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设计理念:
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教学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注释和插图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诗句及学生已理解的字词义。)
4、学生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首诗所讲的事情。
6、指名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整首诗。
7、教师配乐朗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概括本首诗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自己从哪里知道的。
2、从重点内容入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家的凄凉。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老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积累运用。
1、背诵整首古诗。
2、摘抄感触最深的诗句。
四、作业设计。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2、把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写成小片段,与同学交流,或放入自己的博客、Q群里与更多的人交流。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服役久
家凄凉
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第二篇: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A类
1、体会封建社会兵役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损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通过课外阅读,搜集与诗歌相关的小资料,辅助理解诗歌内容。B类
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2、以读为主,习得学习诗歌的方法。C类
1、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体会封建社会兵役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损害;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课前准备】
1、了解《乐府诗集》,补充“小资料”。
2、自读古诗,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注音。【教学步骤 】 第一板块—— 【目标C】
一、读一读战争有关的名言,引出主题
1、PPT出示名言,生自读
2、在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什么?
3、揭题
第二板块—— 交流“小资料” 【目标A2】
1、这是一首乐府诗,谁来为大家读一下有关“乐府”的小资料?
2、谁还在课外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予以补充?
3、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那样,《乐府诗集》里的诗歌大多来源于民间,它由劳动人民所创作,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
第三板块—— 一读正音【目标B2】
1、听读本诗,画出容易读错音的字。
2、自读,读准字音。
3、出示易读错音的生字,指名读。
4、同桌互读全诗。
第四板块——
二读感知【目标B2】【目标A1】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同学互助
2、结合刚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组内交流(建议组内交流时一个说一句,相互补充、完善。
3、小组汇报。
4、根据理解,再读全诗。
第五板块——
三读感悟【目标B1】【目标B2】
1、男子服役65年后回家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PPT出示)
2、带着迫切的心情,多想再见到阔别多年的亲人啊,可是,从同村人那儿听到的却是这样的话语----(PPT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你怎样理解这样的境况?
3、师读描写老者家中景象的语句,生闭眼想象,交流看到的情景。
4、这情景怎是一个“悲凉”了得,十五从军,八十而归的老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情该是如何啊?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5、老人已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号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指名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想象他为什么而落泪,写在空白处。
第六板块——
四读融情【目标B2】【目标C】
1、再次用朗读走进老者的回乡历程。(配乐诵读)
2、写下你此刻对战争的感悟。
课后作业:
1、用本节课你学到的方法预习《出塞》
第三篇:《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
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了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师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会读(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师:在读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2、师:这是一个80岁的老兵的回家经历师范读(配乐)
师: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是呀,悲呀,惨呀)你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心情。
(生读诗歌)
师: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同学们可以借用工具书给它注上拼音。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
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
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4、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三、深入诵读,展开联想读懂(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生读)
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
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
生3:他还会泣别人。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
师:是啊,不知有多少战士几十年征战在外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战死在沙场算了。师:生不如死啊!
生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四、小结吟诵,升华主题吟诵(感悟诗境,提升情感)
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吟诵再次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
出示:《十五从军征》
师:这位80岁老兵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五、积累(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师: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在不同年代不同文人笔下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布置作业:
1、找找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读读
2、预习《出塞》
板书设计:
服役久
家凄凉
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第四篇: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 田生俭 联系电话:***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以“战争”为主题的第七单元古诗二首中收录的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极其朴实的叙述性语言客观描述,但却塑造出了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柱拐杖、孤苦无依的老兵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能会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体会不到位,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形式来体会诗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发展,我期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同时收获情感的熏陶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战争的理性思考。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是语文的源头。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浸润国学,徜徉诗海,汲取古典文学之精髓,继承和发扬好优秀的民族文化,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本着立足传统,突破创新,追求实效,发展学生的总体思路,力图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全力构建平等、尊重、合作的对话式课堂,关注学情,顺学而导,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并获得相应的发展。注重学法指导,在实现授人以渔这一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本设计坚持树立整合意识,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3.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教学策略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示范读——激趣、品味——悟情、想象读——入境,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举象显情、借象悟情。教学环境及资源配置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5分钟)1.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2.导入:回顾一段古代战争的场面。(播放视频)在人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里始终有战争相随,无
论是那个朝代,都留有战争的刀痕,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学诗词中,成为一朵瑰丽的诗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书写的豪情,还是用刀和弓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一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洒落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叫人流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汉代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听听一位深受战乱之苦的老兵的悲吟吧——《十五从军征》。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后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二、纵情吟诵,了解诗意酝酿情(10分钟)
1、好诗在手,须得朗朗上口,带着这种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吧。
2、文中出现了几个生僻字,采用最擅长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僻的音、形、义。
3、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情味的,对比读两组词语,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带着读词语的感觉再读读诗吧,读出诗的韵味来。
5、请一位朗读好的同学配乐读诗。评价:读的字正腔圆,顺利的跨上了第一个台阶。
6、全班齐读。
7、诗读了好几遍了,诗的大概意思你理解了吗?有什么明白诗意的好方法吗?
8、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课文的插图,同桌合作说说这首诗大概的意思。
9、你学懂了什么或有什么问题,我们来交流。
10、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好吗?你的理解已经很不错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三、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20分钟)
1、千古美诗,须得悟出诗情。怎一个“情”字了得,你有哪些好方法?
2、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你当了多少年的兵?用诗句告诉我(板书:八十始归)
3、在这长长的65年里,是孤独的生活在血雨腥风中。多年来从不知道家人的消息,却又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亲人。65年后的今天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程,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乡里的一个邻居,于是就急急的迎上去问——
4、这时的老兵会想些什么?此时的心情怎样?用你动情的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好吗?充满希望(分明有一种既激动又急切有担忧的复杂感情在朗读中涌动。)
5、离家65年,今天终于回到家乡,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 师: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可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师:听到这样的消息老兵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师:乡里人”的回答如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盆冰凉的水。让满心的期盼满心的希望化为乌有,又怎能不心凉呢?心中无数次设想着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听到的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罢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心碎呢?
6、但那毕竟是生他养他的家啊,一步一挨蹒跚着由远而近,来到了为之魂牵梦绕的家,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板书:家破人亡)一份家的凄凉在你的朗读中徐徐袭来。
师:回到家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听老师读。(配乐)
师:这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65年前离家时,可不是这样的一番景象啊?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如今是:——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家;如今却是:——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
7、师:独自徘徊在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那仅存的一线希望彻底的破灭了,生活还得继续啊,又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评价一—份苦涩在你的朗读中流淌……
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师:本想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师:本想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如今家已是——出示:松柏冢累累(齐读)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你们在哪里?—松柏冢累累。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苦吧!
8、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这位征战沙场,九死一生的老兵不由的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板书:潸然泪下)这是怎样的泪啊?板书:战争的残酷 社会的黑暗
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使无数的家庭成了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再次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四、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5分钟)
1.掩卷沉思,内心感慨颇多啊。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2.师总结: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因此,渴望和平,古今中外,是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3. 作业布置:课后把本首诗改写成不少于400字的现代文。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归
家破人亡 悲 战争的残酷 潸然泪下 社会的黑暗
第五篇:《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代兵役制度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四、教学设想
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乐府诗导入(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乐府诗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如七年级我们做学过的乐府诗——《木兰辞》、《陌上桑》都是民歌。在魏晋以后,出现了文人摹仿乐府的作品,如我们七年级学过曹操的《观沧海》。)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4、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
5、指明学生再读,评价。(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6、齐读。
7、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三)品读鉴赏
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那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3.集体交流。(课件出示诗句)预设:
(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
(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近)“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凄凉)(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他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6、“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生读(板书:泣)
7、揭示悲剧原因。
8、、小结白描手法。齐读诗歌。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从一个老兵的从军和回家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所带来的深重灾难。那么,是不是只有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承担着这种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痛苦?(联系写作背景)(不是,不仅仅只有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
同学们,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对人类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可是,近段时间,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战争一触即发。最近,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对此韩国则联同美国、日本等频繁举行军事演习,朝鲜半岛正“逐渐接近战争”。通过学习课文,你对此有没有什么看法?
(五)作业布置
将你对老兵回家的经历的想象写在小作文本上。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
老兵
悲
(白描)
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