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曲父子情深的咏叹调一一朱自清的《背影》赏析
◎王 彪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作为现代文学中书写父子亲情的典型代表,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背影》以抚今追昔的叙述结构构思作品,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只是以一种平凡普通的真景与真情,以简约的白描、传神的工笔抒发出人生困境中的父子深情。
一、父亲对儿子眷眷之情的展现
爱子之情是人类的共性,是人性善良、美好的体现。《背影》中的父亲是慈父的形象,他的施爱无私、周到而自然。作者“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叶圣陶语)。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通过一些具体而细微的事情体现出来。“我”乘车北去本有“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但父亲仍不放心,尽管很忙,“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去买票,父亲忙着为“我”照看着行李;行李太多,需要雇脚夫,“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送“我”上车,他特意“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这里的五件事,件件都是那么琐碎。但在父亲的心里,不丢东西,不被人骗,不生病,一路顺心,儿子的哪一件事都不是小事。文章就是这样寓复杂的情感于单纯的场景,寄丰富的内涵于简练的笔触,在对父爱不加粉饰装点的描绘中透露出父亲善良慈爱的品格,表述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亲对儿子体贴周到、无微不至的关爱。
最感人的是作家以浓墨重笔描绘父亲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把儿子送上车,已经照顾得无微不至,但父亲还是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便要去买橘子。对于父亲来说,过铁道是很困难的,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身体不便,走路艰难,却要亲自过铁道为二十岁的“我”买橘子。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他手攀、脚缩、身倾,才爬上月台,可以说是用了全身的力气。当父亲抱起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放下,抱起,他一点也不怕麻烦,这是爱橘子吗?不,这是爱儿子。回到车上,父亲“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系列的动作,映衬出儿子在父亲心中的位置是无与伦比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亲抱回的哪是橘子,这分明是一颗心,一颗眷眷的爱子之心。
二、儿子对父亲拳拳之心的表述 朱自清谈及其《背影》的写作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当我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可以说,文章的通篇抒写着作者对父亲的拳拳之心。文章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启笔,开门见山的话语,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给自己的印象之深,表达了作者对于父亲的思念之情,并将视角聚焦在父亲的背影上,为后文颂扬与怀念父爱蕴积了情感。此后文中又三次出现“背影”,每一次都浸透着“泪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亲对自己的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让自己倍感温暖,感动之情溢于言表。“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令他感动,而此时是与父亲的分别。“自古多情伤离别”,想到以后家庭的重担又要由父亲一人挑起,懂事而又无能为力的儿子怎能不流泪?“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则表明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深,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一个背影,凝聚了一份感动、一份心酸、一份理解,更有一份深深的感激。而每一次的流泪,都造成了感情上的波澜迭起,都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都多了一份儿子对父亲的依恋,多了一份最美的人世真情。
三、父子间真挚亲情的抒发 与许多描写亲情的作品不同,《背影》没有饱含激情的语言,只用少量的背景和对话,勾勒父与子的内在心理,抒发父子间的真挚亲情。在“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的伤感氛围中,父亲安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出一个父亲面对家庭不幸的坚强和责任。他强忍内心的痛苦,还宽慰儿子,不让儿子过于悲伤。语言虽不华美,却饱含了父爱深情。“我走了,到那边来信!”送儿子且罢,又惦念旅途平安。等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了平安,才彻底放心。“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几步就回头,对儿子的惦念之情可见一斑。而“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则抒写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评价、肯定和崇敬。在《背影》的字里行间中,作者还倾吐了自己对父亲的忏悔。“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些忏悔,不是官样文章的检讨,更不是口是心非的搪塞,而是灵魂深处的自责,是痛彻心肺的感悟,是对于父亲“老境却如此颓唐”的同情与愤懑,对于父亲在境遇不佳中“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的理解。而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则更加突出了作家对于父亲的同情与思念,深化了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令儿子对父爱深深感激的情怀弥漫其间。正是建立在这些极真实、极平常图景上的追忆,这些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的感激,让作者和读者眼中的“背影”消失后,心中的“背影”却更加清晰。从“背影”中终于读懂父爱的朱自清,也把父亲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肥胖的背影,从“形”与“神”两个方面深深地烙在读者的脑际中。余秋雨说:“朱自清就以朴素的笔调描写了他当时看到的一幅图景„„这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情感的直觉造型。父亲对朱自清的情感,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都浓缩于这个造型之中。”《背影》是一篇父怜子、子爱父的至情之文。在《背影》中,全篇不见一个“爱”字,却写出了一首圣爱之歌。它之所以成为经典,历久传诵而感人至深,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凭它从一个儿子的角度,既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的舔犊形象,又细腻地描绘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动之情。正是这些朴素简洁的文字,让我们每读一遍《背影》,就会对至真至纯的父爱多一份理解;每读一遍《背影》,就会多收获一份对人世间最弥足珍贵的亲情的感动。
第二篇:朱自清《背影》赏析
朱自清《背影》赏析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少年时我曾为他的《春》《绿》《匆匆》《荷塘月色》等优美抒情散文而倾倒,多少有点冷落了《背影》,以少年人的浮浅浮躁,难以深刻领悟文章内蕴。如今步入中年,渐渐远离激情四溢的青春时光,感觉《背影》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与情感魅力似乎又超过了那些抒情散文。可以说,无论是选材、立意、结构,还是语言,朱先生的《背影》都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
先说选材。
首先做到了真实。所谓“真”,就是要求反映出生活真实,不能脱离粉饰现实;所谓“实”,就是要实在,要求有实际内容,不能大而化之泛泛空谈。
在《背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父亲以及“真实”的我: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作的动机是真实的;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庭的惨状是真实的;
“其实那年我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对“我”的心理刻画是真实的;
“望父买橘”一段,对父亲颓唐的背影刻画是真实的。选材的另一要求是注意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做到选材要与众不同,要另辟蹊径。从选材的典型性来看,《背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一是在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选择中,一般人选择的是母爱,作者则反其道而行之;二是在刻画人物外貌时,又有多少人想到要像作者一样去刻画背影呢?只有作者,恰恰捕捉到了生活中这一极感人瞬间,而且使这一瞬间定格为永恒。
再说立意。
一篇优秀的文章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它一定具有很高的立意,即很好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背影》的立意。
第一,《背影》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亲“借钱办了丧事”“他再三嘱托茶房,甚是仔细”。“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读完这些句子,我们仿佛觉得,文中的父亲不仅仅是朱自清的父亲,也是自己的父亲,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父亲!虽然在他们身上或许有很多缺点,但就是他门们,凝聚了中国式父亲母亲的共性——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
更难能可贵的是,《背影》并不是单纯写父亲对我的关心,它还特意写了“我”对父亲逐渐理解的曲折过程:“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不难看出,“我”对父爱的理解过程,也是中国式的。这种中国式的父爱加上中国式的理解,既增加了行文的曲折性,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背影》抓住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故极大地增添了文章的感人力量。“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为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造成家庭惨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把家庭的不幸放到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观察:当时中国正处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之下,派系林立,战争不断,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个没有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发生这样的不幸就理所当然了,作者把家庭的不幸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然后看它的结构。
“文似看山不喜平”,《背影》在行文的过程中,就富有曲折之美、跌宕之美。
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文章开头在点出“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后,不直接去写“望父买橘”,而是宕开一笔,写了家庭的不幸以及父亲去浦口车站送我的情形。初看起来,这似乎与写父亲的“背影”无关,但却蕴藏着作者很深的玄机:写家庭的不幸,为写父亲的背影蒙上了深深的悲情色彩;写父亲坚持去浦口车站送我,为后文刻画父亲的背影做了巧妙铺垫。
二是文章末段看似闲笔,可细品这闲笔其实不闲。也有不少欣赏者认为文章末段有尾大不掉之嫌,但倘若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难理解最后一段是非写不可的——它交代了作者作此文的原因,揭示了家庭不幸的社会背景。
三是在写“望父买橘”一段时,作者注意了材料的详略安排。因为作者要刻画的是“背影”,所以将去时写得比较详细,回头时就写得比较简略;去时又因为下去尚不大难,所以写得较为简略,而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所以写得比较详细。这样处理材料,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使文章更为精练,又突出了“背影”的感人力量。《背影》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立意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语言角度来欣赏品评。
一方面是文章语言朴素,但真挚感情却溢于言表。通篇写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但文中像“关心”“感激”“思念”这样的词一个也没有,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如文中写父亲的语言只有四处,都极其简洁,“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面蕴涵着多少爱怜、体贴、依依不舍之情!“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临别之时的谆谆嘱托,惦念儿子旅途平安之心跃然纸上。
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词语的精雕细刻。“他再三嘱托茶房,甚是仔细”。“再三嘱托”表明嘱托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惟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混”即写出了车站人多,又暗示了平凡的父亲生活的艰辛。作者在精雕细琢中比较、选择词语,但一切又是那么地自然朴素,不露痕迹。
读朱先生的《春》《绿》等作品有点像欣赏彩画,激情闪动;而品味他的《背影》则更像在饮茶,那浓浓的情是要慢慢浸泡、沉淀,一小口一小口啜饮,才会在缕缕茶香中氤氲出丝丝真情的。
第三篇:朱自清《背影》赏析设计
朱自清《背影》赏析设计
正安县流渡中学 严庄坤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批注式阅读读法,尝试初步赏析亲情经典中语言的、选材的和谋篇的魅力;
2、以朗读为重点;以小组学习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争取最大程度的领悟文章内涵。
3、体味文中沉郁顿挫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沉的父爱,陶冶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朴实、深情的语言和采用细节描写塑造经典形象,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难点:探究背景,挖掘“背影”背后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时代意蕴。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超链接朗诵视屏和重庆电视台“品读经典·品读背影”节目。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相关经典积累——清代宋凌云《忆父》,“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展示幻灯片1。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朱自清《背影》。展示幻灯片2——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知人论文——请学生介绍朱自清,其他同学可补充。明确:展示幻灯片3。
2、扫清阅读障碍——抽学生读生字,考查重点字词的书写。展示幻灯片4。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背影》,展示幻灯片5,打开超链接——《背影》朗诵视频。
2、学生品味文章情味。
明确:朴实之中见真情,平淡之中显神奇。
3、师问生答,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明晰叙事散文构成要件。展示幻灯片6。
四、咬文嚼字,探究文本:
1、学生分组自读,重点地方,存疑地方做批注。(教师巡查)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展示幻灯片7。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难忘?)的是他的背影。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费力?)的样子。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④学生分组列举其他可探究之处。
3、文本质疑:展示幻灯片8。
①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探究背景交代的作用。
又: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②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探究衣服颜色的含蕴。
4、自我发现:展示幻灯片9。
透过父亲的背影,我们到底能看到作者怀着哪些复杂的情绪,试一试自己去发现好吗?
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五、挖掘背景,探究主题:
1、探究朱自清名字的含义:幻灯片10。
①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原名)
②朱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乃取《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起“佩弦”为字以自警。
③“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2、结合文尾,明确文中作者的复杂情感:幻灯片11。
自学成长成,即值新旧文化交替,国家破败,民族危亡,忠孝难得两全。为追求理想东奔西走,百折不回。违背古训,天涯漂泊,无以承欢膝下,无以回报父恩。父亲“大去之期不远”,心中宁无愧乎,宁无悔乎,宁无伤乎!
超链接重庆电视台“品读经典·品读背影”栏目,带学生一起赏析《背影》。
六、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展示幻灯片12。
1、请同学们回去勾出背影的四次出现、父亲说的五句话和我的四次流泪,深度探究《背影》朴实高妙写法。
2、或许,你也在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的爱海之中泛舟,尽管与朱自清先生的经历不尽相同,然而爱却是千古想通的,请你也抓住他(她)最能触动你的一个特点,叙写一个首先感动你自己的故事吧!
七、总结全文:千古悲情说《背影》。展示幻灯片13。朴实的语言毫不装腔作势; 细致的刻画浸透万种情思。晶莹的泪光流露儿女痴情; 朦胧的背影闪烁伦理之光。
第四篇:朱自清《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 朱自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已、了:包含着遗憾、思念之情。
最:突出我对背影的印象之深,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2.第2、3自然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3.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语言描写,父亲在家庭祸不单行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爱。
1父亲决定亲自送我去浦口车站 ○2父亲和脚夫4.第4、5自然段描写的三件事:○3父亲为我拣定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照应我。讲价钱 ○
5.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心理描写,从儿子的心理着笔,说明我当时对父亲的爱还不能理解,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6.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反语,对当时自己不懂事,不能理解父亲的爱的自责和自嘲。
7.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拣定:说明是经过多次比较后才定下的,可见父亲的细心、认真、爱儿子。
8.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布:呼应前文的惨淡家境,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使人感动。蹒跚:写出父亲肥胖体衰,步履艰难,平地走路尚且如此,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可想而知。
9.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他的艰难,感人至深,更体现出父亲的爱子情深。攀:写手的动作,可见对于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
缩:写脚的动作,表现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
1要把右脚跨上月台,需借助身子向左倾斜。○2因为倾:写身子的动作,原因:○右手支撑比较有力。
10.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故作轻松来安慰儿子。○2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心里很轻松似的:○感到踏实、满足。
1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动了感情,对父亲的怜惜之情油然而生。
1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再:传达出我一直目送父亲,对父亲眷恋不舍的感情。
13.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触目伤怀:触:接触,看到。怀:心里。情不能自已:已:本意停止,这里指控制。情郁于中:郁:聚集。触他之怒:触:引起。
14.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父亲性格变化的原因,并非是父爱的减退,而是表现生活对父亲的压力和磨难。
15.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身体平安:怕儿子不放心,安慰儿子。
大去之期不远矣:是父亲老境颓唐的表现,是对生活绝望的反映,揭示了父亲更深沉的痛苦和无望,与开头“天无绝人之路”形成强烈对照。
16.流泪:
1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家庭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为父亲的爱所感动,是感动的○泪。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因父亲背影消失而流泪,是惜别留恋的泪。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为疼惜父亲而流泪,是伤心思念的泪。
第五篇:2017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
2017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
《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下面是其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
【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赏析】
《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上学的时候已经读过,现在再读,更有一番体悟;忍不住为作者精妙的文笔而拍案叫绝,更为文中所表达出的父子亲情而潸然泪下。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乡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学,父子在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
关于《背影》,作者曾经这样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段话将《背影》的成文因由,叙述重点和行文风格和盘道出,是理解该文的关键所在。
《背影》,一千三百余字,篇幅短小,却具有历久弥新,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现在的散文,动辄五千多字,浩浩荡荡,似乎不写长篇,显示不出作者水平;更有部分网站和杂志对散文投稿,有不少于三千字的荒唐要求。笔者初设文坛,也曾深受折磨,无所适从,现在读《背影》,不觉汗颜不已!
现在从艺术方面看《背影》
第一,构思巧妙新颖,布局凝练精美。首先,作者把描写的焦点投放在一个普通而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作者开门见山,“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点题的文字把读者的视线聚焦在“背影”上,留下初次的印迹。接下来,作者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地叙述了祖母的`丧事,父亲的失业和亏空,父子同行的因由,像戏剧的念白一样交代了事情的背景,简洁的叙述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悲切气氛,为下文描写父子送别的情景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文章四次提到“背影”,却没有平均着墨,而是浓淡相宜,虚实结合。开头以“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次作者用笔较重,具体细致,实中有虚。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一刹间的“背影”,只淡淡地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就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活化了。第四次是结尾处,作者引用父亲来信的文字,道出了父亲晚年凄凉、无奈和颓唐的心境,泪眼朦胧中似乎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这是幻觉,更是实情,将全篇的感情提高到极处,却又将感情的大堤一下子破开。这里“背影”的虚写与开头点题“背影”的文字遥相呼应,使得作品结构精致完美。其次,引用父亲的信,作者不是放在开头引起回忆,而是放到结尾,升华主题。真是别具匠心,体现了作者“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的布局功力!
第二,白描手法的运用,简洁有力,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没有静止地描写父亲的背影,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进行了立体描写。作者先描摹父亲的形态:身体肥胖,衣着臃肿,走动蹒跚,表现出父亲:丧母的悲痛,失业的疲累,恋子的深情,加重了“背影”的厚度。接着,一眼不眨地看到父亲一些列的动作。父亲步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下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双手攀着”,“两脚缩”,“向左微倾”……一连串复杂的动作,这里的背影,只留下最有典型意义的镜头,把父亲明知自己行动不便,仍坚持为儿子买橘子的爱子深情叙写了出来,也把“我”的心里变化表现了出来,更是引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语言质朴凝练。《背影》用词朴实,简洁,口语化。全篇写实,却详略得当,用字惜墨如金。写父亲失业,用“差事也‘交卸’了”、“赋闲”来表达,既得体地照顾了父亲的面子,又叙写了生活的无奈。朋友相约游逛,因心境不佳,“勾留”了一日。“说定”不送我,“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偏偏“终于”不放心。看似重复的两句:“踌躇了一会儿”,也是极力地写父亲因为事忙,却怕“熟识”的茶房相送不“妥帖”,表达了父亲此时此刻复杂的心境。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连着两个“忙着”,表现了父亲事无巨细,一颗心全在儿子身上。父亲送我上了车,“嘱我”,又“嘱托”茶房,看似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却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切。父亲的话全文只有六句,却话短情长,充分地表达了主题。
第四,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作者通篇文字是通过追叙的方式表达的,文中两次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用自己的幼稚反衬父亲的伟大。“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哎!我不知何时能再能与他相见!”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和眷念,又体现了作者对恶劣的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再从表达感情上看
年轻时,自以为已经长大,体会不出人生的艰难,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父亲讲话不大漂亮,看事情没有自己深刻,心里暗笑父亲的“迂”,明明流泪了,却赶紧拭干了泪,怕父亲看见,关键“也怕别人看见”。所有这些现象,也曾经表现在笔者的身上,所以重读《背景》,不由感叹作者对人性把握的深刻。作者没有夸张的语言写父亲怎么关心自己,怎么爱护自己,也没有长篇累牍地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文字俭省到了极点,可作者以真情写真情,以实事写实情,结构合理,层层深入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不到一定的年龄,缺乏人生的历练,对长辈所作所为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情由衷发,同频率才能同感受,中年时再读《背影》,笔者不由得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