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时间:2019-05-13 08:0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第一篇: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大将,在中国当代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从题材与内容来看,乡愁诗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诗人的诗作中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乡愁诗,他的乡愁诗在百首以上,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洛夫也是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与余光中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也写了不少乡愁诗,其中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是他们情感分量最重的诗篇之一,诚然他们的创作特点各有千秋,本文就其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从艺术特色方面看,余光中注重新颖奇特比喻点染

余光中的许多诗歌中运用了新颖贴切的比喻,例如《我之固体化》:“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们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在此诗中余氏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自己形容为冰块。《乡愁》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当我死时》中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

然睡去”

二、原型意象吸纳与新意象挖掘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生命,余光中乡愁诗作的意象不仅追求独创新奇、丰盈力度,而且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民族神韵。尤其重视原型意象的吸纳与经营,如月亮、鸟类、莲等意象都是中国特有的原型意象。《当我死时》、《敲打乐》、《望边》、《布谷》等诗都选用了鹧鸪、布谷等意象,这类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具有一种民族认同感、一种永恒的生命活力。另外余光中的诗中还注重新的意象的开发,例如《乡愁》这首诗中运用了“邮票”、“船

票”、“坟墓”、“海峡”等比喻性意象。

三、“陌生化”语言浸润

余光中在其乡愁诗中,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与打磨,陌生化语言的呈现,形成“张力”,产生语言美的艺术效果。首先是对日常语言的“背离”,具体体现在语言间反常、突兀的组接,如《对李白》中:“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而今黄河反从你的句中来”两句,自然不合通常的汉语语法,而“轰动匡庐的大瀑布……可是你倾倒的小酒壶?”更是反常而奇谲了,然而它神奇的想象所产生的活力却令人遐想联翩。其次是注重语言的变化,注重词性的活用,如《当我死时》中“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这些语言的润色,给他诗歌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也彰显出他诗歌语言美妙、光润、文雅一面。

四、诗与歌联姻的诗美建构

余光中的诗是非常注重音乐性的,如《乡愁四韵》这首诗,全诗四接,每节句数相同,且句中字数相等,音节相同,整首诗整齐,匀称,每节换韵。每一节的中心意象多次重复,造成往复回环的声韵美。而且四节押韵平、仄相间,融古典与民歌的韵律美于一体,读来舒缓柔美。又如《大江东去》这首诗也彰显出了整齐而错综、抑扬而和谐的声韵美。余光中还善于运用其它修辞手法,如反复、双声、叠字、回环、倒装等。例如《敲打乐》中“国殇日后仍然不快乐/不快乐,不快乐,不快乐” 在洛夫的诗歌里,格律已经不再重要,而是诗歌技巧本身的巧妙运用。诗人不在关心格律,而更大程度的关心诗歌本身蕴含的情感之外的东西。作为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更加讲究的是大气的磅礴,直泻千里的豪迈以及情感的宣泄

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另外,为了比较他们的思想意蕴,可以先了解一下诗人各自对乡愁的解读,洛夫认为,乡愁诗最初是对故乡的怀念,对父母兄弟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怀念。为什么对中国大陆自己的家乡那么怀念呢?而且特别强烈呢?”洛夫说,“因为你的童年再也找不回来了。你的过去的家乡,物事全非,完全改变了,再也无法在你的心中恢复原貌了,那么这种的乡愁啊,就是一种亲情的血脉乡愁。——而这种怀乡病是永远治不好的。”

看,“而妈妈那帧含泪的照片/拧了三十多年/仍是湿的”(《家书》);

看,“你最好把扇子搁在窗口/风来时/当可听到隔世的啁啾/那便是/柳浪闻莺”(《杭

州纸扇——题赠痖弦》);

看,“铁轨的两条瘦臂/抱不住我冰雪的昨日/又放走了/我秋云的今天”(《再别衡阳

车站》);

看,“今夜我冒雪来访/不知何处是我明日的涯岸”(《湖南大雪》)。洛夫的乡愁诗更多的是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生动活泼的人,故乡经历过的历历在目的事,以及故乡特有的深刻的物的一种深切的怀念,感情真挚,使人读来倍感亲切,产生共鸣,回忆起自己的一些经历,而余光中则注重从抽象的方面来直接抒发内心的乡愁表现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 ,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 ,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 ,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或者说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抒发一种普遍的乡愁,余光中的乡愁不仅是他个人的,更多的是千千万万有着共同经历的人的乡愁的升华,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乡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 ,具有

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

第二篇:解读席慕容乡愁诗的艺术特色

023 解读席慕容乡愁诗的艺术特色

海 南

在当代, 乡愁文学在台湾文学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盛行于20 世纪50 年代, 此后绵延不绝, 直至今天, 成为台湾文学最常见的内容之一。在众多的 乡愁 作品中,席慕容的乡愁诗具有独特的魅力。诗中充分蕴涵了席慕容对历史、对民族、对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内涵, 曾在80 年代的海峡两岸文坛产生过巨大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至今仍有余波。

一、普遍性

与于右任, 覃子豪, 余光中, 钟鼎文等人的乡愁诗一样, 席诗中思归、思乡、怀人、忆旧, 反复吟唱的是心理的回归, 具有鲜明的寻根倾向和漂泊意识。[ 1] 如同所有成长在台湾的人一样:

我所有的记忆, 所有的期望与等待都与这个岛有了关联, 我实实在在是这个岛上的一分子, 是这个岛上的人了。(席慕容《漂泊的湖》)她同大多数由大陆去往台湾居住的诗人一样, 生活在隔水思乡、思亲、思归的感情漩涡之中, 都有一种背井离乡的苦涩, 个人的苦吟与民族的不幸合而为一。在席慕容的笔下, 强烈的民族情感, 火一样的激情常常会宣泄而出。民族的苦难、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在诗人心中燃烧不灭。正像席慕容所说:

源 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 她是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埋伏在最初的生命基因里面的呼唤。当你处在整个族群之中, 当你与周遭的同伴并没有丝毫差别, 当你这个族群的生存并没有受到显著威胁的时候, 她是安静无声并且无影无形的, 你可以安静地活一辈子, 从来不会感受到她的存在, 当然更可以不受她的影响。她的影响只有在远离族群, 或者整个族群的生存面临危机的时候才会出现。在那个时候, 她就会从你自己的生命里走出来呼唤你。[ 2] 在当代, 台湾乡愁文学体现出无根的一代对根的呼唤和寻求, 是 民族情结在人情和人性层面上的盘绕。[ 3]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也曾说过:

大陆是母亲, 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后土。

二、特殊性

但是, 与其他台湾作家的乡愁诗相比较, 席诗又有其特殊性, 诗人在创作其众多乡愁诗代表作的时期, 还从未见过自己的故乡。她的乡愁诗, 无疑是独具特色的, 主要体现在:(一)特殊的蒙古民族文化的积淀

席慕容全名是穆伦 席连勃,慕容 是 穆伦 的谐译, 意即大江河。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1943 年生于四川, 1949 年迁至香港, 后随家飘落台湾, 直至1989年才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大草原。作为蒙古贵胄, 席慕容的乡愁是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是维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无意识情结。她写乡愁所凭借的, 更多的是根植于源远流长的血缘纽带, 前辈的启蒙及天赋的诗性想象力。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观点曾指出: 即使这个人不是在她自己民族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 其民族意识的基因也会在冥冥之中对其发生一定的作用。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铸就了席慕容特殊的民族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感情方式, 她从文化寻根的方式中获得了创作优势。

(二)特殊的主题意象

席慕容诗中常常是通过托物寄情的方式用诗歌描绘她生命的精神家园, 寄托她深邃的思乡之情。而诗人表现的乡愁, 许多总是与特定的民族地域、风土人情、历史故事联系在一起。内蒙古茫茫的草原, 沙漠中的驼影、长河的落日、大漠的孤烟;塞外、长城、黄河、风沙、草原, 都以鲜明的形象, 带着特有的色彩进入席慕容的诗。无论是意象的选择, 还是意境的营造, 都渲染着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的色彩。纵观席慕容乡愁诗, 有几个最常用的意象浮现在我们面前: 1.长城。身处异乡的游子, 无不把长城作为漂泊中精神的寄托, 故乡的象征。席慕容尤其如此。长城有很长一段在内蒙古境内, 因此席慕容在很多的散文和诗歌中都使用了长城这个意象, 作为她抒发乡愁的载体。例如: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长城谣》);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都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出塞曲》)。[ 4] 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我所拥有的, 只有那在我全身奔腾的古老民族的血脉。我只要一闭眼, 就仿佛看见那苍苍茫茫的大漠, 听见所有的河流从天山流下。而丛山黯暗, 那长城万里是怎么样地从我心中蜿蜒而过啊![ 2] 的确, 特定的身世和特定的记忆使得她的乡愁的载体与其他台湾作家不同, 那片记载着祖先光荣与梦想, 记载着家族辉煌的大草原就成了作家无边乡愁的栖息地。2.月亮。像很多浸濡了古典中国文化的作家一样, 席慕容大量使用了 月 这一意象来抒发乡愁。例如:

敕勒

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海月深深/ 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

于是/ 月亮出来的时候/ 只好揣想你/ 微笑的模样/ 却绝不敢/ 揣想它如何照我/ 塞外家乡, 充分体现了 月是故乡明 这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此外, 席慕容也使用了如 飘蓬

浮云(《寻觅的云》)、游子(《流浪者》)、孤鸟(《流浪的鹰》)、风(《狂风沙》)等意象来表达漂泊的愁绪, 这些意象无一不是草原故乡的自然之物、常见之景, 这与诗人的怀乡之情完美契合, 而 流浪者 应是席慕容对自我存在状态和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特殊的艺术风格

女诗人善于用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感受生命, 感受诗,缘于她特殊的民族心理素质和生长背景, 她的作品以南方纤巧细腻的笔触, 给读者带来了相当大的精神空间, 并自然流露出北国的豪放, 无意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的根在故乡, 魂牵梦萦的是故园, 她向往那

长城外、阴山旁 的离离草原, 仿佛总能听到 风沙呼啸过大漠的声音, 闻到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希望 用九十公里的速度能近得上风沙/ 呼唤着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狂风沙》)。饱含激情的乡愁, 在字里行间充溢着满满的诗情, 婉约中透出豪放, 激荡起读者心中阵阵的情感涟漪。(四)特殊的诗情与哲理

席慕容能站在哲学本体高度看待生命。她意识到瞬间就是永恒, 把握瞬间就是把握永恒。应该说, 席慕容的思想已经超出了社会学层次而达到了一种哲学高度。再看《长城谣》中, 诗人笔下的长城更显得苍凉、冷峻。尽管争战不断, 长城始终 冷眼 相看, 它以岿然不动的雄伟英姿见证着战争的酷烈、历史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动与静、短暂与永恒的对比反衬中, 人间的恩怨荣辱、悲欢离合, 显得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衬托出长城在历史上的永恒和历史见证者的地位, 烘托出苍凉、悲壮、深邃的历史感。诗人心中的长城即故乡, 即是诗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面对它, 自然歌不成声, 赋不成篇, 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 躯体 面容长城的 云

风 传递出来。应该说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长城与诗人心中主观树立的作为祖国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象征的长城, 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及至第三节,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 应如水/ 而黄河/ 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 不眠的梦中敕勒歌代表的蒙古文化 人与自身、与自然、与其他生命的和谐统一 的核心内涵;长城代表的长城文化中 自立、自强、自信、自卫, 崇尚和平的核心文化价值;月夜怀乡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黄河代表的黄河文化的绵延流长和谐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最终归结为对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全部寄托于梦境, 流露出深沉的乡思。

(五)特殊的 诗画结合 的艺术手法

挚爱于世界, 挚情于人生, 融诗歌、音乐、绘画于一体, 集诗人、画家、散文家于一身的席慕容, 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传承了盛唐以来 诗中有画 的诗歌创作传统,又将西方绘画艺术的技巧融会其中, 运用感性的色调、色彩的对比、明暗的处理、光线的捕捉, 将情感图景化。例如: 那首著名的《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 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眼前似展现相思图、离乡图、老树图三幅品彩不同、格调迥异的画面。第一幅清新淡雅, 明朗欢快;第二幅模糊朦胧, 沉闷惆怅;第三幅阴冷凄凉, 悲痛忧伤。对比十分鲜明。诗人以极具画面感的场景,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 凭借超凡的想象力, 使读者进一步体会出那沉重的缠绵的思乡之情, 画面优美, 想象空灵。又如: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 应如水/ 而黄河/ 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 不眠的梦中。(《长城谣》)一个 今宵月色应如水 的 应 字, 使全诗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诗人想象中的故乡在柔和朦胧的月光下, 草原辽阔、牛羊成群, 雄伟的长城向天边延伸, 滚滚黄河自身边流过, 是一幅壮美而深情、令人神往的画面。而光的映衬使画面在静态中流动起来, 轻轻地诉说着对情感的爱恋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永恒祈愿。月光如水在画面中的柔柔流溢, 使色彩弥漫于光亮的波动之中, 从而整个画面笼罩着一层圣洁的光亮。令人欣慰的是诗人最终踏上了故乡的草原, 这也成为诗人创作的分水岭。诗人心中一直有的火种, 在踏上故土后被点燃了。一贯的空灵、遥远有着如梦似幻气氛的诗风中进一步融入了深沉、豪放和旷达, 意境更为壮阔、深沉,语言质朴、沉郁, 情感热烈真挚, 在华夏儿女特别是草原人民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 参考文献] [ 1] 张淑梅.论席慕容乡愁诗的普遍性[ J].集宁师专学报, 2007(03).[ 2] 席慕容.我的家乡在高原上[ 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3] 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台湾文学部分)[ M].济南: 山东文 艺出版社, 1997.[ 4] 席慕容.七里香[ M].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89.[ 5] 刘学云.席慕容诗文中乡愁情结及其表达[ J].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7(06).[ 6] 雷学军.席慕容与中国古代诗歌[ 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4(02).[ 7] 陈璇.浅谈席慕容的诗歌创作[ 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3(11).[ 作者简介] 海南(197), 女, 蒙古族, 硕士,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防范系基 础教研室主任、讲师。__

下载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