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自然科学教案
三年级自然科学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生动的教学,教育小学生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勤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乐于发现周围的自然科学现象,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内容:全堂课主要通过介绍三个自然科学知识,和学生进行科学讨论与交流,了解三个自然科学的原理,灵活的运用于生活,首先介绍台风的形成与影响,结合实际生活再了解生活中台风的危害和如何防御。第二个是关于猫能否分辨颜色的讨论,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猫分辨颜色情况。最后一个是关于气压的科学知识,通过将满杯水盖上纸倒置,观察水是否会溢出,了解日常的物理知识。整节课通过连接的三个小的科学常识完成。教学过程:
第一位同学关于台风知识的介绍: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
3、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4、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台风的危害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
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提示一 千万别下海游泳
台风来时海滩助潮涌,大浪极其凶猛,在海滩游泳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千万不要去下海。
提示二 请尽可能远离建筑工地
居民经过建筑工地时最好稍微保持点距离,因为有的工地围墙经过雨水渗透,可能会松动;还有一些围栏,也可能倒塌;一些散落在高楼上没有及时收集的材料,譬如钢管、榔头等,说不定会被风吹下;而有塔吊的地方,更要注意安全,因为如果风大,塔吊臂有可能会折断。还有些地方正在进行建筑立面整治,人们在经过脚手架时,最好绕行,不要往下面走。
提示三 一定要出行建议乘坐火车
在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一般受台风影响最大。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议不要自己开车,可以选择坐火车。
提示四 为了自己和他人安全请检查家中门窗阳台
台风来临前应将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切勿随意外出,家长关照自己孩子,居民用户应把门窗捆紧栓牢,特别应对铝合金门窗采取防护,确保安全。市民出行时请注意远离迎风门窗,不要在大树下躲雨或停留。、第二个同学关于猫分辨颜色的科学问题。
首先先问一些问题,猫能分辨颜色吗?有谁知道?有谁家养猫?喜欢猫吗?
其次进行教学,先公布答案,即猫不能分辨颜色,猫眼里的世界都是灰色的,不止是猫,所有的夜间哺乳动物都是这样的。那么猫白天干什么呢?它和猫头鹰一样睡觉咯,它做着它灰色的梦,梦里都是灰色的老鼠。所以才能在夜间抓到老鼠。还有,能分辨颜色的动物只有人,猿,猩猩,其他的只能分辨几种颜色,甚至什么都不能分辨,小朋友们明白了吗。第三个同学关于压力问题。
首先进行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满杯水倒置而不会溢出?当然没有盖子,水也是液态的。其次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再结合实验让同学们体会。
课程结束,进行总结。
第二篇:自然科学教案
自然科学教案
活动名称:科学工作—天气记录 教具构成:
教育目的: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2、对探索气象变化的奥秘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资料,丰富幼儿相关经验。
2、纸、笔、展板。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喜欢的天气。
三、数学工作内容—天气记录
1、介绍教具,并取来放在工作毯上。
2、谈话:《如何知道天气变化》
师:明天会不会下雨?怎样才知道天气会不会变化呢?除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天气变化,还有谁会告诉我们?
师:小动物知道天气在变化了,会有哪些反常的举动呢?
3、了解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之间的变化。幼儿翻看幼儿用书,同时听老师讲故事。
师: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知道要下雨啦。有哪些反常的举动呢?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回答。小结:燕子姐姐低低飞,青蛙哥哥呱呱叫,小鱼游到水面来,蚂蚁弟弟搬家忙,大雨马上要来啦!
4、讨论: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幼儿相互讨论自己的认识。
每组选一名幼儿在集体中介绍本组讨论的内容。
5、用展板介绍动物预报天气的情况。
请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知道的能预报天气的动物及它们预报天气的方法。根据展板内容有条理地讲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6、整理教具并归位。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活动名称:科学内容---画世界地图 教具构成:世界地图嵌板
教育目的:
1、提高孩子对地球的兴趣,了解洲和洋。
2、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活动准备:
1、世界地图嵌板
2、彩色铅笔、白色卡纸
3、七大洲、四大洋的标签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三、工作内容---画世界地图
1、将世界地图拼图端放到孩子面前。
2、介绍工作:画地图。
3、借助地图嵌板框在白色卡纸上画两个圆。
4、从世界地图里选择一块亚洲的生产工艺 图,将其放在左边的圆圈里(亚洲拼图在圆圈里位置应与其在地图里的位置对应),并画出轮廓。
5、请孩子用同样的方法画其他的洲。
6、请孩子在自制的地图上,贴上对应的标签。
7、用彩色铅笔给洲涂颜色,与拼图上洲的颜色相同。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活动名称:科学内容:世界地图拼图 教具构成:世界地图嵌板 活动目标:
1、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提高孩子对地球的兴趣。活动准备:
1、世界地图嵌板。
2、彩色地球仪。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
三、数学工作内容—世界地图拼图
1、出示彩色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2、教师拿起彩色地球仪说:“这个代表地球,当我们拥有了这个小小的地球模型,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看清楚地球的样子。然后把地球仪放在一边。
3、指着世界地图嵌板说:有时看平面的地球图会更方便一些。这是地球的平面图,分成两部分,左边是代表地球的西半球,右边是代表东半球。
4、从拼图上拿出亚洲部分,将其放在地球仪上的亚洲的位置比较。
5、这是平面的亚洲,它与地球仪上的亚洲是一样的。
6、将亚洲布放回地图中。
7、提问:请在拼图里找出南美洲,并与地球以上的南美洲配对。
8、请孩子一次从拼图里拿出其他大洲图片,与地球仪上的大洲进行配对。
9、在地球仪上,南极洲是一个整体,但在拼图中,南极洲被分为两个部分。那么南极洲到底是一个大陆还是两个大陆呢?
10、让我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大洲?大洲是一块还是两块?
11、大洲是有一块土地组成的,那么南极洲是一块还是两块呢?
12、南极洲是一块。
13、那为什么在拼图上南极洲是两块呢?
14、师:当人们将地球仪划分两个半球做成平面图时,为了顾全各个大洲的完整,因此从海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上划分,但到了地球的底部南极洲的时候,不得不把南极洲分成了两部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南极洲,真正的南极洲是一块完整的陆地。所以最好通过地球仪来观察南极洲。除了南极洲在拼图上页被分成了两部分,那么你们说亚洲是一块还是两块大陆呢?同理解释其他洲。
15、请个别幼儿来操作。
16、将教具收起来放到教具柜中。活动名称:科学内容:认识星座 教具构成:星座卡片 活动目标:
1、学习认识各种星座的形状和名称。
2、培养幼儿对星空的兴趣。活动准备:
1、圆形黑色垫布一块,白色图钉,托盘一个。
2、课前了解关于星座的传说及故事。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属相。
三、数学工作内容—认识星座
1、介绍教具,将教具轻轻的搬到工作毯上。
2、请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生日,教师告诉他:“尧尧,你的星座是白羊座,是由很多星星组成一只羊的形状。
3、把黑色垫布铺于工作毯中央,取白羊星座的图片放在垫布左边,将放有白色图钉的小盘放在垫布右边。
4、请尧尧从小盘中取出图钉,对照图片在垫布上摆出自己星座的形状。
5、教师讲述这个星座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兴趣。
6、依次把水瓶座、双鱼座、金牛座、巨蟹座、双子座、狮子座等摆出来。
7、将教具收起来放到教具柜中。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评论这
活动名称:科学内容---认识地球仪 教具构成:地球仪
教育目的:
1、了解构成地球的基本地形---陆地和水,认识和使用地球仪。
2、初步认识洲和洋,为下一步学习地理学做准备。
活动准备:
1、装有土壤的褐色瓶子、装有水的蓝色瓶子、空的白色瓶子各一个
2、手的缩微图
3、地球仪一个
4、地球、洲、洋的标签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三、工作内容---认识地球仪
1、老师分别将装有土壤、水、空气的三个瓶子放到孩子面前。
(1)师:小朋友,你们说这些瓶子里都有什么?这三个瓶子里有土壤、水、空气。(把以上材料放在一边)(2)师: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地球仪
2、认识地球仪。
(1)讨论“地球”这个词的意思。
(2)师:我们所看到陆地和水都只是地球的外部,而且我们每天看到的还都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整个地球呢?(幼儿进行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发言。)
(3)师:我们可以开车围绕它跑,还可以乘飞机围绕它飞,这样做可以看到地球更多的部分。但是仍不能看到全部地球。地球太大了,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
(4)出示手的缩微图,师:“画手的轮廓图时,我把它缩小了,这样就能把它画在小纸上。”
(5)把地球仪放到幼儿面前,师:“如果我想一次看到整个地球,就可以按照它的样子把它缩小,制作成一个模型,这样就能看到全部了。”
老师指着地球仪:“这叫地球仪,它不是真实的地球,只是地球的一个模型。当我们转动地球仪时,我们能看到地球的各个部分。”(教师转动地球仪并请幼儿观察。)师:“你们看到了什么?(鼓励孩子讨论他们看观察到的东西,)
(6)师:“你们知道这些蓝色的区域在地球仪上代表什么吗?(教师用蓝色瓶子里的水做提示,进行引导孩子。)
师:“地球仪上的蓝色区域代表的是水。”
(7)师:“你们说这些褐色的区域在地球仪上代表什么?(用装有土壤的褐色瓶子引导)师:“褐色的区域在地球仪上代表陆地。
(8)师:“虽然我们看不到,但地球的四周都被空气包围着。”(用空的白色瓶子做提示。)
(9)师:“地球上有广阔的陆地,我们给每一片陆地起一个名字---洲。请小朋友指出一个洲。(请每个幼儿分别指出一个洲)
(10)师:“一大片水的区域我们叫做 „洋‟。
(11)给幼儿发“地球(globe)”“洲(conti-nent)”“洋(ocean)”的标签,让他们配对。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活动名称:科学内容---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 教具构成:八大行星嵌板
教育目的:
1、认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名称;学习八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2、培养幼儿从小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地球图片,八大行星的嵌板、太阳系图片; 各星球字卡及图片
2、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太阳系轨道图
3、太阳系轨道运转视频。
4、家长和孩子共同查阅太阳系资料的前经验。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三、工作内容---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
1、观看地球的照片——美丽的地球。
(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地球上有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地球的家在哪里?师 :对了,我们要保护它、珍爱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有一个很美丽、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阳系,地球在这个家里排行第三,她有八个兄弟姐妹。哪八个呢?
(2)师:你想知道这九个兄弟姐妹在太阳系的位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认识太阳系 及排列顺序。
(1)看太阳系轨道运转视频。师:太阳系有哪几个兄弟姐妹?他们有什么特点?分别在什么位置?(2)师出示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依次向幼儿介绍八大行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字卡,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
太阳:是这个家的妈妈,是主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在太阳系家中的所有天体宝宝都围绕着它运动,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条轨道上住着水星大哥,他呀,动作最慢,是距离太阳妈妈最近的行星。金星:在第二条轨道上住着金星姐姐,是最爱干净的一个。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条轨道上,是宇宙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个天体。
火星:第四条轨道上住着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边。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条轨道上,是太阳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个,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还不够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条轨道上,她最喜欢漂亮了,老戴着一个美丽的光环。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条轨道上,是最乖的一个。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住在第八条轨道上,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样,最不怕冷了。因为他们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摄氏度以下呢?
3、出示八大行星的嵌板四个,请幼儿分四组给嵌板上的八大行星配上字卡,初步学习八大行星的位置。师:这是八大行星的轨道图,请小朋友看一看 八大行星的位置,把字卡放在相应的位置,比一比哪组最快?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活动名称:科学内容---人类骨骼的认识 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人体支架,初步了解骨骼名称和作用。
2、懂得用多种方法保护骨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骨骼生长发育。活动准备:
1、动物骨头:鱼骨头;骨骼支架图一幅;
2、提前家长与孩子介绍人的骨骼。活动过程:
(一)以动物骨骼引起幼儿兴趣。
(二)了解人体支架——骨骼。
1、找找说说哪儿有骨骼?(幼儿讨论)
有: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
2、结合图片共同整理,了解人体骨骼数量和有关名称。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3、各部位骨头有何作用。
讨论:(1)、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
(2)、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3)、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直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直立行走相适应呢?
(三)懂得保护骨骼多种方法。
喝牛奶、晒太阳、作运动、坐得直、站得稳等
活动名称:科学工作:物体的弹性 教具构成:
教育目的: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状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过许多弹性玩具(如皮球、羊角球、蹦蹦床等)。
2、皮球(要求气不能打得太足)、拉力器每组各3份;皮筋、棉花、橡皮泥、弹力球、玻璃弹子、纸每组1份。
3、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皮球、蹦蹦床真好玩
三、科学工作内容:物体的弹性
1、幼儿分组操作,初步感知物品的弹性。(每组幼儿皮球及拉力器各3个)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许多的东西,现在请你们来玩一玩,边玩边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在你们用力的情况下会有什么变化?(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请个别幼儿回答)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幼儿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因为皮球和拉力器这两样东西都是有弹性的。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弹性物品呢?(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所谓弹性物品就是当它受力时,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2、比较尝试,巩固对弹性物品的认识。
(1)出示皮筋、棉花、橡皮泥、弹力球、玻璃弹子、纸,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然后把它记录在“你想会怎么样”这个格子下面,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然后教师边出示物品,边问幼儿这是什么,然后把它记录下来,要注意引导幼儿不要大声说,自己在脑子里想,然后做记录)(2)实验验证,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师:好,刚刚每位小朋友都猜过了,也做了记录,那现在我们就来实际动手操作,看看与你们开始猜得有什么不一样。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组东西,这些东西与老师这里的东西是 一样的,每个小朋友都要动手玩玩每件东西,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写在“实际怎么样”这个格子下面。如果你们玩后发现它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发现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然后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
先请幼儿自己去找一位小伙伴向他讲述自己的发现,然后请个别幼儿在全体幼儿面前进行讲述(这时可要求幼儿边演示边讲述)
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弹性物品?你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蹦蹦床、轮胎、皮球、羊角球、松紧裤带、袜子、皮筋……)
4、整理教具,活动结束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活动名称:科学内容---种子的传播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感受大自然事物间的有趣又密切的关系。
2、感知种子的外形特征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类。
3、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
1、请幼儿事先收集、了解种子传播的相关知识和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小伞兵和小刺猬》
讲述故事并提问:谁是小伞兵?小刺猬又是谁呢?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翻阅幼儿用书,再次欣赏故事。
教师: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苍耳能用蒲公英那样的方法传播自己吗?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3、了解种子传播的多种方式。
提问:植物除了依靠风和动物来传播自己的种子外还会用什么方法传播呢? 请幼儿分组交流自己带来的图片、资料,相互介绍关于种子的各种传播方式。
教师运用教学挂图,集体小结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植物的种子有多种传播方式,有的靠风,如蒲公英;有的靠水,如椰树上的椰果成熟了落在海水中顺水漂流,落在海滩上安家;有的是自身弹射,如凤仙花;大多数的种子是靠人或动物来进行传播,如苍耳。
4、初步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按其传播方式进行分类。出示多种植物种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种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你认识这些种子吗?它们长得什么样?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的呢?为什么? 引导幼儿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按其传播方式进行分类。活动名称:科学内容---各种各样的种子食物 活动目标:
1、了结种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种子食品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
2、愿意用自己的方式统计种子食品。
3、乐意与同伴分享种子食品,体验分享的乐趣。活动准备:
1、请幼儿和父母在家自制一份种子食品带入园。
2、幼儿用书、记录表、笔。活动过程:
1、进一步了解种子的作用,知道种子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1)组织讨论:你知道哪些种子?种子有什么用?(2)教师:假设世界没有了植物,没有了种子,会怎么样?
(3)教师:你知道哪些种子是可以食用的?引导幼儿列举可以食用的种子种类:如稻、谷、豆······(4)小结:种子除了可以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食用,它是我们食物的主要来源。
2、幼儿介绍自己所带来的种子食品,感知种子食品的丰富性。
(1)教师:种子可以做各种食品,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种子食品,说说用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2)你还知道哪些种子食品?
(3)关于种子食品,你还有哪些问题?蛋糕是不是种子食品?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许多食品是用加工过的种子制作的。
(4)阅读幼儿用书,判断并在种子食品下打钩。
3、品尝种子食品,并进行统计。
(1)请幼儿将自己带的种子食品放在桌上,布置种子食品展览,提醒幼儿分类摆放。
(2)教师:大家先统计这里一共有多少种种子食品,然后可以品尝一下每种种子食品,再将你自己喜欢的种子食品记录在记录单上。
(3)请幼儿自由记录及选取种子食品进行品尝。
4、讲评记录结束。活动名称:科学工作: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教具构成: 教育目的:
1、乐意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尝试按吃的不同部位对蔬菜进行分类。
2、自己设计蔬菜汤配料表,感受做小厨师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家长带领幼儿参观过菜场、幼儿已经收集了有关蔬菜的各种知识。
2、蔬菜若干(幼儿自备、教师准备)、分类筐、蔬菜自选车、菜篮、记录(笔、表格)。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三、科学工作内容:
1、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
(1)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蔬菜,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介绍。(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带来的蔬菜。(3)请个别交流,鼓励幼儿说说蔬菜的样子。
2、幼儿按照吃的不同部位进行分类。
(1)师:你们爱吃的蔬菜品种真多,看看老师喜欢吃什么?(出示萝卜)(2)引导幼儿讨论萝卜吃它的什么部位?
(3)幼儿相互讨论自己带来的蔬菜,初步了解蔬菜吃的不同部位。
(4)幼儿动手把自己带来的蔬菜进行归类。(放到老师准备好的标有(根、茎/叶、花、果、种子)标志的篮筐。
(5)纠错、小结,看看有没有找错家的蔬菜宝宝?为什么?
3、幼儿设计蔬菜汤配料表。
(1)教师提议制定一份蔬菜汤配料表,激发幼儿制作蔬菜汤的兴趣。
师:我们喝到的蔬菜汤都是大人为我们制定的,今天我们自己来做小厨师,做一份自己喜欢的蔬菜汤,怎么样?
(2)引导幼儿理解并确定蔬菜汤配料表的设计要求。植物部位
加工前形状
加工后形状 根
茎/叶 花
果
种子
(3)幼儿两两结伴,选择蔬菜。商量讨论菜名,边在自选车上选择蔬菜。同时把选择的蔬菜对应画在表格中,可以根据需要,一格多选或不选。(4)幼儿动手制作蔬菜汤。
4、介绍自己的蔬菜汤
教师提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制作的蔬菜汤的所选原料、菜名、味道、及营养价值来进行介绍。
6、整理教具,集体活动结束。
评论这张
活动名称:科学工作:种子藏在哪里 教具构成: 教育目的:
1、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种子的形状与特征。
2、乐于探索,会比较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并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苹果、香蕉、橘子、西瓜、南瓜、稻子、西红柿、葡萄等种子及果实的图片
2、南瓜、稻子、花生等种子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秋天收获的果实
三、科学工作内容:种子藏在哪里
1、介绍活动名称与使用教具,并将教具端放于桌上。
2、认识一些植物的种子。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有些什么?师:你看到了哪些种子?(西瓜籽、绿豆、豇豆、南瓜籽……)
3、看图片,帮助孩子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
老师与幼儿一起看图片,认识各种果实的种子都是什么形状,以及它有什么特征。
4、操作找种子
师: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蔬菜和水果,要请你们用自己的小眼睛找找看,他们有没有种子,找到后,看一看,和同伴说一说,种子它藏在哪里?是什么样?
①幼儿自由探索: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葡萄、西瓜、香蕉的种子 ②操作活动:种子和果实匹配。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小卡片,上面有各种果实,旁边有各种种子,请你们给这些果实找种子,找到后把种子贴在果实的下面
6、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活动名称:科学工作:月亮的变化 教具构成:月球相位三步卡一套。教育目的:
1、初步了解各种月相,指导月亮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培养宇宙观及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家长在晚上带孩子对月亮连续观察一个月并做记录,孩子看到月亮大小有规律地变化。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三、科学工作内容:月亮的变化
1、将装有月球相位三步卡的托盘放在右下方。
2、教师拿出所有的控制卡,并沿工作毯水平摆放,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月亮吗?
3、教师把图片和标签卡分发给孩子们。
4、教师指着新月的错误控制卡问:“哪位小朋友有这张图片的标签卡?请放在图片的下面。
5、孩子进行图片配对,并复述名称。
6、将所有的标签卡与图片配对。
7、进行三段式教学认识月亮相位: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
8、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活动名称:科学工作:各国国旗 教具构成:世界地图及国旗 教育目的:
1、认识各国国旗。
2、开阔幼儿的眼界。活动准备:世界地图及国旗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中国国旗
三、科学工作内容:各国国旗
1、介绍活动名称,将教具端放到桌上。
2、把国旗散置在桌子上,把国旗按洲分类摆放,教师介绍国旗与地图的配对,从自己的国家和洲开始。
3、教师示范并说明:教具后面有国家名称,小朋友可以对照后面的图案和名称来插国旗。
4、教师带领幼儿边插边认识各国国旗,教师可先提示各国国旗的特征,比如:中国国旗有五个五角星,加拿大国旗有一个枫树叶等等,帮助幼儿记忆。
5、请幼儿重复操作。
6、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活动名称:科学内容---认识时间(周、月、年)教具构成:周、月卡片
教育目的:
1、使幼儿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周有七天。
2、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活动准备:周、月卡片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复习昨天、今天、明天
三、工作内容----认识时间(周、月、年)
1、介绍活动名称,将教具端放到工作毯上。
2、教师展示教具:一周有七天,分别是星期
一、星期
二、星期
三、星期
四、星期
五、星期
六、星期日。
3、游戏:我是星期几值日生。
4、教师展示教具:一年有12个月,分别是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5、游戏:“过生日”
(1)、教师念儿歌:苹果、桃子和李子,你的生日在几月?被请的幼儿回答:在此月的所有幼儿都站起来。其他幼儿共同说:“生日快乐”。
17(2)、游戏反复进行玩。
6、整理教具,幼儿自由工作。活动名称:中班科学---形状的稳定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记录活动,让幼儿感知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一种形状,而四边形等形状会变形。2.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培养细心操作的习惯。
3.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就是利用了形状的稳定或不稳定性原理。
活动准备: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每组若干,筷子、橡皮筋、记录表若干,录像,(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照相机三角架等制作的)稳定性的课件。活动过程
1.看录像,以自动伸缩门的事例引出课题。
“这个小区的大门能自动拉长、缩短,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通电了。” “门有弹性。”
“我看到门那边有个平行四边形,本来是大的,门开的时候就变小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试验,看看是怎么回事。”
(幼儿可能还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不过,对于伸缩门的好奇使他们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2.教师出示用橡皮筋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形状,然后进行拉、挤,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个正方形我一拉就变成扁扁的了。” “我拉不动三角形,三角形很牢。”
小结:原来四边形是会变形的,不是很牢固,而三角形不会变形,是最牢固的。
3.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要求:操作后,在稳定的形状后面打勾,不稳定的形状后面打叉。还可以运用老师提供的橡皮筋和筷子,制作不同的形状,看看这些形状是否稳定,也在表中记录下来。然后请幼儿操作,教师重点对幼儿在记录和绕线中出现的困难加以引导和帮助。
(幼儿基本都能分辨出什么形状稳定,什么形状不稳定,并对制作各种形状非常感兴趣,可能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只有一小部分幼儿能独立地用橡皮筋将筷子连成五边形、六边形,而且发现这些图形也都不稳定。)4.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自己做了一个什么形状,是否稳定。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引导幼儿再次操作:怎样可以使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也变得稳固。(1)引导幼儿讨论:只能再用筷子,怎样让四边形、五边形也变得牢固?
(2)幼儿操作,教师给予指导。(如果幼儿想不出办法,老师可以给幼儿以适当提醒或暗示,再让幼儿操作。)(3)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4)小结:用筷子把四边形或五边形变成几个三角形就变得牢固了。
6.请幼儿联系生活,说说什么东西的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师:上次我们看到的自动伸缩门,上面有一个个平行四边形,开门的时候,平行四边形变窄,关门的时候又变宽了,非常方便。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三角形稳定、四边形不稳定的原理吗? 7.看图片,了解相关知识(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照相机三角架等课件)。
(看了课件,幼儿了解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利用了形状的稳定和不稳定性,感到非常好奇,为课后的延伸活动奠定了基础。)延伸活动
师:这个三角形本领这么大,真神奇啊!小朋友可以在幼儿园、在回家路上、在家里面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也用到了三角形的这个本领,如果你们找到了再来告诉老师,好吗?
1.请幼儿平时多注意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2.在探索区提供筷子和橡皮筋,供幼儿继续探索形状的奥秘。
第三篇:自然科学教案
自然科学教案
一.课题:自然科学 二.教学目的:
1、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的某些有趣的生活特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与了解。
2、掌握地震知识和逃生技能,提高学生在灾害面前的应急能力。
3、了解日本核辐射事件和核辐射的防护措施,增强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一个课时 五.教学重点:
1、传授切合学生自身的地震逃生技能
2、讲解核辐射对生活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3、引导学生多关注自然界现象 六.教学难点:
1、地震知识的掌握
2、核电站的工作流程和核辐射的影响过程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主要讲…….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听说过含羞草……(讲述动植物中有趣的现象)(10分钟左右)(过渡)人类是最有智慧的动物,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小看动物的能力。在地震来临的前夕,动物们总是会有某些特殊的举动。(例如…..)
现在老师跟你们讲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哪个同学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有奖,同学们举手示意就好。(知识点的竞答和后者我对其他知识点的补充与逃生技能的讲授(有趣的、生动的)。(16分钟左右)
同学们知道最近日本的核辐射事件吗?不知道这件事有没有影响你们生活呢?现在由老师说一下这个事件吧(……..)(13分钟左右)(归纳总结)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那么多自然科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1~2分钟)
八、作业处理:(无)
九、板书设计:
自然科学
1、动植物的有趣生活特性 …….2、地震知识和逃生技巧 逃生技巧:
1、2、….3、日本核辐射事件
十、教具:多媒体
第四篇: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
科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小车的运动 教科书说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都有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课前准备: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秒表、小桥模型、测力计、钩码 “我们的表现”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1)组织游戏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师生交流游戏规则。注意安全。(2)交流反思谈话: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使劲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2、探究活动活动一:探究推和拉都是力(1)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地有效。全班交流。教师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介绍给大家?(2)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谈话: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谈话: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学生汇报交流。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总结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他们的发现与推理、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² 活动二:我们来玩小车(1)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提出问题:小车运动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预测: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
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小车的运动快慢,但是这些专题我们不可能都研究,我们要选择一下。设计探究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把钩码当成小车的拉力,改变小车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受到不同的拉力,测量通过相同的距离时所用的时间。给学生树立控制变量的思想。“探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因素”实验记录我的实验记录
拉力(用垫圈的个数表示大小)小车运动的时间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时间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我们的发现拉力越大,物体运动的越快,拉力越小,物体运动越慢。(2)推力和拉力是有方向的 引出活动内容:教师谈话: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
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教学准备: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没穿)的同学。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长)头发的同学。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女生)的同学。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
19、蚂蚁)
三、探究新知。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8、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巩固训练: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为什么说它
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五、制作昆虫模型。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学生制作,教师巡视。展示表扬。
五、小结。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那些收获?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
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师:课件: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教后反思: 20、它们都是鸟教学目标:1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2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3 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教学重难点:1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2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3 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活动一: 观察鸟的特征
1、学生观察鸟:教师:你认识那些鸟?它们有什么特征?鸟有什么特征?
2、布置探究任务:我们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组探究.教师及时地提示学生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3、学生进行交流:你观察了那些鸟?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将课本的观察记录表填写好.学生进行比较归纳.4、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我们观察的这些鸟有哪些相同之处?
5、学生交流:
6、总结:像鸡、鸽子、喜鹊这样,身体表面有羽毛的卵生动物都是鸟.7、教师出示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是鸟? 活动二: 保护我们的朋友-----鸟1 讨论:有人说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 交流.3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鸟呢? 4 交流:保护鸟巢,留住我们的朋友,不打鸟.自由活动:教师:我们来组织一个鸟类展示会吧.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些鸟类的图片或其他展示作品.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准备,3、展示作品.拓展活动:教师:我们来组织一次爱鸟护鸟的活动吧.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爱鸟护鸟活动.教后反思:
21、猫和兔
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长毛,小动物吃奶是重点)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是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观察猫的走、跑、蹿,以及上树时的运动状态。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小猫、小兔各一只(或猫和兔的标本若干个)。猫和兔的挂图、幻灯片。学生准备:有关猫和兔的图片或照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提问: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鸽子的身体分几部分? 2.讲述:在以前的自然课里,我们学习了金鱼、青蛙、蚂蚁、蟋蟀、鸽子、鹰等动物的一些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再来观察两种动物——猫和兔。(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观察猫的外形(1)讲述观察目的:我们来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讨论观察方法:①讨论:根据我们以前观察金鱼、青蛙、蚂蚁和蟋蟀等动物的经验说一说,要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观察?②教师小结:在观察猫的时候,也应该像观察青蛙、蚂蚁等动物那样,先看一看猫的整个身体是什么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依次观察各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长有什么等等。(3)学生观察(4)汇报观察结果:猫的身体分几部分?猫的全身长有什么?(5)教师小结:(出示标有猫的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挂图,或者用观察时使用的小猫。)猫的身上长有毛,毛的颜色各种各样,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6)学生复述:猫身体的外形特征(要求能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表述)。(7)指导学生观察猫身体的各个部分①讲解观察重点:我们已经知道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下面就按顺序观察这五个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长短大小
如何,上面长有什么等等。②小组观察、讨论。③汇报观察结果。④教师小结:(重点总结猫的牙、舌和足的特征)猫的嘴里有尖锐的牙齿,有长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缩,在脚掌上长有肉垫。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1)观察猫的行走①讲解观察目的和要求: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猫是怎样走路的?(观察活猫走路有困难,也可以观察图片或幻灯片等)②学生观察、讨论。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汇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边表述,边表演。)④教师小结:猫在走路的时候,主要是靠腿和脚。猫在行走时,脚的移动规律是:如果右前脚先向前迈步,左后脚就会跟着往前走,接着是左前脚向前迈步,右后脚就会跟着向前走。(2)观察猫的奔跑①讲解观察目的要求: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猫是怎样奔跑的? ②学生观察、讨论。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④教师小结奔跑是猫最快的一种运动方法。奔跑时,猫的四只脚常常是只有一只与地面接触,甚至是四只脚一起离地。猫在奔跑时,四只脚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接上述步骤研究猫怎样蹿(往高处跳)?猫怎样爬树?研究猫的运动,不要求学生记住猫的运动规律,只是给儿童打开一个思路,引起他们以后随时注意观察各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兴趣。3.指导学生观察猫的食性(1)谈话:猫吃什么?怎么吃?(让儿童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教师根据情况再加以补充。)
(2)讲述:小猫刚生下来时,还不会吃食物,是靠吃猫**的奶长大的。猫长大后能吃鱼和老鼠。猫吃食物时,用爪子帮助,用牙咬肉,用舌头舔骨头。猫捉老鼠时,先用耳朵听,再用眼睛看,然后轻轻走近老鼠,突然一扑,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真是个捕鼠能手!(3)讨论:猫为什么能成为捕鼠能手?它的身体有哪些适于捕鼠的特点?(4)讲述:老鼠常常晚上出来寻找食物。猫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变得又大又圆,能看清出来寻食的老鼠。猫的耳壳能转动,能随时转向声音的来处,可以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猫的牙齿锐利,便于吃肉,舌头上长有倒刺,能把骨头上的肉舔光。猫的爪子很尖锐,可以伸缩,脚掌上有肉垫,猫走路时把爪子缩回,走路没有声音。猫有这些特点,所以能成为捕鼠能手,我们要爱护它。4.指导学生观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出示兔的标本或挂图,也可以看课本第24页插图。)(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看见过兔吗?(2)小组讨论:兔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3)汇报讨论结果。(4)小结:兔的外形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全身长毛。兔的运动方式是:跳着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时候吃奶,长大了吃青草、蔬菜。5.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要时间允许,学生能够接受,可以组织学生对猫和兔进行比较。(1)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①讲解比较重点:我们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外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④教师小结:猫的尾巴长,兔的尾巴短。猫的四肢长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猫和兔身体表面的主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猫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长。猫的嘴唇没有裂开,犬齿和臼齿发达,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间裂开,门齿发达,舌上没有倒刺。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猫吃鱼和肉,免吃青草、青菜。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兔是“跳”着行走的。
(2)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①讲解比较重点。按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所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③汇报讨论结果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表面长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猫和兔都用奶喂小动物。教后反思:
22、多样的动物【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总结: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