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古诗全文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寻:寻访。
②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③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④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⑤言:回答,说。⑥云深:指山上的云雾。⑦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居在山野中人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所 见【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⑪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⑫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⑬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⑭欲:想要。
⑮捕:捉。
⑯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秋江独钓图【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注释:
①蓑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②丝纶: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③樽:酒杯。
译文: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唯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⑪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⑫茅檐:茅屋的屋檐。
⑬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⑭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⑮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⑯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⑰亡赖:“亡”通“无”,这里指顽皮、淘气。⑱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豆地锄草在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摘下的莲蓬。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释义: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4.连江:满江。
5.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6.平明:天亮的时候。7.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8.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译文:
来到镇江正是一个满江寒雨的夜晚,黎明送别好友更显得楚山影孤形单。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心地纯洁像玉壶中的冰一样。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⑪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⑫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⑬客舍:旅店。
⑭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①浪淘沙:原是民间的曲名。
②九曲:形容弯曲的地方很多。万里沙:指黄河漫长,夹带着大量泥沙。
③浪淘风簸(bǒ):形容黄河风浪很大,汹涌澎湃。自天涯:从天边来,指黄河源长流急,如李白诗句“黄 河之水天上来”。
④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 女。
⑤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住在银河两岸。
译文: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3.川:平地。4.子规:杜鹃鸟。5.如:好像。6.才:刚刚。7.了(liáo):结束。8.蚕桑:种桑养蚕。9.插田:插秧。
译文: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①游园不值――去拜访朋友却没有人在。值,遇到;不值,没有遇见。
②应怜――应该爱惜。应,应该;怜,可惜。
③屐齿――屐是木底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④小扣――轻轻地敲门。
⑤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朝代:南宋 选自:《靖逸小集》 体裁:七言绝句近体诗
特别注明:这首诗中的“扣”字容易被写为“叩”字,但诗人的原文是“扣”。可理解为通假字。现在仍然颇有争论。
译文:
园主人大概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留住新市徐公店。②篱落:篱笆。③疏疏:稀稀疏疏。④一径:一条小的路。⑤深:深远。⑥树头:树枝头上。⑦花落:花落下。⑧未:没有。⑨阴:树叶茂盛浓密。⑩急走:奔跑着、快追。⑴黄蝶:黄颜色的蝴蝶。⑵无处:没有地方。⑶寻:寻找。译文:
在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新叶才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就找不到了。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云崖: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脸。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度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译文: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只把它们当作平常的事。五岭就像细小的浪花。乌蒙山就像滚动的小泥丸。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两岸。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岷山的千里白雪,红军过后,个个喜笑颜开!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1)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2)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3)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4)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市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
(5)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6)漫卷:任意吹卷。
(7)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8)缚住:擒住。
(9)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的龙。指国民党反动派。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长城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六盘山上,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反动派捆缚。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译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雨点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水天一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④毕竟: 到底。⑤六月中:六月中旬。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⑦同:相同。
⑧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⑨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⑩映日:日红。
译文:
西湖的六月时节,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①山尖:小山包的顶尖。②尽:在诗中为都的意思。③占:在诗中为占其所有的意思。④甜:在诗中为醇香的蜂蜜。
译文:
不管是平地还是高山,都被蜜蜂采花酿蜜时独占了。它采集百花酿成的蜂蜜,究竟是为谁送去甘甜呢?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①九州:中国。
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③恃(shì):依靠。
④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⑤万马齐喑〔yīn〕: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⑥究:终究、毕竟。
⑦天公:代表老天爷或者是最高的统治者。⑧抖擞:振作精神。⑨拘:拘束、束缚。
译文: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有用之才。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⑪卜算子·咏(yǒng)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一。
⑫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⑬断桥:断水废桥。
⑭寂寞:孤单冷清。(因为只有它一枝梅)
⑮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⑯著(zhuó):接触,挨上。更著:更加受到。
⑰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⑱苦:(苦苦地)尽力、竭力。
⑲一任:完全任凭。
⑳群芳:群花;百花。
⑴妒:嫉妒。
⑵零落:凋谢。
⑶碾(niǎn):轧碎。
⑷作尘:化作灰土。
⑸香如故:香气还是照旧不消失。译文:
驿站外断桥边,梅花寂寞地开着,无人欣赏。已是黄昏了,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相思
作者: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
①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载,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奔迫江潭,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此诗。
②红豆:相思木所结子,产于亚热带地区。唐李匡又《资暇集》卷下:“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 ③故:全诗校:“一作几。”
④愿;全诗校:“一作赠”、“一作劝”。多:全诗校:一作“休”。撷:摘取。
【翻译】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第二篇: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古诗汇总
整理者:东方红小学
李国义
五年级上册古诗
7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9.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0.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2.明日歌
【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83.从军行
【唐】王昌龄
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8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85.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年级下册古诗
8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7.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8.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89.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0.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91.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92.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93.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儿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4.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5.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96.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三篇:小学五年语文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语文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中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三首诗均为借景抒情诗,诗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主要通过学生对诗句的朗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
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学生诵读了大量的诗歌古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诗文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了解诗文的大意,对一般的学生来讲不会有困难,所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古诗教学新的尝试,精读一首《枫桥夜泊》,学生自学《暮江吟》、《别董大》,课堂学生相互交流平时积累的古诗,以感情朗诵、讲故事、配画唱歌等的形式展示,扩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量,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每首诗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四首唐诗的配画幻灯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每一幅画又都是一首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这儿有几幅画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面上展现的是哪些诗的内容或意境,能否把它背下来。(屏幕显示四首古诗的画)
二、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唐诗。板课题:19古诗三首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枫桥夜泊》。
(一)知诗人
老师介绍:张继生卒年不详,湖北人,唐朝著名诗人,少时聪明好学,写得一手好诗,但他写的诗大多遗失了,仅留下几首让后人反复吟诵,《枫桥夜泊》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明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指名2---3个学生试读,师生共同正音。
3、读了几遍后,你们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写这首诗的吗?(解题)
4、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或利用工具书,弄懂每句诗的大意,然后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一下。
5、学生汇报。
(三)悟诗情
1、同学了解了诗的大致意思,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这一夜是怎么度过的?请同学们结合图画来谈谈你的看法。(天快亮是作者看到了江边的枫树,江面上的鱼火,半夜时分听到了从寒山寺传来的终生,他睡着了吗?他为什么睡不着呢?“愁”什么?所以作者就把自己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倾注在了这几句诗中。)
2、指导朗读。那么我们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呢?(要带着忧愁来读,要独得伤感些,语速慢点,)
3、创造朗读意境。现在你就是诗人,孤身一人夜泊在枫桥边,把你的满腹忧愁读出来吧。(配乐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再读,齐读。
知诗人
(四)小结学习方法明诗意
悟诗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枫桥夜泊》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习《暮江吟》
1、“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有很多这样寄情与景,借景抒情的佳作,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暮江吟。
2、按上节课学习古诗方法小组自学(幻灯片显示自学要求)。
(1)知诗人:作者及写诗的背景。
(2)解诗题: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3)明诗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最欣赏哪一句,通读全诗,逐字逐句读懂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
(4)悟诗情: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哪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笔在书上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3、汇报自学情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三、学习《别董大》
1、我们以前曾经学过不少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指名背。
2、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3、按上面方法自学,并汇报,师相机指导感情诵读,及诗所表达的高昂激扬的意境。
4、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情感。每首是人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外,我们可以选其中的一首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五、拓展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展示会”,让学生从自己所积累的古诗中选取一首,通过感情朗读、诗配画、讲故事、演唱等形式展示。
附:板书设计:
19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秋景夜愁眠一、二句写景暮景三、四句劝勉爱大自然
夜景
知诗人
学习古诗的方法明诗意
悟诗情
第四篇:苏教版,五年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西坝小学 石宇婷
教材解读
1、主题单元。
“园丁之歌”
“自然的奥秘”
“故事集锦”
“无私奉献”
“祖国各地”
“百折不挠”
“走进名著”
2、本阶段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3、篇章分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读书做笔记,二是学会使用工具书
读书做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我目前也在使用,它可以起到博闻强识的作用。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做读书笔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写读后感,二是做读书摘抄。我平时给学生做的摘抄比较多,一般是先阅读后摘抄的再复习运用的。
我感觉引导学生做摘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摘抄与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紧密结合性。不能平时摘抄归摘抄,语文学习归语文学习,这样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要让学生的语文摘抄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2、注重对学生摘抄的评价。学生辛苦做了摘抄教师该如何评价?首先要确立评价的目的,那是引导学生感受摘抄的妙处的。所以,评价要注重启发引导的功能!
读后感教师可以与课外阅读辅导结合起来搞,让学生真正能够读透书本。
学会使用工具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那么多的工具书,然后开展一些查字典的比赛。记得我初中时候老师开展了一次查字典比赛到今天我还记得。
第一单元教材的编排没有看出很严密的体系,教材倒有一种复习前面内容的意向在这里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把教材教得有体系一些。
《师恩难忘》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抓“难忘”二字,什么难忘?师恩。师恩为什么那么难忘呢?
主要是老师编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教育我,让“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抓住田老师所编的故事对我的影响来引导学生体会田老师的教育对我的影响。课后作业第二、三题教师应该抓住,让学生细致体会。
又:田老师的教育方式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反倒不如一个小故事来得有吸引力?真是咄咄怪事!可见,现代语文课堂的繁文缛节太多了。
再又:我们应该读一读回忆老师的文章,看看别人是如何做老师的。《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很是实在,主要就是讲了陶校长的四点要求。掌握这篇课文的大意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明白有哪四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四问。
重点之二就是学习陶行知的语言,他讲解得是多么的通俗易懂啊。用一些问句的形式,用一些假设,有深入透彻的说理,也有浅显易懂的比如《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很有哲学意味。“不遇”是一种意味,本身要找的人是隐者;其次,身在此山中,存在也是一种意味。他是隐者,我们看不到,但是,他又是存在的。这恐怕只有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解了。但教给学生不要这么繁复,让他们明白这样一种意境就可以了。《所见》是一首很有童趣的诗,描写出了孩童的天真。不过最有趣的应该是他闭口立之后在想什么呢?
一比:前面的表现与后面的表现进行对比,二想,孩童想什么呢? 其实,诗歌的最后两句不妨换一下位置: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可能更有意味一些。
习作一主要要求学生抓住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一两件小事来写,要写得细腻感人。幸好,这里有课文作为范例。
练习1中的语文与生活安排了两个情节:写儿童诗和背诵描写风的古诗。
写儿童诗因为是续写难度不是太大,但是,教师在此处不妨教学生写一写儿童诗背诵带“风”的诗句,对学生来讲应该没有多大的困难,但是教学在学生背诵之前可以多补充一些含有“风”的诗句,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诵读与欣赏中编者给学生编排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特色很是鲜明。诗后编者还附了一个问题,“诗中有画”,如何看出画来?我想问一问的是:小学诗歌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目的究竟在哪里?学会请教,这个口语交际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如何把话说得体,学生应该不存在问题。
第二组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密切了,第二组课文可以按照主题的样式进行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是一个号召:让我们一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例子:法布尔的故事;《变色龙》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的是观察变色龙变色的经过;《金蝉脱壳》讲述的是作者观察蝉脱壳的一个过程。《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写得很是意气风发的诗歌。诗歌语言欢快,内在结构严谨,是一首好诗!不过,要把这首诗歌教好倒要花上一番功夫。因为这首诗和古诗又不一样。教这首诗歌还是要从诗歌的语言入手,从诗歌语言背后的意蕴入手。什么是意蕴?怎样帮学生把握住诗的意蕴?《装满昆虫的口袋》写的是法布尔小时候的事情。但是,作品中将父母作为与法布尔相对立的角色描写我觉得有些不妥当,是不是法布尔的父母真的是这样?
《变色龙》一文写了可爱而又迷人的变色龙。相信学生在初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是充满兴趣的,但是,当教学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致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致所在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金蝉脱壳》一文写得也是极其生动的,作者把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写出来了,很是吸引人。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看学生的表达。现在语文教学过多的是对教材人文体验,但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学习的根。我要多做一些关于语言文字训练的课例。习作2是作者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写下来,在这里,教材的要求更为明确了,要求学生“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观察动作要仔细,要有耐心,有时要反复观察。比如小鸡吃食,公鸡打鸣,鹅鸭凫水,猴子嬉戏,鸟儿飞翔等等。然后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适当地打比方。当然也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像如此详尽的作文写作要求是很难看到的。练习2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歇后语的练习。首先是歇后语的积累,其次是歇后语的运用。读书与积累的内容是三条关于观察的格言。其实,这三条格言可以放在本组教学之前进行教学。想想说说是想象补充画面然后再说一说。这里要注意方向的把握,学生喜欢讲说一些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东西,教师要注意引导。语文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东西,但是,当课堂上出现不美的东西的时候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第三组是一些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之类的内容,比较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每篇课文都独立为一个主题进行教学。
《成语故事》主要将这两个成语还原成故事的形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这两个成语故事的教学比较简单,可以读给学生听一听,让学生说一说自相矛盾的表现主要在哪里?滥竽充数的表现在哪里?画龙点睛的表现在哪里?这三条成语的道理又在哪里?本篇课文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一个成语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办一期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推敲》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诗人贾岛对诗歌语言的考究上,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比如官权思想,等等。这里,教师少引导学生去考察这样一些内容,教师倒可以引导学生多掌握这样几个关于推敲词语的典故。不知道学生对这样的文本会有什么样的解读? 《嫦娥奔月》是一个神话故事,对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教材使用这个版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神话传说的美丽,体会乡亲们对嫦娥思念的原因。本课语言训练的点是课后作业第四题,体会重叠词语的用处。《读书莫放“拦路虎”》不知道这篇课文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很是突兀。这篇课文可以放在讲勤查工具书的地方讲解。
两篇《伊索寓言》比较简单,引导学生体会伊索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我读书我快乐》给学生推荐的是伊索寓言,其实,教师还可以将其他几大寓言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克雷洛夫寓言,等等。《习作三》写“秋天的树叶”,可以让学生写树叶贴树叶画树叶,让全班学生一起写一部不树叶宝典,激发学生作文训练的乐趣。《练习三》中是关于京剧《红灯记》,让学生体会红灯记的语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也学学这个京剧的唱腔。
《通读与感悟》可以作为平时的小练笔。这样的练习模仿性比较强,学生练习容易出效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学会拒绝》现在的学生比较会拒绝,这个项目不存在问题。但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用语。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感觉最难把握的还是教材的语言训练点的落实和教材人文情怀。第四组三篇课文分别讲述了三个人物:邓小平、高尔基、恩科西。《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一切景语皆情语,要让学生从这些语言中体会我们对邓小平的深切怀念。对课后作业第四题感到这道题目出得不好。要让学生理解邓小平就有必要补充关于邓小平的相关资料,我个人觉得可以在“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显然是邓小平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世界角落„„《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表明的是一个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课后作业第三题其实是读书积累做摘抄。《爱滋病小斗士》这是一篇新的课文。这里所隐含的主题其实是很深远的,是世界性的。目前,世界人民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是一个灾难,对于这场灾难,每个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其实教师可以以这篇课文为突破,引导学生浏览一组课文,关于人类面对具有世界性灾难的表现。《习作四》是写一写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平时教学中有很多的缺憾之处,教师也可以写一写对学生的歉意,对教学的缺憾。练习四中的语文与生活是关于错别字的练习,教师可以把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全部梳理出来,让学生订正。
诵读与积累》的内容可以放在教学《成语故事》后进行。《小小新闻发布会》应该在每天早晨引导学生进行,帮助学生扩充视野。第五组课文是一组写景的美文。《鼎湖山听泉》作者以游踪为顺序,从眼、耳、心等入手写鼎湖山的泉,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候除了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感受鼎湖山泉水的美妙外还要学会作者是如何来描写鼎湖山的泉水的。高林生老师认为这篇课文要教得像高年级的课文就必须教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黄果树瀑布》体会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瀑布,各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与美妙。《莫高窟》重点也应放在作者的表达上,就如课后作业第四题一样,要求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习作五》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材画了四幅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内在的感受。练习五中语文与生活要把句子写具体,其实,这样的练习应该提前。诵读与积累是一首小诗,让学生学会朗诵。设计一条公益用语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电视、广播中去发现公益用语,然后再设计。第六组课文谈的是人们如何坚持不懈地努力进行发明创造的。《天火之谜》讲的是富兰克林的故事,这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是分段概括段意,体会的人文思想是富兰克林的敢于发现的精神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个故事颇为震撼人的内心,这是因为作者的表达,比如说作者通过列数字的形式,等等。这篇文章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关键词语的意思,比如课后作业第二题。《诺贝尔》讲述的是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故事,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滴水穿石》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通过例举了一些人的事例来证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样文章的写法。《习作六》是根据图画,想象并编写故事练习6的语文与生活是看一段话然后谈感受。诵读与积累是分角色朗读一篇童话。健康小顾问倒是一个可以搞上街的语文实践活动。《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本篇课文中的词语,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水浒少年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篇文章,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体会王冕的为人。《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注意把握文章和诗歌的链接,什么时候该链接,什么时候不链接,教师的教学要有度《清平乐》是辛弃疾所写的少有的一篇乡村生活的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描写出的平静的画面与情致《习作七》是一组命题作文,题目下有具体的提示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朝代诵读与积累是描写水浒的一组成语,可以在教学《林》一课进行组合教学。水浒故事擂台赛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匆匆浏览了一遍本组的教材,感觉本组教材既有限定的内容同时也给教师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师所要做到的就是在完成语言训练的同时做好语文教材的拓展作用。因暑期中也读了人教版教材第九册,所以整体感觉苏教版的教材比较灵活,那么教师该从教材的哪些地方入手来自主开发呢?这还需要多多思考。两个问题。
4、第九册教学总目标: 学习习惯。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培养读书做笔记的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识字写字。
准确认读者来信265/260个生字。
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节169/173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阅读。
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习作。
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问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学情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二、本班现有学生38人,这些孩子是我从四年级带上来的,通过前面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口语交际•习作能力。整体学习氛围浓,自觉性强,集体荣誉感强烈,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我也注意到了,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很难适应这一套新教材,他们的思维能力跟不上教材的教学密度和难度。而且,因为每学期都有一些新转来的学生,他们成绩不够理想,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使得一批学生原本要在中年级阶段达到的目标未能达到,这学期,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强化。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勤于朗读、勤查字典的习惯。(3)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4)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1)准确认读283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84个。(2)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能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1)能当中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语句通顺,态度大方。(2)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转述其基本内容。(3)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背诵指定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注意默读速度。(4)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知道课文大意。(5)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
6、习作:(1)学习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2)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认识破折号。
三、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园丁之歌”,体会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单元:“自然的奥秘”,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
第三单元:“故事集锦”,读懂故事内容,从中获得教益。
第四单元:“无私奉献”,学习伟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第五单元:“祖国各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第六单元:“百折不饶”,学习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陶心养性。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在朗读、背诵、复述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抓好写字这一基本功。学习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一)识字教学:
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钢笔字写端正、写美观。并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的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⑴仍要视朗读训练,在读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⑵体悟感情,增强语感。精读词句,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⑶精读课文内容,领悟感情。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示阅读的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写、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
2、略读课文的教学:先让学生参照连结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三)口语交际和习作:
口语交际还要继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注重表达的条理性,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
对于习作教学,要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阅读等方式积累习作素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鼓励学生真实表达,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五、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敢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大胆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宽松、和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学习氛围。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节课均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学习。
5、引导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在大语文的学习实践中领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6、在作业设计中,注意有多种多样的题型和不同层次的题型。
六、对学生的辅导计划。
(一)对优、中等生的辅导。
1、引导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学习摘抄自己喜爱的词句。
2、指导预习及自学,课堂回答有难度的问题;负责在小组学习帮教其他同学;每次练习比其他同学适当布置多点思考题。
3、鼓励多写话,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
(二)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
1、课堂上特别提示专心学习,留意给予机会在集体面前发言。做练习前先指导读题、解题,待理解后才做,鼓励不怕困难,尽力而学。
2、作业有错时,教师和学生面批面改,直至做对为止。
3、指定两个学习优秀的班干部每天带他们读书、帮听写,复习学过的知识,提高记忆,减少回生率。
8、有一点进步及时表扬,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我十分喜欢的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课件出示古诗)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读通古诗)
1.师: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师:示意读好的学生举手。请这三位同学读。
师: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怎么样?
生评价。
师:都读通顺了,如果词与词之间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读。生读。
师:听出来了吗?有点韵味,(教师划出节奏线)我们一起这样读一读。
4.齐读古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生交流,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师:那请大家打开书,轻声读读古诗,发现不理解的地方就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去解决,解决不了的地方打问号。
4.大班交流。
师:说说你的疑问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
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课件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课件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
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开小火车说)
诗题:谁寻访?更完整了。
第一句:谁问的?
第二句:谁说的?
第三句:这句还是谁说的?
第四句:这句仍然是童子说的。
师:你们看,这首诗的意思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一个原因:平白如话。
(板书:平白如话)来,一起读读这平白如话的诗。
(四)、悟。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写在作业纸的第一题上。
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师总结:同学们,此诗虽平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交流。
(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板书:寓问于答)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师导: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6.完成填空: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诗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板书:希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7.小结:你们看,平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板书:词约旨丰)8.师导: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平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9.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指板书)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的改写成作文。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六、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
平白如话
读
言师采药去。(失望)
寓问于答
解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词约旨丰
悟诗境
云深不知处。(无奈)
感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第五篇:一)近五年语文高考湖北卷古诗鉴赏对策
近五年语文高考湖北卷古诗鉴赏试题分析与备考对策
一)试题重现
【2010】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2011】
两首宋诗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2012】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2013】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2014】 早
发
【唐·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二)试卷分析
1.近五年诗词鉴赏,三年考查唐宋诗歌,两年考查宋词(鹊桥仙和临江仙)。2.从选材的篇幅看,都比较短,没有考慢词。
3.从题量看,2011年考查了三道小题,其余年份只有两道小题;从分值看,每年都设置8分;从考查内容看,两道小题,一题考查语言或技巧(练字、结构、风格、艺术手法),一题考查表情达意(句意、情感、人物形象等)。4.五年中有三年对原作做了注解,2010和2011年均有比较阅读考查
三)备考对策
培养学生“审题严谨,答题规范”的习惯
A:审题严谨——要做到五“读”俱全
诗词鉴赏题,从卷面看,一般由五个部分构成,即标题、作者、文本、注释和题干。五年来,三年考查唐宋诗歌,两年考查宋词,除2013年外,其他年份的原材料均有标题。有三年在原作后面附有注释。考生要完成诗词鉴赏任务,需要对这五个部分进行认真的研读。
a.首先读标题。浩瀚的古典诗词中,除了一些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外,绝大多数词和几乎所有的诗歌都会有标题。诗词的标题,有的透露出写作的时间(时令)、地点,有的提示了写作的缘由,有的暗含了作者的情感,有的揭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杜甫的《春夜喜雨》、《旅夜书怀》、《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安徽卷),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2014江苏卷)等。标题是理解文本的入口,解答诗歌鉴赏题,必须从标题入手。甚至很多诗词的标题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例如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安徽卷)考题之一是“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而标题中的“最爱”“雪”则表现了诗人的喜爱自然、追求高洁的形象。分析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我们发现,标题有可能被直接抽出来考查。如2014年湖北卷的《早发》,“早”是诗眼,“发”暗示了诗歌的主要写作内容。第一题问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的“早”的,就是直接考查了标题中的“诗眼”。其次,标题即使不直接拿出来考查,考生通过研读标题,也会对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有所帮助。比如2011年的两首宋诗《登城 》和《望湖楼晚
景》,“登”和“望”都有登高望远的意思,联想到所学过的登高望远诗,就能感知到这类诗的大致内容以及作者要抒发的情感。2012年考查了《送邹明府游灵武》,“送”表明这首诗是送别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肯定与送别有关。b.其次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人生经历等,即是通常所说的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原作。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诗歌风格,例如,盛唐诗歌多昂扬豪迈,晚唐诗歌多沉郁感伤。同样,不同诗人也各有其不同的诗歌风格,例如李白和杜甫,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还有,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诗歌风格也许会有所不同,例如,李清照的前期词与后期词。当然,不是每个成为试题的材料,都需要做到知人论世,这一点要视题目的具体要求而定。如果作者的某段特殊经历非常重要,而题目又要考查到相关内容,知人论世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作者纯粹是“陌生人”,或者即使是”熟人”,但他的某段特殊经历或具体的写作背景考生完全不知道,设题人可能会出示注解。这个问题放在“读注解”中讨论。c.然后读作品。文本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通常情况下,读作品不必“求甚解”,领会了七八层意思,就完全可以做题了。扣紧文本中的关键词、典型意象非常重要,比如直接抒情的“愁”“哀”“悲”“喜”等,环境与心境双关的“空”“独”“急”“乱”等,间接抒情的意象“大雁”“寒蝉”“折柳”等,就能帮助考生“以一斑窥全豹”。很显然,准确解读的前提是加强相关知识的积累。d.接着读注解。五年中,有三年给原作下了注解。这些注解,有的是对某个生僻的字词作解释,有的是对文本内容作说明,有的则交代了某些背景资料。无论下什么注解,都值得认真研究。语文高考两个半小时,一份试卷,一般有七千多个信息点,试题的多少,语句的长短,试卷的长度,乃至标点符号等,都有讲究,不能超过总量,因为这些信息点决定了考生的阅读量,作为技术问题,一定得严格控制。别看这么长的一份语文试卷,其实是惜字如金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耗费笔墨下注解?说白了,就是为了降低阅读和答题的难度。你若是不读,就等于是“不畏艰难”,忽视注解“迎难而上”是吃力不讨好的。更重要的是,注解往往暗藏答题玄机;这个玄机,就是“答题点”—— 答案的某些要点往往就暗藏在注解中。如2013年对《临江仙》下了这样的注解:“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而来,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表面看来,这个注解不痛不痒,稀松平常,交代的不过是些写作背景之类的东西。但细读后便会发现,这个注解原来藏着对第一题作答的关键词。“贬”“访”“送”三字切中的正是这道题——“概括这首词蕴含着的丰富情感”——的要害。作者“贬”任滁州太守,心情自然不会好,定然有“宦海沉浮的感伤”;被贬后居然有“同榜及第的朋友”来“访”,相当于是“有朋自远方来”,“他乡遇故知”,自然按捺不住“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远道而来”的故人“将赴任”,不可常驻,一个“送”字,正切中了千百年来全体诗人所共有的“离愁别绪”之秉性。这首词的表情达意十分传统,而本题的三个答题点,都藏在注解中,可见“读注解”的重要性。
e.最后读题干。一要审清题干考查的是形象,还是语言,还是艺术手法,抑或是思想情感,从而为后面的规范作答做好分类准备。
二要审清题干考查的是全诗还是局部。
第三,如果是比较阅读,一定要审清题干考查的是“同”还是“异”。
很多考生喜欢读一道题做一道题,这个方法不好。考生在答题前,一定要将全部题目读一遍。理由是,针对文本提出的几个问题,字里行间也常常暗含了对文本的解读,提问,相当于是给文本下注解。其次,对文本的多次设问,一问可能会对另一问产生“交叉感染”,起到提示作用,再精明的出题人,也很难回避。比如2010年第一道题要求将“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和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表达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的对比分析。考题将原作中的某句单独拿出来,本身就是突出了这个句子,相当于是在无意间强调了它,这会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印象。当考生紧接着读到第二题时,就会猛然发现,第二道题“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的时候,“对比”二字不正暗合了第一个问题中的“新欢不抵旧愁多”一句吗!第一题题干中被强调的“新欢”和“旧愁”不正是对比吗?所谓临场发挥,指的正是某道题对另一道题所产生的积极的暗示意义,心有灵犀的考生若是能猛然发觉,就会有茅塞顿开的痛快感。而第一题中“新欢”与“旧愁”本身的对比,正是第二题两个得分点中的一个(2分)。
面对题干,“五‘读’俱全”的“读”是粗读,也是快速阅读,为的是能迅速找到感觉,把握整体文意。具体到做某道题时,建立在“五‘读’俱全”基础上的由“面”到“点”的精读才开始,“面”上的粗读,是精读的前奏,更是精读的必需。
B
答题规范
《考纲》对古诗鉴赏的考查范围作了如下圈定:(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核按钮》对此列举了八种考题类型及其答题模式,后面我们将一一学习。
现在,我们先从总体上作几点提醒: 一是平时加强积累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例如,间接抒情的常见手法有哪些;一些常见意象的“意(思想情感)”是什么;不同题材内容的诗歌通常会表现哪些不同的思想情感,(考生若在平常的复习中分类掌握古人在诗词中喜欢表什么情,达什么意,了解古诗词表情达意的类型化特征,比如送别诗、登高诗、怀古诗、边塞诗、田园诗等惯常表达的情感。)考生若是能将具体的诗歌划归成若干个类型,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分析起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等问题时,就比较容易下笔。总之,规范作答的前提是准确解读,而准确解读的功夫多半考平时的积累。
二是弄懂题干中的“术语”所指。例如,某诗的“颔联”指律诗的第二联,而“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某联的“出句”指上句,而“对句”指下句;某词的“下阕”指后半部分,“结句”指最后一句。最常提到的“艺术手法”是指诗歌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狭义)的使用,也包括巧妙的艺术构思。(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艺术手法”)
例如 2011年湖北卷第3小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又如2013的第2问: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对这道题的解答,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飘逸”,然后才能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若是弄不清“飘逸”指的是一种境界开阔、跨越时空、虚实相间、浪漫俊逸的灵动诗风,赏析起来就会“飘逸”在答案之外。
三是熟记各类题型的答题“套路”,而又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灵活处理。例如,如果题干只指定一种手法,要求考生举例赏析,可按我们平时所说的“三步走”作答,举例的个数依题干要求而定,如果没有规定,则尽可能找全诗中的这一手法的例子;但是,如果题干要求赏析全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则有可能不止一种,宜分别列举三四种并作简析。
四是在比较阅读类题型中,题干要求分析“不同”时,常采用的表述步骤是,先把其中一个表述完,再表述另一个,不要随便交叉,弄得头绪凌乱;同时,从表述的内部结构看,要点之间要有对应关系,照应要周全,不能前后错位,否则,会影响答题效果。
五是不能用直译代替作答。诗词鉴赏题,不是文言文翻译题,决不可用直接翻译文本语句的方式作答。我们可以直接抽取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句,加引号作答;也可以意会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鉴赏评价肯定有翻译的成分,但必须是建立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的,不能直译整句或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