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地人生的真谛,都在白居易这首诗里
天地人生的真谛,都在白居易这首诗里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白居易《读禅经》
南怀瑾言:唐朝诗人白居易学佛学得蛮好,不算顶好。他把佛学要义变成文学,作了一首诗,这是文字般若哦!他自己并不见得到了这个境界。但是的确作得很好,这是属于文字般若。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这一句所说,正是《金刚经》的核心主旨,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思维的巨大真相。
《金刚经》的主旨,便是“破相”。“金刚”之名,本为“能破”。经中精华语句,多半围绕“相”而展开。其中最为透彻的一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最为严重的一句,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相无相,正道邪路。
这还没完。熟悉《金刚经》的人都知道,佛在此经中说法的方式有一个明显特点,便是一立一破、边立边破,自己说了什么,立即再否定掉。诸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是一种伟大的开示,原因直指经中的八个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哪怕佛亲口所说,亦是相,也要舍。一切破去,一点不留,才是究竟。
所以白居易说“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即使说着诸相,这诸相之念也是相;无余涅槃是最高境界,但若存求得此境界的执念,恰成有余。正如心中老想着解脱,这一念最是困缚;心中老想着自在,这一念最不自在。不求才是道意,不想方为自在。于是《金刚经》言: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有人疑惑,什么都破了,人要以什么为依凭?凡事总得有原则和规矩吧?正是这种念头,迷倒天下人,乃众生不能突破颠倒造作的最大障碍。
“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禅宗形容明心见性的境界,叫“自然现前”;佛家还有一个沉甸甸的词语,叫“自然智”;
这些大智者们经过亲身验证得出的结论,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天地间最大的真相——人心在本源层面上,是与天地自然连通的;人心回归到这个层面,便能调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宇宙智慧。那时,还有什么可以困惑你、牵绊你的?你还怕什么无所依凭?
问题是绝大多数人回不到这个层面,回不到则正是因为老想抓住什么,老想有什么作为依靠和凭借,于是只能困死在自己有限的智力里,亲手框死了自己的格局。道家有言“不求而得,求而不得”,真意在此。
境界上不来是因为格局打不开,格局打不开是因为思维受了限。因为思维受限,所以固执成见、划地为牢、故步自封。人之思维乃至一切事情都是如此,不开放则不通达,不通达就如同给自己筑起了一座围着高墙的城,目之所及不见天地广大,只能在暗无天日中撞得头破血流。
如果开放呢?便得自然智——你能够广泛接收世间的各类信息,而不再因一己之喜好或欢迎或拒斥,随之而来的便是不断得到启发、不断拓宽思路、不断丰富认知、不断掘深层次;你能够广泛听取各种人的意见,借他人聪明而为我用,集人间智慧而驭一己之事,焉有不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之理?
人生走向高层次,这是一定绕不开的路。不如此不足以开思维,进而拓宽格局、拉升高度、成就大事。此非人德,乃为天道。
“出得来”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这一句所说,正是《庄子》的主旨,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人生逍遥的最终奥秘。这一奥秘,便是“忘”。若是一梦,为何不忘?
“言下忘言”与“梦中说梦”,两个典故全部出自《庄子》。《庄子·外物》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了悟其意,言语尽可忘去;《庄子·齐物论》所谓“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你在做梦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的;你的梦可能还是梦中的梦,不到醒来永远不知道是梦;那么你怎么知道你自以为真实的人生不是这样一场梦?终究都是一场空,人生和梦又有什么分别?
两个典故,一个谈意,一个说味,明了真意,方知真味。合之,无非就是告诉我们三个字——出得来。
从哪里出?镜花水月的生。到何处去?物我两忘的境。
这又让人想到《金刚经》里最主旨、最经典的那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知北游》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却错以为自己是主人。
《红楼梦·好了歌解注》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没有什么比世间的热闹更虚妄,我们却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所谓出得来,就是在红尘的热闹之中,有这样一种出离的清醒。出离的少,或许孤独寂寞冷,如冷水洗面,至少神志不迷。出离得远,远到看不见世间,便是物我两忘、红尘不扰。所谓逍遥,出离便是那仙丹灵药。
纵然庄子的境界太高,我们够不着。这份出离的清醒心性,有就好,有就不至无可救药。有一分,便受用一分。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这一句,将《金刚经》和《庄子》的精华合璧,开思维、通心性之后,告诉了我们如何去行。
“空花”,镜花水月,一场空空,盛开的是不尽禅意。“鱼”背上悠哉着的则是庄子的性灵,《庄子·大宗师》里一直念着的,便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明明一朵空花,却希冀结出果实;日照浮尘如雾,却妄想从中捉鱼。这就是“空花求果,阳焰觅鱼”所指向的荒唐,注定徒劳无功,只能一场虚妄。
可是我们每个人却都在做这样的事。我们所追逐的所谓美好,恰恰是朵朵空花;我们所渴望的功名利禄,正如同阳焰之鱼。这其中,包含着每一个人都在做,却不自知的悖论和盲点。
这便是——我们一切的追求,所要的其实是欢愉和满足。我们认为的方式,是抵达想到的,得到想要的。
当我们得到了,却发现两者并不等同,却没有怀疑是方向错了,而是以为得到的不够多、不够大、不够好。于是继续绝尘而去,走上那条千百年来枯骨铺成的不归路。
“要不要”和“要多少”的问题。从哲学上说,这是“质”与“量”截然不同的范畴,搞不清,如何活得不糊涂?都说欲望,欲望正是这个谜结凝成的癌瘤。
什么才是正确的路和方向?不过就是八个字——尽力而为,懂得知足。唯有但求尽力是对外境要求的随顺,唯有常常知足是对内心错位的开解。合之,才是禅宗内外一如的真谛——随缘放下,放下随缘。唯尽力可安身,唯知足能安心。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这一句是最后的总结,总结的是那个最大的“禅”机“道”理,那个佛道合一的至高境界。这个境界,便是“如如自然”。
最妙的是“摄动”二字。心念在不断的动,容易起躁,于是有人要压制要抑止;世间在不断地变,容易生乱,于是有人要阻止要控制;其实全错了,全是违道。
万物变化是常,心念的不断生起也是常,强压不但做不到,还容易压出病来。合乎大道的做法,正是“摄”。什么是摄?驾驭。
如何驾驭?禅宗圣典《六祖坛经》一语道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同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不住”,就是那把关键的钥匙。何为不住?便是念头生起,能够觉察而心中了然,并不加干涉。能觉察,便不由其造作;不干涉,则自生自灭;这样心念就能流动起来,如万物生灭盛衰的自然变化,而合于天道。白居易所谓“摄动是禅”而“禅是动”,此为真意。
这便是最高的摄动之诀。无法之法,方为大法;不驭之驭,方为大驭。
那么“不禅不动”又是什么?还是“出来”。明“摄动是禅”的至理,得“不禅不动”的真意,便是那“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如如之境。佛家所谓如如,道家所谓自然;顺其自然,天人皆闲。
全诗至此,终于圆满。
白居易是个很有味道的人,我最念念不忘的一首诗是他的,最念念不忘的一个公案还是他的。
白居易见一代高僧鸟窠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白居易有些失望,说三岁小孩也知道,禅师道“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这个逆转,惊心动魄。
我们每个人最缺的其实不是明白多少高深的道理,而是将那些简简单单的道理,踏踏实实去做,踏踏实实落到实处。所以老子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禅宗六祖大师言“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大道至简。
第二篇:《鸟》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平白 …
《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鸟》,培养古诗读背兴趣。
2.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体会怜惜动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劝导不文明行为。
4.适当延伸,引导学生爱护其他动植物(自然环境),进行口语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1.欣赏《苗岭的早晨》片断,引出可爱的小鸟。
(1)请大家欣赏一段美妙的乐曲。一群歌唱家正在唱歌呢。听一听,告诉我,它们是谁?(鸟儿)
(2)你们喜爱鸟儿吗?为什么?(生说)
2.许多诗人也喜欢鸟儿,把它们写进了古诗。谁来背一背写鸟的古诗?
3.播放母鸟喂食的课件,请学生说说图的内容。
(1)我也喜欢鸟儿,瞧,我还给大家带来几张鸟儿的图片呢。我们一起欣赏欣赏!
(2)图上的鸟儿在干什么呢?
4.请学生表演母鸟捕食归来欲哺幼鸟的情景(教师适时引导后,全体学生活动)。
(1)鸟宝宝们张大嘴巴等着妈妈喂食的样儿真可爱!你猜猜它们现在心里想的是什么呀?
(2)现在我们请××当鸟妈妈,大家当鸟宝宝,好吗?(教师旁白,引导学生表演。)哎,好久没吃东西了,宝宝们饿了。鸟妈妈连忙飞出去找吃的,找呀找呀,啊,找到一条大虫子,赶快叼起来去喂宝宝!
5.讨论能否捕杀鸟儿,换位思考,体会情感。
(1)当课堂充满浓浓的亲情之时,教师扮作猎人:“这只鸟儿可真大呀!瞧我,把它打下来,美美地吃上一顿!”(观察学生的反应,相机引导。)
(2)为什么不能打鸟?
(3)请小记者采访鸟妈妈和鸟宝宝,让他们谈谈鸟妈妈将要遭到枪杀时的感受。
①小组活动:学生分别扮演记者、鸟妈妈和鸟宝宝,进行采访。
②推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二、导入古诗,读背古诗
1.揭题,简介作者。
(1)噢,鸟儿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我们应该爱护它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古诗《鸟》。)
(2)学生读诗题,教师简介作者。
2.学生轻声自读诗文,不会读的字多拼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试读,学生评议后大家练读。
4.听范读,学生模仿读。
5.出示标有停顿符号的《鸟》,学生自练。
6.以各种形式赛读。
7.教师示范背诵,并适当加动作。
8.学生自背古诗,自配动作。
9.指名学生试背,小组赛背。
三、读中感悟,理解诗意
1.小组讨论诗意,交流互助。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理解大意。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再设情境,请学生讨论:怎样有礼貌地劝阻伤害小鸟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1)瞧,这儿又来了一位打鸟人,你该怎么说,怎么做?
(2)谁能用上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去劝阻他?
2.学生自由谈自己平时保护动物(植物)的事。
鸟的教学反思
《鸟》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平白如话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首先展开议论,讲出鸟儿性命微小,但它们也和人一样,同样有骨、有肉、有皮肤,同样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同样拥有美好而珍贵的生命。接着运用母子之情来规劝人们不要伤害鸟类,情感深挚,引人共鸣。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古时候就有“环保意识”,其中“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已经成为爱护鸟类的宣传语。可以看出爱护大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开学初拿到教材我大致了解了教材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时刻进行软备课,积累对教学有用的材料。本学期,我们的文道早餐是诵读《弟子规》,我每天与学生用心体会《弟子规》的内涵,并落实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我发现大诗人白居易的《鸟》也被收录在《弟子规》小册子的《护生爱物篇》中。我细细地品读了这部分内容,十分兴奋,我一定把这些讲给学生们听。于是在语文书《鸟》这一页的左下角标注上《弟子规》51页-59页,到讲课时备用。
当我和学生们学习《鸟》这首诗时,在完成“读通诗句”“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诗意”后恰当地运用了《弟子规》中的故事、图画、标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放生不杀生,爱护小生命。生态保平衡,美化好环境。我动情地讲述了《一头母牛和子牛的故事》,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了,甚至泪流满面。最后,学生们用心背诵《鸟》,为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想:作为老师的我是用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生活在备课;作为学生的孩子们是在用今后的人生经历感受体会诗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