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说明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9:1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阅读说明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阅读说明文》。

第一篇:怎样阅读说明文

怎样阅读说明文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向沙漠进军》

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第二篇:怎样写好说明文[定稿]

怎样写好说明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说明文是一种难写的文体,常常看见孩子写这类文章时,他们都拿着笔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原来他们不知从何入手,这也是我们老师教写这类文章的难点,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它往往表现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怎样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一要认真观察。用眼、耳、口、鼻、体、肤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看、听、尝、嗅、触,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二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深入分析其异同,抓住其“异”,就把握了该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说明的重点。

二、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如果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就采用“时间”顺序,可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如果是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就采用“空间”顺序。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等。如果为了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就以“程序”为序,即按操作行为的先后标明序号逐一加以解说。若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采用“逻辑”顺序:一般按照因果、主次关系来安排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采用的是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逻辑顺序,《故宫博物院》对故宫建筑物的说明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大自然的语言》对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的说明采用的是时间顺序,而对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则采用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三、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作比较、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下定义等。比如要说明沙漠地区的**照时间长:“那里**照时间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就形象地突出了沙漠地区**照时间长的特点。再如,要说明水不是白色的,就可以拿水同豆浆比较一下。水同豆浆一比较,白色的是豆浆而不是水。水,什么颜色都没有。

四、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既可平平实实,也可生动活泼。如,写作时采用比喻、拟人、对话、自述、讲故事等说明方法都可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第三篇:怎样写好一篇说明文

怎 样 写 好 一 篇 说 明 文

摘要:说明文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块,那么怎样让学生学好写好呢?本文就从了解说明文常识;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讲结构,做条理;讲究语言艺术,提高说明效果等几方面进行一些粗浅议论,希望对学写说明文的人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说明文常识;说明对象、特征;结构;条理;语言艺术。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做科学性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主要是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的。那么,作为刚学写的中学生又怎样来面对说明文呢,本人就以拙劣的看法作几点浅析。

一、了解说明文常识

(一)对象及特征。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分析说明文特征可以从标题、所用材料及说明对象、整篇课文入手。

(二)说明顺序。说明文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以时间语作标志,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介绍工作程序;空间顺序以方位词作标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里到外、由前到后、有整体到局部等,说明事物形态和构造,多用于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以思维规律为序,是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等,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

2、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4、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

5、诠释法(又称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用这个方法,可以使抽象复杂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8、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9、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10、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四)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生动形象,简明。

(五)说明文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连贯。

二、抓住说明对象、特征

写说明文,一定要对说明对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即抓住说明对 象的特征。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特征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认真观察。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体、肤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看、听、尝、嗅、触等,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二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深入分析其异同,抓住了“异处”,就把握了该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说明的重点。三要重视积累、扩大生活视野,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写作材料,注意间接经验的获得,提高理性认识水平。

三、讲结构,做条理。

讲结构,做条理,即说明文说明顺序和结构的安排。首先应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确定说明文应用什么说明顺序,再做说明结构的安排。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说明文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就要按这些关系来安排说明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结构合理。

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 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

四、讲究语言艺术,提高说明效果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既可平平实实,也可生动活泼。如,写作时采用比喻、拟人、对话、自述、讲故事等说明方法都可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认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要领,一定就能写出优秀的说明文。

总之,说明文的写作并不是很难,只要掌握住说明文常识就能轻松写好一篇说明文。以上便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有志同道合者给予一些意见和建议。

第四篇:怎样指导学生写说明文

谈说明文写作中的三步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写作往往出现“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写”的“冷场”局面。它既不像写记叙文记述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也不像写议论文对所触及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写作主体)在心理上与文章(写作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这种 “距离”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指导与训练加以消除,说明文的写作势必“应付差事”。

其实说明文并不难写,因为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无须进行个性的创造思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它崇尚平实,不渲染,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如何指导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呢?下面就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一谈我指导学生说明文写作“三步走”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 :一题两写,抓好过渡

一题两写即同一题目的文章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说明文。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所编课文,为记叙文教学向说明文教学过渡架设了很好的桥梁。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往的写作训练,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去写生动有趣的故事,自己往往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或见证人。而文体的骤变,生动有趣的故事,变成了严肃的科学知识;融注情感的陈述变成了准确的说明,心理上自然会产生厌恶、无所适从的情绪。一题两写则可以架起记叙文写作向说明文写作过渡的桥梁。

如:《我的文具盒》

(一)记叙文要求:

1、写与我的文具盒有关的人或事。

2、语言流畅,想象丰富,感情真挚。

3、写成5 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要求:

1、介绍文具盒的形状、结构、功用等。

2、语言准确,条理清楚。

3、写成500字左右的说明文。

操作:

(一)辅导时,讲清记叙文与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不同。

(二)进行记叙文的写作。

(三)进行说明文的写作。

(四)运用比较法综合评讲。

一题两写先训练学生写记叙文,然后训练写说明文,分两次进行。待多次训练后可以在一次作文中同步进行,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写的记叙文很有特色。他以两次数学考试为中心事件,写了文具盒对“ 我”学习上的帮助、鼓励、批评、督促,反映出“我”与文具盒之间的友谊。他在结尾写道:“我望着试卷上鲜红的‘100’分,高兴的笑了,这时文具盒也朝我眨眨眼,仿佛也在为我高兴„„”我把他的文章刻印出来在班上认真评讲,指导学生如何写好记叙文,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内容充实、具

体、生动。在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的基础上,我向学生具体介绍说明文的写作要求,明确指出说明文的写作与记叙文的写作本质上的区别,并要求学生拿出文具盒,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本着有什么写什么的原则,把自己的文具盒介绍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介绍文字绘画一个文具盒,与自己的文具盒对照,落掉了什么,哪一点写得不像,再进行充实修改。学生当堂写,当众念,我当面评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另有一番风格,或平实说明,简明朴实地介绍文具盒的形状、结构、功用等;或生动说明,描绘盒盖表面精美的图案 ;使用拟人的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有趣的介绍文具盒的内部构造。下面是一位学生的精彩说明语段,她写道:掀起上盖,呈现出三个大小不等的房间。靠外边最长的房间是米尺先生的家,它长24厘米,宽4厘米,高约1.5厘米。里边面积最大的房间,长19厘米,宽6厘米左右,它是钢笔、铅笔、圆珠笔三兄弟的家。橡皮妹妹住在一个长约6厘米,宽5厘米的小房间里,我念几句顺口溜,你能找到像皮妹妹的家吗? ‘橡皮妹妹胆不大,请了搭盖保护她,还选两家作邻居,太阳公公先喊她。’„„”

我在运用比较法综合评讲时,找出习作中好的、差的最有代表性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 些文章的得与失,要求学生再作修改,写好作文后记。

通过这样训练,学生从实际写作中总体上把握了说明文与记叙文写法上的区别,把学生从记叙文的写作中引向说明文写作的新天地,很好的完成了由记叙文写作向说明文写作的过渡,迈出了说明文写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 :验证评讲,激发兴趣

验证评讲即把学生介绍制作类、操作类、游览线路类的说明文,拿到实际中去验证它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说明文的写作由于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写说明文时总觉得枯燥无味,验证评讲法则可以激发学生写说明文的兴趣。

如:《从学校到我家这样走》

操作:

(一)辅导时,告诉学生本次作文要采用验证评讲法。

(二)作文完成后,绘好路线图,同桌交换,根据作文介绍,去找对方的家。

(三)找的过程中,发现介绍不清、标志不明的地方进行修改。

(四)写出验证评语。

这种方法颇受学生欢迎。写作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家都怕对方找不到自己的家,因此写得认真、清楚,有条理。验证结果,全班60多人,只有一名学生由于方位介绍不清,标记断线,对方未能找到她的家。还有一位同学一详一略的介绍了两条路线,对方按照两条路线均找到了他的家。

验证评讲法,给了学生活动的机会,学生在作文前或亲自观察或亲自操作,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说明文指导生活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写作兴趣。

第三步: 写——读——写,把握技巧

写——读——写即学生先根据题目要求写成初稿,再找出同题材同体裁的范文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再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

教师在教读说明文时,大凡都要从理论上大讲特讲说明文的特点及说明文的其它有关知识,教读过程中更是离不开扣住说明文体的特点去分析,可以说学生对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及课文内容已经了如指掌。然而,当他们面对说明文的写作时,脑海里仍然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运用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一大套理论去作文,即使绞尽脑汁,“挤”出一篇“牙膏作文”来,仍是条理不清,漏洞百出。这是初二学生写说明文出现的“通病”。

出现这种“通病”的原因在于没有把读和写很好的结合起来,缺乏技能技巧。课文是营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消化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使学生很好地吸收、消化和转化,就必须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怎样结合呢?

现行语文课本编得很科学,每单元后均有作文训练,有的还附有例文,目的性、针对性强,因此,须认真 落实。我用写——读——写的方法加以指导,把读和写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掌握说明文写作的技能技巧。

如:《宜城汉江大桥》

操作:

(一)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写出初稿。

(二)引导学生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关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的段落。让学生认识:同是写桥,作者能介绍得那么清楚,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是怎样体现的,自己的文章与之相比存在哪些不足,或没抓住事物的特征,或说明顺序不合理,或无恰当的说明方法,或说明语言不准确、简明。通过比较,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有所 领悟。

(三)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初稿中出现的不足进行修改,写出第二稿交给老师批改。

写——读——写,不同于学生作文前老师念念范文进行的指导。它是在学生独立写出初稿后进行的比较阅读,然后再进行的修改。学生用来读的“范文”,可以是课文,作文训练后的例文,还可以是作文指导书上的优秀文章,只要有代表性、针对性、可读性即可。因此,不会导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学生熟练后,写—— 读——写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

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一得

连林风 杨怀云

一、立足基本点

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是以培养记叙能力为基础的写作教学新阶段。说明文的写作必须具备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这是写说明文的两个基本点和根本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切忌对学生泛泛要求,要以记叙为基础,用分解法突出抓好两个基本点。其一,文体特点要突出“说清楚。”首先着眼于说明文的科学性,强调写清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方法应不限于平实解说。初中教材中的《蜘蛛》、《晋祠》等课文,大半是生动的描述。《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既说明了建筑结构,又介绍了革命史迹,通篇表现出浓重的记叙性。起始阶段应把这种说明文类型作为文体要求的起点。因为对事物的情趣与感受是学生写作的主要诱

因。若只强调平实介绍,无益于用记叙基础实现“说清楚”的目标。其二,基本题材要紧扣“熟知的事物”。初中说明文集中体现出一个基本题材——建筑物。尤其是第三册集中安排了一个建筑类说明文单元。这是因建筑物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最密切。起始训练应把建筑物作为基本题材之一,由简到繁集中命题,以求依题成格,触类旁通。

作文题材除了要注重课文依据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熟知的事物。如《怎样淹渍西红柿》、《怎样写阅读笔记》等,可先让学生实践,使训练活动成为育人的一个步骤,这样,写起来既是介绍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又可使学以致用。

二、突破认识关

写说明文必须对被说明事物有完整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观察,深入了解。

说明文的写法,首先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重点记写。任何事物都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抓住了特点,就找到了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写清了这些突出的标志,也就准确的介绍了 该事物。如课文中的《活板》,强调一个“活”字;《中国石拱桥》,强调一个“拱”字,都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要适当安排记写顺序,理清线索。安排记写顺序大体按空间、时间 和事物类别为序。按空间位置,可以从上到下,从东到西,从里到外,从近及远,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等。按时间为序,大多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当然,也可以从当前说起,再 回顾过去畅想未来。依事理为序,可以先分析后综合,先总说后分说,也可先分说后总说等。总之,要照顾类别,分别安排。无论哪种顺序,都要说完一件事再说下一件,不能东一句 西一句,想啥说啥。

第三是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相配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介绍,使事物具体生动起来。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① 定义法。就是用精确的语言简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把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各种教科书讲述某一概念时往往都要先下定义。大家可以参看。

② 分类法。说明文中往往要针对事物类别的不同而分别进行记写。这就需要进行分类。如把电分成直流、交流,把房屋分成楼房、平房等。分类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否则就会造成混乱和自相矛盾,应尽量避免。

③比较法。比较是认识事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物的重要方法。俗语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说明事物的特点和规 律,人们常拿此一事物和彼一事物比较,从中找出差异,加深人们的认识。如:比较杨树和 柳树的异同等。

④引证法。就是引述相关资料来说明事物。所引的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有关数据和科学 根据。如《中国石拱桥》中就分别引证了唐代张族鸟的话、马克·波罗游记中的话和相关数据,突出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和影响深远。

⑤图表。就是用图表说明一些不便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这些图表往往能浓缩大量语言,使要 说明的部分一目了然。

〔例文〕《我的小传》

我姓张,名一冲,取自古语“一飞冲天”,名字虽是个代号,却也寄托了父母的期望之情。我出生的时候(听父母说的),左脚有些毛病(大概是不能伸平),父母真怕我长大后是个“跛 子”,但他们并没有嫌弃我这个小生命,而是带我到处寻医治好了病,有毛病的我没有被遗 弃,所以我更珍惜以后生活中的每一秒。

小时的我并没有被父母娇养过,但还是属于那种“刁丫尖”,我与小学同学的关系也一直不 好。因为我说话办事从不懂得圆滑,有时就伤了同学关系,这种情况延续到了小学五年级。那时父母想让我多学一门本领,于是我选择了从小就喜欢的国画,从那时起,我陶醉在中国 画的艺术之园中,醉心于饱含豪情的山水画。有一次要举办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于是画班的 同学积极准备,由于参赛日期临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着急,画也是一张一张地撕掉,总也 画不出满意的,这时老师来开导我说:“不要为参赛而画,静下心来去感受自然,画不也由 此而生了吗?”。我果然有了一幅作品,一幅用心感觉出来的作品,它获得了本次大赛优秀 奖。画陶冶人情操,我由学画学到做人,和同学的关系也就此改善。

如今,我已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了,繁重的学业不允许我再拿起画笔,可它对我的影响一直未 变,对工作负责,对朋友真诚,对学习认真的座右铭日益成熟。

我16年的成长经历虽不长,但象是一棵小树一样,许多人为她费尽心血。今天小树在茁壮成 长,明天一定会长成栋梁之材。(辽宁 张一冲)

城镇中学 502 315 26

4掌握好说明方法~

回答:2004-10-29 17:46

评论1学生根据说明文的性质和特点,要想写出一篇成功的说明文,必须做到三点:一要抓住特征;二要安排好结构;三要语言简明。下面分而述之。

一、抓住特征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能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有清楚、深刻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深入观察、研究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独特处。《景泰蓝的制作》就是作者亲自到工厂参观,对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写成的,因而读者读后会对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有清晰的了解。其次要选好角度,确定说明重点,选好写作角度,这样才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比如介绍泡桐,可以写枝、叶、花、种子、生长习性及功用等,但课文《一个好树种----泡桐》却只确定泡桐功用这一重点来说明,抓住泡桐分布少、成材快、适合间作、木质好、用途多等特点来写,突出泡桐是个“好树种”。第三要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运用得当,往往能突出事物的特征。《一个好树种----泡桐》使用了大量数据,说明泡桐是一个经济效益高的好树种。在说明泡桐树“成材快”的特点时,作者用三株泡桐生长的年限、树高、胸径、材积等方面的数据作了具体的说明,说服力极强。

二、安排好结构

结构对说明文是重要的,安排得好,可以使说明言之有序,条理井然,增强说明的效果。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先按荔枝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分成两个部分:前者是主要内容,放在前面详写;后者是次要内容,放在后面略写。在前一部分中,又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分层说明;在后一部分中,又按产地、习性、移植等内容分层说明。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前后连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语言简明

说明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准确指用词造句要合乎语言规范,做到表达严密,修饰恰当,概念含义确切,判断无误。简明要求语言简洁、明晰,没有罗嗦现象出现。教材中说明文大都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一句,加上“大多数”这一修饰、限制性词语,表明有少数荔枝的颜色并非如此;若去掉“大多数”,则造成表义不确切。中学生写作说明文往往带上一些不必要的议论性、描写性或抒情性语句,这是造成语言不准确、不简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引起重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注意上述几点是必要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多阅读,多练习。

第五篇:怎样指导学生读写说明文

怎样指导学生读写说明文

高淳县漆桥中学

孔德士

说明文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更是现代生活中理解创新的一个重要的专用工具。可以说,平时人们生活中所碰到的最多的是说明文: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电脑、医药、农药的使用等等,但教好,学好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长期以来,说明文大多给人枯燥乏味之感,不象文学作品那样引人入胜。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围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内容进行。无论是教,还是考大多是着眼:“这是打比方,还是举例子”,“那是从现象到本质,还是从原因到结果”,或者“去掉加点字行不行”。劳力费心,到最后学生仍是不能写好一篇普通的说明文和准确掌握一篇说明文的内涵。

我从事三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在这方面作了一点尝试,说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教或读说明文之前,一定要学生明白说明文的作用:是向读者介绍某种知识,某种原理。你的说明文成功与否,决定于读者能否看的懂你的说明文,也就是说,能否掌握你文中说明的原理。反之,我们阅读说明文的要求是什么?就是准确掌握所读文章中所介绍的某种知识或某种原理,以及文中所蕴 1 含的哲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在学生下笔之前,你一味地强调内容要求或说明方法的使用,这样就会束缚学生的发挥,使得学生不是围绕根本目的去写,而是为了完成你老师的要求去写。

记得有一农村学生,写了一篇《怎样栽山芋》,由于他下笔前没有紧扣此文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别人看后能否自己栽山芋,所以内容乱七八糟,我看后,信手打一评语:请你在班上找一位你认为最聪明能干的同学,让他照着你的文章去栽山芋。那位作者同学看后不明白我对他文章的看法,就真的找了一位他认为聪明能干的同学,去照着他的文章栽山芋,并让我做评判。那位去栽山芋的同学每看几句,便问他接下去怎么做。我在边上也偶尔插上一句:这样行了吗?结果,那位栽种同学问完以后,作者同学便笑了笑,对我说: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第二天,那位作者同学便交上了一篇非常象样的《怎样栽山芋》,这篇作文后来还获得了学校“元旦征文”一等奖。班级作文评讲课上,我便让他在班上介绍了前后两篇作文写作过程中的体会,最后,他深有体会地对大家说:写说明文最容易,你只要紧扣“一定让别人明白”这个道理。它不象写文学作品,要讲究语言华丽,取材深远,内涵深刻。

其次,写说明文一定要让学生就地取材,就近取材,就自己最熟悉的取材,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条理地,准确地写好这篇说明文。

去年,我所教班上有一个学生,体育,画画全班第一,其他类型作文也属 中上,但写到说明文,他就无从下手了,连写几次,都不能如意。后来我就把他找来,和他聊天,得知他一个暑假的时间全用在帮父亲养蟹上。就对他说:听说养蟹收入不错,我也想尝试一下,但苦于教学,不能得知其中奥妙,你能否给我想想办法?他一听,顿时来劲了,脸上也马上多云转晴,笑着对我说:老师,别找别人,找我行了。我故作惊讶,你小小年纪,怎么能行?他一听露出不悦之意,然后故作老练地把蟹的育苗,防病,治病,防高温及收获,销售讲的头头是道,我听后故装记不住,让他写成文字,让我好照着实施。第二天,他便交来一篇非常成功的说明文《怎样养殖河蟹》。

作文课上,我让他把此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给他打分。事后,他腼腆地笑着对我说,老师,写说明文其实并不难,只要把我们熟悉的东西,有条理地写出来就行了。

再次,写说明文还要让学生注意润色,就是提醒学生,要让所作文章更让人容易懂,还必须注意说明顺序,说明重点,说明方法及用词的分寸,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选取有代表性的章节,让学生各自修改,后在班上展示,让大家选取最佳章节,看谁写的最让人明白易懂,无形中自然地让学生明白了写好一篇说明文,还必须注意润色,精当。

.以上所述,是“写说明文”既而我所要谈的是“读说明文”。因为读不好,那你写出来的也就永远不能算好,前文谈了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他写说明文,然而,这样的说明文还称不上高层次,它有待“理论上升”。而这个“上升”就 须读好说明文。

怎样“读好”?解决了字词句障碍,弄通了文章意思当然算好了,但这种好的层次太低,随着学生知识库的扩大,学历的增高,故绝对不能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如能概括说明文的内容,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也就是说抓住读说明文的切入点:对象,特征,顺序,方法。掌握文中的难点重点及文中人本主义思想,这样就能算较高层次的“读好”。而我认为:充分利用说明文提供的信息,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上得到收益,这才是“读好”的最高层次。

我在和初二学生探讨《时间的脚印》一文介绍的知识时,就尝试了这种训练,对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启发。在学习这课书之前,我就问同学们:“当风把沙子吹走后,沙子是不是没有了呢?” 同学们肯定答“不是”,然后接着问:“那它们跑到哪儿去了呢?”,五花八门的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这时候可以适时进行点拨:“许多事物表面上是不在了,实际上不是真的不在了,而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

初二学生的辨证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看问题还比较片面,也容易表面化,这种点拨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有“物质不灭”的初步概念。

.辨证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气候的威力》一 文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在学习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们做如下思考:南极是如何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的,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图式表现出来。经过讨论,同学们画出了下面的图式:

太阳辐射减少→南极冰盖扩大→地表温度下降

南极冰盖反射能力→地球损失能量→影响热气交换→影响地球气候(冰盖季节性胀缩→太阳辐射反射增减)

大气环流:赤道热空气上升→流想南极大气变冷变重→流回赤道 海洋环流:赤道海水加热→于表层流向南极→海水变冷由海底游回赤道。这种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又使学生建立了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而我还结合《阿西莫夫科普短篇两篇》对学生进行推理训练。总而言之,读好说明文的最高境界是读懂作者对事物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这样在教的过程中帮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能够有机地把学生对说明文的读写结合起来。

上述的“写”和“读”看起来似乎有点“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但我总认为,我们面对是中学生,他们既有“入门浅显”的特点,也有“快速飞跃”的特点。我们要轻松地引入门,扶上马,又要给他鞭子教会他奔腾的方法,两者缺一不可。

以上是我在教学生写说明文的一点尝试,虽说不上多少成功,但我认为做到了这几点,学生的说明文写和读基本上应该上路了。班风建设初探

高淳县漆桥中学

孔得士

[内容摘要]

班风建设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班风能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摸索总结出了一种切实有效的班风,即学生乐学,身心愉快的同时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简言之,“乐、能、创”。

[关键词]

班风建设

“乐”

“能”

“创”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最直接的环境,一个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显得极为重要。班风是无形的力量,她影响着集体成员,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操练,我觉得将“乐、能、创”作为班级建设的目标,对班集体的促进作用更大。

一、乐:学生乐于学习,身心愉快,健康成长

“乐”是情感。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活泼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追求未知世界的无穷乐趣和幸福。

1、创设乐学的心理环境

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是创造师生之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基础。首先,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应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视这种感受如同自己的感受,在同情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对自 6 己的情感应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随时把握自己可能产生的情感和心境,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从而获得被学生认可的权威。

兴趣是学生在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的内在倾向性。当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时,会不断地自我批评,提高自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能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去学,因此,要千方百计地设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外部刺激和内部学习心理本质的培养,所以,既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外部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重视对班级学生内部心理内质的转化。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探究兴趣。实践证明,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过易的问题又使学生无所用心,唯有“半生不熟”“高而可攀”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整个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体验他们的处境,体谅他们的幼稚,呵护他们的童心,肯定他们的判断,使他们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产生自信。在自信的推动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且要采取多种措施巩固已建立的乐学心理,帮助他们回忆成功的过程,在回忆中体验成功的艰辛和喜悦,身心得到自我强化,进一步努力的目标也更鲜明,信心也更足,成功的可能也更大,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2、创设愉快的生活环境

创设愉快的生活环境,开展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乐学心理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课内,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辩论会、讲故事大比拼等活动,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调和了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态,也为以后参加更大范围的竞赛选拔人才。

身为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我就将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好好利用起来,加强学科本身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前,我向学生简要说了一下活动的构想,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自由的组成小组,多方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如何来交流这些资料呢?学生提议:开展一个以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活动,主持人、节目编排、奖品的颁发都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还给这次活动取名为“黄河之旅”。7 通过这次活动,既让学生对黄河有了进一步了解,又让他们初步学会了收集资料的方法,最让我兴奋的是:他们打算将第二次综合性学习办得更好!

课外,班级开展一些一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活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团结协作,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创设友爱的人际关系

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黏合剂。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其包括对优等生的培养,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给予的特殊关怀以及对后进生给予的“偏爱”,要做到“爱满天下”。

教师对学生的爱的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感情,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友情的形成。学生与朋友所形成的依恋可能是最重要的最能获得满意感的一种依恋。在班级管理中,发现有些学生特别受人的欢迎,而有些学生却由于某种原因不受同伴的喜欢,甚至是受到排斥,孤僻的孩子可能很害羞,可能是属于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另一个文化团体,可能在学习其他孩子常说的口头语时有困难,或者可能有身体或心理的障碍,研究表明那些由于受到同伴忽视和排斥而变得孤僻的学生更多发生情绪和心理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来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赞同的技能。

二、能,使学生具有自学、自理、自律的能力。

“能”是能力,能力是从培养兴趣开始,并在实际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针对学生仍有依赖他人的情况,培养他们自学、自理、自律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作准备。

1、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人类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重要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是靠自学来的。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指出:“自学学习法最主要的作用是激发、促进、锻炼和提 8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首先,教师进行学生指导时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世界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例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要广泛采用,要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做适当的引导。

最后,自学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行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便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自理意识,提高自理能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在独生子女道德缺点的自我评价中,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孩子“做事依赖别人”;28.0%的孩子“很少帮助家长干活”;15.1%的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在父母们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依赖性越来越强,那么孩子在成年之后,又怎能独立于社会,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呢?

对此,班级以小组为单位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知道家务活的基本操作方法,让学生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培养独立能力。

我利用班会课这一平台,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家务活作为家作。这家作完成的情况交由家长检查,之后写个反馈情况给老师。老师有选择地找学生谈谈感想。在特殊节日来临前夕,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等,有针对性地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以争做家务为主题的活动,择菜比赛、钉纽扣比赛、叠衣服比赛……笑声不断,学生兴趣高涨。一段时间下来,家长普遍反映,子女的自理意识提高了!

3、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自觉纪律是指班级成员在履行规范、规则方面的高度自觉,不仅指学生对纪律的认识,重要的还包括学生执行纪律的积极体验以及遵守纪律的行为意向,表现为对纪律的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对纪律信念和正确的外部表现相统一。马卡连柯说:“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他特别强调“纪律是集体的美”,认为自觉纪律既能美化集体的内在(即集体的思想道德面貌和心理品质)又能美化集体的外表(包括集体的言论、活动等)。一个具有自觉纪律的班级,正气是向上的,学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其言行举止都是和谐的。例如,当你来到一个自觉纪律的班里,你会感到这里文明,整齐,和谐,协调之美。相反,当你走进一个乱班教室里,可能会觉得这里卫生差,语言不文明,行为不规范,气氛不和谐,哪里还有美!当然自觉纪律的形成存在一条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规律,在这个发展中间,还夹着一个过渡阶段。第一阶段的纪律教育与纪律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在落实,严格要求,学生受纪律约束也处于被动勉强状态。这是一个最困难的阶段。教育者要巧妙地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纪律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接下来是学生比较习惯纪律约束的第二阶段,也是由他律向自律过度阶段。这时,教育者重点放在学习引导上,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把搞好学习与遵守纪律联系起来,认识到纪律是保证学好的前提,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表面遵守的两面态度。第三阶段是纪律向班级健康舆论和作风发展阶段。此时教师要抓住机会,不断予以支持、鼓励和及时启示,保证自觉纪律的执行。同时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已形成 的自觉纪律,这 10 要求班级教育者必须掌握自觉纪律教育的特征:尊重学生人格,强调自我控制、相互监督,让学生明白教师是在帮助其取得成功,而并不是在命令其怎么做;其次是教师本身一定要以身作则,方能有成效。自觉纪律的形成,良好的集体才能形成和发展,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三、创: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创”是精神,新时代的建设者不应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人,而是负有责任感、性格开朗、视野开阔、善于思考、主动进取、敢于创新的人,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教育中,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进行创造性学习。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明确地指出了创新的巨大意义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创新教育要尊重、保护个体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性”,而想象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康德说过“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自然界。”作为初中的课任教师应竭力保持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遇到这样一个难题,班级卫生管理难到位,每天扣分比较严重,对此,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效果都不明显。一次,在班会课上我说出了这个烦恼,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很多意见。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将卫生按量进行划分,落实到每个人头上,这样一实行,确实见效。可是好景不长,有些“坏分子”又故伎重演,这时又有同学向我献计献策,每周评选卫生小标兵,然后由卫生小标兵去督促那些“坏分子”。真是立竿见影!之后,我遇到的难题,都会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不仅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无形中使他们树立了主人翁意识,最主要的是培养了他的想象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乐、能、创”教育不仅仅是情感、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目标的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个性特色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郭景杨 主编

《传承与创新 中小学名校管理经典》 2.胡寅生 主编

《小学教育学教程》

3.李亚杰

《中国城市两成孩子缺少生活自理能力》

4.游彩云

《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5.Robetl Sternberg Wendy m.wiuiams 《教育心理学》

作者联系地址:高淳县漆桥中学

邮编: 211302

1391333099

电话:

下载怎样阅读说明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阅读说明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明文

    “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题目:百姓系心间,躬身好领导。建设银行电厂支行张茜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一生中能贡献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可就是这四十二年的时间跨度......

    说明文

    同学们,我向你们介绍一种水果,那就是草莓。 草莓,又叫红莓,地莓等,它的外型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酸甜可口,香味浓郁,不仅有色彩还有一般水果所没有的宜人芳香,是水果中难得的色,香,......

    说明文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复习导学案 课题:说明文、议论文阅读复习课型:复习展示课 课时:1课时主备人:刘伟伟时间:11月8日 一、学习目标: 1、复习有关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2、朗......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并确认说明文的类型。(重点)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

    说明文

    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它,才能说明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说明文的三要素: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

    说明文

    说明文 二、文学性开头1、概述本段内容 2、修辞 3、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引出下文的说明对象某某。 三、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①不能 ②某某一词是限制性词语 ③解释 ④......

    说明文

    极地动物 地球上生活着许多动物,有很多都是我们不常见的,今天我有幸来到了天津海昌极地海洋馆,看到了许多极地动物,主要有企鹅、北极熊、和北极狐。我们首先到了企鹅展馆。他们......

    说明文

    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