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3 09:3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篇:名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名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的界定

什么是阅读教学?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统一的说法。《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观点。这段话说出了阅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里,“阅读”与“阅读教学”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一句是教学目标,后一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所谓个性化阅读的实质就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自主地读书,自主地去与文本进行沟通,自主地进行心灵的碰撞。因此,阅读教学中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还应当指出的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并不能排斥合作。相反,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反而会互相启发,促进学习,应该积极提倡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对话。

二、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标》中已明确的规定,但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具体要求如下:

1、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默读:学生默读,养成习惯,具有一定的速度

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诵读中的体验,领悟和积累

2、精读:目标分解为阅读与理解等多个方面

略读:定位于“粗知文字大意”的快速阅读

浏览:定位于“查找、收集信息”

3、词语教学:是从“积累”与理解两个方面提出要求的

4、阅读与理解的一般要求。从感受、分析、理解、评价几个方面突出阅读主体的地位,突出体验性、过程性目标。从“体会”“揣摩”“领悟”“讨论和交流”“体味”“推敲”“共同讨论”等用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标准的指向性。

5、文学作品的阅读。突出强调了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而不是引导学生用手术刀去解剖作品。

6、科技作品阅读。除了一般地阅读要求之外,还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7、文言诗文的阅读。主要强调诵读和积累。

8、积累与课外阅读。提出积累词语、成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优秀诗文的要求。

三、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的实施至少要遵循以下几条:

(一)阅读教学应当以不断地构建话题为导引。

什么是话题呢?“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不一定非有“话题”不可,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情况就不同了。因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没有话题对话就会演变成漫无边际的“侃大山”。

从阅读的本身来说,话题也就是通过阅读活动所根解决的问题。整个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产生问题而不断求解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应当以层进的阅读为主要手段。

1、读的基本方式

主要包括: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各种读的内涵见p152-----153)

2、读的层层推进

①从快速整体认知走向正确、连带的朗读。②从读得正确、连贯走向有感情地朗读。

什么叫读后有感情呢?简单地说:就是在通过朗读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意思或道理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种情感通过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简单说就是通过读的速度与声音的高低来实现的。层层推进的读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③从有感情地朗读到体悟文章背后的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第一阶段是:初读认知。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反复练习,在借助汉语拼音的条件下辨认课文中的生字,并逐渐把一个个独立的汉字连辍成词语、句子、段落、篇章,最终达到对整篇课文正确连贯地朗读。

第二阶段是:精读感悟。它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诵读逐渐融入自己 的领悟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在诵读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

四、阅读教学的操作流程

大家知道,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灵丹,但符合基本原理的模式还是存在的。下面,我们就以两个课时最基本的操作流程介绍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版块:调动学生已有的相似块与文本碰撞,引发阅读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根据课文题目,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与期待。一般可以分成分步进行:第一步:读读课题,想一想,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是明白的,哪些是不太明白的?第二步:看看课题,想想看,你有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课文会怎么写等等。

第二版块:通过不同形式的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操作可分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通过学生自主地通读全文,去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第二个层面是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练习,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首先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流利即是指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不破句、不唱读)。

第三版块:调查、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关于阅读教学中的识字,应遵循“寓识于读,以识促读,以写固识”的原则。

关于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的重点有两条:一是理解,二是积累。语文课标中对语句的理解主要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辨别词句的情感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课文课标中从四个方面提出理解词语的途径:一是联系上下文去“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句的意思和作用。二是要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积累理解的词句。三是要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四是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这一版块的安排是机动、灵活的,它可以安排在初读课文之前,也可以安排在反复朗读课文之中,还可以安排在学生已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扫清障碍,安排在反复朗读课文之中,那是为了加强识字和理解生字词与读书的有机联系,而安排在学生已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最主要的是检查识字和理解字词的实际效果。

第四版块:有指导的课堂写字练习。

第二课时

第一版块:复习。

所谓复习,就是再现上一节课学习的重点。一是通过反馈,看上节课所学是否已经巩固;二是为这一节的教学形成铺垫或寻找基点。

第二版块: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见悟。我们知道,阅读是阅读主体特定的心智活动。因此,教师根让学生和文本展开直接的对话,直接的思想碰撞。又因为参与对话和碰撞 的过程中形成的感受是不同的。以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感悟的重点,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根据什么选择感情的重点呢?就阅读而言,读一篇课文,读一部作品,总归根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些什么,总应该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应该读什么长大?”从大的方面说,第一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学生的立身安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第二是打好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底子。为此,阅读教学必然有一个选择突破口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突破口”,首先根关注课文的文化内涵,选择那些关于学生终生发展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其次是根关注课文的价值取向,选择那些符合时代特点、具有时代意识的话题。关于什么是话题前面已经讲到。

第三版块:熟读背诵,形成积累。

在小学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二是要注意词语的积累。三是要注意对名篇的记忆和积累。四是方法技能、情感规律的记忆和积累。

第四版块: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实现整合。

练习设计的类型主要有巩固练习、操作练习、综合练习,迁移练习、探究型练习。

1.巩固型练习。如抄写生字词、背诵课文、听写.复述课文等。2.操作型练习。

3.综合型练习。

4.迁移型练习。如造句、续写、仿写等。5.探究型练习。

第二篇: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多次提到“阅读”这个词,第60条建议强调“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才是现代阅读教学的根本。以读为本“让童心触摸文本;感知文本,揣摩文字情味;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的情感体验积累;抓住重点词句,自读自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关键词:对话;以读为本;感知;情感体验;自读自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7-01

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大都处理得比较好,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往往浮在表面,被教师忽略,时有走过场现象,表现在学生课堂上自己独立接触文本的时间很短,即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不够,往往被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所侵占。

1.以读为本,让童心触摸文本

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书声朗朗本身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学生的语感是靠读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离开了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后面的几种对话就会落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也就会落空。语文教学中剥夺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标”提出了朗读、默读、借图阅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我总是尝试着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文本,尝试着以最为恰当的阅读方式进行;同时我尽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使他们广泛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思考,亲身实践,积极交流。

2.感知文本,揣摩文字情味

叶圣陶说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所以文字鉴赏还得从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人手。”他用语言描绘生活的色彩,用语言的奏响生活的韵律,用语言渲染生活的情感,并用各种修辞手法描绘出世间万象并表情达意。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文本的感知、把握,才能使学生在领略语言中受到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譬如丰子恺的《白鹅》一文,文章中许多词句貌似朴实无华,实则用得很是讲究,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幽默有趣。特别是文中写“鹅老爷”从容不迫地去喝水、吃草、吃泥时,狗伺机跑来偷吃鹅的饭时所用的“努力”一词,更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了。不仅与鹅的“三眼一板”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是把狗偷吃饭时恨不得吃快一点、吃多一点那种急切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看这句“狗却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写得及其传神。“狗是怎么吃饭的?它为什么要这样吃饭?”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透过“努力”一词揣摩作者的旨趣,有的说“狗一定是狼吞虎咽的,恨不得多吃一点”;有的说“因为狗是偷吃别人家的饭,不想被鹅发现,所以很紧张,拼命地吃”;还有的甚至模仿狗起吃饭的样子,生动地再现了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而鹅呢,虽明知狗在打自己饭的主意,却仍要在吃一口饭后离开,去吃草、喝水,如此的刻板、毫无变通,呆板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是如此的急切,一个却是如此的慢条斯理,在鲜明的对比下,学生便能从字里行间得到启发,透过作家的语言,体悟作者的幽默风趣。

3.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的情感体验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人文性很强,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要与作者同呼吸就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触及心灵,与文本对话。记得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三个儿子》一文中,有以下三句话“一位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三句是母亲介绍自己儿子的语言描写,教师请了5名学生进行多次朗读练习,要求是读得像这三位妈妈说的话,但学生的多次朗读只在为通顺而读,没能触及自己的心灵,不能体会到文中母亲“自豪、喜悦、夸耀”的心情,读得不像三位妈妈说的话。而文本中又没有相关的表情提示语,怎么办?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而是及时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妈妈,联想自己何时受过父母的表扬,当时自己与父母的心情如何?学生连珠炮似的说出父母当时的心情是:自豪、惊喜、兴奋、夸耀、期盼……等。在交流之后学生就自然而然走进三位母亲的内心,走进文本,三个和蔼可亲的妈妈立刻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妈妈的心情自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教师恰当的运用了学生日常的情感体验积累达到了本节课阅读教学目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方法的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教会学生精心挖掘文本中点明中心的重点词语和语句,让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展开想像,自读自悟文本

教师要教给学生挖掘词语的方法,对于重点词语的挖掘要精选,要少而精,要提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或句子”。如《尊严》一文中,就要挖掘三个表述动作的词:“当镇长杰可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句话中的“仰”字,“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的”站“字,”小伙子,你愿意为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的给杰克逊大叔捶背。”的“蹲”字,三个看似简单的动词,却把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年轻人由于饥饿难耐,无力而坐或躺,所以“仰”头;为了尊严而“站”;杰克逊大叔为赞赏年轻人的尊严而“蹲”。老师如果忽视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挖掘,阅读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5.提倡落笔,切忌课堂上泛泛而谈

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落到实处,就要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注重提倡“落笔式”教学。自从新课改以来,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学生在课堂上还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但让他们落笔写下来,却错字连篇,语句既不完整也不通顺。所以,从一年级开始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和词,这很重要,这小小的一笔实际就是学生学会思考与质疑的开始。由画生字到画生词,由画生词到画好词,由画好词到画好句,由画好句到画好段,由画到质疑再到批注,这本身就是学生思维的进步与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课堂亦需动静结合,特别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质疑、批注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真正自己走进文本,深入心灵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第三篇:语文教学策略谈

语文教学策略谈

教学策略就是“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需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具体说来,它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目的性,它对教学要素的选择与组合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一切以目标为归宿,并追求高效;二是可操作性,教学方案必然包含一定的要素构成序列,同时为了保证实施程序的有效执行,还须具备一套明确易行的行为技术或操作要领。因此,教学策略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但它更多的指向了“怎样教”。

一、体验教学策略

1、体验教学理念

体验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的教学策略。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憾、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将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体验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展现。其二,它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积累相联结的教学策略。体验是学生内部积累与外部学习材料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情境创设、角色互换、激发回忆等条件作用下,学生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相关的知识积累、事理感受、人生体验便被激活、催化起来,并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多次地加工、创造,不断地冲突、顺应、融合,从而累积新的体验。其三,它是一种让学生享受生命快乐的教学策略。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体验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在不断地感受、理解、领悟、欣赏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沉醉于这种心灵的震撼之中,从而享受生命的充实。且这种感受、理解,领悟、欣赏是在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是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而又趣味盎然地探究的、体验的,学生从中也充分享受着学习语文乐趣。

2、体验教学策略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1)在经验激发中体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课文中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可激起学生回忆,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中,感受其境;凭借相似情感,以已度人,感受其情;凭借相通语言,心有灵犀,会心会意。(2)在自读自悟中体验,学生在自读自思、自问自解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分析正确的思维方法,积淀语言材料,丰富语感经验,同时初步体验文章蕴含的情感。教学《“你必须八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学生在体验爸爸和汤姆内心的情感时能自读自悟,如爸爸说的话“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1)我认为在读时应该强调“必须”,因为这是一个规定,这是一个任务。(2)我认为应该突出“这条鱼”理由:指的是鲈鱼,因为有规定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3)我认为文中爸爸用低沉的声音说这句话很又道理因为爸爸也不忍心八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放掉,虽然很低沉,但字字有分量……

二、合作教学策略

1、合作教学理念

合作教学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环境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和研究。

2、合作教学策略

(1)环境合作。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在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还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2)师生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 主要体现在:目标把握时的师生合作。这里的目标既指整个语文学习的目标,整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也指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一篇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将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向学生交代清楚,对具体的某一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一起阅读单元训练重点来明确。教学时的师生合作。合作的关键是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既抓住本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由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质疑,然后共同讨论,把听说读写训练与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熔为一炉。课文自读时的师生合作。这种合作主要是通过教师针对具体的课文设计不同要求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问题来完成,学生也可在阅读过程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点选择一些课外的文章让学生对比着进行学习,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四篇: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

于永正,教龄46年,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原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你认为小学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于永正:我认为,开这门课,应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语言是基础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小语教学要给孩子什么,我想,第一是识字、写字。小学六年,应该让孩子认识3500个常用字,能写其中的2500个字。这个指标现在普遍达不到。第二是要让学生会读书。6岁到12岁,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积累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力最好时期。课标规定的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是底,要保住。但现在很多学生达不到,即使达到了也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而已。我主张要加强背诵,要死记硬背。没有记忆的阅读,学生怎么积累?第三是作文教学。读书是基础,读写结合,小学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记忆,去感悟写作的方法。不要人为地去争论什么工具性、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书读多了,读懂了,人文性是跑不了的。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最重要的是留下兴趣!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目前的小语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于永正:小语教学既有越位现象,也有不到位现象。越位,是说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太深,讲解得过度,拓展过度。现在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很喜欢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品味得无止无境,“感悟”得无边无际。二十来字的古诗,花了两节课时间去品味,最后学生还背不下来。当然,语文课嘛,该品味的地方还是要品,不然就没有味道了,但一定要有度,要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都不可取。现在很多公开课感动的是听课老师,是评委,学生不一定真的明白。小语还是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的好,要重视积累。

有越位就有不到位,基础的东西不到位。我曾问过一位在中学当老师的朋友,你们对小学语文老师有什么要求。他说,你们让学生把字写好,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文通顺,能把意思基本表达清楚,学生会朗读,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我们就很满意了。事实上,每年他们接初一新生,都要进行补课,让学生过3500个常用字的“关”。我听了很难过,一天到晚忙得那么狠,却没尽职。

教师讲得多,挖得深,这个主要是在公开课上。家常课基本不是这样子。家常课上最可怕的还是应试教育。你不知道,现在小学负担有多重!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作业做得很晚,全国如此。一个一天到晚被动学习,靠做练习册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没什么出息的。只有靠读书,根据兴趣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人才。但我们现在有几个学生是靠兴趣在学习的?没有!没有,就出不了大家,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于永正:我是思考型的语文教师,外界基本对我构不成什么干扰。前些时候,我对部分老师作了一个报告,题目是《研究语文教育不妨从研究自己开始》。我的语文素养怎么养成的?是老师教出来的吗?不是。我小时候在农村读书,那时农村教师没什么教学技巧。但语文老师善于激励。一次老师说我的一篇作文写得好,有老舍风格,可投中国青年报。虽然那文章没有发表,但这话激励了我一辈子,使我喜欢上了读书写作。

后来我当了老师,我就认定一条,要读书,要写作,要像我的老师教我那样教学生,多激励他们。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没有不喜欢语文的。

所以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学到的法宝,一是影响,二是激励。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本书。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读,我们各读各的,然后相互推荐作品。我有文章发表了,也给学生看,学生很有兴趣。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基础打得好,书读得多,作文写得好,就不怕考试。我的学生越到后来越有后劲,中考成绩好,高考更好。

中国教师报: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于永正:很简单的,就像骑车,刚开始时琢磨如何上车,如何把握方向,手忙脚乱的,把握规律了就很简单。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做,做到底,做一辈子。

比如,我要求学生写字工整,我就先把字写工整。我喜欢写字,不到一年时间,学生字都像我。无形的影响是很大的。再比如,外国作品看多了,自然就会用破折号;鲁迅的书读多了,语言就简洁,没有长句。我也就这样教学生,要他们在读书时想作文,边读边研究人家是怎么写的;写作文时想你读过的书,如人物外貌怎么描写,怎样刻画语言动作,等等,都可以借鉴。老师是个明白人,学生才能少走弯路,不会被作业堆淹没,才会不受或者少受折磨。

教育很复杂,但有时很简单,只要从“心”开始。好的教学效果,最终不只是看你对教材的把握,而是看你对学生的态度。教学艺术,处理教材的艺术和善待学生的艺术,两者相加才是我们理想的教育艺术。

小学语文不要搞得太复杂。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把复杂的教学做简单,才叫“大智慧”,才叫“哲学思考”。关键是教师自己喜欢读书会写作。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一点。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杜殿坤教授说的一句话:“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老师,怎么教都能教好。” 王崧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伴随着我

王崧舟,1966年10月出生,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究竟应该给学生些什么?

王崧舟:要给什么?给是给不了的,能致力于“影响和熏陶”就足够了。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问题的根本不在这里,因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构,其中涉及太多的要素、太多的目标。这时候,价值思考、价值判断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语文素养,而是要怎样的语文素养。而怎样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个结构排序的问题。怎样排序,谁排第一,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实际奉行的价值取向。

我对语文素养的排序是:

第一,基础的语文情感。喜欢不喜欢语文,热爱不热爱语文,痴迷不痴迷语文,始终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首要标准,核心价值。一个人,有着再扎实的语文知识、再娴熟的语文技能,对语文却是厌恶、憎恨甚至冷漠,那么,以上的东西全是白搭。

第二,基础的语文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习惯,这话虽说有些偏颇,但也击中了基础教育的要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譬如天天阅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等,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

第三,基础的语文积累。学文如积沙,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活;学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听说过腹内空空如也下笔洋洋洒洒的人。

第四,基础的语文技能,譬如诵读技能、边读边思考技能、列提纲写作文技能等。

第五,基础的语文知识。

排序越靠后的,越容易通过考试加以检测;考试越容易检测的,实际教学中越容易被重视。这就是当今语文课程的悖论和悲哀。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现在小语课堂教学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崧舟:我理解你所说的“现在小语课堂”,是指常态课,我也更想谈谈常态课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现实中的语文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甚至无情的。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这就是问题;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更是问题。基础的语文情感是不考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不在乎,可以遗忘;基础的语文习惯是很难通过一张试卷考出来的,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抛到九霄云外。这些问题的根子其实只有两个,第一,强大的应试教育体系;第二,相对较低的语文教师素养。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王崧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是我遇到的最大的困惑。这一困惑一直伴随着我,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没有消失过。

我的理想是“诗意语文”,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诗意语文在现实教学中,常常与应试语文、功利语文发生冲突,有些冲突甚至是水火不容,很难调和的。至今,我也未能找到解决和解脱之道。

我想,诗意语文可能是无用的,至少对目前的考试、目前的评价体制、目前的日趋功利的教育教学。但我坚信,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中国教师报:你对现在的小语教材满意吗?

王崧舟:既满意又不满意。与以前的语文教材相比,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从开发理念、整体构架、选文品质、训练载体、图文装帧等角度看,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改良。从选文品质看,经典的东西、多元文化的东西、反映时代特征的东西、文质兼美的东西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让人欣喜和满意的。但是,不满意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选文难度偏大,中学的下放到小学,小学高段的下放到低段,选文篇幅过长、意蕴过深;第二,选文在语言品质这一维度上考量还相当不够,人文的东西大量充斥,而语文本体的东西却被相对淡化;第三,选文的儿童主体、儿童文化、儿童哲学的东西相对考虑较少,基本被成人文化所垄断。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小语课改?

王崧舟:忧喜参半,破立不二。“忧喜参半”是说课改现状,“破立不二”是说课改走向。

先说“忧喜参半”。所谓“喜”,是指课程改革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范畴,改善了语文教学的品质。在课程改革中,师生都得到了较以往更高更快的发展和提高。

所谓“忧”,既有近的一面,也有远的一面。一方面,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和沉疴并没有因为课改而得到根本性的治疗;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本身在推进过程中又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缺陷。总之,“老问题”涛声依旧,“新问题”接踵而至,新老问题纠缠在一起,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因此,那种要求退回老路或推倒重来的思路都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得到解决。

再说“破立不二”。深化改革的基本哲学姿态是“破立不二”。所谓“破立不二”,就是有破有立、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遗产,譬如,重基础的传统、严格训练的传统、读写结合的传统,就需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加以审视、反思和扬弃,这就是“破立不二”的态度。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有一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文制宜的问题,并不是用了这些学习方式就一定好,不用这些方式就一定不好,这同样是一种“破立不二”的态度。

薛法根:小语教学应该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薛法根,教龄20年,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薛法根:主要是两点:一是要让学生好读书。要让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感情,觉得很亲切。要让学生喜欢读书,有乐趣;读出味道来,有情趣;一直很喜欢读,有志趣。第二是培养学生会读书的方法、能力和习惯,核心是读与写的方法、能力和习惯。现在很多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是零碎的,随机的,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化的过程。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小语课堂教学主要有哪些问题?

薛法根:现在的小语课堂教学目标过多、过全、过虚。面面俱到的结果是贪多必失,有的教学目标教师自己并不认同,也难以检测,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写在教案里的目标。比如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什么”,这种目标的可评价性可操作性不强,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真正地落实。我主张教学目标应该简约集中,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普遍问题,就是语文教师不清楚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一堂课下来,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说不清楚。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教。学生会了、懂了的老师还在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楚。一二年级的课文很浅显,没有多少理解的任务,重点应该是字、词、句的学习,现在也在感悟啊感悟。年段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它涉及课标、教材、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薛法根:以前没有感到过什么困惑。搞了教学研究后发现,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核心的障碍。课文本身并不是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深入研读,发现并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这需要功底。比如低年级的一篇识字课文,老师一般只是教音、形、义,汉字背后隐藏的东西没法提示出来,这样的课就显得单薄了。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是一幅画,这些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字学知识。再比如朗读教学,现在一到六年级,都是模糊的,因为老师缺乏朗读学知识,只能把句子打在黑板上,让学生一次次读。再比如说,一篇文章,感觉很美,但说不出美在哪里,因为缺少文章学、修辞学等知识。文言文教学,如果缺少古文功底,对文本理解很肤浅,教学就很难深入。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以前是无知无畏,等到深入了解后,觉得很可怕,有时上课就觉得没有底气。所以,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功底,还要有名师引领,有了名师点拨就能够少走弯路。

中国教师报:你对现在的小语教材满意吗?

薛法根:我们学校现在使用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总的来说还算满意,各有千秋吧。如果说教材的不足,有三点意见:一是我觉得现在教材中有些选文的品位不够,一些应景性的东西应该删掉,要让学生看到他这个年龄阶段最好的东西。第二个,每篇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实际上是把文本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提炼出来。因此,练习题的体例应该便教利学,但现在只在文本思想内容或者说主题上有所提示,没有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作提示,思考空间很狭,价值不大。还有就是教材编写时,各方不要刻意回避,不应该某个名篇你选了我就不用,为了强调特色,把人家好的东西,应该采纳的也回避了,这样不好。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小语教改? 薛法根:我1988年参加工作,从事小语教学已经20年了。我感觉这20年小语教学走了这样一条路:上世纪90年代时语言文字训练很扎实,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定性非常准确。这是对的,但后来训练越来越机械僵化。所以课改非常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强调人文性,强调实践性,这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但过犹不及,很快出现了人文泛滥,所以又有人强调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学习。总的来说,这些年的小语教学改革总是在摇摆中缓慢前进,在争议中逐步完善,这是个好现象。现在大家开始关注日常课堂,开展了常态课堂的研究,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说课改必须要提课标。课标有三大好处:一是的确解放了思想,使我们对语文这一课程的认识更加丰富,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学,更有时代感;二是拓展了教学思路,以前语文课讲读为主,现在有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对一线教师很有启发;三是注重了课外阅读语文资源的利用,提出了大语文观,这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好处。

但现在的小语课标也有很多问题,操作性不强。比如年段教学目标不清晰,三维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应怎么办„„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但现在没有哪个教研部门在实实在在研究,而是把课标的解读扔给了一线语文老师,我们苦不堪言。没有哪个数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也没有哪个物理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因为他们的教材、课标都很清晰。而语文不行,语文老师需要自己开发教学内容。希望小语课标能够尽快细化,清晰起来,可操作可评价。课标厚一点没关系,厚了我们才能选择。

钱梦龙: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钱梦龙,1931年2月生,语文特级教师,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钱梦龙:从学科教学目标的角度讲,语文课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我概括了这样五个方面:一是对母语的情感态度;二是语文(读写听说)能力;三是语文知识;四是文字审美趣味和能力;五是文化视野。

我们国家以前什么都要“突出政治”,语文教学也不能幸免。现在语文教学是“突出人文”,其实人文还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突出人文”是“突出政治”的变种,是“突出政治”的余威。一直以来,加在语文教学上的要求太多了,领导的意图是要把很多的东西,思想、品德、政治、道德等都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这些东西要不要涉及?肯定要,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语文教学必然会涉及这些方面。问题是,同时要顾及这么多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不堪重负。这些教育目标,应该通过课程目标制定、教材编写来体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学生在走入文本、感悟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没有必要把思想、政治、道德这些都纳入到语文素养中去。

中国教师报:请概括性地介绍一下你的语文教学方法? 钱梦龙:我的方法叫导读法,这是我对自己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总结。“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习式”是导读教学的四种基本课型。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窦爱君老师编写的《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一书。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会读书了,思想、道德等这些自然也上去了。我初中毕业不久就失学了,靠什么打下的精神底子?无非是通过阅读,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与道德高尚的人对话,在阅读过程中,精神底子、精神面貌受到感染,人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当了语文老师之后,我就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会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钱梦龙:以前倒真没有什么困惑,现在倒是有点了。为什么呢?我觉得,现在我们有些人对语文教学的阐释有点过度了,我们语文教学本来已经有的经验、好的传统被解构了。在有的人眼里,连叶圣陶都成了阻碍语文教学的绊脚石。有人武断地认为所有语文教师都不合格,都要重新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依靠行政力量强行推进课改,对此我很忧虑。

中国教师报:你感觉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什么问题? 钱梦龙:现在是两张皮。展示课,公开课,大半是表演,是教师展示自己才艺,不是常态课。常态课呢,主要是应试课,为了考分,不管什么教学规律。新课标制定了,除了少数真正对语文教学感兴趣的教师,没有几个教师按这个上课的。除非是为了发表文章,才拿起新课标摘一点时髦的话。平时上课,新课标就像以前的教学大纲,对一般老师来说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路归路桥归桥。这说明什么?课标脱离教学实际,课标抛弃了广大教师,教师也有理由抛弃你。

制定课标本身是好事。但我对现在的课标不太满意,严格地说,这不是课标,其实还是教学大纲。课标就好比是企业的产品标准,应该规定得非常具体、非常详细,对教师日常教学、考试命题各方面都有制约,人家拿来就可以对比、运用,不需要解读的。现在呢,课标解读的书满飞天,各人解释还不一样,莫衷一是,这怎么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指导作用?当然,起步阶段,我们也不能要求过高,但是希望课标制定者能够实事求是,不要自我感觉太好,多听听各方意见,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完善。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语文教改?

钱梦龙:对教改我是非常支持的。上世纪80年代,我是第一个搞教改的,“学生为主体”就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当时老师们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意识,上课是“目中无人”的情况很普遍。所以,我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但不能代替学生。

现在的教改我觉得太洋化了,缺少中国元素、民族元素,特别是语文教改。母语教学,完全用洋化的思想和方法教民族语言,把母语教学的传统全丢掉了,这是不对的。现在我们学美国等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语文教学,学不像。他们是把学和语言分开教学的,语言课学习语法规则、拼写方法、一般的语言表达,文学课,按历史选取作品,让学生读经典。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学文学,又要学语言文字。现在又突出人文,轻视知识。一门课程没有知识框架支撑,叫什么课程?这样的导向是值得忧虑的。

这些年的教改成绩还是有的,但总的来说比较浮夸,口号喊得多,实际教学还是应试那一套。应试压力甚至已经转移到小学阶段,连幼儿园都在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幌子下向小学教学靠拢了。

很多教育问题,不是仅靠教育内部本身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为语文教学做点事吧。

李镇西:语文教学最富个性魅力

李镇西,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中学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李镇西:这个不好一概而论,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目标应该有所区别,学生年龄不同,从语文中获取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学会倾听,学会阅读,学会交际;再往更深层次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我认为,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一定是感情充沛的性情中人,这样的人不会对周围的人和事麻木不仁,而是既关注自己,也关注别人,关注社会和自然。当然,还不仅仅是充沛的感情,还应该有充实的思想。语文还应该激荡人的心灵,点燃人的思想。因此,由近至远,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能力、情感和思想四个方面。当然,教学中这几个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中国教师报:你认为上好语文课最重要的是什么?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

李镇西:上好语文课,需要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技巧,比如课堂导入设计,教学语言的艺术,更重要的是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一个智慧的教师应该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学。现在中学语文课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语文味,在不少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学还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应试为根本目标,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化学课,比如强调让学生画知识树、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因此现在缺少感染力、冲击力强的语文课,缺少催人泪下的语文课。虽然课堂中多了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其实学生所说的还是教师设定的答案,教师也不希望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划定的范围。这种“伪对话”现在相当普遍,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处于强势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还没有真正落实。

这些问题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文化储备有关系。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文学、思想、科技等领域在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视野开阔、学识渊博的人。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教参就不会上课,对教材的解读与学生一个水平,上课时捉襟见肘,自然不受学生欢迎。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李镇西:要说最大的困惑,还是我的的语文教学和学生过去所受语文教学脱节,也和社会的语文环境脱节。我教的都是中学生,可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很片面,更多还是把语文理解为仅仅是知识,阅读和写作都很公式化,没有灵气。不是说所有学生都这样,但的确相当多的学生如此,因此,每当我接手新生,都要花很大的力气来转变他们对教育学习的观念。另外,我们社会的语文环境太差,满街到处都是错别字,许多流行歌词也是病句很多,整个社会没有阅读的氛围,这都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又比如学校要建设书香校园,但很多学生家长从来就不读书,自然也不会支持。还有,我现在努力追求如何将语文课上得更潇洒些。我一直主张语文课要上得轻松、潇洒。其实,说实话,学生也一直很喜欢我的语文课。有时因为调课,我的课提前了,看到我走进教室,学生会很开心,情不自禁地兴奋地看着我,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越是这样,我就越要追求,让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对得起学生的期待与向往。

中国教师报:你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满意吗?考试是否制约着你的教学?

李镇西:我对教材没太多想法。现在教材多元化了,这是一个好事。现在还是有一些课文不应该作为语文教材,而放到思想政治教材中去更好些。另外我希望教材不要太厚,要给师生留一点自主选择的空间。

说到考试对教学的制约,我有个观点。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数理化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会相差很大,而学生的语文成绩往往相差不大。消极一点来说,不管你在语文课上怎么改,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会与其他班级有太大的差距。

如果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考试是不会差的。语文课,最主要的是要打开学生的视野,积淀他们的素养。我很早就提出,初一初

二、高一高二搞素质教育,初三高三搞应试教育,不用担心教改过不了考试关。

再说,现在的考试进步也很大。平时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但如果把时间跨度拉大些,比如你去比较一下1998年与2008年的语文高考题,就很容易发现考试的变化与进步真是很大。就是说,语文考试越来越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了,我们搞语文教学改革,不用担心考试。

中国教师报:你对语文课标怎么看?又如何评价这些年的语文教改?

李镇西:现在大家对课标的争议很大,我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中国这么大,一个课标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是不太可能的。课标也不宜搞得太细,太细了反而不好操作,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情况也有差别,教师素养的差别太大,所以课标应该有弹性、灵活性。

我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是和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发展的。1978年我进大学,大学毕业后后就一直当老师,所以我是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变化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进步。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学就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那一套,写作文就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现在不同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不起的进步,这从教材选编、教法变化等方面也能看得到。课改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现在没有哪个教师再会认同“满堂灌”了,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能接受这个观念,就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现在是一个群星璀灿的时代——名师辈出,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各种教学流派建立。虽然语文教学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认为它正在逼近语文学科的特点,逼近人的心灵。语文教学将是最富个性魅力的精神创造过程。

第五篇:小学语文有效复习教学策略谈

小学语文有效复习教学策略谈

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老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教师认为上复习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因此忽视了对复习课的深入研究,导致复习效率低下,复习效果差。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如何改进小学语文复习课的教学,在复习课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提高复习课的效果,充分发挥复习课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以生为本,更新复习教学观念

根据新课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的精神,教师要认识到,复习即思考,在复习课上,应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再现和梳理,但复习并不是让学生重复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停留存知识的记忆层面而是要使之提升和完成知识的发展和转化。不是让学生锻炼记忆能力,而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在事实中得以深化,让学生的能力在现象中得以提高,同时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尽可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进而影响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复习是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的回顾,还是对以往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温故”的目的是“知新”,既是新的学习过程,也是日常学习过程的继续、整合与提高。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复习与老师指导的关系,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自主复习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共性与个性,从而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如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也有相似之处,学生不易辨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比较的方法进行复习,使学生掌握它们的特点。

二、立足教材,有机整合复习内容

教师要始终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复习中应以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作为重点,同时还应注意各课书后的练习题,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切忌在组织复习时,丢开课本,否则只能事倍功半。一般而言,小学语文复习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单元整体知识为内容的复习方式;一种是以所学的教材知识进行归类的复习方式。要做到充分彻底地复习小学语文,必须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上,切实提高语文复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复习策略比较有效:

第一轮复习的策略是兼顾全面,落实教学要求。首先,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复习内容进行分层、分类、分项,抓住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学会归纳总结,将细碎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串”,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知识体系。其次,根据整理出来的知识,设置专题性学习。

第二轮复习的策略是有的放矢,查漏补缺。教师应根据平时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了解,把学生分成存在不同问题的几类,再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我曾在一次期末复习中把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存在问题,一类是阅读存在问题,另一类是作文存在问题。针对各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分类进行复习,基础知识存在问题的专门复习基础知识,阅读存在问题的专门复习阅读,作文存在问题的专门练习作文。有的学生可能不止存在一类问题,这就应该有侧重地选择类别。这种方式的复习最好安排在对整册教材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且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使学生乏味,况且学生学习上某一类问题的存在也不是长期的。这种针对性的复习很实效,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比如作文专题复习,由于按照教学计划一个学期学生所写作文一般有8篇,在复习阶段,如果老师再让学生写,一方面一学期学过的内容在这短短的复习阶段再练习一次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都是学过的内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复习阶段对于作文的复习,可以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片段仿写重于全文写作,可让学生通过片段仿写的方式以求达到写作提高的目的。二是讲评重于写作,在讲评的过程中,找到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对照以下问题对号入座,切实改正,以提高其写作能力:①忽略题眼,抓不到文章的要点;②内容贫乏,不充实,缺少真情实感;③题材不新,材料老生常谈,毫无创意;④详略不当,不分详写和略写,草草了事;⑤言不及义,写了一大堆流水账,中心不明;⑥叙述平直,情节太平淡,不生动;⑦描写平淡,不能表现出人物特征;⑧杂乱无章,交待不明确,结构不清晰;⑨立场模糊,自相矛盾;⑩字体潦草,卷面脏乱差。

三、优化方法,促进自主合作复习

(一)指导学法,引导提高

1.学法的指导。“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要获得知识,还应该获得能力。且复习课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容量大、密度高、时间紧、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系统工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有知识都再学一遍。因此,在复习阶段,老师更应当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然后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具体的复习。以背书为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等方法。比如让学生背《草原》一课,学生感到很为难。这时,因势利导,让背书背得好的学生淡谈自己的经验,然后,让其他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大家在这几个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出了“理序法”这种背书的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背书,效率就高多了。

2.学法的引导。许多学习习惯好、学习悟性高的学生,已经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但是有的方法还不完善,有的运用上还不自如。老师对这些学生要注意引导,让他们自主完善学习方法,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大有裨益。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寻找不足、发现问题、改进复习方法。引导学生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⑪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⑫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⑬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⑭这些问题还有别有解决方法吗?(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方法和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方法多样,重在实效

复习课不仅是让孩子复习知识,掌握、巩、弥补新授课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它更大的空间应该是让学生在复习课上,感受它与新授课不同的、另外的一种风景,感受复习课新的魅力,充分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复习课教学中,必须积极设计各种教学形式与方法。

1.情境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运用有趣、生动的画面,结合寓言、故事多样化呈现学习素材,创设开放的情境,将复习主题寓于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在我们低年级的复习课中比较适用,比如一年级的拼音复习课就可以设置“字母王国大探险”等情境,让学生在探险的情境中兴致盎然地达到复习的目的。

2.竞赛法。设置竞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词语的复习上,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复习,然后同桌两个人相互听写,听写的是自己认为很容易写错的字词,然后比一比,看谁掌握得好。改变统一由老师组织听写的单一模式,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参与性就更高了。另外,加入了竞赛,学生都想超越对方,会更用心地寻找自己认为容易写错的字词,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已经很好地巩同了一遍;同时在对方给自己听写的时候,又很好地巩固了一遍。这比老师统一组织听写节省时间,而且还能更好地达到巩固的效果。3.合作法。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进行句子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帮助造出最出色的句子,这样集众人智慧共同达到学习任务。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根据学生的求胜心理,采用竞赛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还可以引入竞赛因素,激活自主复习。比如背书,这是学生复习起来感觉最烦琐的内容。我们老师就可以采用合作一竞赛法来进行。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背熟,然后让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看哪一组背得好,背得有感情;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可以提高学习要求,渗透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比如让各合作小组推荐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学习内容的意义或价值等等。

(三)及时评估,深化巩固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老师要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评估。首先,这种评估应以鼓励为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其次,评估能迅速反馈复习课的缺陷及学生各方面的不足,让老师的教学能得以及时的调整和改变,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适当做试题是语文复习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查漏补缺,巩固理解,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练习”,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层次,循序渐进,要灵活多样多角度地训练思维能力。例如,字词方面,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抄写,第二步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第三步,让学生做练习等。其次,要有一定的数量做保证,因为“熟能生巧”,同时要有所侧重地精练,从而达到由量到质的飞跃。比如说,有的练习可让学生自己讨论完成即可,有的练习可适当选择学生做错较多的题目讲,有的练习可从头讲到尾等。另外,训练的方法多样,可先讲后练,给出规律,学生把握标准练,也可边讲边练,以解答疑难,反复实践,还可先练后讲,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

四、跟踪信息,创新练习形式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考试注入新的活力,语文考试试题不断呈现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精神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试题结构多样化,相对稳定,日趋科学,并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试题分量加大,新题型层出不穷,拓宽了学生展现个性发挥特长的空间,如画配诗、编对联、写建议、说推荐理由、成语替换、加批注、写摘录、拟标语或宣传语、谈感受、推荐名著、设想描绘、尝试评价或感受评价、想象描写、学习卡片等多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总之,期终考试试题将更注重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及时跟踪并收集信息,创新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总之,提高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以生为本,科学指导,优化方法,切实提高复习实效。

下载名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策略谈

    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策略谈 新城小学 张卓媛 关键字:识字 情感 方法 拓宽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实用文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小学语文实用文的教学策略》课程的学习,我对小学语文实用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实用文以实用为目的,与文学文体在文体特征、写作特点、规......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听解决问题两课例有感听了章智老师的《揭秘游戏》和曹思思老师的《可能性》两节课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更全面的......

    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推荐)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作者:黄美珍 发表时间:2010/8/3 8:31:45 来源:南靖龙山中心小学 访问次数:41403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策略谈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策略谈 语音所包含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小学阶段学生至少要掌握字母在单词中常见的发音,能根据开、闭音节的规律拼读一些符合发音规律的单词;初步具备见词能......

    谈语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谈语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育事业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措施,不仅在教学模式上发生改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上也......

    小学语文名师

    小学语文名师 一 、苏派教学:“厚实、灵动、精致”的教学风格 1、斯霞,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倡导“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创造 “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著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