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
计算机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一些问题,这在信息产业中尤为突出。电脑的日益普及给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及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加之全球信息化潮势不可当——人类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的发展就是加速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我们看到信息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一面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它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反面的影响。或许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这也不例外。
由于更新换代周期短、淘汰率高,大量废弃的计算机设备逐渐变成“计算机垃圾”,成为未来环境保护中的新隐患。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一份最新的报告指出,1998年美国共淘汰2000万台电脑,但只有11%的零件被组装。这些废旧的电脑该如何处理,至今还没有一个理想的方法。作为一个正常健康可持续的生产销售消费链来说,必须要有产出,转换或重利用的环节,现在这个环节去不能很好开展下去,势必会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以求得产业继续发展。这种发展显然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人类必须寻求一种方法来优化产业链,并谋求权衡之计,保护环境。
因此人们在对信息产品制造业保持高度热情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一,建立废旧电脑的回收利用制度。鼓励计算机生产厂商和电脑组装公司回收淘汰的废旧电脑,政府亦可设立相应的废旧电脑回收处理中心,分拆出可再利用的元器件,并将废弃物集中处理。现在很多厂家在产品设计结构上下足了工夫,基于模块性和可扩充性设计的产品,具备了易升级、可扩充以及通用的特性,通过延长产品寿命和推迟更换配件的需要将大大节省资源。
第二,积极推行:“绿色电脑”概念。所谓绿色电脑就是指具备环保功能的电脑,主要内容包括省电、节能、无污染、可再生、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等。从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绿色电脑是计算机的发展方向。IBM在近三十年中,一直十分注重自身产品对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放射性物质的控制和危险原料的处理上。对于环境保护的准则一直指导着电脑着的开发者对产品设计理念。他们坚信只有充分地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才能确保IBM销售给用户的产品具有优良的性能表现、可靠性及实用的技术。我们知道,制造一台个人电脑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这些原料大约有一半都含有对人有害的毒素,为此IBM对电脑的材料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个人电脑的产品所使用的树脂和油漆必须不能含有多溴化联苯(PBB)、多溴化联苯醚(PBBE)、铅、镉或水银等金属。这样将大大减少废弃材料对土壤及大气的污染。考虑到回收问题,像IBM规定产品不能有难于除去的金属插件和过多的标签,新产品必须根据它们的材料正确编码。而且如果产品的修饰性部分采用浇模铸造,而不是用油漆装饰,则产品更易于回收。
第三,应对境内设厂的国内外电脑制造商的制造工艺进行检查,对耗费能源过大的生产厂家应限令其整改,对严重污染环境、耗费资源的国外投资项目应严加控制,以防止污染转嫁。世界各大电脑制造商产品设计严格“遵照”政府有关机构制定的标准,不会和其他的电子设备或个人设施发生相互干扰;产品的声学部分在IBM制定的全球范围的允许噪音范围之内,不会造成噪音污染;如果用户在一段时间没有操作,机器的耗能会小于30瓦。
研究人员认为,因特网及其它技术的发展可节约数百万吨纸张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说,美洲银行及其它一些公司采取了一些简单措施,如两面复制和大量使用计算机后,将纸张的消费量减少了25%。由于消费者以网上购物取代了驱车前往购物中心以及商家使用计算机发送订单、发票及其它交易活动,拥有一亿多用户的因特网将大量节约能源的消耗。研究报告预计,在今后7年内,电子商务可省去零售商店、商务办事处等所需的4.2亿平方米空间,从而节省530亿千瓦小时的电能,相当于21个发电厂的发电量。到2003年,因特网的使用可望节约270万吨纸张。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作为信息化社会标志的计算机也愈来愈广泛的为人类所掌握和利用。计算机的便捷和高效适应着高技术社会的快节奏,提高着社会的生产力,为人们创造着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人口的增长、资源的过渡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也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起这样一种意识:在不牺牲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创造、使用和发展计算机。目前推广“绿色电脑”就是一个积极的方法。当然,如何实现计算机产业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和相互促进,达到人类利用计算机把地球变得更繁荣、更洁净的目的,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第二篇:计算机与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与环境保护是当今人们经常谈论的两大话题,但很少有人将两者联系起来。计算机与环境保护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如何?人们怎样才能在计算机普及应用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一、计算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于计算机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1、现代社会的分工与专业化是万恶之源,人类应当重返原始的朴素生活,但现代文明与其提倡的简朴生态文化格格不入。电脑文化囿于上述本质,因此极少回应环境议 题。由于计算机生产周期短,生产厂商很少注意从每个步骤中减少浪费和污染,而伴随电脑文化带来的资讯泛滥更使用户习惯于动辄浪费纸张。
2、计算机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而且缓解了由于工业文明对资源的疯狂掠夺造成的严重污染。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过分强调了各自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利的一面。科技发展史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对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也都伴随着环境遭受污染的代价。
从上述人类科技发展史不难看出,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对于环境保护而言都是利弊同在的。因为,人类的活动是在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进行的,他们从中提取资 源以解决人类的各种需求。但地球上无论何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资源的使用都只是一种形式的转换,它们在转换为满足人们衣食住行之需的各种物品时,也产生 出废水、废气、废渣等有损人体和环境的废弃物。因此,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自行消亡,不同的只是在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方面。
问题的深刻性在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似乎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在这种不可抗拒中日益恶化。这里人们实际面临的是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 的一种矛盾。走出这两难境地唯一的选择就是:充分认识计算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寻求在不牺牲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创造、使用和发展计算机。
二、计算机促进了环境保护
计算机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利弊同在,就其积极的一面而言,可以说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
物质、能源、人力和资金构成传统经济的基本资源,工业文明正是因这些基本资源的大量消耗而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对这 几种基本资源都具有明显的替代作用。由于大量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新型产品不但更轻、更小、更坚固、更有效、更易于维护,而且大大节约了物质能量的消 耗。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使各种活动得以合理安排和组织,从而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说来,计算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包括用计算机进行大气层监控、噪音测试、污水处理、毒气及废弃物回收等。其间接作 用就更多,例如: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送信息,不仅快速便捷,而且还节省了往返的交通消耗;在证券股市及国际贸易中实行的计算机无纸操作、无纸贸易,它不仅给 股民和贸易双方带来了便利和可靠的感觉,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纸张,减少了废弃物。……
三、计算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的负面作用首先表现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上。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病”也流行起来。
计算机的漏电和磁辐射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计算机最大的负面影响表现于其高物耗和高能耗。制造一台计算机需要700多种原材料和化学物质,其中大部分用在半导体元件和印刷线路板上。制造一块芯片有400道工序,涂料的刻划清洗要用高纯度的氢氟酸、氢氯酸、砷化氢、磷化氢等化学物质,制造10克重的芯片需用284克液态化合物,而中和这些酸则需要11公斤的氢氧化钠,此外酸洗液的排除和线路板的清洁还需要耗费大量水。据估算,制造一台微机需耗水约3.3万升、耗电2315瓦。计算机使用时的用电量也不少,家用微机一般耗电量均在100瓦以上。若短时间不使用或使用者忘记关机,其耗电量与使用时相同。美国微电子和电脑协会的研究报告指出,计算机的高物耗、高能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当今所有制造业中最大的。
事实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严重后果有许多确实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科学技术不再被人们简单地视为一种单纯的进步力量,同时它也是破坏人类自由、能力和生存 环境的凶神恶煞。对于日益成熟的人类来说,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重要的工作是:怎样才能防止或减少计算机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计算机的环境保护
有必要指出的是,环境保护问题最近才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 纪严重的环境污染已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高度的经济活动已经使地球蒙上了一层阴影。从南极臭氧层发生的破洞,到世界高地森林遭受酸雨 的侵蚀,乃至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迁,皆显示了人类在享受文明之余即将面临一场空前的浩劫。如果再不重视环境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成为不适合 人类居住的地方。所幸的是,计算机诞生在一个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年代。那么,如何使人们在享受计算机文明的同时,也尽可能少地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呢?
绿色电脑的出现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所谓绿色电脑就是指具备环保功能的电脑,主要内容包括省电、节能、无污染、可再生、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等。从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绿色电脑是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绿色电脑最早出现于美国。90年代初期,美国环保署推出一项“能源之星”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微机在待机状态时耗电量低于60瓦,其中主机和监视器各低于30瓦。凡是符合此项要求的微机,均可在机器的外壳贴上“能源之星”的 标志。绿色电脑当然不局限于省电这一功能,数以万计的计算机工作者正在研究计算机的绿色生产和使用方法,以减轻计算机对环境的压力。目前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不少进 展。例如,新加坡一家生产线路板的工厂,研制出一种取代氟、氯化合物的新溶剂,其清洗线路板效果比传统液体更出色,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成本。德 国的几家计算机工厂对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使每台微机产生的废弃物由3200克降至1100克,其中85%可以再利用或作燃料。硅集成电路片产生的无尘环境是靠大功率风扇吹向极细的过滤器而得到的,其耗电约占芯片的60%。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正在研制一种真空过滤片,以取代老式通风结构,并能大大减少电力消耗。为了降低计算机使用的能耗,制造商们已开始在新的计算机中采用节电装置。该装置可以使计算机在3至5分钟内不作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进入节电方式,其功耗大约为30瓦。当10分钟左右仍无任何操作时,主机会降低工作频率。若持续下去仍没有操作,计算机则进入最低频率工作即休眠状态,此时其耗电量仅是工作时的1/4。当然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在计算机的许多关键部位采用一系列新技术,包括采用电源管理单元、提高电源效率、低压技术等,即需要对整个计算机系统重新设计和构造。用彩色液晶显示取代阴极射线管显示屏,可以节电60%~80%,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多种高清晰度彩色液晶显示器。在报废计算机的再生利用方面,目前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专家们发现芯片或微处理器几乎没有寿命极限,因为它们运动的部分只是电子,回收旧芯片的合格率可高达98%,而生产新芯片的合格率却只有95%。此外,绿色电脑还应在整机结构设计上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使操作者在使用时不易引起严重的手、眼、脑的疲劳。
当然,绿色电脑的实现并非单纯依靠生产和设计者就能奏效。因为生产电脑赢利的是个人,但资源的减少及消耗资源造成污染的负担却要大家共同承担。由于资源是一种公共财富,因此有必要阻碍电脑厂商加大生产成本。在这方面,美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自19 93年起,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只购买带有“能源之星”标志的电脑,各大硬件厂商不得不乖乖跟从。在中国,环保还未成为促销电脑的有效因素,用户关心的是先有机可用,然后是功能和价格等因素,而对环保则极少考虑。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电脑,不仅要有生产、设计者的自律,还要有国家的立法,更要有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21世 纪是信息的时代,作为信息化社会标志的计算机也愈来愈广泛地为人类所掌握和利用。计算机的便捷和高效适应着高技术社会的快节奏,提高着社会的生产力,使人 们创造着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人口的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也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 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生产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日益统一,当发展需以牺牲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时,这种发展就失地球何时不堪 重负?
1999年10月15日是联合国“六十亿人口日”。也就是说,地球上第六十亿个人昨天诞生。这虽然具有象徵意义,但却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二百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呈越来越快的趋势:一八零四年世界人口为十亿,到一九二七年才增长至二十亿。此後,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 快,一九六零年达到叁十亿,一九七四年达到四十亿,一九八七年增加到五十亿,而今天已达到六十亿。近两个世纪来,地球还是那麽大,人口却增长了五倍。
地球已不堪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而人类还在以每年七千多万的速度增长。人口迅速增长使地球有限的资源消耗加快,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当前 我们面临的全球气候转暖、环境遭到破坏、国与国关系紧张、犯罪猖獗、流行疾病蔓延、失业增加……等等问题都与人口增长过快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口问题是 人类在二十一世纪实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所幸的是,人口问题这几年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一九九四年开罗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以来,各国在贯彻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会议精神采取了计划生育措施,加强生殖健康教育,妇女平均生育率已明显下降。
特别要提及的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官员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近叁十年来,中国少出生了约叁亿人。
到去年为止,中国总人口由曾经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下降到五分之一。有关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六十亿人口日」也许在叁、四年前的某一天就到了。
由此可见,中国为解决世界人口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也要看到,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即使继续采取现行的政策措施,到二零零叁年人口将突破十叁亿,预 计二零叁一年前後中国人口将达到十五亿左右的高峰。此外,由於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相对落後等因素,在今後相当长的时间内,控制人口增长,提高 人口素质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千万不可以有丝毫的放松。
今年六月叁十日联合国召开世界人口和发展特别会议,对开罗会议以来各国贯彻《行动纲领》情况进行了回顾和交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继续贯彻《行动 纲领》的新计划。会议是有成效的。需要提及的是,人口问题对於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贫穷与过快的人口增长总是联系在一起,这似乎已成为规律。发展中国家首 先需要自身努力,按联合国人口与发展特别会议的精神,尽快解决好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但是人口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单靠发展中国家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发达国家责无旁贷。例如,可以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援助。
然而据联合国传来的信息,全球在控制人口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
联合国要求的每年五十七亿美元的国际援助没有得到落实,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远远没有完成其承诺的援助份额。人们希望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做一些实事,采取具体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贫穷的国家控制人口,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不要经常以“侵犯人权”等为借口无端指责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和措施。
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起这样一种意识:在不牺牲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创造、使用和发展计算机。目前推广“绿色电脑”就是一个积极的方法。当然,如何实现计算机产业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和相互促进,达到人类利用计算机把地球变得更繁荣、更洁净的目的,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第三篇: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 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全球变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
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
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
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
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获得利润。
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的政府机,使得那些机关瘫痪无力。
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1、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6亿t铝、4.8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
。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人口压力。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
3、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
因此,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4、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
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的。,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 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5、技术的滥用。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 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 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 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 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 的永续发展。
6、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 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 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
三、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 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 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 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 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 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 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 产和可持续消费等6个方面入手:
1、控制人口增长。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
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 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2、开发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
3、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 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产品。
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
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
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
⑦建立无废工业区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恢复工程。
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 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 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 ,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 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 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6、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 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 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 和意识等等。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 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 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 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 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履约指南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 2 ]国家林业局,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第四篇: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环境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城市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空气、水、噪音及垃圾等的污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中国城市的环境容量到了支持经济发展的极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就是从影响我国城市的几个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着手,继而提出针对以上的问题而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
环境问题
对策
城市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中心地带,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区域、资源环境的高压区域。经济增长需求造成的资源、能源的短缺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持久的压力,人口急剧膨胀、居民消费模式改变所带来的生活污水、垃圾大量增加等消费型污染的处理问题,也已成为城市环境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破坏了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严重威胁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
一、城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城市化的发展使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工业和经济的增长变得更为便利和快捷。但与此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大气污染。长期以来,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含硫和灰分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南方部分城市还出现酸雨污染,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另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层, 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更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二)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
(三)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比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等,这些固体废物基本上都是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 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 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 占地5 万余公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
(四)城市噪声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目前我国约70%的城市人口遭受到高噪声的影响,在70 个有监测的城市中只有60%的主要城市达标,而一般城市只有33%达到噪声控制标准。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 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长期处理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除了以上介绍的城市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环境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好比是天然植被减少,城市绿地覆盖率低,大量耕地被占用;城市热岛效应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首先归因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注意利用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发展经济,单纯追求城市经济效益;在城市建设中忽视环境条件对经济和人类需求的制约作用,而不注重城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高。
其次就是不注意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合理布局,城市中重工业和污染重的工业比例高;工业建筑与城市居住、文教、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相混杂,全国将近80%的工业集中在城市, 加重了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危害。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造成淡水供应短缺, 煤气、供热普及率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再次现有工业总体技术水平相对低下,资源、能源利用率不高;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平高,致使大量有用资源成为废物流失于环境;受能源结构和燃烧技术限制,设备热效率低,造成能源浪费与污染。环境基础设施更加落后,污水治理厂利用水平不高。除这些之外,还包括城市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城市环境法制尚不够完备,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尤其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不能依法保护环境。城市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不高或滞后,污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高等因素都处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三、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明确城市扩展的空间模式。有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城市空间扩展,采取“摊大饼式”的开发模式,一味追求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其结果是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水、电、路、网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还浪费了大量土地,把城市景观弄到“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尴尬境地。这种低效率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严重不符合的。我国的城市建设应走“ 紧凑型”的模式,集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城市建设一块,基础设施配套一块。
(二)做好城市环境规划,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城市的拓展应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新城建设之前应请专门的规划部门制定出符合生态和环境规律的系统规划,并结合市民的反馈意见加以完善,避免盲目性。城市环境规划应以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为指导,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通过对多种方案的比较分析,最后选择出最优方案,以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噪声污染严重区域应加强监管,配合交通部门做好交通线路的布局、改建,保证车辆畅通,减少污染。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的严格管理,对城市饮用水源地更要超前保护,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化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发展的, 但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不仅资源、能源消耗大,而且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极其严重,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我们再也不能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科教、旅游等第三产业。工业生产中应逐步淘汰污染重的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结构。
(四)完善环境立法,建立有效的环境收费制度。为使城市环境建设走上法律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必须加强和完善环境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法律的要求和自己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 自觉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强制性监管限制小汽车数量,完善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利用电能、磁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汽油。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法规适时地推出城市环境法和有关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试行城市环境审计制度,制定强制性的环境管理规定和措施,实施依法管理和保护。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 郭丽.城市环境问题之我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2] 环保公告显示 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仍然突出[J]节能与环保,2006,(10)[3] 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4] 冯东方,高彤.新时期的城市环境问题[J].环境保护 2006,(09)[5] 郭远凯,李传裕.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经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01)[6] 李继忠.浅谈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商情(财经研究),2008,(01)[7] 叶海江,姚兰.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理论思考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01)[8] 宋国利,张思冲.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第五篇:跨越式发展与环境保护
跨越式发展与环境保护
玉门市环境保护局邢会军
玉门市环境保护工作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已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这是从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得到的深刻教训而提出的;
第二阶段,确定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玉门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玉门的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几年来,玉门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物资源减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生态环境建设将是重中之重。由于当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任何形式的开发都有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甚至不可逆转。因此,当地的开发工程必须从区划和规划入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经济活动,全面分析和掌握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编制应对措施和生态恢复计划。
当地由于工业企业比较分散,且工业设备陈旧、人员环保意识不强、三废治理率较低,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源分布广。加之,工业污染“西移”的步伐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当地环境污染不断加重;昌马、黄花营北滩的矿山开发及露天采砂对地形、地貌进行了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和严重的空气污染。污染已给当地开发留下了较小的环境容量空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当地必然会大力发展企业,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西部的环境污染。这就必须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减少环境代价。另外,应当特别注意农业对环境的污染,解决大中型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农业,超越粗放型农业和大规模面源污染的阶段,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机构建设。在当地开发中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尤其是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培养他们新的资源观。同时,要高度重视地方环境保护机构的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生态保护机构的建设,有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手段,以适应当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编制环保规划。深入调查研究,统筹考虑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开发项目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影响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明确当地开发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做到在开发建设工程中保护一些地区、恢复一些地区、建设一些地区。
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要加强当地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与试验示范力度,做到科学指导与生态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退化问题,因地制宜,分类
指导。同时,为了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分工合作,有必要建设协调管理机制,统一制定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划与实施方案,监督工程实施进程,评估实施效果,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有重点、分步骤、科学地推进地方的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地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是由于农业过度开发,水土失衡所造成的,因此要在发展节水农业的同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物产业、有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玉门市尤其是下属各乡镇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在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更没有无法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的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发》的要求,应该责令起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音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
“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上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置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使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注册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玉门市的城乡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