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的论文
农村中小学生环保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一、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和发展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这就是要开辟一条人类与自然既和谐共存和发展,又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它要求一个国家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经济技术体系的生产资料都必须是可以再生的;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资或者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任何产物和废物都是物质循环中下一个环节的原料。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自60年代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和各界的重视以来,1965年德国的基尔大学的教育大会,1972年的斯得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5年10月的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界研讨会,1977年10月的第比利斯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以及1992年4月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都讨论了环境教育问题,并对环境教育的定义作了一些探讨。总结历次国际环境会议的精神,国内很多人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环境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深切地感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形成较强的环保意识,以便自觉地从全局利益出发,关心地球环境,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环境意识包含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认识意识是指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的社会活动,既利用了自然也改善了自然,又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而这些活动现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反映和认识,这种对环境能动地反映和认识,被称为环境意识,如将这些认识意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则称之为参与意识。环保意识是建立在良好的环境意识之上的。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
二、环境现状:
一、水污染。
目前中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最可怕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二、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
1、二氧化硫。中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
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 室内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污染固然不可小视,但室内环境污染同样威胁着人类健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状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
专家研究认为,人们在经历了“煤烟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危害之后,目前正在遭受着以“室内空气污染”为主的第三次污染。据监测,室内空气污染是室外的5-10倍。美国专家研究表明,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要比室外空气严重二至五倍,在特殊情况下可达到一百倍。室内空气中可检出五百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某些有害气体浓度可高出户外十倍乃至几十倍,其中二十多种是致癌物。
三、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环境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也包括观念、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单纯的知识传授困难得多,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潜移默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良好的环境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环境科学知识和身体力行、严格自律,即良好的环境意识行为之上的。
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的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又是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联系的。因此,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学校系统地、有组织地向广大青少年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真正使环境保护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进而起到“教育一代人,影响三代人”的作用,这是我们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责任感。通过环境教育所培养起来的以“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就是弥漫在整个校园中的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同时,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能力。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少年儿童环保意识和行为,关系着新世纪我国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让少年儿童在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同时就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环保教育的措施
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大自然绚丽多彩,神奇美妙。一朵小花,一只蝴蝶,一块石子,都能激起学生的欢跃。使学生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对自然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喜爱,激发他们热爱、尊重自然的情感。通过图片、影片展示如:为供给增长的人口以食物和燃料,食物与燃料资源过度使用并且管理和糟糕:草地过度放牧,表层土壤侵蚀,灌溉土壤中盐碱积蓄,运河与河流日益遭到淤泥与排泄物的污染和堵塞。又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他用那甘美的乳汁,养育着无数中华儿女,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是中国5000年古文化的发祥地。古代黄土高原森林郁郁葱葱。如今已呈现处处荒山秃岭、茫茫荒原的悲凉景象。黄土高原森林破坏后造成的水土流失,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浩荡地上河,滔滔黄泛区”,频发的洪水,流失的水土,使千百万人民受害流离失所。黄河由民族发祥地变为害河之首,令人痛心。等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况逐渐走向衰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依此来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指导帮助家长,搞好家庭环保教育,充分发挥“家教”优势。
家庭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素质培养有着终生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家庭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家庭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给家庭教育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隐忧。家庭成员对环境意识的看法、做法直接影响孩子对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养成。如家庭中专用的垃圾袋;去买菜、逛街不用挎着篮子提着包,用塑料带代替;一次性饭盒、筷子,以至一次性手帕等等一次性物品被抛弃后形成的垃圾,由于不分类,五毒俱全,;连常规的化学电池、有形的橡胶塑料都未能分检出,更别说无形的油漆涂料了;节约用电,少用一度电,就可以减少电厂煤炭消耗和废物排放。可见,污染也来自每个人,每个家庭,是我们把土地、江河给污染了。应当从每个家庭做起,树立家庭环保新概念。
三、从自我做起,创造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载体之一,创造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师生心情舒畅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改变不良的习惯。所以,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净化校园。在校园中倡议师生员工做到节约一滴水、一度电、爱惜一草一木、珍惜每一粒粮食,不乱扔乱放,不在教学区吸烟,从自我做起,净化校园。
四、依据学科特点,挖掘环境教育素材,让各学科泛出“绿意”。
环境教育是新兴的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小学的诸多学科又都蕴含着环境教育因素。因此,应依据学科特点,挖掘环境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各学科泛出“绿意”,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如:我们结合思品课教学,不断向学生灌输环保知识,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 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必须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中学教师更应该挖掘教材蕴含的环保因素,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特别是那些渗透了“绿色意识”的内容,要把它讲深讲透讲活,充分发挥教材在环保教育方面的潜力。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植树造林对保护改善环境的作用时,举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它的原料是树木。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长成需要十年时间。树木有涵养水源、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作用。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使得大片树林被砍,使得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温室效益,特大洪灾和沙尘暴等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又如,在讲《生存的空间》时,让学生探讨“食物链与人”的关系,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如在教学“自然的声音”这一单元,就是我们渗透环保教育的好时机。在讲述人类的朋友---自然之后,再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人类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上来,强调人们对自然的严重破坏,并举出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的大自然母亲在呻吟!人类的大自然朋友在哭泣!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亲近自然,感激自然,保护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其实,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转变学生的观念,为美化我们的家园献一份心尽一份力。又如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一专题时,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出学校,走进工厂企业或社区,让学生亲自去调查,亲自去感受,亲自去体验。以此来增加学生对环保作用的认识,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使“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成为学生所追求的目标。
五、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意识
结合世界水日、环境日、土地日、戒烟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可以搞专题讲座、环保小征文、观看环保专题录像、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普及环保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向人们进行环保宣传,从而为环保活动大造声势,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环保的社会风气。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黄河水资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也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
我们注意环境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校内,举行了演讲赛、环保手抄报竞赛、黑板报评比、环保知识抢答赛、诗歌朗诵会、盆花评比。校外,鼓励队员“3·12”每人种一棵树,每人养一盆花。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环境知识,环保领导小组向学生推荐了电视节目和报刊杂志,如每天晚上收看新闻、“人与自然”节目等。学校为每个中队订阅一份有关环境的报纸,或集中学习,或相互阅览。为了扩大学生视野,我们购买了一批有关环境知识的书籍,供学生在阅览室阅读,摘录笔记。
六、因势利导,把环境教育逐步转变成学生自觉的环境行为
1、强化环境道德行为。环境教育,使学生从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到保护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家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与满腔的心血。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年龄特点造成了他们有难以控制的时候,在我们大力提倡环境保护,人人讲环保的大好形势下,还有个别的同学会出现与之违背的行为。为此,我们觉得强化环境道德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有同学发现“垃圾虫”,我们会在班上或校会上表扬这些揭发“垃圾虫”的同学,而对于“垃圾虫”,我们会视其情况轻重是否公开点名批评,事后要写检讨书与保证书。而给学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口香糖”事件了,由校长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在学校范围之内,把学生吃了乱扔的香口糖渣(有些已粘在地上难以去掉)用手和用刀子去刮,然后用袋子装着,在校会上让学生去看看自己的“罪证”,校长没有让这些吃香口糖的“垃圾虫”当众认错,而是让大家知道,这些是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行为,新加坡对吃“香口糖”的人是重重地罚,会后,让这些吃香口糖的同学自己到校长室承认错误,此后,再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事情出现。对于屡次出现乱扔纸屑、摘花等不良行为的同学,我们则采取一个良策,就是委任他们做校内的“环保小卫士”,专门监督同学们,发现不良行为,就告诉老师,同时也会受到表扬。由于他们有任务在身,不敢轻视,这样,不良的现象反而减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环境行为的内化
环保意识最终应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上。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爱护野生动物和花草树木,节约用水,变废为宝,节约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到社会中去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让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让每一个学生自觉的环保行为都能影响到他的父母和家人,乃至亲戚朋友,使学生所在的社区掀起环境保护的热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而且可带动整个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我们先后印发了各种环保宣传单,学生们自己把家里节约用水、用电、用煤气,降低家庭生活娱乐噪声,减少并按规定排放生活垃圾,认包清洁责任区,自觉管好“四水”(淋花水、积水、空调水和袋装垃圾水),认包“一棵树”、“一盆花”、“一片绿地”的计划与行动详细记录,这两份记录表的填写与完成,完全靠学生的自觉与家长的配合,不是填一天两天的问题,而是每天都要填写,每月都要统计,与上个月比较,督促自己与家人做好。
综上所述:对中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必须通过学科渗透与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相结合; 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法制观念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相互渗透、沟通、延伸、扩充,为环境教育不断发展注入活力,创造空间,奏响“绿色”旋律,实施“绿色”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指导学生的环境行为,把他们培养成为绿色行动的积极参与者。我们要不断努力继续弹奏“绿色”旋律,播种“绿色”希望,让绿溢满全球。
第二篇: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班级:高分子11-3
09
指导老师:李宗宝
摘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令人担忧。空气污染、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短缺、森林面积减少等都严重威胁着全人类。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refers to the humanity for solving realistic or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ordinate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adopting the floorboard of all sorts of action.Along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ceasing progres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 human society changed, while increasing pollution, worrying.Soil destroyed, fresh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forest area reducing are a serious threat to mankind.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关键词: 环境问题 污染 资源与环境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ssues, contaminat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然而,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刚刚起步,许多地方的环境状况还无法让人乐观,除了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这一根本原因外,环境保护措施成效不显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环境保护没有与当地自然生态实际相结合,也没有充分认识或者是误解了保护环境与生态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环境保护进程中迫切需要实现环境和生态的有效保护与恢复。
一、环境与污染问题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 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体突出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大气污染会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同时,大气污染还造成酸雨的形成。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我国现在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水污染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质。然而近年来,水污染却非常严重,人们大量用水,或排放废水等,都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人们的生活污水。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而且,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3.土壤污染 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正是因为这些土壤能提供作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才能使粮食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维系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但如今我国由于土壤被污染严重,使得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土壤污染,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造成的土壤污染,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二、资源与环境
1.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根本生产资料,是矿物质的储存所,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场所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目前,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愈来愈大的压力。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退化,使得可耕地数量日渐减少.严重的土地减少,加剧了洪涝、干旱、风沙灾害,恶化了环境,导致贫困,制约着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进一步增强土地保护意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护土地,保 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我国的生物资源虽然丰富,但利用率很低,特别是在生物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水平更低。而且近年来资源量急剧下降,有些物种已经灭绝,或成为稀有和濒危种。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伴随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急剧增加,加上环境污染,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我国生物资源利用的现状是初级产品多,低层次开发多、单一利用明显。因此,需要大力加强综合开发利用的深层次研究,提高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水平。3.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由缓慢的地质过程对矿产进行补给的速度与消耗的速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而矿产资源正逐年大量消耗,并面临着枯竭的威胁。这就是矿产资源的耗竭问题。保护矿产资源不仅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还要限制和禁止不合理的乱采滥伐,防止矿产资源的损失、浪费和破坏。
三、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是利用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护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对地球生物的保护。
保护环境要求我们继续坚定不移的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为环保提供法律依据与支持。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安装节能设施,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真正把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此外,培养公民的环保新概念,从娃娃抓起,孩子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培养其良好的环保修养对于祖国长远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人都树立环保意识;加强施工中的管理,杜绝不顾环境的开发,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防止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等重大决策事项,应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环境质量要求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不得实施;垃圾分类不乱扔 回 3 收利用好再生。垃圾分类降低了处理时的成本,减少了污染,营造了美好的社会氛围。
四、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新形势下的今天,全民大力提倡的特殊时期,环境保护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她需要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真真切切的以实际行动参与进来,为挽救我们的家园付出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2]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钱易主编
第三篇:环境保护论文
机械发展与环境保护
一、摘要:
自从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引发了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世界的工业化从此迅猛发展,机械技术不断得到提高,机械加工慢慢地代替了人手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好像机械的发展给人带来了幸福,但是与此同时,这个观点也收到了怀疑,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污染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伤痕累累!所以机械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机械发展带来的问题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制造各种装备的部门,在机械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不论是铸造、锻压、焊接等材料成型加工,还是车、铣、镗、刨、磨、钻等切削加工都会排出大量污染大气的废气、污染土壤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如金属离子、油、漆、酸、碱和有机物,带悬浮物的废水,含铬、汞、铅、铜、氰化物、硫化物、粉尘、有机溶剂的废气,金属屑、熔炼渣、炉渣等固体废物,同时在加工过程中还伴随着噪音和振动。1
首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从此之后英国曾一度发展为世界上最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伦敦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环境曾受到过严重的污染。英国伦敦市区因常常充满着潮湿的雾气,因此有个叫“雾都”的别名。20世纪初,伦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为家用燃料,产生大量烟雾。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间,伦敦烟雾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于1956年推行了《空气清净法案》,于伦敦部分地区禁止使用产生浓烟的燃料。
工业废气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称。这些废气有:二氧化碳 二硫化碳 硫化氢 氟化物 氮氧化物 氯 氯花氢 一氧化碳 硫酸(雾)铅 汞 铍化物 烟尘及生产性粉尘,排入大气,会污染空气。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2
工业废气加上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会破坏臭氧层,导致温室效应,继而全球的气候变暖。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工业废水的不合理乱排也导致了水污染,而且没有及时的治理,现在很有市区的河流都很脏很臭了。
三、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在经济建设中要保证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类创造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3
虽然说机械的发展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影响了生活环境,但是还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轻污染。例如设计一些污染产生比废气废水较少的机械,废气废水排放前先经过处理,多利用太阳能等天然能源代替一部分的石油、煤炭、天然气,推广电力汽车等。
对排入大气中的固态污染物可以通过各种除尘器除去其中的颗粒,如机械式除尘器、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和过滤式除尘器。
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首先应通过现场调查和采样分析,明确废水的类型、成分、性质数量和变化规律等,然后按水质情况和具体要求明确处理程度和确定处理方法,不一一详述。
四、对未来的展望
近些年来,中国都提倡可持续发展,但是一味的追求GDP,追求经济持续快增长,环境保护还是做得不到位。为此,应该发展环保型机械!研究更多的绿色科技,实用环保材料。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 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做好 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社会。所以我们应该长期坚持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游不动摇!
五、参考文献。
1、环保节能工程机械产品设计与趋势
,王军。
2、机械发展史,中山秀太郎。
百度百科
第四篇: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概论
姓名:太猛
学号:200711003144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2007级土木3班
大气污染
作者:太猛 学号:200711003144
摘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
引言: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就大气的环境问题而言,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
一:酸雨:
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 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爆发喷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悬浮固体物,自然水域表面释放之硫化氢,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释放之硫化氢、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会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后者则为工业化后,燃料之大量使用,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氯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有机酸及悬浮固体物,排放至大气环境中,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
由於酸雨为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区污染的特性,以致影响层面相当广,故局部空气污染的改善,空气品质标准的达成,对於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须削减SO2、NOx的总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二: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现今最受人青睐的是瑞士两位气候专家对温室效应成因作出新的解释,认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是大气层中增多的水蒸气。它是于2001年发表的。瑞典中部大学的KG〃拉松和斯韦克〃爱德华松说,根据他们提出的一种计算未来气温的新模式,地球确实像其他研究人员所认为的那样,正在进入一个逐渐变暖的时期,但这主要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而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今后的一万年里有所缩短。他们说,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逐渐增多。因此,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更主要的是增多的水蒸气,而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还有,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指出,他们在大气层中发现一种学名为“五氟化硫三氟化碳”(化学分子式为SF5CF3)的稀有气体。虽然这种气体目前的浓度仍相当低,但是它稳定热的能力远超过其他任何已知的温室气体,而且正在快速积累,长此以往,将会使“温室效应”形势更趋恶化。
三:臭氧层空洞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在现代经济中,氟利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产厂家参与开发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氢氯氟烃HCFC和含氢氟烷烃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发泡剂、制冷剂和清洗溶剂等,但这类替代物也损害臭氧层或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
为了推动氟利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类是传统的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井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欧盟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广泛采用了这类措施。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等措施。另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还发起了自愿行动,采用各种环境标志,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不带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材料和产品,其中绿色冰箱标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对自然的加剧破坏改变了自然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环境加剧变化,就形成难以处理的难题,我们要发扬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概论》 战 友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学概论》 刘培桐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保护》 刘天齐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五篇: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目前,很多国家虽然快马加鞭,在积极制定各方面的环境政策,以求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与有效的治理,然而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对性与不可预见性,造成了各项环境政策在制定时附带了一种滞后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应有的生存、生产的权利。因而,在现阶段,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
而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为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执法革新的步伐。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十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是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一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很显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时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