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案导学
以学案导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认一认,分一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认一认,再把这些人民币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
2、买一块1角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 买一块1元的手帕,可以怎样付钱?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说一说。由此可知,1元=()角;1角=()分。
在提示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打开,会进行有效的合作。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及时地总结,即不管是10个1角,还是5个2角,还是2个5角,都是凑成了10角,由此可以得到1元=10角;不管是10个1分,还是5个2分,还是2个5分,都凑成了10分,由此可以得到1角=10分。
三、进行有效地练习,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练习的设计要结合目标,既要涉及到基础知识,又要适当的拓展,为此我设计了三个练习,从课堂效果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适当的进行了拓展。
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真正探究知识,是我在备课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但从今天的课堂来看,新知探究环节中老师引导的比较多,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
看导学案探究问题2:买一块1角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买一块1元的手帕,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小黑板上的提示:一个1角可以换()个1分;一个1角可以换()个2分;一个1角可以换()个5分。一个1元可以换()个1角,一个1元可以换()个2角,一个1元可以换()个5角。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分小组交流。学生全班汇报。师:同学们相处了这么多的办法,其实不管是10个1分,还是5个2分,还是2个5分,只要凑够10分就可以了,也就是说1角=10分(板书)。同样的道理,10个1角,5个2角,2个5角,都可以凑成10角,就是1元,1元=10角(板书)。
师:通过小组的交流,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那么2元是几角?5元呢?30角是几元?1元5角全都换成角,是几角?38角是几元几角?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还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下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看导学案三:课堂小练笔。
三、课堂练习
1、认一认,填一填。(课本38页自主练习第1题)
2、填一填。
7元=()角 3元5角=()角 60角=()元
1张10元可以换()张5元。1张1元可以换()张2角。
3、在()里填上“元”、“角”、“分”。一袋牛奶的价钱是2(); 一块橡皮的价钱是8();
数学课本的价钱是4()5()4(); 一个书包的价钱是30()。
第二篇:以学定教学案导学[定稿]
以学促教学案导学
李 瑛
如果说学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主战场,那么课堂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主阵地。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本学期,我们学校根据《泗水县“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做了一系列探索与尝试。
一、“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教学指导思想
突出“四为主”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学为主体。就是把教室变成学习室,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度。把课堂上学生听讲、理解、模仿、练习变成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看书、动手、动脑、讨论、探究、发现、感悟的学习过程。
教为主导。就是把我们原来的教案变成“导学案”,把“教会学生”的过程,改变为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顺着“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通过讨论得出规律,同时,为了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性格内向不愿发言的学生、易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随时对他们给予点拨、激励。——小学学案使用的探索与反思
疑为主轴。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源泉。设疑、质疑、解疑,是让学生实现发展、达成目标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的主轴。在“学案导学”中,我们将学习目标转换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问题,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生成悬念,以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围绕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生争论问题时,对学生意见的正误,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应以高度的耐心和警觉,随时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并使其“燃烧”起来。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给予保护,尤其是那些具有建设性,独出心裁与众不同的意见,要及时地给予评价和激励,要让“疑”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疑”成为“学案导学”的主轴。
动为主线。课堂教学要围绕着“疑”,也就是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发展。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等活动,不断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是一堂课的主线,因此在“学案导学”过程中,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精心安排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课前先让学生认真阅读“学案”,利用好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尝试完成学案上所设计的导学
问题。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
2、共同研究学习内容: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教师按照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遇到教案中设计到的学案中的重点问题。可以先让一些同学自主解答,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但是绝对不能被学案所左右,教案时为了解决学案中的问题,而不是以学案为目标进行备课。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
3、课后测试及补充:在课堂没能完成的一些复杂性问题,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教师根据课上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本章节的重难点布置课后作业。其中包括学案中的自测性题目,教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个别性问题个别辅导。
三、实施“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保障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施“学案导学”及新课程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是落实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思想基础。“以学定教,学案导学”吸纳了尝试教学、合作教学、目标教学等教育教学理论,实施“学案导学”,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提高授课能力。
2、认真开展校本教研,提高实施“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的整体水平
首先,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备课要分析大纲、教材、教情、学情,确立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导学案,集体备课是研究交流、教材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懂。
其二,强化同伴间的听评课研讨。通过示范课典型带动、常规课的研讨和达标课的强化,加大研究密度。无论什么课,有听必评,评课要真诚,坚持两分法,即评优点,又评不足,评的要实,要到位。
四、实施“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的几点困惑
1.有了学案以后,在作业这一块,虽然尽量控制作业量,但对学生来说,还是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他们觉得作业多了,但时间是一个定量,所以教师只能压缩课外阅读和练笔的时间和次数来弥补,这样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了。
2.在批改这一块也有问题,学案是贯穿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如果批改,每节课完成后必须及时批改,教师本来就很重的负担,实
在有些力不从心,时间上也不允许;但是不批改,又怕学生形成侥幸心理,不利于培养他们作业习惯的养成。
3.有了学案,学生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提前预习,去自学,这样会不会养成依赖性,将来没有了学案的引导,他们还会自学吗?
4.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对于学案的保存也存在问题。因为学案是课前、课堂、课后必须用的一份学习工具,再加上不断地收发,几天下来,有些同学的学案就弄得皱皱巴巴的了,还有的一本分成了几本,甚至有的同学的学案已经杳无踪影了。
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新的思路、新的形式。有想法才有办法,有心动才有行动。只要你乐于思考,乐于研究,乐于探索,就一定有可喜的收获。但是对于学案带来的不便之处,我们也要重视,齐心协力让学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导学案
14《邮票齿孔的故事》学案设计
一、我会读,我会填
撕(sī)裁()敦()仍()齿()
二、我知道
1、这篇课文写了关于 的故事。我知道了阿切尔在酒店被一个人用 的举动吸引了,并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邮票打孔机,给人们带来了,从此 产生了。读了课文,我还明白了。
三、我会说
1、文中出现了两个人,我喜欢,因为。
2、我还知道发明家 的故事。
3、我知道除了邮票有齿孔,也有齿孔。我还发现了。
4、收集名人名言。
《邮票齿孔的故事》学案
井上小学 二年级语文 关红梅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我会连。
chǐ
méi
dūn
yán
biàn
敦
研
便
齿
枚
2、我会读,我会写。
xiǎo dāo
yīng guó
()
()
yóu piào
ér qiě
()
()
réng rán
zhuī qiú
()
()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小组互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邮票打孔机是()国发明家()发明的。
(2)用邮票打孔机打过孔的整张邮票,很()一枚枚地撕开,使用的时候非常()。直到现在,世界各地()在使用()打孔机。
2、精读感悟:
(1)“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中“立即”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词?___。
(2)从第()自然段可以看出以前的邮票使用时很不方便?
三、巩固练习:
1、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你喜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创新:
你想对阿切尔说点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风》学案设计
一、我会读
宋 涛 赵 丹 显 艺 陈 忽 斜
二、想一想,找一找:
“陈、赵、宋、涛、丹、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三、我会记
寿 舟 亿 阵 竿 涛 丹 艺 陈 杆
四、我知道
1、文中主要讲、和 在一起,他们先画了、、和,最后他们画了 的事。
四、我会说。
1、小艺会画风了,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画的是(),因为有风在吹,所以()。
2、你想怎样画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风》学案设计
石窑学校 二年级 左瑞萍
一. 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这些姓。
2.我会写
Yu si
jie bai
hu ran
zha yan
()
()
()
()
3.多音字注音组词
——()
——()
转
杆
——()
——()4.形近字组词
乌()丹()
涛()陈()
显()
鸟()舟()寿()冻()
湿()
二、设问导读:
初读感知:
1.我认真读了课文后,知道了风不能直接画出来,因为它看(),摸()。
2.赵小艺画了(),说明有()。
陈丹画了(),说明有()。
宋涛画了(),说明有()。
精读感悟:
1.要想画风,必须借助其它事物,这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
2.细读课文我知道了,宋涛善于提出(),陈丹敢于改正自己的(),善于向别人(小艺敢于迎接(),善于思考(),解决(),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填
()
()
()
一位
()
一台()
一张()
()
()
()
2.仿写词语:
洁白的纸
弯弯的()
斜斜的()
洁白的()
弯弯的()
弯弯的()
3.仿写句子:,赵)
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
(),()显得()。
四、拓展练习:
我也会画风啦!我要画下来,还要写下来。
《充气雨衣》学案设计
石窑小学 二年级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1. 连一连
称赞
真棒
联欢
游泳
车胎
Lián huān
chēng zàn
zhēn bàng
chē tāi
y?u y?ng 2.补充音节
Ch
y
li
xu
ji
zh
n
充
泳
联
旋
剪
粘
囊
左瑞萍
3.我会写规范的字
膝
暑
膜
差
嘿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初读感知:
1.小林遇到了()难题,()解决的。
2.充气雨衣是()发明的。
精读感悟:
1.当小林遇到难题时她看到了(),想到(),是()做的。
2.课文中小林遇到难题时肯动(),善于(),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巩固练习:
1.我会写下面带标志字的拼音。
(1)暑假()里,我看了《真假()美猴王》这本书。(2)你别门缝()里看人,我会缝()衣服啦!2.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1.
下雨了,雨点在水面溅起的小花,就像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二.
拓展延伸:
可爱的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花猫的一双小耳朵直竖着,一双眼睛圆溜溜的。它的嘴边有八根胡子,又细又长又硬,我知道那是用来量老鼠洞口大小的。小花猫全身长满了黄一道,黑一道的花纹。只有四个爪子是白色的,上面长着五个像鱼钩一样的小爪,走起路来没有一点声音。它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总是来回摆动。白天□小花猫总是爱睡觉□嘴里还不停地打呼噜(lu)□一到晚上,它就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好像在侦(zhēn)察老鼠的活动□ 我非常喜欢这只可爱的小花猫。
1、这篇短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小花猫的尾巴是(),眼睛是(),胡子()。
4、用横线划出小花猫白天爱做的事,用波浪线划出它晚上做的事。
5、小花猫用胡须()。
《雷雨》学案
长镇小学 二年级语文 王静
一、基础达标
1、比一比
压()虹()逃()乱()阵()庄()红()桃()礼()陈()
2、写一写
chuí
chén chén
chán
luàn()下
黑()
()叫
吹()cǎi hóng
zhī
zhū
yuè
yuè()
()
()来()大
3、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乌云密布
纹丝不动
东摇西晃
惊慌失措 倾盆大雨
雨过天晴
狂风暴雨
雷鸣电闪
二、设问导读
1、读课文,想一想,如何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三部分,用“//”标出来。
2、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分段读议)(1)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2)雷雨中,是什么样的景象。
(3)雷雨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美景。
3、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 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 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 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 _在网上。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填
2、我会写 闪电越来越亮。
黑沉沉
雷声越来______。
白_______
黄______
雨___________。
红_______
绿______ _____越____越____。
笑_______
亮______
3、我会连
一阵
闪电
清新的窗户 一场
大风
打开
彩虹 一道
雷雨
美丽的空气
四、拓展练习
小练笔: 小朋友请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注意格式。
21课《画家和牧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二类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二、预习学案
1、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并勾画出好的句子。
2、小组合作认识生字,并读准下列词语
夸赞
称赞
赞扬
和蔼
惭愧
观赏
沉思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3、我知道
文中的故事发生在和
之间,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分别是
和
。他们分别具有
和秀品质。
4、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写下来,读给同学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三、导学案
1、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下列句子该读出什么语气?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1)“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2)“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3)“画错啦,画错啦!”
4)“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的优
5)“多谢你的指教”
2、熟读课文,小组内探究如下问题:
1)什么叫“绝妙之作”?
2)仅仅是课文中的两个人称赞他的画吗?想想还会有谁。
3)那小牧童为什么能在那么多人面前指出他的错误?
4)如果你就是大画家戴嵩,你会怎么样?
3、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田字格里的字,注意写字和扩词。
写字提示: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钱”左短右长,要注意金子旁和斜钩的写法。
四、课堂检测
1、辨字组词
沟()
绳()
渐()
瑰()
批()
购()
蝇()
惭()
愧()
拱()
2、想象当时的情景,人们听了牧童的话会说些什么?你又想说什么?面对戴嵩的表现你又想怎么对他说呢?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五、课后作业
请大家回家后阅读语文主题丛书《幸福的种子》中的《可爱的图书管理员》一文,并思考文中的小男孩又有着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呢?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进行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戴嵩-------------牧童
年龄:大人
小孩
生活:画画
放牛
地位:画家
牧童
品质;谦虚
勇敢、实事求是
第四篇: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曹斌锋
教师寄语: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并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一文章简介: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文体知识
1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最集中、精练、概括性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现代诗歌在语言形式上比较自由,但往往会借用古代诗歌的一些创作方法,如注重意象的表现,运用赋比兴等方法。
2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三、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填字
痴()想 隐mì()诱()惑()
喧téng()一瞬()间 níng()成 2走进作家作品
3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写在下面并背诵下来。
四 合作探究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提示: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提示:这句中“诱惑”这个词如何理解?
3.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4.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括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的“山”“无数座山”“海”分别象征什么?
5.诗中的爬山指什么?
6.《在山的那边》一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8.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9.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拓展延伸
1写出自己的理想(200字以上)
瞬间,餐车里突然响起惊悸的叫声:“哎呀!我的眼睛……”扒手禁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个脏孩子正双手捧着鲜血直淋的脸,在无助中发出一声声的哀叫。原来,列车紧急刹车时,正趴在桌子底下捡酒瓶的男孩猝不及防,一头撞在酒瓶上,破碎的酒瓶不仅刺破了他的脸,也刺伤了他的眼睛。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感觉十指间有热血正汩汩地往外淌……恐惧与绝望包围了他。可身边没有能够帮他的人,除了扒手而外。
出人意外的是,扒手略一犹豫后,即从窗口退了下来,一把抱起那个满身是血的脏孩子,往乘警方向奔去——列车医务室就在那头。
男孩得救了。扒手被警察铐走了。
在乘务室里,满腹疑云的警察问扒手:“你老实告诉我,本来你可以跳车逃走的,可你为什么要救他?”
“因为、因为……”
“别怕,你大胆说。”
“因为我、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在火车上拾酒瓶的脏孩子,没人理,也没人管……”
扒手的回答让警察一愣。接着,警察的话也让扒手惊出一身冷汗:“幸好!你知道吗?你那一瞬间的选择不仅救了那个孩子,同时也救了你自己。因为你要跳车的地方是万丈深渊!”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到底谁救了谁?()
A、将捡酒瓶的孩子送去诊治,扒手救了男孩。
B、抓住扒手,让他不再偷窃,警察救了扒手。
C、因为救了捡酒瓶的男孩,所以没跳下万丈深渊,孩子救了扒手。
D、因为扒手同情孩子,宁愿被抓也要救人,爱心救了孩子,也救了扒手自己。
列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此刻正是午夜,车厢里的很多旅客都已昏昏入睡。就在这时,一个穿着体面的年轻人偷偷将手伸进了一个旅客的口袋。很快他就得手了。当他正要离开时,正在另一节车厢巡逻的乘警发现了他,飞快向他扑来。扒手只得往餐车方向逃去。
餐车里非常宁静,只有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孩正钻在餐桌底下拾酒瓶。
扒手心里非常清楚:餐车过去就是卧铺,如果逃进卧铺车厢,自己就成了瓮中之鳖。也就是说,他必须在这段时间内逃脱警察的追捕,否则只有束手就擒。他想过要跳车,可列车在飞奔,跳车只会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仓皇中,他回头望了一眼,发现那个乘警不再追他,却稳操胜券地堵在车厢那头,正通过对讲机与其他乘警联系。看来,他是无路可逃了。
巧在这时,列车突然紧急刹车。真是天赐良机!扒手早已瞄准了一个敞开的窗口,他一头窜过去,飞身一跃,身子已经骑在窗口上。窗外黑洞洞的,他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就在他即将往下跳的那一
第五篇:导学案 文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导入新课: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课前预习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鹭鸶()
栖息()濒临()戈壁()无垠()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A抽B.用c.截D.引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
3、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
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
4、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