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基因突变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8:2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生物基因突变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生物基因突变教学反思》。

第一篇:高一生物基因突变教学反思

《基因突变》的教学反思

田 胜 2012年6月18日 我们学校为落实省教育厅的比访活动,于6月16至17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我最喜爱的课堂的教学比武的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现在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对于这次参赛我做了充分准备,先是选课题,再就是制作课件和教案,整体来说,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关于基因突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根本就看不到,所以只能从有关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后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来判断和了解。另外,多举些基因突变的例子让学生对基因突变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举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例子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我觉得非常好,因为通过例子,让学生一步一步分析病因,原来是DNA分子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而发生了基因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病变的。整个课堂比较活跃,师生互动较默契,我觉得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还有讲解很有条理,按照基因突变的概念、发生的时间、原因、特点和意义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也很好记忆。最后还配了课堂练习对本节课进行了巩固,学生也是积极参与,正确率很高,充分说明学生对本堂课基本掌握,也达到了我所期望的要求了。

但是,我自知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比如说,讲授时间过长,让学生听起来厌倦,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讲多了反而把问题弄复杂了,所以应点到为止。再比如说,点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没给太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因此,让学生有点手忙脚乱,所以应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再回答。还有就是讲台上讲课的时间较长,下来走动的时间少了,这一点我觉得做的不够,因为课堂要保证师生互动,就必需深入到学生中去,体现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有生机。

第二篇: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

一、一纲多本下的教学

1、教师教学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可以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应该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可以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接受。对知识要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2、重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点的组织、语言叙述、编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不可能依据教材来考核,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戏谑的生物学明言如“事实比想象离奇”、“生物学唯一的规律是: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从侧面说明了生命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原因,生物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学的重点、主干、提纲,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譬如,免疫的内容以前是放在选修来学习的,现在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对“稳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

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实验。

三、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口号

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分层要求,实行有坡度的教学设计,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不同学生的情绪体验,分层辅导提优补差,加强学法指导,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计划、指导他们阅读教材(参考书)、如何听课、如何做好笔记、用好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2、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不管是传统的讲授演示教学还是探究式教学都是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是的形式,对强调知识呈递的内容我们可以去用讲授演示教学,对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的可以探究式教学。一些简单的内容甚至可以用自学辅导法,课后自学法等。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2

备好课,上好课,是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好课呢,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应该有所差异,在高一生物课的现行课标的要求下,我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定位在“ 不是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 ,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体现出来,有张有弛的节奏,一切以学生思维的互动、能力的训练、情感的培养为主。

高一《蛋白质》是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的一节内容,又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在这节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制作图片,演示蛋白质的形成过程来体会事物的变化过程,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的`教学策略。在课前做好卡片每四人一套( 为节省时间教师自己做好给学生) ,在卡片上写有-NH2 ,-COOH ,-CH3 ,-R …等基团, 在课堂上让学生四人一组找到相关基团组成书上给出的几种氨基酸并比较这些氨基酸异同点, 得出氨基酸的定义。 再将拼出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开成二肽、三肽与四肽让学生找出水分子是怎么产生,有关原子来自哪个基团,肽键指的是哪部分是由哪些基团组成, 在脱水缩合中与哪些基团没有太大的联系等问题的答案,并数出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为后面找找规律作好准备。再由几个组的同学合作拼出形成更长的肽链,并计算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的关系,以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最后全班同学把所有的肽链一起形成三条长的肽链(形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再一起计算情况的分析基团变化、分子变化及相关计算得到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自己讲出来,这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又可以解释其他同学可能存在的疑问,当然也会暴露出学生思维的欠缺,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弥补。这样一来就基本上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这一节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切实体会物质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记得以前有一位英国科学家的一个研究结论:我听(记住20% ),我忘记;我看(记住40% ),我记得;我做(记住80% ),我学到;我教(记住96% ),我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己体验那不就OK 了!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3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进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1.扎实严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

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1.方法科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生物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4

曾经听过许多老师上这一节内容的公开课,有的老师讲得很精彩,分析也很有水准,很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也做得很好,课堂气氛也较浓烈,使我受益匪浅。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往往不尽如人意,或顾此失彼,或讲解知识有失偏颇。我自己也曾经开过这一节的市级公开课,课后的评价是“效果好,很成功”。

先不说教学效果是“好”还是“不好”,从老师这一方面来说,共同的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口若悬河,讲得满头大汗;从学生这一方面来说,共同的一个特征是:中等以下的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如坠云雾,晕头转向。

真的需要老师这么费劲地讲解这一部分的知识吗?真的需要讲得那么多、那么到位吗?如果老师少讲一些,学生就不能学会这一部分的知识吗?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既可以让学生学的效果好,掌握得扎实,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我的感觉是,首先要把老师的知识讲解大幅度地减下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其次,不要一开始就大讲特讲一些概念和名词。再次,要精心设计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内容。

基于以上这些想法,这学期,我在上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做了如下的改变。

一、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绘图,用铅笔(画错了能及时改动)绘出有丝分裂的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绘出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几个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

简要地说明绘图要求,就开始让学生绘图,在投影屏幕上循还播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动画。学生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课本上查找,或观看播放的细胞分裂的动画。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查看,指出学生绘错的地方,以引导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寻找正确的知识。

绘完之后,老师选几张学生绘的图,投影出来,师生一起共同分析,哪个地方画得好,哪里画错了。然后,投影课前老师自己预先画的图,师生一起分析探讨,看哪个地方学生画得比老师的'好,哪个地方老师画得好,哪个地方老师画得还不如学生画的好。师生在一起共同比较,共同进步。

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用完了。课后布置作业:

1.自学本节内容,弄清减数分裂的过程,弄清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2.发一张老师精心挑选的习题课后完成,下一节课带来,师生一起分析、讲评。

这样的一堂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通过对这一节课教学的反思,我得到了这样的认识:

1.要教会学生怎样学,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老师不能包办代替。

2.既然老师的讲解是“自己昭昭,使人昏昏”,那么就果断地闭嘴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才不会上课昏昏想打瞌睡,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自己昭昭”。

3.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老师要设计好让学生进行怎样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不能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

4.有一些生物学的名词和概念可以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去学习和掌握,老师不必一开始上新课,就仔细讲解一大堆 本节要学习的名词和概念。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在这一单元的测试中,我惊喜地发现,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效果相当不错。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5

20xx年X月X日 X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从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算理想。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无心向学、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体会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赏识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讲究方法,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针对情况,我准备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针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要拉近与他们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心理,找出根源,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给予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学。在每节课上,每次作业都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与能力。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工整的书写。培养学生细致审题的能力,防止马虎出错。

第三。努力提高自己。平时多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资料,特别是与自己所教年级有关的。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第四。认真备课,精选试题保证学生学足,学精。

第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优生成绩的提高。

第六。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6

有语云“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我担任五个班级的生物老师已经有半学期。这半个学期我曾经茫然,曾经沮丧,但是在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慢慢的进入了正轨。

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1、备课反思

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等。课堂教学重在准备,作为老师应该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下面谈谈我的两点备课反思:

第一是备学生。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备学生。本学期我教的五个班级都是面上班,学生整体的基础比较差,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开始的时候,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给学生的定位不够准确,所以在教学安排中有部分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其他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和探讨,我认识到教学准备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序,努力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第二是进行备教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第三是进行教学组织设计,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2 、课堂教学反思

2.1教学过程反思

首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作为一名新老师,有时候在课堂中对学生与教师定位不够清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素质教育的渗透。或者在课堂过程不能很好的

教学过程中要提倡“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基本功,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渗透素质教育,首先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理解能力以及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在讨论中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

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留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总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2对课堂学习氛围的反思

第一是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二是在课堂教学中缀入一点文学味,让“课本剧”化为“教育诗”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辉,而且蕴涵一定的科学道理。比如在讲到同种生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含水量不同,以人为例,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引出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学味。此外还可引用成语、谚语来说明生物学道理。同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课后反思

无论是成功的一节课或者是一节较差的课,都会存在疏漏失误之处与成功之处。作为一名新老师,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的对一堂课程进行反思与总结。我认为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才能逐渐趋于“完善”。例如在第一章讲授“种群”与“群落”的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个池塘的所有鱼是一个种群或者是一个群落”。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种群”与“群落”的概念。进过对这节课的反思,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相关的概念。

通过两个多月的不断改进,我觉得自己进步了很多,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接下来我会继续的努力,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教学水平,争取更大的进步。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7

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我认为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

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社会热点问题(如温室效应)等联系起来。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跨学科命题是高考命题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学科间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学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这种改革,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生物学教师,首先要搞好本学科的教学,“种好责任田”。在此基础上,应努力介绍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但从本学科,而且尽可能联系、类比相关学科。例如涉及到葡萄糖时,不但要从生物学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葡萄糖的分子式及其作用,了解葡萄糖如何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了解葡萄糖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还可以联系到化学知识,让学生复习葡萄糖的化学性质,进而了解如何鉴别葡萄糖。

三、注重改革课堂教学

1)复习内容的调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加强学科内综合: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概括、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进而构成知识网。例如我们可以将教材知识结构重新组织,分成这样几个单元: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甚至可以以问题的形式组织教材,如生物体是如何构成的?生命活动是怎么进行的?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亲代与子代有什么联系?等等。

B、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见前面。

C、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生物学的`热点,主要是指哪些影响最大、几乎人所共知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而不是指偏、难、怪的内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指将生物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例如: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环境与生态学知识、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

D、加强探索性实验:如后所述。

2)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法要灵活多变,要彻底抛弃一讲到底、一练到底的教学形式,多采用讨论式、引导式、过程式的教学。在学科内综合的教学中,可多采用引导式教学。例如,复习细胞分裂就可以采用引导式,什么是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有哪几种方式?

每一种方式有何特点?细胞分裂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有何意义?细胞分裂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何联系?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一步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串成链、连成网。在一些跨学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热点的内容中可以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在探索性的实验教学中应多采用过程式的教学。

不论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我们都要把落脚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说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来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高三的复习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识图、实验设计和操作、求同存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些能力在高考中常会考查到。

四、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

它给我们一个导向: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对比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

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核酸的种类。

②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②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观察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课后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这次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以下不足:

①任务指向不明确,任务要具体细化。如,比较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任务太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可以改为填空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比较。

②教学主线不清晰,顺序凌乱。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想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不同,再细化到局部,从而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来理解知识点。从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不科学,不符合认知规律,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从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出发,由元素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连,再形成核酸,层层推进,逐渐深化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反思

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课,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辨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对学生不太放心,很怕学生达不成任务,我在本次中讲得比较多,剥夺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活动,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②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多且零散,需要理解并记忆。在教学中应适当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本次课学生需要记忆2种核酸,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的中文名称。

③对学生见解的反思。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对五种碱基的记忆的时候,有学生提到了U就好比人的两条输尿管,所以U代表尿嘧啶;看到G就想到了鸽子,而鸽子属于鸟类,所以G代表鸟嘌呤。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9

课前准备:

学生四人为一组准备各种糖不得少于五种(少量),鼓励种类越多越好,意图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并查阅资料了解糖,为课堂上能轻松的突破难点做好铺垫,同时也为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糖。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阅读教材“细胞中的糖类”的内容,并归纳整理知识结构,讨论并添出下表。通过谈话、自学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了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的各种糖进行归类并能说出每种糖在生物体细胞中的.作用,完成得快而且好的小组给全组同学在发展性评价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个性化评价记录A一次。

生:分组讨论、交流并积极完成任务。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葡萄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粒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元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肌糖元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反思:由于课前有所准备,同学们对完成自己收集的糖很有兴趣,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急于要找到答案,这样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加强了直观教学也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

教学意图: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必须调动主体参与,而合作学习是主体参与的重要形式。这部分教学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愉快参与的活动情景和融合交流的人际环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实现了“乐学”到“会学”的有机统一。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0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细胞和生物体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当该过程发生异常时,则可能导致一种严重的后果——癌变。学生在必修一第6章第2节《细胞分化》中已经知道:干细胞的研究为某些癌症(如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而与癌症相关的更多知识则在本章第4节《细胞癌变》中学习,由此可以进一步了解癌症的结构基础——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细胞癌变》是对本章第2节内容的承接。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癌症的知识,但还不知道到细胞癌变的机理。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旧的知识基础,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新知识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

二、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3)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资料分析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难点:

细胞癌变的机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类在地球上没有天敌,但自然寿命与实际寿命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有威胁着人类生命的疾病,你知道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吗?以此作为引言。再问:你听说过哪些癌症?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的有哪些?然后出示“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和“我国癌症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坐标图,从而激发学生对癌症的关注。

2、师生互动:

1)引出“癌症的结构基础——癌细胞的概念”后。学生讨论肿瘤与癌症的区别;

2)课件出示三则材料,让学生讨论分析“正常细胞与癌细胞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3)学生讨论“人群中哪些人易患癌症”,从而引出致癌因子;展示不同环境下的致癌因子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并逐步掌握常见致癌因子;

4)由“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来引出细胞癌变的原因,老师再进一步讲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5“问题探讨”讨论得出癌症的预防措施和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出癌症的预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7,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从癌症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讨论得出“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课件展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和“日常诱癌20例”,学生举例哪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症的机会或预防癌症;课件展示“日常抗癌食品”、“吸烟的危害”图片,鼓励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由“癌症是否是不治之症”引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体验并重视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并比较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展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癌肿早期征兆的参考;

7)最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后为人类战胜癌症作出贡献。

3、课堂小结: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

4、随堂练习:课件展示练习,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共评,指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觉到癌症并不陌生。如让学生举例听说过哪些癌症、有哪些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教师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讲解致癌因子的种类时,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图。

3)利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癌细胞的特征,癌症的预防。

4)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5)利用坐标图,使学生通过具体数据的解读和比较,更关注癌症。

6)渗透情感教育与感恩教育。如学校患癌症教师或其家属病后写信向全体捐了款的师生致谢;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自觉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1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知道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二、初中几乎没有学过生物,甚至连专职的生物教师都没有,生物基础知识匮乏。

三、不知道生物学习方法。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第一节课上首先明确高中生物虽然是小科,但也是主课,必须学习并且闭卷考试,最重要的有两次考试,一次是高二的小高考,必须考60分以上,如果得90分以上高考还可以加一分,即使小高考改革,会考也肯定会存在。另一次是高三的高考选修科目。不能再像初中那样认为生物只是副科,可以不考试。

二、无论初中有没有认真学习过生物,大家现在的生物学起点都是一样的,既然起点都从零开始,那谁也没有理由学不好。

三、生物虽然是理科,但是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所以生物的学习方法第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复习。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书,记住课堂上强调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中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成绩会不断提高。

高一的生活过去了半个月,学生也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已经有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地努力。还有一些学生思想上在徘徊,不愿意把力气用在学习上。最终的成绩就是这样拉开差距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中督促学生,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中融入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把我们生物这门课学好。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2

我作为今年刚调入洋浦实验学校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第一次面对新教材,第一次面对新课改,以前的老经验有些显得过时了,所以我从开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观摩研讨课,学习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自己也上了两堂研讨课,得到了吴主任和夏组长的悉心指导,给我提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想起两位名师的指导,尽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我改变了过去单一提问复习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我在教学中努力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但资料后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对以后学生无论面对高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大有裨益。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到达实验的目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学、去做,放手让学生操作。当然,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新课改,我只是一个学生,还在学习理论、摸索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疑惑,敬请指导:

1、“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吗?

2、学生的层次不一,自学自读、讨论学习,能培养所有同学的自学能力吗?

3、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学校开始倾向过程性评价,社会、家长认可吗?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3

习课是以知识深化、整合和综合应用立意的一种课型,要注重结构性,体现综合性,着眼提高性。复习课倡导“整合—训练式”教学策略,即高度概括,根据各部分知识所反映(或描述)的现象(或过程)的物理属性,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温故知新,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澄清对难点知识的困惑,科学归属知识的功能,使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综合应用,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探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使方法进一步套路化。

基本思维程序:导入课题,引领目标→自主梳理,整体建构→深化完善,典例导练→应用感悟,变式训练→综合检测,达标演练→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一、导入课题,引领目标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语言要简练,最好由一句话导入。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突出对新授课知识的弥补、充实、完善和深化,突出整体构建、方法迁移和综合应用,突出思维的拓展与科学方法的形成。要立足双基,突出发展,通过整体构建和综合应用落实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既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避免脱离学情的“一步到位”。引领目标要突出复习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要深化、完善的重点及要求,要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考虑到新授课还没有到位的目标。

1。教师活动

(1)简述复习范围,直奔复习主题。用简洁的导语或实际问题让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直击学生的知能薄弱,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整合学习的欲望,对复习课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

(2)引领复习目标,指导复习策略。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进行能力目标的引领,根据学情实际指出需要深化、完善的重点是什么,应该进行到什么程度,并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法指导建议。要特别关注不能一步到位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2。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思维扫描进行回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

(2)认定复习范围内的各项学习目标,比对反思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初步定位,明确哪些方面自己已经掌握,应该主攻的问题是什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自己的复习策略。

说明:(1)教师在导语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地位和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根据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目标自我定位,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倾向。

(2)目标定位要本着瞄准基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以完善、深化知识与提高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3)目标认定过程要注重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既定目标进行调整,领会复习的重头戏是什么,复习将要达到的境地是怎样的,自己具备的实力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

(4)复习目标认定后,应该引导学生初步拟定自己的复习策略,把最旺盛的精力集中在最薄弱的问题上。

二、自主梳理,整体建构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东西;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所以复习课要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主动梳理,科学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梳理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突出知识所描述(或反映)的物理属性,不要搞成了对知识内容的复述再现;整合要根据概念、规律和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层次,不要搞成了知识点的罗列再现。梳理和整合最好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交流,互动完善。在梳理(不是复述)、归纳(不是罗列)、感悟(不是问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

1。教师活动

按照由根(中心问题)到干(知识主干),由干到枝(知识联系),由枝到果(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可参考如下三个方案组织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独立构建。课上让学生登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构建思路,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2)课堂研讨,学生合作构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几位同学(或小组)的归纳成果,请其他同学评议,发现不足,提出建议,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评析,提出补充、完善意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及时巩固、整理知识结构,将已有的知识图表再加以简洁化、科学化。

(3)教师引导,师生同步构建。学生积极主动地回顾、思考,教师进行思维引导,同步构建单元知识结构。

2。学生活动

对本单元知识和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理清知识体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初步构建知识网络,根据老师的指导、点拨,一方面要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准确领会教师的点拨性语言的含义,还要主动地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评价与借鉴,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注意:

(1)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结构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

(2)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

(3)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

(4)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不要把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搞成了教师向学生介绍和解说。

(5)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链接,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

三、深化完善,典例导练

实现知识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炼”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知新”的意义包括深化、完善、提高,即物理内涵的透彻理解——深化,外延条件的全面把握——完善,相近知识的准确辨析——提高。要突破薄弱环节,澄清认知误区,关注学生新课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复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是复习课的根本问题;例题的导练要突出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的.提炼。在综合应用(不是套公式)、互动辨析(不是对答案)、方法归纳(不是就题论题)的过程中实现知新,确保学生头脑中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性。

复习课教学策略

1。教师活动

(1)问题引领,点拨完善。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通过程序性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根据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创设互动平台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强化对知识外延的牢固把握,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例题导练,探究方法。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典型例题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的方式应该是互动式,以能力培养立意,以审题方法为切入点,以启发点拨为主要手段,以规范呈现过程为标准,以思路与方法的提炼为落点。

2。学生活动

(1)深度反思,互动完善。在教师的程序性问题引导下,从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主要功能、局限性和适用条件等角度寻求问题的结论,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比较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2)主动探究,寻求方法。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捕捉有效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或互动研讨加工处理信息,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规范地呈现出解题过程。积极参与同学互评、老师的点评,提炼出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注意:(1)要突出主干,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复习,不要面面俱到。

(2)教师要潜心发现问题,学生要主动提出问题,双方要互动解决问题,否则就会搞成了低效重复。

(3)例题的设置要从深化完善知识内容和综合应用解决问题两个角度考虑,深化与完善知识要紧紧围绕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困惑点;综合应用要紧扣知识重点跟实际问题的联系。

(4)例题的教学策略必须是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发现规律和自身存在的误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认识,最终提炼出思路和方法。

四、应用感悟,变式训练

例题教学所探究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往往掌握不够准确,理解存在误区,教学中要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检验、内化,感悟思路和方法的含义、功能与应用注意事项。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跟例题相近又

相异,提高例题教学的指导功能。训练要规范时间、氛围和格式,允许同学之间讨论、合作。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关注学情,做到分层设计,落实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1。教师活动

(1)根据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例题的特点,设置并投放变式训练题,但要控制题目的难度和梯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平台。

(2)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指导,在各层面的学生充分完成解题任务的基础上,当堂落实做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确保不留教学欠账。

2。学生活动

(1)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地完成解题任务,在解题过程中感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纠正误区,内化提升。

(2)对存在的困惑主动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1)该环节学生要以独立活动为主,合作讨论为辅,教师要以个别指导为主,集体讲评为辅。

(2)变式训练要与例题相近、相异,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避免机械地套用方法。

(3)学生在做题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与例题比对,以感悟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时,要有意识地联系例题的特点,以巩固方法。

(4)要限定时间和规范要求(思维规范、表述规范、过程规范),训练情况的落实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通过争辩实现顿悟,通过交流实现完善。

五、综合检测,达标演练

复习课的主要活动是围绕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的,不可能对复习范围内的所有知识面面俱到,同时不同学生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往往不同,所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充分关注个性,最后必须进行综合检测,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补救复习,以消除教与学的盲点。

1。教师活动

(1)投放综合达标演练题,提出时间要求和结果呈现要求。通过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以面向全体的教学心态关注学困生,力争做到人人过关,最大限度地消除两极分化。

(2)学情反馈,引导学生互动评析,进行补救教学。

2。学生活动

(1)独立完成达标演练题,深入思考和领会知识的内涵、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困惑的问题请教老师或与同学商讨,查找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

(2)展示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动进行感悟深化、自主补救、自我完善。

注意:(1)题目的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在尽量覆盖全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2)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要面向全体,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当堂完成。

(3)巡视指导的重点是中下游学生,通过中下游学生的提升推进上游学生的提高。

(4)落实要当堂完成,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针对点评,针对点评重在进行思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迁移应用和整合应用的策略指导。

六、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归纳、拓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复习课的效果。归纳是针对本课题的内容,是为了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以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拓展是针对相关联的内容,是为了实现本单元知识体系与前知识体系的链接,本单元的方法与已掌握的方法的整合,以突出知识的整体功能与方法的迁移应用。

1。教师活动

(1)从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三个方面对归纳的格式和要领提出指导性建议。

(2)针对链接其他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指导学生进行完善。

2。学生活动

(1)审视单元知识体系,回顾相关知识、方法与题型,从知识主干、方法套路、问题类型等角度进行归纳与链接。

(2)在老师的指导下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感悟他人的观点与老师的指导点拨,自觉进行完善和提升。

注意:(1)归纳要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类型,提升要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策略和方法的迁移应用;拓展要突出横向联系、问题归属,链接要“回放”跟例题、训练题相近的题目,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比较它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解决一道题目,学会解决一类问题,实现方法的准确理解与迁移应用。

(2)要做到知识与问题对应、题型与方法对应。

(3)要充分落实让学生参与过程,不要把指导搞成了替代。

总之,复习课教学是一个师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要突出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杜绝知识罗列式或压缩讲课式复习,明确夯实双基并不意味着低效重复,立足教材要避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提升能力但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做到知识让学生自主疏理,网络让学生参与构建;应用让学生充分训练,规律让学生探究发现;错误让学生互动争辩,方法让学生感悟提炼。复习课既不能忽视训练而搞成了单纯的知识剖析、深化与完善,也不能只注重训练而上成了习题课,要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在落实训练的过程中内化和提升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4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

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

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

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

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5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为新一轮课程实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我校新课程实施已近1个多学期,在这过程中体验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酸甜苦辣,下面就谈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与反思。

1、转变教学观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合理地开发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保证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保证实验课的数量。《分子与细胞》中的实验一共有9个,有些实验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的,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看实验录象,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更要保证每次实验的质量。一旦实验课安排不妥就会事半功倍,经常出现学生到实验室图个热闹新鲜,而学不到任何东西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上实验课时,一定要做好二个环节———实验前的预习引导和实验后的总结交流。让学生预习好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忌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克隆课本的实验步骤。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并且把实验结果以实物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在实验报告上。实验报告不是对实验过程的简单记录,而是将具体的实验现象,分析为什么得出这个结果。不管实验成功或失败,都要分析原因,进一步总结并在班上交流。通过这样一节完整的实验课,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原理的建构,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作科学,更加有效得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价值的养。

4、组织好探究性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

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元化地评价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第三篇: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

一、一纲多本下的教学

1、教师教学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可以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应该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可以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接受。对知识要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2、重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点的组织、语言叙述、编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不可能依据教材来考核,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戏谑的生物学明言如“事实比想象离奇”、“生物学唯一的规律是: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从侧面说明了生命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原因,生物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学的重点、主干、提纲,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譬如,免疫的内容以前是放在选修来学习的,现在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对“稳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

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实验。

三、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口号

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分层要求,实行有坡度的教学设计,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不同学生的情绪体验,分层辅导提优补差,加强学法指导,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计划、指导他们阅读教材(参考书)、如何听课、如何做好笔记、用好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2、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不管是传统的讲授演示教学还是探究式教学都是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是的形式,对强调知识呈递的内容我们可以去用讲授演示教学,对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的可以探究式教学。一些简单的内容甚至可以用自学辅导法,课后自学法等。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2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细胞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将更加全面和完整,进而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认识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2、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细胞膜和细胞质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细胞核的学习完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认识,构建知识的整体性。

3、设计思路:

1)情境导入:用多利羊诞生过程的一段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与多利羊相关的有三头羊,它更像哪头羊?为什么?”学生应该都能想到是跟提供细胞核的A羊最相似,但具体原因可能很难表达出,以此进入本节的学习。

2)课中互动释疑

首先用课件展示本节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问题生成单的相关问题整合,然后正式进入课本内容的教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来进行教学。

①细胞核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分析P52的四个资料分析来总结。由资料1和4为一组,资料2和3为一组,分别得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和代谢。考虑后3个资料都有对照实验,所以在分析资料1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问题1:美西螈的肤色是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控制的?问题2:此实验完善吗?如果不完善还应该做怎样的补充?”由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资料2有图和文字说明就由老师简单分析了一下,考虑到资料3有文字说明无图,资料4有图但无文字说明,就分别采用叫学生根据图来描述实验过程和根据文字提示来画图的方式,一方面想看看学生是否真理解了课本的实验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②细胞核的结构:因为课本已经把相关结构和功能标注在细胞核结构模式图旁,老师就不再重复,就由学生集体朗诵了一遍,然后提了下面的问题“1、代谢旺盛和不旺盛的细胞相比,哪种细胞的核孔较多、核仁较大?为什么?2、核孔是一个简单的通道吗?一切大分子都可以由核孔通过吗?3、DNA、染色质和染色体是什么关系?4、在细胞核中,与其功能有关的最重要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这种物质位于什么结构上?”问题在小组讨论后依次解决,最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细胞核的结构,要求他们画出细胞核的平面图并进行标注并完成课堂相关对应练习题。

③总结:细胞的相关结构,使学生认同细胞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最后,布置本节的课后练习。

4、教学反思:

①采用三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几个方面来落实教学目标。

②教学程序设计处处体现问题意识,突出生本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对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地方利用动画以及结构图的形式给予展示,变抽象为具体,突破了难点。

④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在他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顺利的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以及细胞核为什么是系统的控制中心了。

⑤不足之处:

由于本节课新课标要求的容量较大,并没有在40min的课堂上完成全部的教学设计内容,模型的展示只能在课后完成;

部分内容在呈现时偏快,一些同学未能及时加以巩固;

虽然在课前布置让每一个同学都要先根据导学案做好相关的预习,但是依然有个别同学没有做。这就提醒我们:对课前预习的监督要加强,比如可以把导学案发下去后定个时间再收起来进行检查…

在课堂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适当将问题的设计更贴近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3

20xx年X月X日 X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从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算理想。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无心向学、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体会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赏识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讲究方法,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针对情况,我准备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针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要拉近与他们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心理,找出根源,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给予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学。在每节课上,每次作业都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与能力。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工整的书写。培养学生细致审题的能力,防止马虎出错。

第三。努力提高自己。平时多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资料,特别是与自己所教年级有关的。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第四。认真备课,精选试题保证学生学足,学精。

第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优生成绩的提高。

第六。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4

20xx年X月X日 X天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而学校的领导也时常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你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特别是年轻的老师更需要学习。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一些培训。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生物新课程标准、有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文章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网上听课、公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而且也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报名参加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参加完这个培训,我感觉收获良多,这项培训也给我这个菜鸟班主任带来了许多有用的讯息。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好新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生物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我任教八年级的生物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 1

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生物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新教材,我也使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方式,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远离烟酒(调查活动课)“人的性别决定(游戏课)”、“蚯蚓在哪儿爬得快(实验探究)”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生物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我也自己动手做了一些教具,搜集了一些教学视频还有做了一些教学PPT,以丰富学生的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生物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5

我作为今年刚调入洋浦实验学校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第一次面对新教材,第一次面对新课改,以前的老经验有些显得过时了,所以我从开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观摩研讨课,学习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自己也上了两堂研讨课,得到了吴主任和夏组长的悉心指导,给我提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想起两位名师的指导,尽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我改变了过去单一提问复习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我在教学中努力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但资料后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对以后学生无论面对高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大有裨益。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到达实验的目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学、去做,放手让学生操作。当然,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新课改,我只是一个学生,还在学习理论、摸索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疑惑,敬请指导:

1、“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吗?

2、学生的层次不一,自学自读、讨论学习,能培养所有同学的自学能力吗?

3、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学校开始倾向过程性评价,社会、家长认可吗?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核酸的种类。

②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②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观察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课后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这次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以下不足:

①任务指向不明确,任务要具体细化。如,比较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任务太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可以改为填空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比较。

②教学主线不清晰,顺序凌乱。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想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不同,再细化到局部,从而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来理解知识点。从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不科学,不符合认知规律,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从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出发,由元素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连,再形成核酸,层层推进,逐渐深化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反思

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课,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辨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对学生不太放心,很怕学生达不成任务,我在本次中讲得比较多,剥夺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活动,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②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多且零散,需要理解并记忆。在教学中应适当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本次课学生需要记忆2种核酸,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的中文名称。

③对学生见解的反思。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对五种碱基的记忆的时候,有学生提到了U就好比人的两条输尿管,所以U代表尿嘧啶;看到G就想到了鸽子,而鸽子属于鸟类,所以G代表鸟嘌呤。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7

备好课,上好课,是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好课呢,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应该有所差异,在高一生物课的现行课标的要求下,我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定位在“ 不是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 ,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体现出来,有张有弛的节奏,一切以学生思维的互动、能力的训练、情感的培养为主。

高一《蛋白质》是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的一节内容,又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在这节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制作图片,演示蛋白质的形成过程来体会事物的变化过程,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的教学策略。在课前做好卡片每四人一套( 为节省时间教师自己做好给学生) ,在卡片上写有-NH2 ,-COOH ,-CH3 ,-R …等基团, 在课堂上让学生四人一组找到相关基团组成书上给出的几种氨基酸并比较这些氨基酸异同点, 得出氨基酸的定义。 再将拼出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开成二肽、三肽与四肽让学生找出水分子是怎么产生,有关原子来自哪个基团,肽键指的是哪部分是由哪些基团组成, 在脱水缩合中与哪些基团没有太大的联系等问题的答案,并数出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为后面找找规律作好准备。再由几个组的同学合作拼出形成更长的肽链,并计算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的关系,以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最后全班同学把所有的肽链一起形成三条长的肽链(形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再一起计算情况的分析基团变化、分子变化及相关计算得到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自己讲出来,这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又可以解释其他同学可能存在的疑问,当然也会暴露出学生思维的欠缺,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弥补。这样一来就基本上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这一节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切实体会物质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记得以前有一位英国科学家的一个研究结论:我听(记住20% ),我忘记;我看(记住40% ),我记得;我做(记住80% ),我学到;我教(记住96% ),我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己体验那不就OK 了!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8

课前准备:

学生四人为一组准备各种糖不得少于五种(少量),鼓励种类越多越好,意图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并查阅资料了解糖,为课堂上能轻松的突破难点做好铺垫,同时也为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糖。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阅读教材“细胞中的糖类”的内容,并归纳整理知识结构,讨论并添出下表。通过谈话、自学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了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的各种糖进行归类并能说出每种糖在生物体细胞中的作用,完成得快而且好的小组给全组同学在发展性评价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个性化评价记录A一次。

生:分组讨论、交流并积极完成任务。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葡萄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粒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元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肌糖元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反思:由于课前有所准备,同学们对完成自己收集的糖很有兴趣,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急于要找到答案,这样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加强了直观教学也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

教学意图: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必须调动主体参与,而合作学习是主体参与的重要形式。这部分教学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愉快参与的活动情景和融合交流的人际环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实现了“乐学”到“会学”的有机统一。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9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1、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2、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0

习课是以知识深化、整合和综合应用立意的一种课型,要注重结构性,体现综合性,着眼提高性。复习课倡导“整合—训练式”教学策略,即高度概括,根据各部分知识所反映(或描述)的现象(或过程)的物理属性,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温故知新,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澄清对难点知识的困惑,科学归属知识的功能,使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综合应用,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探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使方法进一步套路化。

基本思维程序:导入课题,引领目标→自主梳理,整体建构→深化完善,典例导练→应用感悟,变式训练→综合检测,达标演练→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一、导入课题,引领目标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语言要简练,最好由一句话导入。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突出对新授课知识的弥补、充实、完善和深化,突出整体构建、方法迁移和综合应用,突出思维的拓展与科学方法的形成。要立足双基,突出发展,通过整体构建和综合应用落实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既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避免脱离学情的“一步到位”。引领目标要突出复习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要深化、完善的重点及要求,要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考虑到新授课还没有到位的目标。

1。教师活动

(1)简述复习范围,直奔复习主题。用简洁的导语或实际问题让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直击学生的知能薄弱,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整合学习的欲望,对复习课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

(2)引领复习目标,指导复习策略。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进行能力目标的引领,根据学情实际指出需要深化、完善的重点是什么,应该进行到什么程度,并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法指导建议。要特别关注不能一步到位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2。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思维扫描进行回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

(2)认定复习范围内的各项学习目标,比对反思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初步定位,明确哪些方面自己已经掌握,应该主攻的问题是什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自己的复习策略。

说明:(1)教师在导语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地位和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根据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目标自我定位,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倾向。

(2)目标定位要本着瞄准基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以完善、深化知识与提高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3)目标认定过程要注重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既定目标进行调整,领会复习的重头戏是什么,复习将要达到的境地是怎样的,自己具备的实力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

(4)复习目标认定后,应该引导学生初步拟定自己的复习策略,把最旺盛的精力集中在最薄弱的问题上。

二、自主梳理,整体建构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东西;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所以复习课要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主动梳理,科学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梳理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突出知识所描述(或反映)的物理属性,不要搞成了对知识内容的复述再现;整合要根据概念、规律和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层次,不要搞成了知识点的罗列再现。梳理和整合最好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交流,互动完善。在梳理(不是复述)、归纳(不是罗列)、感悟(不是问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

1。教师活动

按照由根(中心问题)到干(知识主干),由干到枝(知识联系),由枝到果(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可参考如下三个方案组织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独立构建。课上让学生登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构建思路,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2)课堂研讨,学生合作构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几位同学(或小组)的归纳成果,请其他同学评议,发现不足,提出建议,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评析,提出补充、完善意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及时巩固、整理知识结构,将已有的知识图表再加以简洁化、科学化。

(3)教师引导,师生同步构建。学生积极主动地回顾、思考,教师进行思维引导,同步构建单元知识结构。

2。学生活动

对本单元知识和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理清知识体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初步构建知识网络,根据老师的指导、点拨,一方面要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准确领会教师的点拨性语言的含义,还要主动地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评价与借鉴,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注意:

(1)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结构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

(2)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

(3)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

(4)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不要把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搞成了教师向学生介绍和解说。

(5)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链接,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

三、深化完善,典例导练

实现知识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炼”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知新”的意义包括深化、完善、提高,即物理内涵的透彻理解——深化,外延条件的全面把握——完善,相近知识的准确辨析——提高。要突破薄弱环节,澄清认知误区,关注学生新课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复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是复习课的根本问题;例题的导练要突出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的提炼。在综合应用(不是套公式)、互动辨析(不是对答案)、方法归纳(不是就题论题)的过程中实现知新,确保学生头脑中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性。

复习课教学策略

1。教师活动

(1)问题引领,点拨完善。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通过程序性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根据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创设互动平台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强化对知识外延的牢固把握,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例题导练,探究方法。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典型例题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的方式应该是互动式,以能力培养立意,以审题方法为切入点,以启发点拨为主要手段,以规范呈现过程为标准,以思路与方法的提炼为落点。

2。学生活动

(1)深度反思,互动完善。在教师的程序性问题引导下,从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主要功能、局限性和适用条件等角度寻求问题的结论,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比较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2)主动探究,寻求方法。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捕捉有效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或互动研讨加工处理信息,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规范地呈现出解题过程。积极参与同学互评、老师的点评,提炼出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注意:(1)要突出主干,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复习,不要面面俱到。

(2)教师要潜心发现问题,学生要主动提出问题,双方要互动解决问题,否则就会搞成了低效重复。

(3)例题的设置要从深化完善知识内容和综合应用解决问题两个角度考虑,深化与完善知识要紧紧围绕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困惑点;综合应用要紧扣知识重点跟实际问题的联系。

(4)例题的教学策略必须是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发现规律和自身存在的误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认识,最终提炼出思路和方法。

四、应用感悟,变式训练

例题教学所探究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往往掌握不够准确,理解存在误区,教学中要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检验、内化,感悟思路和方法的含义、功能与应用注意事项。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跟例题相近又

相异,提高例题教学的指导功能。训练要规范时间、氛围和格式,允许同学之间讨论、合作。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关注学情,做到分层设计,落实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1。教师活动

(1)根据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例题的特点,设置并投放变式训练题,但要控制题目的难度和梯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平台。

(2)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指导,在各层面的学生充分完成解题任务的基础上,当堂落实做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确保不留教学欠账。

2。学生活动

(1)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地完成解题任务,在解题过程中感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纠正误区,内化提升。

(2)对存在的困惑主动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1)该环节学生要以独立活动为主,合作讨论为辅,教师要以个别指导为主,集体讲评为辅。

(2)变式训练要与例题相近、相异,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避免机械地套用方法。

(3)学生在做题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与例题比对,以感悟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时,要有意识地联系例题的特点,以巩固方法。

(4)要限定时间和规范要求(思维规范、表述规范、过程规范),训练情况的落实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通过争辩实现顿悟,通过交流实现完善。

五、综合检测,达标演练

复习课的主要活动是围绕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的,不可能对复习范围内的所有知识面面俱到,同时不同学生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往往不同,所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充分关注个性,最后必须进行综合检测,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补救复习,以消除教与学的盲点。

1。教师活动

(1)投放综合达标演练题,提出时间要求和结果呈现要求。通过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以面向全体的教学心态关注学困生,力争做到人人过关,最大限度地消除两极分化。

(2)学情反馈,引导学生互动评析,进行补救教学。

2。学生活动

(1)独立完成达标演练题,深入思考和领会知识的内涵、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困惑的问题请教老师或与同学商讨,查找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

(2)展示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动进行感悟深化、自主补救、自我完善。

注意:(1)题目的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在尽量覆盖全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2)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要面向全体,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当堂完成。

(3)巡视指导的重点是中下游学生,通过中下游学生的提升推进上游学生的提高。

(4)落实要当堂完成,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针对点评,针对点评重在进行思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迁移应用和整合应用的策略指导。

六、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归纳、拓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复习课的效果。归纳是针对本课题的内容,是为了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以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拓展是针对相关联的内容,是为了实现本单元知识体系与前知识体系的链接,本单元的方法与已掌握的方法的整合,以突出知识的整体功能与方法的迁移应用。

1。教师活动

(1)从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三个方面对归纳的格式和要领提出指导性建议。

(2)针对链接其他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指导学生进行完善。

2。学生活动

(1)审视单元知识体系,回顾相关知识、方法与题型,从知识主干、方法套路、问题类型等角度进行归纳与链接。

(2)在老师的指导下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感悟他人的观点与老师的指导点拨,自觉进行完善和提升。

注意:(1)归纳要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类型,提升要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策略和方法的迁移应用;拓展要突出横向联系、问题归属,链接要“回放”跟例题、训练题相近的题目,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比较它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解决一道题目,学会解决一类问题,实现方法的准确理解与迁移应用。

(2)要做到知识与问题对应、题型与方法对应。

(3)要充分落实让学生参与过程,不要把指导搞成了替代。

总之,复习课教学是一个师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要突出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杜绝知识罗列式或压缩讲课式复习,明确夯实双基并不意味着低效重复,立足教材要避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提升能力但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做到知识让学生自主疏理,网络让学生参与构建;应用让学生充分训练,规律让学生探究发现;错误让学生互动争辩,方法让学生感悟提炼。复习课既不能忽视训练而搞成了单纯的知识剖析、深化与完善,也不能只注重训练而上成了习题课,要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在落实训练的过程中内化和提升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1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细胞和生物体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当该过程发生异常时,则可能导致一种严重的后果——癌变。学生在必修一第6章第2节《细胞分化》中已经知道:干细胞的研究为某些癌症(如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而与癌症相关的更多知识则在本章第4节《细胞癌变》中学习,由此可以进一步了解癌症的结构基础——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细胞癌变》是对本章第2节内容的承接。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癌症的知识,但还不知道到细胞癌变的机理。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旧的知识基础,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新知识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

二、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3)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资料分析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难点:

细胞癌变的机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类在地球上没有天敌,但自然寿命与实际寿命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有威胁着人类生命的疾病,你知道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吗?以此作为引言。再问:你听说过哪些癌症?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的有哪些?然后出示“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和“我国癌症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坐标图,从而激发学生对癌症的关注。

2、师生互动:

1)引出“癌症的结构基础——癌细胞的概念”后。学生讨论肿瘤与癌症的区别;

2)课件出示三则材料,让学生讨论分析“正常细胞与癌细胞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3)学生讨论“人群中哪些人易患癌症”,从而引出致癌因子;展示不同环境下的致癌因子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并逐步掌握常见致癌因子;

4)由“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来引出细胞癌变的原因,老师再进一步讲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5“问题探讨”讨论得出癌症的预防措施和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出癌症的预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7,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从癌症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讨论得出“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课件展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和“日常诱癌20例”,学生举例哪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症的机会或预防癌症;课件展示“日常抗癌食品”、“吸烟的危害”图片,鼓励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由“癌症是否是不治之症”引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体验并重视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并比较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展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癌肿早期征兆的参考;

7)最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后为人类战胜癌症作出贡献。

3、课堂小结: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

4、随堂练习:课件展示练习,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共评,指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觉到癌症并不陌生。如让学生举例听说过哪些癌症、有哪些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教师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讲解致癌因子的种类时,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图。

3)利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癌细胞的特征,癌症的预防。

4)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5)利用坐标图,使学生通过具体数据的解读和比较,更关注癌症。

6)渗透情感教育与感恩教育。如学校患癌症教师或其家属病后写信向全体捐了款的师生致谢;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自觉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2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进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1.扎实严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

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1.方法科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生物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3

今年已经是我人生第三个年头的教师生涯。前两年我主要负责生物选修模块的教学,这个学期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差异。这个学期,基本上结束了必修一的教学,下面是我在必修一模块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

(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

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4

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我认为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

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社会热点问题(如温室效应)等联系起来。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跨学科命题是高考命题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学科间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学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这种改革,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生物学教师,首先要搞好本学科的教学,“种好责任田”。在此基础上,应努力介绍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但从本学科,而且尽可能联系、类比相关学科。例如涉及到葡萄糖时,不但要从生物学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葡萄糖的分子式及其作用,了解葡萄糖如何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了解葡萄糖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还可以联系到化学知识,让学生复习葡萄糖的化学性质,进而了解如何鉴别葡萄糖。

三、注重改革课堂教学

1)复习内容的调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加强学科内综合: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概括、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进而构成知识网。例如我们可以将教材知识结构重新组织,分成这样几个单元: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甚至可以以问题的形式组织教材,如生物体是如何构成的?生命活动是怎么进行的?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亲代与子代有什么联系?等等。

B、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见前面。

C、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生物学的热点,主要是指哪些影响最大、几乎人所共知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而不是指偏、难、怪的内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指将生物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例如: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环境与生态学知识、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

D、加强探索性实验:如后所述。

2)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法要灵活多变,要彻底抛弃一讲到底、一练到底的教学形式,多采用讨论式、引导式、过程式的教学。在学科内综合的教学中,可多采用引导式教学。例如,复习细胞分裂就可以采用引导式,什么是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有哪几种方式?

每一种方式有何特点?细胞分裂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有何意义?细胞分裂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何联系?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一步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串成链、连成网。在一些跨学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热点的内容中可以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在探索性的实验教学中应多采用过程式的教学。

不论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我们都要把落脚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说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来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高三的复习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识图、实验设计和操作、求同存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些能力在高考中常会考查到。

四、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

它给我们一个导向: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对比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

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5

课中反思,以下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己应该完善的地方。

1.应该多做练习,这样能迅速把握重点、难点和常考点。

2.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练习,比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就要求学生课后讨论:结合本节知识,人作为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

3.每节课讲完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

4.对平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本、不带课本的同学及时补救。可以让他们在放学后留下来抄笔记或课本,或者背课本。

5.想尽办法寻找实物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比如“做细胞的模型”时,可用月饼盒、硬纸板、玻璃片等等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具;讲到种子植物时可多带几样种子观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运用。

6.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比如讲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课本上是这样举例的: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学生对于“太多”“过多”“十分”“非常”之类的程度词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把这个例子改为:如果适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场,你放了20xx只将会怎么样?这样学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

第四篇: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结束了三周的课程,我想对自己上课的方式和学生的反映情况做一个教学反思。这学期我带一个理科班和四个文科班。刚开学就对生物教材和文理科班级进度进行了分析和计划。但是经过一番课堂实践之后才发现教学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高中生物课是以细胞为基础在微观世界的讲述。这学期上的必修2主要内容是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内容比较抽象,而在这块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尤其是文科班的学生,有些学生觉得自己选择了文科,就已经从思想上摒弃了理科的课程。但是我从自身角度思考,如果教师将这堂课上的生动有趣,学生岂有不听的道理。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的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通过向其他老师的讨教学习,还有上网查找一些学习资料,找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希望能作为我教学的参考。

一、设计好每节课的引入,紧紧抓住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设计好课堂的情境创设,引入应不拘泥于课本,列举大量的事例,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这堂课从一开始就已经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了。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留住学生兴趣

学生对一些课失去兴趣,很大原因在于老师的教法。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是去听众。生物课堂上如何将知识点灵活运用,留住学生兴趣呢?

1、巧用比喻。细胞膜的结构像水果蛋糕,蛋白质像规则不一的水果,磷脂分子像蓬松的蛋糕,水果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大张支票和口袋里的零钱。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可以比喻成动物死了和睡着了。

2、借用诗词。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

3、口诀记忆。如人体必须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膜仁消失两体现、数目清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膜仁重建两体失”。

4、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容易混淆,如何让同学们区分?我们把它找出来,排在一起交易比较,便可一目了然。2个基本: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5、趣闻轶事。在介绍遗传的时候,给学生讲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真的结婚了,她能梦想成真吗?”同学们议论纷纷,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理论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可以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联系:(1)长跑后我们为什么总是感觉到腰酸背痛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

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2)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3)制酒时密封,使酵母菌再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三、幽默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概念和理论的的教学比较枯燥、抽象。但是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工作中努力钻研,相信我也会在不久的将来使生物课堂变得轻松有趣。

第五篇: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细胞和生物体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当该过程发生异常时,则可能导致一种严重的后果——癌变。学生在必修一第6章第2节《细胞分化》中已经知道:干细胞的研究为某些癌症(如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而与癌症相关的更多知识则在本章第4节《细胞癌变》中学习,由此可以进一步了解癌症的结构基础——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细胞癌变》是对本章第2节内容的承接。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癌症的知识,但还不知道到细胞癌变的机理。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旧的知识基础,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新知识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

二、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3)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资料分析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难点:

细胞癌变的机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类在地球上没有天敌,但自然寿命与实际寿命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有威胁着人类生命的疾病,你知道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吗?以此作为引言。再问:你听说过哪些癌症?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的有哪些?然后出示“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和“我国癌症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坐标图,从而激发学生对癌症的关注。

2、师生互动:

1)引出“癌症的结构基础——癌细胞的概念”后。学生讨论肿瘤与癌症的区别;

2)课件出示三则材料,让学生讨论分析“正常细胞与癌细胞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3)学生讨论“人群中哪些人易患癌症”,从而引出致癌因子;展示不同环境下的致癌因子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并逐步掌握常见致癌因子;

4)由“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来引出细胞癌变的原因,老师再进一步讲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5“问题探讨”讨论得出癌症的预防措施和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出癌症的预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7,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从癌症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讨论得出“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课件展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和“日常诱癌20例”,学生举例哪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症的机会或预防癌症;课件展示“日常抗癌食品”、“吸烟的危害”图片,鼓励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由“癌症是否是不治之症”引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体验并重视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并比较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展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癌肿早期征兆的参考;

7)最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后为人类战胜癌症作出贡献。

3、课堂小结: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

4、随堂练习:课件展示练习,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共评,指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觉到癌症并不陌生。如让学生举例听说过哪些癌症、有哪些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教师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讲解致癌因子的种类时,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图。

3)利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癌细胞的特征,癌症的预防。

4)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5)利用坐标图,使学生通过具体数据的解读和比较,更关注癌症。

6)渗透情感教育与感恩教育。如学校患癌症教师或其家属病后写信向全体捐了款的师生致谢;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自觉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核酸的种类。

②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②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观察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课后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这次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以下不足:

①任务指向不明确,任务要具体细化。如,比较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任务太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可以改为填空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比较。

②教学主线不清晰,顺序凌乱。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想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不同,再细化到局部,从而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来理解知识点。从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不科学,不符合认知规律,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从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出发,由元素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连,再形成核酸,层层推进,逐渐深化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反思

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课,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辨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对学生不太放心,很怕学生达不成任务,我在本次中讲得比较多,剥夺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活动,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②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多且零散,需要理解并记忆。在教学中应适当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本次课学生需要记忆2种核酸,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的中文名称。

③对学生见解的反思。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对五种碱基的记忆的时候,有学生提到了U就好比人的两条输尿管,所以U代表尿嘧啶;看到G就想到了鸽子,而鸽子属于鸟类,所以G代表鸟嘌呤。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3

我作为今年刚调入洋浦实验学校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第一次面对新教材,第一次面对新课改,以前的老经验有些显得过时了,所以我从开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观摩研讨课,学习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自己也上了两堂研讨课,得到了吴主任和夏组长的悉心指导,给我提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想起两位名师的指导,尽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我改变了过去单一提问复习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我在教学中努力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但资料后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对以后学生无论面对高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大有裨益。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到达实验的目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学、去做,放手让学生操作。当然,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新课改,我只是一个学生,还在学习理论、摸索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疑惑,敬请指导:

1、“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吗?

2、学生的层次不一,自学自读、讨论学习,能培养所有同学的自学能力吗?

3、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学校开始倾向过程性评价,社会、家长认可吗?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4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

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

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

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

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5

每次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时,都很费一番心思。因为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虽然趣味性也很强,内容本身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书本呈现的内容较为抽象,隐含的内容也很宽泛、深度较广,并且有些练习题难度也较大,还出现了教材上没涉及到的专有名词。如果仅仅学会课本内容,不进行专题训练,还是应付不了各种类型的题目。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教师依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 的认知层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硬塞给学生,那么学生即使学得再多,充其量也就是学会了某些知识,而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遗传和变异”该如何实施,才能即学会一些方法,有应付各种题型呢?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书本上每节内容,还是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稍难的知识可以发动学习讨论,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随时改变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过程中,基因突变的原因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预设了小组讨论。可在巡视中,发现许多小组的讨论好象只是为了完成讨论的环节,只讲了几句就停止了。了解情况后,发现学生并没有深入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这种情况下必须对课堂预设立刻作出调整:不然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当时的调整是由教师提示各环节的要点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讲解补充完整。再随机出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解题思路。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刚学完这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学生是很糊涂,面对具体题目感觉无从下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各种题型的训练后,思路才逐渐清醒。因此,在题型训练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细致讲解和补充相关知识。例如:学完三种可遗传变异后,如果不比较三种变异,学生就难以区分三种变异的区别和联系。所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需要适当加以补充。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6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知道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二、初中几乎没有学过生物,甚至连专职的生物教师都没有,生物基础知识匮乏。

三、不知道生物学习方法。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第一节课上首先明确高中生物虽然是小科,但也是主课,必须学习并且闭卷考试,最重要的有两次考试,一次是高二的小高考,必须考60分以上,如果得90分以上高考还可以加一分,即使小高考改革,会考也肯定会存在。另一次是高三的高考选修科目。不能再像初中那样认为生物只是副科,可以不考试。

二、无论初中有没有认真学习过生物,大家现在的生物学起点都是一样的,既然起点都从零开始,那谁也没有理由学不好。

三、生物虽然是理科,但是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所以生物的学习方法第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复习。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书,记住课堂上强调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中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成绩会不断提高。

高一的生活过去了半个月,学生也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已经有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地努力。还有一些学生思想上在徘徊,不愿意把力气用在学习上。最终的成绩就是这样拉开差距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中督促学生,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中融入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把我们生物这门课学好。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7

习课是以知识深化、整合和综合应用立意的一种课型,要注重结构性,体现综合性,着眼提高性。复习课倡导“整合—训练式”教学策略,即高度概括,根据各部分知识所反映(或描述)的现象(或过程)的物理属性,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温故知新,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澄清对难点知识的困惑,科学归属知识的功能,使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综合应用,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探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使方法进一步套路化。

基本思维程序:导入课题,引领目标→自主梳理,整体建构→深化完善,典例导练→应用感悟,变式训练→综合检测,达标演练→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一、导入课题,引领目标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语言要简练,最好由一句话导入。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突出对新授课知识的弥补、充实、完善和深化,突出整体构建、方法迁移和综合应用,突出思维的拓展与科学方法的形成。要立足双基,突出发展,通过整体构建和综合应用落实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既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避免脱离学情的“一步到位”。引领目标要突出复习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要深化、完善的重点及要求,要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考虑到新授课还没有到位的目标。

1。教师活动

(1)简述复习范围,直奔复习主题。用简洁的导语或实际问题让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直击学生的知能薄弱,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整合学习的欲望,对复习课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

(2)引领复习目标,指导复习策略。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进行能力目标的引领,根据学情实际指出需要深化、完善的重点是什么,应该进行到什么程度,并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法指导建议。要特别关注不能一步到位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2。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思维扫描进行回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

(2)认定复习范围内的各项学习目标,比对反思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初步定位,明确哪些方面自己已经掌握,应该主攻的问题是什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自己的复习策略。

说明:(1)教师在导语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地位和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根据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目标自我定位,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倾向。

(2)目标定位要本着瞄准基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以完善、深化知识与提高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3)目标认定过程要注重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既定目标进行调整,领会复习的重头戏是什么,复习将要达到的境地是怎样的,自己具备的实力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

(4)复习目标认定后,应该引导学生初步拟定自己的复习策略,把最旺盛的精力集中在最薄弱的问题上。

二、自主梳理,整体建构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东西;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所以复习课要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主动梳理,科学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梳理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突出知识所描述(或反映)的物理属性,不要搞成了对知识内容的复述再现;整合要根据概念、规律和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层次,不要搞成了知识点的罗列再现。梳理和整合最好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交流,互动完善。在梳理(不是复述)、归纳(不是罗列)、感悟(不是问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

1。教师活动

按照由根(中心问题)到干(知识主干),由干到枝(知识联系),由枝到果(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可参考如下三个方案组织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独立构建。课上让学生登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构建思路,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2)课堂研讨,学生合作构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几位同学(或小组)的归纳成果,请其他同学评议,发现不足,提出建议,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评析,提出补充、完善意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及时巩固、整理知识结构,将已有的知识图表再加以简洁化、科学化。

(3)教师引导,师生同步构建。学生积极主动地回顾、思考,教师进行思维引导,同步构建单元知识结构。

2。学生活动

对本单元知识和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理清知识体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初步构建知识网络,根据老师的指导、点拨,一方面要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准确领会教师的点拨性语言的含义,还要主动地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评价与借鉴,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注意:

(1)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结构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

(2)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

(3)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

(4)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不要把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搞成了教师向学生介绍和解说。

(5)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链接,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

三、深化完善,典例导练

实现知识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炼”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知新”的意义包括深化、完善、提高,即物理内涵的透彻理解——深化,外延条件的全面把握——完善,相近知识的准确辨析——提高。要突破薄弱环节,澄清认知误区,关注学生新课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复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是复习课的根本问题;例题的导练要突出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的提炼。在综合应用(不是套公式)、互动辨析(不是对答案)、方法归纳(不是就题论题)的过程中实现知新,确保学生头脑中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性。

复习课教学策略

1。教师活动

(1)问题引领,点拨完善。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通过程序性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根据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创设互动平台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强化对知识外延的牢固把握,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例题导练,探究方法。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典型例题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的方式应该是互动式,以能力培养立意,以审题方法为切入点,以启发点拨为主要手段,以规范呈现过程为标准,以思路与方法的提炼为落点。

2。学生活动

(1)深度反思,互动完善。在教师的程序性问题引导下,从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主要功能、局限性和适用条件等角度寻求问题的结论,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比较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2)主动探究,寻求方法。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捕捉有效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或互动研讨加工处理信息,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规范地呈现出解题过程。积极参与同学互评、老师的点评,提炼出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注意:(1)要突出主干,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复习,不要面面俱到。

(2)教师要潜心发现问题,学生要主动提出问题,双方要互动解决问题,否则就会搞成了低效重复。

(3)例题的设置要从深化完善知识内容和综合应用解决问题两个角度考虑,深化与完善知识要紧紧围绕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困惑点;综合应用要紧扣知识重点跟实际问题的联系。

(4)例题的教学策略必须是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发现规律和自身存在的误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认识,最终提炼出思路和方法。

四、应用感悟,变式训练

例题教学所探究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往往掌握不够准确,理解存在误区,教学中要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检验、内化,感悟思路和方法的含义、功能与应用注意事项。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跟例题相近又

相异,提高例题教学的指导功能。训练要规范时间、氛围和格式,允许同学之间讨论、合作。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关注学情,做到分层设计,落实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1。教师活动

(1)根据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例题的特点,设置并投放变式训练题,但要控制题目的难度和梯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平台。

(2)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指导,在各层面的学生充分完成解题任务的基础上,当堂落实做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确保不留教学欠账。

2。学生活动

(1)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地完成解题任务,在解题过程中感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纠正误区,内化提升。

(2)对存在的困惑主动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1)该环节学生要以独立活动为主,合作讨论为辅,教师要以个别指导为主,集体讲评为辅。

(2)变式训练要与例题相近、相异,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避免机械地套用方法。

(3)学生在做题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与例题比对,以感悟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时,要有意识地联系例题的特点,以巩固方法。

(4)要限定时间和规范要求(思维规范、表述规范、过程规范),训练情况的落实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通过争辩实现顿悟,通过交流实现完善。

五、综合检测,达标演练

复习课的主要活动是围绕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的,不可能对复习范围内的所有知识面面俱到,同时不同学生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往往不同,所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充分关注个性,最后必须进行综合检测,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补救复习,以消除教与学的盲点。

1。教师活动

(1)投放综合达标演练题,提出时间要求和结果呈现要求。通过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以面向全体的教学心态关注学困生,力争做到人人过关,最大限度地消除两极分化。

(2)学情反馈,引导学生互动评析,进行补救教学。

2。学生活动

(1)独立完成达标演练题,深入思考和领会知识的内涵、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困惑的问题请教老师或与同学商讨,查找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

(2)展示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动进行感悟深化、自主补救、自我完善。

注意:(1)题目的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在尽量覆盖全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2)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要面向全体,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当堂完成。

(3)巡视指导的重点是中下游学生,通过中下游学生的提升推进上游学生的提高。

(4)落实要当堂完成,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针对点评,针对点评重在进行思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迁移应用和整合应用的策略指导。

六、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归纳、拓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复习课的效果。归纳是针对本课题的内容,是为了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以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拓展是针对相关联的内容,是为了实现本单元知识体系与前知识体系的链接,本单元的方法与已掌握的方法的整合,以突出知识的整体功能与方法的迁移应用。

1。教师活动

(1)从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三个方面对归纳的格式和要领提出指导性建议。

(2)针对链接其他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指导学生进行完善。

2。学生活动

(1)审视单元知识体系,回顾相关知识、方法与题型,从知识主干、方法套路、问题类型等角度进行归纳与链接。

(2)在老师的指导下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感悟他人的观点与老师的指导点拨,自觉进行完善和提升。

注意:(1)归纳要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类型,提升要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策略和方法的迁移应用;拓展要突出横向联系、问题归属,链接要“回放”跟例题、训练题相近的题目,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比较它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解决一道题目,学会解决一类问题,实现方法的准确理解与迁移应用。

(2)要做到知识与问题对应、题型与方法对应。

(3)要充分落实让学生参与过程,不要把指导搞成了替代。

总之,复习课教学是一个师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要突出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杜绝知识罗列式或压缩讲课式复习,明确夯实双基并不意味着低效重复,立足教材要避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提升能力但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做到知识让学生自主疏理,网络让学生参与构建;应用让学生充分训练,规律让学生探究发现;错误让学生互动争辩,方法让学生感悟提炼。复习课既不能忽视训练而搞成了单纯的知识剖析、深化与完善,也不能只注重训练而上成了习题课,要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在落实训练的过程中内化和提升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8

备好课,上好课,是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好课呢,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应该有所差异,在高一生物课的现行课标的要求下,我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定位在“ 不是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 ,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体现出来,有张有弛的节奏,一切以学生思维的互动、能力的训练、情感的培养为主。

高一《蛋白质》是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的一节内容,又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在这节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制作图片,演示蛋白质的形成过程来体会事物的变化过程,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的教学策略。在课前做好卡片每四人一套( 为节省时间教师自己做好给学生) ,在卡片上写有-NH2 ,-COOH ,-CH3 ,-R …等基团, 在课堂上让学生四人一组找到相关基团组成书上给出的几种氨基酸并比较这些氨基酸异同点, 得出氨基酸的定义。 再将拼出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开成二肽、三肽与四肽让学生找出水分子是怎么产生,有关原子来自哪个基团,肽键指的是哪部分是由哪些基团组成, 在脱水缩合中与哪些基团没有太大的联系等问题的答案,并数出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为后面找找规律作好准备。再由几个组的同学合作拼出形成更长的肽链,并计算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的关系,以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最后全班同学把所有的肽链一起形成三条长的肽链(形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再一起计算情况的分析基团变化、分子变化及相关计算得到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自己讲出来,这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又可以解释其他同学可能存在的疑问,当然也会暴露出学生思维的欠缺,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弥补。这样一来就基本上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这一节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切实体会物质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记得以前有一位英国科学家的一个研究结论:我听(记住20% ),我忘记;我看(记住40% ),我记得;我做(记住80% ),我学到;我教(记住96% ),我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己体验那不就OK 了!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9

20xx年X月X日 X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从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算理想。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无心向学、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体会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赏识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讲究方法,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针对情况,我准备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针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要拉近与他们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心理,找出根源,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给予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学。在每节课上,每次作业都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与能力。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工整的书写。培养学生细致审题的能力,防止马虎出错。

第三。努力提高自己。平时多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资料,特别是与自己所教年级有关的。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第四。认真备课,精选试题保证学生学足,学精。

第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优生成绩的提高。

第六。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0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为新一轮课程实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我校新课程实施已近1个多学期,在这过程中体验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酸甜苦辣,下面就谈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与反思。

1、转变教学观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合理地开发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保证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保证实验课的数量。《分子与细胞》中的实验一共有9个,有些实验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的,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看实验录象,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更要保证每次实验的质量。一旦实验课安排不妥就会事半功倍,经常出现学生到实验室图个热闹新鲜,而学不到任何东西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上实验课时,一定要做好二个环节———实验前的预习引导和实验后的总结交流。让学生预习好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忌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克隆课本的实验步骤。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并且把实验结果以实物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在实验报告上。实验报告不是对实验过程的简单记录,而是将具体的实验现象,分析为什么得出这个结果。不管实验成功或失败,都要分析原因,进一步总结并在班上交流。通过这样一节完整的实验课,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原理的建构,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作科学,更加有效得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价值的养。

4、组织好探究性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

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元化地评价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1

课前准备:

学生四人为一组准备各种糖不得少于五种(少量),鼓励种类越多越好,意图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并查阅资料了解糖,为课堂上能轻松的突破难点做好铺垫,同时也为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糖。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阅读教材“细胞中的糖类”的内容,并归纳整理知识结构,讨论并添出下表。通过谈话、自学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了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的各种糖进行归类并能说出每种糖在生物体细胞中的作用,完成得快而且好的小组给全组同学在发展性评价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个性化评价记录A一次。

生:分组讨论、交流并积极完成任务。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葡萄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粒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元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肌糖元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反思:由于课前有所准备,同学们对完成自己收集的糖很有兴趣,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急于要找到答案,这样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加强了直观教学也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

教学意图: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必须调动主体参与,而合作学习是主体参与的重要形式。这部分教学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愉快参与的活动情景和融合交流的人际环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实现了“乐学”到“会学”的有机统一。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2

今年已经是我人生第三个年头的教师生涯。前两年我主要负责生物选修模块的教学,这个学期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差异。这个学期,基本上结束了必修一的教学,下面是我在必修一模块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

(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

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3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进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1.扎实严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

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1.方法科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生物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4

20xx年X月X日 X天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而学校的领导也时常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你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特别是年轻的老师更需要学习。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一些培训。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生物新课程标准、有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文章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网上听课、公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而且也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报名参加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参加完这个培训,我感觉收获良多,这项培训也给我这个菜鸟班主任带来了许多有用的讯息。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好新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生物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我任教八年级的生物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 1

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生物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新教材,我也使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方式,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远离烟酒(调查活动课)“人的性别决定(游戏课)”、“蚯蚓在哪儿爬得快(实验探究)”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生物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我也自己动手做了一些教具,搜集了一些教学视频还有做了一些教学PPT,以丰富学生的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生物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5

曾经听过许多老师上这一节内容的公开课,有的老师讲得很精彩,分析也很有水准,很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也做得很好,课堂气氛也较浓烈,使我受益匪浅。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往往不尽如人意,或顾此失彼,或讲解知识有失偏颇。我自己也曾经开过这一节的市级公开课,课后的评价是“效果好,很成功”。

先不说教学效果是“好”还是“不好”,从老师这一方面来说,共同的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口若悬河,讲得满头大汗;从学生这一方面来说,共同的一个特征是:中等以下的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如坠云雾,晕头转向。

真的需要老师这么费劲地讲解这一部分的知识吗?真的需要讲得那么多、那么到位吗?如果老师少讲一些,学生就不能学会这一部分的知识吗?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既可以让学生学的效果好,掌握得扎实,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我的感觉是,首先要把老师的知识讲解大幅度地减下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其次,不要一开始就大讲特讲一些概念和名词。再次,要精心设计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内容。

基于以上这些想法,这学期,我在上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做了如下的改变。

一、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绘图,用铅笔(画错了能及时改动)绘出有丝分裂的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绘出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几个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

简要地说明绘图要求,就开始让学生绘图,在投影屏幕上循还播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动画。学生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课本上查找,或观看播放的细胞分裂的动画。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查看,指出学生绘错的地方,以引导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寻找正确的知识。

绘完之后,老师选几张学生绘的图,投影出来,师生一起共同分析,哪个地方画得好,哪里画错了。然后,投影课前老师自己预先画的图,师生一起分析探讨,看哪个地方学生画得比老师的好,哪个地方老师画得好,哪个地方老师画得还不如学生画的好。师生在一起共同比较,共同进步。

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用完了。课后布置作业:

1.自学本节内容,弄清减数分裂的过程,弄清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2.发一张老师精心挑选的习题课后完成,下一节课带来,师生一起分析、讲评。

这样的一堂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通过对这一节课教学的反思,我得到了这样的认识:

1.要教会学生怎样学,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老师不能包办代替。

2.既然老师的讲解是“自己昭昭,使人昏昏”,那么就果断地闭嘴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才不会上课昏昏想打瞌睡,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自己昭昭”。

3.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老师要设计好让学生进行怎样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不能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

4.有一些生物学的名词和概念可以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去学习和掌握,老师不必一开始上新课,就仔细讲解一大堆 本节要学习的名词和概念。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在这一单元的测试中,我惊喜地发现,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效果相当不错。

下载高一生物基因突变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生物基因突变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 20xx年X月X日 X天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从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算理想。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教学中,我长......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篇一: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麻桥成 今年已经是我人生第三个年头的教师生涯。前两年我主要负责生物选修模块的教学,这个学期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 有语云“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我担任五个班级的生物老师已经有半学期。这半个......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5篇

    篇一: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 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唐甸深 今年是我人生第一年的教师生涯。这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基本上结束了高一生物的教......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通用)[共5篇]

    高一生物学期教学反思 在2014年的9月份,我成为了**中学的一名生物老师。作为一名新老师,我的内心是忐忑激动的。回首过去的一年,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对于刚刚迈上教师的岗位的......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