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六上语文(教学反思参考5)怀念母亲
(教学反思5)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全文贯穿了对两位母亲的思念,字字句句都可以拿来品析,正因为这样才无法分清主次,容易平均用力,而这正是我认为最棘手的。再加上学生对文章的生身母亲的思念还好理解,但是对祖**亲的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就不是这样轻松理解得了的了。在一遍遍翻课本、查阅资料、搜集图片的过程中,一些难点终于有办法解决了。
在设计上,我紧抓一个“悔”字,由《赋得永久的悔》的入手,贯穿教学,在课堂上着重分析了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怀念和不得奉养的遗憾,进而延伸到怀念祖**亲。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明白了,在教学中 “解读”课文,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深入引导、朗读、体会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点语句精读文章时,如果学生找了很多自己认为感动的句子,千万不要不分重点平均用力,因为结果会导致既浪费时间,又感受不深。我想一篇文章两三处深入体会挖掘即可。另外,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满怀信心地去上课,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以及教师的内在修养,把握驭驾课堂的能力,都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
第二篇:六上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这凄凉不是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教学准备:幻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自学:
1、正音:校对田字格中生字的读音(“寝、频”为前鼻音)
2、辨形:频、朦
3、找近义词:崇高、真挚、弃养、寝不安席、终天之恨、薄暗、凄凉、心潮腾涌
二、导入揭题:
1、板书“母亲”
师述: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现在就让我们亲亲地喊一声——母亲。
无论是蓬头稚子还是耄耋老人,都对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同样深深地眷恋着母亲,思念着母亲。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来体验这份独特的感受吧。
2、补充“怀念”
三、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
2、交流:
A、我痛哭了几次,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你体会到了什么?(无比伤心)
“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
(六岁离开了母亲。
平时很少回家,不能很好地分担母亲的压力。
母亲临终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
指导朗读: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一读,读出这种感觉。
此时此刻,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会回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补充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德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德笑容。
B、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你读懂了什么?
(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世界一片黑暗。)
师: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弃养对他而言是多么大的打击啊!
补充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3、带着遗憾、悔恨读这第二段。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P12(1、2)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作者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
4、交流:
A、——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頻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頻来入梦。
“频”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頻来入梦”?
“也”字说明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B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甜蜜”和“凄凉”是否矛盾?你怎么理解?
C、——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有感情地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理解“怅望灰天”。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延伸,呼应文章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请大家互相交流。
四、摘录佳句,感念深情
五、摘录文中描写对祖**亲魂萦梦牵的句子,读一读。
六、完成《作业本》余下作业。
板书设计:生身母亲
怀念母亲敬意、爱慕
祖**亲
第三篇:部编六上语文(教学反思参考5)少年闰土
(教学反思参考5)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学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 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地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通过再设计,我感觉下面的设计更好,能够更全面的展示给学生,脉络更清晰,主题也更鲜明。
第四篇:语文课文《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
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合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交流各自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从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由于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亲不变的情感。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接着转入对祖**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第五篇:部编六上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一面
(教学反思参考2)一面
鲁迅的文章以及与鲁迅有关的文章一般难度都很大,教 《一面》这篇课文时我有些担心:学生能读懂文字背后那份凝重的情感吗?上完了《一面》,我释然了,放心了。
课文是通过作者回忆自己与鲁迅的一面之交,把鲁迅对青年的爱护写的得很细致,如“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及一面对作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等,足以可见鲁迅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目标定位在体会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同时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简单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同时,我引领着学生找出文中鲁迅的六次外貌描写,然后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又适时地补充有关资料丰实人物形象。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虽然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但我欣喜地看到,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