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

时间:2019-05-13 09:0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

第一篇: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

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

走近运河,感悟运河历史。

中国大运河 位于中国中东部,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总长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级行政区、35座城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13世纪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

隋唐大运河 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全长2700多公里,距今1400多年。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构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与万里长城齐名。它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到涿郡(北京),成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通济渠 肇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全长650公里,是隋炀帝时代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超前规划思想和超凡建造技艺的重要河段。“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1

足以说明当时漕运的繁忙和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高宗赵构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命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自泗入淮”,造成黄河改道,从而揭开了历史上黄河长期南泛入淮的序幕,通济渠逐渐湮没。

通济渠泗县段 通济渠故道由灵璧县虞姬墓入虹(泗县),经泗城横穿全境,长47公里,史载“波流平缓,两岸平直”、“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现存有水故道28.1公里,当地称汴河,是通济渠仅存的两段有水河道之一。其中泗城向东至曹苗十里井庄的6公里河道,宽42—45米,深2—3米,民众自古滨水而居,村庄连成一线,称“十里长庄”。十里井向东经水口魏庄、枯河头、通海店至泗洪县马公店约19公里与老濉河河道重合,东流经青阳镇折向东南,入洪泽湖。

阐释运河,展示运河积淀。

考古成果、民间收藏、出土文物是对泗县段运河原真性、稀缺性最好的阐释;是对泗县运河文化历史积淀最好的证明。

2003年10月,城区汴河路南侧出土大量瓷器残片和唐宋古钱,瓷器时间跨度大、窑口多、器型全,宋金时期比例大,具有代表性的有景德镇的影青碗、砚滴等。

2012年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对运河泗县故道邓庄遗址、马铺遗址、宗庄遗址、朱桥遗址、曹苗遗址进行考古

发掘,发现大量与运河有关的人为活动遗迹,疑似纤绳遗迹、标杆基坑遗迹、凿痕遗迹、河堤遗迹等,证明泗县境内通济渠是在汉以前沟渠的基础上疏浚勾连而成。出土各类文物百余件,各类陶瓷残片数以千计,陶瓷器以唐宋为主,另外出土大量的唐宋时期的古钱币,如“开元通宝”、“景佑通宝”、“宣和通宝”等。代表性瓷器有:宋代的瓷人骑虎,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唐代的酱色釉瓷钵、宋代的青釉四系罐,釉面光亮、保存完整。

2013年3月,河道疏浚中发现的清代残碑,证明泗县段运河直至清代仍发挥着漕运功能。

此外,泗县民间收藏爱好者多年来收藏的大量陶瓷器、古钱币等,多与运河文化和漕运历史有关。

泗县运河的考古成果和文物资料足以表明,泗县运河故道曾在历史上承担着文化交流、经济沟通、军事运输等重要的社会功能与国家职能。

体会运河,触摸运河风物。

千年运河滋养的泗县人民,日出而作,男耕女织,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习俗,是黄淮地区农耕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缩影。

通济渠的漕运功能虽然丧失了,但仍然具有较强的防洪、排涝、灌溉功能。它日夜汩汩不息,滋润着两岸土地,哺育着两岸

人民。泗县人民在渔樵耕读的辛勤劳作中,继承传统,改进工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一脉相承、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培养了泗县人尊老爱幼、集体至上、吃苦耐劳、邻里相帮的传统美德;农耕与水利的依存关系培养了泗县人民与千年运河的深厚感情。

传承运河,延续运河文脉。

字画、奇石、戏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在泗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字画因名士泊舟而兼容并蓄,“泗滨浮磬”随漕船进贡而名扬海内,泗州戏随商船流转而遍布黄淮。

宋代泗州书画名家薛媛、雍秀才技艺精湛。苏东坡沿运河游赏,停船泗州,为泗州才女薛媛书法作“百金竞买蒲葵扇,不必更求王右军”;为雍秀才画作配诗八首。米芾泛舟虹县,写下“快霁一天清淑气,健帆千里碧榆风”等两首七言绝句,成就千古名帖——《虹县帖》。泗县晚清书法家张启后之作,承欧柳之风,俊秀潇洒。王天铎篆刻、花鸟自成一派。近现代泗县书画家结社雅集,有序传承,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禹贡》记载:“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泗县,秦时属泗水郡,地处汴水之畔、泗水之滨。用泗滨浮石裁制的磬叫做“泗滨浮磬”,敲击会发出清纯、优美的金属声,古时贵为贡品。古人认为磬是通灵吉物,孔子曰:“依我磬声,天地祥瑞”。泗滨浮磬一直作为吉祥之物被收藏、供奉和鉴赏。泗城东北蟠龙山的美石,与名扬天下的灵璧石同属一脉,自古有名。在泗县运河曹苗段考古发掘时,于宋代文化层中发现一处大型石堆,清理出的三块石材均属景观石,巉岩嶙峋,黑质白章,疑似北宋徽宗强征花石纲时征收的泗县蟠龙山石,在运往东京开封时沉船于此。

泗县民间藏石赏石之风长盛不衰,所藏之石多次获奖。2010年11月20日,泗县举办了首届“泗滨浮磬”杯景观石展。

“喝不够的家乡水,听不够的拉魂腔”。泗州戏是安徽省徽、黄、庐、泗四大优秀地方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梨园拉魂第一腔”之称。2006年,泗州戏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泗州戏之乡”荣誉称号。70多家泗州戏剧团正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情动百姓人家,唱响运河两岸。

关注运河,共谱运河华章。

泗县因运河遗存丰富、积淀厚重而名声鹊起;运河因泗县对文化的敬畏和呵护而脉远流长。现在的泗县和运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更多的人走进泗县,关注运河,为运河的保护申遗出谋划策,为泗县文化发展共谱华章。

泗县大运河自申遗以来,引起社会全面关注。《人民日报》分别以“续写运河文化新篇章”、“人文脉远运河水长”为题,两次整版报道泗县运河历史文化。央视、人民网、新华网及大批省

级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泗县运河保护工作。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泗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两届“隋唐大运河保护申遗文化论坛”。考古、文史、民俗、古建、水利等各类专家学者齐聚泗县,共商泗县文化发展大计。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泗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研古瓷、忆运河、开新篇”暨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研讨会,研究运河文化,宣传保护理念,共谋泗县发展。

周国桢、彭竟强、曾维开、徐庆庚、熊钢如、吴墨等一批著名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在运河出土瓷器的基础上,创造了瓷艺新品——泗州运河瓷。韩美林、纪峰等工艺美术大师和雕塑家为泗县专题创作了艺术作品。他们为泗县文化品位提升、文化品牌打造和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弘扬运河,再创运河辉煌。

泗县段运河已经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泗县最耀眼的文化品牌。泗县正在借助这一品牌的影响力,在保护运河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运河文化的重要价值,促进文化再生。泗县依托运河故道,规划了运河新区和文化产业园,把文化产业建设与城市规划发展相结合,与泗城中等城市建设相结合,突出运河普遍价值,彰显地方特色,提升泗县文化品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运河与城市的相生共荣。

下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