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3 08:3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背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知识能让人进步”。在教授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本学期的第一次作文:以“我与书本的故事”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当学生把作文交给我后,翻开本子看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时,我大吃了一惊——这是五年级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吗?

作文向来是学生最难攻破的堡垒,也是教师最难搭建的桥梁;无论是写作文的学生还是教学生写作的老师,在短时间内都很难取得显著的成效。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语文的基础知识还处于初步积累阶段,对于用词谴句以及作文的结构设计都还不能很好的把握。我所教授的五年级已属于小学中的“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基本写通顺语句、用对词语、表达清楚意思。可是摊开在我眼前的一本本作文让我十分震惊:四十三篇作文除了两篇表达清楚意思之外,余下的四十一篇“作文”都更像是“随笔”。这些作文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表情达意不清、语句无逻辑链接、思路混乱无章。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次作文的题目是“我与书本的故事”,也就是说,在写作时,我们要写出的对象有哪些?(让学生明确写作的对象包括两个,即“我”与“书本”)

师:作文题目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要叙述“我”和“书本”之间发生的故事。在平日的学习生活当中,书本都不离不弃的陪伴着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小故事曾经在你与它之间发生呢?(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写作的素材,以故事的趣味性来吸引他们联想。)

生甲:有一次我因为在图书馆看书由于太投入忘了时间,就被锁在了图书馆里。

生乙:我把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攒起来买了一本我最喜欢的故事书。师: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与书本之间发生的故事,那现在要你把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描述出来,你们准备怎么来说?(预设写作的构思,用逻辑性地叙述描述事件。)

生甲:星期五的下午由于体育课没上,我就去图书馆借书看。到了图书馆我找到那本《谜语大全》,然后就捧着它看了起来。看着看着,由于书里的谜语太有意思了,我便忘了时间,等我看完书时,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关门的时间,被锁在了里面。

师:很好,这位同学向我们描述了她由于看书而被困的故事。在她的描述里,我们清楚地知道了整个事件发生的开始——由于体育课临时取消,所以“我”去了图书馆借阅图书;过程——“我”找到了一本很有趣的书,深深的沉浸在阅读里;结果——“我”错过了关门的时间而被困在了图书馆。这样的叙述,我们一听便能了解她与书本之间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甚至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再次转述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乙:因为她把这件事叙述完整了。生丙:因为她说清楚了事情发生的过程。

师:我们知道,作文要求我们写出自己与书本之间曾经发生的故事,既然是故事,我们就要写清楚故事的开始—过程—结尾。也就是作文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这篇作文里,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开头来简洁地介绍事件发生的起因。这个开头可以写得生动、吸引人、有号召力,让读者情不自禁地想继续往下读。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过程了:“我”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到图书馆的?当找到《谜语大全》这本书时我又是什么的感觉?“我”又是怎样表现出对这本书的“痴迷”之情的?当我因为太过忘情而忘记了时间,从而被锁在图书馆时,我有没有后悔这次看书之行?这些都可以通过当时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心理的描写表述出来,构成一幅生动饱满的“看书图”。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总结结尾:你对这件事抱着什么样的态度?你对书本有着什么样的感情?用一段富含内心情感的文字将你对书本的认识展现出来,构成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结尾。把这三者展现出来,描述清楚,这篇作文也就完成了。(预设写作的层次概念,有一个“开头—内容—结尾”的全局框架概念。并能通过自身最真实的情感,学会从人物的行为以及心理两方面来描写叙述。根据学生写作思路混乱的情况,先初步培养养成一个写作的基本结构概念,知道写作要“叙述完整一个事件”、“有逻辑性地叙述”;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不再“没事可写”;避免“流水账式”“挤牙膏式”的写作方法。)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的教学实践目标。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游玩与写作结合,是一次人与自然情感的交流,是一次美的享受。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写游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写游记?

2、怎样做到读写结合,借鉴所学课文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

3、通过写游记学生应该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当什么角色?

【主 题】培养学生探究与写作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教学段落实录】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篇关于游记课文,跟随作者浏览了我国的名山大川。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祖国的山川,四时美景,挥毫写下了一篇篇精美的篇章。无论是他们的创意,还是他们的笔法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揣摩。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写游记?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课文说说:

生1:写游记要有真情实感,如《天山脚下》抒发了作者对美丽的天山景物的喜爱与赞美的心情。

生2:写游记要抓重点,详略要得当如《草虫的村落》过程就是重点。生3:写游记要条理清楚如《青海湖,梦幻般的胡》。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写游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屏幕显示)请一名同学读一下:

一、按浏览的顺序描写景物

二、抓住浏览重点,详写过程

三、略写前后,情、理、景相结合

师:写作时,要在认真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写所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至于杂乱,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同学们说说有哪两种? 生1:定点观察和移步换位法。

师:同学们说得对。请同学们就我们学过的课文具体说说这两种方法。生1:我们学过的课文《颐和园》中写登上所看到的景物就属于定点观察。生2:我们所上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就采用了移步换位法。他随着浏览的行踪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所学过的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巧妙地和写作联系起来了。我们写游记除了注意线索,还要抓重点,详写过程,那怎么抓呢?谁能联系所学过的课文说说。

生1:抓景物的特征,如《天山脚下》,作者抓住初到天山、逐渐深入、天山深处景物的特点来写

生2:抓印象最深的景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详写了游双龙洞的情况。

生3:抓人文景观,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的传说典故。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在一次浏览活动中,看到的景物很多,但我们不能样样都记下来,这样就成了“流水账,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的可以写得简略些。

师:写游记要略写前后,要情、理、景相结合。请同学们说说怎么写?现在就分组讨论3分钟,回答时由各组的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第一组):应把开头和结尾写得简略些。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开头“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师:同学们的回答都能把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写作结合起来。其实在写作文时,我们要把感情融于景物中,写出真意,在写景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探索人生真谛,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师:前面我们主要讲写游记时要注意的问题,其实要把游记写好,还要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写景,同学们想想可以用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说说(讨论5分钟)。

生(代表第三组):可以用四季中不同景物的描写的表现手法,在描写景物时,可以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形象、生动,如可以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夸张等修辞手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生(代表第六组):在写自然景观时还可以写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历史典故等,这样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和文化底蕴。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写游记时要学习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形象生动,富有文采。老师希望大家能够把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写作特点巧妙地借鉴到我们的作文中去,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再一一点评了。通过以上的训练,同学们能够感觉到游记并不难写,只要你仔细观察,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详略得当,情、理、景相结合,并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我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现在我要求同学们利用国庆放长假。先让爸爸妈妈带你出去旅游,回来后,按老师教给你的方法写一篇游记,如果没有条件外出旅游,那就写我们周围的景点。人们常说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家乡的景物定有与别处不同的特有的美。现在请同学们先看一段有关家乡景点的画面和有关资料,看完后再口头作文。

屏幕显示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有关资料,看完多媒体课件后同学们心情都很激动,大多数学生在小声的说,原来家乡这么美,过去我怎么没发现?

师:我先念一篇我写的作文《游青海湖》,给同学们听,听完后,你们就对自己去过的地方进行口头作文。

生1:自告奋勇的站起来,我讲《游瞿昙寺》。生3:我的口头作文是《游老爷山》。

师:同学们的口头作文,说得非常好,如果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案例分析】

这是我上的一堂高年级写作训练——写一篇游记。我完全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的。

怎样教学生写作是我一直感到困惑的事,过去我一般不把作文当作“课”来教。一般的做法是:等课文讲完了,按照写作训练的内容,布置一个文题,略作指导,提几点要求,就让学生去写。把作文课当作作业或任务去布置。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是抄一篇,就是假大空,没有什么真情实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决定对我过去的作文教学进行一次大手术。上面这堂作文课就是我的一次教学尝试,结果国庆收假后,学生每人交给我一篇游记,我在批改作文时,发现了很多佳作,是过去所没有的,随后我又单独向同学了解这次作文课的反馈意见,全班学生都说这种方法对写作帮助很大,过去不知道怎么写,只好瞎写一通,现在通过老师跟所学课文联系起来讲写作方法,他们知道从哪些地方下笔,觉得写作并不可怕了。他们希望我今后的作文课就像上次那样讲,先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范文,再让学生自己去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可以说,学会写一篇作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写作的技巧,让他们在正确的方法指引下通过实践逐步加深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案例,促使我对作文教学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反思。

1、把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当作“课”来教。作文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可现在语文中的作文教学却不容乐观,或敷衍了事,或临阵磨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升学压力,现在的考试分数仍是重要的,而语文试卷中的作文分数,占的比重很大,小学一般在30-35分之间。可实际情况又是作文分数相差不大,拉不开档次。客观现状导致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师都认为把主要精力放到作文教学上得不偿失,所以就把主要精力放到阅读教学上了。我过去教学也是这么做的。但是通过这次教学尝试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把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当作作业或任务去布置,要切切实实地把它当作“课”来上。

2、要把课文和写作结合起来。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学作文一般都是以课文为范例,学生依此为样,联系实际写出文章来,如此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写作,结合具体的篇,在遣词、造句、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为学生作文提供依据和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上的这节作文课,围绕着写游记进行训练,联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美丽的的小兴安岭》、等学过的文章中的线索、重点、抒情、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进行教学,这就比那种弃课文而不顾的死板方法的作文课效果好得多。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脱节两败俱伤。

3、教给学生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课上,教师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要求,而很少向学生提供符合要求又能够操作的方法和要领。就写游记来说,我们经常提到,学生也不陌生,但怎么写,有没有规律,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光靠提供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一些能够实际操作的方法和要领。在这方面,我这节课做了有益的尝试。告诉学生写游记时要注意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来进行分析,并教给学生写游记的方法。

4、张扬个性。通过这次教学还给我一个启示就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当成接收器来进行教学,其实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生在心理上已逐渐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和创造欲望正在增强,并且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无论是背诵、回答问题、还是口头作文,都要让他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本案例中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展现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应用语言的过程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书笔记

2010-07-28 09:08:13| 分类: 教育叙事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书笔记

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这些内容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觉得这种尝试教学法值得向各位老师推荐,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在数学教学中,练习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兴致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

向。

当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这本书后,我对以后“怎样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及“如何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全过程”有了几点新的思考与尝试。

一、怎样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学数学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1、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4、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小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学习起来会更有兴趣。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教学设计片段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你打算怎样过六一? 老师对一个班的同学做了调查,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打算的吗?

呈现统计图和信息:打算出去旅游的同学占了1/8,打算去吃肯德基的同学占了3/8,打算认真看书的同学占了5/12,请你任选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我在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收集学生喜闻乐见的假期安排活动,如去肯德基,出去旅游,在家看书等内容,构建新知,渗透分数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自身的喜好出发提出有关的分数问题,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就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在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相加减的学习基础上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计算。认真设计教案,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重视数学

这门学科的学习。

二、如何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全过程。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等;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2、.教学评价是充分承认学生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的评价观应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在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从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过渡,在新课环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得出新知,在练习环节中,通过练习,让学生查漏补缺,学得计算的方法,环环相扣,老师作为引导着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练习的“小老师”环节中,用一句“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对的请你说明计算过程。”就能自然地引出学生的回答。另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也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评价,对回答的同学进行即时评价,反馈给学生对错。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更是对还没有进行新知教学就算对题目的学生给予表扬。一句“你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教你就已经会了!”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一句“现在你会算了吗?”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会更主动地去

改正自己的错误。

不断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

和雕琢。

最后用一位名人的话来结束读了本书的体会:一个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活更靠近学科专业上的行家,同时不自傲不自封,终身学习,变有限的“一桶水”为不尽的“长流水”。

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细节的研究与雕琢。唤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的意图。

silver18 发表于 2010-3-14 20:41:00

关注细节,这是我们常挂在嘴上说的一句话。细节,一个常被人忽略但至关重要的小环节,教学细节就是构成教学行为外显的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要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随机应变、敏捷、果断地处理问题;要有高度的智慧,能巧妙地、精确地、发人深省地给人以指导、启发和教育。细节影响效率,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细节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细节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却孕育着深刻;看似平常,平常中却蕴含着智慧。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情感、体验……;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得以落实;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追求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在一堂课中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细节、精心打造关键性教学细节,都是在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智慧,能使我们日后从容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是上好一堂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细节的设计中,首先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细节作全面分析。我们以为,教学细节包含三种类型。一是“成功的细节”或者称“精当的细节”。这种细节在教学中是“亮点”。比如,“认识负数”的教学,我们让学生根据天气预报中出现的零上和零下温度,自己尝试用不同的符号记录,可以视为精当的细节。二是“一般的细节”。它没有前一种教学细节那样精彩,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数量较多,在教学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例如,“认识负数”的教学中,在精当的“开场白”之后,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这一细节虽然平常,但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三是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是一种会对教学产生不良效果、造成负面影响的细节,应该尽量避免。因此,教学细节的设计应该全面考虑,在重点关注精当细节设计的同时,也注意设计好一般化的细节,同时还应避免无关紧要的细节。

其次,应从整体上考虑细节的把握和安排。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它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也一定是具体生动、精确恰当的。这些具体的教学细节,不应孤立无序地拼凑在一起,而应按照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主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组织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设计教学细节时系统思考问题,而不是孤立零散地专门就一两个细节动脑筋。以五年级“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为例,在“导入”部分以例1的情境图引出计算,注意创设情境的细节;在“探究”部分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4.75+3.4,注意板演、交流这几个细节;组织学生尝试计算4.75-3.4,注意交流和小结的细节,并注意收集学生的错误信息。上述细节,各有各的地位和作用,上下贯通,前呼后应,结构严谨,应有所侧重,处理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有人认为,教学细节“无法事先预计”,全靠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碰撞,心灵的对话”而产生,从而否定教学细节设计的必要性,这显然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事实上,即使教学中“即兴式”的教学细节,也都是“有备而来”的。所以,我们仍要老老实实地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事先对每一个教学细节,全面理解和考虑,系统把握和安排。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只要我们能够关注细节,必然也有闪亮发光那一刻。

第四篇:小学教学案例分析

1.小学案例分析

我班有一位男生,他是家中的小皇帝,养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在家中他对父母的态度很差,常因小事与父母赌气,甚至责骂自己的母亲。在学校他自由散漫,总拖欠作业,有时还因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班主任该如何引导教育?为什么?

从该案例可见这位男生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不良行为,最大的原因是他的父母亲过于溺爱,从小没有对他进行必要的教育,现在已经五年级了,一些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已经初步形成,要引导教育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纠正的时间也可能要长些。

遇到这样的学生,班主任不能单纯以惩罚、批评、向家长告状等方式教育他,这样会引发他对老师产生对立,不利于教育。

我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多渠道、综合、持之以恒地对该生进行教育。

一、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一致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教育学生,必须和家长沟通,让他意识到自己教育出现问题的的严重性,要教育好学生,必须与学校配合,只有学校单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和该生交朋友,了解他内心的需要,随机进行教育。作为一个自然人,他必定有他的需要。他有交友的需要,有同伴认同的需要等。案例中的学生物质上的需要已得到充分的满足,但精神上的需要却很缺乏。因此,我必须与他交谈,了解他的需要。利用这一点来打动他,刺激他,引导他。

三、逐步树立他在班级的威信,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教育他引导他。该生在班里常因小事与同伴大打出手,他在班里一定很不受欢迎,必定常受到大家的冷落,恶性循环。因此,我要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在班里适时表扬,解除他与同学们的隔阂,让他们彼此互相欣赏。再利用榜样作用对他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

四、孩子总是喜欢得到老师的肯定的,尤其是这类孩子,更喜欢朋友间或同伴间的肯定。因此,教师要以朋友的姿态明确告诉他,他的行为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错的,让他能意识到对于错,对是非有正确的判断。

五、对于这类学生,他有反复性,因此,教育是长期的,需要长抓不懈。这就需有教师采用“严格的爱”的方式,即既要关爱他,但又必需严格要求他遵守纪律,严格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慢慢地改变他。

2.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及分析

一次上课铃响了。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都很快地跑回教室。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跑进教室。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 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李 老师问问题,然后李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办公室去,这才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怎么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和李老师商量好让他当数学课代表的呀!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他却气乎乎地走了,以后几天都不怎么理我。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同学,这是深刻的教训。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

有一位同学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说他以前的班主任特会批评人。一次上这位老师的课,后面的同学问他几点了。他回头说:“没带表,别问了。”结果被老师看见了。下课把他带到办公室,从上课时讲话说到纪律散漫,又说到学习不刻苦,成绩不理想,拿出期中考试成绩单分析了他在班里、年级中的位置,说很危险,又说到他不关心集体,逃了两次值日,最后还想起他吃午饭时总剩饭,不爱惜粮食,这位学生说当时他真想从办公室的窗户跳下去,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分析: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注意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应该原谅,而不应总挂在嘴边。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内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爱的草塘》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

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反思与对策: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后记:在整堂课上,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来读书。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教学语言设置一定的情境,抓住学生对英子内心世界的体会,让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会关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朗读的指导无须技巧性的语言点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5.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我们永远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6.情景教学案例:(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 我也要提问题, 但不多,就一个, 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 猜不是乱猜, 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想, 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 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 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听明白了就开始吧!(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 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 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 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 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 并板书。学生会使用“ 坚持不懈” 坚强“、” 坚守承诺“、” 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 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 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 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 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 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 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7.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第二段描写幻景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感受到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让人觉得好幸福。

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温馨,像梦境一样。

师: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读后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次说一说。

学生自由找伙伴交流。然后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烤鹅的幻景。因为烤鹅正冒着热气,真让人垂涎三尺。而且它还可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欢出现火炉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圣诞树是那么美丽。

生3:我最感兴趣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慈爱,她可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人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已被深深感动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读有关的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次幻景,师个别点拨。

师:好,谁愿意先将你最感兴趣的那次幻景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应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

师:对呀,谁再来读?

生:(读)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关键词在语气上加以处理。

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分别读其他几次幻景,读中师生共同评议)。

生:(五次幻景读完后,一生提问):老师,我想提个问题,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后想一想。

生1: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2: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产生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还有孤独,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略)

生:(读小女孩现实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案例反思: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果仅仅靠教师从课外书中来摄取,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仍旧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加强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做到了到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气力,而是以其中的一两次幻景作为教学点,重点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并由此伸展开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其它几次的幻景描写。学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急于弄清小女孩产生幻景的原因,从而转入了对小女孩现实部分的阅读。通过“幻景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的整合开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后学生由小女孩的命运想到了已学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学显得立体、丰满。

8.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9.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10.小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

我曾经的学生,韩某,男,11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学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干脆不去上学。

当时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在韩某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分析:

首先我认为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其次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再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因为对学生而言,学校教学的本身,就是其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学生的交际,大部分是围绕其自身的学习生活展开的。因此,我们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模拟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训练;就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进行教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因此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经过一学期的了解及教育,这位同学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对老师信任了,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能够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在班里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第五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案例分析

分数加法和减法课例评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二﹑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时,才能接受老师接受的知识,培养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3、算法优化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单一练习: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2、创设生活情境: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品牌,图书室最近新买了一批图书。

(1)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 1/4 科技书占总数的 1/6 基本练习:出示两条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列出 1/4+1/6 1/4-1/6(2)综合练习:

在前面2条信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信息:连环画占总数的 1/5。

要求学生求出:这三种书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1/4+1/6+1/5(3)思考练习; 在前两个信息的基础上,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其他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尝试解决:1-1/4-1/6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板书设计 通分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转化

下载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五年级体育课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体育课教学案例富源中心学校 于海洋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大......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最终定稿)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

    小学班主任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班主任授课案例感悟 在一个班级里,永远都会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对待这些孩子,我觉得不应该有差别看待,成绩有高下之分,但是人无优劣之别。所以我觉得应该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天鹅的故事》精彩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

    小学识字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识字教学案例分析》 学习内容 案例1 比一比 (国标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1课)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2012-02-27 09:40:51| 分类: 教学随笔|举报|字号 订阅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聆听、学习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它的特征......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运输小学:方丽君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