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一: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篇一: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11月11日至13日,这三天都在上《古代诗歌四首》。
课后反思:
篇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201*年**月**日下午,我在学校视频教室上公开课《古代诗歌四首》,用的是一年一班的学生。
这是学校本学期组织的 篇三:次北固山下
五年级精典诵读教案
上课日期:2015年9月第7周
课题 : 《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地朗诵内容。
2、能大致理解意思,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呈现词的意境。重、难点: 通过理解词和作者能富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内容 :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
词句注释
⑴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⑷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风正;风顺。悬:挂。
⑹入:到。
⑺乡书:家信。
⑻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2-3] [4] 白话译文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教学反思: 篇四:初一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呢?我以为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语感、情感和美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朗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朗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过故人庄》、《次北固山下》时,先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再请优秀的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这样就能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词的灵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物、情景交融,诸如思乡情、山水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
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比如《《过故人庄》的朋友情、《天净沙.秋思》的思乡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结合诗文中描述的画面,深刻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反复诵读,读出情感。这个品读欣赏的过程,正是从形象入手,抓住语言进行鉴赏从而获得自己朗读的情感体验的最直观体现。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词可以说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优美的诗句中,把握诗人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加强诵读指导和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达到提高中学生欣赏古诗词水平的目的。
篇五: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朱剑敏
课后反思:
第二篇: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的景象,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最大的特点。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及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人们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新旧年交替时的江南景象。尾联部分,作者抬头见到北归的大雁,触景生情,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的意境优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抒发了诗人远在外地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流行歌曲许巍的《故乡》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渲染情感气氛。
2、学生齐读诗歌,听专业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作者的情感。
3、学生分小组讨论(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出诗歌的具体意思,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4、让学生有充分的交流表达自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诗歌的感悟教学,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出诗歌所包含的情感及意境。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播放歌曲的时候,声音有一点小,没有调整好,所以气氛渲染的效果不是很好。
2、在学生分小组讨论(同桌互译诗句)环节,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当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交流。
3、对课堂的宽松、活跃氛围营造不到位,所以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气氛。
4、课堂小练有点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深入思考。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有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授课老师:胡少川)
第三篇: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在进行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这篇课文,课文上完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课前反思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六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六年级学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二、课中反思
在讲《次北固山下》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书,雁”,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 “书,雁”不放,由书,雁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三、课后反思
课后,在吴老师、李老师、王老师的大家讨论下,我总结了六个方面:
1、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6、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中,学生可以完成基本的开枝。但是在开二级分枝的时候分的没有达到原本想要的效果。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第四篇:《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点评:教学这首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诗的内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在岁残腊尽之际怎没有思乡之愁呢?老师在导入语里已经给这首诗定了感情基调。教学中的读、品都是围绕这条线进行的。第二,从诗的形式。这其中抓了两个宇:读与品,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品字眼,也是为了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划音节找韵脚,弄清楚格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
第五篇: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
《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篇1
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篇2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篇3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