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九章 80年代散文
第九章 80年代散文
一、80年代散文述评 1、80年代散文的新特征
80年代的散文创作成就不及小说,有清冷之势,无喧哗之音。但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力的散文创作,高质量的作品不乏少数。如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其中女性散文以特有的性别标示,展示出独特的景观。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文的审美存在。
2、巴金的《随想录》
可以算作80年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巴金从1978年12月起至1986年9月巴金写成的150篇,42万字的作品。单篇作品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作家以时间为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为总题。这些散文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是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的巴金,出于老作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历史与人生作出的深刻检视与理性反思。
《随想录》突出的表现了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把《随想录》作为“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是“文革的博物馆”,从生活思想的深层次探究了“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反封建成为《随想录》的一个重要主题。
《随想录》表现了作家严以律己、解剖自我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作家奉行“讲真话”、“挖掘自己的灵魂”,作品成为作家高尚人格风范和知识分子良知良心的体现。作家的忏悔以现时态的文化观念为参照,将个人的自省与民族的反思结合,将个人批判与社会批判结合,使作品具有思想史的意义和文化史的价值。
《随想录》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体价值。恢复了散文的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心灵的表现,使《随想录》在现代散文史上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作品。
对《随想录》也有学者提出置疑:李欧梵先生认为巴金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作家,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但《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不够。
二、80年代报告文学述评
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报告文学也呈现出走向开放的总体特征。同时,报告文学这种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特征也适应了现实社会生活对它的需求。
在1984年前的报告文学,主要集中于人物再现,主题倾向于主旋律的鲜明意识,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理由的《中年颂》等。1985年后,报告文学向“问题报告文学”发展,具有警世省人的作用和意义。报告文学出现了作家职业化倾向。
徐迟的报告文学具有题材科技化的特点;理由的报告文学具有小说化的特点;陈祖芬的报告文学主要具有深刻性和信息总集的特点。第十章80年代散文
第一节 8O年代散文概述
比之于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的“轰动”,80年代的散文园地显得有些清淡平静。基于这种冷落现象,有论者认为散文“以广泛的萧条来慢待这个对文学充满厚爱”的新时期,“当代中国散文,从中兴走向没落’”。其实就散文创作本身而言,1977年至整个80年代,散文以自己独有的节律与色彩,推进着发展的历程。1989年4月,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奖颁奖。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云梦断忆》等获荣誉奖,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24部散文集获优秀奖。80年代老中青三代散文作家相承共生,耕耘于散文苑圃。冰心、巴金、孙犁、刘白羽、秦牧、韦君宜、杨绛、郭风、柯灵、黄裳、何为、袁鹰、碧野等老一辈作家,引人注目。巴金的《随想录》被称为“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认为“老年人宜于写散文”的孙犁,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等专集,散文创作进入了旺盛期。中青年作家成为8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力。宗璞、姜德明、韩少华、那家伦、刘成章、谢大光等中年或近于中年的散文作家,在承继与超越中,实现着散文审美的调整。贾平凹、赵丽宏、王英琦等一批5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作家,创作活跃,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80年代散文“新星”。贾平凹的散文擅长表达古典情致与乡土情绪,具哲理而有情趣,深得美文的品质。赵丽宏的创作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林中小溪,意境幽远,有一种诗意之美。女作家的散文创作在80年代显示出强劲的集团优势。张洁、陈慧瑛、马瑞芳、斯妤、梅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惠等灿若星空,以其不凡的创作实力绘就女性散文亮丽的风景。女性散文,以其对社会、人生独特的观察与对生命本体独特的感悟,展示了一方姿态万千的女性世界。诗人邵燕祥时期致力于杂文创作,以思想深刻、尖锐为人称道。
80年代的散文有自身的特色与价值。这种特色与价值,首先表现为在散文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文体精神。正如散文评论家林非所说:“一个散文创作的新时期已经来到了,它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追求着尽量地达到‘真’”。真实与真诚是散文文体的基本精神与品格。当代前十七年,延及“文革”十年,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虚假矫情成为散文创作中的流弊。新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也促使散文作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拥有更多精神自主的散文作家,开始根据自己的亲历和深思,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人事物景。新时期发韧时的哀祭反思类散文,追忆流年岁月,悼念患难故人,反思荒诞历史,作品多情真意切,读来启思动人。
80年代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还显现于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上。在现当代散文发展史上,曾有若干时期政治话语直接而大量地进入了散文创作。散文作为一种审美存在被忽视或弱化了,它所表现的艺术空间被缩小了。进入80年代,散文作家开始注意按照散文本体的规律,进行审美性的创作,作品的视域得到了拓展。散文作者既关注重要的人物事件,又更多地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既观照外在的生活,又“向内转”,大量地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优秀的散文善于将自我与外在沟通,将琐事与时代串联,发挥散文审美的优势。杨绛的《干校六记》,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插曲”。作品从文化与人性的层面,展示了在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乎和之中藏有冷峻的理性批判,成为80年代散文的精品。80年代散文作家文体意识的自觉,不仅表现为他们对既存的文体规范的尊重,而且还表现为对文体新质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散文,已打破“形散神不散”的旧有范式,随物赋形,摇曳生姿。至80年代中期以后,散文文体变革潮起。刘烨园、赵玫等主张散文“文体革命”,将主体潜意识与现代哲思引进散文本体。
第二节 巴金和他的随想录
《随想录》是巴金的晚年之作。从1978年12月起,巴金开始了“随想录”的系列写作,至1986年9月完成,共150篇,合42万字。单篇作品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其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由香港三联书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五集以《随想录》作为总题。1987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两卷本的《随想录》合集。《随想录》是作家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磨难的巴金,出于老作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历史与人生作出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随想录》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成为新时期,乃至当代最为重要的散文创作成果之一。有论者认为《随想录》在巴金数十年的创作历程中,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巨著”,是巴金“以散文形式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竖起的又一座丰碑”。《随想录》深刻的思想内容,突出地表现为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巴金将写作《随想录》作为“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探索集·后记》)巴金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巴金的“遗嘱”将历史的伪饰揭去,把“文革”的荼毒无情予以剖析。他希冀人们不要将“浩劫”看作“遥远的梦”而加以忘却:“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据于自己的亲历亲验,择取真实而典型的材料,对“文革”中奇怪而丑恶的现象进行批判。《“腹地”》一篇将“新文字狱”的制造例说给读者,具体地揭露了专制 主义对人性人格的践踏。《小狗包弟》更见历史的悲愤,抨击十年**对生命体的破坏,力透纸背。揭露“文革”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巴金另辟蹊径,以侧攻正。作者并没有直接致力于人际间干戈相交的纪实,而是着重状写通得人性的小狗“包弟”。在那特殊的年代,狗为人悲,人复为狗愁;狗非人,却通人性,人非狗,而竟有不如狗者。这样出新求异的题材与主题开掘,将“文革”期间人性良知泯灭的惨剧暴露无遗。作品具有超越同类题材一般作品的批判力度。《随想录》对“文革”的彻底否定并不只停留在暴露伤痕的浅层面上。作品的主题有一种启蒙的倾向。作者从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层探究“文革”发生的根因。在巴金看来,封建主义余毒是导致“文革”劫难与社会弊端的一个根源。因此巴金认为我们“还是要大反封建主义”(《无题集·衙内》)。反封建是《随想录》的一个基本主题。
《随想录》最撼人心魄的,还在于作者那种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与自省精神。巴金的创作奉行“讲真话”的原则。“讲真话方面是指作品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原生图景以及社会的众生相,另一方面是指作品真实地烛照作者自我的内心世界。巴金更强调“讲真话”要“从解剖自己、批判自己做起”。“我写作,也就是在挖掘,挖掘自己的灵魂。”在《随想录》中,作者不仅是“述他者”,从旁给人指说“文革”的劫难,诉说自己的遭遇;同时,作家主体自身也成为“暴露”的对象,无情地真诚地将自己的灵魂作无掩饰的展示与剖析。作品的这种“自我暴露”,表明了巴金作为一个正直作家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风范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良心。这是造就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素质。巴金将自己在“文革”中所特有的隐秘心态全盘端出,进行自我审判。这种深刻的自审与审丑,在当代文坛,无人过于巴金。巴金是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类群中的一个“活体”。巴金的彻底自审,实际也是在审视民族的灵魂,解剖时代、社会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巴金的“忏悔”与宗教意义层面上的“忏悔”完全不同。他的“忏悔”以现时态的文化观念作为参照,将个人的内省与民族的反思结合,将个人批判与社会批判结合,因而,巴金的自审自省拥有更为深刻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意义。以此论之,《随想录》是一部摄照“文革”时代知识分子心灵轨迹的史册,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史的价值。巴金的自我忏悔,其思想渊源远及卢梭。作者早年旅居法国,曾在卢梭铜像前心仪膜拜。巴金的责己解剖,又与鲁迅相通。
《随想录》具有文体价值,崇尚真实。优秀的散文是作者真诚的人格与真实的文格化合的产物。《随想录》找回散文曾经在很多人那里失落的真诚品格,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巴金称《随想录》是一部讲真话的书。巴金所说的真话就是“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真话。”在《随想录》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有一颗真诚的文心在跃动。《随想录》不是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的装腔作势之作。作者有感而发,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真话。其间有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性灵。《随想录》作为现当代散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散文开始告别一个浮夸、说谎的阶段,而进人一个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作者开始告别一个自我粉饰的阶段,而进入到一个自我反思省察的时代。王西彦认为:“真诚”在巴金“五本《随想录》里是最突出的。他是拿心与读者交换心。”正是这种以心换心式的真诚,为80年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某种可贵的借鉴的范式。
散文创作的题材原是“海阔天空”的。但有一个时期题材趋于革命化、政治化。叙写个人生活,儿女情长成为散文创作的“禁区”。《随想录》题材泛化,既有对社会生活、历史场景、国际交往等大题材的摄取,更有对个人心迹的袒露,友人亲人间真情的表现,凡人俗事的叙写。在题材开拓方面,充分展示散文文体的优势。于1979年2月首发于香港《大公报》的《怀念萧珊》,它所具有的文体价值在于,在新时期较早地将个人生活引入了散文创作天地,写自我故事,抒自我情愫,由此而被散文家再次认同。《怀念萧珊》在质朴凄婉的叙写中,涌动着作者湍急的情感之流。在这篇记写夫妻生活故事与情爱的作品中,既再现伉俪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情景,又直抒悼念、自责自悔之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此外《随想录》的话语方式在当代散文史上具有转型意义。当代散文创作中,曾有将散文当作诗写的主张。作为这种主张的实践,散文表达景观过多地“人造化”。许多“诗意”散文是被“做”出来的。巴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他的《随想录》或叙或议或抒情,随意运笔,杂体相生,天然自成,不拘一格,全
然不是做作之物,较好地展现散文随意生姿的审美风范。《随想录》是巴金精神存在的自然流露。
第三节 80年代报告文学
80年代是报告文学最为“轰动”的时期。感应着变革时代潮涌的社会生活,报告文学充分发挥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优势,赢得了文坛和社会的极大关注。报告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之一。
走向开放,是80 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和总体特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开放,为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报告文学作家内在的诸种观念也发生着新变。作家的思维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系统性、立体性与可逆性。正是由于社会背景与创作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80年代的报告文学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态势。这种全面开放主要体现在题材主旨、表现视角与结构设计三个方面。题材开放是全方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以此先导,形成了知识分子
题材的报告文学热。进入80年代,报告文学的题材渐见泛化。报告文学作家广角地摄取社会生活,既叙写改革开放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的各式人物,也能披露现实生活中各种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既注重国内题材的报告,也能放眼世界,以域外人事为其题材。王蒙《访苏心潮》、刘亚洲《恶魔导演的战争》等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既立足于现实生活取材,又把视线投向茫茫史海,在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广阔背景中,捕捉具有报告价值的史料进行创作。这一类作品影响较大的有写北洋海战的《海葬》(钱钢)、写长征途中西路军妇女先锋团悲壮故事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董汉河)(以及《南京大屠杀》(徐志耕)、《志愿军战俘纪事》(大鹰)、《文坛悲歌》(李辉)等。
伴随着题材的开放,报告文学的表现视角也发生了新变。从80年代中期开始,报告文学创作原有的某些观念受到了冲击。作家不仅从文学、新闻的视角去反映生活,而且也从哲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等角度去观照对象。陈祖芬认为:“报告文学必将摄取更广阔的生活面,容纳更多的信息,与经济学、社会学、科技、哲学、心理学等等广结良缘。”《挑战与机会》(陈祖芬)、《世界大串连》(胡平、张胜友)、《走出神农架》(李延国)等作品,其视角的“立交”形态十分明显。这些作品有文学的华采情韵、新闻的时效真实。也有历史的客观详考、哲学的思辨理性和社会学的明细调查等。由于报告的题材、视角发生了变异,作品的结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中期以后,报告文学作家从小格局的封闭结构模式中走出,变为灵活可控、多变自如的开放式结构。“集纳式”、“全景化”的报告文学批量发表。这类作品,作者不再着眼于一人一事的“小景观”,而是直接从宏观上统摄全景,着眼于对象的整体。《世界大串连》写到的人物有十多位,各取其片断的生活故事连缀成篇。《走出神农架》采用“卡片”式结构。全篇共100节,犹如 100张卡片的组合。作者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上,自由地择取表现内容,使作品负载有密集的信息量、博大的生活容量和强劲的思想力度。80年代的报告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段。1984年前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再现,主题取向的主旋律意识鲜明,作品表达更见精致情采。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中年领人柯岩的《船长》等成功地再现了中国“脊梁”式的典型人物陈景润、索桂清、贝汉廷。但前期作品精致有余而信息量不足,主旋律强劲而题材不够广泛。1985年起报告文学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问题报告文学”热兴起,引起较大反响。所谓“问题报告文学”就是“围绕着某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为中心,进行选材和采访报告。”“问题报告文学”题材涉及面甚广,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反映独生子女问题的《中国的“小皇帝”》(涵逸),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国殇》(霍达),反映环保问题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等。优秀的“问题报告文学”,主题严肃,材料详备,具有警世省人的意义。
考察现代报告文学史,较少有作家专注于这一独特的文体,多数作者“客串”报告文学写作。而至80年代,报告文学作者职业化(专业化)的情形十分显见,报告文学写作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倾向。徐迟、柯岩、理由、黄宗英、陈祖芬、李玲修、孟晓云、乔迈、李延国、钱钢、袁厚春、麦天枢、刘五洲、胡平、张胜友、贾鲁生等大多以报告文学著称于世。这些报告文学作者多由小说家、诗人或新闻记者切入,而一旦沉浸于报告文学创作,则原有角色淡出,报告文学成为他们介入社会、评说人事、展示才情之舟。80年代报告文学作者群体的职业化,确保了创作在较高水准上的持续繁盛。许多作家经过一定的创作积累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创作风格。这也从一个侧面标志着此间报告文学创作的成熟。徐迟、理由、陈祖芬等是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且形成自己创作特色的代表性作家。
徐迟(1914-1996),浙江吴兴人。东吴大学肄业。30年代开始写诗,后有散文集《美文集》小说集《狂欢之夜》等面世。50年代出版《我们这时代的人》等报告文学集。60年代报道敦煌艺术家常书鸿事迹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获得了好评。十年“文革”告终,期待已久的徐迟,相继发表了《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结晶》、《刑天舞干戚》等大量作品。徐迟之名与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崛起联系在一起。《哥德巴赫猜想》是徐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报告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徐迟报告文学的显著特征是题材的科技化。他笔下的人物,如陈景润、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都是在各自专业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徐迟倾心于科技题材,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这在题材拓展与主题开掘上具有文学史意义。《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也正体现在这里。在当代史上,知识分子曾被视作被改造、教育的对象,钻研科技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与此相应,当代文学史上也很少有作品将科技人员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叙写塑造的。《哥德巴赫猜想》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拨乱反正,第一次对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工作者作了深情的讴歌,陈景润也成为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徐迟的作品题材有“一律化”的倾向,但他对人物的表现注意求异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品格,并设计与其特异相谐的表现形式。作者写陈景润;从外在的怪异中,发现人物对于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写李四光,并没有对人物作全程式的铺写,而是精心截取人物历程中典型断面,挖掘人物最为闪光的美质。徐迟的作品讲究艺术构思,善于调动生活材料进行有机的组合。《在湍流的涡漩中》叙写科学家周培源的业绩与品格。作品的标题就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它既巧妙地契合了湍流理论家周培源的学术贡献,同时又暗示了作品叙写的1976年10月的政治背景。《生命之树常绿》写植物学家蔡希陶,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诗美哲理。徐迟是一位诗人型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诗人式的激情,有诗语式的清新、凝练和文采。他善于将枯燥变为生动,将抽象化成具体,将专业演绎为通俗,增强科技题材作品的可接受性。《哥德巴赫猜想》写到陈景润研究工作所具有的意义时,作者运用博喻譬说:“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想象丰富,令人神驰。徐迟的作品也有缺失。他认为报告文学“也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并且承认《哥德巴赫猜想》中有细节的虚构。
理由(1938-),辽宁辽中人。197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77年开始致力于报告文学写作。1978年发表的《扬眉剑出鞘》,获首次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此后,理由激情喷发,发表了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他的报告文学创作贯串80年代全程,成为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与徐迟的题材相对单一有所不同,理由报告文学有题材泛化的特点。《高山与平原》、《她有多少孩子》写科学家;《淘气的姑娘》、《扬眉剑出鞘》写运动员;《痴情》写艺术家;《希望在人间》写企业改革;《倾斜的足球场》写球迷骚乱。80年代前期的作品以《扬眉剑出鞘》、《中年颁》为代表,主写人物。后期以《倾斜的足球场》、《香港心态录》为代表,以反映重大事件、重要世象为主。
作品小说化,是理由报告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生成这种创作景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理由是以写小说走上文坛的。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小说家的原色自然渗出。另一方面主要导源于作者的创作观念。报告文学小说化,在理由这里是自觉的。他说:“我是习惯于用小说的手法来写报告文学的。就表现形式而言,我甚至感觉不到报告文学与小说的写作有什么区别。它们同属于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使它们在艺术上天然接近。我认为,小说的一切技法在报告文学中都可以采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理由运用除了虚构以外的小说艺术写作报告文学,特别注重人物的塑造,注意通过环境烘托、。心理刻画和细节描写等,再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发表于1979年的《中年颂》,是理由最为重要的代表作。这篇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家毛纺厂的挡车工索桂清。这在普遍地写名人、明星的创作时潮中,独显其题材开拓的意义。不仅如此,《中年颂》还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高度概括力的典型人物。作者善于从寻常中烛照伟大,从琐碎中提升崇高。注意摄取细节,特别是典型化的核心细节用以人物立体的造型。整篇作品以反映家庭生活、工厂工作的若干细节连缀而成。作品有小说的细腻和生活味。感动人的就是作品的“细节链”。透过寻常的细节,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灵魂,可以一睹中年这一代“社会的壮工,国家的筋骨”的生活状况和令人感奋的精神风采。
陈祖芬(1943-),上海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197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诗作。1979年起从事报告文学写作。陈祖芬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中最具有职业化特点的作家之一。作品《祖国高于一切》、《共产党人》、《催人复苏的事业》、《理论狂人》,在80年代分别获得第一至第四次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她是80年代唯一享有“四连冠”美誉的女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知识分子题材系列,另一个是经济改革题材系列。由于作者创作观念与作品内存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两类作品风貌相异。在求异中实现自我超越与超越时人,这正是陈祖芬报告文学一道可观的创作风景。在知识分子题材系列中,陈祖芬写有《祖国高于一切》、《中国牌知识分子》、《人生的抉择》等大量作品。作者着力表现“中国牌”知识分子忍辱负重、忘我奉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怀。作者写人,并不只是展示人物在的先进事迹,而是刻意挖掘人物灵魂的美质。陈祖芬说:“我赞美人的精神力量!我们的人民历尽苦难而依然百折不挠,这是我们的国民性中的精华。”她所报告的优秀知识分子,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作为民族精华的伟大的精神力量。陈祖芬的许多作品文采斐然,颇多文学的精致与情韵,因为她“苦心经营,她确实把报告文学当作文学来写,而不是当作报告在写。”当然,其中有些作品亦有拔高人物之嫌。
从1984年起,陈祖芬涉足经济改革领域,写作“经济与人”的系列作品,开始走向独具价值的超越。以系列的形式,报告经济的改革开放,这在报告文学中属于首创。“经济与人”的系列,以《挑战与机会》为总题,包括《挑战与机会》、《全方位拉动》、《经济与人》等11篇作品。写作“经济与人”系列,陈祖芬的创作观念发生了新变。她说“及至改革进入到今天,呈现在我面前的是社会的一个一个横断面,是一个一个群体的形象。如果囿于一人一事的报告文学,传递的信息量太有限。”由此可见作者的思维模式开始变异。她关注的不再是局部的点、人物的个体,而是整体的全貌、人物的群体。作者的思维呈现出“全方位跃动”的态势。此间的作品视界开阔,构架宏大,信息流量密集,哲理思辨见强。“经济与人”系列是以信息为本的。作品以集纳、全景的体式,全方位地报道改革开放进程中观念的冲撞与世象的变迁。我们可以将它视为研究80年代改革态势的“信息库”。
第二篇:纯真年代的优美散文
今天是9月1日,是学生暑期结束开学的第一天。
女儿马上就上初三了,即将开学了,昨天自己去理了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房间和书包。昨晚洗涮完毕她显得特别兴奋,在我们的床上又蹦又跳,嘴里还不停地说,又要上学了,我最喜欢学校的感觉了。不停地和我说这说那,这小人,就是这么纯真可爱,看到她那兴奋劲我也不忍心说什么,她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她也想有个好的开始,我的心也随她而欢快,我觉得不能给她太多的凡俗之物就给尽可能多的快乐,给她做人的理念让她学会怎么为人处事,让她成为一个心中有大爱为人纯正善良之人,这就是我给她的最大财富。
夜真的很深了,她还是兴奋得不得了,没办法我只好把她拥入怀中,就象小时候。时间真的是飞逝,想想过去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女儿已经从一个吃奶的婴儿长成了大姑娘,比我都高了。但她的纯真善良没变,这是最令我欣慰的事。女儿懂事乖巧,学习成绩优异,我觉得为了她我付出的种种牺牲是值得的。女儿依偎在我怀中睡着了,看到她那恬美的睡容,我轻轻地亲了一下她的脸。真希望她还有我能永远保持那份纯真恬美,这样的内心世界才可安静,心灵之窗才可宽敞明亮,才可容纳更多美好。
今早醒来,天阴沉沉的好象要下雨的样子。真担心下大了会淋湿了她而感冒。女儿却说:“老天爷就爱和我们开这样的玩笑,每当我们上学放学经常要这样,可他玩够了就好了,今天开学第一天他不可能不给面子,一会儿风就会把他的坏心情带走的。”这小人,真会给自己的心找出路,太可爱了。果真,一会儿风停云散,我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女儿要走了,她在家陪了我两个多月,真有点舍不得,临走时我亲了她一下把她送下了楼。
在楼上目送女儿远去。一阵风吹来,好凉啊。是啊,秋天已经到了,外面的一切已经被浓浓的秋意包围。这时我的心中突然涌上一阵凄凉的感觉,我是最受不得这秋风吹过,这时的我总有一种凋落的感觉,秋总是让人伤的。花红落了一地,秋叶也像一片片枯叶蝶随风而舞最终坠入红尘化为泥土,等待来年的相约。而人呢,我们已人到中年,就象这一年四季,我们已步入秋季,也正是花红落地,秋叶飘零的时候,可我们再也不会再重新来过,这又怎能不让人触景伤情,顿感凄凉?
好在秋还是收获的象征,她还有丰收的喜悦。人到中年,这个时候的我们已经历了春的躁动,夏的浪漫,我们已积累了较多的人生经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我们已渐趋成熟,事业处于高峰,家庭和谐美满,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收获,收获得心中满满的。不过,这里面也有很多尘事凡俗的东西在困扰着我们,有时也会让我们不知所措,甚至犯错,但愿我们心中仍存的那份纯真能把这些东西清除。
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心存善念,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心中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相信无论我们的人生走到哪一步我们的心都永远不会老,永远都会留在那个纯真年代。但愿我能,但愿你能,但愿他能,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心中给曾经的纯真留有一隅之地,这样大家的心就都能永远年轻。
第三篇:难忘那青春飞扬的纯真年代散文
昨天上街时遇到一初中同学,我们先是感叹一番岁月催人老,然后就海阔天空地聊各自的现状,聊到最后,自然就一起聊到了同窗共读的青春年代。于是思绪穿越时空,翩舞的青春飞扬在那纯真的年代。
我上初中那会,就读于我们镇上的新宁五中。新宁五中是我们新宁县的第五中学,那时在我们所处的地区,新宁二中是最好的初中,而五中就是排名第二的初中,也就是说在这里上初中的都是成绩比较好的,当然也有小学毕业会考时发挥失常的尖等生遗落在此。那时来这里上学的也不只是我们镇和邻镇的人,还有其他县的人,我们班就有好几个是其他县的。
五中离我家很近,走路最多十五分钟就到了,因此一直以来我都是走读上学的(好像我们那个班只有六个走读生)。因为走读的原因,也因为我们那时思想特别保守,因而我与班上的男同学的交集特别少,也因此而闹了一个大笑话。
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我特别喜欢唱歌。那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的插曲和主题曲,我几乎都会唱。那些寄宿生只是在周末才回家,喜欢唱歌的她们就老是让我课后去教她们唱歌。
一次课后,我又被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的高个女生给拉到她的座位上去教她们唱歌。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上课铃响了,我正准备回自己的座位去,一抬头,发现一个陌生的男同学还在和我们班的几个男孩子在打闹,我便惊讶地说:“那个男孩是哪个班的呀?都打上课铃了,他怎么还不回教室去?”
她们几个顺着我手指的地方看过去,然后就一起哄堂大笑,“米老鼠”更是笑得气都岔了,我不解地问:“你们怎么啦?……”
旁边一个叫幸嘉嘉的男同学,走过去拍了拍那个男孩子的肩膀:“谢兴叶,有人问你怎么还不回教室去上课呢?”
那个叫谢兴叶的男孩子诧异地说:“什么?谁这么问我呢?”
在他诧异之时,“米老鼠”已经边笑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那个男孩叫谢兴叶,是上学期转到我们班上来的,都已经在这个班待了一学期多了,而我却不知道,这下糗大了,我连忙逃回自己的座位。很快,任课老师已经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教室,后面那群人还是止不住笑,害得老师以为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妥之处,不停地扫视自己的身上。
就这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同学们下课休息时拿来取笑,而我却因此而记住了那个人的名字。
时隔多年后,我们再回忆起当初的事,她依然在笑个不停,而我依然觉得自己很丢分。
一阵笑闹后,往日的记忆渐渐苏醒,那时的点点滴滴又重回到我们的眼前。
说起“米老鼠”,不经意间我们就聊到了班上那些同学的绰号上去了。
那时印象深刻的几个同学的绰号就被我们拿出来翻炒,她说:“还记得那个‘冷地仙’吗?”
“冷地仙”,当然记得啦!那是初中时期唯一一个被我吼过的男生,我怎么可能忘记呢?
那是一次大扫除时发生的事情。那次轮到他和班上几个同学在教室扫地,在扫地时,他和另外一个男生在教室里追打,不小心将我的课桌给撞翻了,我的东西在课桌里翻腾,用来练毛笔字的墨汁瓶被砸烂了,墨汁流出来,将我的书包、书本全都染成了黑色,墨汁顺着课桌的缝隙滴落到地板上,有人提醒他帮我收捡一下,可他却满不在乎地说:“不怕,她是我们班最温柔的女生,绝对不会骂人的。”然后掉头跑到教室外面去玩去了。
等我清扫完后回到教室,还没走到我的座位,就有人好心地告诉我,让我赶紧收拾课桌,并且还将“冷地仙”不屑一顾的话语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我是一个特别爱干净的人,听完同学的话后,连忙跑到自己的座位,掀开课桌盖,看到我的课桌里一片狼藉,书包、书本上都被染上一大片黑色的印花,那气就不打一处来。边收课桌边跺脚,用抹布、纸巾,一切我想到可以用来清洁我课桌的东西都用上了,依然没能让我的课桌、书包、书本恢复到原来那洁净的最初。气哼哼的我,站到教室门口,等着肇事者回来。
可能已经有人告诉他我生他气了,也有可能他看到我很生气了。平时总是从教室后门进教室的他,居然改从前门进去了,我苦等半天也没等到他,一回头却看到他端坐在座位上,那个气呀,真的没法用语言来形容,于是气呼呼地跑到他面前,用手指着他质问:“冷地仙,是不是因为我温柔,所以你才会这么对待我呀?你是不是想逼着我骂你呀?”
原本热闹沸腾的教室刹那间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都在直愣愣地看着我们,知道原由的人就小声地将事情的原委告诉给大家,大家才了然,平时从不高声说话的我今天为什么会这么大声地质问他。“冷地仙”当时满脸通红,呆呆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班长和学习委员跑来了,班长让他向我赔礼道歉,学习委员拉着我的衣袖劝我,并说让“冷地仙”赔东西给我。我其实也是气不过,并没想让他赔东西,看到班干部出面了,而他也知道自己做得过分了,我也就没再说什么,径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上初中时,我们都是15、6岁的青春少年,那时的我们,思想都比较守旧,女生和男生之间的那条“三八线”画得特别清楚。从初一到初三,班上一直都没有早恋的事件发生。然而临近初三毕业的最后一学期,却断断续续地惊爆出班上有六对早恋的男女同学。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当时曾震动了学校的领导。最后究其原因却是源于班主任将班上的男生和女生搭配成同桌而促进了班上同学的早恋。
开始一直都是男生和男生同桌,女生和女生同桌的。在初三第一学期排座位时,排到最后只剩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都没有同桌,于是他们俩便成了同桌。座位排好后没几天,那个女生就不愿意来上课了,原因是班上其他同学笑话她和男生同桌。那女生是班主任的外甥女,叫易淑琳。原本就是一个很腼腆的女生,被同学这么一笑闹,哪还敢来教室上课。
班主任谢老师来班上大发雷霆,最后将班上所有的女生都和男生同桌,只有四个男生多出来,没有女生可以搭配,他们四个是班上仅存的男生和男生同桌的两对。自此后再也没人敢讪笑他人了,男女生同桌的没资格,而那四个男生也不敢嘲笑,怕老师一怒之下,将他们换去和女生同桌。
本以为自此班上便太平无事,大家都会将所有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为老师争得荣耀,为学校争得荣誉,没成想到初三时,却一对对的早恋了,这让一心想带好这个班级的班主任谢老师情何以堪。最让老师气愤的是,早恋的六对里有三对是平时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原本雄心勃勃的谢老师,顿时泄气得像一个漏气的气球,瘪瘪的,再也不提预计会有多少人能考上中专,多少人能考上最好的高中了。
当年早恋的六对,自然没能走在一起。毕业后,各自沿着自己的人生路行走,哪能如愿地走在一起,相伴一生呢?毕竟我们太年轻、太幼稚,哪会考虑到那么多的人生问题。当年因为早恋而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未能如愿进入自己预想学府的同学们现在对当年的事情是何感想,我也就不得而知了……
说到最后,我们不禁感叹,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间就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的时光,改变了我们的体形,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也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观,但依然不变的是我们之间的同学情谊,是大家一起共度的纯真的学生时代。那些熟悉的笑脸,那些飞扬的青春年华,都将是我们一生中最温馨、最难忘的美好时光。无论过去多少年,同学的情谊依然是最纯洁无暇的最美感情;无论历经多少载,青春绽放出的绚丽丰姿依然是人生中最惊艳的绝代芳华。
难忘的青春年华,肆意地飞扬在那青青校园,镌刻成一段永恒,一段独一无二的印记。
第四篇:初中历史年代记忆法
历史知识的三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由此构成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浩繁的历史年代,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甚至说“只记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记历史年代,岂不省事吗?”历史老师往往会回答:学历史而不知时间,等于骑车上街不看红绿灯,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记忆历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确,二要坚定信心,三是方法得当。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同学,无不为记忆历史年代绞尽脑汁。所创立的方法,可分为十几大类计四十七种方法之多。下面依次加以介绍。
第一类,趣味式
所谓“趣味式”,即用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
(1)谐音法。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2)比喻法。如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3)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有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诀:“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简便易记,效果很好。如“从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后各两千,后汉以后公元后,后汉似前公元前。”这就是把我国历史分成两大段,虽不十分准确,却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继两宋,下接元明和清朝。”这一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二十八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第二类,对照式
所谓“对照式”,即用中外对照或古今对照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
(4)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国奴隶制结束,公元后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则是唐武宗会昌元年。
(5)中外对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和年代对照记忆。如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崩溃,而我国公元前476年则是春秋时期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终结。第三类,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即用互相比较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知道一个历史年代比较另一个历史年代,早几年或晚几年,便可由一个年代比较出另一个年代来。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200年,中国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再如世界现代史比中国现代史早两年,中国现代史是1919年,世界现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晚1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便是1856年。
第四类,推导式
所谓“推导式”,即根据记住的历史年代,经过推导而记住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代。这只要有一个基点数,然后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代来。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后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从基点数向前推导。例如知道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均在这一年。
(9)后推法。从基点数向后推导。如知道1818年马克思诞生,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即1820年诞生;列宁又比恩格斯小50岁,即是1870年诞生。
(10)双推法。从基点数向前后推导。如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年。
(11)互推法。几个密切相关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导。如三国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推导出另外两个。
(12)干支推导法。也称甲子法。用天干地支纪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国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纪年法。近代史上也经常使用甲子法表示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学会这种方法,只要记住一个历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个历史事件的公元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是倒转去了十个天干地支,应是1901年,庚子赔款接着倒转去了一个天干地支,应是1900年。
第五类,联想式
所谓“联想式”,即用联想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对联想等等。
(13)相关联想法。通过相关事物的联想来记住有关历史年代的方法。如记住1927年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而由此联想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同年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毛泽东同志于九月八日领导了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同志领导了十二月广州起义。再如现代史的三个重要事件的年代,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1919年我国发生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件事密切相联,每隔两年发生一件,只要记住一件事发生的年代,其它两件事发生的年代也就联想起来了。
(14)相似联想法。通过相似事物的联想来记住历史年代的方法。如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19”这个三位数字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火警的电话号吗,由公元前119年,联想到“119”火警的电话号码便好记了。
(15)相对联想法。通过相对事物的联想记住年代的方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过四年,由爆发年代(1914年)可以联想到结束年代(1918年);反之,由结束年代也能联想到爆发年代。
(16)分组联想法。请看下列一组历史年代:
这11个年代,只要记住一个,便可顺势想出其余10个。这个年代可定为1661年,因为这是个特殊年代(中间两个“6”一边一个“1”),很好记。它与1684、1689、1694三个年代,都是有关台湾问题的。(这当中,只需留意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康熙出兵台湾差21年。)然后,康熙就解决东北边疆问题,上一组四个年代关系是“第二年--所谓”马不停蹄”。接着,又引出下一组年代,康熙帝解决西北边疆问题。它与上一组年代的关系也是“第二年”,联系十分紧密。这三组年代紧紧相连,概括了康熙政绩的一个侧面。三组九个年代,开头一个(1661年)减100年,即一百年前,是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结尾一个(1696年)加100,即一百年后,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这样以“1661年”为“龙头”,连锁反应,演绎出十个年代。它的好处,不单以少及多,而且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囊括了一大堆史实。
(17)中介联想法。要无一遗漏地记忆中外历史的全部年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但首先记住一些划时代年代和最重要的事件的年代,不但是办得到的,也是必需的。比方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事件发生的时间,应能脱口而出,不假思索,叫做“不记忆年代”。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年代也在苦思冥想,那就无从再记其它了。正如上述11个年代,“1661年”,也不能记住,那么“分组式联想”也就成了泡影。牢记一些基本历史年代的好处,还在于它们可用为“参照物”,去联想与之有关联的其它年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联想;在物质形态上相似的事物也容易联想。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推及原因,这当中的关键,是寻找“中介性线索”。比如,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在世界近代史上,它是个极其重要的年代,必须牢记,属“不记忆年代”。在此一百年后,即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于是出现了“第二国际”。这不是偶然,是为了纪念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一百周年。会上,根据法代表团提议,通过了关于“五一”节——“国际示威洲游行日”的决议,而这个日子的确定,是为了纪念三年前,即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罢工。这样,1789-1889-1886三个重要事件,通过1789年这个“中介性线索”进行联想记忆,可谓水到渠成,势如破竹。又如,讲到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的兴亡。可以1127年金灭北宋为核心,它前二年,1125年,是金灭辽;灭辽100年前,1115年,女真建立金政权。这就是说,金建立100年后灭辽;102年后灭北宋。另外,1127年的100年后,即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这个年代是“自然数列”,极好记)蒙古灭金。“1271”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而“1127”与“1271”是相同的四个数字,只不过千位的“1”,移到了个位上而已。这样,以“1127”为参照物,一气呵成,便可记住其它几个年代。
再比如世界史年“开辟新航路”。四位航海家,涉及四个年代,关键在抓住哥伦布航海时间。他是1492年出海。五年前,1487年,迪亚士出海;五年后,1497年,达加马出海。迪亚士与达加马刚好差10年。至于麦哲伦,记个“1519”就行了。于是以哥伦布为桥梁,可记住这个系列年代(1487→1492→1497→1519),同样的方法记忆“三国鼎立”的年代,可以公元221年刘备建蜀为中心。一年前,220年,曹丕建魏;一年后,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吴大帝)220←221→222,记起来也非常便当。
(18)巧合联想法。有些历史年代,存在某种偶然的巧合。如果能有意识地将它们联系起来,记忆效果极佳。关键是“有意识”,正所谓“窍门遍地跑”看你找不找。举例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它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而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联系起来记,又清楚又深刻。又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失败了,30年前,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这两件大事,同属社会变革,刚好相差30年,又如1861年,林肯领导反对黑奴主叛乱的斗争,摧毁了南方黑奴制度。同年,沙皇亚力山大二世实行了废除农奴制改革。黑奴制、农奴制,广义上都属奴隶制。同是指向奴隶制,又是同一年,这种巧合,也为记忆提供了方便。历史事件往往是偶然中有必然。公元7世纪,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其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特别是对日本、朝鲜等“一衣带水”的邻国。公元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进入封建社会,646年,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亚洲另一个大国:阿拉伯,公元622年出现伊斯兰教,促进了各部落统一,向封建社会过渡,也是在七世纪。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19)反思联想法。有些历史年代,相互本无联系,分别屑中国史和世界史。但我们可以把同一年代发生的事件,通过“再思”加工,进行联想。如公元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颁布了《权利法案》;同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二者全然无关,但作为“复习”、“反思”,联想一番,对记忆是有益的。公元962年,教皇在罗马为德意志国王奥托举行加冕,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与此几乎同时,中国发生了什么事?公元960年(只差两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北宋王朝建立。两个皇帝,中外对照,时间大体相当。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而公元73年,东汉政府班超出使西域成功。记住一个“73”联想出两件史实。又如当学习公元221年刘备建蜀时,不妨联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刘备与秦始皇,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二者相差四百多年。(公元前73年--公元73年,公元前221--公元221年,一字之差,不可忽视。)1592年,是朝鲜反击日本侵略的壬辰卫国战争;1392年,是高丽大将军李成桂建立李朝,改国号为朝鲜,1192年,日本进入历时六百多年的幕府统治时代。当学到1592年时,可依次联想学过的另两个“92”年,这三个“92”年又都是日本和朝鲜的历史。当然还有个1492年,那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
为记忆某些历史年代,还可进行多方位联想。比如公元前119年,是西汉政府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成功,也是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骑兵主力。这个年代很重要。怎么记?“119”,火警。反击匈奴,十万火急,不算太牵强。公元前359年,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这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359”怎么记?党史里有个“大生产运动”、王震359旅开进南泥湾。其实,商鞅与359旅风马牛不相及,实在牵强,但实际证明,它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记忆效果。
这种现象,在教材中还有一些,只要留心是不难寻觅的。如:三大宗教创始的时间: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基督教是公元1世纪,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6+1=7。又如公元1452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又是东罗马帝国被土耳其灭亡。公元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又是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届大总统……利用这种联想,也可减轻记忆负担。
(20)同月联想法。对另一些历史年代,可抓住相同的月份记忆。请看下列几组年代:
这些“合二而一”的记忆,都是因为月份相同。这不仅可以减轻记忆负担,而且容易形成某种史实联想,便于理解教材。
另外,中国近代史的开篇,连续有四件事发生在六月份,它们是:
(1)1839年6月--虎门销烟;
(2)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3)1841年5月末6月初--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4)1842年6月--陈化成在吴淞阵亡。
两个月后,1842年8月,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将这些同月份的年代组合在一起,便于记忆重大史实的全过程。
第五篇:历史年代顺口溜
历史年代顺口溜
传说盘古开天地,羲燧神农号三皇。黄帝颛顼与帝喾,唐尧虞舜五帝王。夏有大禹商有汤,周文武共称三王。武王伐纣创西周,平王东迁始东周。五霸逞强七雄出,始于春秋终战国。始皇一统秦帝业,仅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国汉业建,武帝西汉国运盛。至于孝平王莽篡,光武刘秀建东汉。汉末建安天下乱,四百年汉终于献。魏吴蜀汉争汉鼎,三国鼎立分疆治。迄至两晋分西东,北方五胡十六乱。南北两朝分割土,宋齐梁陈都金陵。北朝三魏与齐周,两朝至隋得统一。隋文隋炀传两世,高祖李渊起义师。创下唐基三百载,安史之乱国祚衰。五代梁唐晋汉周,十国纷纷不堪述。太祖匡胤建大宋,北宋南宋靖康分。西北帝号辽金夏,元蒙铁骑灭宋运。元统中国九十载,太祖元璋建大明。迁都北京定国统,崇祯煤山一缢终。清军入关断发令,异族入主中原土。顺康雍乾勤为政,鸦片战争国运微。辛亥革命终帝制,一九一一民国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