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过颐和园吗?想不想去那儿游玩?今天我们将乘坐健康快车直达颐和园。一起去领略那儿的山光水色。(板书课题:颐和园)
【课文欣赏】:
请大家边听课文情景朗读,边想: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几个地方?
师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游览顺序)师设疑:课件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丽山水,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来表现这种美丽的呢?
1、学习长廊段(第2自然段)
⑴找出写长廊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想想写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⑵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长廊的长和美的?(找出读一读)⑶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金花彩画、五彩缤纷的长廊吧。(课件展示图片)
⑷长廊这样的长、这样的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齐读该段)
2、学习万寿山段: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
⑵师简笔画出“佛香阁”和“排云殿”
⑶“佛香阁”有什么特点?(雄伟、高)你是从哪知道的?(耸立)可否找词替换?(矗立)
“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大)你从哪体会到的?(一排排)⑷课件展示,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3、学习写昆明湖段:佛香阁那么雄伟壮观,那我们登上它,看看能领略到什么美景。
⑴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⑵出示佳句,品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两个比喻的连用,体现了昆明湖的静、绿。(板书:静、绿)齐读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区别:滑过:“滑”体现了湖的平静如镜和游客不忍心破坏湖的平静。
划过:
对游船、画舫的动态描写,实际上是为了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态美。
4、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师简笔画出小岛和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师述:浩淼烟波中,十七孔桥宛若飞虹,横卧在昆明湖上。【文章脉络】:
1、(对照板书)课文2~5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颐和园内三大标志性的景点的美,作者按照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表达方法,把三大景点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2、课文1、6自然段写了什么呢?请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 这两个自然段起了什么作用?(总起、总结。前后照应)
3、那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是:总——分――总 【视野拓展】:
师:的确,颐和园是那么的美,它的美丽让我们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老师请大家继续欣赏颐和园的美景。(观看课件展示颐和园其他景点及景点分布图)
【课文小结】:
1、现在你觉得颐和园怎么样?(美不胜收、„„)
师:不错,颐和园不但山美,水美,建筑也美。它不愧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不愧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象征,我们因为祖国有它而骄傲而自豪!
【作业超市】:
1、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积累;
2、选择颐和园内的一处景物向好友介绍介绍;
3、把这篇文章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去展开教学。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和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教学过程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孩子们体会到了长廊的美后,便引导他们进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表达他们各自独特的感受。孩子们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所读出美的感受是不同的。
3、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景:
我在课堂重于激励和鼓舞。把学生带入“情境场”,看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
当然,课堂上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敢于表达,但语言不够精炼,用词也不够准确。由于学习时间安排前松后紧,使得时间把握的不好,后面的任务完成的比较粗糙。以后的教学还需要在词句训练上多下功夫,还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课标分析
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识字和写字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结合本课的识字教学内容,认识“颐、耸、阁”等7个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字。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动词 “认识”和“会写”。
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阅读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没有具备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没有去过颐和园的学生居多,所以应该多读课文,课前收集资料,教师应抓住课文的特点来通过默读、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和作者产生共鸣。
四、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
2、抓住重点段落2---5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
2、培养爱美、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一下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那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他们的美丽?(想)那现在老师带领同学们去畅游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颐和园。下面就让我们步入长廊。(课件: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
2、教学第二自然段
师:长廊美吗?(美)那你们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把这美丽的长廊介绍给大家呢?(想)师: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小导游你首先要了解长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自由朗读第2段)
师:你找的是哪句话,体会到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师:长廊这么长这么美,你们想不想把它绘声绘色的介绍给在座的老师们?(想)下面开始准备吧!
师:哪位小导游愿意带领大家去长廊游览一番?(指名配乐读)
3、教学3——5自然段
师:感受着微风的吹拂,欣赏着五彩的画卷继续前行,走到长廊的尽头,我们看到了(课件:万寿山、昆明湖图片)学生回答。
师:这些景色各有各的美,请同学们认真的读读课文的3---5自然段,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画出来,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小组自学,老师巡视,随机点拨。小组汇报。
你认为哪里的景色最美,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生: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老师随机板书:佛香阁(课件:佛香阁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很耀眼。)
(耸立——高高地建立在山上,说明了佛香阁很高。)
生:下面的一排排——就是排云殿。随机观察插图。老师随机板书:排云殿(由于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金黄色,显示出金碧辉煌。)齐读。
生: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茂密的树丛是绿色的,有黄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生:正前面——一块碧玉。游船——不留一点儿痕迹。(课件:昆明湖,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昆明湖很平静,湖水很绿,很清澈。湖面很光滑,游船即使行驶过也不留痕迹。)
老师板书:静 绿
师: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那就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们的心里。然后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仿佛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在颐和园中还有哪些美境界让你们陶醉的呢?继续汇报。
生:昆明湖围着——倒垂的杨柳。(杨柳随风飘舞很好看。)
生:湖中心——宫殿的一角。(岛上树木很多,树木很茂盛。)生:石桥-----十七孔桥。桥上有百根柱子,柱子上雕刻着不同形状的狮子,师: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的不同姿态吗?指名说,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这节课我们游览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不是)(课件:最后一段)齐读最后一段。
4、总结。
5、作业:
到颐和园游玩真令人乐而往返,可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颐和园之行即将结束,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把颐和园的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
七、板书设计:
颐
和
园
长廊:
长
美 美丽的大公园
万寿山
美丽说不尽
昆明湖 静 绿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媒体之间的对话,抓住重点语句引领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1、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程的要求。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便搜集了很多颐和园中著名景点的图片,制作成课件。尤其是设计“长廊”这部分教学时,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进行情景导入“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颐和园的美丽?那现在老师带领同学们去畅游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颐和园。首先让我们步入长廊。”(播放课件)同学们在欣赏长廊的同时,老师进行配乐朗读。这样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不仅让学生对长廊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还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过度语:“那你们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把这美丽的长廊介绍给大家呢?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小导游你首先要了解长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人为最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语句读一读。”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2、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从填鸭式教学转变引导式的教学。在进行了3---5段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有了第二段“长廊”的教学铺垫,学生自然地按照读、想、讲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学习3——5段。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全班进行交流时,适时出示相关课件,增加表象积累,再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3、质疑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学贵在存疑。只有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挖掘难点,不断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这学期我参与了我校《小学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课题研究融入教学。在进行昆明湖“静”的语句教学时,我提醒学生“认真阅读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很快提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一句中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学生也由此进行了激烈的小组讨论。经过讨论使大家明白“滑”比“划”更能体现昆明湖的“静”。通过学生自己质疑,经大脑的积极思考,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第三篇: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1.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
(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出示字意选项)颐:①面颊;②养,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②种)
(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慈禧太后,皇帝)
(3)这颐和园是北京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课件3出示字词):横槛
(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件3出示生字):堤(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1、6自然段)(课件4出示这两个句子):(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采用这种写法。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7出示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3)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7.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
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板书:景物描写】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自由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100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
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
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 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 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这一篇游记向学生所展现的清楚的游览顺序和特色的景物描写,都是小学生写好日常游记很好的范本。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首尾呼应,清楚的游览顺序,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
此课时教学之后,我认为如果能再进行一次小练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更好。但毕竟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涉及的教学量太大,因此,这一设计放于第二课时的巩固运用也会很不错。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例如,在品味语言,感悟景物描写的教学中,我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老师来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再抓关键词来感悟景物的特点。学生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美的同时习得这其中的描写方法。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感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针对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教学《颐和园》能给没有条件上北京亲眼看过颐和园景点的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感悟,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无疑起了很大的用处。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颐和园中长廊的横槛上的画,以及颐和园的实景录像,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古人都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这一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自己教学成长的轨迹,从学生的踊跃发言中让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颐和园》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 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
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
【板书设计】
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
长廊
——
万寿
18.颐和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
长、美
闪闪发光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这一篇游记向学生所展现的清楚的游览顺序和特色的景物描写,都是小学生写好日常游记很好的范本。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首尾呼应,清楚的游览顺序,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
此课时教学之后,我认为如果能再进行一次小练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更好。但毕竟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涉及的教学量太大,因此,这一设计放于第二课时的巩固运用也会很不错。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例如,在品味语言,感悟景物描写的教学中,我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老师来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再抓关键词来感悟景物的特点。学生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美的同时习得这其中的描写方法。
古人都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这一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自己教学成长的轨迹,从学生的踊跃发言中让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反思
埇桥区蒿沟乡高滩小学
史海川
【教学目标】:
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谈话引课】:你们喜欢旅游吗?到过颐和园吗?想不想去那旅游?今天我们将乘坐健康快车直达颐和园。一起去领略那儿的山光水色。(板书课题:颐和园)
【课文欣赏】:请大家边看录像,边听课文朗读。看看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地方?
师用简笔画画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浏览顺序)
【文章学习】:屏幕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丽动人,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来表现这种美丽的呢?
1、学习长廊段(第2自然段)
⑴找出写长廊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想想写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⑵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长廊的长、美的?(找出读一读)⑶让我们再从屏幕上欣赏欣赏这金花彩画、五彩缤纷的长廊。(课件展示图片)⑷长廊这样的长、这样的美,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它。(齐读该段)
2、学习万寿山段: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
⑵师简笔画出“佛香阁”和“排云殿”
⑶“佛香阁”有什么特点?(雄伟、高)你是从哪知道的?(耸立)可否找词替换?(矗立)
“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大)你从哪体会到的?(一排排)⑷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3、学习写昆明湖段:佛香阁那么雄伟壮观,那我们登上它,看看能领略到什么美景。
⑴指名学生请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⑵出示佳句,品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两个比喻的连用,体现了昆明湖的静、绿。(板书:静、绿)齐读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区别:滑过:“滑”体现了湖的平静如镜和游客不忍心破坏湖的平静。
划过:
对游船、画舫的动态描写,实际上是为了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态美。
4、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师简笔画出小岛和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师述:浩淼烟波中,十七孔桥宛若飞虹,横卧在昆明湖上。【文章脉络】:
1、(对照板书)课文2~5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颐和园内三大标志性的景点的美,作者按照浏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表达方法,把三大景点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2、课文1、6自然段写了什么呢?请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 这两个自然段起了什么作用?(总起、总结。前后照应)
3、那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是:总——分――总 【视野拓展】: 师:的确,颐和园是那么的美,那么多美,它的美丽让我们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老师请来了凌英导游,她将带着我们继续欣赏颐和园的美景。(观看导游录像,老师控制时间)【课文小结】:
1、现在你觉得颐和园怎么样?(美不胜收、……)
师:不错,颐和园不但山美,水美,建筑也美。它不愧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不愧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象征,我们因为祖国有它而骄傲而自豪!【作业超市】:
1、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积累;
2、选择颐和园内的一处景物向好友介绍介绍;
3、把这篇文章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4、想像一下,再过十年,颐和园将会有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世界友人面前。【教学反思】
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去展开教学。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转变了学习方式,教学的过程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孩子们体会到了长廊的美后,便引导他们进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表达他们各自独特的感受。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但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们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所读出美的感受是不同的。3、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景:
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场”,看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