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7:4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第一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教学反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有得有失,有激动也有辛酸,但总感觉失落大于收获。虽然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欣慰,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今后还需努力解决。现对自己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语文方面: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比上学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待加强,仍需要进一步夯实。以便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三、做好转差工作

针对我们班差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差生,给差生“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另外,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面对着一上语文课,就皱眉头的同学,让人看了真是可怜,不用你去要求,自己就已经发愁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做好其思想工作,就象魏书生先生所说,只有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你才能轻松自如的应对一切。做到既严格督促,又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突出章节过关。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六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指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失分的关键,然后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查缺补漏。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辅导,使之掌握,并能运用。

五、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一是宣读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优秀习作。二是指导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还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在本期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数学方面:

一、小学数学第十册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初步知识,以及两个实践活动,三个数学天地。在教学后,我安排了单元检测,成绩最好的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其次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高分人数较多,不及格的较少,考后师生都很高兴。可是在第一、二、五单元的测试中,令人不满意的是中差生对各单元重点知识没掌握,难点知识又突破不了。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与体积计算混淆不清,该求表面积的,有的学生在求体积。《数的整除》的概念太多,质数与互质数分不清、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掌握不牢固,有时会做,有时又在用合数去除了。《统计初步知识》这一单元中,主要是平均数的问题没有真正理解,学生表面看似会做,都知道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可就是联系到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以上这些问题在同行中经常进行讨论交流,对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有所帮助,但是有争议的问题较多,这就迫使我要不断地学习、创新,尽力发挥余热,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培养合格人才。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我怎么启发和引导,绝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始终没有很大的提高呢?

第二、对五年级数学的教学,我可以说是老手了,不管你怎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教学效果总是不令人特别满意。谁有好的建议,请多多赐教,本人会非常感激的。

第三、“分数的意义”课本中定义不全面,通过改进教学后,学生还是不能分析“1千克的八分之五和5千克的八分之一”为什么相等?还有分数应用题的解答也混淆不清,如“食堂7天烧2吨煤,平均每天烧多少吨?平均每天烧2吨的几分之几?”第二问的解法对很多学生来说没有把握,是胡乱猜测的。同样也不能很准确地解答“5米布做8条短裤,平均每条用布多少米?每条短裤用去1米布的几分之几?每条短裤用去5米的几分之几?”的后面两问。

第四、结合课程改革,“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统计初步知识》的编排不够完善,设计不够合理,习题与知识目标不同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灵活处理教材,编制适用的调查习题。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的!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

第一课时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散文,文章以细腻的独特的笔触,精炼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全文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亲切,具有说服力。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说起,把自己的意图向读者娓娓道来,让人情不自禁地跟随作者的思绪走,并让人回味无穷。针对儿童目前喜欢看漫画卡通以及电视等现象,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为此,我把课文第7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首先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感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如何反复读好一本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明白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会有所收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方法做一个总结,下面就是一个学生的读书方法:

我感觉以下几种方法对我最有帮助:

1、一定要多读书,读书的同时记得要把书中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好词佳句记得多了写作的时候自然就可以用上了;

2、养成每天坚持写日记或者每周写周记的习惯,把一天发生的所有快乐·伤心的事情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我认为这是提高写作的最佳方法;

3、看到优美的小短文,可以把它抄在小本子上,在写作文的时候也模仿着小短文去写,是模仿不是照抄,这样也助于写作的提高„„

提高写作的方法很多很多,我认为上面这几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益处,用了这几种方法让我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希望大家可以用到这几种方法,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提供更好的写作方法!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加强课文小练笔的做法是我一直的坚持,在教学完本节课后,我也让孩子们联系自己写一写。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课文仿写:

走遍天下口琴为侣

如果你独自环游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八音盒,还是一台手提电脑„„

似乎很难作出选择.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只口琴。”我听到有人感叹了,一只口琴,环游世界下来,你可以把它吹上一千遍,最终你会把它背下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我在最忧伤的时候,我会吹起悲伤的音乐,当我在高兴的时候,我就会吹奏起欢快的乐曲。

一路乘着舟,我看见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着,我就会吹起欢快的音乐。看着龙卷风哗哗地刮着,把树连根拔起,我就会吹着悲伤的乐曲。看见了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蜜蜂在采蜜,阳光照耀着大地,那时我就会吹起愉快、兴奋、激情的乐曲„„

一只你喜欢的口琴就是你的一位知心朋友,也是你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还是陪伴你终生的伴侣。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明德小学

罗开庆

二0一0至二0一一学年下学期

《草原》教学反思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主要通过张骞这一人物的事迹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衬托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类似的特点,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习作本,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改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理,相信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这篇精读课文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单元模块教学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发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圈画、思考、讨论、汇报……加上足够的时间保证,民主的课堂氛

围,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例如在‚围绕主题、自主预习‛这一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加深体验和感悟,为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同时,还能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也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

预习内容是这样设计的: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结合预习提示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可在空白处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自己的疑问。

3、搜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文本、图片、音像)以及跟课文主题、体裁相同,思想内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反馈及感悟新疆的恶劣环境和白杨的特点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大家把自己的见解说一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如理解‚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一句,体会大戈壁的特点,学生经过自主阅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句中的‘茫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课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边,很宽敞。‛‚我认为‘浑黄一体’在课文中指不管天和地都是黄色的。‛‚我认为‘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意思是说大戈壁很荒芜。‚我想‘不那么清晰’在课文是指天地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高大挺秀’

这里是说白杨树的身影很壮美。‛‚我知道了戈壁滩浑黄一体,十分荒凉,可白杨树却在这儿长得高大壮美,生命力很强……‛这样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议、自得,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方式,充分表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完全符合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这一阅读原理,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注重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但要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即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有点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引导学生抓联系,合作探究文体,让学生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学生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先自读自悟,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心得。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交流情况,及时引导。在学生展开研读时,仍要注意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划边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研讨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这一小环节从表面上看往往是静的,看似一段空白,实则是充满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宝贵时空。学生只有有了自读自悟后的独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小组的讨论,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接纳别人的合理见解。

在小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本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过程中,落实训练点,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让他们围绕自己的最深感受来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

三、侧重听说读听写训练,落实写作方法的指导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根据

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在读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这段文字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让学生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可放手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时,还不忘指导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在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写《植树》,我们就可由小树联想到人(包括自己),联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写《蜡烛》时可以联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师或默默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让学生学会在写借物喻人的作文时,首先要像《白杨》一样,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

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要注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要恰当、得体。正所谓我们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还得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其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为本单元后面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单元模块主题教学课题实验的思想。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练习册的阅读练习中有一篇文章《詹天佑》。在教学中我将两篇文章对比阅读,比较修筑这两条铁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学们都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找,有的找到时代背景不同,有的找到遇到的困难不同,有的找到解决方法不同,有的同学还从文章赞颂的人不同去想。同类型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拓展思维。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臵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如茶之文,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直令人缠恻;这一课堂的构筑也正如茶意,舒缓平淡,看似信手拈来、波澜不惊,细察之却处处匠心独运,回味深长。

一、开篇如茶——清思凝练

本文的课题是很有点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

在短短的课题联想之后,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三言两语和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壶已暖,茶已投,沸水缓缓倾入,翻起一片雪乳似的泡沫,茶香随之便流溢出来了——

二、品读如茶——清味缭绕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若要下一个评论,我只想出四个字来——‚一唱三叹‛。何谓‚一唱‛?——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投放的一个

大问题‚你觉得林海音叙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件?‛何谓‚三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

三、神韵如茶——清香幽远

在这一课中,我犹为欣赏的是两个前后照应的环节——围绕‚总是问‛这一部分,教师先是让学生尽量去想‚她还会问过哪些问题‛。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直问得五光十色、童趣盎然。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学生原本还略有心灵游离于文本的嫌疑,由此一问,却和文章、和作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不说人、文合一,至少也可以说鱼水难分了吧。之后,教师又出现了《城南旧事》中关于‚什么是贼‛的一段对话,更把学生的兴趣、理解和感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学生站在未来的立场,审视着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倾吐出一段段对往昔的珍惜和留恋,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怀念,感伤,珍惜,憧憬,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如氤氲的茶香,弥漫课堂,充溢心灵,久久不散。

四、结课如茶——清韵悠长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如果从纯诗歌鉴赏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放在这儿结课,我们却不得不说是匠心独具的,因为它与课文正好形成了一种充分的艺术上的映衬和互补关系。《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种诗化了的散文,在平实的文字下,涌动着浓郁的诗情,一种感悟人生的诗情,正是这使得文本的理解难度被加大了。一诗一文,相互映衬,文字与文字呼应,诗意与诗意交融,相得益彰。正如茶,壶竭而味长,香留于齿间,韵萦于心上。课亦此理啊。

如题所言,其课如茶。但茶无至味,课亦如此。以我之陋见,在这堂课上也并非没有可斟酌之处。

第一,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吧,教师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

第二,本课如茶,含蓄深远,清韵绵长。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亮点‛值得回味: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握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们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陈重明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宋昊杰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儿童诗两首》教学反思

《儿童诗两首》,这是描写儿童的诗,内容上比较好懂。但是既然是诗就应该感受到诗的韵味,诗的美妙。在上第一课时,我用诗歌般的语句导入课文:童年如一幅美妙的图画,画上有你们五彩的生活;童年如一首动听的歌曲,唱着你们童年的欢乐;童年如一首诗歌,充满了你们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然后我用精心准备好的音乐,配乐给学生范读了一次课文,学生们真的感觉是陶醉了。接下来学生就跃跃欲试,想自己读诗了。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单个读,合作读。学生们个个声情并茂,读的抑扬顿挫,仿佛自己也身临其中了。最可喜的是我们班上,平时不爱举手的学生也自信的举起了小手,在这些学生读前,我就问其他同学,你们想从他们读中感受到什么啊?学生们说了:“想感受到悠闲自在,想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在这些要求下,他们读的有高有低,读的更自信了,同学们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在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谈感受,不言而喻,儿童对春天的喜爱,童年时代的自由,天真.....,都感受到了。学诗也是为了写诗,接下来我给了学生几个词语让仿照课文写:我想--------贴近----------聆听---------感受--------,也可以自己想,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写出来了。这时我及时的鼓励孩子们:“看来我们班的这些孩子们将来都是大诗人,”孩子们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微笑。毕竟是孩子们只要敢于写,大胆写,相信他们就是最棒的。在整堂课中,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感到好满足,因为孩子们都深入其中,认真感受诗歌的美妙,他们学会了读,学会了聆听,也学会了只要大胆写,就会有诗样的童年。

《 杨氏之子 》 教学反思

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 晏子使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预想得要好,整节课流程清楚,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法,做到了师生互动,同学们能积极投入,踊跃发言,回顾这节课,感慨颇深。我感觉学生的状态特别的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朗读,不管是个人朗读还是集体朗读,读得非常好,读出了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听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晏子就活灵活现得站在我们面前。第二,在‚我的舞台‛环节中,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我认为,不管这节课结果如何,同学们的这种创造性发挥是应当肯定的。第三,在小组交流探究时,同学们确实得到了能力。

《半截蜡烛 》 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打电话》教学反思

‚打电话‛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语交际活动,又是体现人际关系的极好事例,我紧密联系生活实设情境,积极营造共同学习、探索、研究提高的环境氛围,充分利用对话形式、交互式等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充分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学生自由组对练习‛、‚生生表演‛,都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好做法。

我还注重了创新学习,在创设情境,学会了最基本的打电话方法后,我又设计了打电话时可能出现的四种不同情况,其目的是设臵对话障碍,加大口语交际的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会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语交际的灵活性。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所以我采用‚以读为本‛的方法,通过整体读、引读、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默读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自由读,把你感动的情节划下来,重点体会,并作批注。体会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感人的场面,感人的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这样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遗憾的是:创设情景不够,感动的句子未能让学生多思考,多体会,多在感悟中朗读,再加上时空差距大,学生的朗读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本是一篇学生自学的课文,但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便带着学生将课文简要的理解了一遍。我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更容易些。虽然我叫学生自学时可以互相讨论,但学生都只在自己读,没有在一起交流,这样花去了很多时间,效率不够好。这让我想到以前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我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会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的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就搓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的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的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看来,自学课文不能一味的放手,老师还要在一旁加以引导,学生才不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

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什么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是因为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感悟。

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文章内容,而是学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在学生不同的的感悟中,教师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顺利的学到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课突出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

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让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在于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交流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即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梦想的力量》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这篇课文我的设计意在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略显仓促,有一种一直在赶的感觉。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如果我能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特别是第六小节,也就是描写瑞恩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做家务活挣钱这一节中,小瑞恩做了那么多事花了那么多时间足见他的耐心、坚强的意志。课堂上学生有点到要处,但是自己没有很好地抓住,没有深究

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一直想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高潮即将来临又把它压下去,实在是一种遗憾!虽然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他们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如果能让我重新上这一篇课文,我一定会多花时间让学生潜心阅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那么瑞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更具有立体感,会打下更深的烙印。

《将相和》教学反思1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改写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以赵秦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三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写出了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和‛变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过程。下面是我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语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身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不应该受社会上的流行元素所影响。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写词语,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经逐渐被淘汰出课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传统训练的挖掘和创新。

《将相和》这篇课文,重点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不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1、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2、课内外结合,开展辩论。

学习了《将相和》之后,我精心设计一道辩论题: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做准备,他们翻阅图书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合作拟定发言提纲,分组讨论交流,推荐参赛选手,乐此不疲。辩论赛进行得很激烈,通过辩论,同学们

更加深刻认识到: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大敌当前,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抗秦,实乃千古流传的佳话。更有学生能联系班级实际、社会现实谈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性很高,在准备与研讨过程中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学会了互相合作锻炼实践能力,这种开放式作业通过合作完成,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让更多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借助课本剧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写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我的教学反思: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出来。

第十册语文第《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说的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东吴都督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暗害诸葛亮,结果反被诸葛亮用妙计

挫败的经过。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呢?: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妙啊!我何不抓住这四人的不同表述来引领学生去感悟呢?

‚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

《景阳冈》教学反思

《景阳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因此学习目标确定为能进行简单复述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两项。下面是我对《景阳冈》的教学反思。

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所以就《景阳冈》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说,比较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容易接受。但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学生必然会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了‚为武松写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新课标的提出实现了几个转向。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书本学习,正在向大语文学习转向;二是改变了分段,归纳段意,分析句段间联系,概括中心思想等过于细化的阅读教学,向整体把握和感悟转向;三是改变了过多的内容理解、分析,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转向;四是改变了阅读知识的注入,向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转向。并且鼓励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强调老师发挥创造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新大纲在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引导正确的阅读方向,向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人才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

《景阳冈》是人教版小语第十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经过,表现了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因此学习目标确定为能进行简单复述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两项。

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如果像过去那样,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必然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了‚为武松写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打虎‛部分重点是过程和人物英勇,通过一默读、二对读,激发想象的方法理解了过程,‚吃酒‛部分重点是人物性格,通过小组研读,角色对读,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现体会人物性格。

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学习语言文字离不开读写训练,只要安排恰当,形式灵活,方法得当,这样一节语文读写训练课同样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这篇课文我的设计意在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略显仓促,有一种一直在赶的感觉。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如果我能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特别是第六小节,也就是描写瑞恩克服重重困难自己靠做家务活挣钱这一节中,小瑞恩做了那么多事花了那么多时间足见他的耐心、坚强的意志。课堂上有的学生点到了要处,但是自己没有很好地抓住,没有深究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一直想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节课内

完成所有教学内容,高潮即将来临又把它压下去,实在是一种遗憾!虽然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他们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如果能让我重新上这一篇课文,我一定会多花时间让学生潜心阅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那么瑞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更具有立体感,会打下更深的烙印。

略读课文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一点我自己也做的也不够好。没有利用好第2个练习设计。‚一个六岁男孩的梦想感动了谁,他怎么做,感动了谁,他怎么做…‛在充分学习第六小节之后,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阅读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不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而且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梦想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可以唤起爱心,增进友谊、带来希望等等。这样在写好交流之后再来读重点句:‚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此刻,我相信这是发自学生肺腑的,是一种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

教学《早》时,我把重点放在了体会蜡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精神上。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描写梅花的诗句,并让学生欣赏蜡梅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在指导学生体会词语“润泽透明”时,我运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受启发,朗读起来就更认真,体会更深刻。这样通过感受蜡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蜡梅的早,由此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教学课文的最后环节,我让学生补充名言,这一环节挺受学生欢迎的,能帮助学生积累不少名言,丰富学生知识,对他们也是很有益的,我会在以后的课上类似的延伸多做一些。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中的一些词语较难理解。于是,通过书本插图入手,让孩子们观察在图片上发现的景物。基本上孩子们的回答就是大诗人杨万里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接着再把这些景物“篱笆、菜花、儿童”等放入到古诗中整体认读,这样一来,孩子们理解诗意,就比较轻松了。课堂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写话练习。秀秀你的文采: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这群儿童捕蝶时有趣的场景写下来,看谁描绘的画面最有趣,最细致。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内化了这首诗的意境,更是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这种写作训练学生丝毫也感觉不到累人,因为这些话题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现在我正期待学生精彩的反馈!

《游园不值》反思

周一我上了《游园不值》小教研课,第一次尝试古诗教学,心里还是有点打小鼓,并没有多少把握。为了增加底气,双休日我在家里对这首诗进行了认真地解读,这下才发现这首古诗可不是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很多“密码”,如柴扉、红杏、苍苔。诗的后两句是千古名句,里边的哲理很深刻,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确实有难度。

参考了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新教育干国祥老师的深度解读,心中也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确定的上课流程是:感知“不遇”——检查预习——诵读——解释诗意——抓“柴扉、苍苔、红杏”品读——想象园内的美景——再次体会“不遇”。大部分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因此对于古诗的意思有了较好地把握,难理解的“屐齿”“怜”“应”等词也都有较准确地理解。但是我知道这只是学生借助参考书得来的答案,也许他们自己没有仔细思考过。比如对于“印”的解释,有个学生说“有多种意思”。幸好之前我有所了解,我便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印”一般来讲解释为“踩、踏”,但也可理解为“痕迹、鞋印”,而当做第二种解释时,正是说明作者对苍苔的爱惜,因为穿着木屐留下的痕迹会少一点。这使我深刻感受到教师在上课前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面对高年级教材及学生,如果心中无数,那将会底气不足。

和张教导交流后,我也感觉到之前的那个解诗环节耗时较多,因为在品读环节将会对诗中的景物做一个较为透彻的分析,因此之前只要学生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就行了。而多余的时间如果用来写话会比较好。另外,如果引导学生对比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比较“遮”与“关”,体会“关”的妙处,那将让学生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而当学生了解诗句蕴含的深刻道理后,还可以诵读杨万里的《桂源铺》,学生也会发现其中的异曲同工之妙。

《习作1》教学反思

批阅了学生的习作草稿,发现许多孩子都写了大年初一的那场雪,当然也有孩子写其他景物的,如春雨、夏天的雨、千变万化的云……部分学生能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写它的形状和色彩,写写他的出现给周围景物带来的变化。写作中做到动静结合,并展开适当的想象,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的正确使用,是文章更加形象生动。但也有少数几位学生积累的词语空空如也,因此表达显得空洞、干瘪。对于这些学生,建议课后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小作者对于春雨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诗般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小作者用俏皮的语言,将“春雨”这个自然景观写得如此让人喜爱。可见,小作者是真正用“心”去观察春雨、描绘春雨。

小作者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叙述了大年初一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雪。清晰严谨的结构,生动流畅的语言,可见作者沉厚的文字功底。“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会观察,学会感悟,学会思考,写作的“源头活水”就在我们生活中。这便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练习1》反思

在教学猜灯谜这一部分时,我和学生交流了元宵节的由来,学生对于元宵节的习俗很感兴趣,也丰富了一些知识。而之后的猜灯谜环节学生真正是热情高涨。他们猜谜的本领还是挺高的,我不仅要求他们说出谜底,还要讲述自己猜的方法,这其实也为下一步自己编字谜作了铺垫。在猜第2个谜语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一个类似字谜: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通过这样的触类旁通,学生对于转转盘编字谜的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来编“盯、灯、钉、叮”这个字谜时,学生的表现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转转盘的方法。因为这样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喜欢的,所以他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编的字谜很有创造性。如”“哭”字,有个学生的谜面就是“两张大嘴,流下口水。”“众”的谜面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梦圆飞天》第一课时反思

没有来得及让学生预习课文,这个环节就放到课堂上了。这节课重点就读通课文、理清脉络了。朗读课文时,发现文中有许多长句子,学生不易读好,就作了示范,帮助读好停顿。按“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顺序分好段落,又一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这时明显读得流利了。如果课前预习工作完成得好,我会在第一课时把“送行”的场面精读,这样第二课时容量小一点。

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搜集“神舟号”飞船的信息,我发现学生手头的资料很少,班上有电脑的也没几个,只能少数几人上网搜集了以后,再全班交流了。要么就是老师搜集现成的资料给学生阅读?哎,这就是城乡差别了!农村教师当得好无奈,好辛苦啊!

梦圆飞天》第二课时反思

周一听了马校长的课深受启发,也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先出示思考题:文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找出来读一读,写下自己的感受。花了10分钟自学,交流时为了不打乱课文的写作顺序,就按部就班地进行交流。后来想想也有些不妥,因为这样做好像学生又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了。学习“送行”“发射”“问候”三个场面时,主要让学生朗读重点语段,谈谈自己的感受。不过学生的感受很浅,无非就是说说心情。为了让他们的理解深入些,我设计了互动环节,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逐一采访他们,这样既理解了文字,又训练了表达,更促进了朗读,学生的兴致比较高。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这样的说明文,教学起来可是怕怕的。好在这篇课文用了一些比拟的写作手法,如“兄弟俩”“集体大逃亡”“长得太像了”等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科普说明文表达的科学性,我出示了一段与课文不一样的文字:“科学家发现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该河床很宽。2004年3月以后,人类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段话中少了“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而这两处正是说明科学家的结论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经过实实在在的研究分析得出的,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有了直观的感受。而缺少的另一处“宽达上百千米,远胜过今天地球上的亚马孙河”,学生能说出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他们体会到这样的表述使得文章更加生动。

《练习2》教学反思一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很多时候是老师和几名优秀学生的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看客。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课堂内没有不学习的孩子?今天的练习课,学习表示“看”的词语时,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用20分钟时间,布置学生自学“语文与生活”,要求:1.记住表示“看”的词语(包括一个字、两个字和四个字的)。2.借助词典和资料,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书上的练习题。3.尝试出一道选词填空的练习题考考大家。

第二板块:交流反馈。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展示学习成果。1.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黑板默写表示“看”的词语,比一比,哪一组写得又多又正确。交流中,教师再引导学生补充书本之外的词语,有选择地写在书上。2.开火车汇报选词填空练习,说明理由。3.互相出题。看哪组出题恰当,哪组回答准确。

第三板块:课堂检测。完成《一课一练》有关习题。

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然学习效率也就比较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一、恰当合理的学习任务驱动了学生的学习内需,“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二、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方式调动了学习的荣誉感。

三、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为学生开放,学生的主人意识增强。

练习2“口语交际”教后反思

“畅想未来”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交际氛围的创设。课堂上,我首先作了示范,畅想了未来的房屋。天马行空的描述,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师生之间的距离瞬间缩短了。接着,师生共同探讨:老师是如何将“未来的房屋”描述出来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了交际的方法。然后,学生自主构思,想象未来的某一事物,编写出交际的提纲。最后,更多的时空还给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交际练习和评价。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组内活动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请一名学生上台畅想未来,同时全班同学组成一个大的交际活动单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准备质疑。然后,我请大家从“声音响亮、仪态大方、口齿清楚、说话连贯、条理清晰、认真倾听、交流答问”等7个方面对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进行评价。这样就为学生的小组活动做了一个示范。最后,全班分成8个小组进行活动,由学习组长主持活动,展开交际和评价。教师则“退居二线”,在巡视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对个别学生成绩不够理想的,我还允许他们进行二次交流。

还别说,这堂交际课,学生的参与率是百分百的。看着他们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我感到一丝欣慰。

《习作二》教学反思

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好,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历史上的大家之所以能写出震烁千古的华章,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课始,我就从俗语“玉不琢不成器”说到鲁迅的“写好文章至少看两遍”;从曹雪芹的“批阅五载,增删十次”讲到托尔斯泰的数易其稿,咱绘声绘色,很有感染力,再加上已发表文章同学的现身说教,同学们明白:光会写不会改,只能算半瓶子水,只有学会了自改,才能算满瓶子。

本次习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学会修改作文,我过渡到拔河,我让学生们想象是自己在写这篇作文,会写些什么?孩子们顿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审题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了,能说出这样的文章应该表现出比赛的精彩、激烈,那如何写呢?孩子们愣住了,随着我的指导,孩子们知道了应该扣住比赛中的人物来写了。部分学生掌握通过“读、删、增、改”四个步骤修改作文的内容,使学生学会通过语言上的修改使文章富有文采。在这节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通过修改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结,知道了得出修改成功的技巧:抓住一个着力点、用词准确传神、巧用修饰语,修辞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描写。

本节课自始至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融洽,学生能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下,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发言的面广,人数多,学生的发言所提到面也很广,从布局谋篇、字词句有的是否得当、内容是否合理、详略得当与否等多方面回答,学生的作文也很成型,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提的不足多,对于人家的优点只字不提,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心观察,细心感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细节,让我们的作文绽放光彩。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学习《海伦。凯勒》,我抓住体会海伦“不屈不挠” 的精神,从文中感受海伦的不幸以及她与命运进行抗争的两个具体事例——学习盲文和练习说话。我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引导学生抓住“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拼命摸,不停地写,如饥似渴摸出了血”等词语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还通过引导想象海伦练习说话怎样“夜以继日地努力”,“怎样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特别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海伦学习说话的困难程度有多难,我让学生试着也摸摸口型和嘴唇颤动的情况来体会发音的难度。学生自己体会到了就摸口型和嘴唇来了解意思是很困难的。从而进一步体会海伦要学习说话的艰难,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反复的诵读,从而感受海伦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多么的不屈不挠。也许是下午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状态欠佳,也许连续两篇情感丰富的课文,有些审美疲劳,也许是没人听课显得自在些,总得感觉是学生的情感投入不深!不过幸好下个月我们要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也许走进海伦凯勒的无声世界,体会他的不屈不挠会在他们的阅读中水到渠成!

《习作三》教学反思

新闻报道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经常要遇到,这是一则写新闻报道的习作练习。范文很好的提供了习作的摹本,告诉了我们习作的方法,即报道首先要交待比赛的结果,经过写事情的经过并作简单的分析,结果是适当的补充。例文叙述的事情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很适合学生借鉴。

本次习作指导重在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读懂例文是习作指导的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结合,了解了新闻报道的写法,领会习作要点,结合收集各类报刊的新闻报道,认真体会报道稿的特点,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近而结合实际生活,使习作有具体内容写,容易写,最终学会写新闻报道。

课上在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体会的不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海伦 凯勒》教学反思

学习《海伦·凯勒》,不仅满足于讨论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的奋斗精神,更要深入研读文本,走进文本,真正成为文本的知音。为了更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贯穿教学始终的说话训练。

在体会海伦不幸遭遇时,我引导学生说好:海伦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之中,她不能……也不能……。在充分说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心灵之弦深受触动与震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有了这部分情感的积淀,在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时更加的水到渠成了。并且我创造性地改编了刚刚的说话练习:

海伦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之中,她能……也能…… 海伦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之中,她又能……又能……

这样步步为营式的教学,学生的生命被唤醒,被激活,敞开心扉,放飞思想。为海伦没有向命运低头及惊人的爆发力,顽强的精神所惊叹。这时我再让学生说说此时海伦面对的还是这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吗?而是……此时此刻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成为文本的知音自然“雁去无痕”。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把人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虽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篇幅较长,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述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句子,根据学生在第一课时围绕最后一节提出的三个总领全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自悟内容,自我升华。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在教学中时间安排不够合合理,在讲述第一个问题远航规模之大时,时间拖沓太久,以至于第三个问题没有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我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是反复诵读,一遍一遍的读,一层一层的读,但整堂课又不是“朗读”的简单相加,而是朗读的层层深入、领悟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能“披文以入情”。

这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和读书方法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精读和略读两种方法。学生对精读不陌生,用此教学对重点过阅读课文,帮助学生感情课文所要说明的意思是如下几点:一是略读的意义;二是怎么进行略读;三略读该注意些什么。通过学习课文中介绍的略读,帮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应道学生感悟说明问题的条理和方法,重点是略读的方法。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浅谈作文中的标点符号问题

看了学生的第一篇周记后,发现这届学生和我以前教过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不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不会使用逗号,不会断句,很长的一个句子中间不知道用逗号。

2.不会用句号,一个自然段出现“一逗到底”的现象。

3.对话之间的标点符号用得差三落四。

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如果在改草稿时一个一个告诉学生,可以达到效果,但是时间不允许。如果在批作文时一个一个纠正,老师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只是简单看一下,效果简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标点符号训练。我准备印发一些标点符号专题训练的试卷,先给学生讲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通过试卷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相信利用这个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2011-9-2

下载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语文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语文教学反思 朝阳学校:张丽萍 子在船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又结束了五年级下半学期的教学,回首走过的路,有工作成功的喜悦,也有经历挫折的辛酸,现反思如......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李遵孝 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现将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简单分析如下。 一、 成功之处 1......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侯店学校 赵汝伟 小学阶段是学生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接受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语文教学,主要是识字教学。识字是阅读的起点和基点,乃至全部语文能力......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一班的语文教学。对于五年级,这个高年段的语文教学与中低年级相比更是有很大的不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侧重于品读语言文字、理解课......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内容也比较枯燥。课......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这学期的教学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反思。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