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颁发的粤高法发[2000]25号《关于审理来料加工合同纠纷以及相关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
发文单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文
号:粤高法发[2000]25号 发布日期:2000-6-15 执行日期:2000-6-15
第一条 本意见所称来料加工合同及相关纠纷是指来料加工合同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定作方、承揽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和第三方产生的涉及来料加工合同履行的纠纷。
第二条 本意见中来料加工合同的港、澳、台当事人和外国当事人统称定作方,相对当事人统称承揽方。
第三条 由外贸(工贸)公司或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与定作方签订合同,承接来料加工业务,然后由其与国内加工企业建立委托加工关系或购销关系或代理关系的,外贸(工贸)公司或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与国内加工企业间的纠纷,适用国内加工承揽合同或购销合同或外贸代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 由外贸(工贸)公司或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与国内加工企业共同对外签订来料加工合同的,由合同各方共同承担和履行来料加工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
第五条 领取对外来料加工特准营业证后,定作方和承揽方在履行来料加工合同过程中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各自承担。
第六条 来料加工合同可以用书面形式或以双方认可的其他形式签订。
第七条 来料加工合同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或虽经审批但未领取对外来料加工特准营业证的,合同无效。
第八条 由不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国内加工企业违反有关规定直接与定作方签订的来料加工合同,原则上应认定无效。但合同经有关部门审批,加工企业已取得对外来料加工特准营业证,合同已实际履行的,双方当事人应受来料加工合同的约束。
第九条 当事人在来料加工合同或相关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因该合同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应告知当事人到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仲裁协议无效或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的除外。
第十条 当事人可以在来料加工合同及相关合同中协议选择法院管辖和解决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不得违反我国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规避我国强制性或禁止性的法律规定。
第十一条 来料加工合同纠纷案件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对在境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诉讼,则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确定管辖。
第十二条 定作方应依来料加工合同约定的日期交付原材料或机器、设备,迟延交付的,应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损失。
第十三条 定作方提供的原材料或机器、设备符合合同约定的,承揽方不得拒收,因承
揽方拒收导致定作方损失的,应由承揽方赔偿或依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四条 合同约定原材料或机器、设备以离岸口岸的品质、数量证书为准的,如当事人之间对证书认定的品质、质量有异议,可请求法定检验机关检验。合同约定以到达地的品质、质量证书为准的,应以到达地商检机构出具的品质、数量证书作为确认品质、质量的依据。原材料或机器、设备经检验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应由定作方自行处理,并承担违约责任或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
第十五条 原材料验收应在约定时间内进行,如原材料未在约定时间内验收,且根据加工定作物或其他方式无法确认原材料质量是不合格的,视为合格。
第十六条 承揽方的原材料损耗超过合同约定的损耗率的,应承担违约责任或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但约定的损耗率明显不合理的除外。
第十七条 认定定作物质量应以合同约定的质量、规格要求和技术标准或封存的样品为依据。
如系定作方提供原料不合格导致定作物质量问题,责任由定作方自负。如双方对原材料质量、规格未有争议,定作方已派有关技术人员或主要管理人员常驻加工企业指导生产和监督质量的,对其派驻人员同意出厂的产品,应视为合格产品。
定作方如发现接收的定作物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应在合同约定的索赔期内向承揽方提出索赔,超出该期限索赔的,其请求不予支持。
已出境且经过离岸口岸商检机构检验合格的定作物应视为合格定作物。
第十八条 由承揽方提供技术和工艺,导致定作物质量不合格的,由承揽方承担责任。质量不合格,应以双方确认为准。双方有争议的,可共同委托有关专业部门鉴定或由法院指定的法定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定作物质量不合格,构成重大违约的,定作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承担违约责任或请求赔偿损失。
第十九条 每次交付定作物的日期,应以双方约定为准。承揽方实际交付定作物的日期,以承揽方通知的提取日期为准,但必须留给定作方必要的在途时间。迟延交货的,承揽方应赔偿定作方因此遭受的直接损失和预期利益损失。提前交付定作物的,定作方有权拒收。
第二十条 定作方无故拒绝或迟延接收定作物的,应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承揽方因此遭受的损失。在此期间,该定作物遭受意外损坏或灭失的,由定作方承担该损失。
第二十一条 定作方应依来料加工合同约定日期支付工缴费,逾期支付的,应承担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或赔偿迟延付款滞纳金。
第二十二条 购销原材料或机器、设备纠纷发生于定作方和供应商之间的,应由定作方单方自行与供应商共同处理。承揽方不承担此种行为的责任。
如果购销双方没有书面购销合同,有来料加工企业或承揽方的签收单为购销原材料或机器、设备的书面证据时,应根据定作方和承揽方之间是否有代理关系来确定责任承担。
第二十三条 定作方提供的机器、设备在来料加工合同明确约定由定作方有偿提供,由承揽方以工缴费的收入偿还其价款的,在来料加工合同中未明确是向第三方租赁的,或仅在海关登记备案时注明,第三方要求确认对机器、设备的所有权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十四条 来料加工合同约定由定作方无偿提供加工设备的,第三方要求确认对机器、设备的所有权的,可予受理,但申请查封该机器、设备的,应以不损害承揽方的利益为条件。因此给承揽方造成损失的,由定作方赔偿或采取补救措施。
在来料加工合同终止或双方同意清算之前,定作方或承揽方擅自将机器、设备抵押、转让、转租,致使相对方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 定作方因其内部股权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分得定作方无偿提供的机器、设备或履行来料加工合同的原材料或其他财产的,不应支持。
第二十六条 来料加工合同虽然约定由承揽方负责加工,但实际成立的领取对外来料加工特准营业证的来料加工企业是由定作方经营、管理,由承揽方出租场地、厂房给定作方,承揽方亦参与管理的,定作方违反有关规定,以来料加工企业名义对外产生的债务,由定作方自行承担。但来料加工合同中的承揽方应在收取的工缴费范围内承担补充清偿责任。
2000年6月15日
第二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意见(京高法发[2003]389号试行)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意见(试行)2003年12月24日
京高法发[2003]389号
为正确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并参照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当前我市法院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适用范围
1、本意见所称物业管理纠纷是指居住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或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因物业管理行为发生的民事纠纷。
现有居住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房使用人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形成物业服务合同关系的,该公房使用人的权利义务等同于前款中的业主。
2、不具有物业管理资质的单位(如村委会、自行管理公房的单位等)因提供物业服务与业主发生的纠纷,不适用本意见。如果争议的双方系平等主体的,按照一般的民事纠纷处理。
3、业主与业主之间、业主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民事纠纷,不适用本意见。
4、业主与业主团体(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之间因内部管理行为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应当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处理。
5、商业物业管理区域或特种物业管理区域内因物业管理行为发生的民事纠纷可参照适用本意见,但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二、关于管辖
6、当事人一方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造成另一方损害,发生违约与侵权竞合的,另一方可以选择提起违约之诉或者侵权之诉,由法院根据诉讼性质依法确定管辖。
三、关于诉讼主体
7、业主委员会于下列情形下可作为原告参加诉讼,以其主要负责人(主任或副主任)作为代表人:
(1)物业管理企业违反合同约定损害业主公共权益的;
(2)业主大会决定提前解除物业服务合同,物业管理企业拒绝退出的;
(3)物业服务合同终止时,物业管理企业拒绝将物业管理用房和《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资料移交给业主委员会的;
(4)其它损害全体业主公共权益的情形。
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应当符合法定程序。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由全体业主行使提起诉讼的权利。
8、业主委员会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业主要求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的,不予准许。
业主委员会起诉且法院已经受理后,业主又以相同的事实和理由起诉的,不予受理。
9、物业管理企业侵害的权益仅涉及单个业主或部分业主的,应当由单个业主或部分业主作为原告提起诉讼。
10、物业管理企业因业主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而起诉业主委员会或要求将业主委员会列为共同被告的,不予准许。
11、物业使用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为诉讼当事人:
(1)物业使用人与物业管理企业直接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的;
(2)物业使用人接受物业服务,已经与物业管理企业形成事实上的物业服务关系的;
(3)业主与物业使用人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
(4)物业使用人违反《物业管理条例》和业主公约的规定的。
在上述(3)、(4)情形下,业主可以列为共同被告。
12、因前期物业服务发生纠纷的,业主应以物业管理企业为被告。没有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的,应以实际提供物业服务的单位为被告。
四、关于物业服务合同的效力
13、物业管理企业虽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具备国家规定的物业管理资质的,可以确认其所签物业服务合同的效力。
14、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委员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后,违规将物业服务全部转托给其他物业管理企业的,如果该转托行为已经公告且业主接受了物业服务的,应依公平原则确定业主向实际提供物业服务的物业管理企业支付适当的物业服务费用。
15、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内,当事人一方擅自解除合同的,另一方可以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物业服务合同到期后,双方没有解除合同并继续履行合同的,视为合同自动延续。
16、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后,单个业主或部分业主要求解除物业服务合同的,不予支持。
五、关于管理权纠纷
17、物业管理企业依据物业服务合同行使管理权。业主违反规定妨害物业管理秩序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予以制止,并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
18、物业管理企业违约或违规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营利,损害业主公共权益的,业主委员会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并返还收益。
19、业主在物业共用部位搭建自用设施,妨害物业管理秩序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要求业主排除妨碍,恢复原状,并赔偿相应损失。
20、业主在小区内饲养动物,构成妨害物业管理秩序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要求业主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危险等民事责任。
21、业主违反物业服务合同或业主公约的规定装修、装饰房屋,损害公用部位、公用设施设备或构成妨害物业管理秩序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六、关于管理费纠纷
2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业主可以要求减收物业服务费用或要求返还多交的物业服务费用:
(1)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和质量与合同约定标准差距明显的;
(2)物业管理企业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重复收费的。
23、业主因自身原因未居住房屋并以此为由要求减免物业服务费用的,一般不予支持。
24、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委员会虽未签订书面的物业服务合同,但业主事实上接受了物业服务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要求业主交纳相应的物业服务费用。
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的,法院可参照政府规定收费标准或同类物业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确定应交纳的物业服务费用。
25、业主拖欠物业服务费用,物业管理企业依据约定请求一并支付滞纳金的,应予支持。滞纳金数额过高的,可以依据欠费方的请求予以适当调整,调整后的滞纳金一般不应超过欠费金额。
26、审理追索物业服务费案件,应依照现行法律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但在适用诉讼时效时不宜过苛,除物业管理企业明显怠于行使权利的,可认定其在持续主张权利。
27、业主拖欠物业服务费用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七、关于代收代缴纠纷
28、业主拖欠公共性服务或特约服务等物业服务费用,物业管理企业应当通过合法途径进行追索。
物业管理企业采取停止供应电、水、气、热等方式催交物业服务费用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承担赔偿责任。
29、物业管理企业与电、水、气、热等供应部门因代收代缴发生争议,致使供应部门停止电、水、气、热等供应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业主有权选择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履行合同义务,并赔偿损失。物业管理企业承担赔偿责任后,认为自己没有过错的,有权向有关责任人追偿。
30、物业管理区域实行整体供热的,部分业主要求停止供热并以此为由拒绝交纳供热费,不予支持。
八、关于管理责任纠纷
31、物业管理企业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或者提供服务不符合约定标准,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承担违约责任。
32、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有财物保管服务,在发生财物丢失或毁损时,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依保管义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物业服务合同没有约定财物保管服务,但物业管理企业在其职责范围内未尽到安全防范义务或未配置应有的安全防范设备,对财物丢失或毁损有过错的,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
33、物业管理企业在其物业管理区域内设有车辆泊位,并对停放的车辆收取泊位维护费用,在发生车辆丢失或毁损时,按照双方签订的停车管理服务协议确定赔偿责任。没有签订停车管理服务协议,物业管理企业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收费标准等因素合理确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34、物业管理企业或其聘请的施工人员在维修施工时,违反施工规章制度,不设置明示标志或不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造成业主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5、物业管理企业的受雇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给业主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6、因物业管理企业疏于管理,致使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娱乐、运动器材等公共设施存在不安全因素,造成业主在使用或靠近这些设施时受到伤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7、物业管理区域内发生电梯事故,造成业主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8、物业管理企业怠于行使管理职责,致使物业管理区域内发生火灾、水灾、物业坍塌等事故,造成业主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业主可以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9、第三人侵权造成业主人身或财产损害,受害人起诉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赔偿损失的,可根据物业管理企业是否履行保安职责或履行保安职责是否存在过错确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否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40、本意见自2004年1月1日起试行,并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解释。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第三篇:号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中止执行案件恢复执行的规定(试行)粤高法发[2007]26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中止执行案件恢复执行的规定(试行)》的通知(粤高法发[2007]26号)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广州海事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止执行案件的恢复执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执行工作管理,我院研究制定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中止执行案件恢复执行的规定(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贯彻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报告我院。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二○○七年十二月六日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中止执行案件恢复执行的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止执行案件的恢复执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全省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人民法院审查决定裁定中止执行案件是否恢复执行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裁定中止执行案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恢复执行:
(一)因申请执行人表示可延期执行而裁定中止执行,期满后申请执行人申请恢复执行的;
(二)因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而裁定中止执行后,已明确权利的继承人或义务继受人的;
(三)因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而裁定中止执行后,已确定权
利义务承受人的;
(四)因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案件而裁定中止执行后,不予宣告破产而裁定终结破产程序的,但在破产程序中因破产和解协议履行完毕而裁定终结破产程序的除外;
(五)因被执行人暂无可供执行财产而裁定中止执行后,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的;
(六)因执行标的物的权属争议而裁定中止执行后,执行标的物经其他法院或仲裁机构审理后,确认权属属于被执行人的;
(七)因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而裁定中止执行后,当事人的申请被驳回的;
(八)因仲裁裁决的被申请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不予执行请求而裁定中止执行后,被申请执行人不予执行的请求被驳回,或其提供担保已到期、已失效,或在担保期间内有转移财产等其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的;
(九)因提起再审而裁定中止执行后,再审生效裁判维持原审判决的;
(十)因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而裁定中止执行后,被执行人未履行到期的执行和解协议,申请执行人在法定期间内申请恢复执行的;
(十一)其他依法应当恢复执行的情形。
第四条 因被执行人暂无财产可供执行而裁定中止执行的,申请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或有明确的财产线索的,可以申请恢复执行。
第五条 因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而裁定中止执行的,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恢复执行。
第六条 适用本院粤高法发[1999]46号《裁定终结执行几类案件的暂行规定》而裁定终结执行的案件,申请人可以申请恢复执行,但金融机构等申请执行人自行申请终结或其债权已核销的除外。
第七条 除本规定第四条至第六条的情形外,案件中止执行后,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的,执行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恢复执行。
第八条 当事人申请恢复执行的,应向执行法院提交中止执行裁定书、申请书、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以及证明中止情形消失的有关证明材料。
第九条 委托执行的案件中止后,由委托法院审查是否恢复执行。
案件中止后被指定执行的,由受指定法院审查是否恢复执行。
第十条 各级法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专门审查恢复执行的合议庭或人员。该合议庭或人员可以配置在立案机构,也可以配置在执行部门。
没有前款规定的专门合议庭或人员的,申请人申请恢复执行属于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情形,应由原承办人以外的人员审查是否恢复执行。
其他情形的,由原承办人员或其他指定的执行人员审查是否恢复执行。
第十一条 申请人申请恢复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对其提供的财产线索进行必要的审查。
人民法院一般应在收齐申请人申请材料后七日内审查完毕。
审查期间,人民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控制性措施。
第十二条 审查人认为不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的,应当提请合议庭合议并层报批准。
不予恢复执行的,应当制作裁定书并送达申请人。申请人可以依法定程序提出异议、申请复议。
上级法院认为下级法院不予恢复执行错误的,下级法院应当根据上级法院的监督意见立即恢复执行。
第十三条 审查期间,申请人提供证据证明被执行人具有隐匿、转移、变卖、毁损、挥霍财产或有其他紧急情形的,执行法院可以在恢复执行前先行采取财产调查和控制措施。
第十四条 决定恢复执行的,应制作恢复执行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第十五条 恢复执行的案件,可以由原执行人员负责执行。原执行人员调离的,由原合议庭成员或另行指定的人员执行。
第十六条 恢复执行的案件,应当纳入执行案件流程管理。
第十七条 恢复执行的案件应在法定期限内执结。
依照本规定第十九条第一款恢复执行的案件,从恢复执行时开始起算执行期限。
第十八条 裁定中止时未作结案统计的案件在恢复执行后,因仍未发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发现的财产处理完毕仍不能偿还全部债务,或者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可以裁定中止执行并作结案统计。
恢复执行案件因其他情形裁定中止执行的,不得作结案统计,但应当计算工作量。
第十九条 依照本院《关于对适用中止执行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十条规定已作结案统计的裁定中止执行案件,以及本规定第六条的终结执行案件,决定恢复执行的,应当编立恢复执行案号,在原案号之后按恢复次数依次编立“恢字(次数)号”案号。
其他恢复执行的,使用原执行案号。
第二十条 编立恢复执行案号的执行案件执结后,应当装订子卷归入原执行案卷的母卷。
其他恢复执行的案件材料,不另行立卷,直接归入原执行案卷。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第四篇:粤高法发[2002]19号: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执行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三份文件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文号:粤高法发[2002]19号
发布日期:2002-6-7
执行日期:2002-6-7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广州海事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
现将《关于加强执行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关于协调执行争议案件若干规定》(试行)和《法院执行法律文书样式》(试行)
(一)等三份文件印发给你们试行,试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认真研究,并提出意见,及时报告我院。
二OO二年六月七日
关于加强执行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省执行工作的统一管理,强化执行监督,规范执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执行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及《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规定,结合我省执行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省法院对全省各级法院办理的执行案件实施监督,中级人民法院对所属基层人民法院办理的执行案件实施监督,均适用本规定。
执行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案件是否存在违法执行、消极执行和超期执行的情形进行审查并依法提出处理意见、指令执行法院纠正执行错误或者直接裁定纠正。
第三条 各中级人民法院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或合议庭,负责办理执行监督案件。基层法院执行局应设专人负责处理对违法执行、消极执行和超期执行的投诉。
第四条 省法院可以指令中级人民法院对所辖基层法院办理的执行个案进行监督。受指令的中级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省法院的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报告督办结果。
第五条 省法院指令中级人民法院对其所辖基层法院的案件实施指定执行、联合执行或提级执行的,该中级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指定执行、联合执行或提级执行。
第六条 立案监督的执行案件,上级法院可以用信函、电传通知执行法院到上级法院汇报案件的执行情况。情况紧急的,也可以用电话通知。执行法院应当依时派人参加。
第七条 上级法院可以采取通知执行法院到上级法院汇报、实地调查取证、召开听证会、调卷审查、听取汇报等方式对案件进行审查。
省法院在对基层法院办理的执行案件实施监督过程中,需要中级法院派员参与调查的,中级人民法院应当派员参加。
第八条 上级法院调卷审查或指定执行、提级执行的案件,执行法院必须在收到上级法院调卷函之日起五日内将执行卷宗送寄交上级法院。
第九条 上级法院指令自行纠正违法执行和错误执行行为的案件,执行法院必须在上级法院限定的期限内纠正。
第十条 执行法院在上级法院规定的期限内未自行纠正错误的,上级法院可以直接裁定纠正或指定其他法院执行。
第十一条 对于消极执行的案件,上级法院可以指令执行法院限期执结。
执行法院必须在上级法院限定的期限内执结,如需要以其它方式结案或因客观原因不能执结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将不能执结的原因报告上级法院。
第十二条 上级法院对下列案件可以裁定提级执行、联合执行或指定其它法院执行:
(一)超过法定执行期限仍未执结的案件;
(二)在上级法院规定的期限内未能执结的案件;
(三)未能按上级法院规定自行纠正错误的案件;
(四)因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干扰而难以执行的案件;
(五)上级法院认为应当联合执行、提级执行和指定有关法院执行的其它案件。第十三条 案件被指定或提级执行后,原执行法院有协助执行的义务。
第十四条 上级法院收到执行当事人、案外人的申诉,应当分别情况处理:
(一)需要发函督办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10日内发出督办函;
(二)需要提级执行、指定执行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裁定;提级执行的裁定,由院长批准;指定执行的裁定,由执行局(庭)长批准。
(三)因情况紧急,需要对下级法院的执行案件立即采取暂缓执行措施的,由执行局(庭)长报院长批准。
暂缓执行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应报院长批准;二次暂缓执行的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十五条 执行法院收到上级法院的调卷函后或原执行法院收到上级法院指定执行或提级执行的裁定后,未在10日内将卷宗送寄交给上级法院,或在上级法院通知汇报的时间内未到上级法院汇报而事前又未与上级法院经办人另商汇报时间的,上级法院应对责任人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对当事人或案外人不服下级法院驳回异议的通知,继续向上级法院申诉,请求监督的案件,上级法院立案后,应当调卷审查,一般应当召开听证会。
召开听证会之前,应将申诉书、听证通知书等文书送达听证参加人,并告知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以及听证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的权利义务等。
第十七条 对于消极执行的案件,上级法院可以对执行法院及其案件经办人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审查处理。
第十八条 对于错误执行而拒不按照上级法院的要求在限期内纠正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审查处理。
因执行错误而不能回转导致国家赔偿的案件,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四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在执行法院赔偿损失后,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关于协调执行争议案件若干规定(试行)
为规范全省法院执行争议案件协调工作,依法、公正执行,提高工作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制定本规定。协调案件管辖
第一条 省法院负责协调下列执行争议案件:
(一)本省法院在执行中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法院以及其他部门发生争议的案件;
(二)本省中级法院之间在执行中发生争议又协调不成的案件;
(三)下级法院与本省地级市以上有关国家机关对案件的执行发生争议又协调不成的案件;
(四)省法院认为需要协调的其它执行案件。
第二条 中级法院负责协调下列执行争议案件:
(一)本辖区内基层法院之间发生争议又协调不成的案件;
(二)本辖区内法院与有关地级市以下国家机关因执行案件发生的争议;
(三)需要中级法院协调的其它执行案件。
协调案件的程序
第三条 协调执行争议案件按分级协调,各负其责的原则进行。
(一)基层法院之间发生执行争议的,应当首先由双方法院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按下列情形处理:
(1)同属一中级法院辖区范围内的,由该中级法院负责协调解决;
(2)不同属一中级法院辖区范围的,应当先报请所属中级法院与对方中级法院协调解决;经中级法院协调仍然不成的,由中级法院提出协调处理意见,报请省法院协调。
(二)基层法院与本省内其它中级法院发生执行争议而协调不成的,应当先报请所属中院与对方协调解决;经中级法院协调仍然不成的,由中级法院提出协调处理意见,报请省法院协调。
(三)本省内中级法院之间发生执行争议的,应当首先由双方协调解决;协调不成的,再报请省法院协调。
(四)本省基层法院、中级法院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法院发生执行争议而协调未成的,应当逐级报请省法院与对方高级法院协调。
在执行中与其他机关发生执行争议的协调,按上述程序办理。
第四条 协调可采用当面协调或书面协调的方式进行。协调时双方法院应提供案件的基本情况和执行状况,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依据,并提出协调处理的意见。协调函中应给对方法院一个月的答复期限,逾期未答复或不能达成共识的可视为协调未成。
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法院可采用书面或主动上门协调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 在案件协调期间,争议双方法院应当维持案件争议标的物的现状,并按以下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未经争议双方法院协调一致或征得共同上级法院同意,任何一方法院不得对争议的标的物抢先处理。
(二)在当事人对争议的标的物可能转移等紧急情况下,可报请双方法院的共同上级法院同意后,对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性的执行措施。
(三)对发生争议不进行协调而先处理争议标的物的,上级法院可先行依法撤销有关执行措施后再行协调,由此产生的执行回转或赔偿责任,由抢先处理争议标的物的法院承担。
第六条 协调案件的协调处理意见,必须经合议庭合议并报主管院长批准。报送协调案件的要求
第七条 报送协调的案件应包括以下材料:
(一)请求协调报告。报告内容应包含案件的基本事实、执行过程、双方法院争议的要点、处理争议标的物所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依据以及协商未成的情况、双方的协调意见等。报告应加盖法院印章;
(二)执行依据以及与协调相关的其他法律文书;
(三)协调意见中的相关证据;
(四)上级法院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未按上述要求报送材料的,上级法院可视情退回案件,要求重报或补报。
第八条 上级法院收到报请协调案件法院的请求报告和材料后,应在十日内转给另一方争议法院,另一方法院应按第七条规定的要求报送材料。逾期不报送的,上级法院可按以下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未按上级法院指定的期限和要求报送材料、又不说明原因的法院,上级法院可认为该法院对争议的另一方法院已报送的事实和证据没有争议,并据已查明的事实作出协调处理意见。
(二)上级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指令有争议的下级法院携卷汇报情况,案情复杂、争议较大的可以举行听证会。
第九条 上级法院收到下级法院报送的协调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所报意见明显不当的,应当指令下级法院纠正,并将材料退回。
协调案件的办理期限第十条 协调案件应当在立案后三个月内办结。
第十一条 争议一方法院收到争议另一方法院要求协调的材料,应当从收到该协调材料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答复。
下级法院收到上级法院转交的协调材料,应当从收到该协调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上报情况及意见;上级法院有指定上报期限的,按指定的期限办理。
协调决定的执行
第十二条 上级法院收到争议一方法院请求协调的报告,认为情况紧急,争议另一方法院继续处理争议的标的物可能影响协调的,可先行通知该法院暂停处理争议的标的物,该法院应当执行。
第十三条 争议双方法院对争议达成一致解决意见的,应共同签署书面纪要,各自严格遵照执行。
第十四条 在案件协调期间,上级法院认为必要的,可以直接控制争议的标的物。第十五条 上级法院所作的协调决定,下级法院必须遵照执行,如经审判委员会讨论认为上级法院决定可能有误的,下级法院可在收到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审判委员会意见报上级法院复议。上级法院经复议仍维持原决定的,下级法院必须执行,不得拖延不办。
下级法院拖延不办的,上级法院可依法直接作出裁定撤销其错误执行措施,对案件提级或指定其他法院执行,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 在案件协调中发现原执行依据确有错误的,应当退回执行法院依法处理。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省法院负责解释。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