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诗歌鉴赏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答案
小瓜劳动产物 感谢捧场
P12开始
现场练习部分我认为不用做 有需要的同学可自行参考诗歌下面的答案解析--这里只提供强化训练答案 蓝色字为诗歌标题 页码已标注 如发现遗漏 自己看着办 小瓜已经很努力的找了 无奈有几个实在找不到答案 就选了几个解析 酌情选抄 好吧 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整理工作
好事近P12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减字木兰花P12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寄远P15 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西江月·黄龄庙(又题阻风三峰下)P20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乌衣巷、人月圆、山坡羊·燕子P20 1这三篇作品君通过意象 表达了深沉之感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梦中作P23 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雨P26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晚泊岳阳P2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云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喜外弟卢纶见宿P31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梦中作 P34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秋兴(其六)P36 借古讽今
对乱后长安深含痛惜之情,对王朝中兴充满感慨叹息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P39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东坡P42(打死改题目的!!酌情选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P45 清冷、幽静
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送魏大从军P48(酌情选抄)
这是送别友人从军之作。此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那样儿女情长,而是激励友人立功沙场,并抒发自己的慷慨豪情。魏绛,这里借指魏大。首二句写从戎的背景,军情紧急,是为御边保国之举。次二句点明送别之地,并相约立功沙场。
五、六句写从军所往之地,地势险要,足见从戎者责任重大。末二句以汉将留功之典故,明确表露对友人扬名塞外之期待。全诗气势慷慨激扬,虽为勖勉友人,实亦可见诗人自身“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之三十五)的精神面貌。
陈子昂借用四个历史上的抗敌名将来比喻魏大,以此激励友人,更表现了诗人自己一片忠心报国的情怀,因此全诗的格调才会如此慷慨激昂。同时诗人在使用四个典故时注意变化,将历史人物、眼前景物和临别情怀完全交融在一起,又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
“匈奴犹未灭”,诗人在首句就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
“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附近的少数民族联合,曾说“和戎有五利”,八年中,九合诸侯,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诗人把魏绛“和戎”改为“从戎”,表明了诗人对当时边防战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恰恰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表达出来,别有一番风味。既表达了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的惆怅之感,又表达了为国立功的宏愿,气概慷慨雄壮。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后汉书 • 窦宪传》载,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登金陵凤凰台P50(可参考P57现场练习部分)
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语》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P53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寄远P55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春日即事P58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晚泊岳阳P60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P62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云上“行怀”,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P64 采用的手法是对比(反衬),表达的情感是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孤雁P67 尾联以“野鸦”来陪衬孤雁,感情浓烈,爱憎分明。孤雁是思群念友,悲鸣不已,痛苦劳累,迫切焦急;野鸦则鸣噪纷纷,了无意绪,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两相比照,更见得孤雁的孤单可怜,处境险恶,也可看出野鸦的鄙卑无聊,冷漠刻薄。
金陵酒肆留别P69 化抽象为具象,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P71 ①对偶,“秋月”与“春花”上下相承,写时流逝之快。②比喻,将“人情”比作“云”,突出人情冷漠,不可捉摸。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兼有夸张,时光短促,人生短暂,暗示隐退之意。
好事近P74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次石湖书扇韵P77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临江仙P80 ①侯词中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陕口送友人、送蜀客P83 思念故乡之情
华清宫、过华清宫P85(选抄)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吴融的诗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写华清宫,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而宫内呢,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一片暖融融,统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闲,外面的寒冷,他们亦毫无觉察,这样下去,结果很难设想。值得指出的是,吴诗用对比,很有特色。一般诗作对比,总是两两相对。而该诗则脱了窠臼,一、四句写宫外,二、三句写宫内,该算是手法之奇了。崔橹的诗主要用了“分述”的手法。作者写衰落的华清宫,一、二句言白昼之情:从登山入宫之道写起,御辇之道修得很齐整,昔日御驾来时,气派也是不小的,而如今,朝代衰了,帝也不来了,道路上便杂草芜生了。再写华清宫中之景,由于久无人居,宫中树便长得又高又密。层层绿树环抱,各种花卉相拥,皇宫仍是一片碧绿景象。但空室无人,那碧绿给人的就不是生机,而是充溢着寒冷的气氛,使人感到阴森,乃至恐怖。
三、四句写夜间之景:到了夜里,华清宫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然而,光有月光照楼影,再无欢歌笑语声,那玉人倚楼、望月赏景的画面,已消逝得无踪无影。想到“上皇(玄宗)正在望仙楼,太真(杨贵妃)同凭阑干立”(唐·元稹《连昌宫词》)的昔日的情景,人们自然会伤神黯然了!由于诗人用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吴融的诗也好,崔橹的诗也好,都让读者对繁盛之宫和凄冷之宫有了强烈的印象和感受。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P88 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感谢小瓜吧!!!
第二篇:诗歌鉴赏答案
201
202.B(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A无可厚非:无可非议。C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D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绸缪,缠缚,引申为修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不合语境,语境中只有做准备的意思,并不强调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203.【 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 事物。
204.D(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错用对象;A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B深孚众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205d 206 【答案】B 【解析】A善刀而藏:善:擦拭干净。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比喻行事适可而止,善于收敛自己。B.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与无搭配。C.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D.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207答案、C C 项“胶柱鼓瑟”形容拘泥不知变通。A项“俯拾即是”指一弯腰就能拾到,形容某种东西很多,随处可得。多用于文章、语言方面,也用于地上可拾取的物。该句说“名贵宝石很多”,不可能随处可得,应改为“琳琅满目”。B项“天壤之别”比喻极大的差别,但二者使用前提必须是一褒一贬,李白和杜甫的两种风格都是褒扬对象,与“一褒一贬”的使用前提相矛盾。D项“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这里指贪官悔过,用词和语境不合。可改为“追悔莫及”。
208.(3分)B 作壁上观:比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观。A.外延错误。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C.不合语境。风言风语:私下议论、暗中流传的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D.望文生义。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也用以称颂师长潜移默化的谆谆教诲。209.(3分)【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解析】金兰之交: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比喻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B.胸无宿物:指胸中没有成见,很坦荡 C.敬谢不敏:谦词,称自己没有才智而谢绝。不用于拒绝无理要求 D.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210、B(B、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A、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C、可以指出的日期。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多指事情、希望等。D、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211.A(兄弟阋墙: 阋,争斗。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
吉光片羽: 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马名;片羽,一片羽毛。古代传说,吉光是神兽,毛皮为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现常比作从前生活中稀少的、值得回忆的往事。也作“吉光片裘”。此处用“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褒贬不当。)212c
213.C(A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多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B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C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D多形容恳切地教导。)214
215.答案D(A项,“坐地分赃”:原指盗贼固定在某处瓜分赃物,后多指匪首等在家里分取同伙盗窃的财物。坐地,固定在某个地方。B项,“钟灵毓秀”: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C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D项,“擿奸发伏”:揭发奸邪,检举阴私,使无处可藏。擿,揭发;奸,奸邪、邪恶;发,检举;伏,阴私)216
217.B(应为“耸人听闻”。“骇人听闻”所指的内容通常是真实可信的;“耸人听闻”所指的内容是夸大的,甚至是有意编造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18.【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的事物。
219.(3分)答案:B(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据句意应是“令人侧目”。A.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C.另辟蹊径: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D.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
220.C(A、指才能比别人稍强,也是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B、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C、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D、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221
222
223.C(A.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B.笔走龙蛇: 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C.“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符合语境。D.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酷热。)224b 225D项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226.C(A应改为“津津乐道”。A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或文辞。现在也比喻不联系实际,生硬地接受或模仿B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是褒义词。D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此处应该用“如火如荼”)227.(3分)D
解析:D项,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A项,从长计议:放宽时
间慢慢商量考虑,指不急于作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应改为“从长远考虑”。B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C项,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者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228.(3分)A(A.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B.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C.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D.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229.C(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A.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B.目光如豆:形容人目光短浅,贬义。D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
230.A(B.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说。用在此处不恰当。C.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这里应用“不胜其烦”)D.呼之欲出:①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231、C比喻学识渊博的人,符合题意(A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B指人们的拥护或反对,和语境逻辑不合D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这里与“前景”搭配不当,因为前景无所谓大小多少。宜将“前景”改为“希望”。)232
233.C(A项,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B项,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C项,杀身成仁:泛指为正义或理想而献出生命。D项,焚膏继晷:点燃油灯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学习或工作)
234【答案】C(A文过饰非:形容用虚伪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B琵琶别抱:比喻妇女改嫁。C含英咀华:比喻细细体会诗文中的精华。D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分上下。)235.C
236、B(A、项中的“一发不可收拾”是指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应改为“一发而不可收”。B、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C、解释: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近义词: 为虎作伥、为虎傅翼 助纣为虐.D.“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表达的意思跟语境相反。)
237.C 解析:A.语义重复。B.褒贬误用,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或者干尽了坏事。D.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此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238、答案C 解释A流金铄石:能使金石融化,形容天气极热。B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C金玉满堂:金、玉:黄金和美玉。指黄金宝石满堂都是。形容财富之多。后也用于比喻富有才学。D坐拥百城:有一万卷书,胜似管理一百座城的大官。比喻藏书极丰富。
第三篇:诗歌鉴赏答案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1:形象类
(一)景物形象
题型:某诗/某句/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征
例题: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夏日图景?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参考答案:久雨不停,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木浓荫,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诗人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夏日田园风光。
【常见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幽寂冷清、幽僻冷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清幽明净、明媚绮丽、清新明丽、淡雅幽远、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奇景”类常见特征概括词:
壮美奇绝、壮观雄奇、壮丽辉煌、离奇险怪、奇异璀璨、雄浑阔大、五彩缤纷、惊心动魄等。
【景物描写作用类】
题型:前*句的写景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简绘画面——概括特征——看是否交代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物什么心境?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为下文写什么做了铺垫?
(关于作用记住五个词:交代、渲染、烘托、奠定、铺垫)
例题1:《古诗文训练(1)》第7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捣练子·夜如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1)“斜月下,北风前”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交代时间、节令气候(1分),渲染了一种冷清暗淡的气氛(1分),烘托了思妇凄苦的心境(为下面写思妇的凄苦心境作铺垫)(奠定凄婉的感情基调)。(1分)
例题2:《古诗文训练(5)》第6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①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②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①飞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②金风玉露:秋风白露的美称。
(1)上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写纤薄绚丽的云彩,广远的银河,清凉的秋风白露(1分),渲染了冰清玉洁/富有仙味/诗情画意/淡雅纯净的氛围(1分),烘托出牛郎织女心灵的高尚纯洁(或:爱情的圣洁)(1分),为后面写他们温柔缠绵的相会(或:颂扬他们忠贞的爱情)做铺垫(1分)。
(二)人物形象
题型: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人物特征(所处环境、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性格等)+身份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和晏殊的《蝶恋花》分别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柳永《蝶恋花》:刻画了一位在夕阳斜照下登楼望远(登高望远而引起无尽离愁),想要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消瘦憔悴的志诚男子形象。
晏殊《蝶恋花》: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而彻夜未眠,登高望远而不见所思,欲寄书信却不知何处的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
(三)事物形象
题型:这首诗/词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物征(外部特征、内部品质,用两三个词概括)+物名
例题1:顾况的《子规》塑造了怎样的子规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年年啼血、积冤不平的子规形象。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参考答案:刻画了色淡香浓、体性轻柔、迹远品高的桂花形象。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2:技法类
题型:这首诗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赏析/简要分析诗中的**形象。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注意:分析手法要结合手法的特征去分析,并指出其表达效果,记住常见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术语。
(一)景物类:写景手法
【写景常见方法】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官(视、听、味、触、嗅)结合、工笔、白描等。
例题1:《期初检测》第2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问: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①白描(1分),写了青绿分明的南山、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简笔(粗线条)勾勒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②远近结合(1分),远写青绿分明的南山,近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一幅雨后乍晴清新明媚(或“清明和暖”)的画面(1分)。
③虚实结合(1分),虚写随风飘扬的柳絮,实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④点面结合(1分),先整体描绘了雨后乍晴的清新景象,再重点写葵花的向阳怒放(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1分)。
⑤对比(1分),诗人将随风飘扬的柳絮与始终向着阳光的葵花对比(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之态。(1分)
例题2:《期初检测》第3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步骤:①指出情景关系(1分)②描绘颔联画面(1分)
③概括画面氛围(1分)④指出所抒感情(1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1分)。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1分)(或“凄清冷寂、寒冷凄清、肃杀凄凉”等),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1分)。
(二)人物类:描写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或其他修辞、表现手法。
2、侧面描写:景物烘托、他人衬托。
题型:诗人如何塑造某某形象?
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手法——描述分析(引关键词)——形象特征(性格、情感等)
(注:看不出手法的,可以直接引关键词进行分析)
例题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如何塑造思妇形象的?
参考答案:①景物烘托:诗人描绘了月辉倾泻、久久徘徊的景象,渲染了柔和迷蒙的氛围,烘托出思妇心中绵长的思念之情和挥之不去的愁绪。
②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描写了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动作(或:想“卷去”、“拂”走惹人愁思的月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以及一系列心理活动,将思妇的相思之苦及凄婉落寞写得形象生动。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满”、“皆”、“如云”等字,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骄”、“夸”等就刻画出宦官骄横跋扈的神态;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诗人先用白描手法写出农夫土地受灾的严重情况,然后用第一人称直言他们难抑的愤怒之情,使农夫的悲惨牵动人心。
(三)事物类:描写方法
【刻画事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侧面描写:(他物)衬托/反衬
题型1: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抓关键词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古诗文训练(4)》第6题(1)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1)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手法。李诗写柳枝追随东风翩翩起舞,“逐”字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唐诗写柳枝有意挑逗春风别具柔情,“绊惹”形象地写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妩媚多姿)。(拟人,1分,正确描绘两句诗,1分,指出李诗柳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1分,指出唐诗柳的“调皮”1分。)
题型2:这首诗/词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概括物征——抓关键词句分析特征——结合手法指出诗人情志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以桂花自比(1分),孤芳自赏地写自己的高洁/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1分)。
【或: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1分),并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1分)。】
(四)情感类:抒情方式
【常见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时结合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反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抒怀、用典、以小见大、抑扬等。
题型: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是怎样表现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情景交融。词人写春草铺地如茵,夕阳余晖下,闪烁着一层如烟似雾的光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凄美/感伤的意境,烘托出主人公因相思而孤独寂寞的心情。
例题2: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作者主要运用哪种方法来抒发情志的?
参考答案:用典。作者连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小儿破贼”三个典故,表达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加强了词增强了气势。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3:语言类
(一)“诗眼”类
题型:某诗/某联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①理解或解释词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逐句或逐联分析);
③指出其作用。【集中表达了……(中心)/对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笼罩全篇,丰富意境】
例题:杜甫《月夜》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独”为本诗诗眼。“独”,单独,孤独。前两联写闺中的妻子虽有儿女相伴,但儿女尚小未能懂得母亲牵挂父亲之意,因而她只能独自望月思念丈夫。“独”字写出了妻子的孤单身影及内心的思念无法向人诉说排遣的孤单寂寞。颈联通过写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形象写出妻子的望月之久,更突出她的思念之深,孤独之重。而如何才能结束思念之苦、孤独之愁,便自然引发了尾联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独”字精炼地概括出妻子望月的孤单、内心因思念而起的孤独,表达出思念之深切。
(二)“炼字”类
题型:某联/某句中的**用得好,请(找出)并做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释义——描绘诗句——指出表达效果(手法/特征/情感)
例题1:杜甫《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中“坼”,“浮”两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境赏析之。
参考答案:“坼”,即分裂,“浮”,即浮动。写洞庭湖广阔无垠,好像将吴楚两地分隔开,天地日月都在洞庭湖上浮动。这两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雄伟气势/恢弘气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例题2:请结合诗意赏析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
参考答案:“自”,径自,自顾自地。祠堂台阶的草径自变得碧绿,映出一片油绿。“空”,白白地,徒劳地。黄鹂在柏树叶中徒劳地婉转啼鸣。这两个字给本来春意盎然的美景蒙上了一层冷僻的色彩,写出此处的幽寂荒僻,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先贤功绩被人遗忘的现实的忧伤,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落寞。
(三)语言风格类
题型: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风格——结合诗句、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风格如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豪放飘逸。(1)以丰富大胆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幅幅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运用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四万八千丈”)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豪迈奔放、沉郁顿挫、婉约细腻、悲壮慷慨等。
各类题材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送别诗:意蕴深远;
边塞诗:悲凉慷慨;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
讽喻诗:沉郁激愤;宫廷诗:缠绵宛转。
常见诗人语言风格: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4:情感类
题型1:这首诗/某联/某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题步骤:描述或概括诗句内容——(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后两句“若教恨破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后两句以反问的语气,由鸟及人,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题型2:诗人借咏某物/写某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概括事物特征/概括景物特征——(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诗人借咏子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借咏积冤不平的子规,托物言志,抒发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第四篇:语文诗歌鉴赏
2014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集锦(三):诗歌鉴赏技巧之表
达技巧汇总
诗歌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含了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1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2)、托物言志(又叫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借以表达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借以表达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高洁情操的决心。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一般是哲理诗。
(4)、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
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5)、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的《石头城》)。
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
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动静结合就是指对事物或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一静一动,意境雄浑开阔。
4、正侧面结合就是对描写的事物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陌上桑》中的罗敷的形象,就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时的表现来把罗敷的美丽展示了出来,这比直接的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修辞手法:
1.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以船的一部分“帆”借代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
3.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黄
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5.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反问 加强语气。“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7.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8.双关 意在言外,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使语言更加含蓄、风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9.对比 让事物、形象突出,情感表现更鲜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0.比兴 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方法归纳
表达技巧
(一)、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二)、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五篇:语文诗歌鉴赏
语文诗歌鉴赏13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诗歌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诗歌鉴赏 篇1《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夜宿山寺就是夜晚借宿在山上的寺院。
2、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楼的高,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3、危楼,这里指高楼。而不是快要倒塌的楼
4、直译: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5、相关考题。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危楼_______________ 百尺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楼宇的高。
语文诗歌鉴赏 篇2【步骤一】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步骤二】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步骤三】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步骤四】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步骤五】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语文诗歌鉴赏 篇3一、解题要点及鉴赏术语:
⒈了解格律知识:对仗、押韵、平仄、词牌、曲牌、句式。
⒉诗歌体裁: 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现代诗歌。
⒊依题材分类:咏史、咏物、送别、爱情、讽喻、边塞、山水田园、思乡怀远、哲理。
⒋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经历、风格流派。
⒌诗歌内容:何人、何事、何景、何情。
6、把握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常见意境):清新明快(自然)、幽静萧瑟、恬静淡雅(恬淡闲适)、凄楚哀婉、生机勃勃、高昂、低沉
二、诗歌语言风格:
平淡自然、清新淡雅、明快浅显、工丽(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雄浑悲壮、雄奇、奔放、豪放、婉约、诙谐、讽刺、口语化。
三、表达技巧(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
1、分析表现手法:对比(对比反衬)、衬托、渲染、烘托、比兴、细节描写、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借事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心理刻画等。
[情感角度的变化,常见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也叫对写法。如高适的《除夜》、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 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反复、排比、顶真)。
3、把握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 描写:实景、虚景、远景、近景、正面、侧面、动景、静景、乐景、哀景、工笔、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观察角度的变化。视觉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空间角度: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等。)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典抒情、叙事抒情)
4、行文构思(结构特点):
一句一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意象相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欲扬先抑、先景后情、以景结情、重章叠句、铺垫、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①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感。
②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③虚实相生、想象联想: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实际相结合。
④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手法。
⑤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⑥细节描写:细微之处(动作、神情、情节等)真实、准确、传神。比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⑦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⑧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⑨使用叠词:增加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修辞手法主要有:
①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②借代:以简代繁,以特征代其物,③比拟: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⑥反问:加强语气。
⑦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
⑨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语文诗歌鉴赏 篇4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调整,加大主观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试题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
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下面举例说明: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无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莹的照辛渐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王跃思故国,表摩纳哥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蝉 以蝉比品行高洁。古人一位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倡议蝉的高洁表现自己的品行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5、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连,表凄凉之意。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倾倒出来,对芭蕉为怨悱。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6、草木 以草木繁盛凡尘凄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芰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原来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青青芰麦一片荒凉。
语文诗歌鉴赏 篇5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语文诗歌鉴赏 篇6中考备战:语文诗歌鉴赏题五步解题法 语文考试时,很多同学怕做诗歌鉴赏题。因为他们觉得没头绪,无论怎么答题,都答不到点上。其实,做诗歌鉴赏题是有思路可循的。通常经过下面这五步基本就能迎刃而解。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语文诗歌鉴赏 篇7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8)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语言
附:答案及简析
1.(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1)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2)前一首用“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后一首用“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和两句的“追昔”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
3.(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4.(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语文诗歌鉴赏 篇8【提要】高考 : 20xx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容易忽视的四个暗示
意象
诗人往往选择日常生活中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入诗,根据事物的特性兴怀。
陪伴在我们周围的各色植物,如:梅、兰、竹、菊、莲、丁香、松柏、杨柳、梧桐、落花等。
共存于天地中的各色动物,如:蝉、猿、鸿雁、杜鹃、鸳鸯、沙鸥、鹧鸪等。
变换于自然中的各种气象地理,如: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烟雾、阴晴、明月、夕阳、流水等。
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色器物,如:玉、灯、笛、箫、酒、楼、捣衣砧等。
产生于举手投足间的各种动作,如:饮酒、登高、凭栏、望远、长啸、捣衣等。
这皆为诗人运笔的主要道具,它们已经成为诗人之中约定俗成的普遍暗号,留存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
情感
酬唱送别之情:古人喜宴游交友,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间不免酬唱赠答、寄友送别,成为诗人抒发情感之由。杨柳、长亭、南浦、酒便成为解读送别之情的暗号。
思乡怀远之情:建功立业,志在四方是古人的胸襟,然而久别家乡,远离亲人之时,难免怅然,加之古时交通不便,联络缓慢,思乡怀远之情便能绵延千里。月亮、鸿雁、双鲤、捣衣、莼羹鲈脍便成为传递思乡之情的暗号。
咏物感遇之情:古人有感于自然界各色景物的特性而有感于己,或抒发自己凄凉伤感、孤独寂寞的感叹;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却坚贞不屈的感慨。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松竹梅菊、黍离、历史事件、名胜古迹便成为寄托感遇之情的暗号。
情爱婚姻之情:对爱情的渴望,夫妻间的悲欢离合,宫怨闺怨,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情感。莲、红豆、连理枝、比翼鸟便成为表达婚恋之情的暗号。
闲适恬淡之情:古人超于现实之外,寄情山水,流连田园。所写之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便成为象征归隐之情的暗号。
边塞行役之情:古人常漫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边塞关隘、通都大邑等。有感于兹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或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便成为见证行役之情的暗号。
语文诗歌鉴赏 篇91、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古代文人,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
如:题榴花(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2、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公臣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如: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3、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如: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语文诗歌鉴赏 篇10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中的必考题目,也是学生们很头疼的一个题型。如何在高考时拿到更多的分数,这是同学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20xx-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在考试中做好诗歌鉴赏。
纵观历年的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诗歌鉴赏不外乎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这四个方面去考查。四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无论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用到了怎样的语言,在表达时用到了怎样的技巧,这都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
诗歌中会塑造人物形象,也会描摹景物,刻画事物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形象。
1.人物形象
在历年的高考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问法:
a、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20xx年上海卷《镜湖女》)
b、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20xx年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
由此可见,诗歌鉴赏中的形象也会是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二是诗人形象。
主人公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邶风.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女青年活泼俏皮,美丽动人;男青年痴情淳朴。我们以试题《镜湖女》为例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问题: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20xx年上海卷)
读完诗歌后我们可以组织这样的答案,镜湖女以打鱼、采藕为生,说明热爱生活,生活态度积极;面容姣好,美丽动人;镜湖女歌声优美,回家之后还要和朋友相约明天出去玩耍,说明镜湖女活泼可爱的性格。
2、诗人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有几种形象类型:
a.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古代文中最有这种情怀的是李白,如《梦留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是这一形象的代言人,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忧国忧民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
c.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诗人形象。
d.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古代文人大多是因为仕途不得志,才有了很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e.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是这一类形象的代表。
f.矢志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岳飞、文天祥、陆游和辛弃疾是这类形象的代表。
掌握了上面的知识点,下面我们以试题《鹧鸪天.酬孝峙》为例进行分析。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仗。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迟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问题: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20xx年重庆卷)
我们可以先大致翻译一下诗歌的上片,“一个头发短胡须长眉毛棱角分明的人,面容病态,比其他的僧人要奇怪的多。霜侵雨打已经是寻常事了,坚毅的就像终南山里的藤条”。整合答案,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容貌病态怪异的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性格坚毅不拔的诗人。
诗歌中不仅会出现人物形象,还会出现一些景物,如“羁鸟恋旧林”中的“羁鸟”和“旧林”,“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和“细雨”,作者不单单是写这些景物,而是通过这些景物和自身形象有某些联系,以表达某些感情。如20xx年天津《野菊》。
当然在古代诗歌中会出现一些意象,这是研究古代诗歌的专有名词。“意象”就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20xx年江西《江城子》中:概括“杨柳”、“飞絮”意向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见附录】
多个意象的组合就会组成意境,从这可以看出,意境的范围要比意象的范围大。关于画面,关于意境,高考中还有一类题这么考查,如下:
20xx年高考全国卷Ⅱ《新晴野望》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问题: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总结一下,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可以试着整理出形象题的答题步骤。当考查到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先通读诗歌,用二到三个双音节词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要结合诗句去分析,诗中是怎样体现出人物形象特点的。如果其中用到了某种手法,要写出来。如果考查的是景物形象,要看是不是将其拟人化,一般景物的身上都有人的某种特点在里面。如果是画面题的考查,要根据诗中出现的景物,展开联想,以构成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说出画面体现了怎样的氛围。从而表达出作者怎样地感情。可以关注里面是否有某些意象在里面,若有手法的运用,也要指出。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的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其次是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
诗歌鉴赏中那些传神的字词主要集中在了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的部分。例如20xx年湖北卷《早发》中让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的“背”字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从动词的角度考查的,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的向北向寒与大雁的向南向暖形成强烈的对比。再如20xx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中让简要分析首句“绿”字的妙处。也是从动词的角度去考查的。“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树木的动态,表现出了春风的活力。再如20xx年重庆卷《鹧鸪天》中问道:“‘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从两个形容词“瘦”和“肥”去考查,此句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历年的高考题就告诉我们,在做诗歌鉴赏的题时要注意里面的形容词、动词等词语。我们以20xx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为例,展开讲解。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问题: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答:“绿”字的本义是“绿色的”,在诗中的意思是“吹绿”,一阵春风吹绿了树梢。一个“绿”字将春风吹绿树林的动态写的跃然纸上,表现了春风的活力,从而显示出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诗歌中除了这一类词外还有叠音词,这有助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如《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还有颜色词,这样的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的作用。
1、诗歌的语言表达顺序
因为诗歌在字数上有限制,不能像现在的语言表达那样顺畅。几十个字要表达出无尽的情感,而且还要做到韵律工整,所以作者在组织语言时会调整语序。比如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字面不好理解,但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好理解很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变换语序的例子。
2、诗歌的语言风格
每个诗人或者某一诗歌流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但这种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同一个作者会在不同的作品里反映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所以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诗歌将具体的去分析。诗歌中出现的风格会有如下几类:清新雅致、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雄浑壮阔、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约细腻等。
纵观历年真题在语言部分的考查,我们可以看出偏向于炼字题的考查。现在我们总结一下炼字题的答题过程。
a.可先解释字的本义,然后解释在诗歌中的意思。
b.结合诗句描绘画面。
c.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可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这三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拟物的手法如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后两句用了拟物的手法,将无形的愁苦形象化)、双关、借代、夸张、对比、衬托等。
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其中在诗歌鉴赏中叙述和议论不会出现。
a.描写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在诗歌中的体现有如下几个方面:外貌、动作、心理。而景物描写、白描可算作侧面描写。
b.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就是诗歌鉴赏中的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有如下的术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
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感官结合(听觉、视觉、嗅觉等)、远近高低结合、对比衬托、比兴、铺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借古讽今。
要想做好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题首先得知道以上的专业术语,这样在做题时才有把握。当然,这些术语并没有涵盖所有,同学们还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地积累。总而言之,只有知识储备充足,做题时才不会乱了阵脚。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遇到这类题时如何作答。
例如20xx年安徽卷《月圆》
月圆(1)【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问题: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去分析后两句的感情,这其实是把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两种题型结合在了一起。最后一句中实写是眼前月景,虚写是联想家乡亲人,虚实结合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总结答案可得: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再如:20xx年天津卷《雨过至城中苏家》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问题: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这是一道单独考查艺术手法的题,答案如下: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遇到此类题时的答题步骤:
a.准确指出用了某种手法。
b.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在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
c.最后指出用了此手法的作用与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不亚于今天现代文表达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入手。
1.边塞征战诗
这一类诗歌写的内容很宽泛。a.写边塞的风光,如杜甫《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b.写塞外的军旅生活;c.写边塞恶劣的生活环境。在表达感情上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戍守边关的将士对故人家乡的思念,以及家中思妇的绵延愁绪。
2.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以东晋的陶渊明和唐代的王维为代表。这类诗歌多是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以农民,渔夫等为主体去刻画,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意境。这类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有如下几种:a、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趣;b、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C、厌恶了官场,向往隐逸生活的志向。d、抒发了一种宁静、悠然自得的心境。
3.借物抒怀诗
这类诗歌会出现某个物象,描摹物象的外在特征,是想通过某个物象寄托自己的志向,如于谦的《石灰吟》,借对石灰的特点描写,不只是说石灰外表“清白”,而是想说自己也如这石灰一样,有清白的品质,拥有一颗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4.友人送别诗
这一类诗以送别为基调,表现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思念,或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语劝勉之情。这一类古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羁旅思乡诗
在古代,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有的是人会长期客居在外,或是想求取功名,或是游历名山大川。当然还有一部分是被贬在外,或是漂泊异乡。往往会抒发独居在外的思乡之情、被贬之后的苦闷之情等。6.咏史怀古诗
诗人借助先前的历史故事、认识等来抒发情感的一种诗。诗人要么感慨朝代更迭,要么寄托哀思,借古代来讽刺今天。描绘昔盛今衰的场景,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时怀古坏人,以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每年每省的高考题都会涉及到感情问题的考查,而且多放在第二问,例题就不在赘述。同学们要在读诗过程中勾画出主要的字词,大致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诗歌到底是想表达积极的情感还是想表达消极的情感。然后再统观全诗,得出诗人具体想要表达的情感。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作者身上。这几年高考的趋势是弱化作者的影响,翻阅近几年的高考题发现,一流诗人、二流诗人不再是考查的重点,三流、四流诗人反倒成了热点,所以不要说看到作者熟悉就按照平时的思维去答,一定要耐心的读诗歌。同时诗歌下面的注释一定要看,有时这是解决诗歌鉴赏的关键。
以上只是我们对高考诗歌鉴赏的一个大致概述,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诗歌鉴赏中的问题,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语文诗歌鉴赏 篇11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鉴赏五步
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然而,我们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应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中,笔者拟就现代诗歌教学的做法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我以为,现代诗歌教学应走好以下“五步”。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是篇章不长,文词明白,学生比较容易看得懂,正因为这样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藏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短诗,诗中的对比是浅显易见的,诗中相对的两种人也是浅显易懂的,但对诗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实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已知”来作为教学铺垫,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
所以,课前就务必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情况,诸如其生平经历、作品解读、世人评价等等。于课间,尚未读文,即可集中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激发起学生对鲁迅精神的景仰。有了这个情感铺垫,教师辅之讲述作者创作此诗文的背景,教学这首诗歌就有个良好的开端了,学生对了解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对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纪念鲁迅的意义就有了很好的依据。同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虽然充满浪漫色彩,但如果没有对中国“五四”过后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的了解,没有对郭沫若当时极大的愤怒、苦闷与感伤的了解,学生就很可能只读到诗中表层的美丽而很难从诗中解读出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向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关背景作铺垫,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个开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头戏还在于诗文的品读过程。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
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歌句式均匀整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指导诵读时,非但要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且要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作者用音乐般的语言表达的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唱”出来。虽是此,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角度与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诗歌诵读就应允许个人对其节奏与韵律有不同的理解,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来诵读,而不可“框”在一个规定的架子里遭受折腾,造就矫揉造作的“异口同声”和“整齐”,有折人性。
贺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子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其中的激动、喜悦,任由学生读得激昂强烈、一泻千里;《桂林山水歌》中“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环洞,宝珠久等/叩门声……”这仿佛道不尽的沧桑历史和漫长历史中的感慨,任由学生读得低沉舒缓,犹如山间潺潺溪流……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物质条件。
《乡愁》中,那承载着诗人小时候依恋母亲安慰的“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相见的一抔黄土,和象征着中华古老民族深深伤痕的“浅浅的海湾”,以及“这头”与“那头”沉重的分离,都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向诗歌的赏析。
第三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
还以余光中《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抔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小”、“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要指出的是,诗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载体,其语言内涵必是丰富复杂的,所谓“诗无达诂”,那么在解读其中的“志”与“情”就应允许我们在“体情”上有主观的见地。清代的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现代诗歌教学的鉴赏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
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这样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诗中“神”、“仙”、“情”、“梦”等字眼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教学中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想象,允许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理解“神”、“仙”、“情”、“梦”。同样,在《乡愁》赏析中学生对诗人情感还会有怎样的体验,教师都应抓住学生瞬间的灵光,捕捉学生动情的联想与想象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四步,放飞思维的翅膀,品位诗歌的意境所谓“有意无境不成诗”。“境”即形象,《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
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就比如赏析《沁园春?雪》时,辅之展现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景,假定词人立于皑皑高原的一个至高点上,放眼四周、所见所想,由此品味出词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内、外的空间里,和“惜”所包含秦、汉、唐、宋的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一代伟人的气魄、胸怀和人格魅力。
其次,从品味诗词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一点点地感悟到诗歌意韵之美,也是教学中能避免架空赏析的一个好方法。如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紧扣诗人提取的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诗人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诗歌品赏过程是需要思维的,而思维是允许开放性的、有个性的。但须注意,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上文所述应把握其相关背景来解读便是避免曲解的关键依据。解读诗歌不可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对于一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作“可能的”多重解释,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地就诗论诗。读诗、品文只是在“学”的层面上,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生活。现代诗歌的教学亦应本着这个根本,由学至用。
第五步,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杀,不让写。初中阶段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对人间、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
其二,现代诗歌在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
其三,引导学生尝试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体味生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富有意味的物象,构成美妙的图画,加以滋润灌注激情,来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某一事情某一对象的理解与情感。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外延应和生活的内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感知生活、表现生活,哪怕是悲哀、无奈和叹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教师要去掉畏难情绪,大胆指导学生去尝试,自己带头去即兴写诗。开始,只要冲破思想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把自己想出来的很美的句子写出来,哪怕只有一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语文诗歌鉴赏 篇12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常见的意象
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大雁——春秋迁徙——思乡之情。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鸿雁传书。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7、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8、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10、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二)——答题技巧
(一)炼字技巧: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表达技巧的内容: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3、表现手法:
(1)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2)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联想和想象――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4)、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语文诗歌鉴赏 篇13长江万里图
【明】杨基。
我家岷山① 更西住,正是岷江发源处。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夸漂泊尚他。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注】①杨基愿籍蜀中,田祖仕江左而定居吴中。当时官场黑暗,仕途波折,诗人经历颇为坎坷,于是写此题画诗。②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乡愁:诗人见眼前画中的万里长江,想到这滔滔江水正是来自故乡巴蜀的春雪融水,不禁勾起诗人满腔的怀乡之情。痛苦:更多对官场经历的厌倦与痛苦。无奈:厌倦官场,自己却仍然漂泊尚他乡不能归去。
2.本诗运用了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直接抒情如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表达自己漂泊他乡不得回去,而且离开家乡竟如长江万里之远的哀愁。借景抒情是最后一联,诗人见烟波草色而生根,闻风雨猿声而断肠,借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之景,抒发厌恨官场而又漂泊万里,无法回乡的愁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