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明文考点
说明文知识点
专题一:说明对象及相关内容的梳理
【基本概念】
(一)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主要分两类: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这类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这类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往往从形状、构造、种类、功能、性质、方位等角度来介绍对象的特征。如《中国古代的书籍》、《中国石拱桥》、《落叶》等。
事理说明文往往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来介绍对象的特征。如《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揭开害羞之谜》、《莱茵河为何总是清的》等。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有形状、性质、功用等多方面的特征。事物的特征有外部显露的,也有内部蕴含的。
一般而言,事物说明文多介绍外部特征;事理说明文多针对事物的内在特征进行说明。
【常见题型】
(一)题型概述
1.以填空题或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2.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筛选、整合。3.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
4.以表格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根据说明内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解题思路 1.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①从标题入手,许多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如果标题中不包含说明对象,也可在文中寻找高频率出现的名词性词语。
②抓首括句(段首用以概括本段大意的句子)和中心句。说明文开头常会引出或提出说明对象,结尾常会对本文说明内容作总结,抓住这些关键句,往往能帮助我们快速掌握说明对象及相关特征。
③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有时并无标题,中心句也不明显,那就得认真阅读文章(语段),逐段(逐句)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2.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阅读全文,借助“中心句”(具有总领性、总结性的语句)把握每段的大意。③梳理文章思路结构(分段)。
④归纳、总结出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
3.如何回答题型3这类选择题?
①准确找到四个选项所对应的文本区域(比较简单的情况是选项分别对应文本中的某句话;较复杂的是选项中有些对应的是文本某个段落的内容;更复杂的是个别选项对应的文本中某几个段落的内容)。
②认真比对选项的表述和文本表述的差异 ·通常错误选项的情况是:
A.放大概念,将文本中有一定限制的表述放大为任何条件下皆成立的表述。B.缩小概念,为文本中的表述加上并不存在的限制。
C.混淆概念,将文本中出现的几个名词互换位置;在原本正确的表述中不显眼地加上一个不该出现的名词。
也有一些选项无法找到明显的文本语句与之比对,需要在准确把握文本意思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
4.如何回答题型4这类开放拓展题?(1)这类试题通常会以如下形式进行考查:
A.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B.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
C.由文本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D.根据文本内容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如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2)答题基本原则:
虽然名为“开放拓展题”,但一定要牢牢记住答题的基本出发点是“文本观点”,无论是谈认识,作推断,还是作解释,写方案,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而是必须依据文本的基本观点、内容来展开。
(三)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要求回答的内容,问的是“全文”还是“局部”的说明对象,要回答的是“特征”、“原因”还是“功用”。
2.审清题目要求回答的形式,尤其是在“概括题”、“分条论述题”等题型中,如果题干给出了其中一点的范例,那么必须注意该题中很可能包含了“仿写”的要求。
3.“说明的对象”不同于“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内容=对象+特征。
专题二:说明文的结构
【基本概念】
以说明性文字为主的文章,在结构安排上尤其重视清晰的条理性,因为说明的条理是由被说明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所以说明性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言之有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来安排说明的条理结构。如《丝路织锦》、《景泰蓝的制作》等。
语言标志: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丝路织锦》中“中原地区最早”、“公元四五世纪以后”、“隋唐之际”和“初唐时期”等词语。
一般用途:用于说明事物的悠久历史或事物或事理的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或制作工序等。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结构的一定顺序(外←→内、上←→下、远←→近、前←→后、整体←→部分、中心←→四周等)来安排文章结构。如《晋祠》中的“三绝”部分即按照由殿内→殿外的空间顺序依次进行介绍。
语言标志:表示地点或方位变化的词语。
一般用途:用于介绍建筑物或本身形状、构造较为复杂的事物。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或层进关系等)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浅→深、具体→抽象、现象→本质、一般→个别、主要→次要、简单→复杂、性质→功用等)来进行说明。如《松鼠》一文,通过对文章并列的几个方面的分析,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语言标志:“首先、其次、再次”,“还”、“更”、“最”等关联词语。
一般用途:多用于阐明事理的说明文中,使用它进行说明比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易于理解和接受。
【常见题型】
(一)题型概述
1.以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顺序的把握。
2.以简答题的形式(两个或几个段落/例子能否颠倒?)考察学生对说明顺序的把握。3.以简答题的形式(首段、尾段、中间段的作用/能否删除?)考察学生对特殊位置段落在结构、内容上作用的理解。
4.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将一段文字还原至文中恰当的位置/补写句子)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内容的把握。
(二)解题思路
1.如果把握说明文的顺序?
抓住文中的语言标志来加以辨析(三类说明顺序的语言标志详见【基本概念】)
2.如何回答题型2这类简答题? 答题格式:
观点+概括内容+说明顺序+前后照应+重申观点(格式中的步骤根据具体题目可以调整)
①概括相应段落/例子的主要内容。
②从文章说明顺序的角度来分析不可互换的原因。
③从相应段落/例子与上下文的照应/逻辑联系的角度来分析不可互换的原因。
3.如何理清说明文的结构?要善于抓住文中的一些语言标志:
①直接表示次序的词语,如:一、二、三;首先、其次等。②统领句,有的统领全文,有的统领几段。③起始句,常常点明该段要说明的内容。④小结句,往往在每段末尾,有小结该段的作用。
⑤过渡句,有的以设问句领起下文;有的用复句(如“不但„„而且„„”、“既„„又„„”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如何回答题型3这类简答题? 答题格式:
观点+概括段意,简述其在内容上的作用+根据段落位置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该段落与文中句子的照应关系+重申观点(格式中的步骤根据具体题目可以调整)
·不同位置的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①开头段(句):点题、明确说明对象、总领下文、引出下文的具体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②文中段(句):题目所涉及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有些段落也可能只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③结尾段(句):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补充说明、提出倡议(建议)、引发读者思考等。
5.如何回答题型4这类试题?(1)将一段文字还原至文中恰当的位置
①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思考它从什么方面介绍(或阐明)本文的说明对象。②梳理文章脉络,从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的角度来思考它的位置。③从它与文中句子的照应关系上来思考它的位置(2)补写句子
①明确这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领下文等)。②明确这一句的主要内容(注意与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③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述(字数的限制、隐性的仿写要求)。
(三)注意事项
1.一篇说明文有的只用一种说明顺序,有的以一种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说明顺序。审题时要注意所问的文本区域。
2.在回答题型3这类简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段落在文中什么位置,不同位置的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其次,某些段落说明的内容可能与全篇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大,它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说明,从而使文章说明的内容更完整和严谨。
3.在回答题型4“补写句子”这类题目时,要特别关注题目是否包含了“仿写”的要求,因为这一要求往往不是明确在题干中出现的。
专题三:说明文的语言
【基本概念】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确切地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即作者选用的词句所包含的意思,与说明对象的实际(如范围大小、程度深浅、性状功能等)是相符的。
·限制性词语的常见类型:
⑴表示约数:例如“大约”、“左右”等。
⑵表示资料来源:例如“据说”、“相传”、“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等。⑶表示程度:例如“最”、“比较”、“稍微”、“更加”等。
⑷表示时间、空间:例如“迄今为止”、“目前”、“不久的将来”、“在南极和北极”等。⑸表示频率:例如“一般”、“往往”、“通常”、“有时”等。
⑹表示数量、范围:例如“之一”、“都”、“几乎”、“少数”、“主要”等。⑺表示猜测:例如“也许”、“可能”等。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为了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把深奥的事理说得浅显明白),作者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而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常用的方式:
⑴ 其他表达方式的运用,尤其是描写。⑵ 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 成语、谚语、古诗文„„的运用。
【常见题型】
(一)题型概述
1.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加点词语能否删去?换成另一个?„„)考察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2. 以简答题的形式(以加点词语为例或自选一例,谈谈文章的语言特色)考察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3. 以简答题的形式(以加点词语为例谈谈文章的语言特色)考察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理解。
4. 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对给定的几个词语进行排序)考察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内在逻辑性的理解。
(二)解题思路
1.如何回答题型1这类简答题?
答题格式:表态(“否”/“不能”)+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在句中起到的作用+删除/调换的后果(“与事实/原意不符”/“换成另一个词就没有这样的表意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如何回答题型2这类简答题?
答题格式: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在句中起到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如需自选词语,应重点关注那些限制性词语(详见“基本概念·限制性词语的常见类型”)
3.如何回答题型3这类简答题?
【注】这类题型在说明文中较少出现,解题时要注意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区别,一定要看清题干的指向和要求。
答题格式:
(加点词语)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的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
4.如何回答题型4这类试题?
要求排序的词语之间往往存在或明显或隐蔽的内在顺序,比如时间(事情发展)的顺序、空间的顺序、逻辑的顺序(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解题时应找到这一顺序后,再据此对词语进行排列。
(三)注意事项
1.答题一定要完整,比如题干询问“能否删去?”,答案中一定要首先表态“否”。这一点可以参照“答题格式”。
2.答题一定要具体,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语的作用,不能仅仅出现贴标签式的回答。
3.答题一定要规范,哪怕是分析“语言的生动性”时,也要牢记文体是说明文,因此答题时应表述为“具体形象地说明了„„”。
4.答题一定要冷静,尤其是做选择题时,务必将所有选项逐一看完后再作出判断。
专题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基本概念】
(一)说明方法
说明文要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初中阶段重点掌握四种说明方法。1.举例子:即举出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语言标志:“例如”、“如”等。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3.作比较: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来增强说明的效果。语言标志:“较„„多”,“是„„倍”,“是„„几分之几”等,它常常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一同出现。
4.列图表:即运用图表的方法来说明。
(二)说明方法的作用(即答题格式)1.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2.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3. 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4. 列图表:简洁直观地说明了„„
【常见题型】
(一)题型概述
1.以填空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对其作用的理解。
2.以简答题的形式(几个例子是否重复?可否删除其中一个?„„)考察学生对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及其多角度、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把握。
3.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为一个例子选择合适的位置,或是为指定的位置选择一个合适的例子,考察学生对举例子作用的把握。
4.以简答题的形式,要求学生补充一个恰当的例子,考察学生对举例子作用的把握。
(二)解题思路 1.如果判断说明方法?
抓住文中的语言标志来加以辨析(语言标志详见【基本概念】),要特别指出的是:
①只有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产生意义的数字才算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一般在行文中出现的年、月、日虽然也包含了数字,却并不在“列数字”之列。
②列图表的说明方法中,“图”往往是指包含数据统计意义的如柱状图、饼状图或者具有说明意义的流程图,一般的插图并不在“列图表”之列。
③作比较可以是同类事物相比,也可以是异类事物相比,甚至可以是同一事物的先后情况相比,还可以是完全对立的事物加以对比。
④解题时往往会遇到包含不止一种说明方法的情况,如题干有“主要运用”的字样,则选取最重要的一种(能够统领画线句或相关段落主要内容的说明方法);如题干没有限制,则应写上所有包含的说明方法。2.如何概括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根据不同的说明方法匹配相应的答题格式(详见【基本概念】)。
②一般而言,说明方法的作用在文中都能找到较为明确的“作用句”。可以根据“就近原则”(联系上下文)和“贴切原则”(内容上相贴切)来确定。
3.如何回答题型2这类简答题?
①“几个例子是否重复?”
答题格式:表态(“否”)+概述几个例子的主要内容+分析几个例子分别从哪些不同角度进行说明+结论,这些例子可以使说明更加全面、充分/这些例子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了说明
②“可否删除其中一个例子?”
答题格式:表态(“否”)+概括这个例子的主要内容+分析这个例子是从哪个独特角度进行说明+“瞻前顾后”,这个例子是否与文中某处存在照应+结论
4.如何回答题型3这类选择题或简答题? 思考路径:
①例子选位置——首先要概括这个例子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然后到文章中寻找与之匹配的段落(这一步必须建立在明确各段说明要点的基础上)
②给位置选例子——首先要明确位置所在段落的说明要点,其次概括备选的几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找到最匹配的那个例子。
一般简答题要比选择题多做一步,即用文字来阐述理由,遇到简答题,我们的答题格式是:
①给例子选位置:应放在第 段/ 位置+概括例子说明的要点+概括该段落/该位置的说明要点+结论
②给位置选例子:应选择第 个例子+概括位置所在段落的说明要点+概括所选例子说明的要点+结论
5.如何回答题型4这类简答题?
解题步骤:明确补充的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揣摩文章中已有例子的语言表达重心→修改补充例子的表达,使之尽量围绕说明要点展开→修改补充例子的语言,使之简洁通顺
基本原则:要点一致,内容具体,语言通顺
(三)注意事项
1.说明方法的书写一定要正确:“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不要和论证方法混淆。
2.对说明方法的判断要准确(详见“解题思路1”)
3.要牢牢记住文体是说明文,答题时紧扣文体——“„„地说明了„„”
第二篇:说明文常见考点
说明文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
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三篇:说明文考点
说明文知识考点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
梳理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答题方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第四篇:说明文的阅读考点和方法
一、说明文及其特点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2、说明文的三要素:被说明事物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特征可分为:外部形态特征(事物说明文)和内在规律特征(事理说明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确定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的。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含: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3、说明文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科学性,说明文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的。
(2)条理性,说明文的结构严谨而有序。
(3)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
二、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分析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
1、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表述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文段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从文中的关键语句中找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这句交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再如:变色龙是一种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身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小动物。从这句话中,可以概括出变色龙的特征是:变色龙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身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3、确定文章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4、了解各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
目前中考,很少直接考对说明方法的判定,而是把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结合起来考查,主要考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准确或恰当或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它必须体现所明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5、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并指明其作用
由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作者语言风格不同,说明文语言也是多样性的。或准确、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等。
准确科学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在阅读考试中,有关准确性的考点就是:能正确指出文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这种题型是:某个词语能否换成某个词语;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题型是:某个词语能否删除或某词语的作用;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这种题型是:修饰语或限制语的表达作用。
这类题的答题思路是:首先要明确这个词语的含义;然后联系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回答此词语对表达被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最后回答此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分析: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礅,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此语段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现在:桥宽约8米不能说成桥宽8米;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也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另外,此语段有一个词不够准确,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应该是桥面比较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路面和桥面是不同的,增加比较,与下句的几乎照应,这样才更加准确。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指简练、明确,不罗嗦,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6、说明文阅读中的发展性练习
这类题比较灵活,往往是要求阅读者,针对阅读段中的某个知识或某句话或被说明事物的某个特征,谈自己的认识,此考点目前比较流行。这种题的答题关键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或现实生活来谈,要有自己的明确的观点,可以引用名言来论述,语言要简洁,语言不能超出限制的字数。
三、怎样解答说明文阅读题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1)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2)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3)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4)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5)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6)其次是培植草皮。(7)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1、第1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2、分析第1段,简述说明文语言的层次性。(考查对语言逻辑性理解)
3、文中两个固定的意思是一样的吗?(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这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4、根据第2段怎样使沙丘固定下来这一内容,写出使沙丘固定下来的顺序。(同2)
5、找出两个说明方法,并分别说出其作用。(考查说明方法)
6、把第二段中加点的有一部分删除可以吗?为什么?(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7、沙漠的形成,主要是人为对环境破坏的结果,请你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30字以内)(发展性阅读练习,考查学生的环保认识)
要正确解答以上问题,必须掌握以下方法:
(一)、仔细通读全文,准确掌握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有三:
一要抓住中心句。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分开表述的,在阅读中,如果不认真,就容易把第一段的中心句漏掉一部分。
二要把握关键词语的特定含义。例如第3题要求回答两个固定的意思是否一样,解答时不能就词论词,而应该就境品词。作仔细品析,就可知道:前一固定处于未有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这一条件下,故只指某一时期;后一固定已具备这一条件,故具有永久性,两者意思不一样。
三要把握句与句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对第二题的分析:第一段(1)句说明抵御风沙袭击的主要方法是培埴防护林,(2)、(3)句说明防护林的功能,(4)、(5)句说明培埴防护林的特殊要求,(6)句说明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之二——培植草皮,(7)句对其功能作诠释。可见(1)~(5)句为一层,(6)、(7)句为一层,两层之间为并列关系。第一层中(1)句与(2)~(5)句构成总与分两个小层次。如粗枝大叶,认为所以前都讲原因,因与果关系,那就错了。(第4题答案:植树种草成活®保护草皮灌木®沙丘固定。)
(二)、读懂有关知识准确回答。例如第1题要求简答,对第1段文字的说明对象,这就要多作比较辨析,防止将说明对象的某一部分或说明对象的特征误作说明对象。学生回答这个题可能有四个答案:A、培植防护林。B、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C、培植防护林和草皮的作用。D、怎样培埴防护林。A项培植防护林,少了培植草皮,错在以偏概全;C、D项都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错在混淆概念,故此题B项是对的。
(三)、要注意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第5题,如果选择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这句,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回答其作用时,就要注意70%~80%是一个数量范围,它准确地说明了风遇到防护林时,速度减小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6题的有一部分,是限制语,表示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的数量范围,不是全部,去掉就变成全部了,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它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析
(一)能吞能吐的森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早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
①吞水吐雨器: ②吞碳吐氧机:
2、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①: ②:
3、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
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
5、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
①: ②:
6、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2001年武汉市政府在全体市民中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试题解析: 题1考查下定义(根据文段概括):①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②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题2着眼于对段的阅读,要求利用段中的材料说明原因。这一方面是要求读懂,一方面也要求进行概括。地球的绿色之肺日益萎缩的原因是: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被毁掉。②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题3考查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理解,此处运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题4是细节化的题目,考查对说明文中限制、修饰语的理解。近200年间说明了时间之短,三分之一以上说明了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题5进行延伸,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的角度考查考生对生活对环境的关心,答案多种多样,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题6进一步深化,既调动考生的积累,又体现学生阅读后的体会与见解,考生提建议时要深思,建议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所写标语要简明、得体,有一定的警示性。
(二)绿色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天然加工厂。人和动物要不断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各种燃料燃烧也要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到一定浓度时,人就会感到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血压增高。但你不必担心空气中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因为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据测定,每15亩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600公斤氧气。
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调节器和净化器。绿色植物能调节小气候。夏天,绿化地带的温度比非绿化地带要低1—3度;冬天,绿化地带温度又比非绿化地带高0.1—1度。灰尘、工业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小,能引起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矽肺等病,绿色植物是吸附灰尘的能手。据测定,在绿化地带空气中灰尘的含量比非绿化地带要减少一半以上。不少绿色植物还能释放出一股芬芳的气味,其中含有植物杀菌素,能够杀灭又大量细菌,如香樟、桉树、柏树、杉木、夹竹桃等都能分泌杀菌素。而且许多绿色植物吸附有害有毒气体,如松树、柑橘能吸收二氧化硫,夹竹桃、香樟能吸收汽车废气。
1、文中两次出现据测定,能否删去,为什么?
2、全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3、请你拟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
例
1、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例
2、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试题解析:题1考察说明文语言特点。回答此题的思路是:一要正确理解词语含义,二要结合语境指出词语的作用,三要回答此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此题答案:不能删。因为据测定是依据科学测定的意思,(表明下面引用的数据是有科学依据的,)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2考察考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文段的内容,要抓住中心句。文段的2个中心句非常明显,并且使用了生动的语言,考生可以据此归纳出文段的内容——绿色植物的作用。如果答案就停留再这里,此题就不能得满分,原因是不够具体。这个文段再说明绿色植物作用的时候,紧紧抓住绿色植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来说明,所以,这点必须注意到,我们由此得出正确得答案是:绿色植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题3属发展性,考察运用语言的能力,此题要求语言精练得体,此题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考生的思维是否开阔。平时在公园里散步,这样的提示语比比皆是,可以得来全不废功夫的;二是化用诗词中的名句或歇后语,改一(几)字而传神即可;三是使用修辞,以拟人为佳。
第五篇: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三)理清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
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领会“十大”说明方法
巧记方法: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
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2、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作用: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例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10、引资料: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其作用是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
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准确: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
2、简明: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
3、周密: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二、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4、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见上面第一部分说明方法部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7、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1)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2)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3)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题型:(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8、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
【内容】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中考考点】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尤其对于将要参加中高考的学生来说,现代文阅读的成绩在语文成绩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在现代文阅读当中,最容易拿分的是什么?当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基础中上的孩子,一般都能做到基础知识部分,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部分都不失分。所以,面临中高考的孩子们,你的说明文拿到满分了吗?如果没有,请检查自己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或是答题方法上存在何种缺陷并尽快弥补,否则,可就太遗憾了。
其实,中考说明文的考点不多,题型也少,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是完全可以熟练掌握的。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中考说明文的考点和技巧问题。
考点要求:
1、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2、说明方法的判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一下几种: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3、说明顺序的辩析。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文章或段落中的层次。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题指导】: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