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学生版

时间:2019-05-13 07:2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亭送别学生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亭送别学生版》。

第一篇:长亭送别学生版

育才新学案

2011年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章)编号02 使用时间2011年___月 班级_____

《长亭送别》学案(学生版)杨俊华

【导入设计】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同学们,前一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3、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第一课时

【使用说明】

1.1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导学案

2、20分钟讨论、交流、质疑,老师点拔.3.10分钟当堂训练.

4.5分钟巩固、记诵、小结. 【预习热身】

1. 写出下列加线词的注音

筵()席

谂()知

蹙()愁眉

白泠泠()玉醅()挣揣()玉骢()

迍迍()

金钏()

靥()儿

搵()胸臆()2.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筵席 煎熬 栖惶 亲眷

B.蹙眉 携手 顷刻 厮守 C.狼籍 淋漓 解剖 讫今

D.罗帏 青鸾 暮蔼 胸臆 3.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B.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谂知(niǎn)暮霭(ǎi)胸臆(yi)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c.赓续(gēng)玉醅(bèi)揾做(wèn)D.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阅读[端正好],完成6—8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6.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 7.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

8.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焦点讲练】

1、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看课件)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资料链接

1、这折戏每曲开始前的方框文字,例,【端正好】、【脱布衫】等指的是宫调的名称,古代分声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以七声配合十二律,共得八十四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表演艺术,因为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各种故事,故称“诸宫调”。诸宫调产生北宋,盛行于金及南宋,至元代渐趋衰亡。

育才新学案

2011年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章)编号02 使用时间2011年___月 班级_____

2、唱词中,用了不少儿化韵,这是因为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他的创作语言肯定会受到家乡方言的影响,有浓重的京味。文中的儿化,也有为了押韵的需要。

3、“做到见夫人科”“旦长吁科”“红把酒科”这些句中的“科”又称“科介”,是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端正好】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煞】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不但中关于动作、表情等舞台提示。

2、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3、赏析【端正好 】: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

意象:三种色彩:青,黄,红(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上为四物:天,云,风,雁(漂浮不定的特性)下为四物:地,花,叶,人(凋零衰落的无奈)

引导学生根据鉴赏重点有选择地鉴赏曲词。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着重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鉴赏。【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再如,【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二煞】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又如,【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当堂训练】

1.读下面两首元曲《惜别》,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清江引(贯云石)

惜别 其一

玉人泣别声渐杳,无语伤怀抱。寂寞武陵源①,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其二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②。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注释:①武陵源:指桃花源。②真传示:真消息。

(1)比较长亭上崔张的送别和“其一”中的泣别,二者气氛有何不同?(2)下面的陈述,符合曲“寂寞武陵源”意思的一项是 [

] A.此一别当避入桃花源,从此与世隔绝,孤寂地在相思中走完余生。B.此一别纵然是进入桃花源胜境也了无情趣,因桃花、春雨、芳草被心上人带去了。C.此一别就是在桃花源也全无生趣,因桃花、春雨、芳草的春意都被心上人带走了。D.此一别孤独的心即使逃进桃花源,也难耐风吹桃花、雨打芳草春意逝的触景伤情。(3)在表达感情深厚上与“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艺术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正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C.伯劳东去燕丁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D.遍人问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下面对两首《惜别》的说法,不符合原作的一项是 [

] A.两首曲都是以男主人公角度写离情别恨的作品。B.想像和夸张在两首曲中感情表达上都起了很大作用。C.“其一”中寂寞的荒郊,扰人的细雨构成了一个冷清环境,为想像和抒情作准备。D.“其二”连用两个否定句为自己辩白,“修书”是想念,“才思”是思念,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育才新学案

2011年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章)编号02 使用时间2011年___月 班级_____

2.赏析下面这首元曲,并做后面的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①。望西都②,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①山河表里潼关路:黄河为表(在潼关外),华山为里(在潼关内),中间是通往潼关的道路。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为历史上军事要塞。

②西都:即长安,位于潼关以西。曾有两周、秦、西汉至隋、唐等十个王朝在此建都。汉代以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市)为西都,也叫西京。(1)对这首元曲的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峰峦如聚”中一个“聚”字,不仅形象化地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

B.“波涛如怒”中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们以生命和感情。

C.“意踌躇”是作者对自己此时心情的总概括:思绪万千,沉郁不安,忧伤悲愤。D.“伤心秦汉经行处”中的“经行处”,是作者经过的地方。(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河,都没有点明是什么地方。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这些都涂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B.“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是作者直写主观感受,是全曲的点题之词。

C.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然真实地揭露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但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一种无力的呻吟。

D.这首小令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激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诵记小结】识记【预习热身】文常、字音、字形、成语。【课后巩固】

1、赴亭惜别: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2、[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3.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B.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4 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

B.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2010年联考题.双调殿前欢梅花景元启(元)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祥老笔①应难画,别样清佳。

据胡床再看咱②,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③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注释】 ①逃祥老笔:南宋家杨无咎,号“逃祥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1)“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

(2)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3)请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义。育才新学案

2011年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章)编号02 使用时间2011年___月 班级_____

第二课时

【导入设计】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来欣赏《长亭送别》第二三部分内容。【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和探讨戏剧的主题思想。【预习热身】

(1)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2)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3)这首曲子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焦点讲练】

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一、分析第二部分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的殷殷叮嘱之情。()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担心和疑惑,对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

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

二.分析第三部分:

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2.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缠绵难舍的心情。育才新学案

2011年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章)编号02 使用时间2011年___月 班级_____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当堂训练】 思考在“饯行酒宴”上这一部分红娘的言行,回答下列问题。(1)怎样理解在此场合下,夫人两次叫红娘替“正旦”把酒?(2)怎样理解红娘的两次言语? 第一次:(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第二次:(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3)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红娘在情节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2.阅读(脱布衫)和(小梁州),回答以下问题。

(1)把(脱布衫)前两句与(端正好)前四句比较,结合莺莺前后心境,看看作者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2)对这两支曲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支曲子都是通过莺莺的眼睛,来描写张生在饯行酒宴上的神情心绪,既写出了张生离别时痛苦的情景,又让人想象出莺莺看见张生痛苦时自己“竟无语凝噎”的难过心情。

B.这两支曲子在整体上依然是先写景后抒情,与前一部分“前往长亭”写法完全相同,只是突出的主角不一样,前一部分突出莺莺,后一部分突出张生。可见这折戏两个主角交相辉映,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C.(小梁州)作者运用了戏谑的笔调描写人物悲伤的心理活动,使这首小令产生了更加生动真实的效果。

D.(脱布衫)先通过深秋草木凋零的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再运用对人物神情、姿态的侧面描写,把张生面临离别表现的无限凄凉、痛苦的心情形象生动地展出来。(3)细细体会这两支曲子,琢磨张生神态表情,把两支曲子改写成一段细节写。【诵记小结】

识记【预习热身】文常、字音、字形、成语。【课后巩固】 完成以下各题。

1“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

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2试以《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一比较分析。

(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

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09上海)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⑴“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⑵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⑶“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育才新学案

2011年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章)编号02 使用时间2011年___月 班级_____

第三课时

【导入设计】同学们,我们来分析本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使用说明】同上 【预习热身】

1[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2读选段,完成1—2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中“屯屯”与“快快”自相矛盾吗? 2选出对这段文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像[端正好]一样,这支曲子也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B.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的马和她的车系在一起,还希望时光不再过去,意在表达不再分离的依依之情。

C.[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D.这段心理独白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既充满怨恨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情。高考链接(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清杜甫篇。【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焦点讲练】

.(一)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二)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分析: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三)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如何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分析: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质朴自然,活泼爽利。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育才新学案

2011年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章)编号02 使用时间2011年___月 班级_____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鉴赏。

(七)引导学生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当堂训练】[阅读导引] 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阅读时要弄清抒情的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何人说? 1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的是()

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的相思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的愁肠。

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的典故,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是女性。2.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的是()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的动作神态。尤其是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B.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加强了眼前离愁别绪。C.“良辰好景虚设”的“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的专一忠诚。D.“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因为杨柳依依,使人动依依惜别之情,念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寒,使人离开情人温暖怀抱后的凄冷心境再度加强,残月更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

3根据莺莺在本折戏中的表现,以第一人称写一段文字来直接剖露她的心迹。(导析:联系莺莺的性格特征和她对张生深挚的感情。)

4莺莺和张生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以老夫人的严厉和世故,他们从此是否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依据你的理解,写一部《西厢后记》。(导析:提要即可。)【诵记小结】

识记字音、字形、成语。

【课后巩固】高考题(08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叨叨令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 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 ”的代称。

⑴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湿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⑵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答

(08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1.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这两句是怎样表现“心碎”的,请简要赏析。答:

第二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第一部分:赴长亭路上

第一部分:赴长亭路上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筳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碧兰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满是零落的黄菊,萧瑟的秋风劲吹,避寒的大雁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树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啊?总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道?

【滚绣球】恨与张生相见得迟,怨情郎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玉马,恨不能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我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刚刚告别了相思之苦,夫妻关系刚开始,这么快又开始分离。听得张生说一声“要走了”,自己愁得立刻手腕消瘦镯子松落;远远望见离别的长亭,肌肤也立刻瘦损了。这种悲恨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啊!(旦唱)

(丫环红娘说)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那知我的心里啊!(莺莺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叼叨令】看见送行的车儿、马儿准备好了,禁不住心急火燎般的气;还有什么心情挑选花儿、饰物,打扮得那样娇娇滴地媚人;(不要说打扮,以后连床也懒得起了)准备好被子、枕头,只好昏昏沉沉地睡;从今往后,衫儿、袖儿,将谐拭(抹干)层层泪水。这怎么不闷死人了,这怎么不闷死人了啊?久别后书信,一定要赶紧给寄来,以慰我惊慌不安的样子。

第二部分:在长亭的筵席上。

第二部分:在长亭的筵席上。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日将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师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者。(男主角张珙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在地上捡小草一样轻而易举。(和尚说)夫人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女主角莺莺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冰,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脱布衫】秋风把亭外枯黄的树叶纷纷吹落,衰草在寒烟笼罩下一片迷茫。在酒席上,张生斜着身子坐着,愁眉紧蹙,发呆的样子。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住汪汪的眼泪而不敢流出来,恐怕被人发现知道。我偷看了一眼张生,又赶紧把头低下,长长地叹气,假装着是在整理自己的衣服。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幺篇】虽然以后结成好配偶,无奈眼前这种时候,怎不令人伤心?我此时心里面呆,脑儿昏,从昨晚到今天,腰围消瘦了一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夫人说)小姐斟酒!(丫环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长长地叹气,说)请喝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上小楼】成亲的欢乐还没有实现,离别的愁苦又接着来了。想着我和情郎前晚幽会,昨晚成亲,今天就要分离。我深深地尝够了这几天的相思滋味,却原来这种离别情意比相思更苦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幺篇】年轻啊轻易远别,情薄啊容易抛弃。完全不想想两人腿儿相互挨着,脸儿相互依偎,手儿相互协携。你与我父亲崔宰相做女婿,妻子荣华丈夫可以显贵,但求咱们做一枝并头莲花,远胜于考上状元。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夫人说)丫环红娘斟酒!(丫环红娘斟酒)(莺莺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满庭芳】摆酒席太急,两人对面相看一会,立刻就要别离。(想在张生高举酒食敬他,以尽为妻之礼)如果不是酒席间母亲在座,子女应当忌避不得亲近,我有心想要和他相爱相敬。虽然是相聚相守一时半刻,也算是夫妻俩共桌饮食。只能眼底留意,白传情,想起其中,真的离别后又当如何呢?差点自己真要化成望夫石了。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丫环红娘说)姐姐没有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吧。(莺莺说)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呢?!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饭菜,我吃着,感觉就好象土和泥一样。假如真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的滋味(泥土都不如啊)。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声。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白清清凉凉如水的味道,喝着感觉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愁恨已塞满了肠胃。像贪图蜗角般微不足道的名誉,追逐像蝇头舔沾肉汁那小点微利,却把夫妻拆开在两地。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一声接着一声地长叹气(你一声我一声交替)。

第三部分:席终人散之后。

第三部分:席终人散之后。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丫环红娘回来。(夫人下场)(张珙辞别和尚)(和尚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贫僧准备买科举考试后发表的录取名册看,你成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经拜佛,专心听取考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莺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四边静】倾刻间杯盘纵横散乱,自己就要坐车向东归去,张生要骑马向西离去,两人情意回旋不止,太阳已落下了横躺着的青翠山岭。不知道他今晚睡在哪里呢?即使作梦也难以找到。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莺莺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尽快便回来。(张珙说)小生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一个状元。正是:“青云有路一定要上去,金榜无名发誓不回来。”(莺莺说)夫君离开没有东西可以相送,随口做成一首绝句诗,为夫君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是那么亲热。现在又用原来对我的情意,去爱怜眼前的新人。”(张珙说)小姐之意差矣,张珙又岂敢怜爱其他人呢?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经常地远别离,与谁最亲爱关心呢?不遇见知音的人,谁可怜长叹的人?”(莺莺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耍孩儿】我哭得泪水淋漓打湿了衣襟袖子,自己落的泪比白居易听琵琶声时落的泪水(更多)所打湿的青衣更湿。伯劳鸟东去燕子西飞,还没有出发先问回来的日期。虽然眼前的人将到千里的远方去,暂且喝干眼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已经先醉,泪流如血,心里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五煞】你到京城一路上均要适应水土,在赶路途中要节制饮食,根据气候变化,保重自己的身体。遇到荒僻的村子、下雨降露应早睡,遇到山野的店铺、刮风打霜要起迟些!骑马在秋风中远行,最难调养护理,最要当心,留意身子。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四煞】这忧愁向谁诉说?相思之苦只有自己明白,老天爷是不管人消瘦衰弱的。眼泪添到九曲黄河里涨起了大水,愁恨之重把华山的三峰都要压低了。到天晚时心头烦闷靠在西楼上,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三煞】笑嘻嘻地一起来,哭啼啼地独自回。回到家后,如果上床睡到绸帐里,就会想起昨夜的锦绣被子里还充满温暖如春天般的情意,今晚的绣被子里是孤单寒冷,只有梦里和你相会。留恋你的那份一往情深之意,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流眼泪愁眉头。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

(张珙说)有什么说话要嘱咐我的呢?(莺莺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二煞】你不要担忧“有文才,却考不中”,我只怕你“休妻,再娶妻”。别要“一个春天没有书信消息”!我这里一定会经常给你寄信,你却不要“金榜无名,就真的不回来”。还有一件事,请你要牢牢记住:如果在别处又看见美女,可不要象这里一样再去迷恋。

第四部分:张生启程以后。

第四部分:张生启程以后。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张珙说)还会有谁会好似小姐这么漂亮呢?张珙独自在想。(莺莺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一煞】青山隔断了送行的双方,长林不成人之美,傍晚淡淡的烟雾云气遮住了远行的亲人。夕阳下古道上没有人说话,秋风吹拂着庄稼,送来张生那里马嘶的鸣声。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子,来时很急,他离开后,我却迟迟不愿回去呢?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丫头红娘说)夫人,先生离开已经很久了,姐姐,咱们回家去吧!(莺莺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收尾】在四面山色中,夕阳映照着张生下扬鞭赶车马的影子。(莺莺仍伫立凝望)人间一切烦恼填在胸中,愁重千斤,料想这么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所以不愿归去)?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莺莺、红娘下)(张珙说)仆童赶早行一程儿,尽早找个住宿的地方。泪随流水急落,愁跟野云飞翔。(下)

第三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谂知(nian)暮霭(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做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2.完成[同步训练]。

第四篇:长亭送别

广东版选修5《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一、目的确定:

《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而为爱而斗争。因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应定在欣赏唱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莺莺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二、内容选取: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三、过程安排:

课程导入——作家作品——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唱词鉴赏)——人物形象——课外作业

四、方法选择:

1、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去鉴赏、评价;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五、手段利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四个维度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充分融入到送别的美景和凄婉的离情之中,从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学实施】

教学目的:

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

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

1、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给大家讲单元导语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20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话剧”。而在此前,我国早已有了本土的戏剧,而且也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本土的戏剧由于以唱为主,被叫做“戏曲”。今天,我们来看看,我们民族的戏剧和欧洲话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京剧等)

1、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请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2、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3、《西厢记》故事梗概:(教师罗列人物,请学生来讲故事,然后教师补充更正)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君瑞>、孙飞虎、白马将军)

三、生字词梳理(预习检测)

染 骢 倩(婧)迍 钏 靥(魇)揾

谂(捻)携(隽、镌)泠(伶、拎)霭(蔼、谒)蹙

四、整体感知:

1、先浏览课文。

2、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

第二课时:

五、品味语言(唱词鉴赏):

(精彩的唱词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

1、提示鉴赏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四人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资料:(1)、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意象:万里碧空 遍地秋菊 萧瑟秋风 南方大雁 醉意霜林(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4)、关键词:染

点评: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勒离别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时罗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笼罩。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B、《滚绣球》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资料:

(1)、意象:柳丝、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

(2)、表现手法:由情及景、对仗、夸张

(3)、关键词:恨

点睛之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点评: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马上郎君。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显然,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C、《叨叨令》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资料:

(1)、普遍用词之特色:儿字词尾、叠词

点评:这首曲词较前两首又有其特别之处。它不在关注外在的景,转而摹写内情外露之娇憨情态。女主角从眼前之车马而心生怨气,进而想到分别之后无聊、落寞、凄清的孤单生活。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无益之举,只好把相思寄托与昏睡与眼泪,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经的缱绻,能寄些书信与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这首曲词用词颇有特色,多用“儿”作词尾,以缓和语气,减慢语速,更有一种撒娇之态依稀可见。另外,还用了五组AABB式的叠词,以加重语气,延伸伤感。

这首词比前面两首更大胆、直接,当是二人低语之时的言辞。

D、其他值得玩味的词句:(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然后互相交流心得。这里提供的仅供参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六、靓女莺莺:

前面已经说过,《长亭送别》的主角是莺莺,她其实也是《西厢记》的第一主角。《西厢记》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莺莺这个人物深入人心!我们结合时代想一想,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令人倾倒?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无法抵挡的魅力呢?而这些魅力可以从唱词之中看到吗?

1、学生讨论,浏览课文,找佐证。

2、展示学生成果,补充,总结。

特点唱词:

[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快活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点评:广东人把好看叫做“靓”。莺莺作为元代的一个相国千金,却不自命清高,认准了要与没有背景没有功名张生长相厮守。张生在母亲的要求之下进京应试,张生也允诺一定要考取功名荣耀于她,可她却将这些东西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担心张生会寻花问草,始得终弃。在她眼里,爱情越过了功名、身份而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说,虽然千年之后的我无缘一睹其芳容,却深知她有一颗不为世俗所扰,忠于爱情而义无返顾的洁净、芬芳的心灵。也就是说,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有着“靓”的心灵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靓女”!

七、课后拓展:

《西厢记》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亚于任何一部文学名著。有人说它的语言很多都堪称绝笔。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放弃这样一个感受和学习的机会,去找找这本书,花一两个下午,好好地读一读。写一篇不少于500字小评论。

【教后】

从教一年来,《长亭送别》的语言是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本来它是戏剧单元的一篇“扩展阅读”,课时最初只分配1个。我反复读了文章,觉得这应该好好地让学生感受一下它那语言的魅力。另外,这也是这个单元唯一一篇中国本土戏剧。现在中国戏剧衰落了,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我从来不认为它的艺术档次在西洋话剧之下。所以,我更改了原来的安排,分配它两个课时。我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一下民族戏剧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结构的梳理,而把重点放在语言(曲词)的品味上。这一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了《长亭送别》的黄梅戏片段,还让学生看了相关的图片,在安排上立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两堂课深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都承认在我的引导下能很好地进入曲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去,而且他们也从中学习到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唯一遗憾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效果还是不太好。这主要归咎了他们的古诗词基础薄弱和我在引导上不够具体。

上课的时候深深感到了激情的释放,回味时才发现,其实漏洞、缺陷很多。

第五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基础练习

1.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B.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2.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

B.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3.阅读(幺篇)和(上小楼),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曲子都是刻画莺莺在酒宴上的心理活动,眼见张生别离前的痛苦,女主人公又怎不肝肠寸断,思绪万千,于是通过心理活动,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与前两首曲子写张生的痛苦相互映衬。

B.(幺篇)刻画女主人公理智与情感的交锋。虽然明知“久后配”,但仍然“悲啼”不已,甚至一夜之间就“清减了小腰围”,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言自己的离情别意。C.(上小楼)中“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是总说,“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是分说,且陈情紧凑,一句紧似一句,既极好地陈述了时间之短促,又有“一唱三叹”之哀情,使曲末的抒情水到渠成。

D.莺莺哀婉的倾诉,字字句句蕴涵着她对破坏她和张生的爱情、拆散他们的团聚、造成她的离愁的上天的幽怨和愤懑,与窦娥的控诉一样,都有对封建统治的否定精神在里面。4.阅读(四边静),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霎时间”照应(滚绣球)中的“怨归去得疾”,(满庭芳)中的“顷刻别离”,再次表达了女主人公“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的心情。

B.“知他今宵在那里?”大有柳永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但“有梦也难寻觅”一句,凄迷苦情则更胜一筹。

C.“知他今宵宿在那里”一句联想到漫漫征程,由此引起后面(五煞)的叮嘱,在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D.这首曲子主要写酒宴结束,人将散,曲将终时女主人公眼睛看见的杯盘狼藉的场景。5.阅读(快活三)和(朝天子),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快活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女主人公临别前的味觉感受,虽有酒食,却不如泥土,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了。

B.“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其之所以难以下咽,多半是酒里流进了太多的相思泪,这是承接上一首曲子继续写味觉失灵。

C.作者巧妙地化用苏轼《满庭芳》的词句,再次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重爱情胜过重功名的进步思想。

D.这两首曲词通过茶饭不思,肠胃里塞满的只有愁和恨,淌进酒杯的相思泪和宴席前的长吁短叹,让人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张生临别前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

综合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张珙()玉骢()揾()做 谂()知 ..玉醅()泠泠()谨赓()暮霭()... 2.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了担心和疑惑,对这段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3.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2)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3)这首曲子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思考在“饯行酒宴”上这一部分红娘的言行,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在此场合下,夫人两次叫红娘替“正旦”把酒?

(2)怎样理解红娘的两次言语? 第一次:(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第二次:(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3)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红娘在情节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5.把下列曲词与引用的原诗作品对应起来。原诗歌作品:

①白居易《琵琶行》 ②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③秦观《鹧鸪天》

④范仲淹《苏幕遮》⑤李清照《声声慢》⑥宋人《鹧鸪天》

⑦柳永《雨霖铃》⑧苏轼《满庭芳》 化用后的曲词: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3)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4)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5)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6)碧云天,黄花地。()(7)阁眼泪汪汪不敢垂。()

6.对“前往长亭”从开始一直到(叨叨令)这一部分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这一场景,作者先以(端正好)这一情景交融的曲词烘托整体氛围,渲染感情色彩,因此这一首曲子统领了这一部分,也统领了全折戏。

B.范仲淹有句云:“碧云天,黄叶地”,苏轼《水龙吟》亦曾云:

“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董解元《弦索西厢》有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可以看出(端正好)虽然意境完善,但因袭前人,缺乏新意。

C.后面(滚绣球)与(叨叨令)两首曲词在整体烘托下,具体抒发生离死别的感情,前一支曲子感情的具体内容就是“恨迟”

和“怨妇”;后一支曲子语言新鲜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纯然是一位满怀委屈的娇弱小姐的口吻,体现了作者语言锤炼的功夫。

D.(端正好)一曲虽然受前人影响很深,但经过王实甫的改造,境界顿高,这支曲子无论在意境优美,色彩鲜明,感情浓烈,情景交融等方面,还是语言华美、洗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前人,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7.阅读(脱布衫)和(小梁州),回答以下问题。

(1)把(脱布衫)前两句与(端正好)前四句比较,结合莺莺前后心境,看看作者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2)对这两支曲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支曲子都是通过莺莺的眼睛,来描写张生在饯行酒宴上的神情心绪,既写出了张生离别时痛苦的情景,又让人想象出莺莺看见张生痛苦时自己“竟无语凝噎”的难过心情。B.这两支曲子在整体上依然是先写景后抒情,与前一部分“前往长亭”写法完全相同,只是突出的主角不一样,前一部分突出莺莺,后一部分突出张生。可见这折戏两个主角交相辉映,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C.(小梁州)作者运用了戏谑的笔调描写人物悲伤的心理活动,使这首小令产生了更加生动真实的效果。

D.(脱布衫)先通过深秋草木凋零的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再运用对人物神情、姿态的侧面描写,把张生面临离别所表现的无限凄凉、痛苦的心情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3)细细体会这两支曲子,琢磨张生的神态表情,把这两支曲子改写成一段细节描写。

下载长亭送别学生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亭送别学生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过程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剧本 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红娘,夫人, 第一幕 时间:暮秋一日 地点:长亭外 人物:崔莺莺,张生 (旁白:话说这穷书生张珙与那已故相国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情比金坚,不顾莺莺之......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

    长亭送别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长亭送别教案 [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

    西厢记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 第一课时 (一) 介绍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

    《长亭送别》说课稿(通用)(汇编)

    《长亭送别》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长亭送别》说课稿

    《长亭送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亭送别》这篇课文选自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通过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大全)

    《长亭送别》教案 临朐一中张秀娟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2、鉴赏戏剧语言,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