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

时间:2019-05-13 07:0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

第一篇:【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

【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

穿过纷纷扰扰的细雨,躲开喧哗繁杂的商铺,我走近绍兴闹市区的古轩亭口。只见汉白玉塑就的鉴湖女侠秋瑾默默地立于晨光之中,素面朝天,目如秋水,长裙曳地,丰仪飘然,周遭无点缀,惟有秋瑾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于川流不息的解放路正中央,路边有牌坊标示:古轩亭口。

我的眼前浮现起110年前,血雨腥风的那个春夏之交。

是日,曙色未破,晨曦惨淡,正是黎明前黑暗浓重的时刻,伤痕累累的秋瑾被双臂背缚,脚锁重镣,她傲然地挺胸抬头,从容不迫地走向这里——古轩亭口。一身白衫沾满血迹在晨风中狂舞,喷火的双眼直视着武装到牙齿的清兵,面对刽子手提着的那柄明晃晃的砍刀,秋瑾竟然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在那冰凉的刀锋逼近她的头颅时,她依然淡淡地微笑着,秋瑾绝然相信,此刻的微笑是平生笑得最好的一次……她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写下了最后一首诗篇,实现了生前“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的誓言。绍兴古轩亭口,从此因鉴湖女侠秋瑾而名扬四方。

历史永远地刻下了这一天,1907年农历六月初六。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杰出的爱国英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时年33岁。

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而秋瑾绝对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无可替代的女英烈、一个顶天立地的奇女子。柳亚子先生有诗为证:“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四方”(《吊鉴湖秋女士》)。

我从记事起,就从长辈们的口口相传中,获知了鉴湖女侠点点滴滴的故事。稍长,读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更为浸染女侠鲜血的“人血馒头”而痛哭。是啊,秋瑾的英勇壮举,一直流传在其故乡绍兴人民的心中,巾帼英雄的美名伟业,早已化为中华民族挺拔的脊梁,成为后人高山仰止的精神支柱。

此刻,我伫立在古轩亭口,再次瞻仰鉴湖女侠雕像,细细抚摸秋瑾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灰色石栏,默念着碑上滚烫如血的纪念文字,心中仍不免一次次地设问:一个6岁就被缠足的旧时代封建女性,却钗环典质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她经历过怎样的人身际遇?一位儿女双全的年轻母亲,却义无反顾地投身会遭砍头杀身的革命事业,她跋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我去了古轩亭口往南一箭之遥的“和畅堂”秋瑾故居。这里庭院清幽,寂无人声,厅堂里桌椅井然,仿佛秋瑾刚送走志同道合的友人。而从她的卧室里则传出慷慨的吟诗声:“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我去了古轩亭口往西北一箭之遥的“大通学堂”,此处是秋瑾亲手创办培养革命战士的练武学堂,武馆木架上插着锃亮的一排刀枪,寒气逼人。清廷重重的黑暗帘幕,不正是被它们一一挑穿?锋利的枪尖刀口,虽经岁月磨砺,却永不卷刃。忽听得从课堂里响起了鉴湖女侠铿锵的吟诗声“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我去了古轩亭口往西一箭之遥的府山“风雨亭”,此亭乃故乡人民为纪念鉴湖女侠而建,亭名出自秋瑾就义时所写的那句名诗:“秋雨秋风愁煞人”。秋雨泻泪,秋风凄切,正如国难当头,生灵涂炭。秋瑾悲天悯人,临刑前提笔在逼迫她的“招供书”上写下了这七个字,谁不为之动容?!

诗词言志。我终于在秋瑾的诗词中寻到一些答案。青少年时代的秋瑾就在古诗词方面有着较深的造旨。她7岁读诗,11岁便开始做诗填词,“常常捧着杜少陵、辛弃疾诗词集,吟哦不已”(陈德和郑云山《秋瑾评传》),16岁时的秋瑾,即有“女才子之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秋瑾集》中,我有幸读到鉴湖女侠遗留的170多首诗词作品。秋瑾诗词多为即兴而作,从她早期的咏花明志、感时伤怀诗词中,我能感受到她心灵深处有一颗种子在勃发,于孤独中流露出坚忍不拔、苦苦求索、追寻理想的情愫。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我最喜欢鉴湖女侠这几句掷地有声的诗句,同为女子的我,能真切体会到她不堪忍受现实生活、只愿报效国家的心境。

时代风云激荡,世事久历艰危,加上婚姻不幸,终于使秋瑾舍弃封建仕官家庭,只身东渡扶桑。她眼里的“今天”总是“独一无二”的,“今天”和所有的“昨天”一样,在秋瑾眼里,并非只是在书桌前偶尔抬起头发现窗外的景致有感而发,而是她目睹战争、社会的黑暗动荡,毅然投身革命,抒发壮烈情怀……当我读到秋瑾参加革命之后创作的《宝剑歌》、《剑歌》、《宝剑诗》、《红毛刀歌》等诗作,终于明白她为何不断地歌咏刀剑,强调以英勇战斗、自我牺牲去警醒世人,“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这些诗分明早已为秋瑾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做出了诠释。

是啊,你曾锦衣罗衫,你曾男装洋服;你曾拈花微笑,你曾弹铗当歌。你扬眉剑出鞘,且歌且舞;你诗性如泉涌,文采飞扬。你还豪饮海量,击掌相向;你更策马飞奔,驰骋沙场……我似乎看见你的坐骑身后扬起的飞尘和那尘土后长衫绅士们惊诧的目光。一百多年前,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尚在胎腹,你就击剑而起,带头打破三从四德的封建束缚,这在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传统国家,这样一位女子该是何等的惊世骇俗!又是何等的侠骨忠肠!

曾经,历史发展嬗变的必然与个人性格遭遇的偶然,在秋瑾身上交织碰撞,迸发出夺目的一炬之火。随着时光流转,浮云消散,秋瑾特立独行的女侠风范,惊天地、泣鬼神的人格魅力,在穿越了岁月风雨、时代变迁之后,至今越发鲜活生动、光彩照人。

第二篇:《鉴湖女侠秋瑾》讲课稿

《鉴湖女侠秋瑾》讲课稿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秋瑾冲破家庭束缚、为妇女解放、民主革命而斗争等史实; 2.通过对鉴湖女侠秋瑾事迹的搜集和整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对鉴湖女侠秋瑾事迹的学习,感受秋瑾的优秀品质: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

二、教学过程:

各位同学,大家好!(第一张幻灯片)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浙江历史名人,绍兴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那就是清朝末期在轩亭口从容就义的女革命家。

问:谁呢?

(第二张幻灯片:秋瑾像)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来还起了“竞雄”、“鉴湖女侠”等字号。华夏民族,人杰地灵,浩浩荡荡五千年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奇烈女子。但就近代以来,称得上女中英雄的第一人,当是浙江女子秋瑾。

问:那么,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她呢?

这要从秋瑾小时候说起。

(第三张幻灯片)1875年(光绪元年)11月8日,秋瑾出生于福建闽县的一个官宦之家,她的祖籍是在浙江山阴。作为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秋瑾得到了与兄长一样的读书机会,祖父秋嘉禾专门请了城里最有名望的先生教其读经诵史、写诗填词。兄妹之中,秋瑾天资最高,能够过目成诵,11岁时,就能作诗,颇得祖父的钟爱。

当时秋瑾的祖父作为清政府的地方长官,必然要与飞扬拔扈的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而且经常遭受凌辱,便总是会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在家人面前流露出心中的不平和怨恨。(点击)特别是1884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侵略者的烧杀抢掠,这些发生在身旁的事件,像怒潮翻滚的大海,一次次冲击着秋瑾。她曾对母亲说 :“红毛子这样嚣张厉害,如此下去,中国人定要成为他们的奴隶的!”在秋瑾幼小的心灵中,“亡国”的阴影无时不在笼罩着她,她开始注意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危险。所以,她立下志向:要成为一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人,把这些“红毛子”赶出中国去。为全中国饱受侮辱与压迫的老百姓伸张正义,谋求幸福!

就这样,在父辈及阅读的一些关于花木兰等巾帼英雄的书本的熏陶下,在学习剑术和骑马的过程中,秋瑾形成了性情豪爽、嫉恶如仇的性格。

(一)冲破礼教,留学日本 1.封建大家庭的桎梏

1894年,秋瑾的父亲秋寿南到湖南省湘潭县做官,秋瑾一家也随同定居在此。这时秋瑾已是一个待守闺中的大姑娘了。(第四张幻灯片)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许于富商之子王廷钧。

问:那么,以秋瑾的见识和性格,她会乐意吗?

当然是不乐意的,而且是很不乐意。她认为还不了解对方的性情、学问,怎么能够和美地一起生活呢?这从她写的文章《精卫石》(点击)中可以看出:“有个财主苛百万,家中新发广金银。儿子今年16岁,闻言像貌可堪憎。”

问:秋瑾的丈夫长得很难看吗?

据史料记载,王廷钧要比秋瑾小几岁,从小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终日吃喝玩乐,不读书,更不肯学习技艺,而且王廷钧“状貌如妇人女子”,这使得秋瑾大为厌恶,两人生活根本没有共同语言。秋瑾也曾尝试着逆来顺受,像一般的女子那样操持家务,伺候夫婿、儿女,老老实实地在家中终了一生。但少年时代济世天下的理想、古代先贤的事迹已塑造出一个颇有阳刚之气、胸怀男儿之志的秋瑾,这恰恰是连秋瑾本人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沉默孕育着一场场可怕的爆发,矛盾一次次地激化了。有一天傍晚,王廷钧被人拉去逛窑子、吃花酒去了,秋瑾也想出去散心,就身着男装到戏园看戏,轰动了整个北京城,结果招致丈夫的一顿打骂(点击)。吵架成了夫妻生活的主要内容。

就在秋瑾挣扎于夫家的“网罗”之时,维新变法开始了(第五张幻灯片),震撼着清朝的反动统治,动摇着使秋瑾深切痛恨的那些纲常礼教。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杀害了“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运动如昙花一现,中国仍然沉沦在灾难的深渊之中。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王廷钧用钱在清政府买了个户部主事的官职,带秋瑾去北京赴任。后又赶上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点击),不得不为避难回到湖南。而偏偏祸不单行,1901年11月秋瑾的父亲病逝,秋瑾的母亲和兄弟前来湘潭投靠,并同王廷钧家合股开设了“和济钱庄”,维持生计。但是秋家对于经商完全外行,加之所托之人手脚不干净,因此,钱庄开张不到一年,本金亏折殆尽而破产。从此,秋家在政治、经济上完全衰落,一蹶不振。本来建立在“门当户对”基础上的王、秋两家婚姻,这时连最后一点共同的东西也消失了,(点击)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秋瑾在王家的寂寞和苦闷感。

2.生活中出现了曙光

1903年春天,王廷钧到北京复职(第六张幻灯片),这时秋瑾已有了两个孩子,儿子王沅德,女儿王灿芝,他们在绳匠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住了下来。当时京城元气尚未恢复,战火后的疮痍随处可见,八国联军的罪行仍留在所有有记性的中国人心里。(点击)秋瑾不禁喟然长叹,“人生在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岂 能米盐琐屑终其身。”而这次来京,她结识了一位对她一生思想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朋友——吴芝瑛(点击)。

问:吴芝瑛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原来吴芝瑛是清末著名的“桐城派”学者吴汝纶的侄女,擅长诗词,且思想进步,为人热情开朗,慷慨大方。其丈夫康泉,号南湖,也是个思想开明的人物,曾设有开明书局,多与报界往来。秋瑾与吴芝瑛两人情趣相投,可以说是相见恨晚,彼此都有找到天涯知音之感,后结为金兰。在吴芝瑛的家里,秋瑾读到了一些当时出版的新报,大量的新思想使她感触很深,冲破家庭追求新生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这时她写的一首《满江红》(点击)充分体现了她的苦闷徘徊。其诗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清衫泪!

秋瑾决心去日本留学(第七张幻灯片)。王廷钧知道后大为吃惊,百般阻挠。他不但没有给秋瑾任何经济上的接济,相反,还把秋瑾陪嫁的财物藏了起来,企图在经济上使秋瑾无力支付学费。同时又讨好地给秋瑾买字画、买衣服,并让两个孩子缠住秋瑾,希望秋瑾打消去日本的念头。但这反而使秋瑾同王廷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也使她感觉到“革命当自家庭始”。她坚决而机智地冲破了丈夫的重重阻拦,把一些首饰变卖掉,终于凑够了一些必要的款项。3.飞向新天地(点击)

1904年6月28日,秋瑾与日本友人服部繁子结伴,离开北京到塘沽,登上一艘由日本人租借的德国客轮“独立号”,东渡日本。

问:那么,秋瑾到日本后,准备学习什么课程呢?

她曾和朋友吴芝瑛谈过:“她不学师范,不学医学,因为她认为这些学科,不能增长她救国家二万万女同胞的本领,她打算多看看清政府禁止阅读的书,多考查外边情况,多结交热血朋友。”她说:“此去东瀛,吾当检验其政治、听其学说,只在为我华夏民族寻一条出路,非为个人计也。”按当时的通例,秋瑾先进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立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每天她顽强苦读,毅力惊人,别人都已熄灯就寝,她仍写作、阅读到深夜,每每写到沉痛处,捶胸痛哭,愤不欲生。现收入《秋瑾集》中的诗文,很多是这个时期写的。

4.踏上革命之途(第八张幻灯片)

在紧张艰苦学习的同时,秋瑾还尽一切可能积极参加中国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每次活动秋瑾还会登台演讲,慷慨陈词,宣传革命,提倡反清。这样不久,秋瑾便成为中国留学生中人人皆晓的人物。与此同时,秋瑾还结识了很多进步青年、革命志士,如鲁迅、宋教仁、何香凝等。

(1)为妇女说话(点击)

其间,秋瑾与留日女学生陈撷芬一起改组 “共爱会”,进行妇女解放活动的 宣传。她们提出“反抗清廷,恢复中原”的口号,并纷纷表示,万一战争爆发,妇女就应像日本赤十字会那样,进行救护伤员的工作。“共爱会”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一个妇女革命组织。

(2)始入三合会(点击)

后来,秋瑾还加入了冯自由在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问:那么,这个三合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三合会是历史上著名的反清秘密组织,始创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入会时要举行秘密而复杂的仪式,要把头放到一把钢刀上宣誓,还要跳火盆,饮鸡血酒,会员之间说话,走路都有暗号。1904年10月下旬秋瑾加入,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点击)由某人拿出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依次架到参与者脖子上,问“你来做什么?”当轮到秋瑾的时候,秋瑾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来当兵吃粮!”再问“你忠心不忠心?”“如果不忠怎么办?”秋瑾很流利地回答道“上山逢虎咬,出外遇强人。”等所有人都宣誓完了以后,冯自由拿出一块白布,与另一个人各牵一头,把它打开。这块六七尺长的白布上写着(点击)“翻清复明”四个字,冯自由示意众人俯下身子,依次从白布下面穿过。然后他又在屋里点起一堆火,让每个人从火上跳过去。

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些动作表示宣誓者忠心耿耿,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然后分别刺青,又杀了一只大雄鸡,把鸡血倒在酒碗里,大家共饮鸡血酒。直到这个时候冯自由方才笑着开口道:“你们现在都是进入’洪门‘的人了,洪门天地会又叫‘三合会’,即合天、合地、合人的意思,会里对弟兄之间的见面、问话、答话、交往都有规定。我们还要有三个负责人。分别为洪棍(掌门人)、纸扇(军师)、草鞋(将军)。”

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秋瑾会负责什么呢?

冯自由说:“秋瑾热心革命,交友广泛,有利于发展会员,纸扇一职最适合。”说完,拿出一把白纸扇和一颗扇坠,递给秋瑾,说这是接头时所用信物。

问:不知道同学们听了之后感觉三合会这个成立仪式有种什么味道呢? 从仪式和该组织的宗旨“推翻清朝,恢复中华”来看,三合会应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但是现在实质上的三合会已经不存在了,一般用来泛指由华人组成的黑社会犯罪组织。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模仿哦!

(3)继入光复会

经过大约半年的艰苦学习,秋瑾于1905年初在日语讲习所毕业,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学习。乘假期,秋瑾为了筹措继续留学所须的经费,也为了探望离别已久的亲人,动身回国。秋瑾先到了上海,经人介绍又认识了蔡元培、徐锡麟,并加入了上海光复会(点击)。这使秋瑾在反清革命的道路上又大大跨进一步。3月初,秋瑾才回到绍兴老家福金山下的和畅堂。(点击)当秋瑾穿一件紫色白条子和服,腰佩短刀,头发盘顶走进家门时,弟弟秋宗章竟认不出她了,母亲望着女儿平安归来喜出望外,流出了激动的眼泪。看着年迈的母亲,秋瑾不禁泪流满面。但是为了日被疮痍的国家,她又不能安居家中,膝前尽孝。她向母亲诉说了留学的情况。天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子女?秋老夫人眼见女儿家庭不和,只身远游,心中已经十分痛惜,听说秋瑾还将东渡时,尽管家中拮据,她还是典卖许多衣物,为秋瑾凑了几百两银子,让她继续去日本就学。

(4)又入同盟会

5月,秋瑾又乘船再赴日本。这所青山实践女校校规很严,单独外出或单独与人会见,必须有保证人,这给秋瑾联络革命同志带来很多不便,为了在学习同时进行革命工作,秋瑾坚持住在留学生会馆,每日奔波好几里。而且由于经济上得不到充分的接济,秋瑾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出门总是步行,要知道,秋瑾同当时中国其他汉族女一样也是缠过小脚的。她从来“不多用一分钱”,把除了交付学费和伙食费之外的钱,大部分用来购买必须的参考书籍。紧张的学习、严格的校纪和清贫的生活,这一切都没有减弱秋瑾对祖国命运和革命事业的关注。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孙中山先生在东京立了同盟会。极大地激发了留日学生的革命热情。秋瑾经冯自由介绍于8月份也加入了同盟会(点击),并在黄兴的寓所中庄严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秋瑾成为浙江籍留学生中加入同盟会的第二个人。她立场鲜明,斗争坚决,又是光复会会员,因而被推举为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这是秋瑾在革命道路上又跨出的重要一步,从此她把自己同中国民主革命的事业自觉地联系在一起。

(5)义不受辱(点击)

同盟会的成立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对此极为不安,要求日本政府驱逐留日的革命党人,并限制留日中国学生的活动。1905年底,日本政府根据清政府的要求,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秋瑾组织留日中国学生进行游行示威,并组织敢死队与日本政府交涉,最终迫使该规则没有执行。

1905年底,秋瑾怀着“成败虽未可知,然苟留此未死之余生,则吾志不敢一日息也”的坚定决心,对未来革命事业的期待,毅然回到苦难的中国(第九张幻灯片)。

(二)回国办报,呼吁女权

问:大家还记得我之前介绍秋瑾的一些字号吗?有一个是“竞雄”。为什么秋瑾要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竞雄”即与男人竞争。这跟少年时代就奔放不羁、留学日本时耳濡目染“男女平权”是不无关系的。这些都使秋瑾能够大胆地进行争取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的斗争。秋瑾曾在留日期间发表过《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点击)等文章,详尽地揭示了中国广大妇女所遭受的种种痛苦和耻辱,使人读后触目惊心。以下是部分选段:

唉!世界上最不平的事,就是我们二万万女同胞了。从小生下来,遇着好老子,还说得过;遇着不讲情理的,满嘴连说:“晦气,又是一个没用的。”恨不得拿起来摔死。总抱着“将来是别人家的人”这句话,冷一眼、白一眼的看待,没到几岁,也不问好歹,就把一双雪白粉嫩的天足脚,用白布缠着,连睡觉的时候也不许放松一点,到了后来肉也烂尽了,骨头也折断了,不过讨亲戚、朋友、邻居们一声“某人家姑娘脚小”罢了。这还不说,到了择亲的时光,只凭着两个不要脸媒人的话,只要男家有钱有势,不问身家清白,男人的性情好坏、学问高低,就不知不觉应了。到了过门的时候,用一顶红红绿绿的花轿,坐在里面,连气也不能出。到了那边,要是遇着男人虽不怎么样,却还安分,这就算前生有福今生受了。遇着不好的,总不是说“前生作了孽”,就是说“运气不好”。要是说一二句抱怨的话,或是劝了男人几句,反了腔,就打骂俱下,别人听见还要说不贤慧,不晓得妇道呢!诸位听听,这不是有冤没处诉么?还有一桩不公的事:男子死了,女子就要带三年孝,不许二嫁。女子死了,男人只带几根蓝辫线,有嫌难看的,连带也不带,人死还没三天,就出去偷鸡摸狗,七还未尽,新娘子早已进门了。上天生人,男女原没有分别。试问天下没有女人,就生出这些人来么?为甚么这样不公道呢?

(点击)但是从此以後,我还望我们姐妹们,把从前事情,一概搁开,把以後事情,尽力作去。老的呢,不要说“老而无用”,遇见丈夫好的要开学堂,不要阻他;儿子好的,要出洋留学,不要阻他。中年作媳妇的,总不要拖着丈夫的腿,使他气短志颓,功不成、名不就;生了儿子,就要送他进学堂,女儿也是如此,千万不要替他缠足。幼年姑娘的呢,若能够进学堂更好;就不进学堂,在家里也要常看书、习字。有钱作官的呢,就要劝丈夫开学堂、兴工厂,作那些与百姓有益的事情。无钱的呢,就要帮着丈夫苦作,不要偷懒吃闲饭。这就是我的望头了。诸位晓得国是要亡的了,男人自己也不保,我们还想靠他么?我们自己要不振作,到国亡的时候,那就迟了。

这一篇篇宣传妇女解放的文章,秋瑾回国后仍打算续写,她决心创办一种文字通俗、便于更多妇女阅读的《中国女报》。办报需要钱,秋瑾四处奔走,多方募集,但响应者寥寥无几。秋瑾不得不采取最后一个办法——到夫家筹款。当时王廷钧仍在北京,她的公公见秋瑾突然远道而来,以为她是穷途末路,回心转意了。为了使秋瑾与王廷钧重归于好,还破例交给秋瑾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希望能使她在王家安心地相夫教子。几天之后,秋瑾利用看戏的机会溜走了。并留下书信与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恐怕革命会株连家人。(第十张幻灯片)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的封面上,中间从右上方向左下方斜写着“中国女报”四字,右下方的空白处画着一个妇女,双手高擎着一面旗帜,象征着妇女的团结和战斗。《中国女报》一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文化的妇女争相传阅,没文化的妇女也设法请别人念给她们听。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报上的文章,还展开辩论。但是,《中国女报》第二期出版后,由于经费奇缺和销路不广,被迫停刊。却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组织起义,血洒刑场

1.大通学堂——浙江革命的摇篮

(第十一张幻灯片)1907年,秋瑾应邀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大通学堂全名“大通师范学堂”,是1905年由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的,是借清政府废科举、办学堂之机,以办学掩护革命活动的基地。秋瑾主持大通学堂之后,首先努力整顿学堂,加强内部团结。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她就起床,骑马赶到了学校。用激越的号声把学员从床上唤起,接着,各教官整理队伍,由秋瑾检阅,然后两分队散开,进行跑步、对打,卧倒,瞄准等训练。后来有学生回忆说:“当时起床、熄灯、上课、下课都用步号,清越可听。催起号角一鸣,立即把被褥捆好,鞋子一律放在门外,不得在室内穿脱,除星期日外,每天第一课起,三课兵式体操要跑到几里路外大校场去操练。有时晨露未干,青草没胫,教师喊五百、六百米远卧倒,预备放,学生不问马尿牛粪,毫不犹豫卧倒下去,并假想敌人在前,眼亮手准地动作起来。„„”严格认真的训练使学员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知识,为日后组织武装起义打下了必要的基础。秋瑾以大通学堂为中心据点,在新军和浙江一些学堂中积极联络、组织和训练各地会党,积聚革命力量,发展革命组织。在萍浏醴起义失败后,秋瑾与徐锡麟密谋发动皖浙起义(点击)。

2.风云突变,兵围大通

然而,正当秋瑾积极准备一切即将就绪时,却传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并被杀害的消息(第十二张幻灯片)。秋瑾手拿报纸,长久地凝思,为失去革命同志而低声悲泣、茶饭不思。有人劝她暂往别处避祸,但秋瑾却借用佛教中的语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会取得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今天,我们女子参加了革命,却还没有流过血,那就从我秋瑾开始吧!”这一番慷慨凛然的话语,那份对未竟事业的执着与炽热,还有她那颗与男子同样好强、果断、智慧的心灵,让许多革命党人、留学归国学生感动不已。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刻,他们中的许多人才真正了解了秋瑾,领略到传闻中潇洒不羁的鉴湖女侠忧国忧民、不让须眉的风采。秋瑾组织大家掩藏枪支弹药,又在(点击)和畅堂的家中密室里烧毁了大量秘密文件,然后命令学生各自回家,自己一人留守大通学堂。7月13日下午,(点击)清兵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被捕。3.生命火花,心向未来

秋瑾一被带到府衙就接受了三堂会审(第十三张幻灯片)。绍兴知府一心想要谋害秋瑾,而山阴县令李钟岳却对秋瑾同情有加,他爱惜这名有才气有勇气的女子,他让秋瑾坐在椅子上,秋瑾向这位父母官讲了自己的家庭、婚姻和留学日本的经过。当李钟岳问她有什么话想留下时,(点击)秋瑾在纸上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作为自己交给清政府的唯一的“笔供”,也以此表达自己对革命失败的惋惜,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从此再也不肯写什么了!李钟岳看得一片黯然,当晚向知府禀明秋瑾之案无凭无据,不该定罪。然而一定要置秋瑾于死地的知府竟立即起身前往杭州,向浙江巡抚谎称秋瑾已伏案认罪,立时得到了就地正法的手谕。7月15日凌晨三点到五点,一夜未眠的李钟岳来到大牢,秋瑾从容静气地对父母官提出了三项请求(点击):一,让我写信跟亲友告别;二,临刑时不许脱我衣带;三,死后不许枭首示众。李钟岳慨然应允了后面两个请求。秋瑾不再坚持,带着脚镣从牢房中出来被带到轩亭口,从容就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位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英勇斗争的战士,就这样怀着对革命未成、壮志未酬的遗恨,结束了短暂、然而却光辉的一生。这时她年仅32岁。

(第十四张幻灯片)如今,风景宜人的西子湖畔,有一个小巧玲珑的“风雨亭”,它背山对水,装点着周围碧水青山的优雅。各方的人们到西湖都要来这个小亭子里坐坐,欣赏那份平静的美好,享受自己恬淡的自由。知道的人明白,这里葬着一位民主革命的女英雄。她,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普通女子中的一个,她,又绝不属于那千千万万之中,也正是为了那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她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心中的自由。

最后,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是电影〈竞雄女侠〉中的一个片断,让我们共同去感受一下秋瑾作为一名女英雄的内心世界。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下载【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