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天机有感

时间:2019-05-13 07:3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天机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天机有感》。

第一篇:读中国天机有感

顺天意,得民心,赢天下

——读《中国天机》有感

匆匆读罢王蒙先生著的《中国天机》,概因见识浅薄,头脑愚钝,未窥见半点天机,确也有一些感悟。

该书从旧中国的死亡、新中国的诞生写到北京奥运、汶川地震,从老庄学说、孔孟思想写到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从封建统治、三民主义写到政治协商、政治改革,夹叙夹议,立论建言。

读罢全书,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政党、一个领导班子,甚至一个人,只有顺天意、得民心,才能赢天下。

以何佐证:历史。

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功勋卓著、大权在握、重兵在握、美援在握、金条在握,应该是凝心聚力治理国家的最好时机,为什么短短三年就军队反戈、江山易手?我认为:

1、作为执政者的国民党没弄明白其时的天意(我理解为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大多数人的深层次需求)是什么。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军队不想再战,绝大多数人民不想再战,大家的期望应该是执政者带着大家一起创造美好生活,建立民主富强的国家。那时的中国应该的走向明显是建设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

实质上的情形呢?国民党虽然也搞了搞“新生活运动”,但决心太小。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思考怎么巩固政权、最终怎么治理好国家方面。他们实际上是把内战(用战争来统一中国)当成了首要任务。作为执政党,那时最不应该搞战争,即使要打也不能自己先动,因为大多数党国军队和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想打,即使打也要有个正当的理由,要代表正义,要打得理直气壮。

国民党在1945年胜利的时候,可以说完全没有做好迎接“胜利”、治理国家的准备,大家只是沉浸在喜悦中,领导干部的作风还是一成不变。老百姓没有感觉到实现幸福生活的可能。他们没有系统的理论,没有明确的口号,这足可以反映出其真的没有认真思考过怎么让中国快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没有肩负起应负的使命。在其位不谋其政,那就必须下台,而且必须得承担自己乃至他人的责任。

反观当时的共产党:第一,没主动发动战争,打起来了毛泽东还说“战争是为了消灭战争”,很占理;第二,共产党一开始就提出来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也就是共产党主动挑起了本应属于国民党使命,顺了天意。

2、国民党真的失了民心。

那时的国民党内部有不少高人,但也有更多的庸人,这些人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统一的口号,没有任何亲民的举动,只有腐败、只有自私、只有讲情面、只有互相糊弄,完全脱离了群众。一个脱离了群众的政党,还会有民心吗? 另外,国民党抗战胜利后裁军碰到阻力,居然就不裁了,而是采取克扣军饷的方式解决财政困难。可以想象让一群本就不想打仗的人去打仗,不谈为了理想,连生活都不管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尽管有些部队作风还可以,但绝大多数部队思想不统一,王老先生所说的“人心稀里哗啦定理”在这个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

反观当时的共产党:毛泽东明确地提出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直做得很好,天天和群众在一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怎能不得民心?怎能不赢天下?

总结过去,是为了做好今天。

目前,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形势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形势下,在全国进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的党员,我认为最起码要做好三件事:

1、主动承担社会和企业付予我们的使命,勇敢地挑起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担子,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2、认真自我反省,切实提高综合能力,广泛收集职工意见,为企业发展进言献策,积极引导群众思想,为企业发展凝心聚力;

3、多点社会关注,多加思考,独立思考,想想我们能做点什么,想想我们应该做点什么,然后立即行动将想法付之实践。

第二篇:《天机》读后感

《天机》读后感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天机》的前三季,终于还是被第四季吸引得一发不可收拾。从吃完晚饭开始就坐在书桌旁开始看《天机》第四季末日审判,直到现在才看完,而中途的这将近五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居然一动不动地就这么坐着,完全沉迷在这故事的结局之中。

整部书分为四季,而随着情节的推动,节奏也在加快。从开始看着整个旅行团的人被“迷路”的司机带入沉睡之城,所有的人都被困在了一座沉睡之城南明城中,到后来人物们为了逃离这座“监狱”而不断探索,却相继失去性命。我的心一直跟着每个人物的命运而跌宕。

我想说其实开始时我并没有发现书中到底谁是主角,因为每个人的命运,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让他成为主角,可是到后来才发现,一部小说没有主角也是不行的吧,因为如果那样的话,这个故事就会成为一个大杂烩而杂乱无章。所以,一个主角在一部小说里充当了一个灵魂式的人物,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每个人看书时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所以所看到的所谓主角也倒是不一定相同的。就像有人说红楼梦的女主角是林黛玉,有人又说是薛宝钗,甚至有人说是史湘云或是妙玉什么的一样,实在是会因为个人的角度和喜好而有所偏倚的。

而这本书里呢,从作者在结尾时候的一些话语来说吧,应该是把叶萧这一人物设为主角来写的。而我刚开始看时候吧,也确实是把他当主角来看的,因为在这一行人刚刚进入沉睡之城的时候吧,叶萧因为自己是警察的身份而主动担起了领导全队的任务,并且作者在一开始就设下的他失去了一小段记忆这里也是很让我在意的。可是到了后

来出现了一个神秘女郎欧阳小枝后,又有种这才是关键人物的感觉。至于后面顶顶一直表现出来的一种似乎是通灵的感觉也更让人觉得她在本书中的地位不低了。当然这并不是让我错觉本书没有主角的原因,而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旅行团里的每个人都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与命运安排,不管他出场的多少,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她或他令人感动的故事,让人不忍将他摒弃在外。不管是成立一家的爱恨纠葛,亲情牺牲,还是杨谋和玉灵,厉书和伊莲娜,孙子楚和林君如,童建国对兰那(玉灵)、叶萧和小枝、顶顶的暧昧情愫,付出与牺牲,这一切的一切都存在了很多让人感动又深思的情节。当然,即使是像亨利、唐小甜(其实,她可能也不算个配角只是个人并不喜欢这一角色)、X、小方、司机、幕后策划之人李小军、南明城创始之传奇人物马潜龙之余的配角,作者也是很恰当的安排了他们在剧情中的位置的。从而使剧情也很理所当然地进行到底。

当然,对于主角是不是叶萧我也还是不置可否,我只能说,他确实在小说中是个灵魂式的人物,而且身上也确实是有很多令我钦佩的品质的,总的来说,全书看完后,我也倒还是偏向这个坚强固执又凌厉的摩羯座男人的,不管是他对爱情的偏执,对承诺的固守,还是办事的果决等等,都无疑是吸引着我们这些观众的。而对于小枝这个角色来说吧,一个从神秘归于普通的少女,既扮演了红玫瑰又扮演了白玫瑰的特性则是让人又爱又恨,但我总觉得作者再写她的神秘时下足了笔墨,可在真正塑造这一少女的人物性格时却又是有点不大明确了。而顶顶,却是我最先喜欢上的女主角,本来我以为她和叶萧会有

点什么的说,可是结尾也只是顶顶有点淡淡的忧伤,并没什么。不过我倒觉得两人还是算是知己了吧,至少,我觉得两个人是很像的,同样遇事沉稳,同样善于思考,同样的摩羯性格。呵呵,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而惺惺相惜却也同性相斥了吧。罢了,不过,她令我喜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总有些通灵的感觉,浑身的禅意,让人接触了就很安宁吧。还有童建国呢,倒也是另一条铁血汉子,不过在这就不多说了吧。

故事从一个充满血腥的探险之旅变成结局的大型真人秀,是实在让人始料未及的,因为南明城空城作为背景舞台,无论是对幕后策划人李小军来说还是对作者来说,我觉得本就是要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的吧。

而不管是把南明城比作索多玛城还是埃及,不管是否认自己是拯救旅团这群“犹太人”的摩西的叶萧还是想要成为摩西来拯救南明城的马潜龙,也不管是想要“审判”众人的李小军还是奋力逃脱“审判”的众人,更不管他们的结局如何,在命运的挣扎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丑恶面也钦佩人类的善良面。人性的复杂似乎只在一念之间,又或者还会关系更多。在《天机》的预言与寓言中,我们深刻思考,纵不能看破自己的天机,也绝不向命运妥协。

第三篇:天机是什么意思

天机是什么意思?天机星入命宫_天机在命宫

天机是什么意思?天机星的五行属木,是南斗第三颗星。代表人物是周文王的军师姜子牙。天机星入命宫的人,口才善辩心地仁慈,但是脾气急躁无耐心。天机星的传说:天机星是什么意思?天机星在封神演义代表人物是周文王的军师姜子牙。姜子牙本来过着隐居生活,常于渭水旁用无钩子的鱼竿钓鱼,等待有贤能的人能发现他的才华。有一次周文王出外打猎,因缘际会之下碰见了姜子牙,并且与他相互交谈后发现姜子牙有很大的才能,所以周文王就命姜子牙为军师。姜子牙死后受封在天机星成为智慧之神,主掌智慧、精神、机智。

天机星的本意:天机是什么意思?天机星的五行属木,是南斗第三颗星,化气为善。天机星在紫微斗数是轴星,具有不停转动的特质。透过天机星的转动,会让事务的运作更顺畅。

天机星的本意代表:智慧、机智、移转、变动、机会。

天机星的优点:天机星入命宫的人,口才善辩以理服人;心地仁慈温文尔雅讲话斯文,整洁喜欢打扮,富同情心重感情孝义六亲,充满热情助人,擅于联络结党朋友;懂得察言观色。

天机星的缺点:天机在命宫,脾气急躁无耐心又小心谨慎,喜怒不易表现,表面平和内心却急躁沉闷多变,多计较幻想太多,钻牛角尖疑心多变,忧柔寡断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轻信他人易招人怨。中年后会变得稳重一些。男命有点神经紧张,女命有点多愁善感。

相关文章:

紫微斗数的疾厄宫是什么意思? 天相星入十二宫的基本意义?天相星详解 贪狼星入命宫详解?入十二宫是什么意思? 天府星入十二宫详解

廉贞星入十二宫的基本意义详解

紫微斗数财帛宫 紫薇命盘详解与分析

第四篇:读《乡土中国》有感

学号:I50914019

姓名:杨庆泽

专业:电子商务

读《乡土中国》有感

一.对《乡土中国》的初了解

作为大三的一名学生,今年是第一次选社会学这门跨专业课,在这之前,我对“社会学”这个名词感觉挺模糊的。通过姚老师一个学期的讲解,我对它已经有了一点初步了了解。我们组的选择的是读《乡土中国》或者《金翼》,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所以我读了《乡土中国》,由于专业知识的贫乏,刚开始看对于这本书,只看了个一知半解,对于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等名词也不能完全理解。但是随着慢慢的深入了解后,开始能够看懂很多内容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让我对中国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虽然这本书只有5万多字,但它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

《乡土中国》中,费老对中国农村的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男女有别、理智秩序等特色为我们描述与分析了中国农村的现实特色。我看的版本是分十四篇的。按照我的理解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篇算是背景,介绍是中国的乡土本色,也就是中国的特殊性。第二三篇主要介绍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性,第四到七主要介绍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德,家族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第八到十一主要介绍乡土中的政治运作,最后三篇大约介绍是乡村变迁在。

二.对《乡土中国》的整体的把握

书的第一篇说的是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依靠土地,同时又被土地所束缚。在本章中费先生用中国与美国的乡下做比较。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孝通先生本篇的第一句话。费老的《乡土中国》著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费老已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有了从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社会模式了。我想,这种区别于乡土社会的独立模式应该就是“城市社会”吧。

接下来的两篇说的是文字乡下。我们知道,乡下人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交流方式的知识很是缺乏。在费先生笔下的那个年代,乡下人受教育的程度更低,不要说写文章,可能大多数人大字都不识一个,文字的发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乡土社会这一基层上,“语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熟人社会的面对面亲密接触和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生活,都使得人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最后作者指出:“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说到差序格局,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和新奇的词。字面上意味着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社会格局。我的理解很简单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哪一点是自己,其余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对于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很多,但是费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现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一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一样。西方人是什么样子呢?西方是讲团体,先有一个团体的概念,当然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只能是契约平等,而我们却是自我主义,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说到了差序格局,就不得不说道德。道德是在不同的差序格局中产生的,不同的差序格局就会造就不同的道德。

接下来的是家族这一部分。首先,对乡土社会是否存在团体作了相关阐述;再次就是家族概念的解说,家族即是家庭的扩大版。书中列举了西洋家庭与中国家庭的不同,还说到了家族的功能不仅包括繁衍,又不仅限于繁衍。作者认为,乡土中国的家和族是分不开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不但承担着生育功能,更是作为一个事业社群承担了许多生育以外的职能。所以,家庭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态呈现的

第七篇是“男女有别”。开篇总结了上篇家族的一些重要结论,又证明了感情在男女关系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总结说:“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在第八篇的礼治秩序中,开篇以西洋和我国的礼治秩序论战开始的,由此说到了“法治”和“人治”。本篇主要讨论“法治”和“人治”。费先生“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在于所用力量而非它们的名称“法治”也依赖与人,也要靠人来执行,由此也就推翻了西洋“法治”的绝对公平性。然而乡土社会并非上述的秩序。我们知道,中国是乡土社会,因此,属于礼教秩序,依靠的是礼。乡土社会是无讼的社会。首先说到了社会秩序的变化,从礼治到法治的变化,这是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标志。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法治也给乡土社会带来了很多副作用。

第九篇说到了无讼,那就不得不说到无为政治。以“权利之争”开篇,以史为证,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在封建社会里,名曰“专制”,实为无为。在乡土社会里,人们崇尚礼教、礼治,这就给人民生活控制以松弛,只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上面说到了无为政治,在“长老统治”中又再次提到。长老统治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束上。第十二篇说到了血缘和地缘,阐述了从血缘到地缘的变迁。在稳定的社会里,“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是不分离的。乡土社会的一大特色就是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的血缘和地缘有些淡化,但依然存在,出门在外,我们总是寻找老乡,家乡人给我们一种亲切感。

最后两篇说的是名实的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经过血缘到地缘的变迁,长老统治的名实分离,社会结构转变,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欲望到需要”展示了经过变迁,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们在行动指南上的区别及背后的原因。在乡土社会,个人只需依着欲望活动。因为,人们经过了社会的教化,欲望就受到了文化的规定,如同感情定向受到文化的规定一样,使得欲望不是生物事实而成为文化事实。作为文化事实,欲望便是传统,是累积的经验了,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筛选的得以基本上符合生存条件,依着欲望总是利于生存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依着欲望行动却是不行的。因为现代社会变迁很快,原来的文化很快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欲望作为文化事实也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旧的一套生活模式不管用了,人们不得寻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联,按着生存的目的生存的需要去发现新的行为方式。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行动从盲目的被动的遵从变成了理性和自觉的,从没有选择地被教化变成了有选择的探索,行动指南从欲望变成了需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里程碑。

三.从《乡土中国》看我身边的现实生活

在我看来农民喜欢依赖土地,种地或许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虽然说乡土性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但也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看到这本书中某些篇章时会会心一笑,因为《乡土中国》解释了中国社会人们身上一些很深层的东西,虽然他指出他所写的是中国的基层,但现代的中国社会也是有基层发展起来的,或多或少的带着乡土的痕迹。

比如我身边发生的例子。我家的小区对面那块地,划定是用来建学校的,但是不知为何一直没有动工。那块地就是一大片土坡,长满了半人高野草,不知道谁最先开始的,那块土坡被一点点开垦出来,最后变成整整齐齐的田地,纵横交错,种起合时节的瓜果蔬菜,我外婆也是辛勤开荒的一员。我父母老是担心她老人家过于辛劳常常劝她,可是老人家完全听不进去,反而说闲适在家不如下地更精神。这是生长在乡土社会的人民灵魂深处对土地的一种眷恋,像是本能,看到闲置的荒废的土地就迫切的渴望种上庄稼,不然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就是劳碌命,停不下来。”老辈都这么说。

还有就是村民间彼此的信任和代际之间的孝与慈。我很惊讶父母把钱投在舅舅的公司里却没有签订任何的合同协议,而他们双方之间却认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书面凭证是对他们之间信任的怀疑,而几年下来我们两家也的确没有任何利益上的矛盾发生。在我们农村,骗亲戚或是朋友的钱和物都是可耻的,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出于声誉面子,本地人作出坑蒙拐骗的事的几率极低。孝道更甚,农村人重孝,这点从白事的排场上就能看出。当然我认同人死了排场越大越能体现出孝,但是在农村这个落后的观念依旧占有一定分量。老人生前子女不孝顺,人前人后都挨白眼,长辈死后没有一场体面地葬礼,也要被说小气不孝。

书本中说到“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确实,当社会的现代性与乡土性想冲突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矛盾出现,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某人要建房子,于是请了另外一个乡的一支明间建筑工队来建房,后来房子在完工的时候发现质量有问题,于是主人家就拒绝把工资付给工队,后来包工头请了一个律师,把这个人告到了市法院,最终因为缺乏证据(双发没有签订任何协议)那个人败诉,赔偿了很多钱。按照大家心理的想法,房子没有建好,还浪费了材料,不给钱了理所当然的,对方也不应该来拿钱。但法律却不知这么认为,在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因为是熟人,所以不会建立现代社会所说的什么合同的东西,这样就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礼治和法制间出现了矛盾。

还有在我们农村男女在很多方面都有别,而且我们农村的生活很安定。以上就是我看了《乡土中国》后,所联想到的发生在我生活中以及我所了解的事情。

总而言之,我觉得《乡土中国》可以说是社会学中国著作中我们所不能跳过的一本书,也是对于了解中国社会中不可不读的一本书。看了这本书后真的对中国社会的乡土之情感触很深。我想中国人与乡土是分不开的。

第五篇:读《乡土中国》有感

2011级公管班

胡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我也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乡下人”),好多乡土风俗、气息我都了解,以前从来没有感到过任何的特别,没想那么多的为什么,认为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嘛,可是经过费老这么一分析怎么就变了个味儿呢?

在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我一度是相当困惑的,以至于在第一遍的阅读过程中,我一口气囫囵吞枣般地看完以后,搞的是云里雾里的,对其中的内容竟是一点儿感觉和想法也没有。为了完成张老师布置的作业,无法,我去找了些别人写的有关乡土中国的分析和书评,看完了以后,再去阅读原书,这才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阅读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要数第一章《乡土本色》的开篇句“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确,“乡土性”一词,说得很鞭辟入里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而农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土地的,所以人口就以土地为中心而聚集。然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由此,就决定了乡土社会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进一步说,依靠农业生存的人们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因此乡土社会就具有稳定性。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不像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而是实行的机械化管理,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决定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的,每家每户都能够自给自足,商品的交换与买卖就显得多余了。另外,由于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是熟悉的,而熟人间往往就是讲“人情”的,则人们无法从商品交换中获得较高利润,所以,商业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就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是的,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与独立性的显著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熟人熟事儿”,无论哪个家里有个什么婚丧嫁娶呀之类的,左邻右舍都是知道的,都是要去做送人情的。与此同时,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是熟悉的,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对乡土社会的冲击,原先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人有些会离开自己所熟知的乡土社会而进入到城市里去。因为他们对于城市环境的不熟悉,也许会做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于是,进城的人们很多就会被讥笑为“土气”,是“乡巴佬”,并且城里面的人还拿“愚”来说明乡下人不识字。但费老却从乡土社会的层面来强有力地批驳了推行“文字下乡”的人们所持的这种观点,进而还推导得到:在乡土社会里,很多时候文字的使用是有局限性的。

二、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很多人都认为,费先生在书中一个新的概念——“差序格局”的提出,是一大创举,是对中国传统人伦关系的一种精妙的概括。是的,我觉得他写的很贴切、很形象。在《差序格局》一章中,将中西方社会进行了对比。他将西洋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像一个水波纹一样,按亲疏远近向外扩开一圈圈的社会圈子。这种差序格局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那样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作者把社会关系的这种一轮轮波纹之间的差序称为人伦。中国人讲究人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讲的是一种差等关系,这种种差等关系各自有它们应该遵守的规则。在这种差序格局里,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伦”为基础的。当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会圈子时,这个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人们往往根据其实际需要而相应扩大或缩小其圈子的范围。也正因如此,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时候父母子女是一个家,大的时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个家族。但是无论这圈子如何伸展收缩都只局限于父系一方的范围内,这是中国传统父系社会的特点。

将焦点从人际关系转向社会群体上,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很显耀的社群,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族从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庭也可以等于家族。它不但承担生育的功能,而且也担负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其它社会功能。

三.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并非所谓的“文明”,“慈善”,“善良”等等,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对的。而在乡土社会里,这些礼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认为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遗留下来的,人们已经惯于遵守的并被认为是对的一些传统。礼的推行并不依靠暴力和权力而是依靠教化。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因此,在一个变迁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而作者一开始就已经说了,乡土社会相对来说是静止的,变迁很慢,这也就为礼治提供了存在的温床,并且生生不息。

乡土社会自有自身的一套礼治秩序。长期的教化把外在的规则转化为了人们内在的习惯,人们遇到问题,习惯于从传统道德中寻求解决的途径,而非是法律。而在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们是本能地抗拒打官司,以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甚至会认为乡土社会里的人简直是野蛮,抗拒现代文明。但是,作者在这里给我们阐释了这样一种“无讼”的观念存在的合理性。在乡土社会里,必有一些人和事不容于传统道德,但是随着新的司法制度的推行下乡,这些本来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和事却从此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于乡间的调节而诉诸于法律。这个时候,法律制度就成了包庇这些败类的保护伞了,这与乡土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最后,费老的结论是:要推行司法下乡,务必要使民众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接受与准备。

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我感觉他的最大成果是把乡土中国的根子挖出来了,指出来为什么我们最近百年的变迁会如此之艰难。

是的,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费老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他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他口中的“土”不是贬义词,而是说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然而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的是信用而不是法律。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里,“土”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常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对于乡下的人们,“土”是他们的命根。不仅是他们的命根而且还是城里人生存的根本保障。城里人其实在藐视乡村人的同时也藐视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农民的思土情节和浓重。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这是实实在在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情况。主要说明,中国人在不知不觉的生活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思土重迁的思想。不仅是乡村的人,就连城市里的人也有这样的思想。只要是搬迁对他们来说很舍不得,因为这里毕竟有很多都值得自己怀念的事情,如过走了,那么多的记忆该怎么办?

乡土中国,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稳定而不易变迁。从这也可以看出我们民族有一个特点:喜欢聚居生活。这个习俗其实也表明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也表明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俗话说:“一个臭皮匠弄不出什么新化样,两个臭皮匠弄出了点花样,三个臭裨将,塞过一个诸葛亮。”群居也说明我们很早就认识到了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做事!费老不愧是一代宗师,把咱们中华民族的特性分析得是透透彻彻的。

有人说,《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的入门和精华读物。的确,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社会生活现象被费老解释得那么生动鲜活、那么精辟。不读《乡土中国》,就不能说你懂社会学;不读《乡土中国》,就不能说你了解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啊,薄薄的一本小书却蕴含了无穷的大道理,日后一定要多多拜读学习!

下载读中国天机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天机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这本书,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

    读《中国简史》有感

    读《中国简史》有感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志”,读了《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中国简史》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带入一个......

    读《中国震撼》有感

    有感于中国震撼 理学院学生统计学第一党支部 12统计一班 姚润沐 看完《中国震撼》,小有感触。 回忆起许多年前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崛起是一个梦想。梦起于另一个......

    读中国四大名著有感

    读中国四大名著有感 学校:弥阳一小 班级:五(4)班 姓名:刘梦琳 指导教师:丁云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你用心去读,用心去品味、去体会。知识就像小河一样潺潺流进......

    读《中国梦》有感

    读《中国梦》有感 读了《中国梦》这本书后,我激动不已。 《中国梦》这本书讲的是习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回首中华民族经历的百年沧桑巨变,将她的过去......

    读《中国梦》有感

    读《中国梦》有感 梦想是什么?对于聋哑人而言,梦想是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聆听世界的点点滴滴;对于雏鹰而言,梦想是能够像雄鹰一样,遨游天空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婴儿而言,梦想是能够得到......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现代史有感 上个星期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课程。中国近代史这门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老师讲课生动形象,能够结合当今社会的形势加以分析,幽默风趣的讲课风......

    读中国男孩有感范文合集

    读中国男孩有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中国男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