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意义

时间:2019-05-13 09:5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意义》。

第一篇: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学庸》研读

0713

学习中心北师大继教院校本部

姓 名牛宗汇

学 号162175355003

专 业传统文化

年 级1609级

偏离本质心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一人闲居独处时,这时候因没有其他人同在一室,最易任情恣纵,做出违背诚心的不善的举动,所以“独处”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品行的时候。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心不要被欲望所蒙蔽,而偏离了善的本性。所以“慎独”更主要讲的是独自时的“自觉”。

再通过下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然,则何意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可以看出人内心的真实总是要表现在外面的,是伪装不了的,内心没有诚,平时的意念、思想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别人一看就能看出来,隐藏不了。这就叫“诚于中,形于外。”

中庸亦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从表面看同样说君子会有自己看不见的地方而更加注意,会因有自己听不到的声音而更加谨慎,所以做好独处时的细节之处尤为重要。

慎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历史继承性,礼记里的慎独思想虽是古人所提倡的,但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适用,并且同样具有生命力。“慎独”二字历来解释基本一致,那么为什么先人在大学和中庸上用“慎独”两个字来作为君子为人的规范。《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荀子·不苟》篇中所强调的是诚,言诚是“君子之所守,而政事之本也。”所以荀子将诚作为独的根本,对自己要诚,即使身旁无人亦慎其身。这是在战国末期,到了明代,刘宗周说:“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

总言一上所述,诸家对“慎独”二字的训释,一贯坚持的是君子人格秉性的培养,是发掘出的,而非要求人们去顺从,或是坚守。就如同大学里讲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样,处事当用诚,以使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真正的慎独是什么?刘备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即是慎独自意诚而达到自觉的体现。

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事经验,写下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四条,慎独是其根本,后三条是由慎独而发的枝叶,是“用”。

刘少奇对慎独做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慎独”作为自我修身的方法,在《大学》里亦是全书的精神。而反过来再看慎独就是

第二篇:《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 朱丹

《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

松滋镇泰民族学校 朱丹

第一部分 设计说明 第二部分 教案: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第四部分 评委点评

第一部分 设计说明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庸》就会学会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长大后对待上司更忠诚,为官者会更清廉爱民、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更博爱。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信、自立、自强不息!

李二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 1 神。”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高标准要求,无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高境界。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说明“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用,没有过时。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初中生学习《中庸》,学习《君子慎独》很有必要。

第二部分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 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资料背景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教师举例阐述:

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四、研读《君子慎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朗读,解决读音、断句问题并结合课后注释和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2、学生自由朗读 男生、女生各齐读一遍

3、齐读

(二)阅读感知,探究疑难

1、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即:天赋禀 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文中提出了慎独自修的原则。

思考并交流:(1)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

【明确】(1)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五、深化拓展

1、讨论: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2、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清官杨震。他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道经昌邑。当时,昌邑令王密得知,欲以厚礼报答杨震知遇之恩(王密任昌邑令,乃由杨震举荐),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以“四知”自警自诫,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他的事迹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其人被奉为清官,写入正史。可见,若能“慎独”,就可以抵御贪欲滋生,堂堂正正地作人做官。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一旦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当个人私欲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就会腐蚀一大批的心灵,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3、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六、作业

1、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背诵《君子慎独》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说到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之。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境,我们都要做到严于律己,谨慎不苟。慎独的表现在于隐和微,它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便是此理。慎独来自于不断的反省自己。

课上,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提出,“君子慎独”能够很好的约束比较自觉地同学的言行,但是仅有这一句的不够的。因为毕竟还有部分自制力不够的同学,不能够做好“慎独”。班级仅仅做好“慎独”还是不够,要做到“慎群”。这个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频频点头。同学们又讨论明确了“慎群”的含义:我们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中,要时刻保持独立自由思考的意识,不为他人左右。慎独不易,要有很强的自治力;慎群颇难,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要承担肃清环境的重任。“君子慎独”已经深入同学们的内心。

第四部分 评委点评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君子慎独》这则文言文,其内容和道理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本课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和疏通文意、道德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重难点突出。《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坏事。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也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一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和看听故事中,7 明白其意。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三、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这节课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使学生读懂,读出滋味来,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教学。

第三篇:大学中庸 文档

大学——曾子

大学,大人之学,乃大人修己治人之道也,故书名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明确目标: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白事物先后顺序,修身到齐家,明德到新民,知止方到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真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主张内圣外王,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儒家主张以人为本,主张推己及人,由近而远。

儒家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地位。

格物到知致:对天下事物的道理,一一穷究到极处,然后心里通明洞达,无少亏蔽,而后知于是便可达到至。

知致到意诚:知既到了至处,然后善恶真妄,见得分明,心上发出来的念虑都是真实,无些许虚假,而后意可诚。

意诚到心正:意诚然后能去得私欲,还得天理,而虚灵之本体,可以端正无偏。心正而后身修:正心然后能检束其身,以就规矩,凡所举动,皆合道理,而后身无不修。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者,未之有也。——修身到治国到平天

明明德:旬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洗去私欲,使其从新清明。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对明明德止于至善。坚持不懈修身

格物: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对天下物理深究之,以求达到极点。由表及里,不仅看到表象,还有穷究其内在道理。

意诚: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真心,毋自欺也。

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晦,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乃一身主宰,心不能偏执,不能为情所控。

儒家认为:心之官则思,心就是思想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故心乃一身之主宰。

正心方法:静而存养:在平时培养心中的善念而不失;动而省察:就是行动时要反省检查自己,如有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就应及时克服和改正。

一家的根本在我一身,此身于人相接,情之所向,各有个当然的道理,但人多任情好恶,不能检查,所以陷于一偏,而身不修也。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人性:偏爱和贪心。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孝悌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推己及人。

所恶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己及人。

是故财聚民散,才散民聚。——外本内末,民便争夺,外末内本,天下归心。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之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中庸——子思

中是无所偏,庸是不可易,中正而无偏无倚,平常而不可改易。——故曰中庸

儒家认为:人有本性,且本性自然纯美,人性本善,故应明之,去除后天因私欲蒙蔽产生的偏,以达中庸之道。

儒家主张:自我修养,以达道。道:人之自然本性,人皆共有,只天禀不同,故需教。道不在人身外,而在人之本心中,因此在立身处事上必须时时刻刻反躬体认是否悖道。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独:人不知而己独知的去处。——不自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凡人每日间与事物相接,顺着意便欢喜,拂着意便恼怒,失其所欲便悲哀,得其所欲便快乐,这都是人情之常,当其事物未接之时,这情未曾发动,也不着在怒一边,也不着哀与乐一边,无所偏倚,这叫做中。及其与事物相接,发动出来,当喜则喜,当怒而怒,当哀则哀,当乐而乐,一一合着当然的节度,无所乖戾,这叫做和。

中和,中为尊,为主。

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也。中庸之道,贵在持守,择之精而守之固。

尽己之心叫做忠,推己及人叫做恕。忠恕之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毋施于人。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怨人。——端正自己行为不求别人。

夫陵下不从必怨其下,援上不得,必怨其上,今在上在下但知正己而无所求取于人如此,则又何怨之有。但见心中泰然,虽上而不得于天,也只受其正,而无所忿憾于天,虽下而不合于人,也只安于所遇,而无所罪尤于人。盖既无所求,则自不见其相违,既不见其相违,则自无所怨尤。——张居正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人生富贵贫贱,安乐患难难测,故安之则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如而不自得。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正己而不求于人。反求诸身。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反求诸己,修身而后事自成。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仁以亲亲为大,义以尊贤为大,亲有远近,贤有上下,故等级视之。

儒家认为:人们做任何事,要想成功,必须先从小处做起,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一步一步才能达到。先修身后齐家后平天下。

天下之物,诚则必形,不诚则无物矣,然则人之体道者,可容有一念一事之不实哉。——人以实心而体实理,以实功而图实效。

故为政在人,取人在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通行)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君臣则主于义,在父子则主于亲,在夫妇则主于别,在兄弟则主于序,在朋友则主于信。知则明睿,所以知此道,仁则无私,所以体此道,勇则果确,所以强此道。达道必待达德而后行,而其所以行之者,又只在一个诚而已。盖诚则真实无伪,故知为实知,仁为实仁,用为实勇。——张居正。

就知、仁、勇而言,人的天性相同,但具体而言,则有智愚之分,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凡事欲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恰,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天下之事,所行之者,诚也。

欲善诚身者,当明乎善也。能明善以诚身,则顺亲、信友、获上、治民。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夫既学而又问之,思之辨之,则于天下之义理,皆已明白洞达而无所疑,可以见之于行矣。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儒家主张上下有序,尊卑有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第四篇: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1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读《导读》,吸《大学》《中庸》之醍醐。

初读《大学》部分,真有振聋发聩之感。再读《大学》,真有朝闻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学》缘何受到20xx年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据我臆测,就在于大学简洁明了的解决了人生三个重要问题:天地生人的意义;如何去实现天地赋予个体的使命;个人与天下的关系。

大学是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指出实现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共产主义的模式,大同社会的标准。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读《中庸》部分,顿悟“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事实上,方枘圆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中庸之道,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诚”是中庸的基础。“中和”与“至诚”协调,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平凡的实在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把这些实在的小事做好,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思考呢?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愿天下之士,从《导读》中取《大学》《中庸》之精华,以《大学》《中庸》之道自勉,并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追求《大学》《中庸》之道,达到“和谐”的境界。

大学中庸读后感2

读完《大学》《中庸》,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我,受益匪浅。《大学》一书主要探讨了两件事情,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学问。《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教师,在当前社会不断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和去做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人之为人,何谓正确?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现在的社会到处都充满着诱惑,如何才能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梦想、有追求,踏踏实实从事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终生?集团学校规定每一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十五三一年发展规划,我认为这一点做的非常好。当我们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我的目标就是清晰的,奋斗就有了方向,然后通过自己的不断付出,逐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这样,自己的人生才充满着意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标以外的事暂时放下,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思绪,看事物认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观、朴素便是“虑”,最后的收获便是“得”。这一系列的犹如蝴蝶效应般,若我们能从开始一步步的实践,那结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因为他们确定了方向,内心平静,有了安,虑,便可得……现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许的那个差距很大,既然现在有了内心中的方向,我就应寻求内心的平静,重新理清思绪,然后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收获最后的成果。

大学中庸读后感3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在叙事者的推荐下,我终于鼓起勇气拿起读不懂,所以一直不愿读的《大学·中庸》,开始读时觉得很吃力,太难懂,后来我一字一句把原文和翻译抄写在一起,对照翻译再去读原文,一遍一遍反复读,便被经典所折服,叹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深邃,更感叹于其中文字之简练、浓缩之精华!

虽然整本书已读过,可是由于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所限,对于读通、读透里面的内容还是很难的,需要重复来读、来感悟。即使读的不是那么透彻,书中仍有一些段落和语句让我深有感触。

首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想要让自身具有美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让自己的思想端正,就要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想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就要先让自己得到知识;要想得到知识,就要让自己认识、钻研世上的万事万物;得到知识在于能够认真地推究世上的万事万物。其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一句更触动我的内心,让我反思更多。当我们把正在接受其他课程学习的同学喊到办公室,对其进行自己所教学科的补课学习时,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还是为了自己的教学成绩?当两个不同的学生犯了完全一样的错误,我们真的能做到用同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与处理吗?当我们被学生或是家长不理解时,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执著该有的教育吗……太多的过往在脑海重演,我想,如果我们真正端正自己的思想,修养自身的美德,很多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其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今天更新了,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保持更新。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一直保持原有的固定思想和方法,不想着更新理念、创新办法,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是难以教出创新型的学生的。

再次,“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意思是:君子自己做到某种善事,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己不做某种恶事,然后才去责怪别人。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不免有些惭愧,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告诉学生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坚持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而自己却很少有真正的阅读,也没有在某些事情上有过很久的坚持。还有一些家长,也会经常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很高的要求,但是自己却从来不会作为孩子的榜样先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这大概是有违原则的吧。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并不一定要用言语去要求和强制,想让孩子做什么,我们就先行动起来,孩子就会在这种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中发生我们期待的行为和变化,从而更好地成长。

最后,“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如果真的能够使自己端正且不向他人求助,这样就不会有怨恨。对上不埋怨天,对下不埋怨他人。凡事学会从自身找原因,一切问题就好解决,如果一直怨天尤人,生活则会黯淡无光,生命也会毫无意义,记住“我变了,世界就变了”。

当然,经典带给我的绝不是这一点点感受,它让我的心灵滋润起来,更让生命充满了活力,对很多事突然有了释怀的感觉和洒脱的情怀。再次重复品读,发现书中内容都是有所联系,并非独立存在的,静下心来,读进心里,经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奇迹。

第五篇:大学中庸读后感

读大学中庸有感/r/n

《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两篇,后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诚然,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中国传统著作,既可能是因为没特别兴趣,也可能是觉得没必要。但是当读完《大学》和《中庸》时,方知古人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r/n

《大学》的核心是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所谓修身,我认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充实自己,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修身的最好境界有三,一是“识事务”;二是“明事理”;三是“兴事业”。“识事务”即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而为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外界打交道,如何不卑不亢,与人友善相处,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准确识别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事理”就是说要明白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有的时候要顺其自然,不能太强求。“明事理”的前提就是要让自己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所以学习和再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兴事业”,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抱负,不是说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人生在世,总需要有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让自己活得有成就感,活得有价值,至少让自己过得充实自在。/r/n

《大学》里面还讲人要以身作则,要感恩,要勤学。以身作则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人们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却经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感恩是一种基本的美德,对于给过你帮助的人,要铭记于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够心怀天下。如果人人都能够记得别人的恩惠,不计较个人得失,那么社会的文明必将更进一步。要勤学,荀子曰“学不止境”,有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每个时间段接收的知识和信息都是有有限的,而且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每时每刻知识都在不断更新,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停止学习,不努力接收新事物,就会很快被这个社会淘汰。/r/n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我认为,现在很多人将中庸的意思理解偏了,他们认为中庸就是保持中立,就是做和事姥,就是不得罪任何人,其实不然。通读全文以后,我觉得中庸所想表达的思想是公平公正,落地不悔。所谓公平公正就是为人处世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偏重任何一方,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所谓落地不悔就是不能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一旦做了决定,就照此执行,而不是朝令夕改,前怕狼后怕虎,迟疑不决,以至于最后一事无成。/r/n

《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这是儒家思想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这句话跟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的意思很一致。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按照这两句话的思想为人处世,不将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r/n

《大学》和《中庸》的思想中都讲“诚”,《大学》讲“诚意”,就是不自欺是一种自然而内在真实的情感、心思甚至包括欲望的统一状态。“惟天下至诚,为能尽物之性”,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的主旨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这句话肯定了“诚”的重要地位。《大学》和《中庸》对“诚”虽然表达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讲求人的最初的本心,或者说是本性。/r/n

诚然,在当今社会,“诚”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然而在这个物欲纵流的社会,“诚”又似乎是缺失品,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商人之间在商言商,重利轻义,根本不是以诚为先,于是很多合作关系也不能长久。有的甚至朋友之间也不坦诚,人情凉薄。有时候,人会给自己找借口,说不是因为自己不诚信,是因为别人不诚信在先,那么我们是否就该这样以怨抱怨?如果人人都这样下去,岂不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有时候,我们会说,不是自己不愿意去相信别人,实在是被别人欺骗多了,害怕了,所以开始自我保护,我想这又是另外一个借口,只不过这个借口冠冕堂皇,让人一时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r/n

其实,“诚”不只是对别人而言的,很多时候是要对得起自己,《大学》《中庸》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祖祖辈辈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真理,没有人愿意活在谎言和欺骗当中,我们对别人真诚就是对自己真诚,既是为了与人更好地相处,也是为了让自己心情舒畅。如果我们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以诚待人,社会风气一定会有所改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中华盛世也不会只是传说;以诚待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本性,才能够珍惜万物,达到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n

总的来说,读完《大学》《中庸》,我学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实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最后,诚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学说这种极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r/n

【相关文章】大学中庸读后感/r/n

篇一:大学中庸>读后感/r/n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r/n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r/n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句话,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中国的主席“习近平”,他不仅有知识,有修养,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爱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国家大事,治理好国家,铲除贪官污吏,为百姓谋>幸福,发展国家。因为有了这些政府官员,中国才会富强!/r/n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r/n

篇二:大学中庸>读后感/r/n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r/n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下载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6篇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1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

    大学中庸读后感

    读大学中庸有感 《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两篇,后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诚然,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中国传......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论语 大学 中庸

    论语全文翻译 【原文】 “学而时习之,1·1 子曰: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

    大学中庸测试题

    《大学》《中庸》测试题 一、选择。 1.给下列的句子排列顺序( ) ① 物格而后知至 ② 意诚而后心正 ③ 知至而后意诚 ④心正而后身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2.......

    《中庸》、《大学》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 《中庸》、《大学》读书笔记 - [杂文] 一、源起 《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本属于《礼记》中的篇目。南宋理学家朱熹将二者单提出,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

    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

    《大学·中庸》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希望能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