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首优美抒情的音乐诗
一首优美抒情的音乐诗
----肖邦夜曲Op.9 No.1赏析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而夜曲(Nocturne)则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品之一。一百多年来,弹奏过肖邦夜曲的人不计其数,而且他的夜曲也被当作练习曲和演奏曲广为流传。人们之所以喜欢肖邦的夜曲,关键在于他的这些音乐作品中表现的那种典雅优美的细腻情感,给人以充满诗意的艺术享受。本文试就肖邦的夜曲中的Op.9 No.1谈谈他在这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手法与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欧洲音乐中的浪漫主义以其创新精神得到迅速发展,由于音乐家、作家、诗人、画家的相互交流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曲家的创作,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出现了三种新的形式:为交响乐队而创作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为人声和钢琴而创作的“艺术歌曲”(Aryt Song);为钢琴独奏而创作的“特性小品”(Character Piece)。对钢琴家具有特殊意义的是,“特性小品‘采用篇幅更长的作品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色彩,创造了一种短小、亲密的音乐形象。(注1)在众多作曲家的改革和创新中,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John Field)通过对夜曲的革新,首创了表现静夜沉思的小型抒情的钢琴夜曲,使之成为后来浪漫主义器乐作品的一种体裁。
费尔德开创的精致、典雅的夜曲曾经影响了许多十九世纪的作曲家,肖邦也是其中之一。当时非常年轻的肖邦十分赞赏费尔德作品中清澈、透明的风格及其演奏时柔美的触键与高超的技巧,并在其创作中加以汲取。肖邦的第一首夜曲(Op.72)就是模仿费尔德的夜曲风格而创作的。此后,肖邦的夜曲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肖邦那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敏感、典雅、羞怯的气质在夜曲这种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由于当时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失去祖国、远离家乡的痛苦与孤独,使肖邦赋予夜曲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戏剧性和高雅的诗意。在他的夜曲里,不仅有对大自然夜景的描绘,也有细腻的心理刻划:静夜中忧郁的沉思、伤感、柔情的表白、沉痛的倾诉,内心的惶恐不安以及火一样的激情。有些作品甚至远远超过夜曲原有的表现范围,像叙事曲一样展现深刻的戏剧冲突与悲剧性情节。
肖邦的夜曲作品(Op.0 No.1)是其早年创作的作品,大约是在他20岁到21岁之间写成的。当时正在维也纳流亡的肖邦看到祖国波兰又处于战火弥漫的动荡之中,内心的苦闷使他感到无处倾诉。1829年10月,肖邦在华沙致友人的信中曾这样写道:“唉,没有任何人和你分担忧愁和共享快乐是多么苦恼。心灵受到压抑却不能倾诉,这太可怕了----我多次把想向你一吐为快的这一切诉诸琴声。”于是,他开始用夜曲的形式来抒发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对朋友亲人的思恋。
乐曲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朦胧的夜色之中,诗人独自一人沉思着。主旋律柔和、优美、略带忧郁,那是他从心底发出的柔情表白。旋律中不时地加进轻盈、精巧的装饰音,更增添了迷人的幻想色彩。音调有时变得十分激动,但很快又平静下来。降D大调的中段与前后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像在明朗的夏日,诗人陶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无忧无虑地轻声哼唱(sotto voce),色调甘美清纯,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调性在降D大调与D大调之间频繁地变换及力度的不断变化反映出作者在当时起伏不定的心情。
肖邦夜曲的一大特色是旋律变奏(即所谓的“加花变奏”),这一特点在这首夜曲中表现十分明显。比如,他在主旋律重复时常常使用装饰性经过句或华彩,有时使用双音或和弦的变奏形式,也有时加进第二声部。他的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的优美,而是对主要乐思的补充。他使优美的歌唱性旋律在变奏时带有器乐色彩,有时甚至使用歌剧中宣叙调的音调。他把声乐的、器乐的、语言的音乐形象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而塑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
在夜曲的形式上,肖邦大大地扩展了费尔德的简单结构与织体。肖邦的夜曲虽然基本上运用三段体结构,但他常常发展成更自由的形式:主题的重复有时是在一个激动不安的中部以后的休息,有时又是另一个高潮。此外,他在再现部或尾声中常加入一些意想不到的素材;有些夜曲的中部也没有对比,仅仅利用旋律的重复继续陈述他的乐思。比如,这首作品的中段在写作手法上有一惊人之处:第50-67小节的旋律进行中,作者始终不变地使用同一个降 大调和弦,音乐好像进入了一个茫然状态,脱离了原有的主题进行与和声结构。(这里最好选一个乐句作为例子)这种和声静止的处理方法直接诉诸感觉(理性作用暂被抛开)。肖邦的这一创新手法对后来的印象派作曲家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这首作品的尾声设计也体现了作者的别出心裁:他以新的旋律材料进行从小调向大调的主音转换,最终以降B大调结束全曲。
在这首作品的伴奏织体上,肖邦不像前人那样仅仅使用简单、规则的分解和弦,而是运用种种手法丰富其伴奏织体:比如,他扩大了伴奏的音域,有时达到两个甚至三个八度;并在伴奏中加进旋律的因素,使之成为自由流动的旋律型;他喜欢用自由的复调写法,用突出音型化伴奏中的独立动机来衬托主要旋律。织体的频繁变化、旋律的错综交织、和声的丰富多彩以及弹性节奏与踏板的巧妙运用,构成了肖邦精雕细刻的夜曲典型特色。
这首夜曲反映了青年时代肖邦性格上的两个侧面,揭示了他在当时环境中的复杂心情。洪奈克(注2)对这乎准备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首夜曲与他的最后一首夜曲同样动人„„,从乐曲一开始就给人以美感,充满戏剧性,并带有浓重的灰色情调„„,中段八度音型段落潜藏着作者青春如火的欲望,极具诱或力”。他还认为“这首夜曲比以后的两首更深刻”。(注3)
肖邦的音乐魅力就在于他能够用一件乐器编织出来的丰富多采的音色,比得上由几十件、上百件乐器组成的交响乐。曾与肖邦同居多年的法国著名文学家乔治·桑曾这样写道:“肖邦是迄今为止最深沉、最充满感情和激情的天才。他用一件乐器就可以表达千言万语。他用廖廖几个连儿童都能够弹奏的乐段就浓缩了情怀高远的诗篇和无与伦比的强烈悲剧”(注4)。而肖邦的夜曲恰恰是他运用自己的创作天赋而加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肖邦的夜曲既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更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这些夜曲是肖邦“钢琴诗人”这一雅号的集中体现。有人曾把肖邦的作品比作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那么,这21首夜曲则可以看作是肖邦作品花丛中的21 朵美丽的鲜花。
注释:
注1:《钢琴艺术三百年》第82页
西南大学出版社 注2: James Huneker(1857-1921)美国著名音乐评论家 注3: James Huneker: Preface of
本文作者:汪洁(美国纽约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文章提供者:whrbwangchao
2014-10-06
第二篇:诗一首
曾经你是我心中的阳光,只有你才值得我为你忧伤。
时过境迁,前途迷茫。
我真的好想把这感情隐藏,可叹,天不助我,无法把你遗忘,没有你的日子我发觉我的人生开始彷徨,悲微之人的肤浅之情不值得的你记于心上,但是,你的记忆,我今生难忘。
或许当初就不该在灵魂上烙印你的脸庞,我知道我们无缘无望,我只想在生命结束之前看你步入幸福的礼堂,哪怕再怎么样也无妨!
第三篇:生活是一首诗-抒情作文650字
生活是一首诗-抒情作文650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活是一首诗-抒情作文65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始于生活,沦于生活。
——题记
坐在安静的教室里,记忆停驻于此,抬眼望着黑板上方正的汉字,记忆开始倒退……
三年时光一往无返,过去的一切,仿佛是一个个娉婷的字体,印染在心头,书写成一句句撼动人心的诗句。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初来乍到的'我们,如同一群迷途的羔羊,对眼前陌生的一切充满了迷惘,摸不清未来的方向。面对初中排山倒海般的功课,惊慌失措。同学们埋头苦读,似乎书中有着丰富的美食,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我们抱着焦虑,背着希望,挑着父母师长的期待,匆匆踏上雾凇沆砀的中考征途。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伸手想要拨开眼前的迷雾,却怎么也触碰不到。虽说面无表情地面对一张张画满“勾勾叉叉”的试卷,却谁又知心中痛楚又多了几分。使劲揉揉酸涩的眼睛,架好眼镜,将解析用红笔写满试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在座每一位同学的终极梦想是突破自我,达到优秀。可是,实现起来又谈何容易?纵观美国林肯总统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年过半百的他带着梦想、坚持、汗水泪水,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水滴石穿,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班里成绩拔尖的同学已与我们挥手告别,走进他们向往的高中课堂,而我却依旧在为永远都做不出来的数学难题而感到欲哭无泪。我尝试用稍好的文科分数,补齐理科短板,最后却还是无法丢下两个沉甸甸的包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
从回忆中跳出,耳边只有秒针转动的声音。时间永远在往前走,永远不会回头。我们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需要依靠毅力和勇气造就不平凡的自己。我时刻做好冲出迷雾的准备!
品诗,如品生活。诗与生活,紧紧相拥!
第四篇:感恩诗一首
感恩诗一首
柏祥镇完全小学六年级18班:刘思雨
指导老师:陈春耕
手捧助资热泪涟,雪中送炭暖心田。
党恩浩荡民生事,发奋学习永向前。
第五篇:秋收(诗一首)
秋收
作者:吴丹(安徽合肥包河区)
太阳出来喜洋洋,农夫秋收实在忙。
稻子“弯腰”呈金黄,玉米“翘首”牛角样。板栗“露牙”晒太阳,芝麻“张嘴”象喝糖。花生不愿土里藏,桂花飘出万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