知,从而对本文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没落地主家庭,博学善文,颖脱不群,桓玄,刘裕)
读文:身子坐正,头摆正,书放正,胸离桌一拳,吸气,呼气,齐读。翻译:
文章己经翻译完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现在我也有个问题想让大家帮我解答一下:陶渊明在这篇文章里到底为我们描绘一个怎样的社会?
真是无惑一身轻啊,现在就用我们收获的知识去做几道题吧,大家看学案的训练检测,动笔实践,动脑闯关!
好,这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真不少,咱们找同学总结一下吧,谈谈你的收获,一分钟思考。同学们可以把收获、疑问及改进方法写到学案上,明天继续。作业:复习所学,背诵《桃花源记》。
第二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二.字音字形: 1.缘(yuán)
2.豁(huò)然
3.俨(yǎn)然
4.阡(qiān)陌(mò)交通
5.垂髻(tiáo)6.怡(yí)然
7.便要(yāo)还家
8.咸(xián)来问讯
9.语(yù)云
10.遂与外人间(jiàn)隔
三.字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2.缘溪行
顺着
3.忘路之远近的 4.渔人甚异之
很
对„„感到诧异
5.复前行
向前,往前
6.欲穷其林
穷尽,走完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舍弃,放下
9.初极狭
刚开始
10.复行数步
几
11.土地平旷
开阔
12.屋舍俨然
13.阡陌
交通
14.悉如外人
都
15.黄发
垂髫
16.并恰然自乐
一起
17.乃大惊
竟,竟然
18.具答之
详细
19.便要还家
20.设酒杀鸡作食
摆设,准备
21.咸来问讯
都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说
23.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
妻子儿女
同县的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24.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25.无论魏晋
26.皆 叹惋 都
感叹惋惜
27.余人各复延其家
请,邀请
28.辞 去
告辞离开
29.此中人语云
告诉,对„„说
30.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31.便扶
向路
32.处处志之
名词动用,做标记 32.及郡下
到了
33.诣太守
34.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立即
派遣
35.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36.欣然规往 计划
37.未果
实现
38.寻病终
随即,不久
39.后遂无问津者
40.遂迷
四.成语:1.世外桃源:古义,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义,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古义,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今义,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或心情由沉闷一下子变得愉快。
5.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6.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7.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8.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9.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五.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翻译:。(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翻译: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翻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
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生活在战乱苹繁的晋朝.文章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气淳朴,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和平安详,和睦团结,平等淳朴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战乱、剥削、压迫的愿望.(2){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的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皆叹惋的原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描写桃源人社会风尚从哪两个方面进行的:
人际交往和生活状况。
8.从文中哪两件事情能够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先秦时代来此,衣着又怎么能和晋代人的衣着一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沿着路标走又怎么会迷路?
9.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目的及意义:
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文中结尾的作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已在增强故事的真实效果,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11.武陵人发现桃花林,他“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1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武陵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
沿溪行,发现桃花林,穷其林,尽于水源,发现山洞,舍船入洞,发现桃源。
13.渔人临别时,桃源人嘱托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他们什么心理?结果怎样? 他们怕桃源外的人知道后,干扰了自己和平安定的生活。渔人没有遵守桃源人的嘱托,直接去报告了太守。
14.桃花源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林的小溪源头处的山口处。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 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人民深切同情,因此他虚构了这一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平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16.桃源人与世隔绝,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正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17.桃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写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8.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与陆游的哪句诗韵致相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文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人:a.衣:悉如外人。B.貌:黄发垂髫。C.行:往来种作。D.情:怡然自乐。
21.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景:a土地平旷。B屋舍俨然。C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22.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对他们有弊的一面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3.文中描述了几种美?答:桃林美,田地美,民风淳朴美。
2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桃源社会怎样的景象?答:借代。指老人和孩子。表现出桃源社会里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生活安乐,无忧无虑。
25.文章4、5段写太守遣人寻访而迷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用意何在?答: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充分地表现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一个无法寻觅的地方。
26.初见桃花源的整体感受:豁然开朗。
27.写桃花林的美好有什么作用?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28.桃源人来这的原因是什么?答:避秦时乱。
29.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过动荡的生活。
3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用《大道之行也》中那句话来形容?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1.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2.写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3.课文中表现渔人不讲信用的句子: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3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5.桃源人见到渔人大惊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已经很久没见到陌生人了。
36.本文从哪几方面对桃源人进行描写?答: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精神风貌。
37.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a.为自己与世隔绝久远,消息闭塞而叹惋。B.为桃源外社会动荡而叹惋。C.为世人饱受战乱之苦而叹惋。七.古今异义: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很像。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的统称。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断绝往来;今义,距离。
第三篇:桃花源记课文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奇怪。
欲:想要。
便:于是,就。
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舍:房屋。
平:平坦。
旷: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顺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副词,竟,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之后。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然。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津,渡口。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
欲穷其林(尽,穷尽)
穷冬烈风(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字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平坦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第四篇:桃花源记剧本
《桃花源记》 第一场
【话外音】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夫划着船出现)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桃花林在一旁随着渔夫的走动而移动)
(桃花林停止移动,山出现在渔夫面前,渔夫穿过山到达桃花源)
渔夫:(看着房屋)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间仙境。(里面的人在耕作)老人:请问先生你是谁呀?
渔夫:我?(指着自己)我是个打鱼的 老人:原来你是从外面的世界来的 渔夫:什么意思?
老人:哎,我们这从来就没有来过生人
渔夫:老人家,我看你们穿的衣服怎么都怪怪的(看着其他人)妇人:我们看你的衣服也觉得很奇怪
老人:实不相瞒,我们已经在这个地方住了很久了,都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的 渔夫:很久?
老人: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
渔夫:老人家,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啊?(疑惑)
妇人:村长,我看您也累了,干脆先回家休息吧(扶着老人)老人:也好,(跟渔夫说)先生要是不嫌弃就到我家去坐坐吧 妇人:村长,还是让先生到我家吧,您也该休息一下了 老人:也罢,就听你的(在一些人的搀扶下离开)孩子:(跑到妇人身旁)
妇人:你这孩子,怎么也不叫人的(有点生气)渔夫:不碍事的
孩子:(低头弯腰)先生好
妇人:先生要是不嫌弃就到我家住几日如何? 渔夫:那就打扰了
妇人:先生请(伸出手引路)孩子:(走在妇人身旁)第二场
甲:(放下手中的活)听说张家来了个什么外面的人,我们过去看看怎么样 乙:那还等什么,赶紧走(说着就去妇人家)妇人:我家也没什么好东西可以招待你的,你可别见怪 渔夫:(拿起一碗酒)这是哪里的话(酒刚喝完老人就来了)妇人:村长,您不是在家休息吗?(给老人让座)
老人:唉,村里来了客人我怎么休息得下来(坐在渔夫身边)妇人:那您和先生聊一会,我再去准备点酒菜(老人和渔夫点点头)渔夫:老人家,我看你们的穿着打扮像是秦时候的吧 老人:先生真是好眼力
渔夫:你们怎么会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呢?(看一下外面的人)
老人:(摇摇头)我也不清楚,听上一辈人说是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才来到这的 渔夫:后来就一直在这里生活? 老人:是啊,都好长时间了
渔夫:难道你们就没有想过要离开吗?
妇人:(拿着酒菜出来)离开?(笑了笑)我们在这里生活的好好的为什么要离开(看着围在门前的其他人)
渔夫:唉,不离开也好呀
妇人:这话怎么说?(老人拿起一碗酒在喝)渔夫: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混乱了
妇人:(转过头看见老人在喝酒)村长(叫一声)老人:呵呵,我就喝一点点(接着喝)
妇人:不行,您的身体不太好,怎么能喝酒(抢过碗)老人:罢了,不喝就不喝吧 渔夫:(呆呆的看着村长)老人:那秦朝怎么样了?(关心)
渔夫:(发呆)啊?(回神)秦朝?现在已经是东晋了 老人:这么说秦朝是被东晋的皇帝给毁灭了(摇头)妇人:村长,当初我们的祖先之所以会来到这里就是因为战乱,秦朝毁灭是注定的 老人:想当初秦朝是何等的强大,没想到……
渔夫:老人家,难道你们都不知道秦朝已经毁灭一百多年了? 老人:什么,已经一百多年了?(惊讶)渔夫:是啊
渔夫:这么说你们连秦朝是被汉给毁灭的都不知了 老人:(摇头)
渔夫:唉,那你们肯定也不知道魏晋了 妇人:没想到,外面的世界变化的那么快 老人:还是我们这里好,至少没有战乱 孩子:(跑到村长身边)
渔夫:你们就准备一直在这个地方生活吗?
孩子:那很好啊,先生你看,我们这山好水好,你要是愿意也可以在这里住下来 渔夫:我在外面的世界还有自己的生活,恐怕不能留在这啊(遗憾)村长:先生(拿着碗),来者是客,来我敬你一碗 妇人:村长,都说你不能喝酒了 村长:我就陪先生喝一点,不碍事的 孩子:就让村长喝一点吧(哀求)
村长:你看,还没有孩子懂事(端起碗喝)第三场
【话外音】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老人:先生,你这就要离开了(其他人围在旁边)渔夫:我家中还有事,这几天打扰各位了 妇人:先生何必那么客气
孩子:就是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摇头晃脑)渔夫:这小孩《论语》学的不错呀
老人:听到先生夸你怎么说啊(对小孩说)孩子:谢谢先生夸奖(低头弯腰)
老人:(满意的点点头)老朽有个请求希望先生能够答应 渔夫:老人家请说 老人:希望先生离开后不要告诉别人有这么一个地方 渔夫:这又是为何?
老人:唉,我们这里不值得让其他人知道 渔夫:难道你们都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甲:我们只想过平静的日子 乙:希望先生成全 渔夫:那好吧,我答应你们
【话外音】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衙役:报告大人,外面有个渔夫求见 太守:渔夫?他有什么事(看书)衙役:他说他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 太守:什么?(惊讶)带他进来 渔夫:大人
太守:听说你发现了什么世外桃源?是真是假?
渔夫:小人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欺骗太守(头低的很低)太守:那好,我这就跟你去看看(带上一些人)渔夫:大人请(伸出手恭敬的说)太守:(来到船边)就是这?
渔夫:大人,就在前面,马上就到了(来到自己的船前)太守:在哪?
渔夫:(到处找记号)我明明做了记号怎么都不见了 太守: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敢欺骗我 渔夫:大人,小人不敢
太守:来人啊,把他给我带回县衙候审 衙役:是(带着渔夫离开)
【话外音】之后,有个叫刘子骥的人听到这件事后就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可是这个计划并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第五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2.读准下列字音: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 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学习本段要弄清以下词语的含义:向(从前),志(作标记,动词;标志,名词),诣(到……去),寻(不久,随即,副词)。(四)随堂练习
一、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
二、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为顺序,写渔人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_________桃花源。
三、解释加黑的词。
1.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 2.便舍船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4.诣太守_______________ 5.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6.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 7.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 8.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9.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10.寻病终_______________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 12.无论魏晋___________
四、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潜、元亮、东晋、归园田居
二、渔人的行踪(渔人进出桃花林),时间先后,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三、1.房屋 2.丢弃 3.交错相通 4.到……去(拜访)5.都 6.都 7.做标记 8.做好的标记
9.寻找 10.不久 11.妻子和儿女 12.更不必说
四、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
第二课时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五)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七)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