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东坡传》读后感(写写帮推荐)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一 蓑 烟 雨 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选编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一(17)班 沙智勇
腾达也好,困顿也罢,每个人都该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东坡”。
他,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他,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的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一生都卷在漩涡之中,却始终超然物外。无论是对立派当权,还是同党人得势,他都过的很失败。虽然皇上私下里很重视他,可他却不断遭到贬官、逮捕,从未有过安定的居所,如柳絮般四处飘荡,生活在屈辱中。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作永恒,充实了历史的画卷。
少年时,他才高八斗,博览群书。与李白相比,他年纪轻轻便凭自己一身才学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高峰;与杜甫相比,他没写太多的干竭诗就获得了当朝权臣的赞许与认可;和柳永相比,他没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诸多感慨,年纪轻轻就走到了人生的制高点,天地万物尽在脚下。
因为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政见的不和,他的仕途注定不能一帆风顺。在辗转升迁中,他来到了黄州,在这里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的诗作。那两篇对赤壁精炼的描写,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以及大自然给人提供的一生盛宴。不管何时何地,这些作品都能给我们以大的感悟。
晚年他甚至得到了移居海南岛的命令,对于一个老人,面对“食无肉,病无药”的折磨,他实在是难以承受。但是他不屈的灵魂和人生观使他从来失去生活的乐趣,他曾经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那种绝对醇美,完全成熟的人生态度,那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容的幽默感深深感染了我。
他秉承儒家传统和分子的正道,却又吸收道家、佛家的营养;得意时,他儒道并济,挥洒人生;失意时他遁入佛法,顿悟人生。他的身上发生过种种逸闻趣事,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对他的一生,他曾有自嘲的口吻这样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显得沉重,但却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或许,在风云变幻的人生路上,我们应学会苏轼胜败两志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大呼一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高一2班 沙 璐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 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褒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在追求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法新时,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而在新法被废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得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先生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 高一12班 李倩倩
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而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是那些千古绝唱的名篇,是那些为人所赞扬的辉煌故事,更是那些令人钦佩的精神气概。
忘不了他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我们从小就明白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总想起他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中有画格外生动;回忆到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之美借示于人,西施之美尽展西湖之美;又想到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天下百姓生活地幸福安乐也是他最大的愿望;惊叹到他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不愿服老,永远希望为国效力,为国奉献出自己的努力!
苏轼的一生并非是风平浪静,不平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精彩的人生!乌台诗案这一事件的发生让苏轼被加上了莫虚有的罪名。苏轼被指控说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被人说是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心知难逃一死,却能蒙皇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一相及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这一段经历成就了苏轼不同的生活的态度。
面对坎坷的人生经历,苏轼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看淡一切浮云。晚年谪君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达到了豁然恬淡之境。而乌台诗案后的他,讥讽苛酷,笔锋失锐、紧张、愤怒已然不在,出现了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不再执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著于“奋力有当时志世”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游赤壁所作《赤壁赋》中“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天地之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也能让人心领神会了。
正如他自己所说:“浩然不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高一(13)班 蔡文倩
老早就想静下心来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却一直没有实现,终于在这个寒假,品读了这本书,感悟颇深。
在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我唯独最爱苏东波,喜爱的原因却无从说起,也许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者少矣。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其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其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其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其不畏权贵,每每对之戏谑不已;其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
有人说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苏轼,这个千年不朽的文豪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鲜活了。我猜想,也许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又怎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苏东坡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万古不朽的美名,历代人人爱读。每个人的喜好都与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密切相关,现在我欣赏的是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 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没有苏东坡大度与乐观,但是,这种在困境中的人生态度却是珍贵的。也许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品味苏东坡,体会人生的苦难与幸福,相信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的。
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高一(9)段嘉昕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淡然以对
高一(19)班 顾子涵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题记
漫漫人生路上,有晴也有雨,往往是风雨忽至,而后雨歇风住,只看你是否在风雨后放下,然后看到彩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他就像一颗宝贵的奇石,被顽童无赖丢弃抛掷,黄州、汝州、颍州、海南„„身有大能,弃而不以补荒天,命运一次次磨损着他,却最终雕琢出一块璞玉,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一颗文坛上永不陨落的明星!
然而,文坛上的明星自古以来千千万万,为何苏轼能流芳千古、独占鳌头?我想,是他那豁达洒脱的胸襟和面对风雨时的淡然深深感染了人们。
东坡空有一身抱负与才学,却报国无门,“乌台诗案”犹如一记惊堂木,让苏东坡看透了政治的倾轧,看透了同僚的惺惺作态,在大喜大悲间,懂得了平淡,学会了淡然以对。岭南也好,黄州也罢,都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段低谷,爬出低谷,自有山峰等着你去攀援,而将这些看淡,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顺其自然,人生处处柳暗花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敞开胸襟,世间常常欢乐驻足。在月白风清的晚上,漫游承天寺,或是荡舟赤壁,或是“日啖荔枝三百颗”,苏轼的平淡,让无情的风雨也淡出了美感,淡出了惬意。
“淡然以对”,这在如今喧嚣浮华的社会中是多么弥足珍贵呀!近年来,学生遭受批评后自杀的不在少数,对生活心灰意冷纵身一跳的成年人亦是屡见不鲜,让人扼腕叹息。其实仔细想想,人生难免会有风雨,何必搭上自己的性命?那些让人气愤悲怨的事,往往都不是事儿。当我们焦急等待时,不妨淡然以对;当我们遭受重创时,不妨淡然以对;当我们急功近利时,不妨淡然以对„„
“淡然”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人们理解自己的内心,追求自然本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好比成熟的麦穗总低垂着头,苏轼总是泰然面对风风雨雨。这颗不落的明星,将一直指引人们在精神之路上前行。
人生路上本就有风有雨,关键是乌云来时要坦然面对,大雨倾盆时处之泰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高山仰止 高一(14)班 史伟业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了。不过,真正认识他,还是在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
作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自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得几度外放他乡的结果。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正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皇帝万言书,其中包含了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了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识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东坡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都能处之泰然,享受到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用,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自己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可受益一生的启示。
清微之风 化养世间 高一(14)班 杨岚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东坡。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化养世间。
读《苏东坡传》有感 高一(14)班 李静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账,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礼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看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已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合,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
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 的关心,他能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用医手里,死议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已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览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晗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暮志铭》和《惮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 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马未可辩雌雄,后又写犹涌表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此刚刚被释出狱时,却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落,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苏东坡这位旷古奇才吧!
天才的凡心
高一(14)班 刘萌
苏东坡,何许人也?
曾几何时,登临赤壁,他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密州出猎,他一时兴起,“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或许这样便是苏轼。
抑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动情是苏轼。
也可能这些都是苏轼。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提示了一个与平常人相似的苏东坡。
未读此书之前,如若被问道对于苏东坡的认识,毫不夸张来说,在我眼中的东坡居士,是个天才,不识人间烟火,远离尘土的天才,可原来„„
在离别之时,他也会不舍。
东坡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望见,才赶程前见。只不过他多写了一道诗,表达了“风雨对床”之思。苏东坡一生最难忘的女人之一大抵便是他的堂妹,却不曾想堂妹早逝,提到堂妹的死讯,说他自己“情怀割裂”,在给堂妹儿子的信里,他也说得知此讯后,他“此心如割”。原来外人看来乐观豁达的苏东坡,也竟会有这般的悲伤。
在与亲人相聚时,原来他也会似常人般的开心。
在前往开封的路上,父亲、妻子与兄弟皆与他相伴,对他而言,这是一次富有兴致的水路旅行,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有兴致,有热情,有前途,有信心。即使后来被贬惠州,但身边有妻子儿女陪伴他依旧愉悦。还有他一生的几个女人中最称知己的朝云写了两首诗。原来他也与常人一样容易满足。
我读这本书是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而林语堂写这本传记也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一个近代作家云描绘一个几千年的文人,用林语堂自己的话来说:“并不困难。”因为活着的人,他的未来会有许多未知性,而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因为读过其诗词书简,多多少少都知道些。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而这种喜欢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人生价值观,或许正向往着拥有苏东坡这样的处世态度。
这本传记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而更多的是苏东坡——天才,所拥有的凡心。
读《苏东坡传》有感
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一(11)班 梁诗琪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气势恢宏、恰如万马于一瞬脱缰而奔。无尽的水雾升腾涌动,世间琐事、红尘纷扰已无声无息地湮没了,惟有记忆浮乱心梢。
纵然岁月无情,时光无痕,这位伟大的诗人肉体已化为丝丝尘埃,但他的人格精神仍涌现在滚滚长河水中。每一滴水珠都似一面千年古镜折射出他的人格力量;每一波涟漪,恰是他对凡尘俗人的感化;每一阵翻腾,正如他波折坎坷的仕途。
他,就是苏东坡,东坡先生。
简单的说,他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屡遭贬谪的大文豪;一个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下徘徊者。
他满腹豪情,满腔热血,英雄豪迈之感如一缕清新脱俗的风在人间涌动。他想要吹走官员心头的腐朽,吹散朝廷涌聚的不正之气,吹尽,人间一时阴森的黑暗。他考中进士,因此而欣喜振奋,他的理智与哲思已被兴奋激动搅乱一团,无法平复。东坡想凭自己的才干与学识在政治上有番作为,在他眼里,未来的路似不再狭窄,而是宽阔无垠,是他大展身手的天地。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有志青年错了,而且错得一败涂地。
苏东坡和他同样智慧聪颖的弟弟都将未来这个未知数想得太过美好了,他们二人都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之中,上下颠簸,似乎只终结到他们的死。
一切的结局都定格在一个人身上,那个人就是王安石。
他的变法本就不符合当时中国状况,结果非但没能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反极强地损耗朝廷税收,使得民不聊生,皇帝在百姓心中地位也降了几等。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真正全面地认识了王安石,对这个人几乎散消了从前的敬仰和赞叹。也许,新政者真诚的动机很棒,可这一动机削弱了宋朝的财政经济,严重加大百姓双肩的负担,而且,残杀了以东坡为首的良臣的壮心。
东坡无奈又彷徨,他既想毫无停留地施展才华,任两袖清风袭笼人间,他又望回到民众之间,驱尽身上沾染的乌烟瘴气。他最乒选择了退隐,退回田地间做那个自由的自己。他可以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偶尔喝醉月夜登城徘徊。兴致盎然,又可击牛角而吟咏,望明月而低唱。不再是什么官,不再遭受毫无原则的贬谪,不再任人欺压,做回那个自在无常的东坡居士。
闲暇之余,他钻研佛道,潜心研求灵魂的奥秘,只为得到心情的平静;他练瑜珈打坐勤练寻求长生不老药,只因他入戏太深„„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读这本书,我才得知他是退隐后的举动,只觉得太奇怪了。在无人干扰的夜晚,我泡上一杯清茶,静品,静赏,静思。
当困惑有如小虫爬上心尖时,我也才明白彻悟。他做这些看似无聊的事,炼丹钻佛道,因他只想装这些自由的思考,他想用它们排挤心里难以抹去的官僚生涯,他不希望自己活得太累,因为再累也无济于世。他潜心求生长不老药,同样专一,就像从前官场上的势气凌大、不惧“权贵”,就导致悲剧命运,是啊,还是入戏太深„„
苏东坡,是个秉性不改的乐天派,他不在乎一切,包括官职,一切在他眼中,怕只如惹人烦的苍蝇。因为他的豁达与乐观,他才活得那般洒脱自在。选择退隐,也许会让一些人认为他自私无情,其实,他并非如此,他不愿在朝廷中勾心斗角的决斗中伤得遍体鳞伤,他不想沾染上那难以逃脱的阴森„„他望在退隐后以实际行动帮助百姓,救济百姓。后来,他真做到了,成了百姓之友。
„„
洋洋洒洒的评价,不知不觉,已写到这里。搁下笔杆,氤氲书香,充盈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一袭青衫 高一(11)班 张桐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勾勒出苏东坡的全貌。从这么多头衔的背后,我们所了解的不仅仅是作者林语堂学术的精湛和对苏东坡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这些笔墨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了一位全能的才子形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尽管苏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否代表着他就能肆意舒展自己的才华呢?在宋朝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背景之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皇帝欣赏这个天才,然而王安石等政治上的蠢才却极力掩盖天才的光辉。苏轼是个豪放不羁的人,是不会被仇恨所束缚的,然而也许因为他太优秀,别人就越嫉妒他。
在被流放到海南岛的那段时间也许是他人生中最失意的一段时间。在那个人迹罕见的岛上,苏轼身边只有他的一个儿子相伴,居住条件也甚是简陋,也仍有许多人无私地接济他们,而章淳等人失意时的境况却大大打了折扣。
两袖一挥,是沉稳,更是智慧。在杭州时,他大力整治西湖,并建起了医院。治理洪水时他做到了“治水必躬亲”。就是这样的廉洁和无私,他给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
同是出自苏门的苏子由或许就没有其兄长那么优秀了。子由虽然才华不及兄长苏东坡的一半,然而他却遇事沉稳、谨慎,沉默寡言,性格比较内向。但他和兄长的思想却是近乎一致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尽了手足间深深的情感。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就是这样的坦荡,这样的张驰有度,这样的和蔼可亲,铸就了苏东坡的快乐。使他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高一(6)孙辰宁
最近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总有许多感触。当我合上厚厚的书后,种种杂绪像被书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恐怕也只有李杜能与之匹敌,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读过本书后,我对苏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本书没有对苏轼作过于严肃的文字记载,林语堂笔下的苏轼更为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苏轼的喜爱之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褒贬鲜明,读起来轻松,更加有趣。读完之后,一个鲜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作者林语堂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词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基于他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豁然旷达,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他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中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的政权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其实,整部苏东坡的传记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故事。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股不朽的。”
总之,这本出自语言大师之手的传记的确不同于其他传记作品,除倾注了作家太多情感,文字平实流畅,真切自然,读来欲罢不能。我想苏东坡在千年后能有林语堂为他作传,这是苏东坡的幸运,而我能在这个年龄段读到这部作品,接触到两位伟大的文学家是我的幸运。
人生到处知何似 高一(15)班 姚晓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所到之处像什么呢?应该像是飞鸿踏在雪地上。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之中却仅此一个苏子瞻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痕迹,纵观古今,哪缺文人雅士。但苏学士的地位难有人媲美,皆因他的旷世才情、可敬可爱的人格和诗词当中倾泻而出的真性情,始终感染着每一个人。
别样的人生地图
苏东坡擅茶道、医道、酒道、食道,并不是悠闲地享受生活,而是因为他的后半生一直遭受流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东坡年轻时便被张方北称为“国士无双”,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等学者十分赏识他。然而,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新党对旧党大力打击,便有了令人震惊的“乌台诗案”。御史台在汉代遍植乌柏,苍翠的松柏蓊郁阴森,正是苏轼的心境写照。在太皇太后曹太后的竭力搭救下,被贬为黄州的团练副使的苏轼获得新生,成为真正的“东坡”。自垦荒地,自建雪堂于东坡之上,更留下前后《赤壁赋》《定**》„„世人蝇营狗苟,东坡超然物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黄州,苏轼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蜕变。后,轼知杭州、颍州、扬州。但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惠州儋州是瘴疠之地,条件困苦,苏子如是说儋州:“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但他的态度又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在西湖的空濛山色潋滟碎雨中,他为人们留下三潭映月、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在惠州也有一个西湖,原名丰湖,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苏轼到后,疏浚丰湖,助百姓造桥,生活滋润,只是朝云却逝于此。无论在惠州儋州,他与百姓打成一片,百姓敬他、爱他、感恩他。苏轼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为何?吾心安处即吾乡,豁达超脱使学士万里为乡,更赢得百姓爱戴,后人景仰。
淳厚的感情经历
林徽因说: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爱是王弗,暖是王闰之,希望是王朝云。三万雪松祭王弗,爱是王弗。《江城子》堪称悼亡诗作之首。潘岳元稹纳兰容若,妙句珠玑也只能居于《江城子》之下。苏轼那时正是不惑之年,过了意气风发的年华,仕路坎坷,命运波折,发妻王弗便是他内心最柔软之地。夜来幽梦,人生如梦,纵是早生华发,也是活过,爱过!王弗与纳兰的卢氏一般温婉聪慧,与王弗相伴的岁月是苏轼最幸福的时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艰苦岁月伴闰之。暖是王闰之。王闰之不如王弗有才情,但她陪东坡度过人生中一段艰难时候。王闰之主持家务,精细打算,不仅操持着大学士的温饱,更是给苏轼带来了精神上的暖意。王闰之储酒,才有了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人生冰点,一路沧桑,患难之妻王闰之送来温暖。最懂东坡是朝云。希望是朝云。白居易最爱樊素和小蛮,可两人终离他而去。“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朝云不似樊素薄情,而是毅然伴苏轼往惠州。东坡让朝云唱《蝶恋花》,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奴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屈原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流放的屈原心仍是念着故土、念着国家社稷。流放的东坡,看似摈弃了挂念国家的思绪,实则,只是无奈,只是悲愤,只是落寞。好在,有懂得他、愿与他“刘樊双修”的朝云。人间的四月天,温暖了苏轼,也感动着后人。
朝云说苏轼是装了一肚子“不合时宜”,我想,正因为这不合时宜,苏轼才能成为永恒。在思想上,他儒释道兼收并蓄;在文学上,他诗词文赋有贡献;在政治中,他忧百姓忧社稷。他求的不只是个人的超脱,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士。他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身似不系之舟又如何,他已是所有人的楷模。他的纯真永不变质,他的文章代代相诵,他的气概感染后人。雪爪泥鸿,纵使他想淡去所到之处的痕迹,但历史已载下他绚烂的痕迹。
一个微粒 高一(15)班 肖磊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 是啊,人生短暂,就如同历史长河底浮沉的一颗微粒。但又是谁看破了尘世,却陷于尘世?是谁集萃道佛儒三家于一身?是谁在坎坷生活中保持豁达?是谁在勾心斗角中依旧有着天真?
他,就是苏轼。他是诗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他是爱国之士,“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是无鬼神论者,“神不敢于彼示其威灵,而乃加怒于一卒,无乃不可乎;”他是美食家,东坡肉传遍各地;他也是建筑师,杭州西湖一堤成为一绝„„
尽管成就如此之高,但他依旧弱小、渺小,他无法改变他的命运。尽管历朝天子对他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真挚友人,但小人之间难测,皇后亦不能长久持政,他的命运注定坎坷。
王安石行新法,苏轼外调任职,颇有政绩。东坡不死,小人辗转反侧。元丰二年,因诗文文字含诽谤之意,入狱后释放被贬。元佑四年,出知杭州,此时新旧党争蜂相对。旧党失政,苏轼被贬英州后再被贬,直至儋州,被流放到天涯海角。最后,遇赦回归却卒于归途常州。
他节节攀升,身居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被小人陷害,一贬再贬。如此人生的大起大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落,他无可不发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却依旧得加一句“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为何?此便离不开他伟大之处——乐观豁达的态度。他修三教,也许不忠、不沉醉于一种法门,但融会贯通,这便是另一可佳之处——适当。
人生的旅途上本就充满荆棘,遇上欲望的丛林,适当地追求便是存活的法宝,但逢上大起大落,妻离子散,兄弟难见时,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便是明智的选择。
我们出生于这个世界,亿万分之一,如沙漠中的微粒,不足一提。但我们能幸于此,便有我们存在的价值,哪怕是绿叶,但叶子的美总需要时间等待。所以我们在危难,消极中不必气馁,而要寻找自己的价值,让它熠熠闪光,让它倒映着自己微笑的人生态度。
“„„他究竟是哪个微粒,又何关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高山仰止 高一(17)班 陈欣妍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大文豪之一。他多才多艺,他的词,名篇众多,脍灸人口,汪洋恣肆,清俗豪健,自开豪放一派。同时,他的书法,他的画,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永打不倒。
他,就是苏轼。
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豪放的词家,一个超脱的文人,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苏轼的人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 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疑。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左笑我,早生华发。”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强烈的进取精神。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通,不因哪方是得势新贵而趋附于一边。这也是他在佳作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讲述辨证处世,物我合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一切的失意潦倒,痛苦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只量个瞬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也无尽也,”水、月、人都是既变也不变的。变是永恒的,不变也是长久的。个人对于广博浩瀚的自然又算得了什么呢?伟大与渺小,原是一回事,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瞬间啊。世事都将转空,横空的人物都终成过客,倒不如寄情酒歌,托意萧音!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乐观、旷达、超然、自适、超越功利、一切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佛家思想同样深深地印入了苏轼的人格和心灵之中。佛家说“万事皆空”,苏轼渴望超脱生死、贫富、得失、祸福、荣辱等一切世俗的悖论对人的心灵的束缚。了无丝发挂心,置之不足复通世,“他对功利人生结局看得透彻,对富贵等悖论淡然处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嘯且徐行。竹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他傲视红尘的洒脱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他感怀世事的处变不惊。苏轼的一生并非无风无雨。三次遭贬,一次坐牢,可谓大风大雨,他却能不惧风雨,一任平生,笑看阴晴。如果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人佩服的是能做到心中无晴雨。
在苏轼的内在人格精神中,儒、道、佛三家思想不是独立的,而是三家相互为用,以一种开放的兼容态度,取三家之精华,形成了他广博丰富、高中独特的人格情操。他的人格精神,无论何种风浪,百般刀剑,都无法动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苏轼,这样一个充满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物,虽然我们无法直面他耀目的光辉,但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也许,我们只能以仰望的目光,来解读这个世界不可一却又难得其二的苏东坡。
像山一样的巨人 高一(17)班 丁润民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同散落在星罗棋布的大地上的群山险峰,我们悄悄走过,羡慕地看着这些历尽沧桑的财富,时而停下抬头驻望,怀着一份仰视的敬意,认真欣赏,用心体悟。
透过林语堂先生著作的《苏东坡传》。我看到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旷古奇才——东坡居士。他尽管一生仕途跌宕,但始终有着坚定的信仰,就像那巍峨的泰山,遇事坦然之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居士在政治舞台上,演绎着独特的风韵,尽管有着无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可谓是北宋王朝的“巨人”。他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用诗词来抒发自身的愤慨、不屑。东坡居士与王安石曾为了江山社稷,争锋相对,唇枪舌剑,轰轰烈烈的“乌台诗案”由此展开。在他失败的那一刻,只是叹叹气,随后便又摆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其实,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位风流人物。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不必说,这位东坡居士早在古代就对美食有所研究,在美食界也是“巨人”。我们如今耳熟的“东坡肉”“东坡壶”都是这奇才的伟大“杰作”。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猎肉”,这无一不见东坡居士对生活的一种享受与喜爱。
东坡居士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琴棋书画绝妙高超,造诣少有人能及,是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欣赏他的苏氏行书,犹如素衣女子,或许只一件家常白衬衣,搭一条宽松的蓝裙子——暗底里是惊艳,表面看上去,一脸的知常与市井。它知道稍纵既敛,那样的克制与放纵——克制是放纵的克制,放纵是克制的放纵。亦有飒爽之姿,亦有缠绵之态,点染之余,只觉得生活是这样小桥流水,绿雪诗意。
《苏东坡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东坡居士的肉体虽会死,但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山。让我们一起仰视这位像山一样的巨人吧!
长恨歌
高一(18)班 赵佳文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我以为,文学家们对待糟糠之妻的态度,大多凉薄。
比如李白,大诗人一个人漂泊天南海北,喝酒吟诗好不痛快,却从不关心结发妻子与家中幼子的死活;再说郭沫若,竟将新婚妻子比作“隔着袋子买回的猫”,并在结婚第二日愤然出国——可他这位依媒妁之言娶进来的封建小姐又何错之有;鲁迅我是不敢议论的,可抛却了他头上“斗士”的光环,他也不过是个看不惯正牌妻子便不负责地另娶的“陈世美”般的男人罢了!
„„
太多了。“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可是有一个人,作为爱妻的中流砥柱,在我的印象中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痕迹。他的名字,脍炙人口,叫做苏轼。
苏轼,如林语堂所描述的“一个人们提及嘴角便有一缕会心的微笔”的伟大词人。他在我的印象中,有的便是豪放,洒脱,不为世俗纷扰的清高——谁能想到,这样超脱的苏子,会为亡故的爱妻千里扶灵,“手植松树三万栽”?
他的妻子叫王弗,是位大家闺秀,也是默默陪伴苏轼左右,随其辗转的一朵温婉的解语花。苏轼用功时,她相伴身边,也默默记忆,在苏子想不起来时还能提点两句;在苏轼被贬后,她不畏艰苦,甘愿当个农妇,一手操持家庭。这样贴心的妻子,却不幸短命死矣,难怪苏子悲恸无比,生死相隔,便在梦中遥相会面。
十年生死,已两茫茫矣。微寒的月光下,诗人伏卧,两鬓斑白,满面风尘。透过纸糊的窗户,后面晃动着人影,依稀看到是个年轻的女子。场景的突然变换和女子熟悉的身形,苏子立即明了,这是在梦中呢。他看着窗后的女子细心地梳头画眉,一如他们新婚时“如娥双眉长带绿”,不觉垂泪千行。他想去敲门,但总迈不开步伐:她怎会认得他?她在他心中永远停留在二八年华,他却年老沧桑疲惫不堪,她永远不会认出他是谁。时间这个残忍的东西啊,命运这个无端的虚幻啊,一刀下来,他们间就泾渭分明,再无交集呢。就像此刻,他无比清醒地痴望着那纤细的身影,那么近,那么远。多想就这样,大梦一生呵。
我不知他醒来如何,是大哭一场,还是一醉解千愁,反正是一种“肠断”的痛苦。“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先经历了陆游与唐婉般父母的阻挠,又如牛郎织女般被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断绝了全部往来,但他们的感情,在这样的打磨中不断坚韧,纵然人鬼殊途,但未了的余情使旁观的后人们垂泪长叹。
后来屡遭贬適,漂泊不定的苏轼,无论是漫步竹林,还是泛舟赤壁,应该都不只一次地想念过王弗吧。是在书桌前,美人轻拂红袖为他添上的袅袅檀香;是在“明月好风闲处”,他笑着为她簪上一朵飞来凤的明媚笑颜;是在孤坟之前,被松涛阵阵吹彻的无限思念„„
纵使回眸千百度,本应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却已不在。一曲离歌,教人长恨。纯情至性真东坡!
戏说党人碑 高一(18)班 施倩雯
二战期间,美国大兵兴致勃勃地将敌方首领的姓名印在扑克牌上,娱乐之余不忘工作。这倒也没什么不妥,顶多连累得牌上有名的家伙多打几个喷嚏罢了。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明朝末期,阉党专门搞了本《东林点将录》,个个有名有号,也算不得什么,毕竟一百零八将也不算侮辱人,更何况不识宇的小皇帝还夸晁盖“有勇有谋”,变相捧东林党嘛!
可北宋的“元祐党人碑”就有点恶心人了。党人碑上正儿八经列了以苏东坡为首的309个元祐时代人物的名字,完完全全一份黑名单。或许这些还说的过去,下面的做法就太不厚道了。
后来的魏忠贤公公要建祠堂,满中国都争着建,建完一扔,人民群众也不当真,魏公公也只有在刚睡醒时哄哄自己,姑做圣贤梦。反对派们生得早,生在北宋,不好意思张罗着给自个儿建几座庙、几座祠堂,也不敢跟程家朱家抢圣贤做,只能到处刻黑名单,恨不得人手一份。等到元祐党人们的大名连瞎子聋子都晓得一清二楚,反对派拍拍手,掸掸灰,满意了。苏东坡们就这样黑到体无完肤。
为了确保元祐党翻不了盘,还有各种规则需要他们遵守:这些人和他们的子孙永远不能在朝为官,忠贞家庭的子孙不准嫁娶“元祐党人”的子女,如果已经定亲,也要依令解除„„如果可以,反对派恐怕会干掉所有元祐党人和他们的子孙。当然,这一切都是圣旨,不过皇帝听谁的,谁都清楚。
现在,我便什么也不说,静静地坐着,看反对派们在舞台上张牙舞爪,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最后一幕丑角戏。等帷幕拉下来再拉上,便又是一幕精彩绝伦的戏。
如他们所愿,元祐党人出了名,风风光光了几个朝代,可惜都是好名声。
我真想把反对派们拉出来,站在我旁边看着,他们恐怕还不明白为什么坑旁人的人掉进了坑,被坑的家伙反倒稳稳当当站在隆起的土坡上。
这里的道理同魏忠贤倒台、反法西斯胜利是一致的——公道自在人心。或许反对派们真当庆幸雷是辟在碑上的,不是辟在他们头上的。
也谈后宫参政那些事儿 高一(18)班 陈留佳
《苏东坡传》里说:“苏东坡总是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的确如此。
仁宗、英宗、神宗的皇后一个救了他的命,一个拔擢他得势,另一个阻止了他客死蛮荒。因此书里又说:“宋朝特别幸运,能接连有贤德的皇后出现。”
我身边许多朋友对这句话嗤之以鼻。认为宋朝出多了“安分守己”的皇后,没有一位可以真正从后宫走向朝政,更是不可能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
细细想来,他们说的并非没有道理。早在商朝,就有了妇好这般横刀立马的女性军事家。热播剧《芈月传》中的“芈月”,其历史原型芈八子,即泰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宣太后执政的40年间,通过施展各种政治手段,合力推进秦国“东益地,弱诸侯”,扫除外患,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奠定了基础。
至于到了汉朝,女性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便更多了。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就是一位出色的女强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她将戚夫人砍断手脚,毁坏七窍,变为“人彘”的心狠手辣。但在政治上,我们看见了另一个吕后。她不仅废除了秦代严酷的刑法,且对百姓颇为体恤,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为“文景之治”开拓了康庄大道。吕后死后,代王刘恒即位,即汉武帝,他的皇后窦氏崇尚黄老学说,强调“无力而治”,在她执政期间,历行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这一强本节用的主张,使大汉民殷国富,为汉武帝犁庭扫穴,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创造了条件。
而唐代,几乎称得上是女性权力的巅峰。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有人批判她为了登上权力宝座不惜杀死亲生幼女,囚禁两个儿子以致后继无人的冷酷无情,但没有人可以否认她“在其位,谋其事”的兢兢业业。在位期间,她招贤纳士,举贤使能,使每一个人才都可以为大唐帝国(尽管此时已改国号为“周”)所用。在她手下,唐帝国已然焕发着生机,为“开元盛世”铺平了道路。而武则天的成功,让韦后、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众多后宫女子都渴望着女主天下。
反观宋朝,后宫女子的表现实在是太过“平庸”。仁宗之母曹太后平衡着朝中变法派与保守派的关系,且方式称得上谨小慎微,就已算是难得一见的“女中豪杰”了!
但宋朝后宫的风平浪静并非不是好事:既无汉武帝时赵飞燕的红颜祸水,祸国殃民;也无之后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耗尽了大清最后的气数。相比这些,宋朝的后宫似乎极为通晓中庸之道,讲究的是克己复礼,修齐治平,杜绝了后宫乱政的现象,宋朝存在了350年,恐怕与这也并非没有关系。
后宫并非绝不能涉足前朝,但要知晓自己的分量,拿捏得住自己的分寸。现在的很多影视剧丑化了女性政治家的形象,只着力于后宫的斗艳争宠,而《苏东坡传》里的几位皇后却告诉我们,也许女子的确偏向感情用事,却也能因此不轻易听信谗言,明辨是非。
我想,后宫参政这些事儿不能单纯地用好事或坏事来评判,但只要听信心灵的选择,尽心尽力为国家打算,后宫的女子决不会输给前朝的男儿!
开在东坡生命中的白莲花 ——读与苏轼有关的奇女子 高一(18)班 王舒颖
“在中国流行一个很美妙的传说,说苏东坡有一个虽不甚美但颇有才华的妹妹。”民间故事中,苏小妹是个顽皮“刁蛮”、犀利敏锐的才女,批评起东坡哥哥来毫不留情。比如一则故事中讲,东坡与佛印去寺庙参观,东坡打趣佛印“看你像一坨屎”,佛印却一本正经地说东坡“像一尊佛”。东坡回去得意洋洋地告诉小妹,苏小妹却给东坡当头一棒:“心里有什么,嘴上才说什么。”
可以料想,这位苏小妹是何等的智慧敏锐。尽管认真严肃的史学家们无法证实苏小妹的真实存在,但我宁可不理不睬他们的研究结论,甚至把苏小妹想成一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一位令兄长无可奈何的小妹妹。毕竟对待历史的长河,专家打捞上来的是理性,如同兽骨、树根,硬巴巴的;我们想要淘出来的不过是感性,是细枝末节的东西,有流传已久的真假难辨的事迹。苏小妹是否确有其人并不十分重要,在人们心中,她千古流芳,成为历史长河边盛开的一朵白莲花。
关于苏轼,自然免不了他的数位妻妾。第一任妻子王弗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的,却聪明能干,与苏小妹琴瑟和鸣。她总是提醒苏轼为人处事,帮助苏轼识人交友,堪称苏子的导师与保护人。王弗二十六岁之年病逝,苏轼千里扶灵将其送回眉州故里,并为其留下了那道凄切哀婉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十年后,苏轼在官场遭人迫害时无比思念睿智明理的亡妻,我猜想,他在吟诵“夜来幽梦忽还乡”时,心中一定无比渴望有王弗在他身边指点迷津,助他在官海中扬帆航行。
第二位妻子是先妻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温柔体贴、善良美貌,不失为一个贤妻良母,陪苏轼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流放谪居无一怨言。
像林语堂所说,喜爱完全是出于某种癖好。我想王弗更能干,王闰之更柔顺,但不必拐弯抹角,我更偏爱小妾朝云。朝云原是王闰之的丫鬟,天资聪慧又坚韧勤俭。苏轼晚年颠沛流离,常年放逐在外,皆是朝云服侍左右。此外,她能识透苏东坡的心思,在家中其他女子说东坡“一肚子学问”、“一肚子墨水”时一针见血:“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她与苏轼都笃信佛教,两人在思想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令苏轼引其为知己,将她化作月下梅花,隐约朦胧,绝与尘世俗态不同。
三位妻妾,是开在他心田的圣洁脱俗的白莲花。
最后提及的,是官场上给予苏轼幸运与荫庇的几位皇后。在苏东坡时代,皇帝大多昏庸无能,可四个摄政的皇后都极其贤德。她们敬佩才学高、人品佳、政绩光辉的忠实老臣,在朝中能明辨是非善恶,不被小人蛊惑利用。被贬谪、被诬告的苏轼总是被她们迎回朝廷加以重用,使得这一天下奇才还能为大宋王朝尽一份心。
这些深宫中的女子,如同冷静优雅、恬淡睿智的白莲花。苏轼的一生因这么多白莲花而愈加俊逸非凡。
也谈“宿敌” 高一(18)班 王舒颖
林语堂先生是个爱憎分明、感情充沛的人,这一点在《苏东坡传》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他的笔下,怪才宰相王安石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不为别的,就因他多次迫害苏东坡,强行推行新政,便可以评定他是大宋罪人。
《苏东坡传》中的苏王二人是一对宿敌。王安石迎合统治阶级推行新政企图丰盈国库,苏东坡为黎民生计着想公然反对,在王安石及其“爪牙”的重压下孤军奋战;后两人晚年相遇,苏斥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仍然为自己开脱。
看来,苏东坡与王安石是无法化解的宿敌了。可是史料上记载,两人到晚年已是精神知音。实际上,当苏轼身陷乌台诗案时,只有三个人挺身而出救苏轼,一位苏辙,一位章惇,另一位正是王安石。即便王安石的兄弟王安礼遭遇政治困厄,他都没有出言相救,即使弹劾苏轼的李定和舒亶都是王安石麾下的改革派,他都反感“因言获罪”的政治斗手。已经退隐的王安石用特殊奏事权向皇上进言:“岂有盛世杀才士乎?”
而苏轼被贬下基层后看到百姓在旧政下的悲惨生活也有所反思,开始理解王安石一意孤行变法的行为。
黄州四年后,苏东坡来到江宁,与王安石游山玩水,谈诗论佛将近一月。两人互相唱和,诗信往来,王安石赞美苏东坡“不知几世方能出此一个”,苏东坡更是作了《次荆公韵四绝》相赠。历经仕途坎坷的东坡在诗中流露出对王安石这位孤独体弱的前辈的同情与感伤。
钟山相会,他们对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几十年的仇怨涣然冰释。“宿敌”何在?
两位文豪都有着操守严明、光明磊落的性格,都为宋朝殚精竭虑,尽管两人分属不同派别,但几经宦海沉浮,他们心系百姓的心灵愈加闪耀,像两颗明亮的星,被对方的光辉所吸引,逐渐成为莫逆之交。在两人书信中,苏东坡数次提及想买田江宁,相伴荆公于钟山之下。
宿敌何谓?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这个问题,便是林语堂先生怕也很难回答。因为他与鲁迅恩恩怨怨从执教直到一方逝去都不曾了结。两位文学大师从相互扶持到相互猜忌,发展到彼此的“畜生”对骂,怕是真成了宿敌了;可当鲁迅在上海逝世时,林语堂挥笔写就悼文《鲁迅之死》:“鲁迅投鞭击长流,而长流之波复兴,其影响所及,翕然有当于人心,鲁迅见而喜,斯亦足矣。鲁迅来,忽然而言,既毕其所言而去,斯亦足矣。”
爱憎分明有如林语堂的人却在“宿敌”逝去时挥笔而赞之,教我如何相信这世间竟有“宿敌”的存在?正如林先生所说:“宇宙之大,沧海之宽,起伏之机甚微,影响所及,何可较量,复何必较量?”
噫嘻,宿敌之不存可知矣。
东坡很傻 高一(18)班 周之遥
苏东坡很傻,真的。
你不要去看他有怎样怎样的诗词,有怎样怎样的文学地位,或是专家们对他有怎样怎样的评价;你不要为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诸如此类的潇洒旷达而倾倒,甚至不必要把他的种种趣事加入到你的作文里来。
因为他真的很傻。
他傻得不知如何为官。他不顾历史的大潮,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为了小小的“草民”的利益,而弃大局于不顾。古来成就大事者,哪会没有牺牲呢?但显然,他不懂这个道理。王安石当政时,他去上万言书,如石沉大海;王安石失势后,他不趁此机会谋得高位,又去一心做事,最后恪守什么谦退之道,做一个太守。他如果真的聪明,大可以学学吕惠卿或是章惇,怎么会一生郁郁不得志呢?
他傻得不知小心谨慎。他一次次因自己所作的诗被贬,“乌台诗案”还差点儿让他掉了脑袋,可他仍不知悔改,对朋友说倘遇饭中有蝇仍须吐出,连自己的妻子都说他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他总是无条件相信任何人,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态度,完全不明白“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还需要王弗在屏风后帮他辨别。这样,怎么可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呢?
最关键的是,他傻得不知世人眼中人生真正的意义。他会酿酒,他好饮酒,他修炼瑜珈,他信佛,他纵情山水,但他偏偏不好为官。人们说他乐观旷达,说他淡泊名利,超脱于尘世之外,但这些又能如何?能吃吗?最后还不是自嘲“已枯之木”“不系之舟”,和黄州惠州儋州的平生功业?他竟不明白,或不愿去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世人营营以求之的名利与金钱、权力和荣耀,而甘愿去做一个农夫,与林婆、穷秀才为伍。他的一生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出路,没有对自己说“既来之则安之”,而是不断地抗争。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古人,但恐怕也只是“不合时宜”罢了。
这么说来,苏东坡大约真的是很傻的了。
文与忠
高一(18)房明清
苏东坡若在今天,身份证上大名自是苏轼,可人们总不这样叫他。他的许多别名——苏东坡、苏仙、苏文忠等,所表现的性格品质确实值得深究。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被贬黄州后,他不改旷达任性的性格,学起白居易在黄州东坡上种花、吟诗,便也自号为“东坡”,自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
但若要严肃起来,他在生死簿上谥号应作“文忠公”才对。这一说便道出了他在两方面的成就,即文学艺术与政治主张。
文学上,他涉猎领域颇多。除了画家、书家这些,我们更加熟悉的应是他在诗歌、散文方面的造诣吧。林语堂也总拿他与李杜二人作比较。我想,在许多生平文献、友人语录对他的描写中,我们可比较得出,他不失李白的飘逸,也不失杜甫的世相;只是他比李白更多一份真实,比杜甫更多一份轻愉罢了。
虽说他性格随和,也并非说他在创作上完全就是天马行空,不讲技巧的。苏东坡曾向谢民师透露过自己对文章的态度:“文章如精金美玉,定有市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历久弥新是经典必备的一大特色,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要去追求为文之道,他的好作品已然在那儿了。我想,这蕴含的意义须有足够的深度,似深山矿脉,不管各读者品读理解能力如何,总能从幽深的隧洞中不断挖掘获宝。
政治上,我们确能见到他严肃起来而坚定不移的可爱的样子。若他的观点深受赞赏,或许我们还见不到他如此坚定的模样呢。对于他主张的各种举措,究其根源,和王安石所说的“爱民”是无异的。只是他更愿意低伏下身段,更亲近百姓而不浮于口号罢了。因此他更了解百姓身心疾苦,在朝堂上直言不讳,越贬越亲近了乡山野水,越贬也就越亲民了。
如范仲淹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苏东坡在朝廷时既操心政事,闲时于府中可创作解闷自娱;被贬在外时他便想,“这样也可更直接地关心民生了”,于是又凡事亲历亲为,闲时又过隐士般种花、吟诗的旷达生活了,且不离同道之友,如黄庭坚、佛印等,亦可饮酒大谈禅道,游赤壁,岂不乐哉?
可见,他的“文”与“忠”是离不开的:他为人忠耿,不择政治风向;为文率性,洒脱而无心机,于是因言获罪,屡遭贬谪也就难免了。
历史大潮中,他不是一个可决定宋船航向的人物。而对于这样自得其乐而任性“偏执”的像孩子一样的大家,我们也只好笑称其“文忠公”了。
东坡未老 高一(16)班 刘心悦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就是苏东坡,一个率性洒脱,如同清风流水般的人物。
提到苏东坡,往往首先想起的是他的两赋,而正是这两赋,得以揭示出苏东坡如清风流水,快意潇洒的原因。
水月不断变化,但其实质却没有改变,宇宙和人同样不朽。与其自寻烦恼,不如好好享受曼妙的山水,饮尽怀中的美酒。
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以不变应万变。借毛主席的话即是“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但苏东坡的静又不是死板的静。东坡的静中带着圆融与流通。这一生苏东坡走过了太多地方,看过了太多时事。他功成名就时,周围无数文人墨客围绕在他身边;他受人排挤时,只剩下几个知心人。他都自然的接受了,这不是一时的转变,是他在风雨中修行的结果,愤怒和苛酷的火气已无,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
我言苏东坡之可爱,是因为其极易亲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向东坡去靠拢。他之人生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我们去仿效的。
若让我用一个比喻来言时光与人内心的关系,那么时光为流水,人的内心是流水中的一颗鹅卵石。一开始我们的心棱角分明,后来啊,流水冲啊冲,我们的心就圆润了,就不再有那么多棱角了。
东坡对自我的打磨方式,我们也可以尝试,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适应环境,融入环境,同时不忘初心。生命力、创造力、想像力,这正是苏精神溪流的源泉。
有的人说东坡的词老了,被传诵了千百回,早已失去了新鲜感。
但我却执著的相信着,东坡未老。他带给我们的亲切的、温暖的慰藉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他给人的警言像清夜的钟声般久久不散;他开朗的性格和广阔的胸怀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东坡是不会老去的。
他至今还带着孩子气的笑容,行走在广褒山川的每一寸土地上。
序幕与尾声 高一(16)班 王晨莉
“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不过有这种区别——人生如戏剧,但是在人生的戏剧里,最富有智慧与最精明的伶人,对于下一幕的大事如何,也是茫然无知的。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总包含有一种无可避免的性质,只有最好的戏剧才庶乎近之。”
以上这段话算是林语堂先生创作《苏东坡传》的动机,对苏轼“幕落后的断语”。但这论断倒不是仅针对于东坡先生的。我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种形象的真理:
人生如戏剧,梦般的性质。
古代的帝王将相们,野史上对于他们出生时的记载,总有些神乎其神。或是出生之时满室霞光,面相非凡;或是出生之时某某下凡,托梦于其母,着实很“梦幻”。但不管怎样渲染,他们人生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落幕之后,便又成了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供后人“研究”。
一度想不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研究那些灰烬背后的故事,难道不是在浪费时间吗?现在想来,研究历史纯粹是人的好奇心在作用。当年的史官们编史是秉承公事的敬业之举,而后人观史则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心了。一则想从中窥探前人的生活,二则为了从中获取些经验教训,这总比自己亲身实践来得快得多,也便捷得多。毕竟,没人敢把自己的人生当作实验品。
人生这场戏,拉开序幕,便是正式演出,不存在彩排的可能。
帝王也好,布衣也罢,对于自己的人生,总是步步精心的。因为失误了没办法求导演重来一遍,毕竟导演就是自己;同样的,我们也是自己的编剧,对于人生的下一幕可以肆意想象,但对于下一幕究竟会如何,终归还是迷惘的。
中国有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算命师。据说“通晓过去,预知将来”,好像是属于能够作出“庶乎近于人生的最好戏剧”的那类人。可实际上,他们也只是比常人多了些察颜观色的本领并以此糊生罢了。若真能预知将来,他们又何需以给人算命为生呢。
随着时间流逝,人生的剧本不断地增厚„„直到最后一页掀过,便成了后人眼中的历史。序幕是生,尾声是死。生死之间,便是我们的人生。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乐活人生 高一(19)班 崔彤
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年间长大,他的一生影射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腐败、黑暗,终未能泯灭他的达观,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床上留下的是他不变的魅力。
苏东坡,一个聚才华与善仁的大家,在文学大师林语堂的笔下,走进每个读者的心中。正如林所说,写一个人,只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了解他,对他有惺惺相惜的执着以及深深被他的人格所感染。在现实且尖酸的历史批判中,能够遗留美名不被人诋毁的伟人甚少,然而苏东坡当之无愧。
生于苏家,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的熏陶下,他的才情得以很好的发展与培养,在他的身上,有祖父苏老泉的质朴自然,有父亲苏洵的才赋过人,有母亲程氏的仁厚慈悲。只可惜,他的一生坎坷多舛,不断地遭人迫害,但他终其一生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人可以怎样的旷达,对生活怎样的乐观与追求。
读这本《苏东坡传》,似与东坡为友,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他对人的付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为百姓谋求光明的责任和担当。在王安石变法中,这个妄想主义者用其自以为是的新政,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这个国家逐步走向毁灭。苏东坡等忠志之士,不畏强权,于民间施善,但终未能抵挡历史的潮流。昏庸的君主将忠臣下贬、流放,青苗法让黎明百姓在沉重的债务下难以喘息,变法的最终失败则是宋朝的又一次衰弱。他,在徐州收拾王安石留下的烂摊子,为了百姓的生活不断建设水坝等工程设施。他不因俗见而去改变自己,只是赤心为民。
无论命运将他如何捉弄,他总是过得快乐,无忧无惧。生活对他来说像一盏清茶,总能在涩口中品出几分甘甜。
他用一生去真实的诠释自己。他为别人画扇子,他不仅没了房子还丢了钱,他会恨事但不曾恨人,他用一笑去面对俗世的恩仇。于是,生活也没有亏待他,给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三个女人。堂妹是她青春岁月里的一阵微风,却留下了一生的印记,后妻王闰之则是一生的知己。他享受生活,追崇玄学,总是无视尘世中的纷扰,用喜悦的心灵去诠释自然的永恒。终了,究竟是结束还是开始?
当庇佑他的皇太后走后,他似乎也走上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患病后,他并未消极避世,“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他将成为星辰,将乐世的精神化为一种力量,永存人间。这是肉身的结束,灵魂之旅的启程。
林说,苏东坡这个名字只是一个记忆,那万古不朽的是他的多面丰富的情感与不变的乐观。而我读完后,才发现,人的存在是超出肉体而立于灵魂之上,苏东坡的真性与洒脱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所谓苦乐,自在人心。
奇人苏东坡 高一(19)班 许昕宇
不是人人都是苏东坡,不是人人都有他那样曲折的人生。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几度升迁几度遭贬,到头来都近乎一场梦。梦里的辛酸他独自品尝,留给大家的是悠闲的快乐。有人曾说过,人生就像心电图,只要你还活着便会曲折不平,当它一帆风顺时,你就死了。而苏东坡一生的大起大落,正说明他的内心的热情似火,就像林语堂所描述:“他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的脾气以及他的一生都像烈焰,到处给人生机和温烈,也一路烧毁了某些东西。”但他又心若止水,用阔达的心态走完曲折的一生。
不是人人都是苏东坡,不是人人都有他那无可比拟的才华。
一提起苏东坡,大家对他最深的映像都觉得他只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人,他在政坛业绩再大,终被才华所掩盖。正如人们提起鲁迅,总觉得是现代最伟大的作家,却很少提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的诗,我们是打小就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所展示的人生哲理,使初学这首诗的小学生对其崇拜不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光读来就使人激昂豪迈;当然在他曲折的一生中,也不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望”的深情款款与淡淡忧愁;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之诗也不少。其诗如其人,苏东坡曾说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的诗也是上可赞帝皇之气,下可抒百姓之言。几乎自盘古开天避地以来万事万物,喜怒哀乐,无不在他笔下舞动。
不是人人都是苏东坡,不是人人都像他一般乐观豁达。他人生曲折的辛酸独自品尝,却永远传递快乐。曾听说一句话;“所有喜剧演员都是悲剧寅员。”他们将欢声笑语送给观众,自己却在内心悲伤。苏东坡的乐观豁达把他悲剧的一生谱写成了喜剧。“乌台诗案”的发生,人人为之感叹,他却不曾郁郁寡欢,只是随遇而安,而且每当遭贬他的才情仿佛才得到充分的发挥。被贬密州,他写出了《水调歌头》;晚年被贬蛮荒之地,依然以明朗豁达的心态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是人人都是苏东坡,不是人人都像他一般心存浩然之气。
他当权时,取于直谏。不畏指出王安石新政的种种弊端,上书皇帝写了万言书,你绝对感受不到他是那个淡泊的苏东坡。一朝失势,无奈被贬,他便远离喧嚣,习惯淡泊,真可谓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了“宠辱不惊,闭看庭前花开花落”。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已成一段回忆,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快乐,这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
东坡东坡 十班 李洁
翻阅许久,《苏东坡传》终究还是翻到了尾页,合上书,信步立于窗前,春阳照拂下河面闪烁耀眼,黝黑的土地上已然抹上新嫩的绿意,暖风徐徐,天空纯净碧蓝。东坡,这是千年后的春日„„
其实要写这样一篇读后感,是及其不易的,苏东坡这个人,是简单与复杂的综合体,文人大家都曾写过他,倾慕赞美之词怕是自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到今日,从未间断。着实不敢妄言我有多了解苏东坡,林语堂先生将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我犹如偶得挚宝的古董收藏家,在字里行间细味摸索。
拂开历史的烟尘,在中国诸多文人骚客中,我最喜爱的,与林老先生相同,也是苏东坡。记得尚在幼稚园时,念他的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小女孩大概对美的事物有着自然的偏爱与喜欢,那时的我知道西施是个肤白貌美的女子,想来东坡以美人喻美景定然再合适不过了。后来长大些,亲游西湖时恰逢烟雨迷蒙,远山含黛,湖面之上水雾氤氲,宛若女子薄纱遮面,待雨过天晴,雾气尽消,湖面上古朴的游船与波光一起浮动,湖边垂柳成行,似欲低翠,恰似江南女子温婉柔顺的眉眼。西湖的诗情画意,与苏东坡的诗思相结合,便是锦上添花。
中国古代兴盛的贬谪文学,在东坡身上也有体现,他性格豪迈,没有感悟便挥毫泼墨,而那些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诗篇被奸邪之人细细研究,生拉硬扯,愣是要挖出东坡对朝廷的不敬,好将他放逐到天边,远离帝王的视线。我更愿意把苏东坡所受到的迫害理解为是他人对他的羡慕。羡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向前走一步,可以变为钦佩,将其视作榜样。向后退一步可以变为嫉恨,将其视作敌人。政治是繁杂纠结的,当心存大志的宋神宗遇上固执坚定的王安石,历史注定要爆出惊人的响声。王安石的变法终究是失败的,其实他是个可怜的人,他的目标坚定,始终忙忙碌碌,为实现心中所想,不惜代价。到头来却被朋友背叛,自己也遭贬谪,但不管怎样,在心疼东坡时又有些喜悦,他本就是那么一个与自然相融的人,他的世界,山重水复,层峦叠嶂,曲径通幽,雾失楼台。他与山水相遇,用文字记录描绘,用墨笔肆意渲染,赋予了山水恒久的生命力,刻上苏东坡三个字,灿灿然闪耀在天地间。
大街小巷,游人如织。苏东坡在哪里?郏县的三苏园好大好空旷,东坡的卧眠地,像一个圣地,荡涤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东坡没什么陪葬品,陪着他的只有诗词文章。但我总觉得他不在三苏园里。在黄州吗?那时他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他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的《寒食帖》。在惠州吗?他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乐观,他把朝云葬在了那里。似乎都是,又不是。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他都赫然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拣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文章诗词无不在磨难中完美,茶道也有研究,并得个美食家的美名,他任性逍遥,随缘放旷,名纵千古,一身可爱。似乎只要一念起他的诗词,他便会出现。
林语堂老先生总结得甚好“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世,他只是永恒在刹那间显现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他离去,风将他体内的节气,傲气吹向四方,散落在广袤的土地上,蜿蜒的河流里,散落在他挚爱的山水里,让后人得以惠泽,得以浸润,得以洗涤。
林老先生漂洋过海,却将有关他的古籍携带身边,我抚抚《苏东坡传》的封面,往后时常翻阅,便如东坡一路陪伴。
黝黑的泥土上,浅草蓄意萌发,恍惚间看到东坡须发飘逸久久站立的样子,日月交互,光华流转,然这天地之间,总有什么是不变的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
——谦退之道 四班 宋佳佳
有登龙之术,也有谦退之道,苏东坡不愧为谦退大师。现在苏东坡的情况是不追求政治,而为政治所追求,颇为有趣。当然,这是原作者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
同党当政,仍然失败。自然是因为他一直想摆脱一个颇为人羡慕的政治地位。但正常人是不会这样想的,在科举制度下,寒门士人发奋读书,考取功名,也都是为了能够做上大官,过上所谓的好日子。
但苏东坡的心始终没放在政治游戏上。他本身缺乏得最惨的,便是无决心上进以求取宰相之位,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倘若他有意,再加上太后恩宠,他会轻而易举地弄到手的。
还有,苏东坡的这种思想并不是一时一刻。当他的妻子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他写的诗里有下列的愿望: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见,苏东坡深知朝廷官场的险恶。朝廷中与他对立的就属王安石了。苏东坡不愿做官,王安石要做大官。在我们眼中,这两位都是古代著名的诗人,而在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眼中,他们是敌对党。在两年之中,苏东坡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成为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肉中刺!苏东坡不去,此等人不能再起。
五十三岁,在当时应该算是高寿了,而苏东坡却在向皇上再三恳请让自己降职远调,终于在那一年,他如愿被调任杭州。
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社会上,我们同样需要像苏东坡先生这样的谦退之道。年幼时,我们也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与同学争论不休;但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年龄,应该是不会这样莽撞冲动的,因为我们知道,对自己来说,友谊的重要,别人对自己看法的重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此,我们要学会忍让与宽容。
我们不需要去嫉妒别人比自己出色,当别人不愿帮助自己时,我们也不需要向个小人一样去乞求。就像苏东坡一样,只有你嫉妒他的分儿,别想他哪天会嫉妒你,别人再好,那也是别人的,终究不是自己的。坚持自己才最好。
这,就是谦退之道。
笑看人生
高一(19)班 赵辰颖
他将世间山川美景凝于笔下,他将姿意人生的豁达胸怀藏于心中,他将他对于世间疾苦,人生的坎坷始终抱着的乐观心态泻于纸上。他用豁达铸成笔尖,他用至情写下诗篇,他用那笑看人生的态度在茫茫的历史中留下了永不可泯灭的痕迹。
苏东坡应是很多人喜欢着的,也该是许多人喜欢着的。
他有时像一杯清茶。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气息萦绕于鼻尖,就如同是他的人一般,淡雅,清宁,也只有这样的雅士才可吟出“明月夜,短松冈”的淡淡哀愁;也只有这样的至情之人,才可诵出“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的隐隐期盼;也只有这样的懂得世间疾苦之人,才会谱写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寥寥孤寂„„浅浅地抿一口清茶,鼻间的清香与口中微微的苦涩奇妙的混合在一起,这般独特的味道,该是东坡的味道。
又有的时候,他就像是一阵风,不经意间便掀起了你心中的涟漪。在我的眼中,风该是自由的,谁也束缚不了它,它恣意地闹着,笑着。就该是雨中走来的洒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又或许是心中惦念着那个三国中雄姿英发,轻摇羽扇的少年,一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道尽了风华。不可否认,东坡的诗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诗词上的享受,更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他就这样带着豁达,带着笑意走进了你的心间。
无法否认,真的有爱上东坡的冲动。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林语堂先生也是厚爱东坡的吧,他认真仔细地寻觅着词语,生怕一个不小心便伤了一个大文豪,要不他怎会这样赞誉东坡:“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于温和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最后仍然想用林语堂先生的话做总结: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东坡精神永存于心。
云淡风轻说苏轼 高一(19)班 甘云飞
提到苏轼,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他的豁达胸襟,他的雄才壮志,然而我想到的却是他的孤独。
[一] 苏轼是谁?
他是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士大夫,是诗人。他与欧阳修有师生之谊,与和尚佛印为友,与大通禅师相交甚厚,甚至历代皇后对他恩宠有佳,这样洞察人情,通晓世事。
无论给苏轼多少种定位,都无法回避他一生创作的大量诗词,他的身份首先是一个诗人。诗人似乎很多都是孤独的,苏轼也不例外。他本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壮志入世,却屡屡失意,从与王安石的政治纷争到乌台诗案,他始终坚持初心,却一次次被贬。他有独到的政治见解,在风雨中保持清醒。他就像神,永远能透过厚厚的云层看清太阳,而神坛下的人叫嚣着,这样的神该是怎样的孤独呢?
[二] 孤独成就了苏轼,也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黄州对于苏轼,宛如大地对于巨人安泰一样,可以赋予苏轼超群的智慧,思考的能量和绝伦的文笔。遥想当年诗人泛舟江波之上,借着如纱如水的月色,与人把盏笑谈,挥毫写下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旷世之作。那样的夜晚,诗人一家或寄居于小小寺庙,或局缩于简陋茅房,忘却了自己身处逆境的他,在这夜阑人静之时,还端坐窗前,秉烛研墨,其神情之从容,笔锋之流畅,犹如天授。
依我看,这或许与苏轼对于 “禅”的信仰有密切关系。
读书人信仰宗教,本是再平淡无奇的事情。宗教向来与艺术、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孤独一样,参禅悟道也成就了苏轼的文学。“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他的内心世界越发淡定,而到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已到了无喜无悲的境界。
有人说,苏轼学佛但不信佛,是因为苏轼本身是佛;我说,苏轼学佛但不信佛,是因为苏轼知晓,他无法成佛,只好以平淡之心,远远观望。
因为只有在这种无尽的观望下,才能更加看得明白,更加洞悉一切。
[三] 说苏轼孤独,苏轼其实并不孤独。他的风格影响到秦观、张耒等一批诗人。可以这样说,苏轼之前,一无苏轼,苏轼之后,无数苏轼。有人说,苏轼是一阵清风,一生快乐,无所畏惧。我说,云淡风轻,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苏轼。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在逆境中豁达 高一(19)班 陈 锋
窗外飘摇着树叶,雨点顺着风击打在窗户上。内心甚是不快,而悲伤也愈来愈浓。想起古代有位智者,能够乐观潇洒于困境、悲伤。
苏轼,号称"东坡居士",少年时便十分聪颖,又非常勤奋,背诵一篇文章先将其抄写一遍;这也为他日后的才华奠定了基础。再看看如今的学生,大多都没有苏轼聪明,而又不如苏轼勤奋,于是就缺少像苏东坡那样的人才。
漫步在小路,我看着地上的光斑,神志似轻烟飘起;看着前方,我似乎看到一个人影,细细望去,竟是苏东坡在前方仁立着。不识苏东坡,但从他的气质可以判别出来。我似坚定了心,加紧了步伐,直步紧紧跟去,想要和苏轼同行。
当然,苏东坡不仅是名学者,还是一名寄情山水的美食家。"东坡肉"闻名于中国,其中体现的是苏东坡对生活的热爱;"能吃会玩"也成了人们喜欢苏东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热爱生活的本质是苏东坡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东坡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才子,但他的人生却并不顺利。虽得皇帝尊敬、太后宠爱,但苏东坡却一直被贬官。这也应证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苏东坡在面临困境时,能够保持自己的心态,依旧坚持洒脱于世。这样的乐观主义情怀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当然,苏东坡的乐观并不是退缩,该奋进的时候,苏东坡也会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状态。他曾经义书抗暴诗,那种豪情,是极少有的。苏东坡可谓是能屈能伸的圣人,在我看来,已近乎完美。
这个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而在以此激励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来渐渐趋向于那个我们所向往的自己。
苏东坡是人生智者,他有超越常人的领悟,豁达乐观的心态让他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不断前行。
醉笑浮生 高一(1)班 唐志雅
苏轼一生,自是坎坷。
他的政途生涯,始终**不断,在贬职流放、升职迁往中交替,经过五代皇帝,他活在宋朝的兴盛衰败之中。
苏轼一家都很出名,“三苏”更是耳熟能详,苏洵大器晚成,其弟苏辙淳朴柔和,而苏轼却是生性放达,为人率真。苏轼个性的“直”伴其一生,遭来不少祸端,但其魅力也在其直率。其妄王朝云评价之:“一肚子不合时宜”。着实妙哉!
细读此书,了解了苏轼的波折一生。苏进京应试就受欧阳修的欣赏,果不其然,很快他更名动京城,但在他为母守孝三年后,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宋朝的许多良臣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后苏轼自请出京,发生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写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灸人口的名作。等到高太后临朝听政,苏轼与司马光等人才被再启用,苏轼东山再起,其间废除了青苗法等,他在杭州筑建了苏堤留下“若把西湖比面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可老天始终要戏耍他一番,太后死后,苏轼流落儋州,在徽宗那位后被廉州、永州,最后身患疾病而死。可以说他这一生,波折不断,坎坷非常。
江
苏
省
兴
化
中
学
高一语文组选编
我一直很仰慕苏轼,首先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前面提到苏轼的性格就是直率,他生性放达,为人真诚,这一点正是他的可爱之处,虽说遭来些许祸端但这更给个性润色三分。而中年时期的苏轼,被贬黄州,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此时的他圆润不少,个性也没那般急躁了,在黄州他享受着简朴的农家生活,他说“人间有味是清欢”。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茶,点着山间素菜,心情多舒坦,他能体会平凡生活的乐趣,这是多数人所做不到的。而在杭州的苏轼更加享受自然之乐,建造苏堤更为杭州西湖增色,美伦美景。其次,仰慕苏轼是因为他的才情,苏轼的诗词总是别有一番风味,语言清新绝妙,比喻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荡气回肠,很随性而舒服的诗词。在他这里,宋词开始流行起来,没有唐诗整齐的韵脚却是别具一番风格,自由而浪漫。我是格外喜欢的。最后就是苏轼的深情,他为其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成为一代经典情词,动人之深,令人不禁泪目,后来与续弦王闰之相敬如宾而与王朝云更像是知己,可见苏东坡这人的真性情,对于自己的妻子都相处得很好。
苏轼具有大志,他也不枉一生,为后人留下经典诗词,为百姓带来幸福和安乐,通过阅读《苏东坡传》让我更加走近了解他,也更加喜爱崇拜他。
东坡不胜酒力却极爱吃酒,他思考人生哲学的大道理,在那古时醉笑浮生。
淡泊与艰辛中的睿者之光
高一(1)班 阮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默默呢喃着这句千古名句,仿佛透彻地领悟到这位集大成者悲悯的一生。
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过像苏东坡这样可爱的人,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书法家,酿酒实验者。他的一生好似重复着不断实践。
报国无门,岁月蹉跎,愤世嫉俗,化作了无边的浩叹。但少年意志,却并没那么容易消沉。岁月的磨砺,更砥难了他坚强的意志; 社会的变乱,愈加锤炼了他刚正不阿的个性。而时代的遭遇,让他的思考延伸得很远,很远„„
在宋哲宗掌权时代,王安石 推行新政,苏东坡站在保守党一派反对变法,于“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但他依旧乐观,无关命运,无关富贵。只是为了活出心中的信念,随波逐流的一生,失败与辉煌并存,在无人可见之地,终以生根,他不怕,不怕上苍的捉弄,只是用心的做好自己的每件事。
乌台诗案爆发了,苏轼被关入牢中,仅管很快就被释放,但却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这是多么难熬的一段时间阿!每天苏轼在冷如冰窖的牢狱中苦苦打发光阴,他一次次地透过监牢狭小的囚窗,看着看着酷热的太阳又看着冷清的月亮,牢狱的残饭剩羹和狱卒的呵斥他并不在意,他仅是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他在这剜心刺骨的悲痛中经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他无力也无法操纵自己的命运,他只有祈求上天的垂怜和庇佑,只有祈求有朝一日真相大白。除此之外,他的确是毫无能力了„„
从此,他不再对自己的仕途报有希望,他只是静静地,站在中国历史结点上绽放自己睿智的光芒,遥望大起大落的人生„„
第二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阅读体会
自认为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更宜当作一本文学性著作而非历史类作品去阅读。林语堂先生虽然在序言中也提到过其资料的可信度,但是就原始资料本身的真实度来看,这本书里所呈现的苏东坡未必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苏东坡。加之林语堂对苏轼其人一种天然的偏好和喜欢,难免在描述时掺加进自己的主观想法。抑或是写到某处情节时,他将自己对东坡居士的希望、同情和倾慕倾注进了他的笔下。
苏轼本人的性格和林语堂先生似乎出现了有趣的重合,或者说林先生本人将苏轼看作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完美对象:二人都是那般豁达、热情,待人是掏心窝子的真诚,是个秉性难移的乐天派,但同时也有其精明缜密的一面。似乎也同样是因为那孩童般的天真无邪,二人遭受到人生中的诸多不顺,饱受旁人的种种非议。由此看来,苏轼仕途上的不顺与林语堂人生中的坎坷是相似的,二人跨越千年的时光,通过这本书隐隐约约构建起一道桥梁。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带着他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赞美,颇有名士之间惺惺相惜之感。故而在对史料的取舍,尤其是叙述王安石新政时,对王安石的憎恶和为苏轼鸣不平,都显现出其著作本身的不客观性。林语堂把王安石写成一个无趣的政客,有时还明知故犯某些历史错误,在材料的选取上过于片面。王苏二人应是各有可敬可爱可褒可贬之处,林先生是对苏子瞻爱到极致了,也应了那句“写善恶是非最难”,故而林先生这本《苏东坡传》更适宜用文学传记的眼光而非史学书籍去看待。
林语堂写《苏东坡传》,用明明白白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像东坡居士般有大爱、有理想、有智慧的人,是如何度过他的一生——并且以一种洒脱乐观而豁达的心态,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度过这一生。如果以一个更宏伟的视角来看,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他们来说,大约都是不幸的。事实上,没有什么时代是完美的,但是反观苏轼的一生,抑或是林语堂的一生,他们都能够在不幸中寻找到最佳的生存方式,都以一种胜者的姿态度过了一生。林语堂大爱苏子瞻,写下了这本《苏东坡传》,不单为写史而写史,更深层地,他告诉世人该如何以坦然的姿态度过天生不幸的一生。
第三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今年寒假,奉老师之命买了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没想到自己却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他小时读完《范滂传》,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从小就给他进行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以后成长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他从小就展露出他的超于常人的才气,但这一点也没妨碍他的努力。苏东坡读书时就将经史诗文、经典古籍都背的滚瓜烂熟,这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毫无头绪。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再一个就是弟弟苏辙,苏辙的性格与他哥哥不太一样,他的性格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场上得意些。写完三苏,又要说说苏轼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过丈夫,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她是一个妻子,也更像一个聪明的管家,睿智的伴侣。不幸的事她英年早逝,这让苏东坡很是难过,曾专门写过一个词纪念她,这就是与贺铸的悼亡词并称为悼亡词双绝。
文中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东坡在官场的几次沉浮。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
幽默的他在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热爱生活的他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许多轶事。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传给后世“东坡肉”、“东坡壶”等。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多愁善感的他在《江城子》一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正直的他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让我们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第四篇:苏东坡传 读后感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GayGenius》。无论是“放任的天才”也好,还是“同志天才”,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在整本书里看到是一种充满无法抵达的无力感的仰望和倾慕。林语堂自己都在讲:“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所以我总是懒得谈论一本书的主题,以及仅仅对此发表感慨。读书多么私人化如高|潮一样不可琢磨,你不知道每个人的兴奋点在哪里。尤其是《苏东坡传》这样的书,就算他已然仙佛般境界,和我们当下苟且的人生又有一毛钱的关系?可,读书是和自己的人生有关系的,往往这样的一本书会告诉你书本内容梗概之外的东西,那有关你自己的人生,你会有所感悟然后充盈,而不是仅仅知道苏东坡的生平、熟悉他和王安石打架的过程以及熟练背诵他的诗词还有黄段子。那有什么用,你既然不是他就没什么意义,你的读书过程也不是在酒桌上多了一些谈资。你能做到的只不过是站在千年之后隔着另一个几十年前的人的叙述(这叙述还是经过张振玉翻译诠释之后的)冷静的观看一个人的一生而已。可以触动你的,是作为一个人的命运、际遇,投射到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长河中个体的卑微和渺小,没有什么可以担当得起伟大叙事的发光体。于是,我们就会更加犬儒的仔细的投入自己那庸常营役的人生中去,努力让自己活出些许不同来,即使是不能抵达苏东坡的万分之一。
毫无疑问,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热爱超越了一般界限。这本书的一精一髓也在于前言中充满激|情的讲述:“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这样的言语已经完全概括了一部书,一部生平。直教人心生神往。但,我不相信林语堂,因为他这样充满溢美的态度已经证明了他的不客观性,苏东坡的生平同样存在可商榷性。可即使是这样我依然被他的叙述和描写所迷住了,我宁愿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存在。我同时相信,林语堂那么热爱苏东坡,就是因为他是他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那个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可即使不能成为,可以走在这样相同价值观的路上,也是件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啊。就好像那些自诩为“王小波门下走狗”的读者们,其实心中充满的是一种童趣、单纯的快乐、自由轻盈的一精一神。
所以,看这种书的目的是,合上书之后你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想象着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即使最终也不可能做到。但这个过程就已经很让人快乐了。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二)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www.xiexiebang.com)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三)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
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那颗闪耀着豁达乐天之精神的“火”星灿烂夺目。一直很喜欢苏东坡的诗词。读罢林语堂《苏东坡传》更是对苏东坡的处世观及人生态度敬佩不已,我想苏东坡的诗词之所以为人称赞流传至今,更多的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苏东坡独特的人生思想。写传记不如写小说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必须要对史料有详实的考证,对人物要有清楚的认识。即便是这样,林语堂对资料的剪裁取舍恰到好处,加之一些艺术技巧和想象力,使作品超越于干枯的史料之上,使苏东坡的形象活脱脱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
书中有一章是“神、鬼、人”我觉得描写得非常有意思。苏东坡在早期为官时,适逢大旱,苏东坡心急如焚,决心以自己对神灵的虔诚为百姓祈雨,他亲登秦岭主峰,上表皇帝为太白山神恢复爵位,以求神明垂怜;他带着百姓千里迢迢取回池塘中的龙水龙水顶礼膜拜诵读祈雨文,神明仿佛有求必应雷声隆隆恩泽普降暴雨连下三日,庄稼都又挺了起来。此时最快乐的当属苏东坡了,为此还将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并著《喜雨亭记》记叙其之喜悦。从此事件中我们不难感受苏东坡与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的一片赤诚。当然作为那个时代的人认为祷告是必须的,乃至于他在做其他各县的太守时仍会祷告,他相信神明必然会尽其所能为人消灾造福。因此,林语堂在这个时候对他喜欢的苏东坡不由得调侃上几句称“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更因为他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简单说来,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这就是“火”星苏东坡,这正是他生命之火,他的生命总是充满着激情,尽管会奔波劳累,却充满快乐。
苏东坡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一生曾多次遭贬官贬职。他的政见也与当时执政发生冲突。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作为一名乐天派的天性。依旧执己之见,与“拗相公”王安石起矛盾。这本是一段坎坷严肃的历史,但经林语堂之笔,这段“王安石变法”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中也体会到更多苏东坡关于人生观,生命意义的思考。写到变法的具体内容时有很多条款是关于税收,土地之类的经济问题,林语堂仿佛变身为一名经济学家判定王安石变法的好坏,大概是对苏东坡过于喜爱,林先生时不时与苏先生融于一体,像是王安石成了自己的政敌。当然,他也承认王安石做事很认真积极并不任情放纵,也是迫不得已,但想法过于激进极端。林语堂称其为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王安石甚至觉得有控制文人学者思想观念的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则像希特勒,因为他一遇到别人的反对,则暴跳如雷——现代的精神病学家,大概会把他列为患有妄想狂的人,如此短小精悍,不失幽默的评价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相比之林语堂对苏东坡,王安石两人为官处世的的评价,苏东坡的豁达,乐天;王安石的激,有为,都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
当王安石为政事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东坡被贬黄州。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与友人下几盘围棋,种上一些庄稼,过着恰如神仙般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洒脱自由的生活使苏东坡的精神发生变化。乃至文风由原来的讽刺,尖锐变为温暖,亲切。留下大量的精品《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及我尤为喜欢的前后《赤壁赋》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很难看出是一种官方的监禁,而是苏东坡十分享受这种快乐生活的表现,这是他的超越和人生的感悟,但这是适应,不是妥协。面对强大的政敌,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即便是处于柔和的山水田园风光之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思考,“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矣,而又何羡乎?”这两句我十分喜爱。那种与世无争,享受每一秒每一刻生活的苏东坡就这样豁达乐天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无论自己是世间哪颗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所在。林语堂这样说他:“他是个佛教徒,承认生命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间的形式,却不肯接受人生的苦难,重担。”“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我读这本书是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而林语堂写这本传记也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一个近代作家去描绘一名几千年的文人,用林语堂自己的话说:“并不困难。”因为活着的人,他的未来会有许多未知性,而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因为读过其诗词书简,多多少少都知道些。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喜欢的人。而这种喜欢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正向往着拥有苏东坡这样的处世态度。这本传记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也有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取向和定义。“一蓑风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命的真实写照,谱写出豁达乐天之生命乐章。【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
再次购买《苏东坡传》,是网上看到推荐书目后。然后还是麻烦兄弟,网上购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部很好的历史人物传记,同时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本书,我清楚地了解了苏东坡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全貌,而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射出的洒脱、超然以及慈悲的情怀,非常完好地诠释了苏东坡的性格和精神境界——我认为林语堂的文笔非常适合描绘苏东坡这个人,因此本书不但是传记,甚至可以当做文笔优美的小说来读。好事多磨。本应快递公司送到家的书,却要求家人去市中心自己龋而他那几天工作又特别忙碌,让市里的一位朋友去龋朋友取书后又去了外地。等朋友从外地回来把书送到家的时候,已是十多天后。
当时正在读也是让兄弟买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家的作品,与以往看的书有明显的不同。高屋建瓴,学贯中西,深入浅出是什么样子,从书中终于大致了解。遗憾的是书中许多都是摘录论语等的章节,才疏学浅的我,应该能看懂实在却看不太懂。于是转换战场,捧起了《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样,大家的作品,读之味道的确不一样。这是一本作者用英语写就而通过译者翻译成汉语的书。而书的主人公却近千年前的很中国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对于林语堂这样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因为是英文写作,大概作者考虑到读者以西方人居多,于是在写作过程中,他尽可能的少写有关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苏东坡、苏辙等与西方作家的比喻,对于好的诗词与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较,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宽阔的文学视野。
对于书中人物苏东坡的喜爱,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首先是在举家搬迁转辗的过程中,都把有关收集到的苏东坡的资料带着,一直计划着要写一部苏东坡传。而对于资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其实,作者说,在书房中,有居室中有这样的一位诗人,画家,哲学家陪伴自己,将是多么幸福的事。于是我想,因为自己的最终购得这本《苏东坡传》,这本书也将进入我的书房,那么,我是拥有林语堂那种与智者相邻的快乐了!
阅读这本书,对于宋朝那个历史时期的那场战争,终于有所明白。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变法都能够如计划那样都是朝着好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方向走的。而王安石变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许这样的改变的确能够使国家国库充裕起来。可是,破坏的却是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于是,苏东坡的一生,就永远地被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另一面,建议皇帝破除新法,让老百姓过上原本的应有的还算有家的生活……
因为变法,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苏子由……那么多的志士仁人,被王安石所领导的变法派而打击。而两派的斗争,真的是六十年风水轮流转,不是这方人士遭贬,就是那方的人员被流放……这样的斗争,何时是休?好在那个朝代的皇太后都是一些有惠眼的女性,虽然他已经看破一切,希望自己如陶潜一样寄情于田园,让苏东坡终于在人生过程中有一段那么辉煌的时光。为朝代,为百姓,为朝庭做了有益的事,进有益言。
苏东坡的一生,其实到过许多地方做官呢:徐州、杭州,密州,黄州……甚至,他把他年老后安居的地方选择在宜兴,由这些地理位置来看,苏东坡还真与大家很近呢。说不定在宜兴的某一处游玩时,也是近千年前苏东坡看中的归隐的地方呢!
而西湖之有苏堤,原来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中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饮水。于是带领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无处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然而这样的好事,在一些奸臣的眼中却成了苏东坡醉心风景的证据……
一辈子做官,苏东坡后悔吗?我想大概是有点的。有多少次,到一个地方,当他正好建好居室,想长期在此居住时,一纸皇恩圣旨到。于是,他不得不继续迁移,就如候鸟一样。只是到哪里,自己是没有决定权的。而有时候,到哪里怎么走,水路不审陆路,还得向皇上申请……真是想不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皇臣啊!应该是苏东坡不是政治斗争中的老手,可是凡是政治斗争其结局必定是两败俱伤。年老体弱之时,他还被贬到琼州,那个野蛮之地去生活,而此时妻子都已先后去世,陪伴他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儿子……而当他最终获释可以回到他选择的安居地方可以归隐时,他的身体却不再给也机会了……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第五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百年孤独
——读《苏东坡传》有感
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天才为何被称之为天才——或者说,是什么成就了天才。成为天才意味着你的视野比周围的人更加开阔,看待问题的角度比周围的人更加先进,处理事情的方法比周围的人更加灵敏,你的一举一动都使周围的人对你刮目相看——这就是天才。天才的诞生离不开机遇,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注定你的一生将过得意义非凡,从出生到老死,或光鲜亮丽或贫困潦倒,这个世界从头到尾都在告诉你一个事实——你就是天才。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会孤独。
苏东坡显然是个很好的例子。林语堂先生用幽默风趣的口吻娓娓讲述了苏东坡的一生,他和东坡先生一样,也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那么《苏东坡传》便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给另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写的传记”。既然是传记,那一定少不了一个忠实可靠的记述者,也少不了忠实可靠的资料记录,对于古人,我对他们的看法不失片面——通常都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原因很简单:各种古籍资料告诉我,古人记叙事件时,总会运用各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这样一来,古文中所叙之事的真实性便有待考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做古文阅读理解时的厌恶),如果是为了刻意宣扬某人的优点或者刻意贬低某人(这在古文中很常见),这些资料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对于我而言不异于是一种折磨。苏东坡是一个鲜血淋漓的人物,正如书中所言,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对于书中所述之事我半信半疑,但是对于东坡本人,我向来抱着深深钦佩的态度。我想要说的是,在评判某一个人时,一些事情并不能完全表现他的品质和特点,也不能拿来以此说教,因为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几率极小,换句话说,如果为我本人撰写一部传记,把我从小到大做的好事拿来一一列举,我完全可以是一个伟人——每个人都是伟人。所以我不想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完成一篇议论文,同时也不想用来表达我对东坡先生的敬佩之情,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天才,一个让所有人都望尘莫及的天才。
言归正传。幻想我是一个天才,我站在这里,我的周围站着一群普通人,有我的朋友,有同学,有亲人,有陌生人;有人对我崇敬钦佩,有人对我视而不见,同样有人对我嫉妒怀恨。再次幻想我是一个普通人,我的周围同样站着这群人,按照我的想法,有人对我崇拜肯定是一件好事,对我视而不见也无可厚非,但是对我抱着深深敌意的那群人,是我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的——他们会在我的背后悄悄说我的坏话,会对我恶语相加,甚至会危害我的生命安全。接下来我要做的事,无非是拉拢更多看好我的人,让更多的人“路转粉”,极力对付那些对我造成负面影响的恶棍——这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作为一个天才,我说过,最重要的是学会孤独。无论是这三类人中的哪一类,我都要明白一个真相——他们是普通人,而我是一个天才,注定孤独。
东坡先生的孤独很好地解释了这一切。他可以是苏东坡,也可以是任何人;他可以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也可以同黎民百姓把酒言欢;他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又事事关心;那种遗世独立的行事风格,既不随意也不牵强,一切从容自在,莫不悠闲。他的乐天派性格往深处来说,或许是他习惯了孤独。他不需要鼓励,也不需要安慰;他固执己见,从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被时间和权力的猛兽穷追不舍,却仍然高歌人生快乐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不提倡孤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应该努力适应现在的生活,而不是努力让自己显得不合群。孤独可以作为一件好事,让自己在静下来的时候好好想想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尤其是一大堆杂乱的琐事接踵而至,你也可以站在天才的角度想想问题。
或许我之前也是一个天才,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学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