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ppt.ppt.Convertor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 河南睢县回族高级中学:李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中肯,要就诗论诗,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一.看标题(序、注)二.巧分类 三.析尾句
四.抓字词
五.明意象
六.知人论世 一.看标题(序、注)
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通过“源活水清”的生活现象,意在说明什么哲理? 诗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肯定源头活水乃是方塘明净如镜的根本原因,据此,作者意在对读书之道作一个总结:只有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才能够明白事理,才能心明如镜。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6.赠友送别诗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二.巧分类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 写景抒情诗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客船等。特征:秋夜幽寂 凄冷。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孤独、愁绪满怀的情感。要注意从四方面入手:
①要概括诗中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②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③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爱国、爱情、乡愁、惜春、伤春等; ④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以抒情言志,或用衬托、对比手法,或用白描手法,或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写景抒情诗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景物特征:孤寂
表达技巧:拟人 作者情感:孤独、受冷落,寄情自然 读懂写景诗的方法
1.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写景常用的表达技巧。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即事感怀诗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2.后两句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加以说明。期待、失望、无聊、惆怅相互交织的情绪。由对客人的等待让读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原因,或者由作者“闲敲棋子”的细节描写想象作者内心的期望与失望交织的情感。
2.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分析即事感怀诗要注意: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
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注意“事”与“怀”结合点,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即事感怀诗常见的情感
1.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2.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闺怨诗、离别诗)如: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3.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4.或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5.或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或表现作者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远大报负。如屈原《离骚》。
7.或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咏物言志诗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事物特征:孤独;失群;哀伤;无人理解。
2.诗人情感:以孤雁自喻。体现了诗人孤独;失落;人生不得意、无人理解的哀伤之情。
3.咏物言志诗
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所咏事物的特征。2.体会作者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
3.表达技巧——象征、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拟人、比喻、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直写物象,绘形绘色,以求逼真传神;一是托物寓意,借题发挥,抒情言志。如《硕鼠》《江雪》《咏柳》。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 怀古咏史诗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用对比手法以强烈的反差抒写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反衬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要点: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怀古咏史诗 在怀古咏史诗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主要是凭吊历史遗迹,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历史事件,作者的胸襟怀抱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表现出来,这类作品多用典故,风格与感怀类似。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
汴河。隋炀帝时,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名的暴行。汴河怀古(其二)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第四句以“大禹治水的业绩”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但这样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统治阶级奢侈糜烂的生活予以批评。边塞征战诗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标题以及“马策、刀环”等也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第一句怨战事频繁,“朝朝”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3句怨气候酷寒,第4句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赏析边塞诗要注意:
①了解时代背景;②分析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
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B.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控诉战争痛苦;
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D.反映独具风格的塞外风光和塞外的风土人情。5.边塞征战诗
大漠、烽烟、长城、落日、黄沙等景物 赠友送别诗
谢亭送别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6.赠友送别诗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1.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送别诗往往写得风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和关切之心。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柳永的《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5.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鉴赏离别诗的方法
⑴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⑶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唐人送别的习俗1.折柳送别 2.唱歌送别3.饮酒饯别
折柳送别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白)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翔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李白)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远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思念故国,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角声、鸦鸣、柳、亭),或因梦寄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7.思乡怀远诗
山水田园诗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
把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写作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以此来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兴。诗人往往从山水中或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或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山居秋暝》。
特征有: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8.山水田园诗
三.析尾句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四.抓字词
六.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并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注意也要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就本诗的思想内容给出赏析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思乡怀人怀古伤今
长亭送别
怀才不遇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伤春悲秋
离愁别恨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二)建功报国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二)建功报国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思乡怀人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生活杂感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四)生活杂感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3.对别后生活的关切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思想内容应全面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词人就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原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4.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的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个别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借落花表达伤春伤别之情: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落花比喻表达诗人的骨气与情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坚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坦荡的胸怀、积极的精神
落花营造氛围,突出诗人的某种情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之夜的幽寂氛围同诗人内心的沉静纯净的互相契合。
A.描写了什么形象B.构成了什么意境C.抒发了什么情感D.表现了什么人格 鉴赏思想内容的步骤
1.看标题、作者、背景、注释;2.读两遍,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意; 3.抓住诗歌的意象(物),对诗歌进行理解;4.分析技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5.审清题干要求;6.根据要求,结合全诗意境组织语言表达。
“这句诗/这首诗运用了„„艺术手法,„„表达了„„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的一般基本步骤。
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问题是:①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②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合理;③对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的缺乏;④不会就诗论诗;⑤理解诗句不合语境或牵强附会;⑥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这些问题中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也有鉴赏要领与方法的问题。
(1)增强术语积累和题型意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审清题干,锁定解答切入点;
(3)按图索骥,调动知识积累和题型积累,明确步骤,规范组织答案;
(4)学会“化用”诗词中的词语和运用相关术语去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5)表述条理清晰、逻辑合理,书写整洁; 应对措施
借落花表达伤春伤别之情: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落花比喻表达诗人的骨气与情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坚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坦荡的胸怀、积极的精神
落花营造氛围,突出诗人的某种情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之夜的幽寂氛围同诗人内心的沉静纯净的互相契合。1.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涵谷关。御苑:皇家的宫院。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A.首联、颔联哪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B.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A.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B.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伤感情调。
关于送别诗的做法,有人归纳如下:
首联叙题意趣;颔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尾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病
牛(宋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2.概括下列诗歌思想感情。(不超过20字)
借牛写人,以牛自况。表现了诗人的失落隐忍、委屈愤懑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3.概括下列诗歌思想感情。(不超过20字)陇西行(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烈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三四句把现实与梦境虚实对比,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07诗歌鉴赏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诗词鉴赏选用的材料是清代陈维崧的《醉落魄
咏鹰》,设题两道,分别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指向明确。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
②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⑥轩举:昂扬貌。⑦汝:指鹰。(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海南)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
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2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住处,无关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江苏)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体说明。(4分)(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教学目标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技巧.学会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及鉴赏方法.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一、写景诗
二、咏物诗
三、思乡诗
四、边塞诗
五、怀古诗
六、感怀诗
七、山水诗
八、送别诗
九、哲理诗
十、闺怨诗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①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明确:景物: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①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②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明确: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①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明确:一句一景,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②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明确: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写作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
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作者是以“小松”自喻。2000 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鉴赏方法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
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⑴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边塞诗赏析要注意:①了解时代背景;②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第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3)风格――雄壮豪迈。(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四、常用的评析词语: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豪迈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英雄气概昂扬精神厌战情绪深切同情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
第三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教案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课时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学会鉴赏送别诗
3、说出并能熟练运用鉴赏送别诗的方法技巧 情感与态度: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探究
学习重点:熟练运用鉴赏送别诗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前提测评:
体会并说出下列送别诗的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二、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两题。
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涵谷关。御苑:皇家的宫院。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A、首联、颔联哪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B、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A、“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B、末联直抒胸臆,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三、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四、课后练习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
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和 不同之处。(4分)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4分)答:
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帐,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2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3分)2.第三句的比喻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3-4题。(6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朝雨”“杨柳”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3分)4.“更尽”的“更”和“无故人”表达了对朋友的什么感情?(3分)
答:1. 诗中通过杨柳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景色,以乐景写哀,反衬诗人送别友人的忧伤情怀。(评分景色1分,反衬手法1分,诗人情感1分)
2. 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3.“朝雨”还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忧伤心情。(1分)“杨柳”有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之意。因为杨柳一般象征离别折柳的留恋之情。(2分)4.“更”表示诗人劝酒的殷勤,表现诗人对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1分)“无故人”既写出远行者今后生活的孤单寂寞,(1分)也表达诗人对老朋友别后生活的牵挂与关怀。(1分)
诗歌鉴赏·训练二(送别诗)答案
1.“乐景”是由“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2分)“哀情”就是离别的哀伤情感,(2分)。以景色的美,反衬欢聚的难舍和离别的难堪(或分离的悲伤)。(2分)2.“微霜”“鸿雁”渲染了离别时肃杀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2分)3.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2分)教后感: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二、三课时
千古兴亡多少事——怀古咏史诗鉴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学会鉴赏怀古咏史诗
3、说出并能熟练运用鉴赏怀古咏史诗的方法技巧 情感与态度: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探究
学习重点:熟练运用鉴赏怀古咏史诗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前提测评:
分析下列诗歌中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例题解析:
把握作者的四种情感
第一类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的古墓了。盛衰之对比突出历史的幻灭感。
例题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 登石头城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这首诗歌结尾“伤心”二字因何而来?
参考答案:诗人登上石头城,想到从前这里的繁华显赫,这里曾发生的风云史事,看到今天的荒凉冷清,不禁生出昔盛今衰的“伤心”。第二类是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如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如南宋叶梦得的《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上片作者引入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典故,抒发对东晋谢安的赞叹,对南宋卞京残破的叹息。下片中的“怆遗情”、“桓筝”句又提到谢安晚年的另一典故。因为位高望众,加上小人拨弄是非,谢安与孝武帝发生了一些摩擦。在一次宴饮中,同僚桓伊奏古筝替谢安表达忠信之情,致使孝武帝很惭愧。诗人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离开中枢府,与谢安一样“怆遗情”、“东山老”,其壮志难酬的感伤虽有历史遮盖,还是从字里行间表露出来。例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书 愤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第三类是借古讽今,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例题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桃花曲
顾况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1)试分析诗中“魏帝”、“隋家天子”两个典故的作用。(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1)借古代亡国的教训,讽今朝君王安于享乐。(2)作者借象征的手法暗示如果不接受历史教训,唐王朝的繁盛终将像桃花随水流走那样亦将付之东流。
第四类是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过往,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杜牧的《赤壁》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如王安石的《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现王安石政治上崇尚法治的主张。著名的《明妃曲》二首,借歌咏王昭君和亲之事,隐约表达了封建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于此的复杂感情。例题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5(1)新颖的立意是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请你谈谈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2)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1)两首诗歌对西施的观点相同:国家的兴亡成败是有各种复杂因素的,不能将亡国的罪责加在一个女子身上。(2)罗诗以议论为主,开头摆明自己的观点,后两句运用反向证明的手法,推出世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崔诗,也是议论开篇,但是后两句借春水之急来为西施鸣不平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三、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1)简析“穷通”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2)整首词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统领全文。上篇主要写伊吕两人的前半生,所谓“穷”。下片写二人的后半生,所谓“通”。(2)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司空曙①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②,老作北朝臣。
[注]①司空曙,中唐诗人。仕途坎坷,长期迁谪。②庾开府:庾信,曾官开封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曾深受梁武帝器重。梁亡后,被迫仕于北朝,常常想念故国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有《伤心赋》、《哀江南赋》。
(1)
三、四句中诗人引入庾信的典故,用意何在?(2)简析“暗”字在诗歌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2)前两句写实。“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首先它描绘了昔日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而今只有道旁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 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的景象,又透露出此刻作者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沉重心情
四、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1)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2)杜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兴感之由。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尽力描写战争场面之酷烈,使周瑜形象再现纸上,表达了赞美仰慕之情。
2、自选《知能全真训练题》 教后感:
第四篇: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整理)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2.边塞征战诗
① 思想感情
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②语言风格
雄壮豪迈、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3.写景抒情诗
①思想感情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之心;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情怀;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伤感情怀。
②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正衬、反衬)、对比。③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4.怀古咏史诗
①思想感情
借古喻今,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感叹朝代兴亡变化,岁月流逝变幻;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以古人自比,怀古伤己,感慨个人遭遇,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表现出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5.送别诗
①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离愁别恨;或对友人劝勉、鼓励、安慰;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②送别诗的结构
送别诗一般都是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三、解读诗词的意象
1.抓住诗词中的特殊意象,领悟诗人的情感
①月——对月思亲;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边人的悲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②柳——以折柳表惜别;抒发离愁别绪;惜别怀远。折柳、《折杨柳》曲、《梅花落》等与柳作用相同。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③燕子——表春光美好,惜春之情;表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或代人传书,诉离情之苦;表现羁旅情愁,抒写漂泊流浪之苦。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过去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燕子,已经飞入平常的百姓家。表现诗人无限感慨世事的变化。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④草木繁盛或繁花盛开——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或伤春之情。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⑤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或悲秋。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⑥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高洁的品质。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⑦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或悲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以井边叶黄的梧桐起笔,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⑧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⑨鹧鸪鸟——离愁别绪或凄凉忧愁。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凄凉的鹧鸪声。
⑩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表现思归。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2.把握意象或色彩词,领悟诗人的情感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积极的意象(景物)抒发的是诗人美好愉悦的情感,消极的意象(景物)则表现的是孤寂悲凉的情感。暖色的词表现的是诗人美好愉悦的情感,冷色的词则表现的是悲凉凄苦的情感。
例:(2006年湖北卷,14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3.抓住写作的特殊日子,领悟诗人的情感
逢年过节等特殊的日子,常表现身在异乡的羁旅之愁,或思乡怀人。例:(2006年江苏卷,12题)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8分)
①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五、读诗词的注释
注释是命题者对考生的暗示,降低阅读的难度。
1.注释为考生提供诗词有关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暗示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间”这样的注解,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2.解释诗词的用典,暗示主旨。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涵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个人的感情趋向和愿望等。
例:(2008年全国卷Ⅱ,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①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在诗词的整体阅读时,以上几种方法可同时使用,从多方面来理解诗词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答题的语言表述模式
诗人塑造了(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的身份称谓。(分析)
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08年广东卷,10题)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⑪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⑫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二 分析内容(画面)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色的?
4.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答题技巧 1.解题步骤
①分联或分层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翻译诗句的内容)。
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2.答题语言表述模式
诗歌 联(先)描绘了一幅(翻译诗句的内容)的画面,联(再)描绘了一幅(翻译诗句的内容)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理想、志趣)。
三、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7年全国卷Ⅱ)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三 分析意境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氛围?
二、鉴赏知识积累
意境常用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荒凉寥落、凄清冷寂、苍凉凄美、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远辽阔、清新幽静、朦胧渺茫、孤独凄凉。
三、答题技巧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1.解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或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此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回答具体。2.答题表述模式:
诗歌(词)通过(特点+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出
意境,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理想、志趣)。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福建卷)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诗人通过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四 语言特色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二.鉴赏知识积累
语言特色常用答题术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平实质朴。三.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答题表述模式: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四.典型题例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2008年北京卷,12题)
①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②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简要分析。(4分)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8年重庆卷,12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五 字词鉴赏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为什么是此字?
4.此诗的某一句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哪一字更好,这什么?
5.前人认为,某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6.某词是全诗的关键(或诗眼),为什么?
二、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说明该字在诗句中所用的艺术手法。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字在诗句中中描绘的景象(画面)。③说明该字点明了景或物的特点,表达出的思想感情。2.答题表述模式
诗人用了
艺术手法,描写出了
景象(画面),点明了(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7年广东卷,10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诗人用“日暮”“月初白”等意象。描绘了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诗人以“眉”喻月,描绘出了月的形状,表现出月的清秀。以“镜”喻水,表现了兰溪水的清澈明净。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把情感寄寓于景物的描写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诗人通过描写离别之景,表现了离别时的悲伤。
托物言志:多用于咏物诗中,将个人之“志”(思想品质)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是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①以动衬静,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②乐哀相衬。③声寂相衬,如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以马的嘶鸣衬寂静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之境;设想之境。如: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先写除夕之夜游子“不眠”,实写。后一联想象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把深挚的思乡情思抒发的更加婉曲含蓄。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动静结合: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三.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简要说明手法。③手法内容上的作用:描写了„„景象;表现了„„特点;营造„„意境;抒发了„„感情。
④手法本身的作用。2.答题表述模式
手法+说明+作用。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试题。(2008年上海卷,14题)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卷,14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七 鉴赏诗句型
一、提问方式
1.解释某联的意思。2.赏析某联。
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联的理解。
二、鉴赏知识积累
1.诗句的作用: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常见的思想内容: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远、讽喻抒怀、春恨秋悲、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3.常见的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三、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解释某联的含义。
②某联所用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并简要分析。③结合诗句阐释。
④点明内容作用:描写了„„景象;表现了„„特点;营造„„意境;抒发了„„感情。
2.答题表述模式:
该联的意思是
,用
艺术手法,描绘出了
景象,烘托出了
意境,点明了
特点,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
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7年福建卷,9题)
①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的坚贞的情怀。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八 比较评价题型
一、提问方式
这种题型命题者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如果从作品的„„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2.这两首诗,在„„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3分)3.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在„„方面有什么不同。
二、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1)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异同。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先总体分析,再具体解析。2.答题表述模式
比较相同点:这两首诗(词)都运用了
手法(或都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