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标语
1、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2、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3、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4、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5、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6、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7、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
8、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9、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
40、扬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41、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
42、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43、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44、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45、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46、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47、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48、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10、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11、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2、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13、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14、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15、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16、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17、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8、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19、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20、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21、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22、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3、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4、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25、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26、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27、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28、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
29、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30、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31、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32、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33、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34、普新道新德,及优生名仕。
35、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36、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7、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38、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39、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49、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0、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51、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52、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53、传播传统文化,不再迷茫畅天下。
54、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55、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56、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57、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58、传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
59、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60、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61、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62、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63、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64、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65、传播东方智慧,点睛中国商战。
第二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1、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2、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3、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4、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5、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6、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7、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
8、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9、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
10、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11、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2、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13、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14、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15、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16、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17、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8、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19、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20、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21、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22、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3、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4、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25、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第三篇:传统文化标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博古而通今,挥手在云端。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扬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传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传播传统文化,修身治家平天下。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诚敬谦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 圣贤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亲与子 一起学 家庭睦 天下和
一、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慎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恶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善巧劝 终无怨 亲有疾 即请医 昼夜侍 不肯离 孝父母 百善先 仁之本 莫等闲
二、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须谦恭 路遇长 疾趋礼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车 乘招手 过犹待 目远送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三、谨 朝起早 夜眠适 老易至 惜此时 晨盥漱 理床屋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免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烟酒 烟酒态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躬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
四、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多少 视场合 惟其是 勿巧舌 刻薄语 污秽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是非事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五、泛爱众
对众生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服 非言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重 非貌华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勿报怨 报恩长 待异性 身贵端 互关爱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六、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近百事坏
七、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位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损 即补之 非益书 摒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o o o 1.“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谁说的? A.李白 B.苏轼 C.朱熹
答案正确!
2.第一个获科学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的名字中的“呦呦”二字出自哪部古代经典?
o o o A.《诗经》 B.《楚辞》 C.《春秋》
答案正确!
o o o 3.习主席和彭丽媛出访外国时,在哪些方面特别体现了“中国风”?
A.行礼 B.服装 C.饮食
答案正确! o o o 4.2014年10月11日,李克强访问德国时,曾送给汉堡市长什么礼物?
A.一件景德镇的瓷器 B.一幅苏绣
C.一艘明代商船模型
答案正确!
o o 5.为什么说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更像“白雪纷纷”?
A.柳絮比盐更像雪花飞 B.柳絮比盐更白
答案正确!
o o o o 6.经典诵读应该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下列什么作法不属于此类?
A.诵读《岳阳楼记》时带领学生游览岳阳楼。B.诵读《滕王阁序》时,讲述王勃当众挥毫的故事。C.诵读经典时,分组PK,优秀者发奖品。D.每天晨读时,背诵一段古诗文。
答案正确!
您的总得分:6 分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
压岁钱的由来,春节给红包的习俗典故
再过两三个月,我们又要过新年了。想到我们到时又会得到大人发的压岁钱,心里真是激动!可是,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原来,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说梦话并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迸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现在,我明白了,大人在过年时给孩子发压岁钱,是大人对我们这些孩子的爱!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岁岁平安,不单单是我们小孩子,还有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春节的传统习俗放鞭炮
红红活活过春节,热热闹闹团圆饭,哈!再过两三个月又要过年了,别的不说,就拿放鞭炮、舞狮子等等的一切风俗,就让我们兴奋不已。
对于我们这些男孩子来说,放鞭炮是最过瘾了。我特意查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中国人有在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是因为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鞭炮也叫爆竹,爆竹声中除旧岁。除夕夜里人们用爆竹声辞旧岁迎新春,大年初一人们一开门便燃放爆竹,叫做“开门爆竹”。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院的瑞气,喜气洋洋。
鞭炮,它是中国特产,在外国是没有的。从古至今,由于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如:“金菊吐艳”、“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还有百头、千头、万头,甚至长达十万头的巨型鞭炮,真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古时没有火药和纸张制成的鞭炮,人们用火烧竹子,竹子发出的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可以吓跑鬼祟,古人以此避不详取吉利,现在的爆竹更多的是喜庆娱乐的活动。而且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庆嫁娶、重大典礼,以至建房、开张,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表示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