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父母爱唠叨,孩子容易患上心理疾
家庭教育:父母爱唠叨,孩子容易患上心理疾
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看病。心理师在聊天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诊疗室她就没有停止过说话。据大军说,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的父母关系并不好,大军的父亲经常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才回来。看到丈夫喝醉酒,大军的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有时候能说几个小时。因为受不了母亲从早到晚的唠叨,从今年暑假开始,大军就整日沉迷于打游戏,不愿意回家。开学后还经常逃学,与同学打架。
没有办法,大军的母亲只好带他来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大军患上的是焦虑症,而母亲的唠叨是儿子发病的主要原因。
现在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90%的心理疾病病因都在父母身上,其中因母亲唠叨而发病的占60%。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动画片,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其实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集后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就生出了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了。
当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而是喜欢翻旧账,把此前孩子做错的许多事都拿出来说并唠叨不停,结果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父母应当一事一议,不能乱说一通,更不能反复去唠叨。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有些事情会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唠叨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唠叨中,孩子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要么在唠叨中沉默,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要么在唠叨中和唠叨的父母一样,慢慢也变得唠叨起来。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反复劝说,也很累、很辛苦,但是孩子却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逆反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专家支招
父母爱唠叨,后果很严重。反正父母爱唠叨,什么事都要管,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在孩子年幼不懂事的时候,父母的唠叨会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父母唠叨过多,孩子就算听从父母的话了,也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或怨恨等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受到破坏。
第二篇:父母爱孩子 到底该保持怎样的尺度
父母爱孩子 到底该保持怎样的尺度?
生命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上周末,台湾生命教育专家纪洁芳教授来到杭州,在“生命教育进家庭”教育教法培训活动上,用各种体验式游戏告诉家长、老师、学生如何爱自己,爱他人。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学会德育分会、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主办。承办单位茅以升实验学校编写出版的校本教材《生命的呵护》,今年还将出新版本。“我从哪里来”“正确使用电梯”“被狗咬伤怎么办”等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都是生命教育涵盖的内容。
体验活动A:
拍气球怎么让它不落地
现场一个经典游戏,让父母把握如何爱孩子的尺度。
纪教授拿出一个气球,让家长、学生用各种方式拍打,不让气球落地,看谁的方法最佳。很多人尝试连续短距离拍打,不过效果不理想,稍不留神,气球走偏落地。现场有小男生说,“气球抛得越高,球落地时间就越长,这样就有时间调整拍打动作,节奏也很稳。”
纪洁芳当场赞扬这位小学生,“玩这个游戏,很多家长就会体会到,爱孩子是需要保持适当距离的,把孩子牢牢抓在手中,孩子反而会被吓跑,聪明的家长懂得制造距离,让孩子在自由空间中感受到父母的爱。”
体验活动B:
画出自己的一生
纪洁芳在培训课上,让大家现场画一幅画,表现自己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这种绘画形式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模式,比一般的叙述模式更能表现一个人的真实内心。
一位男老师用风筝代表快乐童年,用举重造型代表现在繁重的生活,用与孩子一起骑自行车,表示未来周游世界的愿望。还有老师用各种不同颜色表示成长阶段不同心情。
纪洁芳说自己在台湾上课时,曾让小学生画自己一生,甚至画画自己的墓碑,很多孩子会在墓碑上写上自己名字,还会画出天使的模样。
“其实这些都是生死教育,有的时候成人跟孩子谈死亡,没必要遮遮掩掩,让孩子认识死亡,知道这是生命必经的一个过程,反而能降低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更加珍惜自己。
“生命的意义是把每一个‘活在当下’串起来,知道我们曾经在干什么,清楚现在要做什么,这是我们要教育和告知孩子们的。”
第三篇:青少年心理讲座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
标题: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
武进区教育局 包丽娜
尊敬的家长同志:你们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家庭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真正让各位家长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人生百年,转瞬即逝,有了孩子,我们的愿望,我们的理想,才能子子孙孙,传之久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华民族腾飞的新的历史时期,对子女的教育比过去任何历史时代更加吸引了千万父母的关注,也成为广大家长的焦虑和困惑。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变动,为子女的未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无限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会带来极其严峻的挑战。如何帮助孩子作好准备,善于应对,争取最好的前途,不能不使父母们牵肠挂肚。而事实上孩子呱呱坠地之时,父母们大抵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孟子早就说过,“未有学养子而后嫁”。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即使在第一个孩子身上取得了经验,也没有办法用来改进对第二个孩子的教育。何况,人的成长不能重来,不是做试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万一失败,代价太大了。新的历史时期,新事物扑面而来,孩子在不同于前人的新的环境中生活,他们面临的矛盾、问题也常常超出父母已有的经验。于是许多为父母者就不免于苦恼和困惑,常常为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期望不能实现,为自己对孩子教育不能奏效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而感到不解。其实,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被家长们给忽视了,这就是你的教育,没有点燃孩子内心深处向上的愿望,而是走入了教育的误区。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关于人的成长的学问是科学。教育也是有规律的,也要符合科学,还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这里首先得强调的就是作为家长、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走出教育的误区,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使教育走向成功。“成功的殿堂里没有名额的限制,但有条件的限制。”走进教育成功的殿堂。
一、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1、过多的攀比,给孩子带来满心的失望。
对于我们中国家长来说都非常爱孩子,但我们爱孩子更爱面子,经常拿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别的孩子优点相比,越比越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并且家长是越比越伤心、越比越生气,一生气就情不自禁地训斥自己的孩子,目的是想激励一下孩子。殊不知,目前象初中学生,他们有思想,更有自尊,让你这样一比较,就大伤自己的自尊,因此,反而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另外,这种比较,家长没有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对孩子没有信心,促使孩子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
一味地攀比,还会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举例:[1]、邻居家孩子学习成绩的比较、竞赛的比较,[2]、考什么学校的比较,[3]、高中女生硫酸害人)结论,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多有烦恼,少有惊喜,原因在于不是用心去赏识自己的孩子,而总是盯着别人的孩子比较。要想让孩子真正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家长必须做到:“我是社会人,我要面子,但我更爱我的孩子”!
2、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
对子女期望过高,这是我国当今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现在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也确实失败不起,一个失败就是全军覆没。但是,就是因为你们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孩子造成害怕失败的心理,长此以往,使孩子内心 产生恐惧、忧虑等情绪,反而又促使孩子失败。(举例:优秀大学生跳楼事例、小女生事例)分析:不准失败,造成了孩子害怕失败。虽然失败的次数减少了,但失败所要站起来的时间就拉长了,而成功的实质就是“不怕失败”,而不准失败的教育就是使孩子远离成功!严重的是束缚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心灵的不自由。在这里,要提醒各位家长,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在家长来说:(1)、千万不要给孩子规定每门功课该考多少分,急功近利要不得;只要孩子学习尽力就可以了;
(2)、家长不要给孩子规定具体考什么学校;(3)、家长尊重孩子学习的兴趣,相信孩子的自发性,不强行孩子学这学那,决不包办行事,也不过分干涉孩子的学习。
3、过度的溺爱,给孩子带来的无能,更是无情。
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只要你学习好,一切由得你,任何事情不让孩子操心。这样过分保护致使过分限制,限制孩子的能力发展,限制孩子接受挑战的机会。我们不能保护孩子的一生,我们也不应该这样做。我们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本领,使他们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困难。溺爱的形式有:
(1)、包办(举例:大学生卖身事例、女学生事例);(2)、满足(小男孩事例);(3)、过度保护。(举例:北京大学生对孩子培养结果)分析:在育儿过程中,最不应该的事情,就是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有一项调查表明,不良少年走上歧途的最主要原因是:(1)、缺乏忍耐力和克制力;(2)、在被拒绝的环境中成长;(3)、过度的期待;(4)、过分的保护。我们可以看出,走上歧途的四个原因中就有两个与溺爱有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溺爱孩子。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溺爱的父母应仔细掂量一下“溺爱”的含义和分量。孩子们将来的路还很漫长,不要让自己 的爱“淹”死了孩子应有的能力,不要让爱毁了孩子的未来。结论:一个人越是被他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其自我管理能力就越低下,一个人自我管理能力越低下,社会适应性就越差。
4、家长的放任不管,给孩子带来无望。
说实在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发展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在农村一些地区的家长来说,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总认为:我们从前的成长,从来也没有谁来要求自己做什么,或怎么做,而我们也一样成长、长大;现在的孩子也只能任其自然,要好自己好,做父母的也帮不了什么,对孩子几乎是放任不管(举例:选送学校例、就近读书家长毫不过问)。结果:孩子正当需要父母关爱、帮助时,却没有希望,给孩子的影响就是:我在父母心目中根本没有地位,他们对我没有信心,我也就没有希望了,不如玩个痛快吧!整天在电脑上打游戏或上网聊天,有的就过早地谈恋爱。。。
除此以外,还有短期功利等也是十分要不得的。
二、家庭教育的艺术。
1、给孩子积极的心态和成功的自信。
(事例:一个调皮生的成长、卢勤知心姐姐的书名)“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教育信念非常重要。实施这一教育信念的重要前提要让孩子建立起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和“我能行”的自信。哪怕孩子身上有很多的缺点,作为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也许家长们认为,初中孩子大了,不需要家长的鼓励了,其实不然。初中孩子看起来是大了,实质上他们也需要家长对他们的关注信任,尤其当他们学习失误、情绪波动,遇到困惑时都需要家长给他们自信、希望。
2、父母做孩子的表率,言行一致。
(事例:功在平时之例、女大学生受父母的点滴行为影响)父母的言行一致,赏罚分明,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你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你自己就不能采取欺骗、吓唬的手段;如果事先与孩子定好了制度,父母就更要认真对待。否则就是“娇纵”孩子。娇纵的结果,孩子就产生了一种“顺我者笑,逆我者闹”的思想,尤其严重的是在初中阶段会使学生遇到不顺自己的事就会离家出走等,使不良的心理品质得以强化。这样孩子会逐步变得执拗、任性,甚至霸道。父母的言行一致是保持自己权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及强者心理品质的一种良好教育方法。
3、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在乎孩子的爱。
(事例:分食物、高中学生的感恩活动)孩子们的爱,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她或许不象100分奖杯那么现实,但却是人性路上的丰碑,是父母亲辛苦付出后最殷实的收获。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只知道为孩子奉献爱,对孩子给予自己的爱
却视而不见。他们更在乎孩子的分数。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去爱并能唤起爱的能力。马克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造就出爱,如果你作为爱者通过自己的生命表现未能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你的爱就是不幸的。”是的,如果不是心中充满阳光,如何能予人温暖?如果不是心中充满仁慈,如何能予人感动?如果不是心中充满真爱,又如何能予人幸福?只有一颗既能被他人感动,同时又能感动他人的心灵,才是真正可贵和可爱的。正确的爱的方式该是爱而有度。把孩子与自己放在同一个天平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做错了事情就给他们指出来,通过道理让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做错了。培养孩子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不能越俎代庖,一切为他们包办。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快乐成长,学会爱,又去播种爱。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的是满足感,拿出来的是成就感、幸福感。一味向孩子施爱,孩子并不觉甜,更不懂得珍惜,一旦父母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孩子的价值得到体现,才会产生无比的快乐。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
在教育态度上要做到:
1、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知子是教子的必要前提。父母在了解孩子,认准孩子的“智能最佳点”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教子得法,教出成效,就要在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发现孩子这方面下工夫。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人有多种智能区:(1)、语言智能、(2)、数学逻辑智能、(3)、音乐智能、(4)、内省智能、(5)、视觉空间智能、(6)、身体运动智能、(7)、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等。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也是他们的各种智能表达最明显的时期,这时,尤其要发现孩子的细微变化,从而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举例:服装打扮、行为习惯、心境等)。
2、时刻尊重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是父母应当学会的基本态度。这种尊重不只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爱好与选择,思想和观念。(1)、尊重孩子的人格,(2)、尊重孩子的权利,(3)、互相平等,(4)、蹲下身体向孩子学习,向孩子请教,和孩子商量,(5)、解放孩子。[十个给予:时间、空间、条件、问题、困难、机遇、冲突、对手、权利、题目]只有这样,孩子的主体性意识和能力将得到空前的发展(举例略)。
3、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
孩子既脆弱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 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
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家长应充分给孩子信任的目光,信任的表情,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信任在孩子表现优点时容易做到。而在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家长往往感到失望,失去信任的原动力,其实这时孩子更需要家长支持,让孩子看到家长就象看见一座大山,浑身充满力量(举例:初中学生买小灵通事例)。另一方面,孩子感觉非常敏感,信任就是连接家长和孩子的通道,家长把信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孩子感觉到家长的信任,并内化为成长的动力(信任孩子的能力、道德品质、潜力)。
4、真诚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举例:学习好的学生处理、差的办法等),接纳孩子,对孩子的一生都受用。(家长首先不要自卑、缺乏自信,导致孩子没有自信去努力)。在教育行为上要做到:(略写)
1、激励孩子;
2、宽容孩子;
3、提醒孩子;4唤醒孩子。
(罗森 塔尔效应)。教育的核心是唤醒孩子的灵魂,唤醒孩子沉睡的意识。要做到这点,务必使家长们能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讲究科学的教子方法和教育艺术,真正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走进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的成长,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
时间: 2006-03-01
第四篇:在中国,父母爱孩子,为了孩子未来的成功,大小事情,都要操心作主
在中国,父母爱孩子,为了孩子未来的成功,大小事情,都要操心作主。当孩子稍有不从,父母的口头禅常常是:听话,这是为了你好!这种爱往往换来的只是孩子的抵触与父母的失望,这时家长又往往倚仗成人的权力,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哄骗威胁、甚至暴力体罚。扪心自问,这一切真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吗?这种爱有几分是纯净的、完全出于对孩子独立生命的尊重呢?孩子究竟有没有发掘出自己的兴趣、找到属于他自己真正的幸福,我们其实都不太考虑,只是一味希望他成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观念还习惯于把孩子视为父母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孩子的成功往往关系到家长的面子、家族的荣耀。在这种文化态势下,父母当然不可能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说白了,这种以“听话”为主导的爱,掺杂了不少的私心和功利。在这种爱的笼罩下,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权威的震慑并因此害怕,久而久之,还发现部分哄骗威胁并不是真的,潜移默化中,甚至接受了撒谎也是一种合理存在的错误观念。此外,孩子也意识到自己只能是父母的一部分,自然也期待父母为自己铺就锦绣前程,父母如果能力有限,孩子
反过来也怨天尤人。
在美国,孩子无论大小,都被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父母重在引导,但不干涉孩子的具体选择。比如,大人总喜欢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美国的父母也不例外。但无论孩子如何回答,做火车司机也好、足球运动员也罢,父母总是抱以欣赏的眼光和肯定的语气说:“这是一个很棒的想法!(That is a good idea)”。孩子是否快乐、是否找到他的真正兴趣和属于自己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哄骗威胁孩子,美国父母是强烈反对的,至于打孩子,则是违法的。这和“打是亲、不打不成材”等中国观点
完全背向而驰。
沐浴两种不同的爱,结果当然也就不同。一再被要求听话的,失去了独立性,从小尊重权威,说话做事的重心都在察颜观色、讨人喜欢上,惟恐自己不听话而得不到父母师长的喜欢和青睐,一有机会,也想成为别人的权威。受到平等尊重的孩子,个人的想法不断得到鼓励,逐渐建立了足够的自信,继而可能迸发出个体的独特创造力,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
美国两代人之间的这种平等精神又来自哪里呢?经济富足自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也有文化因素相辅而成。基督教认为,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孩子是上帝的产业,父母只是托管。《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结为一体”,每个人都要脱离父母独立。子女可能会因为父母的富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庇护,但父母绝不会因为子女的成功而大富大贵。因此,在美国人看来,父母抚养孩子,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回报和寄托。
关于独居养老的问题其实也一脉相承。在美国,六、七十岁的老人自己开车上班、购物、旅行的比比皆是,他们希望自己独立生活,以维持个体的平等尊严。在由于健康原因、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之后,有条件的,选择的是个人护理,条件差一点的,选择的也是老人院,而不是子女家里。这是自主的选择,和子女是否孝顺无关,更谈不上被子女遗弃。当然,这和美国社会具有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两代之间的爱,家庭关系中另外一面,就是夫妻之爱。
和中国相比,美国的夫妻之爱也更平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男女平等的观念就在美国深入人心了。在家庭生活中,共同承担义务、平等分担家务是基本的共识,根本没有大男人主义这一说,妻子做饭了,那丈夫肯定洗碗。我的不少男性同事,一到下班时间就匆匆赶去接孩子了;在公园,左托右抱领着孩子的,多数都是爸爸,在餐厅,也常常可以看到丈夫为妻子挪开落座的凳子、挂好脱下的外套。
一谈到夫妻关系,热点话题往往是美国的离婚率高。据统计,美国初婚的夫妻,有近一半要以离婚收场,再婚之后分道扬镖的比率则更高。离婚率高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平等相爱也有关系。由于男女双方各自独立,婚姻少了很多社会压力和经济约束,家庭承载的更多的是情感交流的功能,而不是物质、门第、道德或者纯粹的传宗接代。双方只因相爱而结婚,一旦爱情丧失,双方都要“离”。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每年的民调都持续表明,有90%左右的美国人认为婚外情是错误的,并有四分之三的人认为这种行为不应该被容忍。换句话说,美国人对婚外情的容忍度很低,更别提正式的“二奶”和“小三”了。加上离婚程序相当简单,所以朝三暮
四、见异思迁的行为一旦曝光,双方可能很快一拍两
散。因此,离婚率高并不能代表美国人的家庭观念淡薄。相反,经过深入的观察,我发现,美国人的家庭观念会令以家庭至上自居的中国人汗颜。在这里,不仅妻子爱家顾家,丈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时,无论是因为晋升,还是求学,如果要抛妻离子、两地分居,多数男性会毫不犹豫地首选家庭。因果关系很清楚:家庭好了,工作才能好;工作好了,家庭却未必好。事实上,整个美国社会都推崇家庭的重要性。大大小小的美国选举,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个侯选人,都要大打家庭牌。一个男人,如果不爱家,是绝对得不到选民支持的。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一人不爱、一家不爱,何以爱天下?此外,企业的许多制度规定也为家庭保障让路。例如,为了让员工能够兼顾家庭,多数公司的工作时间极
为弹性,早上7点上班、下午3点下班很常见。
当我毕业时,在自己的毕业典礼上,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又一次把我深深打动。典礼仪式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Charge to the Graduate,大意是临别赠言,给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充电。上台演讲的都是最受尊敬的教授,当年给我演讲的是信息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Michael Smith,他说他的祖父告诫他:不能把个人的职业成功置于家庭之上。他认为这是对的,所以在这个场合慎重转告给我们,希望我们能取得一种终生受用的、平衡的成功(Make sure you never put your career ahead of your family,I want you to achieve the sort of success that you can enjoy all of your life)。在这种场合听到这种话,我既感意外,又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在中国,多年的教育其实告诉我,为了事业可以牺牲家庭。
为什么强调家庭至上的中国人往往因为事业不得已要牺牲家庭呢?我在中国工作了十年,对这其中的苦衷,也深有体会。中国的资源和公权大多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职场上有太多的人情往来、甚至人身依附关系,身处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没有选择:必须搭上个人的时间、牺牲家庭的利益,去钻营、攀爬、厮混。对此,家庭成员也不得不支持,因为一个人成功之后,往往鸡犬升天,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能从中获益。林林总总,说到底,我们的整个文化形态,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没有从权威家长制中完全脱胎换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是泾渭分明。
在这些点滴零散的观察和对比当中,我最后发现,现代美国人的主流家庭观念,是有一条主线的,那就是基于平等的爱。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应该懂得如何去尊重、如何去爱。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早、最重要的生活单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全社会的健康。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富裕,有必要、也有条件着手建立一种新的家庭文化。有了新的家庭文化,才可能有新的公民,有了新公民,才会有真正的新政府和新国
家。
(感谢怡河、吾从周等朋友对本文的修改和意见)
第五篇:离婚是人生中伤感的事件,而孩子是这场婚姻闹剧中最无辜的人,他们希望得到一份完整的父疼母爱。如何在接下来
怎么减少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离婚对于孩子总会造成伤害,但比起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里,和每天争吵甚至暴力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离婚对于孩子来说更好一些。有社会学家说:“暴力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比离异家庭给孩子的伤害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有些成年人,他们回想起同年的经历还会痛哭流涕。有位女士讲到:“当我记事的时候,父母每天吵架,我非常害怕。甚至他们还会动手打架 砸东西,更是恐惧极了。每当父母打架的时候,都会躲在沙发后面偷偷地哭泣。后来大了点就随便找了个人嫁了,只是为了躲开这个充满暴力的家庭。现在,父母们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还是会吵架,还会说‘我们是为了你们,才没有离婚’,这时我就会说:你们最好是离婚吧,我也不想看着你们每天吵架。”
既然已经离婚,怎样做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少到最少的程度呢?
首先 抱怨、痛恨对方的这些想法不能传递给孩子。更不能正面的教导孩子恨他的亲生父亲或母亲,也包括他的继父或继母。这样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成年人往往会生活的很不快乐,甚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孩子心中有了仇恨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的天和地,心中的天和地都是好的,如果有人说哪个不好,会制造他心中的分裂。
其次,告诉孩子实话,而不是欺骗孩子。如果是大孩子可以懂得离婚的意思,就告诉他父母离婚的事情。但不要硬去强调谁对谁错,试图减少孩子对自己不好的看法。如果孩子小还不能理解,就和他说:“我和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现在我们在一起不开心,但是不是因为你,我们要分开住,但是,无论我们是否住在一起,我们都是爱你的。”不管孩子大小,都不要当着他的面说他爸爸/妈妈的坏话,哪怕对方在不是人!!你要是刻意让自己亲生孩子的幼小心灵里充满了仇恨,那你就更不是人了。
离婚了 父母该负起怎样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离婚显然不是什么新鲜事。据民政部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200多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有6000多个家庭解体,并且离婚率连续9年递增。以前在外国家庭中的“你的孩子、我的孩子以及我们的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我们身边的生活中。
“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这句话当年流行过一阵子,但对前妻或者前夫说说还成,对孩子说就不妥当了。甚至有人认为支付一定的赡养费就算仁至义尽,孩子的事情与我无关,很明显这是不负责的。而在漠不关心之后,还要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行为辩驳,抛出诸如“不能在这种时候再扮演父亲/母亲的角色”,这首先对他不好,其次对他的继父继母不公平,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被大家所接受,更会伤害孩子的感情。
关爱他们从9条做起
离婚是人生中伤感的事件,而孩子是这场婚姻闹剧中最无辜的人,他们希望得到一份完整的父疼母爱。如何在接下来的单亲家庭生活中继续关爱他们?
1、决不能在孩子面前贬低前夫或前妻,因为孩子知道他的一半属于妈妈,一半属于爸爸。贬低任何一方,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2、不要把孩子作为你和前夫或前妻之间的“传话筒”,尽可能避免使孩子产生自己是“父母吵架中的一部分”的感觉。
3、要让孩子深信父母对他的爱并没有丝毫变化,甚至付出的比以前更多。
4、鼓励孩子多与前夫或前妻相处,尽量安排他们多见面。提醒孩子要尊重前妻或前夫。更要教育孩子尊重他的继父或继母。
5、在婚姻破裂后,绝不能忽视了孩子。孩子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还得跟从前一样,尽量以孩子为中心。
6、也许你会因在离婚后放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会令你的孩子失望,尤其在这种艰难时期,更要使孩子树立对你的信心。
7、即使孩子不是你带,也该尽你的一份经济上的义务。千万不要因为父母离异后,让孩子的生活质量下降。
8、如果你带孩子,又得不到对方的补贴,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埋怨。否则,孩子会产生被遗弃的伤感。
9、尽量不要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住所和学校生活的稳定,熟悉的环境有助于减轻孩子因父母离异导致的心理创伤。
10、千万不要给孩子幼小心灵里贯穿对他爸爸/妈妈或继父/继母的仇恨思想,哪怕对方在不是人!!你要是刻意让自己亲生孩子的幼小心灵里充满了仇恨,那你就更不是人了。
这些都做到了,孩子就能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