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父母养育恩德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天性
报父母养育恩德,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天性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衍慈法师 发布时间:2013-9-24 10:24:13 繁體版
“孝道”在我们中国固有文化中,是极为重视的一种德行,所谓:“百行孝为先。”
但现今社会,儿女长大后,有能力的都离家自创天地,弥漫着嫌弃父母老人之风气,甚至把上辈作为斗争的对象,这实是值得关注。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报答父母养育恩德,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天性,试看鸟儿也晓得反哺;羔羊也知道跪乳;北极大自然界中的企鹅父母,以身体轮流交替给子女温暖,企鹅长大后,亦站在寒风中老老实实地,身体动也不动来保护父母,不让受寒。可见畜生之类,也如是表孝恩,人类是万物之灵,若不懂孝道之理,应是何等惭愧?同样,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逃不过生老病死,谁都会老,我和你也会有一天思想迟钝,行动缓慢,百病缠身,需要依赖别人的照顾。时代舜息万变,老人家思想与社会脱节,跟不上时代,或生活习惯有差异,应多加体谅和尊重。当知一者父母恩深,不好忘失,二者因果循环,今天不孝养父母,树立不到好榜样,你的儿女将来又会怎样对你呢!
佛教提倡以孝道为本,层次尤深,佛陀宣说多部经典,都教导做人的孝道,“地藏经”称为孝经,首先佛陀为母到忉利天说法,报答亲恩,次则地藏菩萨前生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救拔慈母于地狱饿鬼道中„„真正彻底落实孝道,古德说:“大孝释迦尊,历劫报亲恩。”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还供书教学,定亲婚娶等等,这份伟大的慈爱,恩德如海深。怎能报答父母之恩,尽做儿女的孝道呢?孝道分有世间的孝和出世间的孝,世间的孝大多以物质,如饮食、衣服、汤药、卧具、金钱等,尽自能力供养父母口、体所需,使生活安隐;精神上顺从,冬夏晨昏,诚心照顾,每逢过节、生辰以礼庆贺、使父母欢喜。
莲池大师七笔勾中说:“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意思是说父母恩重比山丘更高,父母生我、哺我、育我、教我、令我长大,立足社会,纵然用世间最好之物质,如皇帝的五鼎三牲,这样珍贵的物品,丰富饮食去供养父母,也难以报恩于万一。唯有学佛办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行菩萨道,将此功德回向父母,使令父母脱离生死烦恼,方算圆成做子女之道(责任)。这是佛教所讲的出世间孝道。
大家听过盂兰盆经吗?目健连尊者的母亲生时不信因果,作诸恶业。当尊者初得神通,入定时见其母在饿鬼道受苦,心痛不已。故用神通力以砵盛饭与其母,可是其母恶业深重,砵饭变成火炭,不能下咽,他为救母亲,求见佛陀,得佛教示,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供僧,仗十方众僧的戒德威力,令母超升。明白此道理,最好能令父母在生时,不单尽力孝养,而使他们得闻佛法,相信因果,将来得生善道。若然父母已不在世,亦应尽力救拔,戒杀、诵经、念佛,每逢七月十五供僧,做超度的佛事,不但此生父母,生生世世父母皆蒙超升,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第二篇:孩子有网瘾,最应该反省的是父母!
孩子有网瘾,最应该反省的是父母!
我国约有4000万的未成年网民,在对网瘾群体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其中“网瘾少年”占10%左右。另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案都与“网瘾”有关。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有70%的少年犯因受网络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被诱发盗窃、抢劫、强奸、杀人、放火等严重犯罪。孩子有网瘾,最应该反省的是父母!网络的发展绝不是洪水猛兽,网络对青少年发展具有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意义,出现网瘾少年关键是对青少年上网缺乏正确的引导与规范。孩子网络成瘾只是对家庭问题的一种反映,要彻底解决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就要从问题的源头——家庭着手,而不是仅从孩子身上解决问题。
爱玩、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使孩子情绪愉快。父母与孩子共同做游戏不仅有益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助于亲子之间关系的改善。父母与孩子共同做游戏,不失为一种戒除儿童网瘾、感受亲情、加强亲子交流的好方法。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寻求代替性爱好,如参加各种体育或户外运动。此外,父母也要和孩子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知识,并主动与孩子一起玩电脑,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价值观有直接的影响。
网瘾问题的症结,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网瘾问题表面上来自虚拟世界,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互联网没有过错,患上网瘾的孩子也没有过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趋利避害、寻求快乐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家长言传身教最为关键。
第三篇:有父母可孝敬是种幸福的感恩励志美文
不知何时,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至少与家里通三次电话,时间久了,像是工作,在例行公式,每次时间最少要十分种,除了聊病情外,就是海阔天空的胡聊,话筒里不时的传出我与父母的笑声,就像是面对面坐在一起聊着家常,在那一刻,神情很轻松,通话完毕,依然会对着电话微笑着,然后点上一支烟,深深的吸一口,合着心情吐出,起身,再去做其他的事情。这种习惯挺好,真的。
我从没想过这种习惯能保持多久,尽管知道这不是永恒,但我从不想以后的岁月,确切的说,是不敢想,不敢想象拔通电话而找不到父母的那一瞬间我是怎样的一种心情。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在岁月中与老人一起咀嚼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那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每当提起过去的故事,哪怕是年少挨打的事,老人都会传来爽朗的笑声:这孩子,这事还记得这么清楚,我都快忘了!我清楚,他们不是忘了,而是当子女在不经意间记得他们的过去让他们感到突然,我们所有的故事,他们都会牢牢的记得,只是在那一刻,被我们提起,他们会感到特别欣慰,一句“我都快忘了!”那只是他们一种幸福的借口。所以,当我放下电话仍回味刚刚的笑声时,我也感到很幸福,真的,有父母可孝敬是一种幸福!我无法想像以后要是无法找到父母聊过去的事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空旷。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的搜索自己的记忆,好在下一次通话中再揭发一下老人过去对我们的“罪行”,好让他们惊鄂的脸上再次流出幸福的笑容。
记得我上学时特别无赖,七岁时把我送到学校,我拼命反抗,最终以我胜利告终,第二年我还是誓死捍卫我的自由,父母把我送到学校,他们刚走,我就会跑出去,他们还没有到家,我就已经绕道跑到了家。他们看到气喘吁吁的我二话没说,又把我拖到了学校,以至每一天我都会衣冠不整的被他们在学校与家之间的道路上拖来拖去,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母亲经过学校特许,和我一起坐到了教室,陪我读完了大半个学期。在二年级之前我就是与母亲玩着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度过,只到有一天,父母把我狠狠的收拾一顿。我才害怕了,当时也想,不就是学习么,用得着整天看着我。也就是当时的这个,让我没有读四年,直接跳到五年级。每当我与父母说起此事,都会加上一句:你们当手出手太狠了,我那时才八岁,怎么能经得起你们那顿毒打,找机会我得验验血,看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老人听后则笑了起来:你要不是我们亲生的我们还不那么管你呢。母亲更是对我说出了她的经典语言:你们当时就是小树苗,时不时的就得给你们修修枝,要不你们就得长歪了。
其实我的童年比起哥哥姐姐要幸福得多,姐姐为了照看我,缀学一年,二个哥哥也是掏气得要命,两天不到就得被父母修理一下树枝。我记忆中的打是能数过来的。现在有时坐在一起,哥哥姐姐还说老人宠着我,哥哥还当着老人的面数落着为了我挨打的事,我也记得那件事,当时家境比较艰苦,父亲每次出差都要给我带回一些好吃的,后来才知道,那是父亲出差的伙食费,父亲每天都少吃一顿饭省出来的钱,那次父亲回来带回一小包饼干,两个哥哥看得眼馋,说带我出去玩,把我骗离了老人的视线,然后哀求我给他们一块,我看着那一小包少得可怜的饼干,没舍得。哥哥急了,抢过一块就跑。那块饼干最终是被哥哥吃了,但付出的代价却是跪了一晚上。尽管现在家人说起来都是笑谈,说我当时还小,哥哥应该让着我。()但是能感觉到老人当时的舔犊之情。此刻,我们都已长大成人,面对着苍老的父母还有什么理由去回避老人曾付出的一切。是的,我在别的文章里写过这样一些文字,曾经一些刻意压制,极力忘怀的经历一旦汹涌而来,就如子弹命中心脏,于是,热血便带着生命,呼啸而出。回忆击中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带着风声带着影子从我们四周擦身而过。写到此,我的记忆里又出现了一幅镜头。当时县城没有电影院,一二个月才放一次露天电影,对当时,可是一场盛大的集会。每到那时,两个哥哥胡乱吃完饭就跑出去爬到场地附近的树上占据有利地形,要是父亲值班,我就只能依靠母亲,于是,听着屋外人声鼎沸,死命的缠着正在收拾碗筷的母亲,此时的母亲变得异常慌乱。收拾好厨房拿起一个小凳拉着我飞速的跑出去,于是,夜色下,我站在凳子上美美的看着电影,而母亲则扶着凳子淹没在人群里。有一次我提起此事,母亲笑着说,她当时是在听电影!母亲说我童年所看到的电影尽管她也在场,但她根本看不到。
像这些平凡不能再平凡的故事在我的记忆里存贮得太多,年年过平凡的故事,岁岁度淡淡的人生,这就是每一位父母的真实体验。平淡中给予我们的是那么多的无私。只把苍老肉体上的痛苦留给了自己,生我的那一年,在春寒料峭中母亲得不到应尽的休息,母亲得了风湿病,我已成长了三十五年,母亲的腿也痛了三十五年。每次听到电话里传来老人开心的笑声,让我仿佛忘了母亲是一位身患大恶的病人,在现实医治无效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孝敬什么呢?或许目前子女给予的只是一种精神,是的,老人需要的就是精神,只要我们不离不弃,老人就会幸福晚年,记得有一年春节我没有回去,在除夕的当天,我的心情也不是很好,但当时也能感受到老家中老人的心情,当时写了一篇《母亲的春节》,不管怎样,年夜饭还是要吃的,看着厨房里一大堆食物,我突然拿起电话,当话筒里传来母亲的声音。我刻意的放松声音:妈,鱼怎么做,我不会,您教我。其实不是我和妻子不会做鱼,我是故意要这么说,就是让母亲感觉我还没有长大,在老人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让老人的慈爱还有释放的目的地。在老人爽朗的笑声里,我拿着电话按照母亲的说的一边做鱼一边和老人聊着,当那条鱼摆到了餐桌上时,我又吃到了母亲为我做的菜。当时的泪水也撒满了餐桌。
而今,父母已经年老了,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走向年老,我每周必打三次以上电话的习惯要一直下去,老人也养成了接听电话的习惯,我会把老人每一句语言,每一声欢笑都溶入这个习惯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这种习惯变成回忆时,才感到:有父母可孝敬是一种幸福!
第四篇:《老有所依》:爱心为标健康是本-战台烽
骏丰频谱:爱心为标,健康是本
近期由骏丰频谱赞助的热播的电视剧《老有所依》,是近年难得一见的既有现实意义,又有艺术水准的影视剧精品,张铎、刘涛、吕中、马迎春等一批新老演员,奉献了堪称经典的表演,也将剧中江木兰和吕希夫妇所面临的困境,面对现实的无力,以及为生活所做的拼搏,统统展现得淋漓尽致,逐集追起看来,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无论是与父母同居屋檐下的啃老一族,还是与父母聚少离多的外漂一族,都感受颇多。
《老有所依》所反衬出的现实无疑是让人心痛的,在节奏日益加快,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亲情却渐行渐远,特别是老人的生存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难题。虽说是需要尽快解决,但要解决这个事情,绝非是三年五载,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儿女们有没有孝心或时间的问题,更是关乎到整个社会的福利、保障和关怀,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外界的,但下一代工作压力越来越强,生活空间越来越小,有效时间越来越少的时候,老人怎样才能有所“依”,怎样才算有所“依”,是整个问题的重点。
所以,对电视剧《老有所依》感触最深的,还是众多的中老年观众,剧中若干似曾相识的桥段令他们感同身受,因为同样的问题,几乎摆在了每一位行将老去或正在老去的中老年人面前,究竟如何来面对这样的问题,其实电视剧《老有所依》也没有给出完全的答案,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状况,方法无法照抄,渠道无法共享,怎样面对未来,说现实一点,至少目前还得多依靠自我的力量来从“养老”的困局中突围。
国内领先的家庭医疗保健品牌“骏丰频谱”近日邀请到《老有所依》中父亲江开国的扮演者马迎春老师,以及马老师的老伴,和骏丰频谱连心俱乐部的新老会员一起,展开了一次亲切和睦而又令人受益匪浅的面对面交流。能邀请到马迎春老师,有三个原因,其一是马老师同样是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与骏丰连心俱乐部的会员们年龄相当;其二是骏丰连心俱乐部的叔叔阿姨们,是电视剧《老有所依》的最忠实观众群,能有这样的交流机会,对双方而言,都是弥足珍贵;其三是因为马迎春老师同样是骏丰频谱产品的用户,就剧作交流之外,还有很多养生之道和产品使用心得的沟通,更算得上是一次“开卷有益”的会面。
“总以为父母像家里的老房子,你不去关心,不去想,它就风里雨里地在那儿,只要你想回去,它就在那儿随时迎接你。但你可曾想过,老房子是不是结实,需不需要保护,你可曾想过,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这是电视剧《老有所依》里的台词,这句台词简洁凝练,却非常形象地道出了有关“孝顺”的误区,老人不是永远能扛得住风雨的大树,他们也会落
叶,他们也会枯败,他们也会有一天需要遮风挡雨的庇护,而这个关怀和安慰,不仅仅是一所房子,也不仅仅是一两句问候而已。
真正的爱与孝,是“父母在,不远游”,是“爱在口,暖在心”,但现实条件下,要孩子们都牺牲了事业,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庭,回到父母身边守护,也不现实,所以,老年人的自强自立,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有关身体的保健与运动,确实是可以为老年人的益寿延年来加码的。所以,马迎春老师在回顾了有关《老有所依》的故事之后,也意味深长地表示,“老有所依”最重要的是一个“依”字,这个依可以是“依赖”,可以是“依存”,也可以是“依靠”,因为无论如何,老年人都不能无依无靠地度过余生,相扶到老的故事虽然感人,但让两位耄耋老人步履蹒跚的时候,还相扶相依,无人照管,他们的子女就显得未免太过残忍,当然,如果是“失独”老人,这个处境更令人心酸。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多么重要,于己于人,都能减轻很多负担。
参加《老有所依》主演马迎春老师和骏丰频谱连心俱乐部新老会员的见面会,还有一个现状让战台烽感受颇深,当现场调查有多少老年人是和子女住在一起时,举手的寥寥,每周甚至每月能和子女见面的,也是少数,目睹现状,由人及己,不禁感伤。可喜的是,如今政府、社区甚至企业都在为改善这一状况而努力,就如骏丰频谱连心俱乐部,已经成为众多老年人交友的重要渠道,现场一位大叔就说,和一帮老哥哥老姐姐们时长见面,非常聊得开,一周不见面不打电话,就觉得像缺少什么似的。
生活有了惦念,才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而“责任、服务、奉献”正是骏丰频谱二十五年的发展所一直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所以,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有爱有健康,才是最难得的幸福,爱心是标,健康是本,标本兼修,才能让老年人受到更多的关爱,幸福的安度晚年,这才是最实实在在的老有所依。
第五篇:我是悲剧吗,重本机械专业毕业,在车间修机器的有木有
楼主:vla204xd时间:2013-03-10 21:38:00 点击:20245 回复:41
5楼主发言:25次
发图:0张
最后更新:2013-03-12 23:01:09
上页2345下页到页
回复收藏分享更多楼主楼主12年机械专业毕业,7月份从一家央企三级公司闪电离职,找了一个多星期的新工作,遇到各种打击,大点的公司都说只要校招的应届生,工作真不怎么好找,辗转来到传说中可以发财的珠三角,来到现在这家从来都没听过名字的外资工厂上班。人事开始对我说要在车间呆半年,也不知道要在车间干什么,好容不易找了个工作,想想先将就安顿下来先,这一干就是大半年,说起这半年,尼玛!真是心酸呐,除了国庆稍微放了几天假,几乎没休息过,还每天上11个小时的班,做的事更无语,在车间修机器!!同志们,你说一个一本工科生在车间修机器,工资加起来3千都不到,这是一件正常的事吗?还要倒班!成天混在一起的都是文凭中专以下那些同事(我并不是歧视文凭低的人,而是从自己的职业发展角度说这句话的),部门也就一两个本科生。更可气的是招聘要求是211本科应届,可是新来的几个基本都是大专的应届生,打听才知道,人家都是有关系的,而且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很快在办公室做事了,自我判断,我们这些本科生真心不比他们差的,领导总喜欢拿本科生死读书、不勤快来开骂,其实我们都明白,社会太复杂,只能无奈,装孙子,正常人想想都知道,本科生在情商、智商、人品上会比专科生差吗?!更无语的是,当初说半年在车间又改成一年时间!曾经想逃离,但是听到同学在各个大公司混的都不是很好,而且12年一直有经济萧条的各种新闻。像我这种毕业闪电裸辞的同学也很难找到满意的下家,在学校的时候听说机械专业是万金油,找工作不用愁,尼玛,好找是好找,可是都是底层工作,何年何月才能爬上一个高点的位置?跟其他专业相比,恐怕我们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现在机械设计的专业知识已经很模糊了,应该何去何从?转行,干销售?天涯的大神们,给小弟指条明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