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采桑子》人物

时间:2019-05-13 07:5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采桑子》人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采桑子》人物》。

第一篇:浅析《采桑子》人物

浅析叶广芩小说《采桑子》

【要点】《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清已降,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而痴迷;次子因萧墙之祸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一个世家的衰落 一群子弟的遭际,形象地展现了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嬗变,令人思绪绵绵。

关键词:采桑子;人物形象;内心分析

叶广芩家族渊源

叶广芩1948年10月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祖姓叶赫那拉,是西太后慈禧的亲侄孙女,她的爷爷是慈禧的亲弟弟,她的先辈是些远比“八旗子弟”更高贵的皇亲国戚。她的叶姓便是从叶赫那拉而来的。叶广芩自幼长在深宅大院,有一群擅长诗书琴画的哥哥、姐姐和一位中国文学造诣深厚的父亲,由于耳濡目染,她的小说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丰富的满族贵族的典章礼仪、古玩字画乃至词章方面的知识,都反映了作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贵族门风的家学渊源。

人物命运的浮沉

《采桑子》共分9章,每章以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为中心,向外辐散其他人物的悲欢离合,从单个人物或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这段家族没落史。

小说以大格格的婚姻悲剧为主线,绵延讲述了整个大宅门在时代变迁中的式微。中国婚姻向来强调门当户对。但现在,皇族世家的龙凤婚姻演变成了一桩桩俚俗的“啼笑姻缘”。“搁过去,皇家的格格怎能下嫁给一个汉人警察的儿子?门儿也没有”,但这份尴尬现在就落在了皇家大格格金舜锦头上。但没落世家“择膏粱”的结局往往都不大妙。金枝玉叶的大格格出嫁前是名噪一时的名媛票友,过门后仍不改旧好,终日沉湎于戏文中。警察公子不久就“抱琵琶另有别弹”,抛妻弃子去国外重续旧情。大格格母子则先后死于贫病交加之中。

贵族世家,历来都要与家门不幸、纨绔子弟、兄弟相争等扯上关系,这似乎成了历史的必然。为了争抢一个女人——黄四咪的欢心,金家老

二、老

三、老四反目成仇,在“文革”期间互相揭发,以至于最终逼死了金家老二。金家上下死寂一片,原先的愤怒、敌忾,那种不共戴天,完全将兄弟之情抛之脑后、不将对方置于死地决不罢休的对峙气氛,在以逼死亲兄弟为结局的瞬间冻结,整个金家陷入了惨淡、悲痛的僵局,老三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老宅。近半个世纪后,尴尬、惨淡的兄妹相逢以不快和叹息结束。不知历史跟金家兄妹开了一个怎样的玩笑,好端端的金家子弟,走的走,散的散,死的死„„

作为金家的后人们,十四个子女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家族的命运。故事从清王朝覆灭前后,这样一个皇室宗亲世家的黯然失色及现代社会的融合之中展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同时又是一首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心曲。

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叶广芩的家族小说《采桑子》中人物形象繁多,性格各异,包蕴着浓厚的文化意识。在塑造这些形象的同时,作者既有痛其不争、哀其不幸,又有满含敬意真实自然的情感表现,流露出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性反思。其中七哥舜铨与老姐夫完占泰的形象塑造得尤其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在他们的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叶广芩对人性中高尚、伟大一面的深深崇敬,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对现今社会如何继承和发扬儒家、道家思想的反思。儒家士大夫形象——七哥舜铨

在《采桑子》中叶广芩着力塑造了一个儒家形象——老七舜铨。“他的一生只用一个儒字便可以概括,对父母、对兄弟、对恋人、对朋友,一概是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讲的是中庸之道,做的是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对于舜铨,叶广芩是倾注了最多的热情的。叶广芩的笔下,首先舜铨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儒家长者形象。舜铨是金家兄弟中与“我”接触最多的一个,所以,叶广芩在作品中多处写到“我”与舜铨之间的兄妹感情。在与“我”相处时,舜铨平易近人的态度,宽厚仁慈的长者之风,以及对我的谆谆教诲都令“我”难以忘怀。巨大的年龄差距,又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父女般的亲情。“父亲去世后就是舜铨带着我来,一人一碗酪,一人四块炸糕,完了还要添一碗八宝莲子粥,直吃得弯不下腰,才拉着我的手顺金鱼胡同慢慢走回去。溜到东四牌楼,我就开始“饿”了,比得让舜铨领到回民老马的摊儿上喝一碗素丸子汤,才肯回家。逢到我嘴上沾有汤迹,他便会弯下腰来用手帕细心地替我擦净,然后拉起手再走,那情景不像兄妹倒像父女。”

“孝”也是舜铨的一个显著的人格标志。他对父母极尽孝道,为此,他不愿抵抗母亲对他与柳四咪的爱情反对,而使美好的爱情与自己失之交臂:他为了赡养“我”的母亲,一直与母亲住在一起,并听从母亲的话,娶了一个无论是知识素养还是外貌长相、年龄大小都和自己相差很远的妻子。说起孝,我们不禁会想起金家另一个儒家家长式人物舜琪对父母的“孝”来。但是舜铨对父母的“孝”是与舜琪的“孝”明显不同的。虽然舜琪为了迎合母亲,在大冷的冬天,听到病得很重的母亲喊“蛾子”而便装着要扑蛾子的样满屋子乱跑;为了信守金家经商的信条,而在父亲一声与金家二格格断绝来往命令后,能谨记父命恪守一辈子。但他的“孝”不是一以贯之的、忠心耿耿的“孝”,所以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金钱的诱惑下而背弃了家族的信条;他的“孝”是迂腐的近乎可笑的“孝”,为了一声父母的当作赌气的誓言,竟然不顺兄妹亲情而将远来探望自己的二格格拒之门外。与舜琪比较,舜铨的“孝”则是一以贯之的,他已将孝道这一美好的情愫化作了自己的人格力量,并终生坚守。

谦和也是舜铨作为儒者君子的一种美德。“谦”的品格主要是要求自己,“和”品格则主要是对待别人。“和”乃中国文化追求的至高点。只有自己谦虚,不对人盛气凌人,才能迎来别人的好感与认同。所以,有“谦”而后才有“和”。舜铨确实秉守儒家温良恭谦让之礼仪,不与人为争,表现出了自己的洒落与超脱。

但是,谦让也要有个度,有个原则标志,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取消了原则与标志,就会变成懦弱无能,给自己流下悔恨舜铨与柳四咪的爱情,就是由于太矜持自重,委曲求全,才因母亲的反对,遂让恋人投怀送抱于风流倜傥的大哥舜鋙。而他弃爱情而选亲情,更是把自己推入了痛苦的深渊。对于舜铨在爱情上表现出来的懦弱与忍让,使得“我真是觉得老七窝囊极了,也可怜极了”但即使这样,他仍不失为儒者形象。为“我”所犹为称道的是他始终坚守着的人格独立和精神操守。以及那淡泊、宁静的士大夫心态。他重义轻利,恪守原则,独自保守偶然在夹墙中发现的楠木匣子,非要等兄妹都在场才打开;他心有城府,衷心爱国,为了完好保存珍宝“绿菊铁足凤罐”故意冷落它多年,等待时机成熟后终于将其贡献给国家;关键时刻,他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拒绝了李成志重金相诱的索字;痛斥长兄轻亲情薄仁梯的卑鄙行径,拒收万两美金。“我虽不富,然凭一技之长足以养家糊口,大哥这钱还是收回去吧。金家,‘舜’字辈,你我兄弟十四人,除早荡者外,成人者十又有三,十三人所走道路不同,结局亦各相异,如今,在世者也就你、我、她三人了,十三个兄弟姐妹虽山水相阻,幽明相隔,但亲情永存,血脉相连,这情谊绝不是两万块钱所连结的!”他不卑不亢,执着坚守,视富贵为浮云,这些重利轻义之举深刻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持重风范。

舜铨没有积极投身于社会洪流,也没有改变衰微的家庭命运作出努力,但是在纷乱的时世中,他恪守着浸润在大家族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颇具大儒风范。而对世俗的无情无义鲜廉寡耻,他明知无力抵御,没有能够以螳螂挡车式的悲壮,进行思想启蒙,但是绝不屈服妥协,同流合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以其衰弱的病体和孤独的灵魂来苦熬硬撑,始终洁身自好。因而,现实生活中他钟情于丹青,寄怀于紫箫,沉溺于艺术的象牙塔,固守在传统文化的古堡中,超脱世俗的卑污,在佛老的境界中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但是对于坚守儒家美好人格精神的舜铨,叶广芩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赞叹这种美好的情愫,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我对舜铨简直佩服极了,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大儒!大儒!”同时他又对他禁锢自己与小家庭圈子,与社会脱节,与政治脱节,不与时俱进的人格精神产生了质疑。在舜铨的身上凝聚着叶广芩对传统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批判继承的反思与追问。道家形象——老姐夫完占泰

如果说老七舜铨是叶广芩所精心塑造的大儒形象,那么老姐夫完占泰则是典型的道家形象。在《醉也无聊》中,老姐夫几乎是一个在家修行的道人,“老姐夫信奉老庄,追求的是神仙与不死,他的生存原则是不过度劳累,不过度用脑,不过度喜怒,不过度淫逸,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却不务正业而只钟情于喝酒服药。他对荣华富贵、权势利益毫不在意,天天想着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自诩为“云间野鹤、世外散仙”。醉心于道家炼丹术,为了成仙成道、长命百岁而偷练“添油法”,险些因而命丧黄泉、断子绝孙。小说中,超脱物外的老庄哲学与乱七八糟的道家炼丹术、房中术在老姐夫身上融为一体,展示了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和精芜杂陈的道家思想。虽然老姐夫一辈子几乎一事无成,但他善良宽容的性格,使“我”深深依恋;他“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使“我”无限向往。我对老姐夫这种浓浓的依恋与深深的敬佩之情流溢于章的字里行间:“家里没有了老姐夫,最感到寂寞失落的就是我了。从老姐夫入院我才明白,在这个家里,跟我关系最密切的其实只有老姐夫。在我平淡的生活中,大概有一年半时间是在偏院和老姐夫厮混着度过的。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失去老姐夫的那种怅然若失的得感觉,的确是一种难以解释和理解的心境。然而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从老姐夫那些神神秘秘的扑朔迷离中感觉中国文化的氛围,认识中国文化魂魄的魅力,经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民族文化的体验,倒真是难能可贵的一课。我不能没有老姐夫甭管他对世界的认识有多么偏颇,他的生活有多么不合理,他的秉性有多么乖张,他终归是我的老姐夫。„„

正是因为老姐夫信奉清静无为、泰然处世的道家哲学,所以,他没有假仁假义者的心机重重,忧心如焚;没有蝇营狗苟之徒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更没有野心家的欲壑难填之困境。他有的是潇洒自如、任心而为的悠游自在以及儿童般质朴的心。所以在金家大院里,就只有老姐夫最能孩童般的心与“我”沟通了。老姐夫名门出身,家业深厚,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高材生,但他却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超拔于外物的束缚之上,返归到内心的伸出去修身养性,因为他深谙无为之道。道家即认为:人与物一样,只有做到无用,才能保全性命,只有顺着自然的法则去处世,纯任自然,心无毁誉,游心于万物之源,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才能身无所累,达到自由境界。这正是无用之大用,只有无才无用于社会才能保身全命。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老姐夫不关心外界大事,不参与世俗任何政治活动,成天只沉醉于喝酒、修道之事,确实保全了身家性命。老姐夫酗酒成性,是我们不禁想起魏晋时期的一些名士,如“竹林七贤”。但老姐夫的嗜酒与后者不同,魏晋名士的放任、达诞多来自于现实的原因,他们都是为了躲避当权者的迫害;二老姐夫的纵酒以及修炼行为虽多少也有躲避战乱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相信道家学说,是为了乞求长生,甚至想羽化登仙。所以,在老姐夫的身上多了一些道家的消极、无为思想。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去责怪老姐夫。因为我们在老姐夫身上更多看到的是他善良可爱的一面。

北平解放不久,五格格便忍受不了这种沉闷的快要死去的生活,终于提出要和老姐夫离婚,老姐夫对此事表现得异常平静。他不急也不辩,默然同意。这样子,就连“我”母亲也看不下去了,心里暗暗责备女儿不该在外面看上了人吵着要跟丈夫离婚,同时又心疼老姐夫可怜巴巴的今后怎么过,于是就把偏院老姐夫原本住的房与老房的通路堵了起来,以便让老姐夫靠租出去的几间房挣来的钱过日子。而老姐夫丝毫未有对妻子的怨言,甚至当着五格格和她老公王连长在文革时候被双双罢了官回到偏院住后,他能与五格格夫妇以老朋友的关系相处,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多么博大的宽容之心。

最令人感动的是老姐夫在饥荒年代,靠练辟谷法七天没有进食而致昏迷过去,被人救醒后,竟把自己省下来的粮票让给了“我”和母亲。他自己饿得皮包骨头,竟然还依然练辟谷法,把节省下来的粮票让给了五格格夫妇。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老姐夫就是这样一位安贫乐道、顺应自然的人。他的浑身上下、骨子里内外都渗透者道家精神,他与世不争、乐观豁达、修身养性、善良可爱,尽管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有些格格不入,但这种格格不入却不是反叛,而表现为道家精神的无为而不无为精神。

在《采桑子》中,每篇都讲述着金家的一位核心人物,由此构成了关于金家完整的家族故事。在这篇小说又显然不是纯粹的个人家族怀旧,也是一个关于北京的怀旧故事。

叶广芩具有从小浸润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使其能够洋洋洒洒写出如此够味的家族小说。她不舔着着脸盲随大流,不低着头固步自封,在历经沧桑的民族历史背影里“沉思往事立残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顿悟和警醒。

第二篇:采桑子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整首词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很多,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毛泽东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关,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天,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对毛泽东的诗词,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

第三篇:采桑子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读毛泽东诗词虽不至百其数亦不寥落,深感于其间之俯仰开合气象万千,手边有一评论曰:“毛泽东的诗词,艺术上,运用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思想上,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格上,虽少“匠心”,却具“匠气”,其神韵以骨气取胜,豪迈奔放,激越昂扬,气象恢弘,叱咤风云,具有帝王气魄,堪称一代大家,当之无愧。”如今再读毛泽东诗词,便觉此评甚是中肯。

《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整首词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毛泽

东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一句“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毛泽东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作为跨越时空的历史沉淀和人格化的象征,中国人无法淡化毛泽东留下的印迹和影响。对毛泽东的诗词,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人类历史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和风云变幻。

第四篇:采桑子重阳赏析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日叫“重阳节”。毛泽东1929年10月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才有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句。因是重阳节,此时菊花正开。古人常于重阳节这天观赏菊花。《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证:“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

毛泽东这首词从外观上说,词句晓畅,几乎没有任何费解的地方。然而这首词却采古之风于现代之韵。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毛泽东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毛泽东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下半阕主要是描写秋天。毛泽东很喜欢秋天。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每个人都各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不算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比起许多诗家却是另种调子。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总之,这是一首渗透着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战斗者之歌。它感情饱满,总象宏丽。一种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同外部世界的美水乳交融地化为一体了。

第五篇:采桑子欧阳修教案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采桑子欧阳修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群芳:狼藉:残红:飞絮:阑干: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思想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这首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这首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号,又号,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濛濛()笙歌()狼jí()帘lóng()

3.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狼籍

B.飞絮濛濛濛濛

C.垂柳阑干尽日风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和。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xx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下载浅析《采桑子》人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采桑子》人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合集]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供大家......

    六年级古诗词采桑子

    六年级古诗词 1.竹石 作者:[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2.春夜别友人 唐 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

    采桑子重阳教案(原创)

    重庆育才中学校游华国 采桑子重阳教案 一、检查背诵: 分小组检查背诵 二、看一道高考题:(口头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采桑子 重阳 公开课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讲授理解并背诵这首词。......

    《采桑子·重阳》教案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 黄琨灵 一、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词牌简介】采桑子

    【词牌简介】采桑子 采桑子共三体,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故调名。 又有南唐李煜词名《丑奴儿令》,冯延巳词名《罗敷媚歌》,贺铸词名《丑奴儿》,陈师道词名《罗敷媚》。 此调以......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推荐)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一】一、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二、 学习方......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大全

    当每次提到中国伟人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想起我们的开国主席,毛泽东------一个我们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名字,这个名字深深刻印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更是深深刻印在中国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