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

时间:2019-05-13 07:5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

第一篇: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

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有一些关于西北边地山川风物名称的词语,如“白草”、“天山”等,因种种原因,在历代各种唐诗选率的诠释中,或语焉不详,令人莫名何物;或释义不清,造成歧义纷呈,阅读时,需要我们慎审地加以分析和辨证。(共2页)文章关键词: 边塞诗 诗选 诗歌 唐代诗人 唐诗 描写 山川 阅读 释义 西北

文章快照:

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指甘肃境内的祁连山的,有说指新疆境内的天山的.还有说是指自甘肃张掖起向西延伸至瓤疆境内的天山的。这几种说法各有所据.究竟孰是孰非,需要我们加辨证其实,古人对于天山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是把今甘肃境内的祁连山和新疆境内的天山混而为一,看作是彼此相连的一条山。祁连山之名,首见于《史记-匈奴传》: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其夏,骠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_厅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司马贞《索隐》释祁连山日:“西河旧事云:„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一百余里,南北二百余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祁连山一名天山,亦日白山也。”据《索隐》的说法,祁连山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以南,兼有天山之名。祁连山为何亦称为天山?据颜师古的说法,“匈奴谓天为祁连”,祁连是匈奴语,是“天”的意思,祁连山就是天山。查颜师古注《汉书》,凡遇祁连山皆以天山释云,凡遇天山皆以祁连山释云。因祁连山也有天山之名,所以古人把祁连山和新疆境内的天山台二为一,混而不分李白想必也是如此与李白同时的学者杜估在其《通典》中就说:“祁连自张掖西至于庭州皆周遍。”庭州在今新疆天山以北的吉木萨尔一带。直至清代,许多学者也没有把这两条山分清楚,《清一统志》仍然把两山当作一条,把甘肃境内的祁连山称为“南祁连”,新疆境内的天山称为“北祁连”。由今天地理科学知识看来,甘肃境内的祁连山和新疆境内天山是两条互不连属的山。广义的祁连山是指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边境山的总称,因在河西走廊之南,亦称南山,是河西四郡和青海的界山。狭义的祁连山系指最北的一支,向西经张掖、酒泉延伸至敦煌祁连山西北与阿尔金山相接,属昆仑山系。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端深人中亚西亚,向东延伸到哈密一带,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界山那么,今天我们读这些边塞诗时,应该怎样理解和确认诗中的“天山”所指呢?首先要根据诗的内容分清它是泛指还是确指有些诗中的天山,不过是西北边疆甚至是边疆的代称而已,属泛指,用不着穷究其具体所指。但唐人的边塞涛多是缘事而发,以当时发出的边事为题材,故诗中的天山多属确指。对属确指的天山,要根据诗里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的地名,分清它是指今甘肃境内的祁连山还是新疆境内的天山。上引李白的两首诗为例,《战城南>中的天山当指今新疆境内的天山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讲到这首诗时说:“诗的„条支‟与葱河天山等连文,表示地望相接,必指唐代条支都督府的条支,而非远在阿拉伯的大食国。”又说:条支海‟或条支都护府所辖之„海‟,如非伊赛克湖(热海),当即巴尔喀什湖。”尽管有些学者对郭沫若所说的条支都督府所在和条支海所指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诗中的条支和条支海是属于当时唐王朝版图内的西域地名。条支海既在西域,又与天山连文并举,“表示地望相接”,则诗中的天山必指新疆境内的天山无疑《关山月》中的天山,由下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看,与“玉门关”、“青海湾”连文相关,当指今河西走廊以南之祁连山。玉门关在祁连山以北,青海湾在祁连山以南,两地隔祁连山遥遥相望。王昌龄《从军行(四)》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旬.就很清楚地反映了这三地之间的关系。雪山就是祁连山。实际上,李白的《关山月》和王昌龄的《从军行(四)》所表现的.都是开元年间唐王朝抗击占据青海的吐著的战争,题材相同,主题亦相近。(作者李自仁系甘肃电走嘉峪关分校讲师)责任编辑王亦凡26

古时边塞诗谈

新疆是一块神奇而又瑰丽的土地。古往今来,这里高峻的群山、辽阔的草原、神秘的戈壁瀚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风土人情,以它独特、粗犷、雄奇、博大、浑厚的风采,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

早在汉代初期就出现了边塞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乌孙公主歌》就是一首最早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从此,边塞诗急骤的马蹄奔驰在新疆的崇山峻岭、戈壁沙丘,随着浑圆的大漠日出、伴着丝绸之路依稀的驼铃和古战场弥漫的硝烟,一朝朝、一代代从没有停止过。到了唐代--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势隆盛,为国立功的氛围弥漫了当时整个社会,昂扬的情绪铸成了边塞诗独特的力量感和进取精神。在唐代群星灿烂的诗坛上,边塞诗成了一支重要的流派,出现了众多描写边塞风光、生活的优秀诗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欣《古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这些诗篇以它们豪放的阳刚之美千古传唱不衰。尤其是具有边塞生活体验的高适、岑参等人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有了新的创造,使古代边塞诗达到了一个高峰。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哪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些诗描写了军旅生活,歌颂了战士们英勇爱国的精神,表现了激烈的战斗、艰苦的生活以及惜别和思乡的心情,风格雄厚深广、奇丽豪放,不愧是边塞诗中现实主义的杰作。

唐代以后,由于新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历代君王把主要精力放到开发江南富庶之地。到了明朝,航海事业空前繁荣,我国与各国的交往重心从陆地移到海上。尤其是清代,新疆成了囚犯的流放地。这就使曾经鼎盛一时的边塞诗逐渐衰落下来。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不少的边塞诗,其中像林则徐、邓廷桢、纪昀等为代表的不少文人在新疆流放的日子里留下了比前人更多的诗篇。这些诗篇中也不乏有特色之作,如:“亦有高楼百尺夸,四周多被白杨遮。圆形爱学穹庐样,石粉团成满壁花。”“桑葚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饭粮。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穴林则徐《回疆竹枝词》?雪十分贴切地反映了新疆的民俗民情,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呼吸苍穹逼斗躔,昆仑气脉得来先。春风难扫千年雪,秋月能开万岭烟。西域威灵蟠两部,北都枝干络三边。会当绝顶观初日,五岳中原小眼前。”(裴景福《天山》)把天山写得很有气势。但是从总体上讲,艺术成就大多都不及唐代,它已不是边塞诗的高歌,而是古代边塞诗高峰的余波。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

边塞诗的成熟得益于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

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从先秦到隋朝,零星的边塞诗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一直够不成流派。没有从初唐到盛唐经营大西北的实践,就不会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二首》);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二首》);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李颀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晚唐诗人继武盛唐,不断创作出大量清新可诵的好诗,使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长盛不衰的地步。

离开了描绘大西北的诗歌,在唐代绝不可能形成和山水田园诗派并称的边塞诗派。在我们民族中,从儿童到青年,从普通读者到研究唐代文学的专家学者,大家能够记诵的边塞诗,有几首不是描绘西北边塞的呢?由此可见,大西北边塞内外的景观风土人情对边塞诗从萌芽、发展、到走向成熟所起的决定作用。

边塞诗的内容既丰富又多姿多彩。纵观唐代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就是通过描绘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宣扬大唐的国威,或抒写士人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王昌龄的诗是最生动的表现,例如他的《从军行七首》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另外,如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维也用多首边塞诗来歌颂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他赞赏“誓令疏勒出飞泉(耿恭),不似颍川空使酒(灌夫)”的老英雄(《老将行》);他还表现“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少年英雄(《少年行四首》其二)。

岑参是在西域生活时间最长的诗人,他表现自己的这种思想真挚而感人,他说自己“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送人赴安西》),“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把爱国和追求名利、把完成王命和同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区分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在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诗人们流露了强烈的重武轻文的倾向,连王维这个文弱书生都发出“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的昂扬歌声。

高适则在《塞下曲》中高声唱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张籍的《西州》“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这种牺牲自我,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不仅是当时军人文士的主流思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它也是华夏民族昂扬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表现。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刻绘大西北的瑰丽景色,表现诗人对这片热土的特殊感受及喜爱之情。不管是中原的还是南方的诗人,只要他们来到大西北,无边无际的草原、戈壁、沙海,高远的蓝天、白云、明月,一年四季飘雪的气候,无不给诗人带来异样的新奇,启发着诗人的灵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燕支行》)只能写于大西北,具体说只能写于出了凉州以后,见到当地的广袤的戈壁沙漠,才会产生这种诗思。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古从军行》),李白“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战城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塞下曲六首》),皎然“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旄竿瀚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踏雪归”(《塞下曲二首》其二),戎昱“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塞下曲》),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稍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等等,这些描绘边塞战争的诗之所以很成功,无不同对边塞独特景色的成功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把边塞的瑰丽景色描绘出来,边塞诗就成功了一大半。

代表唐代边塞诗最高水平,并且最成功地展示大西北瑰丽神奇景色的诗人是岑参。他这方面的诗是又多又好,例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火山云歌送别》,把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古西域天山南北的童话般的神奇美景作了灿烂的展现。例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把北庭都护府冬天独特的景色,酷寒、大风、飞沙走石,用特写镜头作了精心描绘;同时结合这种景色,写了敌人正处在“草黄马肥”的良好态势下;正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刻绘了唐军迎着“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艰苦条件出兵,收到“不战而屈敌之兵”的效果,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唐军的英雄主义。岑参西域诗的成功的奥妙,全在于着力去表现当地的独特景色,把这种景色描绘成功了,作品的主旨也就表现出来了。他的送别诗莫不是这样,如“白雪歌送别”、“天山雪歌送别”、“热海行送别”、“火山云歌送别”等。如果没有岑参描绘西域瑰丽风光的诗,唐代边塞诗会黯然失色的。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的民族交往和互相影响,以及边境不同民族的风情。唐代中原同西北的民族关系是融洽的,虽然存在过战争,但和平基本上是主流,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岑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则通过军中“赌博”这种游戏,表现了不同民族将领之间的友好关系。李端《胡腾儿》是一首反映西域各族同中原人民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代表作: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冒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揍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舞本是西域的舞蹈,后传入中原,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艺术。这首诗对跳胡腾舞的西域艺术家的形貌、衣着进行描摹,描写他“帐前跪作本音语”,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作开场白,然后翩然起舞,感动得曾任安西都护府长官的客人泪流满面,洛阳一带的诗人也纷纷写诗相赠。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吐蕃攻陷河西、陇右一带,割断了唐王朝同西域各族人民的联系。诗用“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表现对这位同故乡失去联系的舞蹈家的同情,也委婉地表达了各族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愿望。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着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描绘凉州蕃人学习汉语、农耕文化、养蚕缫丝的真实情况。司空图《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河湟一带地方的汉族受吐蕃统治时间长久,接受了吐蕃文化影响,学会了“胡儿语”,从而出现了“却向城头骂汉人”这种奇特现象。

晚唐诗人周朴《塞下曲》“石国胡儿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夜来云雨皆飞尽,月照平沙万里空”;贯休《边上作三首》其一“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胡儿走马疾飞鸟,联翩射落云中声”,是唐代诗人为西域人民画像的优秀作品。

唐代边塞诗的内容是丰富的,受篇幅影响,我只能简单谈这点初浅的感受,以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边塞诗在清代的兴盛与发展

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它在清代又取得堪与唐代比美的成绩。清代经营西北,尤其重视西域,所投入的力量、所取得的成绩,超过以前的所有朝代。从康熙时代起,在新疆先后发生过噶尔丹、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张格尔等的叛乱分裂活动,近代又有浩罕军官阿古柏的入侵。为了反对民族分裂,清军多次出关,粉碎了他们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清代出关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可以说是成千上百,他们留下的歌咏边塞的诗作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同类作品的总和,在思想艺术上也有超越前代的地方。有位学者在谈论清代边塞诗时说:“到了清代,统治者为了削平四夷,安定八方,对边疆各族有过几次大的征讨。康熙对噶尔丹的用兵,雍正对青海各族的平定,乾隆对准葛尔、维吾尔的征服等。这些对外战争,在一些文人的边塞诗里都有反映。……清代边塞诗,已是我国边塞诗史上的微波末流了。”无论对战争的性质还是对边塞诗成就的评价,都同历史不符合。新疆学术界对描写这块宝土的古今边塞诗进行了整理研究,已经形成系统,先后出版有以下作品辑:吴蔼宸辑录的《历代西域诗钞》、星汉的《清代西域诗辑注》、胥惠民选编的《现代西域诗钞》、孙钢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另外还有星汉、王翰林专题性的《历代西域屯垦戍边诗词选注》。仅前两书收录的清代描绘西域的边塞诗就近两千首,据中国社科院研究西域文史的著名学者杨镰先生告诉笔者,其总数大约不下四五千首。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祖国的统一的思想在清代西域诗中都得到真切的反映。这些诗中,首先表现了西域各族儿女对祖国的热爱。纪昀在他的《物产六十七首》中这样描绘向日葵:“八寸葵花色似金;短垣老屋几丛深。此间颇去长安远,珍重时看向日心。”作品赋予葵花以新的含义,用它来指代边疆的各族儿女,说各族儿女是心向祖国的,就像葵花永远向着红日开放那样。施补华有一首《马上闲吟》,反映“阿拉依库头人来谒,仍求内附”,诗写道:“椎冰凿雪谒官人,圣代重逢日月新。万里一心依北极,乾隆皇帝子孙民”,诗歌生动地描绘了阿拉依库人重新归回祖国的真实情况。他们在酷寒天气中,不管冰雪封山,开出一条道路,和政府官员接触,要求归回祖国。诗把祖国比作北极星,各族人民如同众星围绕北极星运转一样,一心向往祖国。

民族团结的重要条件是民族平等,互相尊重。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平等相待。施补华的“巴朗汉语音琅琅,《中庸》《论语》吟篇章”(《轮台歌》)就反映了西域各民族互相学习的情形。歌颂西域的杰出人才和能工巧匠也是民族团结的具体表现,例如:

彩帕蒙头手挈筐,河源两岸采柔桑。此中应有支机石,织出天孙云锦裳。萧雄《蚕桑》

长短裁量百用宜,就中巧塔尔称奇。看他细密成非易,想见辛勤手织时。祁韵士《回布》

墓石遥传刻画工,和通技术擅雕虫。有碑无帖真堪惜,汉字回文山洞中。王芑孙《西陬牧唱》

萧雄《蚕桑》是歌颂维吾尔族妇女养蚕织绸,巧如织女。“支机石”是传说中织女用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天孙”,即织女,因为她是天帝之孙。《回布》的主题同于《蚕桑》,也是歌颂维族妇女勤劳手巧的。“巧塔尔”指高质量的布纹极细密的布。王芑孙《西陬牧唱》则歌颂了维族雕碑刻字工匠的杰出才艺,对“有碑无帖(拓片)”不能使其广泛流传表示了深深的惋惜。他在自注中说维族工匠“性巧,最善雕刻之技”。诗中的“和通”是准噶尔人对维族的称呼。几首作品真切地表现了对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热爱。

西域是祖国的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它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起来的。西域诗用不少篇章记载了内地汉族兄弟戍疆时为边疆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把内地的先进生产工具传到西域,他们有不少人走到那里,就以那里为家,建设好那里。纪昀在其《风土》诗中写道:“良田易得水难求,水到秋深却漫流。我欲开渠建官闸,人言沙堰不能收。”表示了想为边疆各族人民兴办水利的愿望。施补华在题为《伊拉里克河水利林文忠公遣戍时所开,所谓四十八坎儿也;贤者所至,有益于民如此》的诗中歌颂林则徐:“海族群吹浪,疆臣远负戈。田功相与劝,水利至今多。垂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白头遗老在,怀德涕滂沱。”林则徐“获罪”谪戍西域时,积极主动地为各族人民大办水利,大力推广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据萧雄说:“土鲁番之盛行纺织,闻始于林文忠公教化,并有所传纺车,皆呼为林公车”。由于林则徐的努力,使

他生活过的遣戍地成为“垂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的花园,致使他在离疆去世后多年,当地的白头老人说起他还感激涕零。

林则徐建设边疆的壮志在自己的诗中有着深刻形象的表现。如他写的《柬全小汀》: 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全庆字小汀,满族人,原任喀喇沙尔(焉耆)办事大臣。1844年受命和林则徐一块勘办西域的屯田事宜,这首诗描绘了他们累月为屯田操劳的情形。他们骑着马奔驰在荒凉的戈避滩上,风沙不停地吹打着帽缨。只要能开垦良田千顷,庄稼点缀河山如同锦绣那般美丽,就是走遍南疆八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喀什噶尔)也在所不惜。这是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林则徐在西域写的—百多首诗作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是异常感人的。在远戍伊犁动身时他写道:“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他告别朋友时写道:“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同庄赠诗六章次余<题萝月图>韵,复叠前韵答之,并谢武林诸君赠行诗册》)。对伟大的爱国者说来,祖国的任何一寸土地都是可宝贵的。不管把他们谪戍何方,都绝不消沉,反而要为自己的祖国和各族人民做出贡献。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曾这样描写西域的荒凉孤寂:“黄河远上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传唱很广的唐人名篇。经过历代各族人民的开发建设,到了清代西域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在西域诗中是有形象反映的。曾在鸦片战争中协同林则徐多次打败英国侵略者的爱国英雄邓廷桢在谪戍伊犁时写了首《回疆凯歌》,这样反映当时的变化:

羽林壮士唱刀环,齐裹貂褕振旅还。千骑桃花万行柳,春风吹度玉门关。第一次唱出了“春风吹度玉门关”的新歌。左宗棠是在近代史上收复新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将领。他在消灭阿古柏侵略者的征途上,看到沿路的荒凉景象,便“檄饬湘楚诸军,各于驻处择低洼闲地,搜折树枝,排插为林,方及数年,已骎骎乎蔚然深秀,民甚德之”(萧雄《草木》篇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重视农牧蚕桑事业,先后在湖州雇熟练工人六十多名,带着蚕具、蚕种到新疆,在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等地,教各族人民栽桑、接枝、压条、种葚、饲蚕、煮茧、缫丝、织造,传授先进技术。左宗棠的这些爱国主义行动,在西域诗中是有形象反映的,例如萧雄的《草木》诗:“千尺乔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笛里边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杨昌濬是左宗棠的挚友。1879年他应约来到西北,看到左宗棠建设边疆的成绩,情不自禁地写下《恭颂左公西行甘棠》的诗来记实:“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如果说“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是歌颂汉族与新疆各民族兄弟共同建设边疆的绝唱,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萨迎阿《用〈凉州词〉原韵》:“桃杏花繁溪柳间,雨余如笑见青山。极边自古无人到,便说春风不度关”,深刻揭示产生“春风不度玉门关”思想的原因。

施补华先在左宗棠幕府五年,后来谒见平定阿古柏的大将之一的张曜于阿克苏。张曜爱其才,留佐幕府数年。施补华写了不少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的好诗。他曾高唱:“春风先我出关来,不傍荒崖生寸草”(《题苏巴什驿壁》)。在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事业时,他又写道:“我郡勤育蚕,亦复识其方:父老倘顾问,尚能言种桑”(《郎公节帅为余营室阿城之旁,筑圃数亩,以资种菜,作此奉谢》)。诗人表示自己愿意当维吾尔族父老种桑养蚕的顾问,言直意切,令人感动。施补华留疆数年,曾多次亲眼看到各族人民征服自然,发展农牧养蚕事业取得的成绩。他曾这样来描写当时的丰收图景:

胡麻叶大麦穗黄,百株垂柳千株杨,东村西村通桥梁。鸡鸣犬吠流水长,养蚕作茧家满筐,种豆绕篱瓜绕墙。趁墟日出驱马羊,秧歌杂沓携巴郎,怀中饼饵牛酥香。巴朗汉语音琅琅,《中庸》《论语》吟篇章。……

——《轮台歌》

由于各族人民共同把西域建设得这般美好富饶,近代裴景福在他的《哈密》唱出这样的时代新声:“天山积雪冻初融,哈密双城夕照红。十里桃花万杨柳,中原无此好春风!”

在古代,凡是来到西域的诗人,无不尽情地讴歌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热爱边疆山河的感情,常常让人感动不已。契丹族诗人也是政治家的耶律楚材,在他的《阴山》诗中歌颂天山“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一些内地来的汉族诗人歌咏西域山河的作品所表达的热爱之情,和耶律楚材的感情一样深厚真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祁韵士的《天山》写道:“三箭争传大将勋,祁连耳食说纷纷;中原多少青山脉,鼻祖还看就此分。”“祁连”是天山的另一种称呼。诗人说他早就听说天山的大名,等来到西域亲眼目睹,果然名不虚传,原来内地的不少青山的鼻祖还是天山呢。诗歌表达了作者推崇与敬仰天山的感情。清代裴景福有句“会当绝顶观初日,五岳中原小眼前”(《天山》)。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的诗人说:登上天山观赏日出,向东望去,连内地的五岳都显得又矮又小了。热爱天山之情,溢乎言表。铁保《忆旧游诗十二首》有云:“天山本天然,屹立自雄贵。回视吴越山,都增脂粉气,”热爱

边疆之情,溢乎言表。

著名诗人洪亮吉在谪戍伊犁时,据传嘉庆帝对他有不许作诗,不许饮酒之谕。因此由京城至嘉峪关走了四个月,他一句诗也不敢写。及出关后,独行千里,不见一人,经天山,涉瀚海,闻见恢奇,为平生所未有,于是将上谕置之脑后,大作起歌咏西域山河的诗作。离疆后,他曾将自己的西域之作分别编为《万里荷戈集》和《百日赐环集》。他在遇赦返京途中,行到甘肃凉州,回忆在新疆的日日夜夜,感情激动,不能自已,写下《凉州城南与天山别放歌》表示自己对天山的深情:

去亦一万里,来亦一万里。石交止有祁连山,相送遥遥不能已。昨年荷戈来,行自天山头,天山送我出关去,直至瀚海道尽黄河流;今年赐敕回,发自天山尾,天山送我复入关,却驻姑臧城南白云里。天山之长亦如天,日月出没相回环。朝依山行莫山宿,万里不越山之弯,松明照彻伊吾左,隆冬远藉天山火。安西雨汗挥不停,酷暑复赖天山冰。天山天山与我有夙因,怪底昔昔飞梦曾相亲。但不知千松万松谁一树,是我当时置身处。兹来天山楼,欲与天山别。天山黯黯色亦愁,六月犹飞古时雪。古时雪著今杨柳,雪色迷人滞杯酒。明朝北山之北望南山,我欲客梦飞去仍飞还。

洪亮吉进入新疆,由哈密转北经天山去伊犁时,即作了一首《天山歌》,出山时又写了《下天山口大雪》,尽情尽意地描绘了天山山脉的奇丽景色。在不少描绘天山的诗中,这首长篇歌行是富有特色的抒情之作。全诗由首句至“却驻姑臧城南白云里”,采用拟人手法表现天山对自己的深厚感情,自己出关入关都是由坚如磐石的朋友天山迎送的。中间八句歌颂天山的贡献,描写隆冬天寒,人们取暖要靠天山出产的松木;酷暑雨汗不止,又要靠天山冰以消炎热。最后描写天山与自己有夙因,过去曾多次在梦中和天山相亲;这次分别,天山面带愁容,不忍分别,而诗人更是恋恋不舍,“我欲客梦飞去仍飞还”。全诗感情奔放,炽热如火,堪称西域抒情诗中的杰作。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在外敌入侵面前,各族人民团结对外,英勇起来进行抵抗,坚决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主权和独立。当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这项内容就成为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到清代中期以后,西域各族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沙俄、英国等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真实反映各族人民与入侵之敌及其帮凶的斗争便成为这个时期西域诗歌的新内容。

从1820年至1828年之间,在英国和浩罕统治者的支持下,叛匪张格尔先后四次窜回新疆作乱。施补华在《马上闲吟》中这样反映各族人民活捉张格尔的斗争:“铁盖山头月色死,雪片横飞三十里。老人犹说胡将军,跃马生擒张格尔。”张格尔最后—次在南疆作乱时,利用春节年关政府军疏于防范之机,潜入阿尔图什庄。维吾尔族群众奋力抵抗,张格尔张皇失措,逃到喀尔铁盖山。各族军民紧紧追击,将山四面包围。“铁盖山头月色死”反映的就是这种斗争形势。后来经过战斗,总兵胡超、段永福、锡伯马甲纳松阿、舒兴阿等奋勇向前,将张格尔活捉。“老人犹说胡将军”即指这次斗争。显然,这位维吾尔族老人曾参加了这次斗争,活捉张格尔是他亲目所见。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侵入新疆。英国、沙俄先后同阿古柏签订非法条约,企图肢解新疆。1971年,沙俄出兵侵占了伊犁。阿古柏的残暴罪行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坚决反抗。19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积极准备收复失土的斗争。左宗棠在受命之后不久写下《吴桐云西来,且喜且恼,出册索题,漫书二绝句》,第二首是:“双清心迹拟名臣,朔雪炎风见在身。且蹴昆仑令西倒,再勤诗酒老湘滨。”这首诗对吴桐云说来是—种正面鼓励,就作者自身而言则是夫子自道:只有收复昆仑山一带的领土之后,才能退归林泉,回到湘水之滨的家乡过诗酒往还的生活。“且蹴昆仑令西倒”的警句将作者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沙俄是当时新疆边患的根源,晚清宗室诗人宝廷就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在《收新疆》中警告朝廷:“射匮沈沦久,于阗扫荡新。鲸鲵闻尚在,珍重念元臣。”王树枏写于清末的《闻俄罗斯沿途益兵二首》中也表现了忧国思想:“闻说天骄子,边城夜点兵。忧时一溅泪,去国若为情?湿火矛头出,飞沙帐外惊。将军不好武,歌吹自升平。”在清王朝收复伊犁以后多年,沙俄在我边境上一直屯有重兵,时刻觊觎着我大片领土。在作者任新疆布政使时,沙俄在边境上又增加了兵力,这不能不引起他的忧虑。“忧时”既有敌人加兵的原因,同时也有内部的原因,守卫边防的某将军自称自己“不好武”,整日沉迷于声歌之中,还自认为这是升平时代,难怪作者不仅“忧时”,而且竟至于“溅泪”了。王树枏在《塞上二首》中高唱:“男儿万里志,长佩看吴钩”,表现了他决心保卫祖国的志愿。

施补华在佐张曜幕府时写有《重定新疆纪功诗》,是四言280句的长诗,反映了平定阿古柏之乱的全过程。诗从朝廷的辩论写起,练兵、运粮、作战、灭敌、收复失地、善后处理,在作品中都有真切反映。诗中用这样精练的句子来歌颂我军将士的勇猛,描绘敌人的失败:“万怒莫当,一凶不漏”,“大夷哀啼,如鹰缚鸡;小夷骇窜,如狸捕鼷。”此外,他还有许多诗写到这方面的内容,如《秋感十二首》:

尉犁城外战,将士尽如飞。远道还移粟,前军合寄衣。泽荒鸿雁聚,秋老骆

驼肥。馈运休辞瘁,今朝振国威。

闻道乌孙国,俄夷尚驻兵。甘言求互市,妄意占名城。和好盟犹重,侵欺衅

亦轻。请从空壁上,看灭贼纵横。

前诗反映了平定阿古柏的斗争,作品歌颂我军将士奋勇灭贼,“将士尽如飞”,还真实描绘了当时后勤工作做得很好。最后揭示了三军将士勇敢战斗的原因,因为这是“振国威”的爱国正义斗争。第二首揭露沙皇俄国花言巧语侵占我国伊犁拒不归还的罪行。俄国侵略者曾说:等你们收复南北疆后,我们再交还伊犁。针对此,最后两句就充满自信地说:那你们就看着我们顺利消灭曾纵横南北疆的阿古柏叛匪吧!施补华曾受张曜之命,巡行中俄边境千余里,以安抚当地居民。他在《纪行十四首》的第十三首写他到屯木伦,发现—块平地,便很激动地写道:

吁嗟千峰顶,现此闲旷土!濛濛二十里,绿草如平楚。融雪地含膏,流泉山泼乳。谁思据牧场,我欲遣民户。但纵万牛羊,鞭策相尔汝。十年足生计,自以礼义辅。法度疏有方,租税宽无取。怀恩激内诚,守险捍外侮,心系北辰星,目馋西域贾。

施补华的爱国思想特别强烈。他对边境山水草木的热爱和对当地居民的关怀,是很感人的。正是基于这种深爱,他在诗歌中提出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则问题,即“守险捍外侮”要靠当地的各族人民。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要执行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政策,法度要宽而有方,边境居民可以不收租税,让他们过上富足生活,以此培养其爱国思想。当他们的心像众星绕着北极星那样向着祖国时,守险御边就有保证了。诗人的深谋远虑,正是诗人自己爱国思想的形象而传神的表现。

清代边塞诗与唐代边塞诗相比,虽然没有出现岑参那样特出的能用瑰丽语言写诗的作家,但仍有许多超越,生活的超越,思想的超越,境界的超越,艺术的超越。

从唐代边塞诗兴盛到宋、元、明三个时代的衰落,再到清代的又一次兴盛,说明一个问题,大西北的边塞山川人文景观,为边塞诗提供无穷无尽的素材,什么时候边塞诗同大西北联系广泛,那么边塞诗就兴盛,否则就会衰败。

注释:

① 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序》[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② 诗见《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九月二日“述诗赠书生李伯祥”。

第二篇:唐代主要诗人及其诗歌鉴赏结题报告

唐代主要诗人及其诗歌鉴赏

结题报告

蒋健成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学习,同学们对唐代的三大诗人有了较初步的了解,下 面对这三大诗人进行简单的评价。

李白是唐代大诗人,人称“诗仙”。他才华出众、性格豪爽,一生浪迹天涯,写了许多传诵至今的著名诗篇。李白虽有政治抱负,但始终没有报效国家的机会,是一个一生命运大起大落的人,62岁时病死于当涂县。

李白的诗现存900多首,这些诗内容涉及面广,充满对黑暗社会的激愤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进取精神。如《古风》59首,批判封建统治的弊病,乐府《行路难》、《梁甫吟》等则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则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川。他的诗不仅批判继承了古诗的优秀传统,同时还认真汲取民歌精华,形成一种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的诗歌语言风格,这是后代诗人很难超越的。同时,作为一位浪漫主义的大师,李白诗歌的气势之磅礴,形象之雄伟,想象之丰富,也都是古典诗歌中前无古人的。

杜甫是唐代另一位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生在唐朝由盛而衰、战乱频繁的年代。杜甫一生和李白一样,也是怀才不遇,不但始终没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反而一生颠沛流离,大部分日子都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正因为如此,他的诗特别能反映唐代社会由盛转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的社会内涵,因而被称为“史诗”。

作为时代的歌手,杜甫亲身经历过战乱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因而他在诗中流露的热爱人民的真情实感,能达到同代诗人从没能达到的深度。更可贵的是,他在诗中多次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尖锐对立的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揭示这一本质而传诵千古的名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在他笔下,诗不仅是抒发感情、描写物象的工具,更是干预生活、指责国政的手段。他的诗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使之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现实主义大师。他和杜甫一样,也是在战乱岁月里成长的,因而也能了解和关心人民疾苦。

白居易在文学上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他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写过《新乐府》等大量的讽喻诗。白居易一生写了近三千首诗,其中主要是反映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的讽喻诗。另外他也有一些写田园生活的闲适诗和抒发感情的感伤诗。他的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能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总之,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唐代杰出诗人,虽风格不同,各具特色,但都能爱憎分明,直面现实,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群众的心声,而在艺术上又都有很深的造诣。正是这三位大诗人开创了一代诗风,把唐诗推上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

第三篇:唐代诗歌中的爱情

唐代诗歌中的爱情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151160076刘乐超 摘要: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重要歌颂对象,诗歌也一直都是爱情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唐代爱情诗较其他时代的爱情诗尤显得丰富多彩,不论是描写士大夫还是平民的爱情诗,都显得十分动人。

关键词:唐代,爱情诗,士大夫,平民

从《诗经》开始,经过汉乐府和六朝爱情诗歌的发展,到了唐代,爱情诗到达了鼎盛时期,初唐时期诗人提出注重诗歌“风骨”的主张,开启了诗歌的新风气。盛唐时期,士大夫文人热情高涨,唐诗创作空前繁荣,爱情在诗人们的笔下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张九龄、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留有优秀的爱情诗作。中晚唐时期,爱情诗出现了真正的高峰,争妍斗艳,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题材都有了更大的丰富,创新手法不断涌现。李端、张籍、薛涛、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成为中唐时期爱情诗人的杰出代表。到了晚唐时期,杜牧、李商隐、鱼玄机、温庭筠、韦庄等诗人的爱情诗比较突出,但已经不如中唐那般百花齐放。

根据爱情诗歌所写对象,唐代爱情诗中最为优美的应当是士大夫之间的爱情和平民之间的爱情。

写士大夫一类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就是此类代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的今天,这扇门里,一个姑娘的脸跟一棵树上的桃花,互相辉映,光辉相照。到了第二年,不见姑娘,人面不见了,桃花依然怒放。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也是十分感人的。这一年,崔护赶考,进士落榜,比较失落。清明这一天,他去踏青,不知不觉来到长安南郊的一个村庄。这里花木葱茏,桃花怒放,忽觉口渴,想喝点水。来到一户人家,大门紧闭,他就敲门,一个姑娘出来答应:谁啊?崔护说,是我,路过此地有点口渴,想讨一碗水解渴。姑娘打开门,然后进去端了一杯水出来,又拿出一把椅子,请崔护坐下来喝水。姑娘把水杯递给他以后,就站到桃树边看着崔护。崔护看姑娘长得很美,想跟她交谈几句,姑娘却不回答。喝完水,崔护道了谢就走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去了,一看这家人门上挂了一把锁,家里没人。看看园子里桃花依旧怒放,还是那样鲜艳,于是就在大门上题了这首诗。过了几天,他放心不下,想去看看。正好门里出来一个白发老头。老头问,你是谁?我是崔护。老头一把将他揪住,你还我女儿!原来崔护在大门上题了这首诗以后,姑娘回来看见了,难过得饭也不吃,水也不喝,觉也不睡,昨天下午就断气了。崔护知道后,大惊失色,把人家一个好好的姑娘耽误死了。他就进门去哭,痛哭流涕。忽然,这个姑娘又睁开了眼睛,人又活了。老头就把女儿许配给了崔护,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后人把这个故事改写成剧本,在舞台上演出。明朝人改的剧本名叫《桃花人面》,清朝人改后的剧本名叫《人面桃花》。足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

平民爱情诗歌在爱情诗是重要的一部分,大多写的是平凡却真切动人的爱情。

崔颢写过一首五言绝句《长干行》,“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您家住在哪里?古代女子称呼自己是妾,小女子我住在横塘,横塘是南京西南郊的一个小镇,也在秦淮河边上。我把船停下来,靠在岸边,问您一句,说不定咱们还是同乡呢!

显然,这是一个年轻姑娘,在寻问一个年轻男子。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九江是指长江下游这一段,这里有很多支流,古人说多就是九,有很多江水。我们都是长干里一带的人,但从小不认识。姑娘和小伙子,一问一答,非常朴素。短小通俗的诗篇中写出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情,对爱情的追求和冲动,还带有几分羞涩,这就是平民之间爱情的真实表达。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宛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

不论是士大夫的传奇爱情,还是普通平民之间平凡的爱情,从诗歌中流露出的都是最美好,最珍贵的意境。唐代优美的爱情诗能滋润人们的心灵,也永不会过时,一如人们对美好和爱情永恒的追求。

第四篇: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2010-10-12 14:52:27)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联鉴品廊

诗歌是有唐一代的文学标志。唐代诗歌臻于完美,它不仅题材广泛、格律完备、词采华美,而且骨气端翔、意境深远、内蕴丰厚,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诗歌的构成元素中,意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意象,古义即“表意之象”,《周易·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可见意象即是诗人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表象。在唐诗辉煌的成就中,数量丰富而又意蕴深厚的意象起到的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注意到唐代诗人们频繁使用的一组意象,即砧杵意象,李白、杜甫、王昌龄、张若虚、白居易、韦应物等诸多诗人都在诗篇中反复使用。一般来说,诗人们最钟情于能充分体现其审美理想的意象,而这些带有象征性的意象由于被诗人们反复使用,渐渐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意蕴。笔者打算通过对砧杵意象的浅要分析,从特定角度了解唐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一、砧杵意象的渊源

所谓砧杵,实为古代捣衣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两样工具。“砧即捣衣所用的石板,杵即捣衣所用的木棒。捣衣是制衣前的一道工序,设此道工序的目的是使衣料平服、变软,便于缝制。”有意思的是,砧与杵的合作不仅使衣料变软,让人们穿起来更舒服,而且给中国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丽。砧杵合作的场景因其独特的审美意蕴被善于创造的诗人们巧妙描绘到诗歌作品中。最早提到砧杵的诗歌应是传为班婕妤所作的《捣素赋》中“投香杵,扣文砧”的描绘,其后有晋朝曹毗《夜听捣衣》“纤手叠轻素,朗杵闻砧声”,南朝宋时谢惠连《捣衣》诗中“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南朝萧衍《捣衣》“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北朝温子昇《捣衣》“香杵闻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等等。可以说,唐代以前砧、杵意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内涵。砧杵是思妇题材诗歌的常用意象,其内蕴的感情基调是哀怨凄凉,表达的是人生悲剧性的体验。正是唐前历代诗人的反复使用和积累后,砧杵意象艺术价值的初步形成了,这使其在唐代特定时代环境下迸发出耀眼的光彩有了可能性。

二、砧杵意象频繁见于唐诗的原因

唐诗中用到砧杵意象的很多,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韩翃《酬程近秋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孟郊《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等等。砧杵意象在唐朝诗歌里蔚为大观,笔者认为这组意象为唐朝诗人青睐的原因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客观方面,唐代实行府兵制,这种兵役制度兴起于魏晋,完善于唐,其主要特点就是“寓农于兵”,每次战争都要求战士自备衣服武器,加上唐代中后期战乱频仍,所以在唐代丈夫卫戍于外,妻子制衣于家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的的客观情况给诗人们使用此意象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此外魏晋即开始的砧杵意象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砧杵意象几乎了表达特定情绪的必选意象之一。主观上,唐人情感丰富,作诗重情感表达,程千帆《全宋诗.序》说“唐诗近风,主情。”唐代诗人乐于并且善于表达悲情,因为自“魏晋六朝以来,诗歌的传统倾向以悲观思想为基调:重绝望,轻希望;重不幸,轻幸福;重悲哀,轻欢乐,诗中思想以表现悲观为雅事。”内蕴着凄凉的砧杵意象,到了情感丰富且倾向悲剧人生观感的唐代诗人手里,自然会颇受重用。

三、砧、杵的伴随意象

诗人们在使用砧、杵意象的时候,往往选择秋天和月亮作为伴随意象。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捣秋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刘长卿《月下听砧》“清砧何处发,声声捣秋月。”杜荀鹤《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裴说《闻砧》“只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等等。为什么诗人们总把砧、杵、秋天、月亮放在一起呢,原因同样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客观上,秋季是准备寒衣的季节,妇人们多在秋天制成衣服寄往边地,妇人们捣衣必须在晴朗且闲暇的夜晚,于是乎秋天和月亮成了不可或缺的背景元素之一。主观上,古人有着极为浓重的悲秋意识,所谓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秋天草木凋零,让人联想到自己伴随岁月流逝的体貌渐衰,悲秋意识影响着一代代文人。较为著名的感叹如宋玉“悲哉秋之为气兮”,唐代刘禹锡有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虽力求翻案却正反映了秋天带给人们的普遍性的感觉。古人往往由自然之秋想到人的生命之秋,所以秋天与砧杵一样具有悲伤的气质,所以它们的合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说月亮意象,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诗句中都使用了月亮意象,这一意象的独特意义可见端倪。月亮往往被看作是是离别相思之人的感情维系,身处异乡却能仰望同一月亮,这种行为就是古人习以为常的睹月思人。所以月亮意象在内涵上与主要表达思妇闺愁的砧杵意象不谋而合。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唐人在前人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意象的整合,把秋天、月亮、砧杵之声融成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试想清秋之夜,月光冰凉如水,妇人们操作砧杵,其声朗朗,回荡于夜空。妇人们不仅因辛苦劳动而身疲,更因无限相思而心伤,这确实是一个使人神伤的场景。唐人往往用这样一个意境表达对思妇的同情,进而抒发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

四、砧杵意象丰富的审美内涵

砧杵意象最初只为表达思妇情怀所用,内涵较为单一,但由于反复使用逐渐成了悲伤的象征,于是乎超越了闺怨而有更多意蕴。“诗人抓住了眼前的事物作为象征,他通过把生命转移到其上,使情感得到最好的表达,这种表达不是概念化的表达,而是诗意的神秘的表达。”砧杵意象便是如此,在唐人笔下,砧杵意象变成了有生命的象征,是诗人们借以一抒心中悲苦时常用的经典意象,可以帮助诗人们实现心中特定情绪的表达。比如,杜甫《九日五首之三》“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韦应物《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都是用砧杵意象抒发对朋友亲人的怀念。白居易《江楼闻砧》“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以砧杵之声写思念故乡之悲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是在表达人生广深悲感的体验。孟郊《闻砧》“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抒发客游他乡之悲苦。而且砧杵即便是仍为思妇代言,也不过是诗人借之浇心中之块垒,如刘驾《相和歌辞·长门怨》“御泉长绕凤凰楼,只是恩波别处流。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不过是弃妇自喻,感叹不得志之遭遇。砧杵声朗朗,发自灵魂,表现了诗人们秋天时的愁心,砧声里的落寞。可以说,这组意象厚重深刻,承载着人类诸多的精神苦难。思妇闺怨、游子思乡、寂寞怀友、渴求和平等等,其内涵难于一言道破。所谓“一声肠一绝”,听到砧杵之声后的悲苦是共通的。总而言之,唐人笔下的砧杵意象蕴含多重意义,是一对泛化的表达人生悲剧性体验的意象。正是无数类似砧杵的经典的诗歌意象,才支撑起了唐代诗歌帝国的大厦。

第五篇:诗歌在唐代出现自编启蒙教材

诗歌在唐代出现自编启蒙教材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诗歌教学普遍纳入小学语文教学计划的,应该在唐代。

李治(高宗)当皇帝的调露二年(公元680 年),主管贡举的吏部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奏请当年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应加试杂文两首,其中就包含诗赋。从这以后,入列考试内容的诗歌,便成了唐代及以后学生更要读的科目。

在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唐代,诗歌教材的编写开始活跃,出现新气象。除了选编传统经典诗文以外,有人开始尝试以诗歌形式重写蒙学教材,其中,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堪称最佳,在晚唐、五代时颇为盛行。有学者认为,《咏史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类启蒙教材。

《咏史诗》将多达150个历史事件,以诗歌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既读了诗歌,又学了历史。如《咏史诗·沛宫》:“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

歌》。”

到宋代,诗歌教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或许是受到《咏史诗》成功的启发,宋代出现了不少这类新创诗歌教材。传为北宋汪洙所著的《神童诗》、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教育家朱熹的《训蒙诗百首》、陈淳的《小学诗礼》等,都是宋代原创的课歌启蒙教材。

其中的《神童诗》影响最大,最深远。《神童诗》里的诗句,朗朗上口,很快流传开了。如大家现在熟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等,皆出自《神童诗》。

在诗歌教材选编上,宋代也取得了大突破。如至今仍在流行的《千家诗》,据说最早便是南宋诗人刘克庄选编的,不仅选了前朝名家的优秀作品,还编入了当代诗人佳作。如第一首即是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下载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析唐代边塞诗作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试析唐代边塞诗作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摘 要:一首经典的唐诗不仅字词优美,更在于它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并由此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诗作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能展现典型时期的典型环......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

    在沉沦中诗歌

    在沉沦中---觉醒吧In the sink - wake up(作者:欧阳欣悦)(author: Ouyang Xinyue)摘下一朵 凋零的花朵Pick a flower withered flowers寂寞在 春的气息里徘徊Lonely wandering......

    简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简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内容摘要】:桥意象在唐代的很多诗歌中出现,它表现了很多的主题,本文仅论述桥意象表现爱情之一主题。本文从“桥”的起源以及“桥”象征爱情......

    简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浅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中文0936 林静 17号 内容摘要:桥意象在唐代的很多诗歌中出现,它表现了很多的主题,本文仅论述桥意象表现爱情之一主题。本文从写桥是唐代诗歌爱......

    论唐代女诗人诗歌中的士大夫意识(大学毕业论文)

    摘 要 唐代的诗歌创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诗歌的创作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体,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诗人,其中薛涛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薛涛诗风雄健、沉雄凝重,少有脂粉气,......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

    童心在诗歌中闪亮

    童心在诗歌中闪亮 冬天的森林 柯 岩我和妹妹到森林去, 呀,好一个雪白的天地, 我们手拉手轻轻地走, 怕碰碎了满天满地的玻璃„„我想念松鼠毛茸茸的尾巴, 妹妹想念小鹿喷出来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