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华老师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诗经(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

时间:2019-05-13 07:5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侯文华老师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诗经(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侯文华老师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诗经(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

第一篇:【侯文华老师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诗经(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

第三章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

二、农事诗。

直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分为农业祭祀诗、农业生活诗两种。

(一)农业祭祀诗:

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祭等祭祀活动的诗歌。

春夏藉田礼:天子率诸侯、大夫和各级农官到周天子的“藉田”象征性地犁地。《周颂·噫嘻》《载芟》。

夏耨礼:除草之礼。《周颂·臣工》。秋冬报祭礼:答谢神灵的恩赐。《周颂·丰年》《良耜》。周颂·噫嘻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毛诗》:《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也。”记述成王举行藉田礼。周颂·载芟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毛诗序》:《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 周颂·臣工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

周王耨礼藉田并告诚农官的乐歌。周颂·丰年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诗序》:“《丰年》,秋冬报也。”

周颂·良耜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饷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毛诗序》:“《良耜》,秋报社稷也。”

(二)农业生活诗。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周南·芣苢》《豳风·七月》。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本诗是一曲妇女集体劳动生活的赞歌。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田家妇女兴高采烈采集车前子的劳动画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艺术特色:

(一)色调清丽,风格明快,意境优美。

此诗之妙,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方玉润《诗经原始》

(二)全诗纯用赋的手法直接描写劳动扬景,语言凝炼准确,通篇只换了“采”、“有”、“掇”、“捋”、“袺”、“襭”六个不同动词,条理清楚地再现了采集车前子先拾、后捋直至兜起衣裳襟满载而归的劳动进程,生动描绘了轻快利索的劳动姿态,传达了采集者的喜悦心情;而重章叠句的运用,也使全诗造成一种急促明快的节奏和回环往复的悠扬曲调。

重章叠唱:各章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以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深化主题,使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更换的少数字,则可能暗示了时空转换或感情变化。

《豳风·七月》:

古老的农事诗。风诗中最长的一篇,约作于西周初。

与《周颂》中的农事诗不同,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记载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似是记农历的歌谣。

夏历与周历:

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阴历)十一月为正月。

“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三月。

皮锡瑞《经学通论》:“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 戴震《毛郑诗考证》:“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毛诗序》:《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朱熹《诗集传》:“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艰难,故陈后稷公刘风化之所由,使瞽矇朝夕讽诵以教之。” 据此,后人多认为是周公所作。

崔述《丰镐考信录》:“玩此诗醇古朴茂,与成、康时诗皆不类。……然则此诗当为大王以前豳之旧诗,盖周公述之以戒成王,而后世因误为周公所作耳。”

方玉润《诗经原始》:“《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垄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知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

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

—姚际恒《诗经通论》

(一)以赋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以节令为经,以衣食住行为纬,纵横交错,朴实生动地描摹了西周农人的风俗生活画面。浓郁的乡土气息。

清·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读风偶识》)。后世田园诗滥觞

(二)语言质朴生动。不但善于叙事、写景,同时也善于抒情。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以叠词和联绵词来状物拟声。“迟迟”“祁祁”“冲冲”“觱发”“栗烈”……曲尽物理,妙夺天工,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而且使声调谐美,充满音乐的美感。

诗经

燕飨诗

写君臣、亲友之间的欢聚燕飨,以诗歌的形式直接反映了嘉礼中的飨礼、燕礼、乡饮酒礼等礼仪活动。周代天子、诸侯、群臣大都是宗族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一)飨礼:周天子在太庙举行的象征性的宴会。《小雅·鹿鸣》:周王大宴群臣嘉宾盛况;《小雅·彤弓》:周王宴飨、赏赐有功诸侯;《小雅·桑扈》:周王宴飨诸侯时对他们的赞美及劝戒;《小雅·鱼藻》《大雅·泂酌》:周王宴飨诸侯时,诸侯对周王的赞美。《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小雅·鹿鸣》是周天子宴请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乡间各种宴会宾客场合。联络感情,加强团结。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小雅·彤弓

《毛诗序》:《彤弓》“,天子赐有功诸侯也。”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二)燕礼:古代天子诸侯与群臣宴饮之礼。亦指古代敬老之礼。《小雅·南有嘉鱼》:贵族设宴款待嘉宾,“兼叙宾主绸缪之情”;《小雅·湛露》:同姓贵族夜饮祝颂;

《小雅·鱼丽》:贵族宴饮席上美酒佳肴丰盛;

《小雅·宾之初筵》:贵族宴饮的全过程,并讽刺他们饮酒无度失礼丧德;小雅·南有嘉鱼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毛诗序》:《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太平君子至诚,乐与贤者共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叙绸缪之意。” 东园晚兴

陆游

宿叶自脱新叶生,东园忽已清阴成。/老夫东行复西行,乌藤瘦劲青鞋轻。/竹鸡群号似知雨,鹁鸪相唤还疑晴。/萋萋幽草上墙绿,匆匆细水循阶鸣。/萧然濯手坐盘石,心地平安体纾适。/青山缺处红日沉,杳杳长空送归翮。/ 小雅·湛露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毛诗序》:《湛露》“,天子燕诸侯也。”

《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 小雅·鱼丽

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毛诗序》:《鱼丽》“,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 小雅·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肴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醉既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其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毛诗序》:《宾之初筵》“,卫武公刺时也。幽王荒废,媟近小人,饮酒无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沉湎淫液。武公既入,而作是诗也。”讽刺饮酒无度,失礼败德。

《酒德颂》刘伶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蜂起。先生于是方捧甕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三)乡饮酒礼:乡大夫的宴饮之礼。《小雅·常棣》:宴请同族兄弟,反复申述兄弟应该相互扶持团结友爱;《小雅·伐木》:宴请亲友故旧,歌颂友谊。《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毛诗序》:《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成王时周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

钱钟书:“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常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毛诗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造型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无耳,后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

重要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鼎配合使用:

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燕飨诗的价值:

(一)政治价值:联络情谊,巩固统治。尊礼;尚德。

(二)历史价值:记载古代燕飨礼的程序仪式,是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小雅·宾之初筵》“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小雅·鹿鸣》“承筐是将”写酬币之礼,即飨礼中以筐承币帛作为礼品酬宾劝酒。

(三)审美价值:和谐欢快的风格;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常棣》众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 《宾之初筵》贵族醉鬼的形象。

诗经

怨刺诗

反映丧乱、针砭时弊。遍布二《雅》和《国风》

(一)《大雅》怨刺诗

作者大多出身高贵,社会地位较高。“多具忧世之怀”,”忧生之意”(刘熙载《艺概》),然仍不失“温柔敦厚”。

《毛诗序》:“《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

大雅·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慆德,女兴是力。/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二)《小雅》怨刺诗

作者虽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但在等级社会中却处于较低甚或受压迫的地位。因此,《小雅》怨刺诗,直斥政治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忧愤深广。

作品:《小雅·黄鸟》、《小雅·节南山》

(三)《国风》怨刺诗

作者多是下层民众,更能反映社会底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揭露和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如《鄘风·相鼠》、《秦风·黄鸟》。文风泼辣犀利,爱憎鲜明。

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这是一首斥责卫国统治者偷食苟得、暗昧无耻的诗歌。

《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史记·秦本纪》:缪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墨子•节葬下》: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舆马女乐皆具……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

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艺术特点:

谐音双关。增强了凄惨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惨象,控诉了人殉制的罪恶。清·陈继揆《读诗臆补》:“恻怆悲号,哀辞之祖”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诗序》:“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关于《王风》

郑笺:“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

第二篇:诗经燕飨诗怨刺诗教案

第八讲 诗经

(四)——《诗经》内容

(三)第五节 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好友欢聚晏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的是反映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主要作用“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地位”。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一、曹操 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第六节 怨刺诗

《毛诗序》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其中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出自公卿列士和乐工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有的颂扬文王之德。在《雅》诗和《国风》中,与颂歌异调的,是怨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大雅中的《民劳》、《板》、《荡》,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正》,国风中的《硕鼠》《伐檀》。怨刺诗是诗经中最表现现实主义的诗体,而怨刺诗大量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赋税严重刑政苛刻的黑暗政治,诗被用来针砭时弊和倾吐怨愤。

第二,社会生产力提高带来的私有制发展使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更加艰辛。第三,“士风”盛行,个人尊严和自我人格受到重视,平民百姓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强烈。第四,封建思想没有深入人心,而人民的情感又逐渐成熟,加上当时中原地区的文化氛围浓厚。于是平民百姓大量用诗来表达自己被压迫和剥削的情感,来揭露统治阶级的寄生本质。

(一)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篇。例如《邶风·新台》,揭露了卫宣公霸占儿媳宣姜的乱伦丑行。

1.新台:台的故址在今山东甄城县黄河北岸,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有泚(cǐ此):鲜明貌。2.河水:黄河。瀰瀰(mǐ米):大水茫茫。3.燕婉:燕,安;婉,顺。指夫妇和好。

4.蘧篨(qú chú渠除):鸡胸。一说蛤蟆。鲜:善。5.有洒(cuǐ璀):高峻。6.浼浼(měi美):水盛貌。7.殄(tiǎn舔):善。

8.鸿:蛤蟆。离:通罹,遭受。9.戚施:驼背,一说蛤蟆。

(二)反对剥削和压迫的诗篇。

例如《魏风》中的《伐檀》,写奴隶们在伐木劳动中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主阶级的无比愤恨和反抗情绪,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还有《硕鼠》,诗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高喊它们不要再来吃庄稼,充满了对寄生虫的蔑视与厌恶,并表示要走向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乐园。

(三)反映亡国之痛的。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

《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写一位东周大夫的故国之思。长于心理描写。全诗用赋的手法,直赋胸臆,写主人公看到过去曾经是繁华的都市现在是一片满目的荒凉与破败而内心极度忧伤的情状。开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即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怆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那种“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以及呼天喊地的神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

第七节 周部族史诗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 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徒到豳(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今陕西岐山县)之周原,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垄,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皇矣》先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 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因此,它们与后 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如《生民》这样写后稷出生时的神奇经历: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履帝迹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姜嫄弃子的原因歧说很多。这种描写,使后稷的诞生,充满神话色彩和人类童年的纯真气质。他是感天而生,一出世就经受了种种磨难。后五章写后稷懂得耕作,栽培五谷,在农业上取得很大成就,又创立了祀典。全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周人始祖后稷一生的事迹,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其他祭 祖颂歌,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 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

第八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综合起来看,《诗经》主要有以下主要艺术成就:

第一、朴素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作者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七月》,以铺叙直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古代农奴悲惨生活的真实图画。诗篇不仅概括地描绘了一年的全部劳动过程,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表达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恨。《伐檀》和《硕鼠》,表现了奴隶们在繁苦剥削压迫下的觉悟和反抗;《君子于役》、《东山》,反映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氓》、《柏舟》,揭示爱情、婚姻的种种悲欢。这些诗歌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第二、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尤其比、兴,是古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古人一般认为赋、比、兴是用,即表现方法。风、雅、颂是体,即表现的内容、体制。这里谈谈“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艺术效果。

“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其写法特点就在于“直”,而不加譬喻,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而完整的印象。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的变化,由春至冬分类排比地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诉其苦,事事铺陈,整体而全面地反映了农奴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赋这种表现手法,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够给人以整体感,既有深度,又有概括力。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如《卫风》中的《硕人》,连用六个比喻来描绘硕人的手、肤、领、齿、首、眉的美艳,形象地赞美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姿容和神态,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比的表现方法,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的特征或共同属性,以形写神,将抽象的事物诉诸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

“兴”,就是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涛经》中运用兴的方法,有时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睢鸟的和鸣引起下文男女求偶的联想;《周南·桃天》开头“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两句,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初嫁少女容光焕发的艳美。有时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疏清冷的意境,为抒发忧伤失望的心情,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有时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交交黄鸟,止于棘”两句,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个协调韵律的作用。好的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之中。诗三百篇中的赋、比、兴多是结合为用的。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或是艺术技巧。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对于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他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序》)

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二十”(《四溟诗话》卷二)可见用赋之广。当然,在《诗经》中更为出色的还是比兴。

先说比。在《诗经》中,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时单用比,有时用博喻,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种写法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并为后世文人多仿效,如曹植《洛神赋》中用了“惊鸿”、“游龙”、“秋菊”“春松”之喻写洛神体态之轻盈,盖借鉴于此。

再说兴。“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在《诗经》中,兴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

(1)、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以雎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起诗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

(2)、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

在《诗经》中,又常常是比兴兼用。这一点在讲具体作品时再详细了解。赋、比、兴这三种艺术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艺术,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重要特征。

第三、灵活的句式和复沓的章法

复迭是诗三百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复迭又叫复沓或重章迭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伐檀》,全诗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诗中更换的字词起到了层层深入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伐檀”、“伐辐”、“伐轮”,显示了奴隶有干不完的活儿;“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困”和“县疆”、“县特”、“县鹑”,揭露了奴隶主的残酷剥削;“胡取禾„„兮”,表现了奴隶极大的愤怒。每章又以“素餐”、“素食”、“素飧”作结,对统治者表示出极大的讽刺。涛中运用上述手法,层层揭露,层层讽刺,再现了劳动场面,深化了主题,同时加强了控诉力量,突出了劳动者的抒情形象,也使诗的形式整齐完美,便于歌唱和记忆。

四言为主的句式和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诗经》中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一句,但也有不少诗句突破四言定格,在四言中又杂以二、三、五、六、七、八言句,在整齐中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

《诗经》是诗歌的语言宝库,词汇丰富多彩,用词生动准确。《诗经》中还大量地运用了双声字、迭韵字和重迭字,这不但丰富了语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诗经》多重章迭句。《诗经》中的重章,许多为整篇中同一诗章重迭,每章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迭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诗经》中多用迭句、迭字、双声迭韵。《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迭字、双声迭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还有句句用韵的方式。第四、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偶,如《谷风》“就其深兮,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文字变化多姿,声音和谐美妙,语句婉转流畅。夸张,正如刘勰所说:“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刀,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文心雕龙·夸饰》)指出《崧高》、《河广》、《云汉》等诗恰当地运用夸张,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产生了让人感觉更真切、更强烈、更深刻的艺术效果。其它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顶真、呼告、拟人、借代等灵活运用,表情状物,不胜枚举。

第九节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面向现实的传统 总而言之,《诗经》 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 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 画卷。《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 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 “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 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 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 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抒情诗传统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 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 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 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 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三、风雅精神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 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 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 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 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 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 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 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 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四、比兴的垂范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 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 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 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 歌中的兴象、意境等,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构成诗的意境,则是《诗经》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 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 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 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 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 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总结

一、诗经的概念与编定 三家诗

采诗、献诗、删诗

二、诗经的内容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四始”风、小雅、大雅、颂:《关雎》、《鹿鸣》、《文王》、《颂》

(一)婚姻爱情诗

(二)农事诗

(三)战争徭役诗

(四)燕飨诗

(五)怨刺诗

(六)周民族史诗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

(一)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动乎天机,不费雕琢”

(二)赋比兴的运用

(三)复沓的章法,灵活的句式

(四)丰富的词汇,和谐的韵律

四、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面向现实的传统

(二)风雅精神与文学革新

(三)比兴垂范

下载【侯文华老师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诗经(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侯文华老师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诗经(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