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野草起其他文章的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影的告别》
歌德 | 2013-08-09 14:20 《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将《秋夜》的内在矛盾更加形象化。
有我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可参看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信:“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6]
钱杏邨认为这一节叙述里“鲁迅把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恶习性完全暴露出来了……横在他面前的虽有很光明的出路,他要有所不乐意,他不愿去。”[7]
鲁迅对这种批评不以为然,鲁迅认为光明的出路不会这么就来到,这也是鲁迅远远深于创造社诸人的地方。影是鲁迅内心对话的一方,是内心彷徨的声音,李欧梵认为“影的形象显然是代表着诗人的另一自我,这是一种自喻的手法。影的两件赠品,黑暗和虚空,应视为不仅是影的自然属性,也是用以刻划诗人内心自我的隐喻的代称。”[8] 曾华鹏认为:摈弃梦幻,执着于现实却又无路可走;在孤独的彷徨中只能获得黑暗与虚无。决心由自己向黑暗作绝望的抗争,而为别人换得一线光明。这就是鲁迅所塑造的影的形象的基本特色。[9] 正如鲁迅说,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生了瞒和骗的文艺来,这不敢正视现实,这种现实应该是当下的现实。相信进化论在鲁迅只是理智上的认同,而从内心深处,他感觉最真切的倒是中国历史现实的轮回,万难改变,黑暗腐败。但既然理智认同将来,尽管将来还没有到来,但还是有这种认为将来会比现在好,青年胜过老年。问题是如果不从现在一点一滴做起,那将来怎么会来到呢?所以鲁迅强调现在,强调一点一滴的行动,抛弃幻想浪漫主义,这正是对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种反思。经过1912—1918的苦修,鲁迅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洞察到了惊人的深度,这是他抛弃幻想,做一点切实的工作的成因。
在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同一信中,鲁迅写道:“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在不过四百字的一篇短文里,彷徨、无地、黑暗、吞并、消灭、黄昏、黑夜、虚空这一类词共用了二十多次,其中黑暗就用了八次之多,遂加重了本文灰色暗淡的色彩。
但鲁迅也不知道路怎么走,因为中国太难改变了,这样感到黑暗与虚无,这是对启蒙的艰难的感应,内在情结不在于自我解脱,而在于对启蒙的执著与无助。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10]
1925年5月30日给许广平的信中说:“你的反抗是为了希望光明的到来罢?我想,一定是如此的。但我的反抗却不不过是与黑暗捣乱。”[11]
这样,鲁迅就不惮被黑暗吞没。
鲁迅《野草》赏析《希望》
歌德 | 2013-08-09 14:20 《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南腔北洞集·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12] 孙玉石认为“他引用裴多菲的诗否定了欺骗人心的„希望‟,又用裴多菲另一句诗否定了消蚀人心的绝望。但从全篇的文字来看,他所否定的,并不是通过革命斗争的要达到的光明未来的希望,而是故意用来填补空虚的,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13]
夏济安分析道:“鲁迅未能以他对非意识世界的认识写出一部杰作也许是由于他的恐想,他太热衷于摆脱这类梦境的挣扎了,他对于启蒙运动的信念并不曾真正驱散黑暗,但它可以作为一面盾牌抵御那暗夜的袭来,希望虽说虚妄,但终于比暗夜的梦较为可爱。[14] 鲁迅的困境还是启蒙的无出路。社会如此黑暗,但不妥协,与黑暗捣鬼,但黑暗还是如墙一样挡住了希望的路。鲁迅意识的核心还是礼教杀人,将阿Q祥林嫂从铁屋子中唤醒,但这太艰难,尽管鲁迅认识到自己中了礼教的毒,但只要自省就可以苏生,但民众根本无苏生能力。于是生黑暗与虚无。鲁迅是处在这种启蒙立场上感到绝望与虚无的。这不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绝对个体的虚无。启蒙信念使鲁迅陷入虚无,但同时也让他看到希望,这是启蒙的双重性,而更深 的原因是启蒙的内涵并不清晰。那么鲁迅的内在情结还是对准了这礼教,封建的仁义道德,那用什么来代替这种仁义道德,而尼采精神又是被改写成了屈原、孟子、王阳明等知行合一的精神。想从传统走出传统,在精神上不可能,而想改变社会,更不可能,而又想去改变,这样,产生虚无和黑暗的感觉。启蒙没有希望是暂时的,只要努力。鲁迅理智上是如此认同的,那希望就会来到,鲁迅不可能真正陷入彻底无所凭依虚无和黑暗,也在于这种启蒙的意识,致少有一点启蒙,将那些麻木的被礼教残害失去感觉能力的人,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从礼教之中解救出来这也会让鲁迅感到希望,将来的路再走,所以尽管很绝望,但希望还是会到来的。虚妄只是希望过于艰难的一种流露。所以鲁迅是个启蒙者,轨道破坏者,他不会放弃希望。他自己的精神出路不是首先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解救阿Q这样的民众,阿Q连民族的应有精神也丧失了,阿Q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国文化内涵,主要代表纲常名教末流的晚清时代的中国人。这样以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来破灭这末流的衰竭的国人。所以作为启蒙者的鲁迅根本上并不是面临中国文化精神最后无出路的问题。中国文化精神还在不断地给他力量和灵感。
鲁迅《野草》赏析《过客》
歌德 | 2013-08-09 14:21 《过客》
《过客》显著特点是表现出了鲁迅意志力的坚定。翁——阿阿。那么,你是从那里来的呢?
客——(略略迟疑)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
客问老翁前面是什么地方,老翁回答是坟。路、坟、意志这种意象很容易读解为存在主义。
李欧梵这样认为:“《过客》中的路的隐喻或许也有着同样积极的人文主义的内涵,尽管是用存在主义方式提出的。不管是多么荒诞无意义,即使走向的仍是死亡,生命总得过去即使走向未来的也仍是黑暗,也决不返回过去的黑暗中。”[15]
林毓生这样认为:“过客是对于人类意志的一种存在主义的强调”“老翁和女孩是过去和未来的化身”[16] 李天明认为“《过客》也可以在一个更普遍意义的层次上看作立人类的寓言,老翁、过客和女孩分别象征虚无主义、存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生活态度。过客生活哲学的要点是:执着地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不断地追求个体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坚持承担个人责任。”[17]
这容易将过客看作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也夫斯基、海德格尔、加缪、萨特等代表的存在主义者。
坟作为为死的意象,是对启蒙的信念,不是存在主义的唯一者向死而生,海德格尔作为天主教徒,是天、地、人、神四维中来向死而生。这与鲁迅的为启蒙的决心而走向坟地并不相同,坟并不意味着鲁迅真正作为个体而面对死亡去思考世界。
坟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判定,这是鲁迅写杂文集《坟》的原因,坟、僵尸、女吊、无常都是鲁迅明知黑暗而又亲近的意象,鲁迅在黑暗的政治文化的氛围中,产生无法排遣的怨恨情结也是很自然的,而女吊的复仇的凄戾、决绝、坚韧、执著都是鲁迅精神的显露,专与黑暗捣鬼,宁可在黑暗中消失,这不正是鲁迅太执著于启蒙,而启蒙又不分艰难的表现吗?这与存在主义向死而生,萨特的超越死亡而生存,是不同的,存在主义的黑暗是作为信仰的隐喻而出现的。光在黑暗里,黑暗不吸收光。思考死亡使个体产生震惊。这与鲁迅的启蒙者形象将死作为坚定启蒙信念的一种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1925年5月30日写给评广平的信中:“我是诅咒„人间苦‟而不嫌恶„死‟的,因为„苦‟可以设法减轻而„死‟是必然的事,虽曰„尽头‟也不足哀。……凡有死的同我有关的,同时我就憎恨所有与我无关的……,而我正相反,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也在《过客》中说过,都与小鬼的不同,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所以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做事的时候,有时确为别人,有时却为自己玩玩,有时则竟因为希望生命从速消磨,所以故意拼命的做。”[18]
《过客》中表现出来的拒绝帮助害怕关怀,女孩递给布片给他包伤,过客说:“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死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部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但是我还没有这样的力量,即使有这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这样的境遇。因为她们大概总不愿意有这样的境遇”。
老翁、女孩、过客分别代表鲁迅内心的三种声音:过去、未来、现在,老翁可代表中国传统,是保守的,世故的,这一点鲁迅虽受影响而不认同。未来也不能让鲁迅感到安慰,鲁迅是执着于现在每一步。这样就产生了过客的决绝。启蒙者与民众的关系上,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消长起伏。其基本点还是人道主义。如秃鹰看见死尸一样的惨绝是爱极生恨的表现。
鲁迅《野草》赏析《墓碣文》
歌德 | 2013-08-09 14:21 《墓碣文》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巅。……离开!…… 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李欧梵称《墓碣文》应该是《野草》中或所有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阴森可怖的一篇。[19] 钱理群认为“于一切眼中见到无所有是打破中国中庸式的思维方式,怀疑一切中国封闭式内向循环的思维模式,他就最大限度地卸去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在最大范围内,摆脱了古老鬼魂的纠缠,获得了创造的相对自由。鲁迅对传统的开放性质,最充分地显示了他的开拓者的历史品格。鲁迅曾意味深长地说自己是中国知识阶级分子中最末的一个。他确定是以自己怀疑主义的彻底否定精神结束了黑暗中国的封建旧文化的时代;同时以他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思维开创了光明中国的现代新文化的时代。[20] 夏济安认为,《墓碣文》主题是《狂人日记》吃人主义的变调。《狂人日记》被认为是控诉吃人的旧社会,但是《狂人日记》中想象的吃人的恐怖在这里转化为一种半幻想半现实的梦魇。[21] 《墓碣文》是《野草》中最深刻地揭示鲁迅内心痛苦的篇章,还是延续了“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意志,绝望是以墓中的尸体意象得到显现的,那彻骨透髓的冷气、鬼气阴暗达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但这种绝望所带来的人生的苦痛只是鲁迅深感中国现实与历史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稳定性的一种状态。僵尸是认为中国文化已死亡的象征,蛇是隐喻自身无法逃脱与文化同死的悲哀。
毒蛇、僵尸的意像在《野草》中反复出现: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即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我于是用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说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22]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23] 因为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能否忽而奋勉,是毫无把握的,我常常诅咒我的这思想,也希望不再见于后来的青年。[24] 僵尸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以来文化的典型象征,在这样的现实中,鲁迅有一种无法去掉的黑暗怨恨情绪与吃人礼教的一同毁灭而不能的苦痛。
在1925年5月21日写《“碰壁”之后》中这样写道:
“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塞着重迭的黑云,其中有故鬼,新鬼,游魂,牛首阿旁,畜生,化生,大叫唤,无听唤,使我不堪闻见。我装作无所闻见模样,以图欺编自己,总算已从地狱中出离。”[25]
对“于一切眼中看见在无所有”,鲁迅这样说明,在《坟》的后记中。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
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哪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找。在寻找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而憎恨我的东西如所谓正人君子也老偏偏都矍铄,所以我说话常不免含胡,中止,心想想:对于偏爱我的读者的赠献,或者最好倒不如是一个“无所有”。[26] 鲁迅“在一切眼中的看见无所有”只是还没有找到出路的一种说法,他并没有在这种黑暗中遁入空门。正是因为启蒙的执著,才加强了他对社会和自我的深刻的批判。社会黑暗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而这一切又是礼教作的恶,而这自己也深中了这吃人礼教的毒,于是这种急欲从中抽身而不得,这样达到一个临界体验时就产生了自啮其知的蛇的隐喻。鲁迅的自剖精神主要还是由这吃人礼教激发的。鲁迅对礼教的残忍性从小就认识到了,从读《二十四孝》开始,又亲身经历中国的现实,更增添了他的对礼教的刻骨铭心的怨恨,而他深知自己也深中了毒,这种怨恨转向自身时,这种痛楚是很强烈的。《墓碣文》的自剖的惨痛酷烈令人恐惧,意境阴森,可见鲁迅对礼教文化的怨恨达到了何等深的程度。但并不是对全部的传统文化而发出的,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复杂性,也不是僵尸这个意象涵盖的。应该说鲁迅还是主要集中抨击了宋明以来中国的礼教文化。封闭的,枯萎的纲常名教。
鲁迅《野草》赏析 《死火》
歌德 | 2013-08-09 14:21 《死火》
本篇写于1925年4月23日,死火是作者心中不死的启蒙信念的象征。“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气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我与死火,是作者内心的两种声音。“我原是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得烧起,我不久总须死亡。”“你的醒来,使我欢意。我正在想着走了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不冰结,永得燃烧。”“唉唉!那么,我将烧完”……“那我就不如烧完”。“我”终于将死火带出冰谷口,但我被大石车碾死了,而死火得以重生。这种冰结的火的意象是一种火热的激情与冰冷,黑暗的现实,及历史文化的强烈的对抗的体现。
孙玉石认为这两个互相辉映的思想侧面,展示了鲁迅内心的两个方面,是“我”同自己的温热,使死火重行燃烧,并想法把死火带出冰谷,使其“永不冰结,永得燃烧”;另一方面,是死火宁肯自己走出冰谷而烧空,也不愿留在冰谷中被冻死。前者是鲁迅自己革命情怀表白,后者是革命者斗争精神的象征。这两者,都同样体现鲁迅为革命献身精神的思想光辉。[27] 李欧梵认为:“死火”隐喻着鲁迅的内心状况,陷入自己心中那冷的、荒芜的深处是一种受难,他并不愿永远蛰状下去,因而呼唤一种有行动的。但是按照诗中矛盾的逻辑,这行动又终将导至死亡。看来,这些诗篇是一种矛盾心情的反映:诗人一方面是消极的,抑郁的,另一方面又悸动不安地要求行动。[28] 死火可以理解为鲁迅心中最深的启蒙信念,而“我”是一个画龙点睛在奋斗中的启蒙者。不断由旧我走向新我,从绝望走向希望,尽管这种希望在严酷的现实中显得很渺茫,但正是因为这种困难艰巨,才突出了死火的形象。
第二篇:赏析文章
赏析文章,重在‚赏‛、‚析‛‚评‛,即鉴赏、分析、评价原作。而赏
析的关键就在于读懂原文,审清题意,把握写法细节。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两个 方面入手。
一、掌握阅读赏析的步骤与方法:
1、用相应的符号圈点标记关键词句,并在旁用红笔作批注。①标题(限定话题、明确内容、寄寓思想、暗示主题、交代背景)②核心词语
(概括特点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情绪的词语)③重点句
(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解说句、反复出现的句子)
2、逐段概括内容大意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和结构框架)分析全文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主体部分采用哪 种结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3、重点赏析: A、内容、主题; B、语言特色; C、写作手法
二、掌握一些赏析文章的专业术语,提高赏析的准确性。
(一)内容、主题的赏析:
答题格式:
(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不一定都有。)
1、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第……句、段揭示了……的主题,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常用术语 有:
主旨深远,意韵丰富;耐人寻味;深刻独到,精辟入里;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突破定势,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等;
例:反对隔绝与仇视,呼吁博爱与亲和,是《柏林墙的碎片》的主题思想.(二)选材组材或构思的赏析
答题格式:
(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不一定都有。)
1、……是《……》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
2、《……》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
常用术语有:
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由实到虚、多角度描写,层层铺垫、层层剥笋;巧设线索、首尾照应、伏笔铺垫、详略得当;欲扬先抑、跌宕起伏等
例: 《柏林墙的碎片》是一篇主题大气的文章,给人以浓烈的历史厚重感和创造 一个进步、文明世界的使命感.文章写作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思路严谨有序,主题层层推进。
(三)语言特色的赏析答题格式:
(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不一定都有。)
1、本文(段)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2、本文(段)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3、本文(段)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 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 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4、本文(段)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 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
5、本文(段)语言极富……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画得 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6、本文(段)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 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7、本文(句)语言含蓄,令人回味。如‚-------‛,作者字面上是说-----而实际上又是说
-----让人联想不断,回味无穷。
示例:
整体赏析:
《绝版的周庄》一文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例如……
将作者内心对周庄的爱和追忆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其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堪称绝妙.
局部赏析:
1、人生如同一袋核桃,当你发现一个坏了时,你不该恼怒和气馁,而是应该耐心地看下
一个,因为在这袋子中,本来就有好有坏,人生中既有痛苦、烦恼又有快乐、希望,我不能 因一时的痛苦而放弃得到快乐的机会,这个机会是靠我们去争取,去发现,去追寻的。(开 头)
〔点评〕:
小作者将人生比做一袋核桃,多么巧妙多么新奇,由此自然引出人生既有痛苦又 有欢乐的道理。、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运筹帷幄的将军;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指点江山,豪情冲天的
领袖;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生命之舟的掌舵人;学会追寻,善于追寻,做惬意而成功的现 代人。(结尾)
〔点评〕:
这些整句,读来琅琅上口,抒情酣畅,可使语势增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文 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3、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点评”:
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很好的表现了农村孩子的优秀的特点。‚跳‛ 写出了他们的轻快活泼;‚拔‛‚聚‛‚点‛‚磕‛‚退后‛等动词,写出了
他们分工的明确,配合的默契,都是划船的行家里手了;‚陪‛写出了他们的 友好、懂事。
(四)写作手法的赏析
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 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 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例《
》。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 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 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 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 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 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 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 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 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10、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 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 的目的。
赏析文章示例:
例㈠
一曲由衷的赞歌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主题思想及表现
这是一篇文化色彩浓郁的散文,对岳麓书院读书人的由衷敬佩和对岳麓书院 的颂是本文的主题思想。
首先, 作者是通过直接描写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之情的,如文章第五段‚他 们胸怀大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十分清醒 , 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等句子, 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先贤的敬佩显得情真意切;而第八段中‚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劳‛则直接赞扬了岳麓书院的贡献。
其次,作者还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如第一段中引用‚饮马池‛的典故, 第十段中引用‚朱张会讲‛典故,既赞扬了朱熹、张栻等先贤具有渊博的知 识和人格魅力,也流露出对那些千里求学的学子的无比敬意。
洪烛的《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为岳麓书院以及来此求学的读书人由衷地谱写 了一曲赞歌!例㈡
纵横驰骋
万流归宗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构思技巧
《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一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既联想丰富、思接千载, 又收放自如、形散神聚,体现出纵横驰骋而万流归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联想丰富。作者一走近岳麓书院,就联想到了那些先行者,接着又想到 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从书院走出的人,想到《聊斋志异》里的落魄书生,想 到他们读书的目的……堪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是形散神聚。文章虽然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写到的内容也不少,有远足 求学的,有真心交流的,有拒做高官的……但这一切都是以岳麓书院为聚焦点,以作者对岳麓书院的读书人由衷的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扬为主线组织在一起 的。文章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抒情,也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没有精心的构 思,再好的材料也建不成漂亮的房子。
总之,本文之所以如此精美,正得益于作者以上的巧妙构思。
第三篇:荷塘风起赏析
荷塘风起赏析 2017.9.27 荷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描绘讴歌的对象。从屈原的“集芙蓉以为裳”,到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到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花以它的高洁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那么台湾散文家颜元叔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荷塘风起》,欣赏他创造的优美意境吧!
课标理念感知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主旨,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思路,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安排。
3、鉴赏优美语句,提高表达能力。
4、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和运用写景状物常用的表现手法。
【目标重点】
1、鉴赏荷塘美景,学习写景技法,进而提高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4、学会欣赏散文之美。
【目标难点】
1、品味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2、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义辨析】
1、宛 惋 婉
宛 仿佛;好像:宛如、宛然。惋 表示痛惜和同情:惋情、惋叹。
婉 ①说话婉转:委婉、婉言相劝。②温和;柔顺:和婉、婉顺。
“宛”主要作副词,表示仿佛;“惋”主要作动词,表示痛惜、同情;“ 婉”主要作形容词,表示柔顺。
2、象 像 相
区别:象,指“大象”这种动物,当“摹似”讲,如“象征”“象形”等;像,指形象上有共同点,有好像、比如的意思;相,指观察事物外表,如“相时而动”“相机行事”“相面”“相马”,还有辅助的意思,如“相国”“吉人天相”等。
但它们都有表示某种形状、样子的意思,要区别的也就在这方面。
相,主要指和人外貌有关的样子,如“ 相貌”“ 相片”“ 站有站相”“ 福相”“ 识相(知趣)”“众生相”“穷形尽相”“皮相之见”等。
像,主要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画像”。
3、激奋:指激动振奋,强调振奋。激愤:指激动而愤怒,强调愤怒。【语段积累】
1、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那带刺的荷茎,纤细、修长、劲韧,撑住一顶荷叶,圆似斗笠,叶心是一个小盆地,向天空摊开,承受雨水,承受夜露,承受阳光!
2、带刺的荷秆满富弹性,把肥大的荷叶拨回原处,依旧摊开胸怀,承受着天、云、雨、露和微风。
3、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
4、荷叶的活力像浪潮般向湖心推展开去,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把池水覆盖得失却踪影,叠起了自己的碧绿城池。
5、荷叶平洼而宽敷,是一片平面的造型,却有像标枪一般的莲花,次第挺立在碧叶丛里。那莲花高翘在荷秆之巅,荷秆挺直,荷花耸尖,肥大的底部是淡白,而后淡红渐起,继续加浓,红里透蓝,蓝里透红,终于浓缩于花瓣集中的红紫尖端。尖端的红紫,似乎冒出红紫的浓烟。于是,荷池上的空气也被渲染成一片紫红了。
6、对称均匀的花瓣,平敷在空气里,高踞荷秆顶,花心上升成一个锥体,坦坦然任风在花瓣间流连冲刷。好个少妇般的一朵生命!若干荷秆上,已经不见荷花,但有一个小巧的莲蓬,或昂头或侧首,参差在花叶之间。
教材文题感悟 【品思题目】
题目“荷塘风起”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也暗含了写作的思维流程。“荷塘风起”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前文以荷塘风起为主营造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是实写。从第五段开始,写美中不足,实际上也是另一种风起荷塘,实中有虚。
【走近作者】 颜元叔,1933年生,湖南茶陵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教授,台湾公认的外文教学权威,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以刀的笔,刻画着时代的斑斑点点,鞭笞之间,固是怒目金刚,看看流脓淌血,纸背却怀着一颗菩萨心肠。他凭知识良心,去丈量历史,去入世生活,故可在众浊之中见清澈,在嘈杂中闻清者。”(见台湾出版的散文集《台湾散文十大家》卷首“ 评语”)著有散文集《人间烟火》《玉生烟》等。
语篇感知
【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段:开门见山,写旧地重游,又见荷塘,并描绘了眼前的荷塘景象。第二、三、四段具体描写荷塘之美。
第二段写荷香,并在对荷叶、荷茎静态描写的基础上,对下雨时的荷叶作动态描写。第三段主要写了风起荷塘时的瞬间感受。
第四段主要写荷花色彩,强调其“不染的生命”。第五、六、七段写荷塘的美中不足。语篇品读
【重点语段品读】
文章以荷花为描写主体,描写了荷花的动人之美、生命力的顽强和遭受的摧残,借以抒发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写旧地重游,观荷塘,并描绘了眼前的荷塘景象。
『品味』 阔别,长时间的分别。箭立,像箭一样直立,将荷枝嫩芽在水中挺立的形象生动托出。“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池未变”这句话的含义:在具体语境里可理解为,尽管经历了二十年的变迁,但秋、冬、春季里的荷花依旧轮回不变。这一句还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写了二十年来荷池令人心痛的变化。荷池不变之中有巨变,“似乎”准确地传达了这一层意思,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显示了作者的技巧。
『体会』 这一段的最后几句描绘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作者对荷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作者眼里,荷塘里满溢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生命,是他的人格追求和写照。第二自然段1—5 句点明了游荷塘的缘由、时间、地点和心境。接着展开对荷的具体描写。
『品味』 “执意”一词表明了作者与庸碌的旧我决裂,扬弃现实的污浊态度,含蓄而凝炼地表明了自己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我..尽量把脚尖逼近水池,弯屈膝盖,压低视线..”表现了作者兴致勃勃,积极地与“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为伍,含蓄地表露了自己高洁的追求和“在众浊之中见清澈”的风貌。
『体会』 在前面对荷叶、荷茎静态描写的基础上,生发联想,对下雨时荷叶的动态描写可谓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表现了作者观察力的敏锐和细腻。写景既能抓住景物特征,又能传达出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本段的描写既殷实,又空灵,文字看似寻常,却把荷池、荷香与我三者浑成一体。这段精彩的描写,可谓文之枢纽,照亮全篇,是作者为具体描写“风起荷塘”这一人化自然所作的铺垫和渲染。
第三自然段以长堤为观察点,面向西方,展现“荷塘风起”的主体画面。『品味』 “跃入”一词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原本凝固的绿色动态化,给人以灵动之感。『体会』 这段描写了形、味、色、声,由静到动,动静相宜,写出了风起荷塘时摇曳万千的姿态美。作者以传神的彩笔描摹荷叶,既曲尽荷塘风起的实景之美,又宣泄出一种“碧黛深沉”的空灵之美。作者把有形的荷叶与无形的风融于一体,在同时间展现,使“荷塘风起”这一美景跃然纸上,作者的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四自然段以池边的尖顶亭为观察点,主要写荷花的形、色。
『品味』 法国人阿贝尔特·史怀哲在《敬畏生命》中说:“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本段开始,作者对摘取荷叶者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指责:“ 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接着,对荷叶展开了描写,写出了荷叶的生机盎然。再接着,浓墨重彩地对荷花的色彩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描摹,把我们带入了一片姹紫嫣红的五彩世界。最后描写了“小巧的莲蓬”,并祝愿成熟后的莲子,生长出更多“ 不染的生命”。在这里,作者运用独特细腻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鲜明得势”的“ 荷”的形象。它不仅具有作为自然生物的那种艳丽与灿烂之美,而且,它仿佛更具有人的生命活力、富有人的灵性。作者以意写物,缩短了物我之间的距离,使任风雨冲刷的荷,“小巧的莲蓬”都成为超脱现实污浊的独立不染的生命意象,成为作者得以内省和反照现实的精神坐标。
第五、六、七自然段,主要写荷池的美中不足。
『品味』 “从尖顶亭望过去,美中仍嫌不足”的是:①池中丛生杂草,望之顿生芜秽之感;②历史博物馆使荷塘显得局促狭小;③“ 历史博物馆”和池中的荷叶荷花太不相称;④“历史博物馆”的兴建把莲藕给封杀了。“‘历史博物馆’人工的红砖绿瓦,还有那铁质保险门窗,双扉紧闭,和池中的荷叶荷花,也太不相称了”:对自然风景而言,人工的建筑与之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因为它打破了自然的状态,历史博物馆镇住了荷塘及其中的荷叶、荷花,它的封闭庄严与荷塘、荷叶、荷花应有的开放自然发生了冲突,当然也就不太相称了。第五段写小岛的杂草丛生和历史博物馆对荷塘的“镇压”,表达作者的忧思。
『体会』 开头第一句“从尖顶亭望过去,美中仍嫌不足”,领起下文,和前几段相比,笔锋急转。对自然风景而言,人工的建筑与之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因为它打破了自然的状态,并与之发生了冲突。荷塘周围不和谐的环境破坏了荷塘的风景,实际上是另一种风起在荷塘上,表达了作者的愤怒、厌恶和忧虑。
第六自然段借儿童作画,续写美中不足,寄托自己情思。
『品味』 “画笔不断沾着清水,把彩色洗掉,似乎不容易找着恰当的颜料”这句话的色彩极不协调。作者借用“孩子”这一形象,暗示了所有爱荷人心中将长留一片临风旌摇的荷花荷叶,即使噪音盈耳,也似无听,即使高楼林立,也似无视。“ 孩子”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和对高洁情操的孜孜追求。
『体会』 本段最后一句,表面来看,作者已让自身对“荷”的观赏与留恋做了短暂的停留,或者说,作者对那振奋起来的意识试图加以稍稍的隐藏,但实际上,作者的这种“欲说还休”的曲笔恰恰道出了环境之静和心境不静的深刻矛盾。作者向往高洁无瑕,清澈自由的精神境界的愿望,由于现实的无法摆脱而让他深感失意和无奈。好在有了这瞬间的多彩的神会,他可以也只能将世俗的应酬“暂时忘掉”,祈求“让生活的齿轮暂且在这里停刹”。
第七自然段写了周围的环境对荷塘的无情的挤压,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信心。
『品味』 “偶然的喇叭,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谧的心地”:静态的环境无情地挤压着荷塘,而噪音更甚“刺刀”,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愤怒。基于种种现实的忧思,作者用反复的句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带血的呼唤,这是良知的渴盼。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不能不让人发出这种担忧。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中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 广陵散”般成为遥远的绝唱?
『体会』 “那作画的孩子似乎已经找着了恰当的颜色”,对作画孩子的描写,不是一处闲笔,而是别具匠心的细心选择,孩子正是不染的生命的化身,透示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已由不静走向了平静,表明了作者的信心。最后几句,“ 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既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污浊现实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植物园“荷塘”等人类精神阵地的深切呵护与关爱,表明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因为真、善、美———永恒的人性是不会让美绝灭的。
【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的忧思在文中没有具体说出,你认为是什么?
作者的忧思就是人的无节制的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噪音、建筑、污染等等,不但破坏了审美环境,而且对荷塘这样的调节人的生存节律、美化人的生存环境、净化人的心灵的美景的存在也构成了威胁。作者在文中是用文字的、形象的笔法,表达出了对保护环境的呼吁。
2、本文的主旨是在赞美荷花的婀娜动人之美,以表现荷花所受的摧残,还是另有深意? 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对全文的主旨的把握。要求先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再分析整合、深层探究,把握作者的立意所在。本文前半部分赞美了荷花的婀娜动人之美,但这并非目的,而是与下文所写的荷花所受的摧残形成对比,以此来表现美和以荷花为代表的自然被破坏的现实,即人与自然的冲突———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呼吁“爱荷人”保护能给我们的生命以振奋、意兴以飞扬的精神家园———自然。
语篇鉴赏
【人化的荷塘妙境】
作者始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化为一炉,第一、二段把荷池、荷香与“我”三者浑成一体,形成一个令人生命振奋、意兴飞扬的荷塘世界,作者兴致勃勃地“逼近水池”“ 弯屈膝盖”,积极地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为伍,含蓄而凝练地表露了自己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在众浊之中见清澈”的风貌。
第三段展现的“荷塘风起”的主体画面,是作者内心世界与自然界高度浑成的结晶体。内在心灵和自然外物化为浑然的整体,构成了一种“ 纯粹的、超然和独立”的艺术境界。而读者的情感也随着这种境界的廓大和内涵的深广而扩散、飘荡,直至完全沉浸在“阳光,荷叶,轻风与人”的“多彩的神会”里,仿佛和作者“同样的振奋”,就像一株绿荷飘植于起风的“荷塘”,从而获得一种冰清剔透、空旷坦荡的艺术美的享受。
作者笔下描绘的“荷”,正是他心中的“维纳斯”———扬弃现实的污浊,力图“ 在众浊之中见清澈”的超然者;而那“ 荷池里的浓香”,“ 千万片荷叶的气息”,以及它们叠起的“碧绿城池”,又正是他胸中高洁的情愫。
[严谨有序的结构]
本文的行文线索采取了游记中移步定点的写法,通过不断变换观察点来描摹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旧地重游,又见荷塘起笔,最终抵挡不住荷塘的馨香,来到长堤中间,逼近水池,欣赏荷茎、荷叶。动静结合,又回忆下雨时荷叶、荷茎的动态。站在长堤上,面向西方,作者看到的是阳光下、轻风中荷塘姿态万千的美。走过长堤,站在溪边尖顶亭,近看是满池紫红的荷花,远看是略嫌美中不足的周边环境。最后,作者来到荷塘西侧,闻到满池的荷香,见到与二十年前并无二致的风景,内心稍感欣慰,这时从植物园又传来噪音,破坏了荷塘静谧的美,植物园的生存环境也在恶化,作者不由得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和希望。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写法上,注重主、客观世界的相互“感应”,善于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来暗示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善于借助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首先,作者把“荷塘”与“风起”融为一体,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化为一炉,创造出一个冰清剔透的“ 第二自然”。其次,作者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感受,精妙的思想,浓烈的情绪,隐藏在具体的意象背后。
【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 用词生动准确
“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宽大慷慨”“亲密并肩”两个修饰语既生动传神赋予了荷叶人的情态,同时又准确地描摹了荷叶的特征。
比喻贴切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达到了形象生动地描摹景物的目的。写荷叶,“ 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写荷花,“像标枪一般”“次第挺立在碧叶丛”;写偶然的喇叭声,“ 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谧的心地”。
第四篇:优美文章赏析
优美文章赏析
优美文章赏析1
带着微热的东南风吹在身上,我便知道盼着的夏天,近了。
大自然的万物也都从温暖的春天中走出来,打算提提精神感受夏天的滂沱大雨,淋个畅快。
春天还是嫩芽的大树,现在也是浓密的绿茵,浓浓的绿色映入眼帘,便突然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凉爽。
夕阳西下,那遥远的天际被映的一片通红,漫长的昼转眼变成了黑夜。那是孩子们最爱玩的时候。
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周围只有稀少的星星为她伴舞。黑暗的大地与皎洁的月光遥相呼应着,人们在那棵大树下坐着,带着扇子的轻轻的的摇摆,时而飘过一阵凉爽的风,空气似乎在瞬间变得清新起来。
大人们在尽情的谈笑,孩子们在尽情的玩耍,在一片谈笑声中,附近的楼房、高楼大厦的'灯都亮了起来。从半空中映照在家旁的湖里。平静的湖面闪着光芒,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时不时被几只不知名的小鸟所打扰,一会儿就又恢复了宁静。
周围的灯火越来越多,像星星闪烁不定。我坐在公园里的小凳子上,耳边不时传来一阵笑声。目光穿过湖面,望着依旧繁忙的大街,过往的人群,听着大人们谈论着过失,我用扇子驱赶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不知道远在海外的同胞们能不能与我们共赏这轮满月。
几声鸟叫打乱了我的思绪,回头望望,人剩得不多了,我一边赶着小虫子一边往回走。
夜深人静,月亮升的更高了。一切的一切又恢复宁静,偶尔还可以听见几声鸟叫和树叶“沙沙”的声音……
在同学们的内心深处,什么是最难忘的呢,可能是一次游戏,可能是一本课外图书,也可能性是一次特殊的经历,如果有时间,我劝你也在夏天的夜晚,好好体验一下美丽的夏夜,那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优美文章赏析2
烤知了一点不费事,随便捅开哪家的煤球炉,把知了的翅膀摘去,围炉排好一圈,你就等着吃肉吧。初烤时有很浓的焦尸味,熏得人要吐,一会儿臭味很快就散去,换成好闻的肉香,香得人忍不住直打喷嚏。当然,知了能吃的部位极少,掰去硕大的头部,掐掉肥肥的肚腹,剩下胸脯中段的一小块雪白的肌肉,才是令人馋涎欲滴的美食。那指甲盖大小的一块肉,醮上一丁点儿盐,扔进嘴巴里,真是有嚼头啊。天上习的地上爬的,很难有什么肉味能跟它相比呢。
赏析:
“咕咚!”我咽了一口唾沫,天哪!不能再看下去了,不然的话,我的口水真的是要“飞流直下三千尺” 了!好想尝尝这美味的知了肉啊!太诱人了,仿佛那肉香从书中丝丝缕缕地飘了出来,不停地牵引着我的'食欲。不过归根到底,不还是因为描写得太精彩,太生动,太吸引人了,要不然,怎么还会让读者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呢?是啊,正是因为有作者这“香得让人忍不住打喷嚏”啊,“馋涎欲滴”呀,“有嚼头”哇的诱惑力强大的词句,才能让你不管是瞄一眼,还是瞅一下都立刻会掉口水。因此,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好读书,读好书,让那些具有“魅力”的好词、好句、好段也成为你笔下的“小菜一碟”吧!
优美文章赏析3
弟弟趁机挣开了她,返身往巷子的另一头跑过去。他瘦小的身子在光影里来回地晃动,越跑越远,身子就越小,简直要被强烈的阳光吸收不见了似的.。一只猫开始还试图追着他跑,几步之后发现了鸡冠花丛里后只黄色粉蝶,马上转移了兴趣,把那个穿白色小背心的孩子忘到脑后。
赏析:
灿烂明媚的阳光普照着大地,活泼自在的小猫踩着阳光影子快乐地追赶着蝴蝶,嬉戏在那绿油油的草坪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那么生机勃勃。不过,正是因为周围环境的明丽,才更显现出了那有着瘦小影子的弟弟内心其实感到多么沉重、伤感。这种衬托式写作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有着无限的遐想空间。
优美文章赏析4
何为“勤”?勤是让我们走向成功的惟一道路。何为“拙”?拙是我们的不足之处。“勤能补拙”,勤奋能把我们的不足处消灭火,它们是相互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付出必定有收获。
成功的果实是靠勤奋的汗水浇灌出来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时候的他在学校里常被老师打骂,常被同学侮辱。就连手工课上做的三只小板凳都比别人差得多。可是后来爱因斯坦为什么会一举成名,从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科学家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爱因斯坦勤奋,他愿意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而奋斗,而去流汗水。
“勤奋是迈向成功的阶梯”。是的,只要我们愿意刻苦的奋斗,刻苦的努力,相信成功就离我们不远。
“笨鸟先飞,早入林”。古代的.方仲永也告诉我们这一点。在小的时候,他以自己天才般的智慧赢得了别人的赞扬。家里因有他而赚了不少钱。在方仲永长大后,他认为自己家境不错就没有像小时候那样勤奋学习,只是帮别人写字赚钱,从而没有得到成功。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正应了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对啊,只有在辛苦的背后,才有“才”的出现。“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让我们一起共勉吧! 赏析:
这篇议论性的文章,观点明确,材料新颖、丰富、典型,举了爱因斯坦勤奋成功,和方仲永因不勤奋而失败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观点。
优美文章赏析5
突然的一时之意压在了心头,久久无答...
从妹那里接到了那个意识,或从她说出了那些话之后,就换起了很久以前沉淀在心头的一个石头.
沉静了好些天,我想找些答案,于是早早起来,不想跑步,不想看书,也不想对自己说什么话,只是一步步的看着时间转,然后穿衣下来慢步校园,微微凉风,我看到了读书的可爱的人.他们可爱因为他们的意志真的很让我佩服,我看到了晨跑的人,他们很认真,我想到了自己一个人在操扬上的奋起,感觉很可笑,原来我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看到了吃早点的人,看到了那微微向上的小树木,看到了教学楼,看到了......感觉一切都很凄凉,冷冷地,冰冰的,........
我的步子越来越小,好像要被这寒冷的一切给浸沉一样,我紧紧的抱着书,本以为自己会哭一会,然而不是,我却很冷的不想的'一步步的往前走......
问题,?答案?是什么?为什么人有意志呢?为什么人要有意志呢?
晨读是为了什么?难道单单的只是为了学习吗?
晨跑是为了什么?难道单单的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吗?
好像都不是....
突然感觉一切都是很复杂的.
步子依旧,不知不觉的走到了美院的门口,大半个校园在恍惚之中迈过...,
优美文章赏析6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然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够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好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够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赏析:
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触表达了对梧桐叶子的喜爱。“簌簌”的象声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也能够猜到那种场景。“神秘的美感”写出了秋日梧桐的特点,神秘的,优美的,梧桐叶子在作者眼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美好,极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梧桐叶子的形态。作者从颜色、形状等各方面做了描写,同时将叶子比作小船,穿上还有船舷,船舷上是梧桐子,让每个读到的人都心驰神往,也想看一看这优美的梧桐树。作者想象力丰富,将秋天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优美文章赏析7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然后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赏析:
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然后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优美文章赏析8
在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节让我记忆深刻的语文上课铃刚打,教室里就嘈杂起来。同学们紧张地默背昨天学的《我爱这土地》。我一边背一边紧张地看着门口,祈祷着老师晚点来到。
就在这时,语文老师踏进教室,我心里紧张到极点:“完了,今天早上背的全忘光了……要是一会提问就惨了……”
老师清了清嗓子,大家背诵的声音停了下来,果不其然,老师说:“下面检查课文背诵。”他锐利的眼神夹杂着些许鼓励扫视全班,教室里鸦雀无声,比上自习时还要静。我偷偷瞅了瞅周围,大家的头都快低到桌子上了,紧张地看着书本。老师又突然来了句:“今天背诵,由同学们提问我。”
我们的头在一瞬间都抬了起来,眼睛齐刷刷地投向老师,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把疑问的眼神投向同位,她小声说:“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
然后老师接着说:“背诵一直是同学们的一个难关,今天晨读时有个同学问我,老师总是要求同学们背诵,自己会不会背?我突然意识到,要让同学们背会,首先老师要做出表率,所以,我决定这节课由我背诵。”
我们顿时兴奋起来,认真看着课本,检查老师背诵时有没有错误。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老师富于韵味的声音回荡于教室,我们被带入一个崭新的诗歌世界中。这个世界里有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有对侵略者切齿的恨,有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有为国献身的热情……
老师背完,我们都还沉浸在声情并茂的背诵中,稍后,教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老师脸上绽放开惬意的`微笑。此时,室外,风儿沙沙,鸟儿啾啾。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赏析:
开头自然。由现实情景引入对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的回忆,倒叙自然,结尾“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与开头照应,并点题。
描写生动。倒数第三段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全面深刻,暗示出“我最喜欢”的原因,另外,句子“他锐利的眼神夹杂着些许鼓励扫视全班”生动地描写出老师眼神的特点,语言表达高超。
景物烘托。倒数第二段“风儿沙沙,鸟儿啾啾”的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出同学们的喜悦。
优美文章赏析9
茫茫荒野,他怀抱对母亲的养育恩情不停地奔跑着,他知道,稍稍的迟怠都可能导致诺言的崩溃;寂寂长夜,他挟一身霜冷月,以野草充饥雨水解渴不停地奔跑着,他知道,稍稍的犹疑都可能导致信任坍塌。
从死亡的绳套中,他奔向母亲尽最后的孝道,从旷野的天高云淡中他奔跑回死亡的绞刑架。一个普通的工匠,用至情至信睥睨死亡;一个渺小的身影,用铮铮铁骨将对生命的理解定格成千古绝唱。
赏析:
是啊!德谟克里特说过:“说真话是一种义务,而且这对他们也是更有利的。”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没有像文中的皮斯阿司那样为了至情至信,不畏走向死亡的阴影,而惊天动地,成了千古绝唱,但是,大家想想看,就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说吧:你愿意和一个不守信,说谎的同学成为好朋友吗?你愿意听着别人总是对你不诚信,看着别人经常对你出尔反而吗?再反过来思考,你就知道,对着你的同学们满口谎言,欺骗别人,那他人愿意吗?他们又会怎么看待你?是远离?还是唾弃?想必没有人愿意身边的人欺骗自己,也没有人愿意遭受到别人的歧视。那么,你不想是吧?我也不想,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远离谎言,远离欺骗,千万不要让这“祸害”侵蚀我们的心灵,更不能让它从嘴里乘虚而出,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做到“守谎如瓶”吧!
优美文章赏析10
雨,好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然后好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好像屋顶上剥落的。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然后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赏析:
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好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然后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优美文章赏析11
我们的情感,多么微妙的一个词。情,是由感而生,感,又是由情而发。正因对事物的情感不同,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
其中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个富人家里的墙被雨淋坏了,儿子说:“不修好,会有人来偷。”邻人也是这样说,结果果真被偷了。富人觉得儿子聪明而邻人可疑。这一则寓言也说明了感情上的亲疏影响着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正误。同样一句话,为何儿子是聪明的而邻人则是可疑的?正是因为在感情上觉得儿子更为亲近,所以会觉得是为自己着想;而邻人的话呢,也许是近乎于一种诅咒。
作家林清玄有一篇文章《风中跌倒不为风》,说的是小时候走路摔倒时奶奶总是责怪风,“怎么把我的乖孙子绊倒呢?”因为疼爱自己的孙子,所以总觉得孙子都是正确的,是风可恶。奶奶的慈祥善良,跃然纸上。这也说明,感情上的亲疏,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就算是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听来,是有所不同的,正是唐玄宗自创的《霓裳羽衣曲》,他从中听到的是花花世界,而我们从中听到的是亡国之音。
因为对岳飞的喜爱,我们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因为对秦桧的恨,所以我们说“白铁无辜铸侫臣”。
记得曾有一位诗人说:“境由心生。”很大程度上说出了感情与认知的关系。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善良而美好的感情来看这个世界吧。既然一朵花里可以看出一个世界,那么就让我们坐看云舒云卷,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把无限放在掌心,把永恒在一瞬间收藏。
因为亲近,所以美好!
赏析:
这篇满分作文饱含深情,情文并茂,文质兼美。考生一泻无遗地倾吐出发自内心的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
文章题目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因为亲近,所以美好”这一观点。全文紧紧地围绕着“话题”旁征博引,撷英掇华,论据有力,力透纸背。从古代诗词到今人的美文,从寓言故事到历史事实,内容充实丰富,语言掷地有声,文章以“因为亲近,所以美好”收篇,照应文题,加深了文章的力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文采飞扬,比如,“情,是由感而生,感,又是由情而发”这样的整句在文中比比皆是,并且整散交错,错落有致;再如,“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屈不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女儿有点不满:“‘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如果说情感不分轻重,不分深浅,为什么它总让人欲舍不能?”
优美文章赏析12
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的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笑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想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赏析
文章以极其细腻而又饱含神情的笔触描绘了“外祖母”这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让我们沿着高尔基给我们营造的温暖而又流畅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细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个充满魅力的“外祖母”便会站在你的面前,对着你微笑…… 这便是透过高尔基文字的'河流,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温馨的画面。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果你愿意静静地用心来阅读,先认读,再细读,必要时再想读,那么那些文字的河流便会幻化成鲜明的形象,流到你的心底,在那里发芽,开花
优美文章赏析13
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
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着影儿;
河的两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马转阁的.回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还有住家户,住家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 她们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
她们轻柔的话语,像紫燕归来,在弹奏呢喃的春歌;在桥上,桥下,篾箩里,是活鲜鲜的鲋鱼,刀鱼,鳜鱼;竹篮里,是水淋淋的荸荠,莲藕,茨菰,菱角;
小街,虽是用石板铺的,但却像泡在水里,像一条条河道港湾,腥也腥得有味儿。也许,这就是江南。江南一角的素描。那苏州评弹,那轻柔俏丽的丝弦之声;那比西施更美,更为聪慧的少女;也许,这就是江南的形象和性格。
赏析:
散文诗《江南》是一篇美文:美在具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美在其清丽隽永的妙语佳句。情感美同语言美融合成了文章的特殊格调。《江南》是一篇秀美的江南水乡图,读来令人陶然神往。
以《江南》为题,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偌大江南,可写景物风情太多,如何下笔,如何选取角度都是颇费斟酌的。此文恰到好处地选取了“江南水乡”这个独具特色的地域,以舒展而简洁的笔墨对水景、人物淡笔勾画,所写的仅是江南的一角。但这一角是江南的缩影,是凸现了江南特色的典型化的江南。确有一叶而知秋之妙。
优美文章赏析14
雨落大了,粗重的点子打在三把红油纸伞上,发出的热闹的繁密的脆响,跟小溪里、越口里的流水的哗声相应和。从伞下望,雨里的山边,映山红开得正旺,在青翠的茅草里,翠绿的小树边,这一丛丛茂盛的野花红得象火焰,背着北风的秧田里,稠密的秧苗象一铺编织均匀的深绿的绒毯,风一刮,把嫩秧子往一边翻倒,秧田又变成了浅绿色的颤颤波波的绸子了。
赏析
这一段描写真是绘声绘色,有动有静,深浅不同,疏密有致,既有听觉,又有视觉,还有远近、高低之分。作者把山边几丛松散的映山红与田里稠密的秧苗有机地交织。为给画面增添生机,作者通过“刮风”、“翻倒”、“颤颤波波”一连串动态描写,让原先静得象绒毯的秧苗变成了轻飘飘的“绸子”。颜色的搭配也颇具匠心;茅草是青翠的',小树是翠绿的,秧苗象深绿的绒毯,随风摇曳变成浅绿的绸子,在这一片绿色的海洋中,精心点缀出几丛火焰般鲜红的杜鹃花,让人感到爽心悦目,春意盎然。
优美文章赏析15
现在,太阳升上来,雾渐渐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绿,看起来绵软软地,让我觉得即使我不小心,从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会擦伤一块皮的,顶多被弹两下,沾上一袜子洗不掉的绿罢了。还有那条绕着山脚的小河,也泛出绿色,那是另外一种绿,明晃晃的,好像是搀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绿色,却是一堆浓郁郁的黛绿,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下手,都不能够拔开一道缝儿的,让人觉得,即使刨开它两层下来,它的绿仍然不会减色的。此外,我的纱窗也是绿的,极浅极浅的绿,被太阳一照,当真就好像古美人的纱裙一样飘缈了。你们想,我在这样一个染满了绿意的早晨和你们写信,我的'心里又焉能不充溢着生气勃勃的绿呢?
赏析:
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与触觉,写活了春天的绿色。多处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喜欢这段话,因为看了就很温暖。这种温暖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呢,我想,就是从那些温暖的字眼里流动出来的,“明晃晃”、“浓郁郁”、“生气勃勃”,因为写给孩子,所以更加诗化和优美。作者笔下的绿色仿佛是活着的,流动的,仿佛在信中就好像出现在眼前一样。我也喜欢绿,也喜欢作者笔下的这片绿。它们的生机让人感觉到快乐和希望。
优美文章赏析16
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赏析:
这段描写日出的文段从色,行,动作,然后光亮上对朝阳出海进行了描写,抓住了朝阳红而不亮,逐步上升,升起的比较缓慢的特点,描写细致,文笔独到,把朝阳写的可爱富有人的动作,表情乃至感情,而在对朝阳升起过程的描写中也表现出了作者的心情也是随着朝阳升起而改变的时而兴奋,时而心急,最后也像升起的太阳一样如释重负,本段对朝阳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最后也用到了对比和反衬,写到周边云彩的变化,从而更加突出了朝阳的特点,使得文段不显拘谨,富有变化。
优美文章赏析17
去年,高考结束后的夏天,一个星期,我们相遇到相爱,一个月,我们说了再见。一段短暂的感情,为什么都说初恋是美好的,这样的初恋,好像来的很随意......我固执的以为是缘分不够......
七夕那一天,我最后一次去你经常逛的贴吧,最后一次看你的空间,最后一次咀嚼我们共有的回忆,最后,告诉自己,一切都结束了,即使遗憾。
今年七夕的中午,我们身边都有了不同的人,可是,却,同样无聊的泡在网上。你问我在干嘛,我说无聊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你说你两个都放不下,你说两个都不选,你说要我等你,你说大学你不会再恋爱了,所以我说了分手,所以我选择让你一个人静静的......不去打扰你,即使心里很痛。
分手后的一个月,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我好想你,我的世界里到处是你的影子,可是它们根本就不存在。想你的夜里,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就算是哭,好像都不被这个世界接受,还要小心翼翼的'。
回了一次家,突然发现,原来,你和她,在一起。就在我们分手之后,你们在一起......
是恨,是痛,还是悔......
从此,心里不在有你的信息,有时候看到别的情侣,会在心里狠狠的痛一下,倔强的不去联系,因为我断了所有的联系方式。
半年之后,遇到了一个同样受伤的男孩,两颗心应该算是互相慰藉吧,我们在一起了。在一起偶尔也会吵架闹矛盾,总算风平浪静,感情也越来越深。
直到有一天,我想,我已经可以漠视你的存在了。就算你发信息过来,话语很酸,原来,只要不在乎,我一样可以敷衍你,只是因为,心不在,一切就都变了。
今年的七夕,送了他一个小礼物,晚上他约我出去,一只玫瑰,淡淡的爱,一起散步,看星星看月亮。他说饿了,学校这个时候餐厅食堂超市都关门了,只有卖水果的小商铺。他买了一些香蕉,几个苹果。我们一起坐在操场的看台上,啃香蕉。最后一根,我说我要吃,他给我。我说我要你喂,他可怜巴巴的看着我,好吧,他答应了。最后一起回宿舍,到了我的宿舍门口,他把苹果给我,说回去吧。我迎过去抱着,一个淡淡的吻,然后各自回宿舍了。
淡淡的温暖,淡淡的爱,淡淡的幸福......
今年的七夕,一样没有你,可是,有他,我很快乐。
优美文章赏析18
舒一眉不在家的时候,弟弟趴在窗台上看风景,看到了剑麻丛里的一只猫。那猫大概刚生下来不久,小得仿佛一只灰毛线团,四只脚软绵绵的`,勉强把身子支撑起来,颤颤巍巍才叫了两声,腿脚一哆嗦,又歪过去摔倒了。它再一次挣扎站起,又再一次摔倒,没完没了地在弟弟眼皮下重复它的悲怆。
赏析:
啊!多么可怜的小猫咪啊!残酷的命运让它的主人抛弃了它,无情的命运把它推向死亡的深渊……可是,它放弃了吗?它被命运打倒了吗?不,不!没有,它还是没有放弃,它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活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摆脱恶运,但我相信,只要这只勇敢的小猫不畏困难,奋力坚持到底,它那阴暗的命运道路也会开出一道绚丽、缤纷的彩虹!
优美文章赏析19
这个季节,是一个令人迷惑不已的季节,我欣赏“爸爸”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时也默许“女儿”的“问世间情为何物”。
想想远在北方的朋友的一封来信,他说他就站在大树下,秋天,也是秋天,他感觉一瞬间的功夫,秋天仿佛已从他指间绕过——他说,秋天是如此短暂!
而我,也站在大树下,同样是秋天,秋天的气息,飘洒在每个角落,纠结在每个人的心中——秋天好漫长,我说。
后来,我终于知道,他是北国的“郁达夫”,他眼中的秋天,是“北国的秋天”。而我在南方,在他而言是在享受一个漫长可爱的秋季,终究是距离,让感情生疏,让同一个秋天的天空下,一颗树走向两种不同的命运。
赏析:
文章所写,与其说是一家四口的.对话,莫如说是画的一幅别致的“速写”,“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秋叶为一家四口、南北友人的情感“调温”;不同的情感为相同的秋叶“调色”。秋叶如此,天下万物难道又不是这样?“郁达夫”的出现,他已不是“人”的姿态,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形象——读过《故都的秋》的人应有同感,顾城的诗煞尾,则有点睛之效,全文既明朗又含蓄,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五篇:伤感文章赏析
伤感文章赏析
雷在天边雨在眼前
一道雳闪过后
我心在呐喊
为什么一切都没改变
就在这一场雨后
没有从前只有现在 还是这场雨
有了今夜的酒醉
就让梦中的呼唤
随流水远走
不舍、别逞强
很久没有这样了,这么渴望和自己独处。今晚的我有点烦躁,不管任何人的事,我想。我需要如此说服自己喉咙深处有种硬咽,心里酸酸的为了什么?我真的不懂也许有时候,我们就只是需要自己和自己谈天不经意间受了伤,我们总选择忽略,以为掠过下一篇章节,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只是感受比较诚实,不舒服的时候,就是时候歇一歇了不需要逞强也许是最近太多的道别,我终究还是不舍的虽说有很多的埋怨,但也有更多地珍惜如果没有那个人,也没有的成就现在的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