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09:3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三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悟之三:课堂提问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感悟之四: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慢慢便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打电脑、玩游戏时却那么专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学生不满意,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的讨厌等等。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直不错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课外书,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话时,她竟然无辜地说:“老师,我一直举手,你都不让我发言。”多么单纯的想法,竟然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不可能一一叫到,当我向她解释这种情况并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诉老师自己会了以后,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中一直表现优秀,而且对待作业也更加认真了。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认真地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把上数学课看作一种乐趣,并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作为对自己的鞭策。近期,我拜读了这本教育专著,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生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细心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给孩子以做人和学习的启迪,给教师以教育和教学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念。

教师要学会去赞美。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

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对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才使他们厌倦了学习,自己也认为:我的学习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习,多少是会好一点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五、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今天再次拜读大师的经典,聆听大师的教诲,和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弱智,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4、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我从来没有、一次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5、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词语教学的问题,词语教学在初中阶段一直要么被忽视,要么被错误地实施,这里有一种新的有效的做法:用词语来描述自然、生活,来表达感情、思想。

6、怎样检查练习本

“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这是一位女教师在来信里所说的话。在这封信的下面,大概有成千上万的教师都会签名同意的。只要把那一叠一叠的待批改的练习本看上一眼,没有一个教师不为之寒心的。这倒不单是因为要付出好多个小时的劳动,而令人烦恼的是这种劳动是那么单调乏味,没有创造性。

7、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个人藏书里,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这类图书很多。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

学生还没有学过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可是已经在读有关这一问题的书,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累问题,——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李生财

2012年9月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读《给教师的建议》

龙安二中

刘英霞

2016.8.1

小组合作与学困生

就目前来看,所接触的教学模式和所看到的优质课,小组合作成为公开课的必有环节,这一固定的教学环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占据了一节课中的最佳时段。

“自主学习”是每节优质课的重头戏,一节课的优劣就看自主学习的气氛(真的是看气氛,因为学习效果一般不是一节课所能表现的,一节课的效果往往体现在对以后每节课的影响)。自主学习一般有主动自学、小组互学、选择性助学几个步骤。主动自学是指学生进行主动阅读或者在自学提示下进行的针对性阅读,一般的时间安排在2、3分钟内;小组互学大部分是指小组成员交流或者全班范围内交流自己在主动自学中的收获,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个环节基本是优等生的表演台,学困生人云亦云的模仿秀;选择性助学在小组互学后几乎是名存实亡。随之而后的练习、检测顺理成章成为了学困生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现在的各种教学模式来看,每节课中学困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过几分钟而已,这怎能让思考和领悟都比较慢的学困生理解教材的实质?又怎能保证学困生的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又有谁能保证每节课中学困生的知识缺口日积月累不会形成知识断层?不恰当的小组合作不仅仅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也牵引着学困生向着懒惰迈进,形成人云亦云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的完成作业的。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的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他还说过,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合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千万不要让学困生只听别人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可以提供不同的思考事实)让他们独立思考,促使他们在每节课上都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新课教学,小组合作——慎用!2016.8.21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

苏霍姆里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把阅读称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只有阅读、阅读、再阅读,才能使学困生的思考越来越清晰,智慧力量越来越活跃,才能使学困生摆脱不及格,才能发展他们的智力。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也曾经说过:对年轻人而言,最好的教师就是阅读。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中,阅读在教学过程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显。那作为家长或教师,该引导孩子读什么?又该如何指导孩子阅读呢?

小学生该读什么? 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让学生全部读,显然不可能;让学生有选择地读,该读什么呢?况且书市也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不良书刊对孩子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况且,小学生阅读能力,接受能力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识字有限,那么,哪些好书才适合小学生读呢?

首先,应该让学生读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定阅读书目。具体书目是: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成语故事、中外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民间故事、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课标指定篇)、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专家推荐篇)。这些书籍的阅读首先满足了孩子们不可避免的考试应用,其次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 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应该读国学经典。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那么,关于儿童需要读的国学经典都有哪些呢?

大部分专家认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千家诗》、《少儿唐诗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孝经》、《少儿唐诗》、《诗经·节选》、《说文》。

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

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通过诵读经典,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

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还应该读一些科学科幻书籍和科普读物。比如:《科学家故事100个》、《哈利波特》《沈石溪经典动物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科学王国里的故事》、《生命的密码》、《神奇的符号》《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130个科学游戏》、《昆虫记》、《诗词中的科学》、《海底两万里》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经常阅读科学书藉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制约的重要手段,并直言,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那么,我们现在让孩子阅读,就不能再是那么单调,而应该为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激发兴趣,打好基础,应该为学生准备营养丰富、种类齐全的精神套餐特别要增加科普类书籍。科学科幻书籍的阅读,不仅拓宽了阅读类别,比较全面,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热爱科学教育也是很有益处。

有了可读之书,那我们又该如何如指导孩子进行阅读呢?

一、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吧,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2、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好的书籍对学生会受益匪浅,有的坏书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选择书籍非常重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教育学生有选择的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3、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帮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时可在读物上圈点、勾划、批注,读书后可摘抄好词佳句,可记录读书卡片,可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从读物中吸收的营养,通过落实在纸面上而加以强化。

4、培养小学生自觉地课外阅读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对学习才有更大的帮助。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教师应重视家校联系,构建校内校外沟通、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开放校园图书馆,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建议家长在家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当学生有时间时,随时可以拿到一张报、一本书来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二、作为家长,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和孩子一起逛书店,一起买书,然后共同阅读,读后再交流阅读感受。

1、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自己首先起个表率作用,也要读书。若自己从不读书,强求孩子爱读书是难以说服、打动孩子的。还有,如果一个家庭每到中午、晚上都是电视的声音,那么怎能培养出爱好读书的孩子呢?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他的时候才进行教育。”其实,我认为那种潜移默化地影响才更深刻,更加根深蒂固。所以,一个家庭的良好读书氛围对孩子十分重要,远大于我们的说教

2、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1)坚持每晚读书的习惯。这一来要求要求孩子放学能够及时完成作业,每晚都能有15——30分钟时间静静地读课外书,养成每晚读书的习惯。(2)养成开口诵读的习惯(更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们)。“诵读”是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是很有效的传统语文学习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无论是对积累、理解和表达都很重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字句无不诠释着阅读的重要。最后让我们以高尔基的话来结束这篇文字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沿着这阶梯走向多彩的人生吧!

第三篇:《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1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2

在这个暑假当中,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在书中,作者谈到了很多教师都面临着的困惑问题,并给予了深度的分析和解答。读着此书,就仿佛是一位睿智的教师前辈,对我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而博学的老人,为我细细剖析,树立信心。在本书中作者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我深以为然,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正应像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书中列举出了一百个话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着实帮助了我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作者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相信这也是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之一,在平时的工作当中,经常能听到大家谈论“实在是太忙了,完全没有时间。”这一点我也不能幸免,平时我也这样抱怨过。一天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已经排得很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要时常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回答家长的问询,另外还要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已经是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之后,我们也要和所有人一样,做好家务、教育子女。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教给学生们的这些基础知识,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老师,最希望不过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建议教师去努力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甚至跟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3

大学毕业后感觉自己是幸运的,来到了现在工作的幼儿园,虽然自己选择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不一样,但感觉每天过的很是充实。有最天真的笑脸,最童真的孩子们,在他们眼里我看到了很多单纯简单。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片段记得很明显。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当孩子说老师等我长大以后送一幢房子给你,送一辆汽车给你,看到日阿门说话时认真严肃的表情,老师心里是暖暖的,那时一种欣慰的喜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自己刚刚接触这个工作,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去学校,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也在学习,有很多时候自己忙起来可能对孩子要求也就严起来,不允许他们乱跑,乱闹,遇到不听话的孩子,自己也会去指责。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会计较太多。记得上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我们班段俊泽小朋友因为表现好,所以我表扬了他,他高兴地抱住我说,老师我们家有好吃的,我想给你吃。这或许是孩子感觉到自己能给老师的最好的礼物,我心里暖暖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让他们做一些超出他们年龄段应该完成的事情,他们就是喜欢玩喜欢闹。

我意识到了自己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看待孩子的角度,对他们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关爱。经常表扬一下他们,吃饭时候能自己吃完不用老师喂饭了,就是进步,说句真棒!孩子可能需要的就是表扬和鼓励。少指责一点,多关爱一点!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4

这个月我看了几页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读到《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一章节,让我印象深刻。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语“先入为主”,是的,“第一次”是鲜活的,所以许多的第一次都是记忆犹新,很难抹去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看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深刻的第一次印象真是太重要了。我一直以为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做作业粗心大意,理解方面有差异,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进行了反思。的确,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没学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取得好效果的方法――独立的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使每一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尤其是学困生,我们应该走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身边,发现他们遇到的困难,给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务必使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都进行独立思考,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最后,文中提出了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应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就有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他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应该说,这个目标要求很高,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方便以后的学习。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精心备课,预设好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好可能出错的学生,在课堂上灵活授课。大部分教师都会认为,学生出错尤其是书写出错,尤其是第一次学习的新教材,出错是太正常不过了,今天通过学习,知道了这真是太多老师极大的误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性都在于老师的调动和是否严格要求,所以,以后教学中,切记严谨、严格!老师的要求会转化为学生的自律,日久变成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都要走出教育的误区,学生的正确率是掌握在老师的手里。正确对待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机会,让学生思考中收获,慢慢养成精准的学习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5

闲暇时间,发现了这本由朱家雄教授主编的《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仔细看完后,正如序言里所说的,“这是一本幼儿园教师亲切、可读、实用且有益的书”。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共有七辑,分别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让孩子爱我们;听孩子的话;挤一点时间来反思;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分别从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专业成长和班级管理,以及家庭生活等各方面,收集了全国幼儿教师的一些案例、感受、体会和建议,然后统一编辑而成。书中内容包含了幼儿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品读“职业幸福”》是本书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有这样问道,有人说:“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只是负责看孩子,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睡。”也有人说:“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当幼儿教师真的幸福吗?”“当幼儿教师真的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看到这个地方,我不禁回想起了我刚踏入幼儿园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思想斗争,甚至还想到过退缩和放弃。我想这也是现在每一位教师踏入幼教行业所要遇到的问题。书中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幼儿教师应该将幼儿快乐的成长过程视为自身生命增值的过程,从中享受奋斗与收获的感动,要学会热爱,要学会奉献”。“幼儿工作的核心是爱”、“幼儿工作需要耐心、细心、诚心和责任心,需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认为,教师是一项平凡的工作,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用一份爱,一颗心去获得孩子的爱,赢得家长的心。这种被需要、被尊重、被理解和支持的体验是幸福的。

在第三辑“听孩子的话”中有一篇文章叫《不可忽视的教学细节》。作者用实际案例《有趣的管子》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教学细节,如何去做好教学中的细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慎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更应该关注那些看似简单的细节问题。笔者还提出,细节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次教学活动时,都要注重教学细节的预设,同时还要及时捕捉、利用精彩的细节。

像这样实际解读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在第三辑“听孩子的话”中还有许多。当我看到这个部分时,感觉书里所说的就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

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不管哪个行业你的经验再丰富,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这本书让我最喜欢的内容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做一个孩子眼中最美丽的老师,幼儿教师的一切也应该是美丽的。如何做一名孩子眼中美丽的幼儿教师呢,不管你的年龄多大,只要你塑造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你就是一个美丽的老师。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具有教育性,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儿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从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爱更是相互的。我们平等地、友善地、真诚地爱孩子,孩子也一定会给予我们同样的爱。只要我们热爱这份职业,它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与喜悦!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6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正如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7

那天说到:小学四年级左右有一个分水岭,学生之间的差距在此时拉开。有些学生永远地落后了。

为什么?我所想到的一个重要因素:

1、事实上,从四五年级开始,才真正开始展开对知识的学习,此前进行的,都是为学习知识做准备的“前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拼音、识字、书写、阅读、思考力、专注力、纪律及自律……

苏霍姆林斯基用另一套语言表达了类似观点。他的表述是:到了中年级(前苏联的4~8年级)和高年级(9~10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注:前苏联的小学指1~3年级),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比如,他举例:在语言里,有20xx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这些东西,是学生到了四年级以后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类“地基性知识”,他还举例了一些基本运算,比如千数以内的最常使用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等等。

关键是,对这些“前知识”,不仅仅是要求掌握,还要求牢牢掌握,不仅仅要求牢牢掌握,还要求无需运用“意识”地掌握――下意识,对,对它们的掌握要进入无需反应的下意识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无障碍进入下一个阶段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中。而很多学生所达到的,仅仅是“掌握”,距离“掌握到下意识状态”还差一段距离,正是这一段距离,造成了这些学生对下一个阶段学习的无能为力。

2、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心性。这一点,我暂时没有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提及。我相信他在后面的篇幅里会提及――以不同的语言方式。因为这个因素是如此重要。

老天赋予了人类儿童早期一个让人惊叹的能力:无需注意力、无需努力即可学习。儿童早期,具备一种全方位学习的能力,就像海绵一样,他可以一边玩这个,一边把那个也学了,他可以同时学习四五种甚至七八种语言,如果你同时在他耳边灌输它们。随着长大,这种能力逐步丧失,渐渐,人类需要运用注意力来学习了。这大概也是因为知识发生了,而知识是复杂的系统,需要甄别、整理和归类。

我猜测,这个改变发生的关键时间点便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这时候,一个孩子要再运用老天给他的本能、无需努力地去学习已经不可能。这时候,人的抽象运思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比较明确地发生。而这时候,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心性而只凭本能学习的儿童,便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3、思维力。这里的差别是无需回避的,是事实上存在的。这之间的差别可以有一个全网高速公路、铁路系统和一条乡间小路之间的差别那么大。这里给胎教早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这个领域过于神秘,我尚未深入研究,不敢多言。

对智力或思维力落后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一些经他实践觉得非常有效的方法。

他有一段话,值得思考:“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力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第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后者是前者的智力背景。

这时,对于那些落后的、智力尚未打开的儿童,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套教学大纲能让这些儿童的大脑产生一种惊奇。“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

我想起我的表姐、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对她那些来自贫困山区的、智力显得相当沉滞的高中学生所做的工作:她给他们看《蜡笔小新》之类的动画片。而她发现这十分有效:智力的沉滞,似乎松动了。她发现,这些来自信息闭塞的深山、头脑几乎没有经过像样训练的小孩,跟城里小孩所需要的,是十分不同的东西。

我不认为她找到了最好的办法,但她似乎做对了一些事情。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8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书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强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的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9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由前苏联作家建议,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当好一名教师进行了阐释。本书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提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该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孩子没有智力差别,没有优劣之别,有的只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在书中,苏霍姆林斯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还表现在教师教学的“因材施教”上。而要做到此点,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此外,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作者谈到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是:“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船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从教师采取的态度,轻轻,独木船等,可以看到教师是多么注意运用巧妙的手段来教育引导学生,同时既体现对学生的理解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如此举动对促进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情感建立是多么重要。又如,作者在谈到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时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细细琢磨,作者的策略在今天的教学中,也显得如此正确。的确,我们应该让儿童成为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中需要教师的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的这种愿望。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好问、好探究这一特性,教师要努力扮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10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师忽视、遗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我,证明给大家看,自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厌恶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厌恶这个老师。为什么会厌恶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超多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用心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我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仅是知识的理解,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潜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就应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理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我就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用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就应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超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我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学生面前,不仅仅给自我带来信心,也能够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主角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务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决定自我的讲课状况和学生的理解潜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善;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简单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就应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就应有一种协调、融洽、简单、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我、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到达一种共同的进步。

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能够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潜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11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既能让家长孩子满意,又能让自己工作的顺心愉快。今日有幸拜读《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最让我收益的是其中的两个有效问题:第一,如何教育好犯错误的学生;第二,如何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我们如何对待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又特别是我们如何对待特殊家庭的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感觉很是烦恼。“如果我们能够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与家长有充分、良好的协商和沟通”,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确,“身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对错误行为的矫正,更在于关注学生心灵和健康人格的成长,尤其是那些有特殊成长背景的孩子。也许那些顽劣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幼小心灵在畸形环境中所受到的伤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宽容。”

那么,如何才能给予犯错误的学生特别的关爱和宽容呢?“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这些看似寻常简单的话,实践起来却很有难度,教师也是人,也时常会情绪化的去处理一些事情,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如果我们以为这样教师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性意气的处理一些事情,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倘若教师不能及时化解矛盾,时日一久,必酿大祸。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多加注意,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始终把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第一要务!

诚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和汗水。但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师还要承受来自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半数中小学教师有调换工作的念头”,“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已成为普遍性的重大的生活和生存问题。那么,如何缓解教师的压力,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轻装上阵呢?肖川告诉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相一致的高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辩证的联系在一起的”。“从责与权相统一的原则来看,只有把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对教师的要求――敬业精神的要求、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要求――才能理直气壮,才可以毫不含糊”。近年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显着提高,国家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从这点上来说,国家没有忘记教师们的巨大贡献,社会也没有忘记教师们的辛勤付出!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时刻感受到学生和家长对我的殷切期望,也时刻体会到学校和社会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好老师!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1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首先,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其次,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例如: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很关键。说什么?怎么说?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某节课上,有3个学生在底下作小动作。我没有正面批评他们,因为我试过无数次,对这几位学生都没有用。于是,我就让他们主动站起来。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以为我要批评他们了。我相信那几位学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来。30秒之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没有批评他,相反,我表扬了他的诚实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动作的坏习惯的话将来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话出乎学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没站起来的另两位学生的表情变化,一个脸已红得像红富士,另一个则低下了头。我的效果达到了,就继续上课。之后,这三位学生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了。

我想,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同样是教育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怎么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我那样说没有效果呢?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思考和积累的。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13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如何做好这件事成为了重中之重。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怎样提高日常教学工作能力?如何与孩子们相处?面对学生,如何循循善诱?从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给教师的建议》汇集了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毕生的教学心得,既有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又有贴近实际的教育方法;既有针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建议,又有针对学生群体的学习良策。“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书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字字珠玑,鞭辟入里。

阅读本书,如同聆听一位老者的人生智慧,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字里行间饱含叶圣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殷切期盼。读过本书后,我觉得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人生方向的引导与启迪胜于对知识生搬硬套的灌输。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海洋中去探索去发现,解放学生的天性,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避免学生受到惊涛骇浪的危险才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而每一位教师都能达到不教的境界。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七: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感悟:学生掌握知识不仅仅是目的,而应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必须手段及工具。教学的最高技巧在于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要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即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一: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感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用强迫的方式逼着学生“就范”,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二:让学生们把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感悟:孩子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的操作体验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尽量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在美国,东敲西打学校的口号是:想,做,修补(Think,Make,Tinker),因为相信儿童在动手操作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学到无可取代的经验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会遇到设计的想法无法落实,碰到各种困难,但学校的氛围就是鼓励试错,以很积极的心态看待困境,允许孩子以“玩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顺利。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自有惊喜出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四: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感悟: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职业的幸福,拥有诗意的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八: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感悟: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三十三: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感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三十六: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他们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教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

感悟: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

以提升记忆力为出发点的教育传统,在今天面临极大的挑战,教育必须改变,从原本以记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以建立联系为主的教学,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如果一个儿童只能看见事物、现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没有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深处和实质里去,没有作出任何“发现”,没有体验过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这种儿童进行识记是会感到困难的。

著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RobertE.Slavin)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中学老师把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用几秒钟的时间记忆这些信息。然后,这个老师向学生提问:“想象一下某个同学能在3秒钟时间内全部记忆住上面的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你们如何评价这个同学”。一个学生回答道:“这是一个天才”,另外一个同学反驳:“会发疯的”。这个老师同意第2个同学的观点:“如果你的头脑中塞满了这些无用的垃圾,你将变成一个头号的傻瓜。就学习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它关注重要信息,摒弃不重要的信息,并且利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决定其重要与否。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

教育心理学不反对记忆,是反对完全不能理解的记忆;教育心理学也不反对作业,相反还应该做家庭作业。但是,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高效的,这样的知识能协同,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四十六: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感悟: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读过此书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

学生因人而宜

关爱学生全体

先进理论指导

艺术教育成功

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学习困难学生

八类群体之一

教师特别关注

提升责无傍贷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飞速前进

知识更新换代

师不学习落伍

继续教育终生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教育为社会造就人才,教师助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3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书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强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的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4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首先,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其次,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例如: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很关键。说什么?怎么说?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某节课上,有3个学生在底下作小动作。我没有正面批评他们,因为我试过无数次,对这几位学生都没有用。于是,我就让他们主动站起来。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以为我要批评他们了。我相信那几位学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来。30秒之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没有批评他,相反,我表扬了他的诚实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动作的坏习惯的话将来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话出乎学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没站起来的另两位学生的表情变化,一个脸已红得像红富士,另一个则低下了头。我的效果达到了,就继续上课。之后,这三位学生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了。

我想,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同样是教育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怎么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我那样说没有效果呢?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思考和积累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有南师大组织孔起英主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系列丛书中的在这本书《美术教育》,这本书将给教师的建议:分成了基本理念、活动设计、实施操作、材料运用、领域渗透、家庭教育和发展评价七个篇来逐一向我们展现。这里面既有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还有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惑不解甚至还有如何帮助幼儿家长解决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疑惑。从这本书中,我有三点认识:

1、给教师的建议意味着一种理论的高度;

2、给教师的建议意味着一种实践的积淀;

3、给教师的建议意味着一种心灵的交融。

在基本理念篇中,我仿佛又一次回到大学,回到课堂,从新拿起我的理论课本,美术教育的的特点、美术活动的原则、绘画的特点还有绘画的目标原则等等。在日常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很多理论的知识时间一长就会有些模糊,而这次的读书又让我巩固眼了这些宝贵的知识。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面向时间的读物与理论关系不大,甚至与理论无关,但是实践都是以理论作为指导的,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解决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在这本书中,除了理论知道的再一次提高,对我影响颇深的是实践地积淀。关于美术教育中的实践问题,本书中也有很多地介绍比如不同年龄班的学生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要点,不但详细地予以介绍还附上举例分析,在看了书中的设计要点以后结合心中的那些不明白的地方,阅读后面的案例,就很清楚明白了。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在比如: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怎样让学生大胆地画画?还有如何让学生既习得技能有不影响创造性地发挥等等。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美术教育过程,常常会跳出来困扰我们年轻教师,而这本书就通过前人的经验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些棘手的问题。如同一位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我们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找到捷径,通过这些实践的积淀,帮助我更快地成长起来。

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家长相处。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帮助家长不断地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面对孩子美术活动中的问题,很多家长会有不同的疑惑,作为家长大部分的时,他们会向教师寻求帮助。面对家长的疑惑,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很多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样,我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有所折扣。在这本书中,就在美术活动中家长可能存在的问题也给我们比较详细的建议。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上组织的绘画竞赛活动或绘画考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一般家庭中都会存在的,也是我们教师应该了解的,我们可以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更快地了解到这些知识,使我们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更加地自信。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省悟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在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这是李老师文章中的话。如今的我当然已经明白并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学生紧紧连在了一起,和教育脱离不了关系。可是我在20岁的时候就没想过30岁的样子,在做什么,到什么程度,和什么人在一起。更没有想过40、50岁甚至再往后的日子。今年我30岁,我会不由自主想一些东西:教学的,教育的等等,会想几天后的,几个月后的我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当然就会想今后更远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我想要什么,我该做什么,我正在做什么,开始了思考不就是一个好现象吗?

醒悟自己——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 是啊,人与人的区别就是脖子以上的区别,也就是想法决定活法,活法决定结果。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这就像是工厂流水线,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绪的流动而明晰起来,那样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醒悟教学——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理念不都是在极力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当孩子的眼睛晶亮,双手挥舞,情不自禁时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吗?当学生正襟危坐,纹丝不动时,当学生千启而不发时,我们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学生愿意学吗?学生学得开心吗?

醒悟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

作者在楔子部分的第二句话用简单客观的事实和朴实明白的语言道明了教育的几个利好原则:长者的身教;民主的成长氛围,弥漫其间的真爱,宽容。他说“我的长辈亲友没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的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的生长。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尽管我们也曾喊过,教育要有爱心,但是我深深地被这个文本背景下教育是“一腔真爱”感动而且共鸣;我们也认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但我们可能会忽略为学生的体验创造轻松安全自由的环境,并用宽容错误的博大的爱心允许和用言传身教引导体验中的失误和偏差!短短的三句开篇语深深的打动我,也因为他让我想起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经历。“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是的,人性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根本,人性的善,就像太阳的热,他会溶解人心中的冰点。而孩子们美好人性的塑造不需要任何的教育,他们只需要接收周围成人们发射传递来的善良、宽容、仁爱等美好的信息。他们需要的是榜样与模仿,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人,孩子所生长“土壤”的创造者与耕耘者。我们的人性如何?我们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过吗?相信我们曾经努力过,就是不知道坚持过多久?回想一下我们孩提时代,都是善良的,单纯的,勇敢的,仁爱的,可是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时候变的世故、狭小,自私起来。其实孩子们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息赞许,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拥抱。让我们平时对孩子们多些赞美与鼓励,少些批评与指责;多些尊重与理解,少些挖苦与抱怨。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算多,也不算难,就像李老师说的“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难的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快乐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感受颇深。作为从事近几十年教学工作的我,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现简单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一、引导学生记住基本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工作的30年里,我发现了一条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到了中、高年级就出现落后和成绩不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中没有把基础知识的基本真理牢牢的掌握在记忆里。”他说的一点儿也没错,基础知识就是地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为孩子们梳理汇总基础知识,做到一目了然,便于孩子们携带和记忆;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循序渐进,将知识点进行分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规划到每一天当中,化整为零,帮助别人孩子们反复记忆,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教学中在即将学习新知识前,推荐学生看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科普书籍,接触相关的`事实或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将已经认识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提取与课本出现抽象知识相结合,从而总结出共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首次学习时就要贴近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导入课题,易于产生知识迁移。另外,设计练习要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吸引兴趣,更能体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那样的练习会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

三、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做教师要做关爱学生的老师,爱学生就要关心、了解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育学生要做到言严而得当,严而有效,更应该像父母那样,用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引,做学生的大朋友,尽可能为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7

重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学工作的亲切感。每读到一条建议,比之前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一些。

有感于“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学生在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使我对从儿童兴趣出发来教学有了“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

在这本以小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书中,我看到了这位教育巨匠在教育过程中的用心与热忱。在每一条建议中,都提出了切实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者方法,徜徉在书中,我受益颇深。

一、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在第一页就映入眼帘的一句话。

作为老师,有些时候似乎过于急于求成,当孩子们达不到我们在心中为他们确立的目标时,就开始催促甚至责骂。更为严重的是,偶尔我们会说出类似于这样的话:你不适合学习。但实际上,学习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他们想急切做好的一件事,而由于我们偶尔的“出言不逊”,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因此厌倦学习,厌倦学校,最终沦为教育之外的旁观者。

在苏的观点中,他提出了“学习上的成就”概念。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认真体会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的含义:学习上的成就,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定。而针对这样不同的标准,我们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冷嘲热讽。

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我们不能因为花期不同而轻易否定这朵花所具备的开放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赋异禀之处,我们身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教给他合适的方法或者给予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的使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进而享受学习。而“学习成就”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找出学生擅长的地方,让其树立自信,进而拥有学习的尊严。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就,是点燃孩子们梦想火种的最初的火苗,而我们必须努力地爱护这火苗。

记得郭文红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儿童,内心最真切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好人”,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们这小小的心愿,“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之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自己总是“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每一朵花都平等的绽放!

二、获得进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

在书中的第二到第六章节,以及第十九章节,无论是说到教师劳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劳动。

说到终生备课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对教师备课提出了终生的要求:阅读,不断地阅读。如果教师想要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授课的过程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就变得广博,我们所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变得丰富多彩。

关于学生学习。

在苏的观点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极其强烈的功利心,考试考什么就看什么,课本上要求什么才看什么。这就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偶尔进行的思维拓展学生都会觉得陌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授课之余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专题阅读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趣味。

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后进生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让他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获得学习思索的信心。阅读会打开思考的源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鼓励“后进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可谓教育的一些成就罢!

大量阅读,与教师是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与学生,是培养兴趣,树立自信的绝佳方式。

打开书本,用墨香浸润心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8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正如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9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一篇中说到,他在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以及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儿童在学习上有困难,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原因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这里的早期教育和周围条件的衡量并非指家庭给儿童带来的物质条件水平,而是他的家庭是否给予他质疑、好奇、求知的机会。这也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缺乏的往往是求知和钻研的精神的原因。

那么对待这样的儿童,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做出转变呢?以下是我针对“转变差生”这一主题拜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几点想法。

一、发现他们求知或擅长的领域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是适合走学好教科书这一条智力发展的道路的。班里有位男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就从未得到过好的考试成绩,甚至连良好都排不上号,但是他看起来很努力。每一次来订正作业,每一次上课回答问题,他都非常使劲地想要表现好,但并不能如意。他因为一直得不到进步而充满了挫败感,甚至在家里流露出一些想要放弃的情绪。我明白他是无法用求知和钻研的精神、方法来应对教科书上的学习,于是我不再强加给他其他学生的学习要求,只要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我就努力地夸奖他,对待他学习上的错误也是耐下心来讲解。好在这样下来,虽然学习上并没有多少提升,但他不再有放弃的念头了。

到了二年级,我关注到,他的体育成绩突显出来,于是我让他来担任体育委员一职,也仅仅希望他在班级队伍的管理上可以有所帮助。而在我意料之外的是,当他成为体育委员之后,他的体育成绩开始有了突飞猛进,尤其是跳绳,在二年级就可以跳到180甚至200个。我觉得,发现他体育这一领域的优秀让他担任体育委员这个决定,对他来说一定是意义重大的。

二、不要吝啬对他们的称赞

我们班里有位男生,兼具了学习困难和调皮捣蛋两个问题,这里暂且叫他小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课堂上让学生对生字进行组词的环节是再普遍不过的了。但是我发现,一到这个环节,小吴举手就特别积极。我几乎可以感觉到他对站起来回答组词的渴望。

我一开始以为他是难得遇到能够回答的问题,非要起来表现一番,于是我给他机会站起来组词,并随口给他一点鼓励和称赞;后来我观察到,我随口给予的称赞,也带动了一小部分学生的掌声,并且他们还会向小吴投去“你真棒你在进步你真不容易”的鼓励性的目光,而小吴在同学们的“簇拥”下笑得特别开心。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多给予小吴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机会,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鼓励他、给他小小的掌声,而他也变得愿意在学习上多花一点心思了。令我感到意外的还有,课下他也收敛了许多,不再像从前一样是办公室的常客了。

三、不要放弃阅读

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阅读上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能理解、无法复述、找不到关键词句等等。这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对比班内成绩优秀、学习比较得心应手的学生,可以发现,他们在阅读时可以在引导下甚至是自发地提出“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之类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并且能够说出自己从这篇阅读中得到的信息;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儿童无法思考老师的问题,更别说自己进行质疑了。

所以儿童要培养求知、质疑的精神与能力,阅读是不可放弃的重要方法。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会思考就能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就能激发出孩子活跃的思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0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1

当我手捧这本专著细细品读之时,就好像苏霍姆林斯基站在我的面前和我轻声交谈;当我放下书细细回味时,就好像看见他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师生中间。听着他柔和的话语,看着他忙碌的背影,我不禁被他杰出的业绩和高尚的人格所感动,更多的是收获和对自己工作的反思。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笔记,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2

那天说到:小学四年级左右有一个分水岭,学生之间的差距在此时拉开。有些学生永远地落后了。

为什么?我所想到的一个重要因素:

1、事实上,从四五年级开始,才真正开始展开对知识的学习,此前进行的,都是为学习知识做准备的“前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拼音、识字、书写、阅读、思考力、专注力、纪律及自律……

苏霍姆林斯基用另一套语言表达了类似观点。他的表述是:到了中年级(前苏联的4~8年级)和高年级(9~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注:前苏联的小学指1~3年级),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比如,他举例:在语言里,有20xx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这些东西,是学生到了四年级以后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类“地基性知识”,他还举例了一些基本运算,比如千数以内的最常使用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等等。

关键是,对这些“前知识”,不仅仅是要求掌握,还要求牢牢掌握,不仅仅要求牢牢掌握,还要求无需运用“意识”地掌握——下意识,对,对它们的掌握要进入无需反应的下意识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无障碍进入下一个阶段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中。而很多学生所达到的,仅仅是“掌握”,距离“掌握到下意识状态”还差一段距离,正是这一段距离,造成了这些学生对下一个阶段学习的无能为力。

2、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心性。这一点,我暂时没有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提及。我相信他在后面的篇幅里会提及——以不同的语言方式。因为这个因素是如此重要。

老天赋予了人类儿童早期一个让人惊叹的能力:无需注意力、无需努力即可学习。儿童早期,具备一种全方位学习的能力,就像海绵一样,他可以一边玩这个,一边把那个也学了,他可以同时学习四五种甚至七八种语言,如果你同时在他耳边灌输它们。随着长大,这种能力逐步丧失,渐渐,人类需要运用注意力来学习了。这大概也是因为知识发生了,而知识是复杂的系统,需要甄别、整理和归类。

我猜测,这个改变发生的关键时间点便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这时候,一个孩子要再运用老天给他的本能、无需努力地去学习已经不可能。这时候,人的抽象运思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比较明确地发生。而这时候,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心性而只凭本能学习的儿童,便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3、思维力。这里的差别是无需回避的,是事实上存在的。这之间的差别可以有一个全网高速公路、铁路系统和一条乡间小路之间的差别那么大。这里给胎教早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这个领域过于神秘,我尚未深入研究,不敢多言。

对智力或思维力落后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一些经他实践觉得非常有效的方法。

他有一段话,值得思考:“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力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第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后者是前者的智力背景。

这时,对于那些落后的、智力尚未打开的儿童,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套教学大纲能让这些儿童的大脑产生一种惊奇。“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

我想起我的表姐、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对她那些来自贫困山区的、智力显得相当沉滞的高中学生所做的工作:她给他们看《蜡笔小新》之类的动画片。而她发现这十分有效:智力的沉滞,似乎松动了。她发现,这些来自信息闭塞的深山、头脑几乎没有经过像样训练的小孩,跟城里小孩所需要的,是十分不同的东西。

我不认为她找到了最好的办法,但她似乎做对了一些事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3

一口气读完李镇西老师写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这本书,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平常在教学、在与家长的相处、与孩子们的沟通、与同事们的共事中的种种疑惑与不解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浅见。

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孩子,正因为我们相处的对象不同,所以决定我们必须学会独特的沟通方式。面对这一群祖国的花朵,到底怎样与他们相处,怎样沟通、怎样合理处理他们中出现的矛盾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呢?李镇西老师说:“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是非凡的,人是有尊严的,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再说得深刻一些,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其核心便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尊重别人,就是一种民主生活方式的体现。所以,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或者在处理学生的各种“民事案件”时,一切以尊重为前提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当然要有班规,而且每个班都有班规,但从班规的制定到班规的实施中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往往处理得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班的班规约束班级个人的种种言行,同时引领班级积极、阳光地向上呢?李镇西老师的班级是这样的:

班规不仅管班上的孩子,还管班主任、管各科任老师,违反班规者都必须按班规处理。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在这,班规也是规矩,既然是一个班级,所以班级中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既然老师都能遵守了,那么班级中的学生也自然不会做违反班规的事儿。这个班级必然是一个阳光向上、带着积极灵魂的班级。

要成为一个好老师,必须是一个有爱心并且民主的老师。爱心和民主是李老师的教育观念。爱心才是教育的真正真谛,要有怎样的爱心还必须学习有效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总之,读完李老师的书,让我的教育之路有了前行的方向,我也会向着这道光亮继续我的教育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4

《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知不觉,登上讲台已近二十年。教材越来越熟悉了,说话也越来越溜了,经常是打开课本就可以侃侃而谈,教育教学工作到了平淡带些许厌倦期。在工作室潘老师的推荐下,带着教而知困的疑惑,假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书卷,熟悉之感扑面而来。书中内容真实、质朴,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轰轰烈烈的案例,没有让人费解的说教。隔空隔世而来的苏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他讲的正是我们的故事,他描述的正是我们的学生,他拿起的就是我们的教材,他讨论的就是我们的课堂。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实在太多,现就教师个人成长方面谈一点儿我的体会。

体会一:“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记了32年。教学日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每日看似平凡、单调、琐碎、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我们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善于积累和反思,那我们就能慢慢学会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倾注了教师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自己的个性,教学才最有效。

体会二: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当你读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千万种,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也是引起学生的共鸣的好方法。

体会三: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讲了一个老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的事。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写点记录,可是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有老师问上课的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他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而这节课的现场准备只有15分钟。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在当前如此头绪繁多的工作面前,我们又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在学校里课多、作业多、材料多;在家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不能读书的理由太多。更多的时候我就是逼迫自己坐下来读几页书。一是为了学习知识,二是为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

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多读书,我们老师更应该做榜样,在忙碌中挤时间捧起书本!试想,你只是单纯要求学生去看书,而自己却对书中内容一无所知,课堂上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和学生讨论?如何与学生并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个源头,它充满着善意、真诚与灵气,它记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

新学期开学,会有很多变化。孩子转进转出,老师调进调出。最近,因这些变化引起了一位家长的诉求,着实让我对我们家长无度的爱而感慨万千。

事例描述:因教育局人事调动,xx班两位带班老师均离开本园至外园工作,在即将开学的日子里,园长室对这一班级的孩子发了一个前期预告,告知家长这一变动,希望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在报名这一天,班中一家长还是以孩子不能接受两位新带班老师找到园方,反复针对园方的这一决定表示不满。这位家长如此的着急和处事的态度,不禁让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长工作的难做,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处理“家长投诉”。确实,现在的家长,在对待自己宝贝的独苗的教育中,往往因为知识的缺乏或过于溺爱,导致产生家园教养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站在科学教养、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上可以这样处理

1、正面应对:对于园方不能规避的情况,明确答复家长回到原来状态是不可能的。我们成人能做的就是尽快帮助孩子适应变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2、科学教导: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事件,并快速地适应,这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当然,首先,在做到这一点前,家长要学会运用这一技能。如果家长都不能适应这种必然的变化,谈何教育引导好孩子。

3、晓之以理:如果孩子确实因为这一变化而产生强烈的不适应,那么说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环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较弱、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较差,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与家长在今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加以关注并多进行适应性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回避一些变化。

4、动之以情:从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长焦虑的心情,并与家长共同承担起帮助孩子的责任,多关心帮助孩子,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老师。

让家长理解教养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办、过度地溺爱,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师专业的眼光和科学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第五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

通过几个周末的学习,我有机会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感受颇深。其中一篇文章给了我深刻的教育。

文章讲述的是: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领导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领导们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视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终生都在备这节课”!那么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了这段文字,心里颇受感动。细细品味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都体现着他们知识的渊博。他们都是勤于读书、勤于学习、勤于创作、勤于观察的'教师。他们不断的补充自己的头脑,补充自己的才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我们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我们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样的教师工作起来效率极高,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要做那一类教师,主动权在你的手中。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至的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的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要想提高自己,就要读学术著作,丰富自己的思想、知识、情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我会永远记住: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亲爱的教师朋友们,不要再犹豫,不要再徘徊,更不要再抱怨,要想打造祖国灿烂的明天,让我们齐呼:读书吧!心动不如行动,从此刻起,行动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

这是一本大家公认的教育经典,因此如何解读这本书就成了一个经典难题。更让我觉得困难的是,我始终无法认可这本书在教育中的经典价值,尽管它讲了不少有效的教育策略,也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智慧,也不缺少作者对教育的奉献精神与浓浓爱意。但在我的眼中,始终觉得这本书还是浅了一些,尽管有不少的有用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过于有用,让读者简单模仿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深入地思考这些教学方法有用性的原因何在。

当你翻看《给教师的建议》的目录,就会发现阅读这本书的困难,因为全书只是作者教学经验文集的汇编;甚至可以给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在作者之后的一百年里,会很难发现有比这样的经验文集更为全面而又有用的`文集。所以,这本书为我们提供远不只是一些有用的方法,而是透彻理解教育过程的原始资料。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如果教师关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要精心呵护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我相信每一孩子都是想学好的,再调皮的学生,在他的心灵深处都是渴望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这学期,有一个插班生叫邱友煊的孩子让所有任科教师头疼不已,上课坐不住,老是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学习。可是他也有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每当他觉得自己表现的不错的时候,下课时就会到我身边来问我:“老师,我今天上课不错吧?你能不能跟我妈妈说我今天在学校很乖?”他也想学好呀!

“有些教师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困惑莫解。”我也常听到这样的话,但我自己尽量注意不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始终认为学生上课不愿听,那是因为我的课不够精彩。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学生非常专注地看着你,那是因为你的话语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了。所以我们要思考地就是怎么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不是抱怨学生不听课。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3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推荐》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推荐谈谈自我的体会。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推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此刻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此刻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那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职责呢?你的情绪平静吗?除了每一天应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就应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就应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那里给我们提了两点推荐:

一是阅读。我们能够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推荐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持续下去。他的这一番话,能够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个性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我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我,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推荐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思考。他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推荐中。在这条推荐中,他不仅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潜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构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推荐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取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思考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个性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但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4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5

一口气读完李镇西老师写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这本书,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平常在教学、在与家长的相处、与孩子们的沟通、与同事们的共事中的种种疑惑与不解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浅见。

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孩子,正因为我们相处的对象不同,所以决定我们必须学会独特的沟通方式。面对这一群祖国的花朵,到底怎样与他们相处,怎样沟通、怎样合理处理他们中出现的矛盾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呢?李镇西老师说:“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是非凡的,人是有尊严的,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再说得深刻一些,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其核心便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尊重别人,就是一种民主生活方式的体现。所以,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或者在处理学生的各种“民事案件”时,一切以尊重为前提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当然要有班规,而且每个班都有班规,但从班规的制定到班规的实施中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往往处理得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班的班规约束班级个人的种种言行,同时引领班级积极、阳光地向上呢?李镇西老师的班级是这样的:

班规不仅管班上的'孩子,还管班主任、管各科任老师,违反班规者都必须按班规处理。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在这,班规也是规矩,既然是一个班级,所以班级中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既然老师都能遵守了,那么班级中的学生也自然不会做违反班规的事儿。这个班级必然是一个阳光向上、带着积极灵魂的班级。

要成为一个好老师,必须是一个有爱心并且民主的老师。爱心和民主是李老师的教育观念。爱心才是教育的真正真谛,要有怎样的爱心还必须学习有效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总之,读完李老师的书,让我的教育之路有了前行的方向,我也会向着这道光亮继续我的教育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

不管哪个级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有支配的时间。作为孩子来说,更多的时候不会合理利用这样的时间。如果这些时间大人不能做好引导,让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就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比如说,课间,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追逐打闹,也发生过很多事故,撞墙啦,跌倒摔坏了膀子啦,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啦……

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自由。这个世上,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本就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

苏霍姆利斯基认为,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

学校体育组在教室门前的空地上画上了“格子”,从开始画线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围观,“吃瓜群众”很是好奇。画好后,虽然很多孩子不会玩“跳格子”这个游戏,但是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兴致勃勃玩得不亦乐乎。甚至高年级的孩子路过的时候,也上去跳上几跳。童年的情趣跃然显现。

自由支配的时间,还可以引导孩子做很多事情,除了这些古老的“跳格子”游戏,还有魔方、棋类、跳绳、毽子、绘画、阅读……

当然,这些不能只靠口头说说,需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活动等。

我想只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7

对众多教育工作者来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绝不会陌生。我在大学时期就已了解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只是当时还未有为人师的种种困惑,个中滋味还没有体会。如今成为一名教师已七年有余,但仍是个实实在在的“菜鸟”,在工作中,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次借着工作室“共读一本书”的活动,重读《给教师的建议》,令我感悟到了很多东西。

一、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这是这本书中,我喜欢的一段。教师的爱心就是教育成功的不竭之源。关爱就在生活中,在不经意中,细雨润物,呵护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给每一朵花一个绽放的机会。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给予学生多大的信任,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多大的成果。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自己交给我们,我们教师如果在心中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时给予他们,那将是一种多么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

二、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在阅读第98条建议“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时,我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等有了深刻的认识。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比喻一样“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像没有帆也没有风”。这对阅读的重要性比喻的尤为真切。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道:学校的教育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所以我想等开学后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完善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的必须有的“班级书角”,让孩子们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让他们多读、多想、多探讨,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他们的心灵,占据他们的少年时代。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看到的不懂就越多,这样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感,而这样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的爱上阅读,并从中受益。

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我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体会到的最好的建议。

作为教师,我们要给自己源源不断的注入新知识、新理念。一方面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我们本身也处在信息更新的时代,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不仅仅因为书籍使人类的思想丰富,带给不同人不同的生活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和学生从书中产生共鸣。

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愿与书籍开启一场无尽的邂逅,从书中汲取教育的智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8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9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如何做好这件事成为了重中之重。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怎样提高日常教学工作能力?如何与孩子们相处?面对学生,如何循循善诱?从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给教师的建议》汇集了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毕生的教学心得,既有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又有贴近实际的教育方法;既有针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建议,又有针对学生群体的学习良策。“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书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字字珠玑,鞭辟入里。

阅读本书,如同聆听一位老者的人生智慧,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字里行间饱含叶圣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殷切期盼。读过本书后,我觉得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人生方向的引导与启迪胜于对知识生搬硬套的灌输。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海洋中去探索去发现,解放学生的天性,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避免学生受到惊涛骇浪的危险才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而每一位教师都能达到不教的境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0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读过此书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

学生因人而宜

关爱学生全体

先进理论指导

艺术教育成功

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学习困难学生

八类群体之一

教师特别关注

提升责无傍贷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飞速前进

知识更新换代

师不学习落伍

继续教育终生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教育为社会造就人才,教师助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1

初次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一书名时,第一感觉内容可能是条条框框枯燥无味,读后才知该书的引人入胜之处。该书的作者们以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视角来编写书中的内容。本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有的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关于教学的体会和反思……读后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学方法、思经验

书中在“和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这一章节,让我不禁想起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会经常会有一些讨论的环节,我会让孩子们与周围的好伙伴一起讨论,而在书中作者建议教师要扩大互动的人数、将“一对一”的形式变成“多对多”,是的,我们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的“朋友圈”缩小,应该扩大孩子们的讨论范围,这样孩子们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别让孩子产生不良的感觉”,看到这个小标题,我有些诧异,日常教学中会有什么事情会让孩子产生不良感觉呢?通过阅读作者举出的例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对孩子们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看了该章节让我想起有一个故事叫“打开另一扇窗“,孩子就像一扇窗户,一面窗户前的风景并不代表外面的整个世界,教师要试图打开孩子的另一扇窗,看到孩子的优点,采用正面教育方式,才能避免孩子产生不良感觉。

研教学、悟道理

“挤一点时间来反思”这一章节,让我想到任何事情都是要反思,只有反思了才能有提高。在日常活动中,总会觉得自己忙来忙去,没时间反思更多的东西,而在本书该章节中作者从提出三点“见缝插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和关键词”反思方法,让我们能够正确的处理时间和反思的关系,只有我们经常反思了,才能找出优缺点,才能更好的进步,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品读“职业幸福”这个章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热爱、学会奉献,应该将幼儿快乐成长的过程视为自身生命增值的过程,从中享受奋斗与收获的感动。是呀,想一想我们的生命中总能与一群祖国的花朵一起走过,陪伴他们共同度过美好快乐的童年,这就是我们的“职业幸福”。

通过阅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老师我们要在问、思、行中成长,并不断地去进行尝试和思考,从而习得经验,提高技能,树立自信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2

《给教师的建议》真不愧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从20xx年第一次翻开它时,就深深被书中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折服。后来在很多共读的书目里和跟随共读的活动中,又时时看到它的影子。这不,我们新密市靳凡玮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靳校长的动员引领下,每一位工作室的成员又捧起了这本既接地气又聚人气的“教育宝典”。

为了能在新学期之初,让大家更加地聚焦到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靳校长特地在共读群里为大家陆续发送了八次共读驱动话题。这些话题牵涉到“教师阅读、学困生、学习兴趣、减负”等,其实这一系列的关键词,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解决一一只有教师做到有效阅读并能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快乐读书,爱上读书,爱上学习。即:教师“阅读”,学生方会“悦读”。所谓的学困生、减负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

先说一下“教师读书”的问题吧。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对时间的无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呢?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的确,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被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像泥潭一般缠绕着,但是在“忙”的背后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除了不断增加的焦虑和不安,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正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个吞噬生命的“黑洞”里,即使我们拥有再多的时间也只会如泥牛入海。

借助我们工作室共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机会,我回头梳理了一下从20xx年8月到20xx年8月这一年来自己所读过的书,发现竟然非常轻松地把55个格填满了(55本书,共1136.2万字),也算是不小的成绩。如此看来,我们本来以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填补自己忙碌里的空白的,实际上当不停息地拿起一本接一本书的那一刻,你也正在为自己的自我设限冲破一个个关卡。

再说说关于学困生的事情吧。其实,每个班里应该都会存在“学困生”。根据从教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困生”的存在,除了跟家庭有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学习习惯(尤其阅读习惯)的问题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转化学困生工作的独到见解,也是他几十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但是一直到现在,仍然还是会有人认为,学困生学习本来就有困难,还让他分心去读一些跟课本无关的读物。纯粹是耽误事儿。而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学习语感越困难,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愈多,就愈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胶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暴光一样,学生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说得多好啊!“学困生”学习困难,他就越需要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进而增强学习兴趣。所以,今年暑假,校外的辅导机构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的压制,这是趋势所在,也是教育发展使然。

新学期,我们可以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例如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读的是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尤其是与他的学习困难有关的'数学读物。语文与文学方面的读物,不可能直接地促进数学学习困难的解决,那是更大的背景。应该相信,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我们老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无论如何,我都觉得,课堂教学所有的问题,包括学困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解决。先解决教师阅读的问题,具备了能带给孩子们的东西,到孩子面前自然雁过有声。他们在老师营造的声音、氖围里,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会找到他们喜欢阅读的书,对学习也会变得兴致盎然。我的理解: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多时候就是思考和思维能力比同龄人慢半拍,已有知识经验比别人少一些,如何让他们慢慢跟上来,阅读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这就如小火慢炖一样,在思维集中的阅读中渐进式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最终缩小与同龄人智力上差别,阅读就如“随风潜入夜”般起到春风化雨之效。

所以,教师阅读拂春音,学生悦读拨灯明。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3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让我们看看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吧。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

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地、专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正确的答案找到了!),一会儿又在深沉地思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呢?)。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我亲爱的同行,请你相信:无论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是多么紧张,他都会有喘息一下的时间,否则,要连上4、5节课是很难的。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确实,这些和文学课、历史课交叉安排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怍……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

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4

本学期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印象深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个比喻多么的贴切,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引导好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对于后进生,更应该多倾注精力,付出爱心。

后进生因为各方面表现较差,常常在班级中遭人白眼。他们在同伴们中,找不到自尊,找不到自信,在老师面前,更是觉得自愧。每天在课堂上,看着别人高举的双手,他们也渴望能像优生一样,胸有成竹地回答问题,得到老师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赞美的眼光。可是,他们不行,常常的出错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也是孩子,也渴望掌声和鲜花。于是,他们更多地做出各种举动,捣蛋,说怪话,扮鬼脸,欺负女孩子……以各种破坏性的举动赢得大家的注意,其实,他们也不喜欢自己如此。所以,每次遇到问题,教师的关爱和鼓励,信任和支持是他们进步的最佳武器。那么,怎样才算尊重差生呢?

1、寻找闪光点。

找出差生的特长,比如绘画很好,就多让他出出板报;热爱劳动的,就把集体劳动的指挥权交给他;喜爱运动的,就让他当当体育委员……

2、不要每次都公布差生的成绩。

既然跟“差”“后进”沾边,他们的成绩一般都很烂。所以,适当给给他们面子,保留一点他们的自尊,不在同学面前取笑他们可怜的成绩,他们有时反而会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

3、师生注意说话的分寸。

教师要注意克制,哪怕后进生做出再惹人厌惹人烦的举动,教师也一定要用较有修养的语言,鼓励学生有错就改,而不是威吓体罚,以势压人,那样只会加深学生的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

偶然从书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扉页上写着: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利用这2个星期的假期细细的阅读一番,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通过假期中对这本书的阅读与学习,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书籍之一,虽成旧,却给了我深刻的回忆。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涉及到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实例来加深真实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书中的理论为我指点迷津,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建议和措施,读了以后增加了信心。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联系教学中,一再地强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再联系生活中的自己,何尝不是兴趣产生动力。

通过对《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学习,确实获益良多。我准备把在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新学期的教学中去,在工作和学习中争取不断的进步。

下载《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馨家园学校陆倩 在工作之余,我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取得了很大的收获。说起来惭愧,身为一名师范生,并且现在从事着教育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 《给新教师的建议》是一册教师成长读本,由李镇西编著,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关于“基本素养”的......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 篇1对众多教育工作者来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绝不会陌生。我在大学时期就已了解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只是当时还未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有感于以下几条: 1.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要经常地评价自己学生的工作。在衡量知识质量(也就是劳动质量)时,教师的评价带有明显的道德意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汇编)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张义文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了我工作的主旋律,这一旋律因学生而悦耳,因忙碌而充实,因进步而欣喜,这一切都归功于教育的指明灯—苏霍姆林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作者:竹 日期:2008-4-2 9:58:00 《 给教师的建议》第50条写到: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当今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