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教学的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论文:诗歌教学探析

时间:2019-05-13 07:0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诗歌教学的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论文:诗歌教学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诗歌教学的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论文:诗歌教学探析》。

第一篇:关于诗歌教学的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论文:诗歌教学探析

关于诗歌教学的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论文:

诗歌教学探析

[摘要]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提出诗歌教学的策略:知人论世是前提,品味语言是核心;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重、难点,吟咏诵读是基本途径。

[关键词] 诗歌教学 吟咏诵读 途径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所以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

一、诗歌的特点

1.抒情性

西汉《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明了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抒情性。写诗不管是用来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可以说都是为了抒发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抒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2.凝练性

诗贵精炼。古今中外的诗人几乎都甘愿在语言的锤炼上下苦功夫: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刘秉忠“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这些文学家都极其注重炼字炼句,求得语言凝

练,以精炼的笔墨展现最丰富的内容。

3.形象性

诗歌虽然也重理趣之妙,但是一般不以严密判断或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写愁绪多,多到“白发三千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雪花大,大至“燕山雪花大如席”;写乐声,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言悲伤,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和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鲜明的艺术感受。

这些艺术形象往往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注在一起的,即达到客观的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这便形成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它本身蕴涵着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如“折柳”、“孤帆”、“长亭”等往往和离愁别恨、相思离别有关,“秋雁”“明月”、“飞絮”、“断肠”等则和思乡情怀联系在一起。

4.音韵性

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一般来说,五言诗三个音步,七言诗四个音步,构成行与行之间的节奏的匀称,同时读的过程中,停顿长短错落,轻重强弱配合,产生奇妙的音乐美感。现代新诗在格律上不像古典诗歌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但却强调

诗歌的节奏韵律,强调具有音乐一样的旋律美。

二、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有别于其他文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循其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1.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的前提

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如此,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2.品味语言是诗歌教学的核心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1)“诗眼”、“警策”

“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

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

(2)用典

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

(3)词性活用

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在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词中不乏此类词语活用。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视万户侯如同粪土”,表现了诗人对万户侯的蔑视之情。

(4)句法变换

诗歌句法变换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倒装等。成分省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依据上句可以发现下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拉弹奏”。句式倒装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人有意颠倒主谓,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元、天宝之世的承平气象。

(5)修辞手法

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诗人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比喻,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如李白说愁,愁到“白发三千丈”;对偶最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此外还有比拟、借代、反复、呼告、互文、顶真等很多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

3.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由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4.吟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是必然的教学途径。

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

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诡异浓丽、李商隐的残冷清婉。

三、结语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究

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究

伍连珠

摘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又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实。基于以上两点,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精神,努力创建一个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有很多学生看着一篇几百字的短文经常大嚷:“我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作文课上,好多学生面对着作文题目,不是积极地去寻找素材,构思篇章,而是在桌上同时摊开几本作文书,从这篇文章上剪个头,再从那篇文章上裁个尾,中间东拼一句,西凑一句。看着一篇篇令人啼笑皆非的剪辑式的作文,笔者不禁有些酸楚,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丧失,是学生语文思维的退化和萎缩。

近日,在一次阶段考试中,笔者发现有好多学生面对语文试题心不在焉。学生在考试中这种极度轻松的表现,正是因为学生丧失学习的原动力,也就是缺少对知识强烈的渴求。学生这种无所谓的、极度轻松的表现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前途,还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于是, 经过我们的研讨,觉得诗歌鉴赏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一、自主预习,设疑激趣。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绝佳途径,也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诗歌的前一堂课,要及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根据诗歌的特点,你可以设置以下形式的问题:

1、搜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

2、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3、写100字左右的初读感言。

4、由这首诗我联想到了哪首诗,为什么。

5、请画出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6、以“诗人,我想对你说”为题写200字左右的文章。这些作业要避免形式,一定落到实处,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可以独立,也可以合作。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差的要给予批评。当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通过多姿多彩的预习形式,既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巧妙导入,烘托渲染。

1、知诗人,明背景。“文章和为时而作,诗歌和为事而作。”任何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创作背景。学习古诗,只有先了解这个诗人及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这可以以学生展示预习作业的形式展开。基于学生搜集的作家和创作背景资料,教师巧妙衔接,导入新课。

2、巧构思,激兴趣。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巧妙构思,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言要极力渲染,有感染力,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因此,古诗课堂离不开反复吟诵。

1、榜样示范,激发愿望。

榜样示范原理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依赖于重要的榜样示范活动。我建议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并鼓励学生会读得更好。这无疑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诵读愿望。

2、自由吟诵,避免齐读。

学生带着强烈的诵读愿望,自由吟诵,情感自由发挥,初步感知诗歌。我不建议齐读。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情感把握,音高,语速都不尽相同,如果齐读的话,就会使学生为了读齐而读,无形中阻碍了个性发展。

3、学生评价,个体点拨。

由学生评价某一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应该改进的在哪里。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点拨下反复吟诵,改进,直到同学们满意为止。让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明现,构建一个自由、互助,和谐的课堂。

4、优秀展示,极力称赞。

学生中藏龙卧虎,一定有朗诵特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要极力称赞,树立榜样,不仅是学生的榜样,也是老师学习的榜样。在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

四、巧设问题,理解鉴赏。

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我不建议采取逐句鉴赏,这与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要强调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是相违背的。因为高考诗歌鉴赏就是以简答的形式出现,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高考,我建议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展开讨论来完成。让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的同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并掌握诗歌的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心,仔细,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符合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知规律,即品形象——入意境——体诗情——赏手法——味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抓住特色,突出重点。一首诗的特色,就是其优秀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凸显其学习重点的地位。

3、难易适中,温故知新。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进入高二的学生,在高一我们已经学习不少唐宋诗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一道题如果所有学生都不会,或者所有学生都会,这个题的设置都是不成功的。每道题难易适中,题与题之间也要有难易的梯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出题时要尽量做到温故而知新。

4、巧设铺垫,点拨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巧妙的设置悬念去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和引导,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5、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那就必然离不开小组讨论的形式。我建议可以根据座位的位置来分成若干个固定的小组,最好是6个人一小组。回答问题时要有一人代表发言。要根据发言的情况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强调重点,拓展延伸。

每一课都有一个重点,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前提出,也可在鉴赏诗歌后总结出。我们建议最好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自己能发现这节课应该讲的重点是什么,一定要强调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要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也可适当启发引导。

六、学生反馈,当堂检验。

一堂课上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的如何。当堂学的内容,当堂消化并当堂检验。一首诗学完以后,最好要当堂背会。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谁背得快,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背会。

七、设置专栏,课后评比。

在教室后设置语文专栏,争选学生优秀感悟,贴在专栏上,让学生共同欣赏,相互学习,评论,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诗歌文化,每周评出冠军,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三篇:继续教育论文一小学古代诗歌诵读教学

浅谈小学古代诗歌诵读教学

忙开完小教师:唐德娇

摘要:诵读是对小学生诗歌启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其作用不仅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还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本论文关键词:小学;古诗;诵读;教学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

一、诵读是对小学生诗歌启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口头吟唱的,诗歌中的音乐因素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音乐性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音乐美又被称为韵律美、声韵美,表现为押韵、平仄、句数、字数、停顿节奏、双声、叠韵、叠字等语音特征的有规律的反复所形成的听觉上的审美感受。

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总结了诵读的种种好处,他说:“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方智范分析到:“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适当提倡。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用于优秀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象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位、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诵读的作用是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20世纪30年代初,夏丐尊等专家说:“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多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工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近来学生们大家虽说在学校里“读书”或“念书”,其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一般学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认为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和心,须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萧涤非说:“律诗本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诗体,诗人完成一首律诗,往往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口吟出来的。对于一首律诗特别是象《秋兴八首》这样的七律的鉴赏,更需要下一点吟咏的工夫。这倒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诗的音节的铿锵,而是为了通过抑扬亢堕的音节来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种沉雄勃郁的心情。前人评《秋兴八首》谓„浑浑吟讽,佳趣当自得之‟”这虽然是针对律诗的特点而言,其实何尝不可以看作诵读古代诗歌的共同特色。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到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对它们耳熟能详,而理解得十分透彻。

三、展开诵读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诗歌特点予以指导

首先,诵读强调实践性,注重读的过程,遍数多是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从“过程和方法”的维度出发,强调古代诗歌的启蒙教育应突出实践性,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模仿、尝试诵读方法的不同变化,再积累诵读的经验。这个过程不同于以会背为目标的检测。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他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其次,诵读还要强调诵读的目的性。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朗读是指放声读。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诗歌特点予以指导,使学生明白读的目的和要求,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注重对具体读法的指导,注重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即课程标准所说的“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一些专家对此也有一些精辟的论述。如朱自清认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在朗读时,“要能分辨语气的轻重;使声音有缓急,合于原文意思的发展。”这些论述是有指导意义的。再次,诵读的训练要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随着理解领悟能力的增强,学生的诵读技巧会越来越高,老师必须根据这些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诵读的不同要求和训练方法;组织课堂的诵读实践要适应学生的趣味,采取多种训练方法给学生示范和引导。

总之,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指反复多遍,最终烂熟于心的读。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诵读是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贯穿始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技法系统》,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35 <2>程廷祚,《诗论十五》,道光丁酉年刻本《青溪文集》卷二 <3>黄仲苏,《朗诵法》,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36.126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19

<5>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64

<6>夏丐尊,《叶圣陶.文心》,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48(再版,107)

<7>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论着选评》<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909

<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15

<9>王余光、徐雁,《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13

第四篇:诗歌论文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也是我国文学中的瑰宝,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但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以及诗歌语言的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怎样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情感,在丰富的诗情中受到陶冶,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于常规的教学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以其特有的集声、像、图、文为一体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困难。本文从多媒体创造意境,以景激情;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触发情感,用心感受诗歌;声像结合,烘托气氛,用心体会诗情;增加诗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等四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 诗歌教学诗歌意境诗歌情感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也是整个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壮志和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的诗歌教学,单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诗歌里面的诗情画意很难表达出来。讲的多,诗歌的味则太淡,而且,这样做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课堂效率很难提高;讲的少,味是浓了,只怕学生体会不透。由此看来,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了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困难。

多媒体课件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并茂,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无疑是挖掘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情感的一种有效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意境,以景激情:利用图片,再现形象,用心描绘意境,激发学生的学知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想象和思考

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性,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了解诗歌“景语”中所蕴涵的“情语”,将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在常规的教学

过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发想象,虽然说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这种想象空间,是任何视觉的手段都无法替代的。但语言文字同时又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难理解难应用。再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储备和有限的生活阅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在头脑中设立了一个抽象的学习环境,往往脱离实际。而在多媒体课件中,由于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课堂上,如果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与文字,主要是诗词互为衬托,借助景物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比较容易地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扬州慢淮左名都》为例,在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组画面:

1、“春风十里”——春暖花开,莺飞草长

2、“尽荠麦青青”——西风萧瑟,荒无人烟

3、“废池乔木”——废墟乱石,枯枝败叶

4、“二十四桥景致”——热闹繁华,游人不断

5、二十四桥景致——美景仍在,游人无踪

通过1与2、3画面的对比,突出景色的荒凉,体会作者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

4、5画面以往昔的繁盛,反衬今日的萧条,体会作者无限的伤感,在此基础上加上教师的讲解,诗的意境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油然而生。像这一类触景生情、情由景生的诗歌,如果单纯讲解,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往往没有切身体会,无法与作者引起共鸣,利用图象帮助学生再现诗人所见,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引入到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关的情景之中,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再如《送元二使安西》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还有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对饮。此情此景能体现王维当时内心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就为学生深层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

二、借助声音,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触发情感 用心感受诗歌

上好诗歌课,对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但有的诗歌让学生充分体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歌是需要多读的,古代诗歌、现代诗,特别是抒情诗,尤其需要多读,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诗歌总是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等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富有感情地朗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枯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读得索然无味。这便使多媒体有了用武之地。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利用多媒体技术,紧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选择合适的乐曲配乐朗诵,录制成朗读录音,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韵味无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送元二使安西》恰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正是这门课最牵动人心的地方。

由于采用艺术化的朗读,鲜明地表达出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思想感情,不仅能省去教师由于无法尽情表达而产生的教学困难,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全诗的感情变化中掌握诗的情感脉络,为学生用心感受诗歌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丰富的诗情中受到陶冶。

再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前,我深入了解了诗歌创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遭遇,认真领悟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选用瞎子阿炳那如泣如诉的《二泉印月》作为背景音乐,以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语调、时而舒缓时而激越的语速反复诵读,然后录制出来。课堂上,学生听完朗诵录音后,深受震憾,一再要求重播。他们表示,听着声情并茂的朗诵,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仿佛进入了伟大诗人那忧国忧民的灵魂深处。

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涉及社会背景、作者思想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情况,而学生对此又不很熟悉,在如何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体味诗歌意境这一点上,借助录音带无疑是一条捷径。课前准备好配乐朗诵该诗的磁带,先让学生细读诗歌初步体味,然后听录音进一步体味,学生讨论:可听出该诗体现怎样的心情。之后教师点拨,这些心情在文中怎样体现,引导学生脱离录音从文字上去分析,分析完后,再听录音,尽量模仿名家朗诵并化为自身体验,达到深入体会用心感受的目的。在这一节课中,录音带起了桥梁作用,一方面在开始时把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一方面在结束时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融为一体,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三、声像结合,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心体会诗情

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了声、光、电、影等多种高科技手段,能够将静止、抽象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载体,将老师难以表达的意象、意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体会和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以诗人自己为代表的一代青年,诗人通过选取平凡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和祖国的血肉联系,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亲的拳拳深情,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儿女对祖**亲不可遏止的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文中由“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可借助名家配乐朗诵体会,四组表达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的意象群,可用一系列相关画面展现。授课时,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导入,同时打出课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学生很快进入作品的氛围当中。在讲课过程中,将四组意象群的画面依次再现于屏幕:“贫穷、落后的祖**亲的形象,就像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上的驳船;希望渺茫的祖国,就像飞天袖间的花朵;从苦难中奋起的祖国,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雪白的起跑线和正在喷薄的黎明;和我不可分割的祖国,„„”,随着画面的展开同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呈现电视诗歌的效果。学生听得到、看得到,触景生情,感受到女诗人对祖国的爱,感受到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对祖**亲的爱。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再略加点拨,学生就能化难为简了。

再如指导《天上的街市》在加强朗读的同时,反复播放银河系录像片段和配有《月光鸣奏曲》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想象天上美丽的世界,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开发,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诗歌,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要想在诗歌教学中达到较好的效果,多媒体无疑能助一臂之力。诗歌是需要用心读的,利用录音,可弥补朗读的不足;诗歌是需要用心体会的,可借助图像增加感性认识;声像结合,更是相得益彰,学生将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如此看来,多媒体对优化诗歌教学作用不小。

四、增加诗歌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常规教学就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我国古代和现代的诗歌浩如烟海。由于课本中选取的篇目不多,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所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传统的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和理解意思。并不能真正意义上使学生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因此现代诗歌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这就需要我们现代语文课堂必须要有较传统模式大得多的课堂信息量,并通过尽可能形象的手段传达给学生们,让学生感知并掌握。

而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信息量和课堂形象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综合的感受,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其中的信息量是指教师在备课时所接触和利用到的信息量和课堂之上学生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利用来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节省了传统教学因板书或费口舌也难讲清的内容的时间和精力,相同的时间内,课堂信息量增加学生求知欲增强,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知识点的遗忘可能比传统教学少得多。增强教学效果。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诗歌欣赏结合起来,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并可以从课外选择名篇佳作供学生欣赏。增加诗歌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我的具体想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扩展练习。

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诗词,可以在学习课本所选篇目的基础上多学习几首课外名篇,以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如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给学生补充《无题》、《送友人》,并配以讲解,让学生欣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设想。如能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诗歌欣赏真正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诗词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在其思维中注入“兴奋剂”,让他们紧跟着“感觉”眼前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一来,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阅读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进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图、文为一体,以其特有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使诗歌课堂教学大放异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运用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显而易见,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诗歌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诗歌论文

顾城之诗歌小论

【摘要】:关于顾城,他的故事总和杀妻、自杀、英儿等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不再关心那些诗歌之外的往事。诗歌,才是诗人顾城留给世人的真正影响。

【关键词】:顾城,诗,朦胧诗派,诗歌魅力,《奠》,誓言,爱情,《假如》,爱国,《小巷》,寻找,灵魂,经典,精髓

一生以生命为诗,以诗为生命,“黑夜给了我黑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纯粹、至情至性的诗歌,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

顾城,男,北京市人,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起于《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进入纯净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2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加入新西兰国籍并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随即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媒体捕风捉影称“顾城用斧头杀妻”,令诗人在死后从童话诗人被妖魔化成精神异常的杀人恶魔,死后蒙冤。(从顾城姐姐顾乡所做“顾城最后 的十四天”中看,斧头只是偶然在场物件,跟案件根本无关。)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烨合著)、《灵台独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顾城旧体诗、寓言诗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从自我到自然》、《没有目的的我》。

关于顾城,他的故事总和杀妻、自杀、英儿等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不再关心那些诗歌之外的往事,诗歌,才是诗人顾城留给世人的真正影响。,“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关于顾城诗歌的价值与意义》/吕刚),顾城的诗歌魅力在哪呢?“他的诗作为一种固化的精神产品继续延续着诗人的精神生命。在现代节奏的日日劳顿之后,读读顾城的诗我们便独得一片心灵的纯净。”(《一个童话的彼岸》/乔淑英).奠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顾城的诗,就是如此简短,如此经典,把精华都浓缩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像这首《奠》,用一种象征性的语言把奄奄一息的爱情描写的淋漓尽致。“我把你的誓言,把爱,刻在蜡烛上”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用了“刻”一字,足以表现诗人对爱情的认真,而爱情的虚无缥缈有被诗人形象的比喻为蜡烛,爱情之火只要一燃烧,那么爱情的寿命也意味着要缩短了,“看它怎样,被泪水淹没,被心火烧完”这句描写了诗人对爱情的绝望,眼睁睁的看着誓言淹没,爱情化为灰烬却无能为力。“看那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就连爱情最后的一点希望也要消失了,被风吹散了,这是多么绝望而悲情的一幕!以“奠”为题,是祭奠消亡的爱情的意思,它从另一方面赋予了爱情以生命,爱情是活的,当爱情的火苗熄灭的时候,诗人也不得不绝望的祭奠爱情。爱情的保鲜期如此短暂,并不是不同寻常的,而是像蜡烛燃烧似地普通平常,这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大众爱情观,这首诗是非常现实的,但却又是多么的唯美!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刻骨铭心和忠贞不渝,但却又与蜡烛燃烧形成对比,表现了一种无人能代替的悲凉感和孤独感,这就是顾城!

假如„„ 假如钟声响了 就请用羽毛 把我安葬 我将在冥夜中 编织一对 巨大的翅膀 在我眷恋的祖国上空

继续飞翔

顾城的诗并不偏爱于爱情,像这首爱国诗,《假如》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爱国的赤子之心,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假如死亡之钟敲响,那么就为我用羽毛安葬,我要在黑夜中用羽毛编织一对翅膀,用这双翅膀继续在我眷恋的祖国上自由飞翔。即使死亡,也要落叶归根,誓死报效祖国。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旦站在阳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没有叹息,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抒情主人公是坚定的,那个“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诗人只选择了几个简单意象:“小巷”、“钥匙”、“墙”,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画面中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这个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人不是终生都在寻找吗?

顾城的肉体已远去,但他的灵魂,他的诗的意念,他的诗的信仰,他的诗的精髓永留迷恋他的人得内心深处,犹如经脉般四通八达,贯通着过去和未来。

学院: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专业:2010级教育技术学专升本

姓名:王芸芸

学号:2010234524

诗 歌 论 文

下载关于诗歌教学的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论文:诗歌教学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诗歌教学的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论文:诗歌教学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例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例高三语文组:祝碧萱【缘起与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的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大全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5篇范文]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大全)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