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虚假验资责任的有关司法解释
关于虚假验资责任的有关司法解释
1996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6]56号复函的出台,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引起了极大震动,围绕注册会计师虚假验资责任的争论一直未能平息。
注册会计师虚假验资如何承担法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厅1999年12月出版的《经济审判指导与参考》(1999第1辑)“问题与答复”中刊出了对法释[1998]13号“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的说明。
在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6]56号、法释[1997]10号、法释[1998]13号三个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和存在问题后,该说明阐述了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承担民事责任的两个要件,界定了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和赔偿顺序,提出了对个别法院执行法函[1996]56号出现的偏差应当予以纠正,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有限性,并同时指出,法院在追究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时,应当将法释[1998]13与法释[1997]10号结合起来一并适用。应该说,这个说明是多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人士与法律界人士沟通的结果。
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厅在《经济审判指导与参考》出版的卷首语中指出:该书是“对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请示答复的制定过程和适用进行再说明”。鉴于这一说明为注册会计师正确理解三个司法解释提供了权威的解答,对维护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特转文示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的解释说明
一、问题的提出
1996年4月4日,本院以法函[1996]56号复函答复了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的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处理的问题。全文如下: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4)川高法经请字第ll号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德阳市会计师事务所为德阳市东方企业贸易公司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并在证明中明确承诺“以上货币资金及固定资产业经逐项验证属实,如有虚假,由我单位负责承担证明金额内的赔偿责任。”因德阳市东方企业贸易公司注册时,事实上并无资金和财产,因此,德阳市会计师事务所应依其承诺对德阳市东方企业贸易公司的全部债务在其证明金额内承担赔偿责任。在山西太原南郊化工厂诉德阳市东方企业贸易公司购销合同货款纠纷案中,山西太原南郊化工厂申请追加德阳市会计师事务所为诉讼当事人,并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符合法律规定。经审理判定德阳市东方企业贸易公司承担债务后,所清偿债务的不足部分由德阳市会计师事务所在其证明金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即使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虚假验资证明无特别注明,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亦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此复
本院法函[1996]56号复函下发后,就如何正确适用该复函,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1997)鲁法经78号请示中提出了两个问题:
1.会计师事务所在1994年1月1日前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的,是否承担赔偿责任。
2.会计师事务所如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二、分歧意见
第一个请示问题,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即
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简称《会计师法》)于1994年1月1日起生效。该法第42条明确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则。但在此之前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简称《条例》)仅有行政处罚的具体规定。因此,1994年1月1日前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的,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另一种意见认为,1994年1月1日前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的,亦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理由有二:1.原《条例》已废止,不能再适用。应适用《会计师法》。2.依据《民法通则》诚实信用原则,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不应机械去设定一个界限。
第二个请示问题。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讨论一致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证明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应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债务人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债务。因为与债权人发生直接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债务人,债务人应当首先以自己的财产对外承担民事责任。所清偿债务的不足部分才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证明金额内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三、本院答复的内容与解释
对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的问题,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以法释[1998]13号“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予以答复。全文如下: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7)鲁法经第78号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会计师事务所系国家批准的依法独立承担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验资证明,属于依据委托合同实施的民事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1994年1月1日之前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会计师事务所与案件的合同当事人虽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但鉴于其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的行为,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应当先由债务人负责清偿,不足部分,再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证明金额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此复
本批复第一条规定的是1994年1月1日《会计师法》生效前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设立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
我国企业法人实行的是确定资本制,即企业法人设立时,必须在章程中载明其资本金额,并在申请工商登记时交足。为了保证企业资本金在设立时如实到位,法律特赋予具备专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设立验资的权利,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验资报告(证明)必须合法、真实、可信,以证明申报设立的企业是否具备了企业法人应具备的物质条件,证明申报设立的企业注册资金是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法定资本金额。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证明)是企业申报设立时向工商局递交的必不可少的证明文件,是工商局审查及发放《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重要依据。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报告中确认的企业资本金额一经工商注册登记,公告并载明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即公示于社会公众,成为经济交往中该企业对外经济实力的信誉担保。尽管企业法人设立后其资本金总是处于变化状态,但其注册资本的增加与减少不是随意可以变更的。只有在达到一定量的程度,尤其对公司法人而言,还须征得股东的同意,经过一定程序,才能向工商局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在办理变更登记前,工商局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公示的注册资本金额对该企业法人经济实力仍起着信誉担保作用。同时,企业注册资金或是国家授予企业法人经营管理的财产的货币体现,或是企业法人自有财产的货币体现,是企业法人对外债务的一般担保。由此可见,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设立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证明),其后果不单是帮助不具备法人物质条件的企业取得合法的身份,尤其是当载明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金作为企业资信证明使用,骗取他人信任,签订合同,最终损害的还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设立出具验资报告(证明),系会计师事务所依据委托合同实施的民事行为。《会计师法》生效前,它不仅受《条例》的调整,而且也受《民法通则》的调整。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设立出具虚假验资,表明其在履行委托合同中的违约或违法,由此给委托人、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鉴于本院法函[1996]56号复函已经解决了《会计师法》生效后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的法律责任问题,为避免重复,本批复第一条仅对《会计师法》生效前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作出规定。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与合同当事人是否存在直接的法律关系,并非会计师事务所为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证明)承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会计师事务所为虚假验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二:第一个要件是会计师事务所在主观上负有过错。发生虚假验资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的是出于委托人的授意,也有的是会计师事务所故意所为。但无论哪一种,会计师事务所均存在过错。前者,会计师事务所违背了职业道德,与委托人构成共同故意,后者,会计师事务所是故意违法。如非会计师事务所主观上的过错,如因银行出具的假进帐单,委托人提供的假发票、假单据等等,会计师事务所限于职权或者专业技术手段的局限无法鉴别其真伪造成的虚假验资,会计师事务所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二个要件是建立在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基础上的企业注册资本,确实作为该企业资信证明使用,并给合同一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对该企业经济实力产生错误的判断,导致因该企业从成立时起就无力或无完全能力偿债而损害合同一方当事人权益的事实发生。如属于出资人抽逃资金、转移财产,或者企业设立时资金到位,设立后因经营亏损等原因造成的企业法人无力或无完全能力偿债的,则会计师事务所不承担民事责任。以上两个构成要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也是人民法院正确理解和适用本批复的关键。
第二篇:《公司法》修改,虚假验资能既往不咎吗?
《公司法》修改,虚假验资能既往不咎吗?
最新修改并于今年3月1日实施的《公司法》取消了沿袭已久的股东出资验资制。原《公司法》第29条关于股东出资须验资并出具验资证明的条款明确废除。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4月24日又对《刑法》第158条、第159条关于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缩小范围“只适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自此,出资、验资的规则彻底改变。
股东设立公司无须验资。疑问:过去的虚假验资,能做到既往不咎吗?作为虚假验资的银行或信用社、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民事责任,是否从此免除?
我们知道,“从旧兼从轻”是《刑法》重要的适用原则。但在一般民商事法律领域,除非立法或司法解释特别作出明确规定“溯及既往”,那么,没有规定情况下,都适用不溯及既往原则。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的验资机构,在《公司法》废除验资程序后,其民事责任并不会消失。
同时,我们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的三个司法解释仍有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2007年6月15日法释〔2007〕1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者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2002年2月9日 法〔2002〕2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1998年7月1日法释〔1998〕13号)。
我们还注意到,与修改后的《公司法》几乎同步出台的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27类暂不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行业,主要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劳务派遣企业、典当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这27类行业在成立公司时,仍需要验资。这也与前述《刑法》最新修改条文适用的特定范围相一致。
但可预见的是,《公司法》对公司资本制的改革,取消验资制的举措,对之前虚假验资责任的认定及责任承担,即便在适用法律上无法回避,亦会在裁判结果处理上趋于和缓:更多的裁判角度及理由,将有助于虚假验资责任的减轻或免除。基于两点:一是虚假验资责任制度本身的法律规制存在诸多弹性;二是认缴资本制的大势所趋,使得注册资本及验资制度本身对债权人的微弱影响功能在司法实务上形成共识。更重要的理由是,过去的相关指导性裁判规则,这样的责任弱化处理,亦不鲜见。
本期天同码,我们回顾虚假验资机构的民事责任承担。
〔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一般均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专题:虚假验资—银行—法律溯及力—司法解释—司法政策
案情简介:1995年,房地产公司与实业公司成立联建指挥部,该指挥部又与物资公司联合成立共同开发指挥部。因联建指挥部发包工程给建筑公司工程队引发纠纷,被法院判决由建筑公司支付实际承包人各项费用100万余元。1997年12月,建筑公司据此起诉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物资公司,并以房地产公司1992年设立时,银行出具验资报告后的第二天注册资金才到账,银行属于出具虚假验资报告为由,要求银行在1000万元不实注册资金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2000年,该案第一次由江阴法院再审。2001年,无锡中院就再审一审作出终审生效判决。2003年,无锡中院作出第二次再审判决。2004年,江苏高院作出第三次再审判决。2009年,本案由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提审。
法院认为:本案施工合同因联建指挥部和建筑公司工程队均不具有法定主体资格应认定无效。同时,房地产公司开办时注册资金1000万元,但银行出具验资报告载明验资结果后,翌日才有相关进账,由此可认定银行出具验资报告时,房地产公司并无开办资金,该验资报告应认定为不实。虽然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2月9日法〔2002〕21号通知第4条规定:“企业登记时出资人未足额出资但后来补足的,或者债权人索赔所依据的合同无效的,免除验资金融机构的赔偿责任。”但因该通知为司法政策而非司法解释,司法政策效力层次低于司法解释,且本案二审期间,该通知尚未公布。根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该通知不具有溯及力,只能适用于其施行后的民事案件。因本案一审时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1月13日已发布法释〔1997〕10号《关于验资单位对多个案件债权人损失应如何承担责任的批复》规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出具不实的验资报告或者虚假的验资证明,公司资不抵债的,该验资单位应当对公司债务在验资报告不实部分或者虚假资金证明金额以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院审理本案应适用当时生效的司法解释,如果后来的通知与前面的司法解释不一致,法院可据此改判过去的案件,将会使大批案件进入再审,显然不利于维护判决的既判力和稳定性,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故判决银行应在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证明资金1000万元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实务要点:司法解释以不溯及既往为原则,以特别规定为例外。作为效力层次低于司法解释的司法政策,更不能赋予溯及既往的效力。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某银行与某开发公司等施工合同纠纷案”,见《建筑工程承包合同被认定无效后,银行为开办企业出具不实的验资证明应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川沙支行等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中途停建纠纷再审案》(张进先,最高院民一庭),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案件解析》(201004/44:209)。〔债权银行主张出资不足责任不免除其虚假验资责任〕
专题:虚假验资—银行—双重主体—出资不足
案情简介:2002年,企业成立后,曾为该企业提供虚假验资证明的银行向该企业发放了贷款。当银行诉请企业出资人在出资不足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时,出资人责任能否因银行虚假验资过错而免除或减轻?
法院认为:在金融机构为虚假验资人同时又是债权人情况下,作为债务人的企业不能清偿债务时,债权人仍可向出资人主张出资不实范围内的赔偿责任,出资人民事责任不得减轻或免除。同时,这也并不妨碍其他债权人对其主张虚假验资的民事责任。即尽管该金融机构可向出资人主张在补足出资范围内对其承担民事责任,但其仍不能回避向其他债权人承担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风险。
实务要点:在金融机构为虚假验资人同时又是债权人情况下,作为债务人的企业不能清偿债务时,债权人仍可向出资人主张出资不实范围内的赔偿责任,金融机构承担的是一种后位于出资人出资责任的补充赔偿责任。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答复重庆高院某赔偿纠纷案,见《在金融机构为虚假验资人同时又是债权人的情况下其虚假验资的过错不影响出资人在欠资范围内对其承担民事责任》(王宪森),载《民商审判指导与参考·庭推精要》(200202/2:105)。
〔金融机构故意提供虚假的资金证明应承担赔偿责任〕
专题:虚假验资—信用社—虚假出资
案情简介:1996年,为垫付设立养殖公司所需注册资金,工贸公司向信用社贷款3300万元,并以其他公司名义打入养殖公司设在信用社的验资专户。信用社出具的《银行存款证明书》承诺养殖公司领取法人营业执照后,由其负责将上述资金划入正式的银行账户。但在该款进入验资专户次日,信用社依工贸公司申请,以退验资款名义,用内部特种转账支票,将该款划回工贸公司账户,并最终划回到信用社。2个月后,养殖公司取得营业执照。资产公司以此诉请信用社对其债权1320万元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认为:在《银行存款证明书》中,信用社不仅明确证实3300万元验资款已到位,且承诺养殖公司领取法人营业执照后,由其负责将上述资金划入正式的银行账户。但信用社违反该承诺,在3300万元验资款进入养殖公司验资专户次日又将其转出,并最终划回自己账户。在未取得有关部门出具的撤销该公司注册申请通知或证明情况下,该划转企业验资账户内注册资金的做法,违反了国家有关验资专户管理规定。信用社明知其出具了存款证明却又将款项转走的做法,违背了金融机构职责和信誉要求,属于故意提供虚假资金证明的行为,该行为侵犯了与养殖公司进行正当交易并对其依法享有债权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依《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验资单位对多个案件债权人损失应如何承担责任的批复》(法释〔1997〕10号)相关规定,信用社应在出具虚假资金证明即3300万元范围内,向资产公司承担赔偿责任,故判决信用社赔偿债权人损失1320万元。
实务要点:金融机构为公司出具不实的验资报告或虚假资金证明,公司资不抵债的,该验资单位应对公司债务在验资报告不实部分或虚假资金证明金额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2001)民二终字第113号“某资产公司与某银行等侵权纠纷案”,见《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与杭州市商业银行等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审判长姜伟,审判员于松波,代理审判员王宪森),载《民商审判指导与参考·裁判文书选登》(200202/2:407)。
〔权利人未充分追索债权导致无法确定银行补充责任〕
专题:虚假验资—银行—不实资金证明—补充责任
案情简介:1996年12月5日,银行为投资公司开办的实业公司出具投资款到账证明,显示实业公司资本金账户收到500万美元。审计师事务所据此出具实业公司收到500万美元的验资报告。但该账户截至1996年12月31日实际上并无投资款到账。2000年3月,生效判决认定实业公司应支付钢铁公司570万余元,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2000年7月,钢铁公司以银行资信不实为由诉请赔偿。
法院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法发〔2002〕21号)规定,银行承担的不是担保责任,而是补充赔偿责任,即银行应对债务人、开办单位、担保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能清偿债务的部分,由其在虚假资金证明金额范围内,根据过错大小承担责任。本案除了主债务人实业公司外,还有其开办单位投资公司及担保人。钢铁公司未向实业公司开办单位主张权利。判决生效后,钢铁公司一直未向法院申请执行。开办单位有无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主债务人有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均无法得以证明,担保人亦因超过申请执行期限被免除责任,由此导致银行应在多大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无法确定。且银行向审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虚假资金证明不具有验资报告性质,审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才是验资报告。审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验资报告承担何种民事责任尚未确定,此种情况下银行应承担何种民事责任亦无从确定。因无法确定银行出具虚假投资款到账证明对实业公司债务应承担何种民事责任,故对钢铁公司追究银行民事责任的主张,法院应予驳回。
实务要点:权利人未在法定诉讼时效期间及法定执行期间,向债务人、债务人的开办单位、担保人主张权利,导致无法确定出具不实资金证明的金融机构补充责任的范围及数额,故权利人主张难以得到支持。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2002)民二监字第374-5号“某银行与某钢铁公司等侵权赔偿纠纷案”,见《权利人在法定诉讼时效内以及法定执行期间未行使权利导致失权,对其要求出具不实资信证明的金融机构要求承担民事责任的主张不予支持——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与中国银行重庆南岸支行资信不实赔偿纠纷申请再审案》(于松波,最高院审监庭),载《审判监督指导·案例评析》(200801/23:94)。
〔银行提供虚假资金证明承担责任的当事人资格前提〕
专题:虚假验资—银行—资金证明—受害人资格
案情简介:1994年,供销社申请开办注册资金为800万元的美食城。同年,美食城更名为商场,同时注册资金增至1200万元。1996年,商场向银行借款550万元。2000年,银行将该不良债权转让给资产公司。2002年,商场注销。2006年,投资公司从资产公司受让该债权。2008年,投资公司以美食城工商登记档案材料附件中银行1994年8月31日出具1200万元的《资金来源证明》为据,诉请银行承担出具虚假资金证明的民事责任。
法院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法〔2002〕21号)第1条规定“出资人未出资或者未足额出资,但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不实、虚假的验资报告或者资金证明,相关当事人使用该报告或者证明,与该企业进行经济往来而受到损失的,应当由该企业承担民事责任。对于该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由出资人在出资不实或者虚假资金额范围内承担责任”;第4条规定“企业登记时出资人未足额出资但后来补足的,或者债权人索赔所依据的合同无效的,免除验资金融机构的赔偿责任”。本案中,投资公司作为不良金融资产的受让人,其主张权利时商场早已被注销主体资格,故投资公司从未和商场有过经济往来,更未因经济往来遭受损失,且银行加盖公章的《资金来源证明》系用于商场基建项目报批,而并非用于商场的注册验资。故银行不应作为验资机构为供销社的出资不到位行为向投资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实务要点:不良金融资产的受让人主张权利时,虚假出资主体早已被注销主体资格,受让人从未和该企业有过经济往来,更未因经济往来遭受损失,不应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法〔2002〕21号)第1条规定的“与该企业进行经济往来而受到损失的”的相关当事人。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2010)民提字第136号“某银行与某资产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案”,见《当事人出具〈资金来源证明〉的性质认定及是否应为出资不实承担责任——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溧阳市支行与江苏耀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溧阳市供销合作总社、溧阳众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审判长宫邦友,审判员朱海年,代理审判员张雪楳),载《最高人民法院商事审判指导案例-7·公司与金融卷》(2012:14)。
〔会计师事务所应就虚假验资报告承担过失赔偿责任〕
专题:虚假验资—会计师事务所—实物增资—发票
案情简介:1999年,股东为蔡某和洪某分别占95%、5%股份的制衣公司由100万元增资至350万元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实物出资的验资报告,作为实物增资122万余元的设备发票开出单位经查询属子虚乌有。2001年,债权人陈某以虚假出资和虚假验资要求蔡某、洪某、会计师事务所共同连带赔偿其55万元货款债权。
法院认为:制衣公司股东以实物增资时,提供了未经注册登记的公司开具的假发票三份,作为实物增资根据,不管发票项下实物是否存在或投入,发票的虚假性意味着实物的权属和来源存在问题,权属和来源不明的财产依法不能作为出资,故可认定该公司股东在增资过程中虚假出资,因该三份假发票金额均分别超过洪某实物出资数额,显系蔡某提供,故认定洪某实物出资虚假证据不足。虽然会计师事务所限于职业或专业技术手段局限无法鉴定发票、银行进账单、单据的真伪而造成的虚假验资时,会计师事务所不承担民事责任,但当发票表面载明信息足以引起人们对发票项下实物权利归属产生注意时,会计师事务所应进行必要的查询和验证,否则即有过失。判决制衣公司支付陈某货款55万元本息,蔡某在虚假出资122万余元范围内对上述债务承担赔偿责任,蔡某不足清偿部分,由会计师事务所在虚假验资122万余元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实务要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虚假验资报告与妨碍债权人实现债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案例索引:福建厦门中院2002年12月25日判决“陈某与某会计师事务所等虚假验资纠纷案”,见《陈汉滨诉鸿双辉公司、蔡禧福、洪顺利、永大会计公司因虚假出资、虚假验资应支付买卖合同货款案》(黄冬阳、黄振源),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04/商事·知识产权专辑:15)。
〔验资报告不具有证明效力不一定因此导致赔偿责任〕
专题:虚假验资—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报告—因果关系
案情简介:1995年,冶炼厂与美国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合同约定,冶炼厂应在领取营业执照后8个月内全部投入完毕。会计师事务所依据一份1年零8个月前的资产评估报告出具验资报告,同时将该冶炼厂作为出资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合资公司已接收的其他财产作为冶炼厂出资,附件上说明“土地使用权转移登记手续待办”。2000年,仲裁裁决书认定因合资双方均未依约定期限继续投入后续出资,导致合资公司不能继续经营,双方均构成违约。2005年,美国公司以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要求赔偿因合资公司不能继续经营导致的损失120万元。
法院认为:冶炼厂虽未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过户至合资公司名下,但依合资合同约定,冶炼厂应在领取营业执照后8个月内全部投入完毕。合资公司据此在委托验资前,接收冶炼厂交付的前述土地作为出资,但未办理变更土地登记手续并不违反合同约定,且验资报告附件上说明“土地使用权转移登记手续待办”,故应认定会计师事务所恪守了客观原则,其针对案涉国有土地使用权作出的验资结论与客观事实相符,具有真实性。冶炼厂所投入财产,均记载于由合资公司加盖公章的“确认接收单”上,故验资报告对该部分投入资本确认具有真实性。但会计师事务所依冶炼厂提供的一份超过时效的无效资产评估报告,认定冶炼厂出资到位,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3条关于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与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者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规定,以及《关于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若干规范意见》第20条关于经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作为确定有关资产价值的底价或作价依据,该资产评估结果自评估基准日起全年内有效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依据评估基准日为1994年7月31日的资产评估报告,距离验资报告作出时间已有1年零8个月,违反了上述规定及合法的验资程序,故该验资报告不具有证明效力。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第42条“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第2条“鉴于其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的行为,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应先由债务人负责清偿,不足部分,再由会计师是其证明金额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规定,该赔偿责任应为侵权责任,要求损失与过错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生效裁决书认定合资公司不能继续经营,系因合资双方均未依约定期限继续投入后续出资,均构成违约所致。美国公司主张的损失与案涉验资报告不具有证明效力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对美国公司的赔偿诉请不予支持。判决验资报告不具有证明效力,驳回美国公司诉讼请求。
实务要点:会计师事务所依据委托人提供的无效资产评估报告进行验资,违反相关规定和法定程序,导致验资报告不具有证明效力,但利害关系人所主张的损失与该验资报告不具有证明效力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案例索引:四川高院(2005)川民终字第319号“某实业公司与某会计师事务所损失赔偿纠纷案”,见《美国蓉美企业公司诉四川捷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确认验资报告不具有证明效力及损失赔偿案(验资不实、赔偿责任)》(颜桂芝),载《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6商事:577)。
第三篇:会计师事务所如何进行虚假验资并出具虚假验资报告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丑闻,大都是通过虚假验资的形式完成的。鉴于理论界多以会计准则为视角来探讨规制虚假验资的不足,本文提出应该导入民事法律责任制度来有效地遏制虚假验资行为。文章指出,首先,应该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追究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其次,应该摈弃传统民事责任构成的“四要件论”,只要具备了“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虚假验资并出具虚假验资报告”和“虚假验资报告与第三人合法利益的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两个条件,即可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虚假验资 民事责任
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丑闻,大都是通过虚假验资的形式完成的。虚假验资的弊害十分明显。正因为如此,如何规制虚假验资行为,近年来已经引起理论界的注意。遗憾的是,在不多的成果中,基本上都是以会计准则为研究视角的。笔者认为,通过完善会计准则来制约会计师事务所的虚假验资属于软约束,缺乏刚性效力。只有导入法律措施,才更有可能有效地遏制虚假验资行为。其中,民事责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一、准确界定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无过错责任,是指加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不论是否有过错均应负赔偿责任。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巴兰庭(Ballantine)1916年在《哈佛法律评论》上一篇关于交通事故责任的文章中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该原则在英美法系中得到了普遍承认,同时也得到了大陆法系国家的认可。可以认为,无过错责任即是现代民法弱者保护思想在侵权法上的反映,其核心在于把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受害人的补偿相联系,而不是将损害赔偿责任与加害人的过错相联系,从而给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弱者提供必要保护,维护社会公平。这对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难道也是一个启示。笔者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为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虚假验资构筑一道“防火墙”。法律之所以确认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向公众投资人垄断传递财经信息的中介,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信息使用人的第三人能够得到真实的信息。因此,当这条唯一的财经信息通道如果因为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虚假验资而使信息使用者遭到损失,这些信息使用者当然有权利追究这些提供虚假信息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笔者认为,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实际上是通过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成本来提高他们进行虚假验资的门槛,从而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并迫使他们更加保持职业谨慎。可以设想一下,当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凭着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结论性财务报告的天然信任,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到头来却因为会计师事务所报告的虚假导致血本无归,最后,那些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却仅以一句“我无错,我免责”就可以超然物外。如果我们的法律能够容忍这样的情况,那这样的法律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在行政制裁、刑事制裁以及“过错责任原则”仍然达不到规制的效果的情势下,必须采用加重会计师事务所责任的“无过错责任”。
2.从最高人民法院最近的有关司法解释及判例看,只要会计师事务所验资证明验证的资本额与实际不相符,因此遭受损失的利害关系人即可就不实部分追诉该事务所,从而使事务所对第三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开始显现出无过错责任原则雏形,这说明“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问题的适用上已经初步具备了实践基础。最高人民法院(1998)13号《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恢复使用了“虚假验资证明”概念,并以其涵盖“不实的验资证明”与“虚假验资证明”两种情形。不难推之,其司法解释实际上将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民事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定位于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只要会计师事务所验证的资本额与实际不相符合,受误导的第三人即可就该不实部分
追诉会计师事务所。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在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民事责任归责问题上的反复并最终确立为无过错责任原则,这反映了立法与客观现实互动的需要。
3.实行无过错原则更有利于保护使用会计信息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第三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之投资决策,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绝大多数投资者,主要依赖于上市公司公开的各种信息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报告进行决策。显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虚假验资报告必然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其决策。对于投资人来说,他们不会关注、也没必要关注其实也没有能力来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繁琐的审计查验过程,而只能接受它们出具报告的结论。因此,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验资报告是虚假的,投资人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虽然会计界口口声声强调保护会计师的生存空间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将他们的利益与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比较起来,我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不仅是我国资本市场资本的主要提供者,而且他们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十分重要。更何况,在会计信息的流程中,与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他们因专业知识限制处于十足的弱者地位。因此,为了保护信息弱势群体的利益,应该摈弃过错责任,而改用以损害事实的客观要件以及它与违法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核心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4.根据国际经验如美国的实践表明,在众多证券欺诈案件中,能够证明会计师事务所对虚假情况知情的案例相当少。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免责条款的存在使许多会计师事务所更加怠于履行其应尽的监督职责,甚至助长了其参与作假、牟取暴利的赌博心理。因此,当今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的证券法,都未设会计师事务所在不知情情况下的免责条款。正是因为即使不知情也可能承担责任,才迫使被称为“警犬”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可能产生责任的事项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强化其法律责任意识,对于保护缺乏复杂的财经知识和经验的中小投资者、纠正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理构建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般而言,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结果存在、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有过错四个方面。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民事责任的构成理论也在“与时俱进”。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高度危险的作业致人损害,即便加害人主观上没有过错,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由此,笔者觉得似乎也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在研究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时的方法论问题。目前,现有的探讨虚假验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的文章,大多是循规蹈矩遵循民法中的传统“四要件”论的,看似结构合理,逻辑严密,但与实践的距离相去甚远。笔者认为,在重整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时,至少应该在两个方面进行方法论的改进:其一,立足于实践。法律是直接作用于实践的一种上层建筑。因此,任何法理的研究,一定要密切联系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如果研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忽略它在实践中的适用性,而是一味追求其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备性,搞一些纯推理的东西,这样的民事责任构成理论在实践中是难以发挥效力的;其二,必须坚持动态的眼光。长期以来,理论界尤其会计界在论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时,始终抓住“过错”二字不放,认为既然行为人没有过错,为什么要承担民事责任呢?让没有过错的人受到法律制裁是显失公平的。这实际上就是对民事“责任”一词的含义没有动态地加以把握。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民事责任已经脱离了只有惩罚这一单一功能的原初含义,其主要的功能已经演变为补偿受害人的损失。进一步而言,民法学上所说的负民事法律责任已经演变为“承担补偿受害人损失的义务”这样的含义。这并不意味着对承担民事责任者的一种惩罚,而只是由于行为人与现实存在的民事损害结果,有一定的因果联系,而对受害人的损失承担一定的补偿义务而已。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一国证券市场甚或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具有强烈震荡作用的财务欺诈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四要件论”,只要具备两个条件,会计师事务所即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1.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虚假验资并出具了虚假验资报告。目前,会计界和法律界对验资报告信度的理解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会计界对“真实性”的理解,集中体现在财政部颁布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的第4条第2款的解释:“验资报告的真实性,是指验资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验资范围、验资依据、已实施的主要验资程序和应发表的验资意见”;法律界关于“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验资报告”中的“虚假”一词,则是指验资报告的内容和结论与出资人实际的出资情况不相符。比较会计界对“真实性”、法律界对“虚假性”的不同界定,不难看出,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对过程与结果的侧重。从《独立审计准则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对“真实性”的定义来看,审计准则中的“真实性”显然是对过程的表述,即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报告应当如实地反映整个验资过程,包括验资范围、验资依据、已实施的主要验资程序和应当发表的验资结论。因此,“验资报告符合真实性要求”的真实意思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履行了正当的程序。由于会计审计固有的风险,办理验资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即使恪守了执业准则,有可能仍然不能发现出资人提供的证明文件中的全部虚假或者隐瞒之处,导致出具的验资报告中有的与事实不符,从而出现“正当的程序”没有导出“真实的结果”的现象。这在会计界的人士看来,并不影响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然而,法律所要求的“真实”恰恰是“内容的真实”、“结果的真实”,而不仅仅是程序的真实。法律上的“虚假”概念针对的是验资报告的结论,而不是验资过程。笔者认为,当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报告造成了民事纠纷时,我们不能要求执法者只注重过程的真实性而忽视结果的虚假性。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出具财务报告的过程中始终是真实的,而最后的结果又始终是虚假的,那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意义为何?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永远以过程的真实性来诉求最后的免责,这样一个为社会公众的需要而存在的职业继续存在的意义又为何?不客气地讲,会计界所谓的“真实性”标准带有明显的闭门造车的痕迹,严重地脱离了客观现实的需要,既不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容易使执法活动陷入无法操作的境地。在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法律标准的权威性应该远甚于行业标准,降低法律的标准去迎合行业标准,那无异于削足适履。
2.虚假验资报告与第三人合法利益的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众所周知,承担民事责任者必须是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是,因果关系在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如何判定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报告与第三人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棘手问题。依一般侵权行为法则,原告必须证明其损害事实与被告的违法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然而,在现实的证券交易中,这一点往往不易做到。一方面,由于证券交易并非面对面的交易,而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相对于一般公众投资者来说往往具有资金或信息上的优势,且欺诈行为都较为隐蔽,没有专门机构的调查,一般公众投资者甚至不易发觉自己的损失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举证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证券价格的波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专业证券分析人士也难以确定各种不同因素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更遑论一般的投资者了。在这种情况下,适用一般侵权行为法则对受害人十分不利。正是认识到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美国及世界很多国家渐渐放弃了传统的“谁主张、谁举证”,而改采因果关系推定说,赋予善意相反买卖的投资者以起诉权,加强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推定因果关系”尽管扩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但并不排斥被告有提出反证的权利。如果被告确属无辜并完全可以提出证据证明原告的损失是由其他独立因素(如出资人提供虚假出资材料、出具收款证明的银行提供虚假的收款证明等)所造成,从而排除“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即可以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确定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的民事责任时,除非被告能证明原告的损失是由于其它因素引起的,否则就推定因果关系的存在。至于被告可能存在其它的抗辩事由,如主观上无过错、第三人过错等,不应在因果关系范围之列。这在一起程度上有助于保护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第三人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利进一步惩罚造假者并遏制虚假验资现象的发生。当然,确实不能排除,由于委托人或者其他出证人的欺诈手段非常高明,致使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业也无法发现错弊,以致于最终造成第三人利益的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似乎显失公平。对此,笔者仍然坚持认为,民事责任的基本功能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使用会计信息的第三人而言,只要他所受到的损失可以确证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虚假验资报告而引起的,他就可以不问此虚假报告因谁、因何而起,直接追索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不过,为了避免无过错责任原则出现制度瑕疵,作为一种救济措施,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确实因委托方或出证人提供虚假材料导致出具了虚假财务报告,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考虑赋予其代位权,代替受害人向提供虚假材料的委托人或出证人进行追偿,这与销售者对受到劣质产品侵害的消费者赔付后代位向生产者追偿,理法相同。
第四篇:试析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法律责任
试析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法律责任
出具验资报告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人民法院审理验资纠纷定要公正司法。对最高人民法院要正确适用。验资报告不应被视为是对审验单位日后偿债能力的保证。委托人或第三人因使用验资报告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无关。验资诉讼中应正确区分各方的民事责任
目前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正经受着严峻考验,许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被法院判决赔偿委托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损失。验资股本及其相关资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验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一项法定业务。1983年发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都明确了验资这一法定业务。财政部1995———验资》,对注册会计师承办验资业务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和操作的规范对保证验资质债权人的诉讼请求处理验资纠纷导致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甚至挂靠单位承担无辜的债务责任。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诉讼爆炸局面,即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走向法庭被告席。本文重点谈谈会计师事务所在验资诉讼中应重点研究的几个法律问题、怎样界定验资报告是否为虚假什么是虚假验资报告依据什么标准来界定验资报告,是否为虚假虚假验资报告的界定机构是谁审判实践中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只要注册会计师验证的结论与实际不符被审验单位以货币出资定此验资报告为虚假。另一种意见认为只有在注册会计师有过错的情况下验证的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才能认为是虚假验资报告。如被审验单位以货币出资199656号法函中提出了虚假验资证明这个概念且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赔偿责任。由于该法函没有对虚假验资报告的界定标准和机构验资诉讼中有关当事方的责任划分,验资诉讼的审判和执行程序作伪造不能认定为虚假。
怎样界定验资报验资报告的真实性标准应依据财政部颁布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验资》第四条的规定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并对验资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按照该条第是指验资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验资范围、验资依据已实施的主要验资程序和应发表的验资意见。虚假是指报告的内容与事实不符由于审计固有的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验的报告的合理的保证责任并不担保被审计报告没有任何错误。对于遵循执业准则但仍然未能揭示报告中的作弊注册会计师是没有责任的。国内近年来普遍存在着出资不实现象有时注册会计师最信赖的银行和商检机构证明也是假只有注册会计师有过错情况下验证的结论与实际不符界定机构不应在法院应为省级以上注册会计师协会。
注册会计师验资工作的技术性、政策性、专业性较法院的法官很难就个案的审理就能准确判断验资报告是否属虚假。因此法院审理验资纠纷都应当将当事人提供的验资报告送交注册会计师协会鉴定。对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验资纠纷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鉴定委员会负责鉴定验资报告是否属虚假、自治区、直辖市内的验资纠由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鉴定验资报告是否属虚假法院应当依鉴定结论作出判决都要赔偿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损失虚假验资报告是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责任是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实质要件是委托人、其他利以及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损失同注册会计师虚假验资报告之间有因果关系委托人、利害关系人必须有损失即使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报告也不承担赔偿责任。损失必须是在合法行为下造成的。
如果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从事违法行为导致自己受损会计师事务所不承担赔偿责任。在委托人合法经营利害关系人实际损失存在才能认定会计师事务所赔偿责任存在。故此损失是否存在是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条件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验资报告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在审理验资纠纷案件中法院应分清审验单位的会计责任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一份验资报告的真实性是由两个环节及其所涉及的两个单位为保证的。其一是申请验资的单位提供的会计资其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如实反映验资范围、验资依据对此负有审计责任。只有第一个环节真实能保证第二个环节真实。判断注册会计师验资主观上有无过错———验资》的要求验资。依法验资注册会计师无过错。
我国法律没有赋予会计师事务所类似司法机关的侦在银行等国家法律专门实施负有保密责任的单位出具虚假凭证注册会计师无法核实凭证的真伪。如深圳某会计师事务所依据银行进账单及被审验单位收款凭证出具验资报告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损失应赔偿人民让会计师事务所做替罪羊,因此判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报告。
我国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规定属不明确导致某些注册会计师对验资报告慎之又慎现在可信赖的单位越来越少如果人民法院不以过错原则认定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损失同注册会计师虚假验资报告之间有因果关系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才会受到损失。这里涉及验资报告证明作用有多大证明时间有多长。注册会计师验资报告证明被审验单位实收资本将当年为该单位出具验资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送上法庭。会计师事务所为该单位出具验资报告是该单位为设立或变更企业向工商局提供注册证明。验资报告证明时间是出资日出资人的出资是否已经实际投入并没有对被审验单位日后偿债能力和资信状况作出保证。委托人的偿债能力与多年以前注册会计师出具验资报告并没有因果关。
验资报告不应被视为是对被审验单位日后偿债能力的保证委托人或第三人因使用验资报告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无关就必须对公司潜在的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地方法院如果直接或间接以该复函为依据处理案件属于不当司法。有鉴于此地方人民法院审理验资纠纷,人民法院不宜将主债务之诉与验资纠纷合并审理。对验资纠纷按侵应由侵权行为地即验资地或被告所在地即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级别管辖应按验资标的额确定、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都确定了本地区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的标的额主债务人下落不明的或故意不出庭应人民法院不受理以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告的验资诉讼。以防止某些骗子伪造凭证骗过法院后无中生有追究会计师事务所责任验资纠纷涉及各方过错责任的人民法院应按各方过错责任大小确定各方承担责任顺序、范围。法院不应在判决书中只笼统地规定连带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42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赔偿责任与连带责任是两个不同的责任形式验资纠纷的执行程序应是先由主债务人清偿即对委托人清偿后不足部分由会计师事务所清偿不得执行会计师事务所财产凡是法院未追究第一被告特别是本地被告责任的源于最高人民法院199656号法函的规定本文所及法院审理验资纠纷。如何理解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应怎样适用199656号法函是最高人民法院对于下级法院就个案中具体问题请示所做的答复它仅仅适用于所涉及的个案能被各级法院作为审判的依据。因该函没有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
第五篇:虚假出资承担哪些责任
虚假出资承担哪些责任?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所属栏目:企业法律顾问
虚假出资承担哪些责任 ? 林某原系浙江省温州市双金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双公司)法定代表人。1997 年 9 月,林某与原万县市蜀东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蜀东公司)达成兼……
虚假出资承担哪些责任?
林某原系浙江省温州市双金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双公司)法定代表人。1997年9月,林某与原万县市蜀东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蜀东公司)达成兼并意向协议。该协议规定,温双公司应对新企业注入250万元资金,协议才生效。为达到兼并蜀东公司的目的,1998年3月9日,林某代表温双公司在与万县市乡镇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金公司)签订250万元的“借款合同”后,基金公司提供给林某一张户名为温双公司的基金筹集凭证。林某凭此凭证单据的复印件蒙骗了有关领导和蜀东公司的职工,正式兼并蜀东公司。之后,林某又编造了温双公司应出资95万元的公司章程等资料,从而成为兼并后的新企业――重庆市双金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根据新《公司法》第28条、83条的规定,公司的股东、发起人应真实履行出资义务,虚假出资是指公司股东、发起人并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所有权,而与代收股款的银行串通,由银行出具收款证明,或者与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串通由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出具财产所有权转移证明、出资证明,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骗取公司的登记的行为。本案中,林某不按规定交付货币资金而用250万元的行为,属于虚假出资。
对于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虚假出资的,根据新《公司法》28条的规定,未出资股东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根据《公司法》第200条的规定,对于虚假出资的公司发起人、股东,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并处以虚假出资金额5%以上15%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根据新《公司法》第216条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案中,林某不按规定交付货币资金而用250万元的虚假借款出资的行为,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而且数额巨大,其行为已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文章来源:胡律师网上海地区邮箱:hulvshi1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