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http://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进门的第一课,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本书第一节就为同学们介绍地球与地球仪的知识点。通过本堂课的讲授,我发现一下几点: 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太多 2.上好地理课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3、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课堂练习时间。
4、在教学中发挥巡视的作用。在学生自学以及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的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并予以纠正。
5、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强调重难点,让学生看书时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够重点突出,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节 地球仪
本通过对本节课的讲授,主要的我的成功之处在于合理安排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且重点突出;引导启发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制造了不少课堂亮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教具和小组学习的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虽然效果很好,但细节上还需要把握,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好!由于师生准备尚不够充分,探究型课堂模式的特点体现得不够明显,探究的内容还没有脱离教材本身,探究的目的还没有指向现实生活。应结合学生的思维实际,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们深入挖掘新的知识点等。
第三节 地图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其成功之处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合作学习的内容,即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同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也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注意与学生感情上的交流,从教师的教态、语言、表情等方面做到亲切,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本节课还没有带动全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排的几个学生没有融入到活动中学习。
2、比例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刚接触,感性认识很好,但在换算中很多同学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比例尺的换算能力的训练。
3、部分小组的合作意识要进一步加强,今后要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小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总之,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表达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喜悦。
第四节 地形图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所以这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学生们都能够认真观察课件演示中的每一个步骤,积极发现、探讨问题,较快的掌握了“地形图的判读”方面的地理知识。特别是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有效地突破。
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是教学中的一次改革,它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
第五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一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
1、通过阅读地图和课文,了解我国的地理概况,体会我国地域广阔的特点。
2、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方法,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臵。
3、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
本节的重点是: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以及相对的位臵。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和讨论,这个知识点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了解并记住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全部记住34个)。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基本达到了目的。关键是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探究精神的形成。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上述的要求大部分都能够达到,有少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六节 众多的人口
本节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本节内容分为四大块:
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
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3、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的特点;
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
5、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
本节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灵活教学,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七节 多民族的国家
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但越是简单越是感觉压力大,任务重,需要我探索研究的地方太多了。我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标对理解和把握这节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本堂课的讲授,其主要优点是:
1、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辅助教学,补充相关民族知识,学生接受也较快,同时,也利用画面引导学生充分读图分析得出结论,用口决的形式记忆人口多的民族,巧妙解决了记忆难点。
2、本节课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初步做到了从“学会地理”向“会学地理”的转变。
不足之处:
1、没有将提前让学生搜集的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都展示给学生,非常遗憾。
2、课堂语言不够丰富,尤其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应多加推敲与锤炼。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再丰富多彩一些。
3、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有些小组长没有起到带头作用,这就要求老师随时指导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在小组合作探讨中解决疑惑。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学习,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术顺畅地结合起来。
第八节 中国的地势 根据七年级地理基础和实际情况,学习《中国的地势》这一知识点时,我主要给学生重点知识是:
①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②各级阶梯的评价海拔、地形。③阶梯的分界线。④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上教学,重点知识学生已基本掌握,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讨论不够充分。时间比较仓足。导致各组学生代表发言时,问题回答不够成熟、、语言啰嗦不简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不尽合理,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从图中获取信息。在处理地形图上也该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更多地从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势特征以及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会掌握得更好些。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地理运用能力。
第九节 中国的地势
通过本堂课的讲授,其主要优点是:
1、充分利用地图进行课堂教学。
2、引导思考,在思考中获取知识。
3、传授方法,以方法授以渔。存在的不足:
1、可尝试着放的更大一些,给学生更多自己的空间进行学习,老师尽可能的少说,将更多的时间放手给学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合作的作用,将很多地理环节都可以让给小组来解决,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3、还可以利用对我国地势和地形学习的大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
第十节气温与降水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十一节天气
从内容涉及中就可以看出这需要考察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和生活天气常识。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大家来描述今天的天气,说说自己所知的天气现象,这也同时反映出学生在平日里、在语文作文中对天气的形容和描述。结果显示:大部分孩子能说出有关天气的许多华丽辞藻,却说不出多少的天气现象来。显然,看惯了动画片的他们也几乎从未关注过天气预报,更别提收听气象广播了。孩子们每天出门也都是听从大人的安排来穿衣,几乎不会去了解明天的天气情况而对自己的衣着进行安排和调整。幸好,他们还是能察觉到冬天冷,穿衣多;夏天热,穿衣少的这一点生活常识的,通过这也不难让孩子了解到天气的变化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
而有关本课的知识点,学生在区分“多云”和“阴”的天气符号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就让学生回想多云天气和阴天的状况,再把“晴”拉入队伍,帮助学生从云量多少、有无太阳这两方面对三个天气符号有了正确的认识,明确晴天少云、有太阳,所以太阳的图标表示“晴”;多云天有云,也有太阳,所以一个云朵、一个太阳的图标表示“多云”;而阴天有云,没太阳,所以两个云朵的图标就表示“阴”。这一下,孩子对三种表示云量的天气符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其他天气符号的识记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作业情况反馈来看,孩子们都学得不错,也令人欣慰。
第十二节气候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老师不得不讲.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在温度带对人们生活和生产这部分的教学中如果再增加些学生的生活事例和亲身感受应该会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活跃.因为平时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机会不多,在使用多媒体方面还需要加强.针对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会把成功的地方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加强改正,让今后的课堂上的更加完美无憾。
第十三节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本节是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读图,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况,记住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臵,并根据图表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首先通过欣赏我国主要河流的优美风景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不同的河流有感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做好铺垫。展示我们当地的小康河、胶河图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理解河流水文特征形成的原因。
在学习“内流区与外流区”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得出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填图、记图,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使学生认识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本节的重难点是内外流区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水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气温、降水、植被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表格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使这部分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我国的湖泊”教学中,通过画内流湖与外流湖的剖面图,提问咸水湖和淡水湖输出湖水的主要形式分别中什么?对于湖水的含盐度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得出咸水湖的湖水主要通过蒸发输出,湖中盐类物质聚集,含盐度较高。淡水湖的湖水主要通过外流河流出,湖中盐类物质随湖水排出,含盐度较低。从而进一步认识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
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在语言的组织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学生已经说过的内容还有重复现象,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争取更大的进步;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简练,所以时间比较紧张,最后的环节没有处理完,觉得非常遗憾,也暴露出自己在课堂调控能力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利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主要河流时,让学生自己画图、填图,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放开多让学生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体会是: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脑、动笔,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有效学习,使课堂更有生命力。
第十四节黄河
《黄河》这部分教材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等,内容很多,一节课要讲完、讲好必须进行精心周密的设计。为此,我参阅了许多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汲取了大家的经验,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开头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
存在的问题: 学生分析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和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时,只能找到认为的原因,自然原因说不出来,教师应加以说明。从最后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用能力较差。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地理现象和实际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另外导入黄河图片为录像配上黄河颂更能体现黄河的气势磅礴;在学习黄河源流概况时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一点时间,做点课堂练习更利于学生巩固;再就是有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
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使更多同学积极参与的问题,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第十五节长江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习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臵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繁多,没有很好的把握好学生的基本学情,没有合理的运用好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通过本堂课,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到更多地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六节海陆分布
通过本堂课的讲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一)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的及时点评;再者,教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师生互动掌握基本知识点。
(二)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学情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理得恰到好处。
(三)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各环节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心得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宜过大、过泛,要符合当地学生实际,要切施可行,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2、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做到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要能根据教材体系和学生实际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材处理。
3、对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展示、解读,甚至用口述加板书这种简单的教学手段,这种简单的方式是不利于现代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地理知识技能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应着重以学生的读图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联的理解,利于学生对地理奥秘的探究和发现,能给予学生很强的成就感,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三、教学不足
1、由于是一堂公开课教学,教师担心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出现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的纰漏,甚至怕时间安排不合理,所以课堂上有时还过于照案操程,缺乏一定的灵活度。
2、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比较明显,创新的环节不多。
3、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还持怀疑态度,因此,每个知识点都由教师点评,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
4、本课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比较耗时复杂,对于平时的日常教学参考价值不是很大。
四、教改意见
1、本人还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养成良好的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逐步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假如重新设计这堂课,除了保持以上提到的优点外,要在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下功夫。
3、假如重新设计这堂课,除了保持以上提到的优点外,要在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下功夫。
第十七节世界气候类型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本堂课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
4.课堂提问科学合理; 5.学生读图时深入指导;
6.注重激励性评价,学生积极性高;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3.总结性的内容仍需给学生机会。4.反馈练习涵盖的知识面不全。
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我会摒弃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已,我要不断的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老师。
第十八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本课内容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教师则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表达自己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
第三篇: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这一段时间我带领学生结合《迎考训练》复习了七年级下册,在复习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亚洲的地形及气候的相关内容不能够熟练的落实到图上。
2、对于第七章四个国家的内容,学生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还不够明确,特别是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对于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章的内容较多,复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是理解一个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带来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放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这一节中来解决。
4、第九章的复习重点是美国,学生对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及美国工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得不牢固。
5、对于极地地区复习难点是在极地地区如何确定方向。
针对在复习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我准备带领学生再把其放到课本中去解决,同时结合检测题进行巩固。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2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在历史上日本曾经做过对不起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事,因此这节课除了要完成教学目标以外,还要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象征——富士山、传统服装——和服。使学生对日本初步感知。
2、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分析明确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火山的国家,此处介绍日本先进的防震能力。也要向学生说明在汶川地震中日本也给予帮助,展开搜救。要让学生知道历史已经过去,中日两国人民应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在野外,家庭,商场,剧场等场景对学生进行防震训练。让学生选择如果地震来了该怎么做,如果选错了就会有石块掉下来,画面生动有趣,学生兴趣盎然。
3、依托教材中对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都知道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投降。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深恶痛绝,但宽容和博大是我们中华民族千载不变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永远活在历史中,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赶上发达国家步伐,就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向其学习先进经验,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5、日本既是经济强国,又是资源小国。它掠夺世界海洋资源、把污染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进口我国的一次性筷子等也值得我们深思。要让学生知道保护本国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全球环境,从而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3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4期中考试成绩已经揭晓,面对自己的成绩总觉得有些伤感,面对大半数的学生上课提不起积极性,致使大多数同学不及格,真是感到此生妄为人师。做老师真是感到有些失败。上课总是尽心尽责,竭尽全力的教学,可是面对大多数不尽人意的学生,无论你怎样要求,怎样强调,她们总是无动于衷,不管不问,同步同步完不成,课本课本不熟悉。真是那这些同学没有办法。让他记他不记,让他背他不背,让他读他读不上溜,真是替他们着急。
上节课,我检查了一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一检查半数同学一点也没做,于是我来了气,让他们出去做,大约十来分钟全部做完,可见只要每节课都及时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就能及时完成,平时我的检查没有跟上,导致大多数同学有些懈怠。今后我一定要每节课及时检查,及时提问,尽量让大多数同学及时完成作业,另外,原来上课我依同步为主,忽略了课本,总以为同步上的内容基本包裹了课本知识,可是课下大多数同学也不去再去看课本,现在我调整了一下,先去梳理课本,再去完成同步,最后在统对答案这样大多数同学做起题来就容易的多了,课本知识也记忆深刻了。上起课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总之,我要不断努力把成绩提高上去。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5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6本节内容简单容易掌握,课前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预习。课上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中力争用多种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师生双边活动得以开展。
本章节是世界地理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大洋是世界地理基础,认识大洲和大洋位置,首先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本节课安排一课时,主要是学习大洲大洋的名称、轮廓和分布。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对此多有接触,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因此,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1.教法:利用视频、图片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和材料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经过教研组评课,大家认为亮点的地方有:
1.利用填图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积极性、主动性。
2.问题设置合理,富有启发性,符合地理学科特点,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种教学手段应用好,思路清晰。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
1.导学案应用不足,对自学过程体现不充分。
2.内容设置多,导致课堂满,留给学生记忆时间不足。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改正不足,发扬长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7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8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9一、教材分析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初步 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建立地理空间概念。适量的学生作业(配有大量的图形)将抽象知识平面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并用数据描述地球事物大小指标。用地球 仪观察、演示、讨论比较经纬线事物差异。通过列表,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
难点: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0首先,让学生看“世界地图”认识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北到哪里,南到哪里,东到北令海峡,西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到苏伊士运河,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印象是亚洲————大,
再让学生认识图6.1图“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它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洲,再指出它是跨纬度最广的一个洲,我们国家就在亚洲,学生再观察6.4图就一目了然了,就知道我国就在东亚,然后再指出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再让学生在图上按方位指出一个国家来。
最后,让学生找到青藏高原,再找伊朗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亚山地,再进一步找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西伯利亚高原,再进一步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湄公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等,使学生由读图到认识地势这样一个转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亚洲地势由整个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了。这样学生就知道河流自然呈放射状向四周海洋流去了。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1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制定恰当准确地教学目标,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认真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整体考虑了教材的编排、教参的建议,从实际出发,将课后思考题、《随堂检测》、单元过关等相关的练习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学习目标“简”却“精”,“少”而“实”。而且学习目标制定要合理、科学,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及时间,使学生学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课堂上教师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方法的指导。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讲练结合,当堂训练,检测目标实施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教师讲解时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课堂上讲练结合最大的好处是做到了堂堂清,能够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入手,提高课堂效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23月6日,我和杨秀君老师来到了卧龙北校参加了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研讨会。会议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观摩两节课,第二阶段,听取了典型发言。最后徐以山主任作出强调。
第一阶段,由卧龙学校的刘西玲老师和杨秀君老师上了两节汇报课,刘老师讲的是专题复习课<<气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杨老师讲得是章节复习课《中国的地理差异》。他们的课,都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都是一节很成功的课。无论是学案的设计和课堂的实效上都让学生在课堂上正真动了起来。可见她们在课下下了很大的功夫。她们的课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很值得我去学习。
第二阶段,由蒲王中学的崔老师传授了他们学校的优秀复习经验,他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1、时间划分。
2、集体备课
3、规律性的总结
4、历届中考题四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说得很实际,很有经验,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然后又听取了两位老师的书面报告。最后各学校的老师针对两节课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想法。
最后,徐一山主任做出了五点强调。
1、学案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学案的设计要把自己的思考融进去。
2、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误区,找不到切入点。
3互助,是让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相互管理。
4、研究地理知识度人类的生活的关系。
5、注重地图的使用,读图、析图,以及地图的结合,多种地图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比较与辨识。更能让学生了解地图的空间认象。充分联系实际更能让学生理解知识,贴近实际。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31、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4通过上个星期的期中考试,学生成绩一般。但是从卷面内容上看,一部份学生没有掌握地理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应用湘教版的地理教材后,学生不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也不知道该记些什么。具体体现为:优秀率为0,及格率为30%,平均分为45分。具体分析原因为:学生不具有地理思维;知识点多而抓不住重点;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而我自己相信了领导的话——要有好修养。我现在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米兰中学的老师要考分就要发很。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今后应该这样去做:
(一)、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而不是君临天下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更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教学
我认为,在教学已经进入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因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讨教与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多方位的刺激,使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识,使一些抽象难懂的观念变成具体的客观的,化抽象为具体,能有效地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如第一册中矿产资源这一节,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除了找—些平时熟悉的铁、煤、石油等常见矿物实例外,还左网上下载一些罕见矿物(男冰洲石、水晶、石英等)五彩缤纷的图片,这样大大吸引了学兰的注意力,然后采用;司式的方法,请同学们讲述铁、煤、石油的作用,看谁讲得多靶合理,在讲述铁、煤、石油的分布时,我首先采用多媒体手段,在空白填图上打出一个个产地,然后分组比赛,看谁能记得多,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想象,最后给予评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回答,使学生在轻松的欣赏中获得知识,从而拓展学生创造的空间,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聿,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我主要运用课题,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拔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我设计了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采访阶段一讨论阶段一讨论评价阶段,如“中国的资源”一章为例,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组,各承担土地资源、水资源、旷产资源、环境问题等课题各一个,首先我和他们一起去讨论准备,确定课题中心,如土地和人类发展关系,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本镇环境污染和工业发展关系,人人动手珍惜资源等课题;第二阶段,让学生去各村采访调查,
利用图书室或上阅查询资料,经过一星期准备后,让他汇报成果;第三阶段,各组讨论,互为补充,或直接谈自己的见解,或与其他组交流,最后师生相互释疑,这些问题发生在学生身边,既反应了时代特征,又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其全面辩l正看待问题的习惯,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把创新教育纳入地理课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以此来搞活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教主积极思考,学生能具体地实际参与,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全面素质,从而促进教学的实施和知识的应用,以提高地理科学的总体效益。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在寒假来临的时期,一方面要进行期末测试分析,另一方面要布置寒假作业事宜。而且鉴于学生平时学习的状态,的确有太多纠结的东西。
如果让学生提前预习,就必须印制出相应的导学习题,还要考虑到学生开学后兴趣的转移,如果只是一味地复习,学生很容易低估作业的意义,会出现疲于应付的问题。
所以,寒假作业既要注意到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以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需要温故知新中注意融入一些新东西,结合学科学习核心素养能力,多进行一些可展示的方法性梳理。
因此,结合七年级地理上期内容一以贯之的主题,七大洲、四大洋的识记应是基本性学习。所以让学生手绘一张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标识出界线,就成了作业之一。既是复习,也是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析,多一些创客式学习。
其次,不同的气候类型,特点和分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在学生学习中常常丢东拉西。如果能够让学生将气候类型,特点分析,分布三位一体,将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分析地理问题应用能力。因此,作业中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针对每一种气候类型进行批注分析,既发展学生读图能力,由让学生图形结合,从位置、特点上比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关系,发展思维的逻辑推理。
第三,牵涉到下一学期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一个大洲或一个地区的图文资料,分析一个大洲或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方法的渗透和梳理,将会以多种案例一步步让学生明确如何读图和分析。因此结合学生可能对不同的大洲或国家感兴趣,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某一大洲或某一国家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归纳位置、地形、气候、河流都描述哪些方面,如何快速找到图文信息。既是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渗透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本着开学后便于展示评价,并且有利于积累学习案例,分享交流、迁移的目的,寒假作业这样梳理,从而删繁就简,明确主题。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2
[优点]
1.通过对比我国和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差异导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增加感性认识并逐步理解欧洲为何畜牧业发达。
2.采用讨论、指读等形式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多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板书设计尽量做到精简且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缺点]
1.ppt设置上,字体可再放大点或根据颜色的搭配以突出显示。
2.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对比中应提问再细化,并注重引导从沿海向内陆海洋性在减弱,大陆性在增强。
3.谈这堂课的收获环节,可结合板书突出重点,再次提升课题。
[改进]
1.多学习计算机,结合地理学科特色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如ppt、excel,提高自己的电脑水平。
2.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提问的方式方法,以及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等等都需要不断地研究。
3.地理教学中板书、版画、版图很重要,坚持每周练习。
4.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坚持听“师说”、“壹周立波秀”,不仅练口才也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不断培养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非常感谢进修学校的李继红校长和吴江教研组的姬惠光老师给我的点评,我会不断努力的!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3
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制定恰当准确地教学目标,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认真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整体考虑了教材的编排、教参的建议,从实际出发,将课后思考题、《随堂检测》、单元过关等相关的练习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学习目标“简”却“精”,“少”而“实”。而且学习目标制定要合理、科学,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及时间,使学生学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课堂上教师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方法的指导。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讲练结合,当堂训练,检测目标实施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教师讲解时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课堂上讲练结合最大的好处是做到了堂堂清,能够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入手,提高课堂效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4
本册教材是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从亚洲总论开篇,由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出发,由近及远介绍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印度这一节内容,简明的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和快速发展,这四个内容集中的反映了当今印度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计划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是前两个框题,是人文和自然部分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即人口问题和水旱灾害问题。这两个方面问题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比较集中。本段教材共安排了十幅各种图形,两处活动练习和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主要特征进行探究、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它,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满意。首先是各种风光图片的导入,以及教学中插入印度国人对“牛”和“恒河水”崇拜的风土人情的介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其次是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活动一通过让学生看图、读图、上台画图,增强了学生的识记和判读地图能力;活动二主要是通过学生获取图表的信息及相关思考题的讨论与交流,从而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了印度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本活动后缀的的拓展部分,“人口的过度增长和负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理解众多的人口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压力;人口的负增长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同样会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和发展观:人口的增长要与本国的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活动三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比较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获取图示的有效信息,通过填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填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增加了直观性和针对性,从而比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尽管如此,经过教学之后的学生作业检查和对教学环节的回顾,仍然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一、反思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
本次课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气候与水旱灾害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的确定不仅仅是知道了印度在哪里就行,还要学会“定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约需要8-10分钟;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读图、表两种不同信息载体的步骤和方法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就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一节课内容来处理。最后的气候与水旱灾害问题是重点和难点,至少需要图示法和比较法两种重要的地理思维方式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基本技能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至少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说,本次课内容偏多,教学时间过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反思教学难点的突破方式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在这个板块中,采取了分组讨论法,图表比较法,讲练结合法,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做归纳总结。在这几种方法的应用中,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路线和方案一步步去实施,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意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图表比较”环节的思考题应该具有开放性。比如:比较印度一月、七月风向图,你认为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探究的成果,最后确定比较的内容和角度,这样既突出了教学过程,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这种过程、方法、情感的交融,落实了知识,培养了技能,丰富了情感,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反思作业设计的最优化
根据教学内容代表的三个方面,我设计了三个简答题,分别代表三个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学生做作业就是比较呆板地把教师整理的文字搬到作业本上,纯知识再现,能力目标难以实现。简答题型是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种检测形式,首先是通过对文字、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再通过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描述或阐释问题。因此说,本次课练习设计的题型单一,检测效果不够理想。应该以单项选择题作为主要形式。一方面,该题型比较灵活,任何知识点都能凭借它合理地调整考查的角度和难易程度,也能够灵活地考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也因为是各种题型中较简单的考查形式,学生会快捷地找到成就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轻松学习,快乐地理”是我在地理教学中不变的宗旨。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教与学的相长,需要教师思考的方面太多太多,需要老师完善的方面也太多太多,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不断地通过与同行的探讨和交流,积极地去寻求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6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地理教学启迪了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本地区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地理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以上是这一学期来,我在地理教学方面的侧重点及目的,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7
我于20xx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幺形状的,为什幺会这样?为什幺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幺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对于他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幺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幺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幺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幺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会的我们尽量不讲,学生不会的我们尽量少讲。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他们对地理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答问题能力的养成。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8
一、教材分析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初步 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建立地理空间概念。适量的学生作业(配有大量的图形)将抽象知识平面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并用数据描述地球事物大小指标。用地球 仪观察、演示、讨论比较经纬线事物差异。通过列表,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
难点: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9
本周是期中考试前一周,老师们都在忙着复习迎考,还要准备整理导学案、作业,同步、以及单元检测等常规材料的检查,实在感到工作很忙碌,有时感到手中的作业有些繁琐,面对这么多的作业,以及多个班级的工作量,真是感到数量充实而质量不够。在有限的时间处理好这些工作,确实有些困难。要求学生完成,可还是少部分同学做的不完整,落二撇三。对于积极的同学来说。做的不错。本来要求小组长相互批阅,相互提问,相互指导。能帮助同学们互相提高,可是大多数同学还是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很少有同学发现了问题主动去请教学习好的同学。总是利用课上时间去学习,课下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再去拿出点时间去巩固。而是让其他学科挤占的无法顾及。
总之,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多,把每一件事情都处理的井然有序,的确不算容易,再加上学生不按照要求去做,实在感到心有余却力不足。让每位学生都听从安排的确也做不到。看到学生手中的作业,每科每位老师都去挤压,学生们也感到厌烦却又无奈。完不成又挨老师的批评,这样只好应付完作业算完。每位老师都印发了大量的作业、学案、再加上同步、配套等,学生们的工作实在是需要很多的耐心。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统一的要求,学校检查时也作出统一的要求,即看数量、质量,又看批阅情况,学生改动情况,可是学生是否都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师又都切合实际的做了相关的要求,是否真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呢,值得反省?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0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地理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更好的掌握初一年级地理的教学能力,为了提高实际教学水平,现总结如下:
一、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教师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学法指导
现阶段的地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特征以及二者关系。这条主线一直贯穿在大洲、地区和国家的教学中,对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主要依托图的记忆和分析,而对后两者的学习掌握主要靠文字记忆和逻辑分析。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对自然环境的学习我主要侧重辅导学生识图、记图、析图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出它与农业、工业、交通和旅游业等的关系。比如讲《亚洲》这一课, 亚洲地形复杂,河湖众多,需要识记的重要的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原等名称很多。因此我让每个同学画好一张亚洲地图的轮廓,完成填图游戏,把班级学生分成五组,引入竞赛机制,在老师的比赛规则下,看哪组填图最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更浓。
三、注重反馈
一堂课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看课堂效果,所以我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此我一直沿用课前导学案的设计并在每节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在课堂上边讲边练,达到了及时巩固的效果。
四、教学工作不足之处和自我反思
根据实际的教学检测,我发现,从整体看,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普遍认可地理学科。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反馈良好,有明显提高,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学习效果提高有限,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出现“吃不饱”的现状,我在今后教学中将此现状认真分析,探讨,逐步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1
首先,让学生看“世界地图”认识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北到哪里,南到哪里,东到北令海峡,西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到苏伊士运河,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印象是亚洲————大,
再让学生认识图6.1图“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它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洲,再指出它是跨纬度最广的一个洲,我们国家就在亚洲,学生再观察6.4图就一目了然了,就知道我国就在东亚,然后再指出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再让学生在图上按方位指出一个国家来。
最后,让学生找到青藏高原,再找伊朗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亚山地,再进一步找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西伯利亚高原,再进一步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湄公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等,使学生由读图到认识地势这样一个转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亚洲地势由整个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了。这样学生就知道河流自然呈放射状向四周海洋流去了。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2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4
教学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教要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不能是教师主宰课堂,老师讲,学生被动听,那样,学生对学习是没有兴趣可言的,学习的效果也是低效能的。在教学中,我自觉的贯彻了我校的“自主学习,分层达标”的课题精神,让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看图,圈点勾画,找出书中的疑难,然后才是教师的讲授,体现“先学后教”,让学生更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去听课。
在讲课中做到语言精练,问题设计巧妙,大胆让学生展示,不怕课堂出错误,出了错误老师让其他学生纠正或适时的引导,正好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点,将错误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讲书中的框题重新设计,增加了“巴西的概况”及“巴西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将书中“热带经济作物王国”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整合为“巴西的经济”来讲授,及时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比如森林的重要作用,金砖五国的知识,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恰当联系以往知识,如讲“热带经济作物王国”的时候,问学生过去我们学的哪些地区是热带经济作物的王国,一些学生想到了“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地理认识,讲“巴西人口、城市分布规律”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前面讲的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这样处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
整洁课我感觉比较紧凑,学生活动较为充分,学生展示较好,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
本节内容简单容易掌握,课前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预习。课上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中力争用多种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师生双边活动得以开展。
本章节是世界地理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大洋是世界地理基础,认识大洲和大洋位置,首先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本节课安排一课时,主要是学习大洲大洋的名称、轮廓和分布。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对此多有接触,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因此,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1.教法:利用视频、图片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和材料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经过教研组评课,大家认为亮点的地方有:
1.利用填图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积极性、主动性。
2.问题设置合理,富有启发性,符合地理学科特点,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种教学手段应用好,思路清晰。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
1.导学案应用不足,对自学过程体现不充分。
2.内容设置多,导致课堂满,留给学生记忆时间不足。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改正不足,发扬长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五篇: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种地图,在大脑中首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顺序思路,机智的调动学生,使整堂课在活跃、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基本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
1、利用地图充分展示并引导学业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的读图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2、关注学生的学习,构建互动的教学平台。本节课经过教师的引导和交流,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
3、注重了学习区域地理方法的指导。本节知识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端,因此,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学习区域地理方法的`指导,在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特征时,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加以分析,并强调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同学们今后遇到陌生的区域,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和分析。
4、在学习方法的延伸和拓展上没有及时的反馈、运用和巩固,如在学习亚洲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河流后,“,可以把教材第9页的北美洲洲图,让学生依据区域地理的方法来分析北美洲洲的地理位置,从而使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得到深化和巩固。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2
一、立足农村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来源单一,网络覆盖较差,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实际条件展开教学:
(1)开学预备周,在多媒体教室放映科教电影《地球家园面临的危机》,这部电影由英国的BBC电视台组织拍摄,多位有关地理学科的科学家对地球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由于是英文版,笔者与朋友合作翻译校对完成了字幕。放映后,组织学生就自己所感兴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专题写作,藉此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的调动起来。
(2)正式教学阶段,我针对教材的单元设置,分为大的专题,如天气和大气运动、海洋和陆地的运动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视十频道的《探索发现》、《百科探秘》等科教栏目的影视资源,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进行专题教学。
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检测,笔者发现,平行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另外进行专题教学。
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
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
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
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笔者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改变传统的文字学案,努力构建以视频为主、图片为辅的学案
自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慢慢陷入一种误区和怪圈,教师的课件越来越华丽,文字内容越来越多,甚至形成教师怕放映不完,学生怕抄不完的恶性循环。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图省事,“热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节课下来,话没有几句,埋头于电脑桌下,学生几乎看不到教师的体态语言,有的时候课件一放,就让学生一抄了事。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经笔者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对策:
(1)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笔者据此,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例如《地球的公转》一课,分为: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四个小栏目,笔者对每一个小栏目采用了一个视频加四张图片的组合制作了本课课件,对于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这个难点,笔者格外准备了包括什么叫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直射点季节运动的轨迹三个子栏目的视频设计和图片展示,同时附加两个拓展知识面的小知识:地球运动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仅三十余字。
(2)教学中根治课件制作过于花俏,以及以放代讲的“多媒体教学综合症”。根据教学观察,有的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笔者制作课件本着朴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此外,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注重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杜绝以放代讲,使学生与笔者能够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人人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三、优化习题设置,紧跟中考命题思想,摒弃题海战术
农村教育有两个“极端现象”:
其一是教育基础普遍薄弱,
其二教学力量不均衡导致的教学质量两极分化。
有鉴于这个客观因素,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习题练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1)将题目仔细分析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大胆的跳出习题册的拘泥,重视自主命题和交流命题,根据中考的命题动态进行试题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交流命题,借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命题经验和成果,将这些习题应用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2)对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标准化作业”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教学、练习、讲评的各环节的需要,制定出“答题五步骤”,让学生再做练习时,按照五步骤依次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第一步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语”可有效防止学生看错题目和漏题现象;
“第二步阅读题支,作答并说明理由或解答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细节意识和对课本知识点分布的熟稔程度,同时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路偏差以作为讲评的依据。
例如在批改中,发现学生在比例尺换算和错别字等方面的问题,在讲评中有的放矢,极大的节约了教学课时,减轻了笔者与学生的负担。
使节余下来的时间充分地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地理课外知识的拓展上面。
四、教学工作不足之处和自我反思
根据实际的教学检测,笔者发现,从整体看,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普遍认可地理学科。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反馈良好,有明显提高,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尚未真正建立“标准化流程”,学习效果提高有限,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出现“吃不饱”的现状,笔者在今后教学中将此现状认真分析,探讨,逐步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3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4
反思一:教学要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5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6
两极地区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我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位置、资源、气候、我国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本堂课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层次探讨。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学生发言相当踊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主要起了引导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能从图上判断出这幅图是属于南极图还是北极图,它的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这部分不是太难,学生都能顺利掌握。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图知识和地球知识来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体现学生读图能力的内容。然后我让学生先从南极图开始,先认识经纬线,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并用地球仪作直观显示,得出在南极点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那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此时在加进判断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就好掌握了。
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7
本册教材是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从亚洲总论开篇,由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出发,由近及远介绍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印度这一节内容,简明的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和快速发展,这四个内容集中的反映了当今印度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计划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是前两个框题,是人文和自然部分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即人口问题和水旱灾害问题。这两个方面问题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比较集中。本段教材共安排了十幅各种图形,两处活动练习和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主要特征进行探究、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它,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满意。首先是各种风光图片的导入,以及教学中插入印度国人对“牛”和“恒河水”崇拜的风土人情的介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其次是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活动一通过让学生看图、读图、上台画图,增强了学生的识记和判读地图能力;活动二主要是通过学生获取图表的信息及相关思考题的讨论与交流,从而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了印度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本活动后缀的的拓展部分,“人口的过度增长和负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理解众多的人口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压力;人口的负增长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同样会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和发展观:人口的增长要与本国的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活动三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比较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获取图示的有效信息,通过填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填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增加了直观性和针对性,从而比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尽管如此,经过教学之后的学生作业检查和对教学环节的回顾,仍然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一、反思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
本次课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气候与水旱灾害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的确定不仅仅是知道了印度在哪里就行,还要学会“定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约需要8-10分钟;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读图、表两种不同信息载体的步骤和方法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就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一节课内容来处理。最后的气候与水旱灾害问题是重点和难点,至少需要图示法和比较法两种重要的地理思维方式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基本技能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至少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说,本次课内容偏多,教学时间过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反思教学难点的突破方式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在这个板块中,采取了分组讨论法,图表比较法,讲练结合法,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做归纳总结。在这几种方法的应用中,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路线和方案一步步去实施,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意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图表比较”环节的思考题应该具有开放性。比如:比较印度一月、七月风向图,你认为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探究的成果,最后确定比较的内容和角度,这样既突出了教学过程,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这种过程、方法、情感的交融,落实了知识,培养了技能,丰富了情感,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反思作业设计的最优化
根据教学内容代表的三个方面,我设计了三个简答题,分别代表三个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学生做作业就是比较呆板地把教师整理的文字搬到作业本上,纯知识再现,能力目标难以实现。简答题型是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种检测形式,首先是通过对文字、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再通过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描述或阐释问题。因此说,本次课练习设计的题型单一,检测效果不够理想。应该以单项选择题作为主要形式。一方面,该题型比较灵活,任何知识点都能凭借它合理地调整考查的角度和难易程度,也能够灵活地考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也因为是各种题型中较简单的考查形式,学生会快捷地找到成就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轻松学习,快乐地理”是我在地理教学中不变的宗旨。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教与学的相长,需要教师思考的方面太多太多,需要老师完善的方面也太多太多,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不断地通过与同行的探讨和交流,积极地去寻求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8
在寒假来临的时期,一方面要进行期末测试分析,另一方面要布置寒假作业事宜。而且鉴于学生平时学习的状态,的确有太多纠结的东西。
如果让学生提前预习,就必须印制出相应的导学习题,还要考虑到学生开学后兴趣的转移,如果只是一味地复习,学生很容易低估作业的意义,会出现疲于应付的问题。
所以,寒假作业既要注意到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以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需要温故知新中注意融入一些新东西,结合学科学习核心素养能力,多进行一些可展示的方法性梳理。
因此,结合七年级地理上期内容一以贯之的主题,七大洲、四大洋的识记应是基本性学习。所以让学生手绘一张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标识出界线,就成了作业之一。既是复习,也是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析,多一些创客式学习。
其次,不同的气候类型,特点和分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在学生学习中常常丢东拉西。如果能够让学生将气候类型,特点分析,分布三位一体,将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分析地理问题应用能力。因此,作业中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针对每一种气候类型进行批注分析,既发展学生读图能力,由让学生图形结合,从位置、特点上比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关系,发展思维的逻辑推理。
第三,牵涉到下一学期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一个大洲或一个地区的图文资料,分析一个大洲或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方法的渗透和梳理,将会以多种案例一步步让学生明确如何读图和分析。因此结合学生可能对不同的大洲或国家感兴趣,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某一大洲或某一国家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归纳位置、地形、气候、河流都描述哪些方面,如何快速找到图文信息。既是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渗透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本着开学后便于展示评价,并且有利于积累学习案例,分享交流、迁移的目的,寒假作业这样梳理,从而删繁就简,明确主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9
本周是开学第3周,教学工作一切正常,一年之计在于春,老师们、同学们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和学习当中。同时学校领导也针对上学期的得失,对本学期也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要求。
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没有经验的地理老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在上新课之前,就要把同步、课本、以及填充图册上的内容都要认真的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积极搞好集体备课,有不懂得问题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做到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把握好教材。
同时要求学生上课之前提前预习,有不懂得问题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把不会的问题记下来课上认真听,和老师共同解决。上课一同步和课本为主,课上解决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课下及时补充完整。然后课下再把填充图册及时完成。小组长带领着一起统一好答案。这样学生的习惯养成了,兴趣提高了,同时成绩也提高了。
总之,老师、同学齐心协力,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相信成绩会一步比一步好起来的,这一次成绩虽然全县提高了几个名次,但是成绩还不理想,比比同学科的成绩,成绩还远远不够。今后我要更加努力的去工作,更严厉的要求学生,把每一个问题都要踏踏实实的做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好。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0
上课了,面对60人的班级,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短短的45分钟,面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如果把每一节课都处理的很满意,的确也要下很大的功夫。可是,有些同学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却在下边开小差,总是懒得去写一个字。等老师讲完课,下去一转全部空白,顿时没有了招数。每个班级总是有这么一个两个的同学,上课不学习,课下不预习,老师在课上不管怎样安排,就是没有他的事做。好像与他什么都没有关系。有时真感到有些困惑和不解。有时想尽办法鼓动这些学生去多学一点,可是这些学生总是显得懒散,不主动,不积极。老师面对这样、那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向这些学生要效率,要成绩,真是很困难。
有时感到困惑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总是有些定性原则,一旦形成,在学生的'心目之中却很难改变,在任课教师中,学生也有了比较,哪位老师容易接近,哪位老师的成绩就容易走下坡路。所以老师上课,在管理和驾驭学生方面也要一反常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处于关心和爱戴的,让他们都有点成就感,进步感。从中让他们有获得成功时的喜悦感。把握一节课,关键要把握好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都全心心的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这样我相信每一位老师的成绩就会直线上升。的确做到这样的确是很难啊!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1
本周是期中考试前一周,老师们都在忙着复习迎考,还要准备整理导学案、作业,同步、以及单元检测等常规材料的检查,实在感到工作很忙碌,有时感到手中的作业有些繁琐,面对这么多的作业,以及多个班级的工作量,真是感到数量充实而质量不够。在有限的时间处理好这些工作,确实有些困难。要求学生完成,可还是少部分同学做的不完整,落二撇三。对于积极的同学来说。做的不错。本来要求小组长相互批阅,相互提问,相互指导。能帮助同学们互相提高,可是大多数同学还是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很少有同学发现了问题主动去请教学习好的`同学。总是利用课上时间去学习,课下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再去拿出点时间去巩固。而是让其他学科挤占的无法顾及。
总之,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多,把每一件事情都处理的井然有序,的确不算容易,再加上学生不按照要求去做,实在感到心有余却力不足。让每位学生都听从安排的确也做不到。看到学生手中的作业,每科每位老师都去挤压,学生们也感到厌烦却又无奈。完不成又挨老师的批评,这样只好应付完作业算完。每位老师都印发了大量的作业、学案、再加上同步、配套等,学生们的工作实在是需要很多的耐心。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统一的要求,学校检查时也作出统一的要求,即看数量、质量,又看批阅情况,学生改动情况,可是学生是否都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师又都切合实际的做了相关的要求,是否真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呢,值得反省?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2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4.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5.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3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地理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更好的掌握初一年级地理的教学能力,为了提高实际教学水平,现总结如下:
一、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教师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学法指导
现阶段的地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特征以及二者关系。这条主线一直贯穿在大洲、地区和国家的教学中,对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主要依托图的记忆和分析,而对后两者的学习掌握主要靠文字记忆和逻辑分析。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对自然环境的学习我主要侧重辅导学生识图、记图、析图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出它与农业、工业、交通和旅游业等的关系。比如讲《亚洲》这一课, 亚洲地形复杂,河湖众多,需要识记的重要的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原等名称很多。因此我让每个同学画好一张亚洲地图的轮廓,完成填图游戏,把班级学生分成五组,引入竞赛机制,在老师的.比赛规则下,看哪组填图最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更浓。
三、注重反馈
一堂课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看课堂效果,所以我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此我一直沿用课前导学案的设计并在每节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在课堂上边讲边练,达到了及时巩固的效果。
四、教学工作不足之处和自我反思
根据实际的教学检测,我发现,从整体看,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普遍认可地理学科。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反馈良好,有明显提高,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学习效果提高有限,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出现“吃不饱”的现状,我在今后教学中将此现状认真分析,探讨,逐步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4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绪论,有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现实的事例作为分析思考的对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学习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头脑,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要分析总结完教材事例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讨论,进而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产生体验和感受。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
[优点]
1.通过对比我国和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差异导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增加感性认识并逐步理解欧洲为何畜牧业发达。
2.采用讨论、指读等形式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多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板书设计尽量做到精简且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缺点]
1.ppt设置上,字体可再放大点或根据颜色的搭配以突出显示。
2.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对比中应提问再细化,并注重引导从沿海向内陆海洋性在减弱,大陆性在增强。
3.谈这堂课的收获环节,可结合板书突出重点,再次提升课题。
[改进]
1.多学习计算机,结合地理学科特色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如ppt、excel,提高自己的电脑水平。
2.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提问的`方式方法,以及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等等都需要不断地研究。
3.地理教学中板书、版画、版图很重要,坚持每周练习。
4.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坚持听“师说”、“壹周立波秀”,不仅练口才也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不断培养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非常感谢进修学校的李继红校长和吴江教研组的姬惠光老师给我的点评,我会不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