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时间:2019-05-13 07:3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由一道习题交流展示所悟

韦源口镇金盆八一完小 费加艺

学完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后,在一堂练习课上,讲着讲着,遇到这样一道简便计算题:88×25。

针对这道练习题,我先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再让他们汇报展示各自的成果,发现学生们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让学生们一 一上台展示.朱子鹏同学展示了:

88=80+8,88X25=(80+8)X25=80X25+8X25=2000+200=2200.黄自强同学也展示了: 88=11X8,88X25=11X8X25=11X(8X25)=11X200=2200.最后一个平时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卢婷却只用一个式子便达到目的:88X25=22X(4X25)=2200.得到这个解答,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向卢婷同学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不由自主地为卢婷同学鼓起掌来,有的还朝她竖起了大拇指!我也感到欣慰:呆木偶也开窍了。

真没想到, 就这一道练习题却从此改变了卢婷同学.从此后,卢婷同学一改过去的沉默不语,课上回答问题积极了,人也活跃了,作业书写也变得漂亮了.同学们再也不说她是“呆木偶”了。卢婷同学如此大的改变让我顿有所悟:

仅仅一道小小的练习题让卢婷同学能让同学们刮目相看,也是这道练习题改变了她,改变了她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使她有可能成为一位数学爱好者.是啊,老师或学生的一句激励话语,一张微笑笑脸,一个温柔的动作,甚至一个小小的奖励都有可能改变一位同学的想法和做法,让她们感受到爱无时不在,也会让她们觉得自己也很了不起!

仅仅一道练习题也让我发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老师只有多走近他们,多表扬他们,成为她们衷心的朋友,才能让他们的才智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零距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们创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同伴合作的默契使学生的解题方式解题的思维得到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生活的经验更加丰富.我相信,在自由的空间里有了兴趣这个“调味剂”,学生们会更加可爱,更加聪慧!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一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二

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12全文查看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发挥学生个人潜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张店中心校八泉寄宿制小学牛国宏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课标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已经提高到相当重要的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以上两点看似简单,却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尽心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拉进师生距离,相信学生定能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他们学习的进步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

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15篇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1

三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迎来的第一批学生便是刚从幼儿园出来才上一年级的小朋友。我担任他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同时还兼任一年级XX班的班主任。

对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我很激动。面对台下那几十个幼小的孩子,我也很紧张。但是,更多的还是快乐。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再加上那盯着老师的眼神,仿佛是闯入陌生令人害怕的领地小孩。

我冲着他们微微一笑,孩子们顿时也向我笑了起来,那笑是多么的纯真、无邪、善良,气氛也因此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后来,我一直都认为他们是最可爱的天使。以后的日子,我们相处的很好。

后来随着学校工作的需要,任教安排上有了些调动,我被调去别的年级任教。也告别了那些孩子们。

很快的,一年时间过去了,我又被安排担任二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很巧的我又担任了他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孩子们长大了许多,曾经稚气的脸上多了一点小大人的神情。毕竟上了几年学,多多少少会有些改变有些不同,而他们看到我也感觉很亲切。

XX同学便是我一年级的时候带过的学生,那时我担任他们班的班主任。在我看来,来自外地的他,是一很懂事很乖巧的孩子,除了成绩不怎么好之外,他是一个不错的孩子,听话,而且是一个非常爱劳动的孩子。别的小孩看到垃圾都会无动于衷,而他则一想都不想的捡起来,而且,如果有什么劳动的任务,他都很积极的参与,积极的打扫。

这次带二年级,我又看到了XX,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我想他应该还是原来的那个XX吧。

那时,是午间,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

“报告”。一声急促的报告声。

“请进”。

“老师,XX同学在XX班抢别人的水彩笔。”

XX?怎么可能?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啊。这么听话懂事的孩子怎么会去抢别人的东西呢?而且这么堂而皇之。但是,曾经也听到过其他任课老师谈论过这个孩子,跟一年级时有点不同了,变得不那么乖了。

于是,我跟这这位报告的同学赶到了XX班。只见,XX站在班级门口,手里拿着一盒水彩笔,矗在那里。而那班的同学都看着他。

我走了过去,把XX还有几个“目击证人”带回了办公室。

我先让XX站在门外,先听听其他几个学生的阐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学生的叙述中,我知道:中午吃过饭,XX走进XX班教室,径直走到一个叫XX同学的课桌,从他课桌里拿出一盒水彩笔就要走。而正好XX同学看到了,过来阻止,于是两个人便争执起来,该班其他同学也陆续来了,看见这情况便围堵XX,把他挤到了教室外,但XX手里仍然紧紧的抓着那盒水彩笔,后来就是我到了他们教室。

听完叙述,我让他们先回教室,然后把XX叫了进来。我让他说说是怎么回事。但是他却紧抿着嘴,一声不吭的低着头。

为了让他开口,我便缓了缓口气说: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我知道你是不会随便拿其他同学的东西的,一定是有你的原因的。老师想从你口中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告诉老师吗?

过了一会,他稍抬起了头,开始向我叙述。虽然XX讲的时候有点没头绪,还哭了。但最后我还是听明白了。

原来是上个星期五,XX班上美术课,但XX同学水彩笔没带,于是便到XX班XX那里借了用。但是,当天XX用完后没有及时还给XX,放学时也径直回家了。后来双休日过后,周一XX问XX要水彩笔。XX说水彩笔忘家里了,说星期二带来。第二天XX又去要,结果XX说水彩笔弄丢了。XX说,那怎么办。XX说明天赔他一盒。于是到了周三,XX中午吃过饭又去问,XX说:我没有。XX要求XX赔。XX不理睬。于是,XX便在他书包里找,找到一盒水彩笔,XX就便拿了,于是就发生了过后的事。后来经班里同学证实,这水彩笔的确是XX自己的。但,XX的水彩笔却没有了踪影。

听他这么一叙述我了解了。但是针对:XX径直走入别班同学教室,而且擅自拿走XX同学的水彩笔,这种冲动的行为,我也对他进行了一定的'教育。后来我先让他回教室。但为了证实他的话的真实性。我到(2)班和(3)班,分别去了解了情况。结果,证实,XX的确没说谎。而XX最后页承认是自己借了但没还XX,后来也不知怎么的就丢了。后来XX买了一盒水彩笔,还给了XX。

事情虽然是弄清楚了,但这件事情却也给我上了一节课。老师在平时需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品性。如果一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差生上,作为学生,或许会以评论一个差生的角度去武断的责怪该同学。但作为老师,不能这样。老师需要先找当事人谈话,而且要注意孩子的心情,适当要减缓语气,甚至要用自己最真诚的心去跟孩子交流。而不是一味的类似于审讯般的训话。孩子在慢慢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某些心性也会产生一些变化。但是,一般,不论他们做什么,自然会有他们认为的道理。老师需要用爱,需要一个公平公正者的身份去了解,去调查,去给出一个公正的结果。但是,孩子在处理一些事情上,由于心智的不成熟,考虑事情不会那么全面。又是做出来的事比较多冲动和不经思考。但是,老师也要借时机加以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而每个孩子也都会犯错误。但是,老师也可以让他们这个错误最后开出一个完美的花,结一个美丽的果。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2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打开新教材(《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他们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又跳不出旧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恼;还有的教师认为,现在都课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换掉。面对这两种现象,我们提出: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又提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领我们走进新课程。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以钻研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总结了教材的五大特点,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一、题材源于生活──启示之一: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信手翻开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第一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的长短,老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动会的画面切入;第二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邮递员送信(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第二册“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大兴路小学的雷敏老师受到教材的启发:咱们班不就有红花榜吗?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雷老师经过前一天的摸底,了解到红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雷老师将学生杨鹏和章莉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然后请同座的.两人比一比红花数,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红花数。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下课后都还在和同学比红花,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决问题──启示之二: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饮料和零星的几瓶,“咱班有33人,这些饮料每人一瓶够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

(1)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

(2)问题转化为计算24+9=?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给与足够空间──启示之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提供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拼、摆、剪的过程。教材提示要给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教材只给出了一种思路,而具体活动时学生有很大的空间,既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感受到图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再如“统计”这一单元,教材中的例题以统计学校花坛里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切入,统计学生喜爱什么颜色,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周日喜欢做什么事情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统计。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数据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选择何种方式记录),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亲历、感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相对于获得知识来讲,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教材内容的增减或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让我们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使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3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科生活结合综合发展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习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4

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因为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因此说要组织理想的教学活动,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但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所帮助。课改以来,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好的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只注重形式,走入“误区”,并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作用。我们看下面几位教师创设的几个教学情境。

片断一:到底学什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例2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新的玩具商店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几个。

教师出示各种玩具,每个玩具上都有标签。学生表现特别兴奋,因为他们对玩具情有独钟。这个情节可以说收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后面的过程就有些走偏了。

师:你最喜欢那一个?

学生纷纷讲自己喜欢的玩具,教师提问了十几个学生,又继续问。

师:如果你去买玩具,最想买哪一个,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又纷纷讲自己想买的玩具,并汇报价钱,又有十几个学生做了回答。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是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10多分钟,学生却还不知要学习什么。

我们都知道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解决“退位减”的问题,教材中设计的买玩具情节,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是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教师在这里却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玩具的价钱,会对后面解决重难点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吗?这样的情境显然是不恰当的。

片断二:要干什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2

谈话导入: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平时都有谁给你过生日?

有3名学生进行了回答。

师: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我们来看还有谁给小白兔过生日。(出示图片: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他们都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出示:小熊带了2个萝卜,小鸭子带了6个萝卜。

师: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几个小熊带的个数?

这个问题学生好像有些不明白。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了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3个小熊带的个数。

教师又出示小松鼠的话:“我带的萝卜个数是小熊的5倍。”

师:猜一猜小松鼠带了几个萝卜?

这次学生好像明白了,很快算出了小松鼠带了10个萝卜。

师:小白兔为自己的生日设计了三项活动,有摆图形、观看表演、户外活动。(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三个主题词)

我们先看小白兔摆了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了一个小飞机的图形。

问:小白兔用了几根小棒摆的小飞机?

生:用了5个小棒。

师:你是几号组员就摆几个这样的小飞机。在小组内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小飞机。

学生在小组内摆小飞机……

教师是想通过小白兔过生日引出摆图形的活动,但忽略了摆图形与小白兔过生日是没有必要联系的,学生也没有如此过生日的经历,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而前面的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为小白兔过生日的情节好像也没有什么必要。其实摆图形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它把解决问题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之上的,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5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许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讲解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你的工作将会做的更上一层楼。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6

一.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7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针对一个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齐答是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集体做出回答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经常被应用。

齐答让我想起了“滥竽充数”的故事。也让我想起来刚工作时的情景。刚从学生变成教师,那时满腔热情,上课学生齐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天天乐滋滋的。想现在孩子真聪明,当教师多轻松,快乐。后来,时间久了,发现许多学生在我带领下,知识、能力等都没长进。我才知道齐答问题时许多学生随声附和。我给学生“创造”太多当“东郭先生”的机会。

一,齐答不利于培养潜能生理解与思考能力。齐答、抢答问题,使大部分学生不能条理清晰地深入思考,他们还没思考好,结果就被一些优秀生说出来了。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一部分学生即便有了新想法,无机会表达而被众声掩盖,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也很难把握住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脉搏。

二,不利于学生完整性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齐答、抢答时,学生仓促思考、追求速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述答案。有时,这种表达是以牺牲其具体、形象、准确和完善美为代价的。而这恰恰对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形成致命的破坏。

三,不利于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体学生思考速度快慢不一,但在老师的追问和自身攀比心理作用下,学生就要抢答,学生为“强”而“答”,不是为“答”而“强”。速度会成为他们心中最重要的因素。这时,学习差一点的同学几乎争不到回答的机会,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兴趣与信心。长此以往,课堂就成了滋养懒惰的温床。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个人素质无从提高,成绩出现两极分化。

四,不利于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课堂反馈信息,从而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学生齐答、抢答,表面现象往往会让老师只看到课堂最理想的一面,从而过高估计自己的教学效果,认为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学懂的少,糊涂的多。就像我当时一样,还认为自己的设计多适合学生。

但齐答反馈面广,在教学中也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1)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适应性差,师生的情感还未得到充分沟通,齐答可以消除答问的紧张、畏惧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为逐步过渡到独立回答问题做铺垫,如果要他们面对全体同学独立回答问题,从心理上会产生紧张、畏惧感。教师提问采用齐答的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消除畏惧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齐答是一种集体行为,每个学生都置身于“大流”之中,他们大都力求表现自己不甘落后、自尊、自强的心理愿望。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认识或行为在集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创造学习气氛和教育情境,产生学习共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就容易接受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由于齐答是集体行为,有互促作用和很强的'感染力,加之齐答的问题一般较易,所以就便于使学生获得成功。而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齐答可以是全班、小组或几个人的集体行为,这就给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学习竞争的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风尚。如果教师再辅以适当的激励,他们就更能强化“不能在老师、同学面前显露自己的无能,不能因为我一人给集体丢脸”的心理。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齐答面广,但学生情况不一,在齐答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并且注意每一个学生的状态,控制和把握好齐答的时机和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8

教学心得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比如:《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教学时可以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如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教学时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9

教数学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个困惑:不管带哪届孩子,我都是花更多的心思去关注并帮助看似弱势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他们,课堂作业时巡视的时间挤给他们,批改作业的大部分精力投给他们,甚至因为他们可能再听一次就会懂,不惜占用课堂时间反复地讲给他们听。可不管怎样努力,结果总是令我大失所望,知识掌握仍是含含糊糊,作业仍是错误百出,成绩自然一塌糊涂。

我百思不得其解,逐渐以为班容量的不断扩大、家长素质客观偏低(本班家长96%无稳定职业,多数以打工为生,普遍知识水平偏低)而新课程所安排的课时又没有辅差时间,这是班内不断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出现学困生不足为奇,但一次体育课中孩子们的表现却深深触动了我:

一次体育课,突然获知体育老师请假不在,孩子们个个像霜打的茄子——焉了。看着他们失望的神情,我索性自荐当一回体育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准备活动、游戏、练武术……在朝气蓬勃的快乐气氛中我发现竟没有一个孩子掉队。游戏中他们是那么团结努力,做动作时虽然参差不齐,却看得出他们每一个都在力求做得标准……

为什么所有的孩子在体育课中表现得那么优秀?在百思不得其解中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了我启发。书中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节,苏氏的观点令我茅塞顿开。苏氏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想要做到这点,就要做到:

1、看到差异。

差异存在我们的身边,学生间的差异并没有随着分到一个班级智力、体力、脑力、思维、心理、思想等代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要素而同一到一个水平线上,相反,坐在一个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作为教师必须首先承认这种差异,,承认个体之间的巨大差距,把学生都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待进步的人,这是做好教育的起点。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课堂中教师的讲授一般适合普通学生学习的需要,既没有充分考虑“吃不饱”的,又没有体现到“吃不了”的,最后照顾到只是教室里那几个默默不得语的普通学生。打破“一视同仁”做法做好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数学课的分组辅导的教学,不但充分尊重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个体中所蕴涵的巨大的学习潜力和人格力量。

3、做到有效激励。

课堂中学习方面的激励方法很多,苏氏提到的这种分组辅导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学习曙光的激励,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质和力量。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对学生人格的关注,对人格方面的激励成为获得有效激励效果的捷径,特别对那些试图捣乱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把学生看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生命的个体,教师应充分尊重这样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并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这些差异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作为激励学生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尊重感的实现。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发掘学生进步的起点并及时给予满足,特别是在脑力劳动方面获得进步。

领会到这里我也更能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数学课堂和体育课堂迥然不同表现的原因了:

1、体育课与数学课课堂形式不同

体育课更多是用形象直观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而数学课要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来探究发现新的数学知识,而学生数学基础的差异我也关注在课堂的设计中力求做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但在更多时候却被我“想当然”地设计在同一起跑线上,统一提出要求。对于这些挂在统一高度的“苹果”,有的孩子踮起脚张嘴就能咬到,而有的孩子却使劲跳也够不着。长此以往,这些“够不着”的孩子不掉队倒不正常了。体育课中孩子们的表现启发我:设计起点低一点,要求具体一点,孩子们的收获就会多一点。

2、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决定着教师完成课程教学所承载的压力不同,而压力的不同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态不同。

相对于只是考察课的体育课来说,数学课却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统一考试。考试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学期学习的总结,更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教师的价值很多时候就在这个依据中被认可或否定。所以,过重的思想压力让更多的老师缺乏了更多的耐心。殊不知正是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我们的后进生越“补”越糟。

一个走在探索路中的学习者,只有多给自己阅读的时间,多让自己博览众长,我们才能少走一些弯路,多做一些改进和创新,用我们的智慧使教育更具有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10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此时,掌握新知便成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启”而能“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11

二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一段时间,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书写急躁、审题不认真、看题不仔细、运算混乱等问题,要想克服此类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纠正方法。

一、常见错误

前段时间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本身其实非常简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加上口算能力也不错,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难倒他们。但是在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却经常出现错误,正确率一直不高。教师开始留意学生的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了分析,发现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在书写时比较急躁,导致数字书写不清楚,做题时误导了自己而产生错误;

②审题不认真,受上一题影响抄错了运算符号;

③看题不仔细,导致看错了数字,抄错题目;

④计算过程中运算混乱,加法当乘法,减法当加法,甚至个位上做加法,十位上当减法做;

⑤进位加法满二十时仍用过去满十的方法只进1,或者进位对了,但在计算时忘记加进位;减法忘点退位点而出现计算失误;

⑥横式的结果抄成验算结果;

⑦做完不检查,不验算。

二、纠正方法

对于学生出现上述的种种错误,教师感到很着急,和同年级的老师一交流,发现孩子都比较容易出现以上的错误,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同一个年龄段孩子思维发展的共通性。但这些错误中,也有因我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完美和不注意造成的。就这些原因,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帮助孩子纠正:

1、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仔细审题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想明白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再开始动笔计算。

(2)细心检查的习惯。在学生全部计算完成后,教育学生一定要仔细检查(也可以每做完一题就用我们学过的估算快速地进行检查。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大的计算问题的出现)。

(3)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凡作业,都要写得干净整洁。这样,既能使作业本美观,也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避免错误的发生。

2、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这不是一节两节课可以养成的习惯,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提醒,次次强调,让学生把这些好的学习习惯灌输在头脑中,体现在每一次的做题时。

对学生在作业本上出现的计算错误,教师可以先不打叉,而作一个老师和学生都明白的小记号,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后,再给学生打上勾。这样,既可以点到学生的错误,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教师经常给学生进行口算练习。

其实,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结果,而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及系统训练的结果。

训练的方法很多,但我在每一节课的前两分钟都要给每个学生做十道口算题,一个学生事先准备好,上课时报题,其他学生抄题并进行计算。一学期训练下来,不仅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连书写速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可以在课堂中穿插小黑板或纸条出示口算题,尽量让学生达到脱口而出。

4、教师要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教学计算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多练习,完成一些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及时给予指导。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的一些常见错误,我觉得要避免在全体学生面前强调,因为我通过实践及与同年级的老师交流后发现,教师越是强调的不要出现的错误,学生越是容易出这样的错误。也就是,因为教师强调了,所以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导致作业时这样的记忆占据了思想,导致出现越强调还出错的局面。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出错的学生个别叫到身边来指导订正,这样既对症下药,又避免给其他学生不良刺激。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12

“好学生要能把教科书由厚读到薄,在参加考试之前,所有的厚书变成了自己的一本薄书。”这是一位老师在复习课时候经常要讲的一句话。以前,或许,我还没有怎么深刻的体会。现在,我感悟到,这应该是一句经典之语。一位好学生,一位会学习的学生,他一定是一个能把书读薄,然后又能把薄书变厚的人。作为老师,在复习阶段,我觉得就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把书变薄,然后又让学生能把薄书变厚。因此,复习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合贯通更熟练。

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我想,这就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特点二是“通”,融合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得到提高。这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

在复习小数的认识与加减复习课的时候,我就是抓住这两点来对学生进行复习的。开始,我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这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也就“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知识的融汇贯通,在复习读写小数的时候,我喜欢用同一个题目翻来覆去的讲,最重要的是让明白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读法相对来说要比写法难,如果写法会了,学生明白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那读法也就降低难度了。

觉得本堂课不够的地方是过于面面俱到,太平铺直叙,我觉得课堂中如果有点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还有有时说话提问缺乏严谨性,缺乏对问题答案的预设能力。平时一定要多向同事请教,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13

我们班赵炽贤小朋友性格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有时老师想和他说说话,叫他叫前面来,他都会磨磨蹭蹭、嘴巴一包一包的,好像老师批评他似的,有时还会放声大哭。入冬以来,还经常尿湿裤子,关键是他要小便居然也不吭声,都中班了还这样,我很头疼。

一次数学课上,小朋友在玩点数游戏时,我出示了五只小白兔,让小朋友数一数有几只,很多小朋友都举起了手,我发现赵炽贤的手也举了起来,虽然举得不是很高。我连忙让他来回答,“5个”“赵炽贤,你太棒了,小朋友给他鼓鼓掌”。小朋友的掌声响起,只见赵炽贤害羞的趴在了桌子上,下午接园时,我发现他还偷偷告诉爷爷,老师表扬了他,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从那以后,赵炽贤有了一点变化:上课发言时,举手的次数多了;有事情也会找我了,虽然只是站在我身边,不说话;活动结束后,和小朋友玩的不亦乐乎;看着他的一点点变化,我感觉鼓励表扬比批评有用的多,而且适合每一个人。

有一篇文章上说:最好的老师都是骗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睁着的眼睛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对孩子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我们如果能闭起眼睛,那些缺点、不足和问题都不存在了。其实在平时,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该正确的引导,适时的.鼓励,用爱来唤醒他们身上的亮点,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老师只是无意的三个字:你真棒,或者是一个的笑容,再如果是轻轻地摸摸头,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我们何必要吝啬表扬呢?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14

《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等重要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一、联系生活,从身边发现数学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如在教学完整数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梨子1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

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发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概念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厌烦。

如在教学完《认识人民币》一课后,把课堂变成“小商场”,让学生模拟买东西,学生兴致高涨,有的“柜台”还模仿商场打出“八折”“九折”来,一些学生就向我讨教“八折”“九折”的意思……只有在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着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才能获得各方面的满足与发展。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联系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得到发展。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做一个粉刷教室的预算。这时,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共需要多少材料?购买材料需要多少元……等,同时思考怎样计算,再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门窗的长宽,计算教室需要粉刷的面积,根据每平方米需要的材料求出材料的质量,在市场上调查材料的单价,计算出购买材料的总价,从而完成粉刷教室的预算。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加深对长方体表面积综合应用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灵活地运用。

数学生活化强调数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和时代色彩。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15

13:42:40认识时间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本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册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教学5分5分地数,1分1分地数,一年级学生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结合实际。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的钟表,再画出自己喜欢的钟面。从观察到画,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再利用课前画好的钟面,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中发现有学生把5时55分认成6时55分,经过个别辅导,补救过来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忆上课情形,认为经过上学期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时针,同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过于强调的是有关分针指到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的内容。学生也受老师教学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错误认识。因此在下一节练习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分为几时多一些、几时半、几时多得多这三种情况,加深对时针的正确认识;接着学习5分5分的数。学完后把时针表示几时与分针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钟表上的这一时刻。

这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分析原因:

一、没有对旧知及时的复习,没有对旧的重点知识强化。

二、对于“分”这块应该强调一一对应关系,如:2对应10,忽视这块知识。

三、把学生看的`太高,讲每一节课前,对学生实际接受情况。

四、不要把课设计的太满,让学生消化不了。

认识时间同步习题

一、填空

1.钟面上有( )大格,( )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分针走1大格是( )分;分针走1小格是( )分。

3.分针从12走一圈回到12是( )分,也就是( )。

4.分针从2走到6,走了( )分;时针从2走到6,走了( )时。

5.新闻联播晚上( )时整开始,要播放30分,( )时( )分结束。

考查目的:了解钟面上的基本知识,知道时针和分针位置变化的关系,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时间上的变化。认读时间,并结合钟面进行简单的推算。

答案:1.12, 60 2.1, 5, 1 3.60, 1时 4.20,4 5.7,7时30分。

解析:第1题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大格和小格。

第2题注意时针、分针的对比,区分走一大格表示的时间的不同。

第3题分针绕钟面一圈是1时,也就是60分。

第4题正确区分时针和分针走4格所表示的时间。

第5题需指导学生掌握,过30分针要走6大格,推算出分针的位置,进而读出时间。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用钟面学具拨一拨。

二、选择

1.一堂课的时间是( )。

A.40小时 B.4分钟 C.40分钟

2.现在是6时30分,过一刻后是( )。

A.7时 B.6时45分 C.6时15分

3.时针只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5,这时的时间是( )。

A.5:25 B.6:25 C.5:30

考查目的:认识时间单位,能将合理的时间单位与学生的日常学习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时间的认读和书写。认识“一刻”的含义,并会简单的推算。能根据时针、分针位置的描述,说出具体时间。

答案:1、C 2、A 3、B 4、B 5、A。

解析:第1题主要是区分时和分,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可指导学生使用排除法解题。

第2题读钟面上的时间,先看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钟走过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讲解时可利用钟面拨一拨,关键是让学生找准时针在钟面上走过了哪个数。

第3题注意4:05的书写,提醒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

第4题知道“一刻”表示15分,“过一刻”就是在30分的基础上再加15分。

第5题脱离了钟面,仅根据对指针位置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具体时间,较抽象。对有困难的学生可利用钟面辅助理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 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注意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批改作业时小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取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范文]

    教学小记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 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如果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