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亡诗社》观后感(刘小燕)
《死亡诗社》观后感
刘小燕
“传统、荣誉、纪律、卓越”是古老而传统的威尔顿学院的“四根支柱”。“激情、梦想、行动、抓住今天”是我今天观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后的感受。
《死亡诗社》题目听起来有些恐怖,出于对题目和内容的好奇我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怖和害怕,反倒有一种思想复活、心灵复苏之感。剧中讲述了一个叫基廷的老师践行独特的教育理念,实行个性教学的故事。鼓动学生到死亡诗社中朗读诗作只是基廷老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一种方式而已。
基廷老师,是一个有独立教育思想,有激情,有活力,有方法,热爱教育的优秀教师。虽然剧中最终的结局是基廷老师的教学理念遭到校方的反对,他被迫离开学校,但以托德为代表的众多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对老师的留恋,和对校方落后制度的反抗,已充分表明基廷老师教育的成功和深远影响。基廷老师的遭遇就是现实中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现状,虽然剧中基廷老师的教育思想没能得到校方的认同,但他的教育思想还是给我很大的激励和启发。
基廷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是我们的学生和课堂中真正需要的教学思想和艺术。他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营造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生学诗之前,先让学生看众多诗人们的照片,然后老师说“信不信由你,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我要你们向前到这儿来,细细玩味过去的面孔,你们经过这儿无数次,但从未真正看过他们,和你的差异并不大,对吧?同样的发型,和你们一样精力旺盛,和你们一样不可一世,世界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他们认为注定要成就大事,和大多数的你们一样,他们的双眼充满了希望,和你们一样。他们是否虚度时光,到最后一无所成?因为各位所见到的„„这些男孩现在都已化为尘土了,如果你们仔细倾听,便能听见他们在低声耳语,附耳过去,仔细听,听见了?CARPE..。听见了吗?CARPE...CARPE DIEM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最后一句有的影片翻译为“抓住今天,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让学生与逝去的诗人们面对面进行心灵对话这样的情境很独特,能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使抓住今天、珍惜生命”的思想更神入人心。这种启发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而不是来自字面意义上的理解。
还比如基廷老师讲课时讲着讲着站到了课桌上,并带动学生们也站到课桌上,这样做的原因是以行动告诉同学们”换个角度看待世界确实不一样”,从这里我看到了言行一致的教学情境。
为引发学生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兴趣,基廷老师惟妙惟肖的模仿其中的人物,朗诵他们的精彩台词,仿佛课堂就是剧场,老师就是演员和导师,这样的课堂太有感染力了。想起我教九年级戏剧单元时曾设想过以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可由于应试的压力和自己的怯懦而不敢尝试真的有些汗颜。
二、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
基廷老师以惠特曼的诗句”噢,船长,我的船长“作为开场白进入课堂,并且对学生说”你们以后可以叫我船长“,这样亲切而幽默的自我介绍怎能不让学生喜爱呢?在鼓励学生朗诵自己的诗作时,有一位学生敷衍了事,基廷老师说:”首先祝贺你|朗读了自己的诗作“停顿了一下后他严肃的说”你得了负分“,连批评也是幽默的。除此以外基廷老师还有许多话也很经典:如”运动的目的是给我们一次争当优秀的机会“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
三、有胆量有个性,有激情和梦想,是基廷老师身上最大的闪光点。针对《英语诗歌五百年》序言中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基廷老师对教材提出了激烈的批评,说这是“鬼话”,他鼓动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和序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但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值得赞赏。试问今天我们有多少教师能对教材的观点提出自己看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呢?我赞赏基廷老师关于欣赏诗歌的言论:“读诗不是接水管。要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和语言。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对于”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这句话,我不完全苟同,我将这句话理解为“在现实的生活中要学会诗意的生活。”
“我们都有一种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别人认为它们很怪,或者很讨厌,哪怕一群人都说,那太差。”这是基廷老师在教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保持个性。
“你们用不着表演,完全为你自己。”这句话是基廷老师对课堂中不认真的学生说的,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对自己说。
“我们是一群浪漫主义者。我们不仅仅是念诗,诗从我们舌间滑落,就像蜜糖。”这是剧中我最认为最美的台词。因为听到这句话时激起了我读诗的强烈愿望,给学生营造一个读诗品诗的优雅氛围,也是我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和需要践行的目标。
让生活从此变成一首欢乐的诗,让诗像蜂蜜一样从舌尖流淌出来。《死亡诗社》,复活梦想。
第二篇:死亡诗社观后感
外国教育启示录期末作业
学号:4405150009 姓名:贺鹏
院系:商学院 专业:15级经济学一班
«死亡诗社»观影感
在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后,确实是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脑海里一直回荡着那一句“Captain, my captain”,仿佛已经被洗脑了一般。虽然这是一部很老的美国电影,但对于现在的中国教育来讲,仍然有很大的教育与启示作用。从来没有想过原来美国那么倡导民主与自由的国家居然也会有那种炼狱般的教育模式,或许这才是进步,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在那个被影中人物称为“炼狱”的威尔顿学院,在一开始便给了我极其大的震撼,未来精英人物的诞生地,但在我看来,那里就是梦想的坟墓,很不幸的,也是尼尔真正的坟墓。
首先,我想说说对于尼尔的认识与想法,他是一个可悲的角色,也是受基廷老师影响最深的一个人,一直在父亲的管理下拘束的生活着。尼尔本来一直在父亲的威严下走着被铺好的路,过着被规划好的生活,上了大学终于有一点喘过气的机会和自己安排的自由,当然使尼尔有点兴奋。但是,又被父亲逼迫放弃了自己的乐趣。或许是因为管束太过于严厉一直没有什么真正的乐趣,所以他对“古人诗社”特别的感兴趣,才会不顾一切的去举办着活动,也正是受基廷老师“Seize the day”(及时行乐)的影响,才会探索到了演话剧这个自己真正的爱好。虽然知道这会让父亲不高兴,但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放弃,他想要坚持,想要圆自己一个演戏的梦。他是勇敢的!尽管最后他送走了自己的生命,但至少比他在约束里耗完余生好。有人说,尼尔连用枪自杀都不畏惧,为什么不选择留下,父亲的决绝,母亲的懦弱,让尼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绝望的滋味,我认为尼尔自杀是在当时情况下最好的了结办法,这样一来,尼尔既能保护自己的梦想,又不违抗父母之命,把美好的结局定格在下一刻之前。那带着花环对着雪花的哭泣,有多少的无奈,有多少的绝望,又有多少的青春张狂!每个学校里都有懦弱的人,在威尔顿学院里,托德便是一个过于懦弱的人,是当时的时代造就了那样的他。当尼尔怂恿同伴去洞穴里念诗,同伴们都答应了,唯独托德以要写历史作业为理由拒绝了此行,但当大伙们都去了洞穴后,托德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基廷老师的名言“及时行乐”,很快又撕掉了那张纸,证明当时托德已经被基丁老师的鼓励感染了,但他还是无法挣脱那个懦弱的躯壳实现“及时行乐”尼尔自杀后,托德激动地奔跑到雪地里大哭,因为是尼尔教会他敢作敢为,基丁老师当然也被辞退,当基丁老师去跟同学们告别时,托德站到桌子上大声叫:“Captain, my captain”其他同学也陆陆续续地站到桌子上说同样的话。
在最后,他是勇敢的,在电影的最后,我是感动的,我的眼里是充盈着泪水的,为拖德打败懦弱的勇敢而振奋,为他们的师生情而感动!
最后,基廷老师,不得不说,他在那个学校里是一个另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朵教育界的奇葩,让学生们把书撕了,因为书上的东西与他追求的诗歌创作不同,让学生们在庭院里自由的散步,去感受诗歌的创作氛围,踢足球和诗歌朗诵相结合,真何谓是一大奇观!尽管最后不得不背上尼尔逝去的黑锅而离职,但看到学生们站在书桌上对自己的呼喊,他会心一笑,他知道,他想教的,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
总思这部影片,回想到了自己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直在脑海环绕,一直都以为学习成绩便是一切判断的标准,也的确是如此。以前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已经不复存在,现在连那些不切实际都不敢去乱想,早已经成为了“炼狱”里出来的成品,千篇一律,都为了学习而不断的向前走,不断的往上爬,累了,想的还是继续往前,不知何时,学习成为了梦想,一个禁锢自己的牢笼,爱好也只能够加上业余二字。或许,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应该要改革改革了,不能够让教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牢笼禁锢了一切的可能,否则,一切都是悲剧,一个大写加粗的悲剧,一个用枪而结束的悲剧。
最后,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自己也告诉所有人“Seize the day”!
第三篇:死亡诗社观后感
让心变软,学会接纳
——看《死亡诗社》有感 □张 羽(历史文化学院1003班)
《死亡诗社》剧情简要介绍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英语老师基庭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基庭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但因基庭的教育违背了当时的传统,孩子们的梦想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然而基庭也被开除。
“Oh!Captain,My Captain!”
“啊,船长,我的船长!”惠特曼在“紫丁香开放的庭院里”呼喊他的船长,那是试图唤醒林肯总统的呼喊,如此肃恸昂扬,恍若置身污浊的泥淖却依然执守不安静的遥想,让人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朝闻道,夕死可矣”,它出自《论语。里仁第四》,它的意思有很多种,但大意是一个人早上悟得人生的真谛后,晚上就可以死去。在笔者看来,《死亡诗社》就很好的反应出人的了人生信仰。
人们经常谈到人生的信仰,人生的信仰到底是什么???
人生的信仰就是:做自己喜欢的,追求自己所愿意追求的,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自己所喜欢、所热爱的事业,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在上面,过着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众人不是孔子、孟子那样的圣人,没有他们那样的觉悟,但有点可以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自己的信仰。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都有自己的信仰,然而追求者少之又少,然者更多的去追求别人的信仰,Copy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目标,浑浑噩噩的活着。威尔顿学院的每个孩子都很有思想都有自己的追求,但在外在的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高经济报酬或者是处于一种安平乐道思想之下的环境中,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而是把自己内心那种最深沉、最真挚的想法给埋没了,幸运的是他们有幸遇到了“船长”——思想的启蒙者基庭,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让每个人都有了勇气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尤其是陶德这个从小自己的路就被父母给安排好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不用去想,只需要按照父母的路去走,但在他遇到基庭之后,他从一开始的自信到自信,从自信再到尝试,从尝试再到坚持,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他自信自己可以扮演好一个演员的角色,他去尝试扮演莎翁的《仲夏夜之梦》中的“小妖精”,这个小妖精就是主角,他扮演的很成功受到了众人的认可。但就在此时,他的父亲打断了他追梦的生活,要求他转校,从今以后再也不允许涉及演艺,可陶德就是喜欢演艺,演艺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演艺就是他生命的诠释,但作为孩子他的呼唤在父母面前是苍白无力的,绝望之下他选择了离开了这个冰冷的世界。
他的死让笔者也颇为难受,多么好的一个孩子,那么有演艺的天分,然而天妒英才,为什么有梦的人不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有信仰的人不可以去维护自己的信仰???每个人是不是要沉默下来摸摸自己的胸口,仔细想想这到底是为什么?是社会现实,是父母的不同情达理,还是???
是我们自己。
社会以大步伐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好,可是于此同时人们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他们给自己的内心灌入了迷魂药,而迷魂药是他们自愿灌入的,没有人强迫,让自己迷失,不知道了方向,没有了目标,没有了自己的人生信仰,没有了自己的立场。很多时候,都会听到,人们抱怨社会黑暗,金钱话,没有了亲情,你们在抱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责任。陶德死后,校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推脱责任,逼着大部分学生签字,把责任推到基庭身上。陶德的父母亦是如此,陶德的死还不够吗?你们还想要几个陶德死掉,你们还想有多少家庭与你们的一样不幸,你们为什么不能把陶德的死当做一个警钟,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自己给了孩子多少人生自由,是不是自己逼死了孩子?自己亲爱的陶德死后,他们是否以此为一个特列向有关部门反映,当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或者是帮更多的父母去改变他们目前的想法、改善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否可以开一个教育机构来帮更多的家庭,他们没有,而是让那么好的一位老师离开教师岗位,这不仅仅是当时教育的损失、也是当时的人的悲哀,是你们自己酿造了这个悲剧,而你们还在掩耳盗铃,你们活该。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也是如此,也需要深刻的反思。好好的孩子就那样离开了,你们想没想有,你们没有责任,你们为了利益收取高额的费用,却不反思自己为人家的孩子做出了什么,你们自己是如此,你们的孩子也会受到同等的待遇,你们自己小孩也会变成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理想的“时代傀儡”。你们应该为你们自己感到悲哀,是你们自己为自己挖掘了这座坟墓。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的题材虽然是教育,但他反应出的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这个社会,可以说《死亡诗社》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但是这面镜子还需要我们自己的反思,我们才能看的出那丑陋的一面,这一面又是又谁造成的。在当前的中国的社会也是,社会中总有一些不良风气,人们恶意的去抨击社会,抨击社会的制度、抨击国家。但是抨击来抨击去,你们得到了什么,只是这些社会现象愈加愈烈,为什么会愈加愈烈,因为你们成为了他们的帮凶,你们以很高的要求去要求被别人,而却以很低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而是放纵自己,以至于偌大的一个国家是无奇不有,装摔跤骗人、卖吻赚钱等等。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们纵容了他们,对于装摔跤的人你可以把他抓起来,送往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惩罚,对于卖吻的你可以去不买,她就没得卖了。其实,很多东西在于我们人自己,我们要学会让心变软,学会接纳。
让心变软,学会接纳。
这是一句极为简单的话,又有多少人能够揣测出其中的深意,就连我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理解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最近国家的南海局势不怎么稳定,越南、菲律宾这些小国家也想与我们动武,作为一个大国的我们从国情出发保持了应有的姿态,而是始终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去接纳这些小国家,并没有发生不必要的摩擦。此时许多的国人,就在下面使劲儿的谩骂国家无用、领导人无能,对此我只能说这些国人目光短浅,只会说不会做。越南、菲律宾这些小国家根本没有实力与我们动武,而想动武的是美国、日本,但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他们并不知道中国目前的军事力量如何,不敢轻易动手,就让越南这些小国家来试探情况,一旦开战中国就暴漏了目前南海所有的军事力量,这样仗就不用打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南海让给别人,因为军事力量一旦暴露等于把头伸了出来让别人打。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国家,有的说01的王伟撞击事件,是那件事情我们损失了一位优秀的飞行员,但仔细想想我们是霸人又霸机,他们的飞机被我们拆解,许多先进的技术被我们得知,可以说省了我们10年或20年的功夫,最后他们还得赔钱又道歉,看起来是我们吃亏,到底是谁吃亏,聪明人一看就知道。然而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哪里睁着眼睛“呐喊”。国家需要你们时,你们猥琐了,汶川地震,需要的是国人的团结,需要的是国人的帮助,周杰伦都是大家喜欢的吧,汶川人民需要帮助时,他说“那不是他的家”,你们问没问他是不是中国人,他身上的流的什么血。可是你们仍然喜欢他,他好在哪儿,笔者是不知道,笔者只知道一个艺人需要有一个好的人格,而不是华丽的外表,他需要用他的气质、他的人格来赢得粉丝们的欢迎。
反思,众人需要的是反思,反思社会风气的不好、反思那么多的不好,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反思我们是不是也做了那些不好的事情。周杰伦我们都不去听他的歌,他还有这么猖狂吗?那些坏人我们不去纵容他们,他们还会有第二次机会吗?我们要有信心,有信心可以改变这一切,在《死亡诗社》中得最后,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站在了桌子上呐喊,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对的,相信基庭给他们带来的是他们今后人生道路上的财富,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才站了起来,我们也要相信我们可以改变目前的现状,只要我们去尝试,只要我们坚持。
阳光始终在前方!让心变软,学会接纳。“Oh!Captain,My Captain!”
第四篇: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我并不明白为什么neil在得知有这么一个诗社以后会那么激动。记得高中有一段时间会写一点事,自以为很有意境,在我看来,那些大师的诗,也是十分无厘头,根本不知从何理解。看见电影里keating老师和他的学生对于诗的热情,让我觉得有点意外。我想电影的夸张也有一定原因,本身诗人的那股火焰也是我难以感受的吧。
在那个如监牢一般的学校里,锁住了多少年轻人的梦,neil 的死就是这悲剧的体现。虽然他是那群孩子中最有理想的,最敢于实践的,但是他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他的父亲。他希望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同时又不敢违背他的父亲。在演舞台剧的那个场景,可以看出来neil还是非常希望得到他父亲的认可的。但是他的父亲却让他失望,他并不理解neil心中的那团火,也许这是因为他在一个铁笼子学校中呆了太久。
可我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neil有勇气反抗学校的制度但没有勇气对他爸爸说不呢?这场悲剧他的父亲有责任,neil自己也有责任,他没能勇敢的面对,无论是对他父亲,还是他自己的生命。其实他自杀这个结局我真没想到,我觉得不至于吧,当他打开窗户的时候,我简单的以为他只是要把自己冻感冒了可以暂时拖延一点时间。但结果却是那样的,太突然了,都觉得有点不太像他,这么一个有思想有激情的人怎么会选择轻生?还有就是在neil死后他父亲在经历了儿子的死,竟然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去找keating的麻烦,认为都是他的错,难道那些相对成功的人就觉得自己不会错了吗?当他看见他儿子的表演竟然无动于衷,当他经历了儿子的私人然无动于衷,这不应该是一个校长该有的,还是这所学校和他都已经成了规矩的代名词了。我想我肯定想不通了。但从某些程度上来说,或许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了,至少死了,不用活得那么累,只是把问题都留给了活着的人。
因为neil的死而引起的**让我们看出了谁是真的接受了keating老师的思想,但是面对权威,这些学生——只是学生,又能怎么样呢?纵然是那么不愿意大家还是都一致的屈服了。现实中不也是这样吗?只是我觉得我们现实中是在反抗之前就被扼杀了,或者根本拿不出那个勇气也没有像keating老师那样的人引导你做你自己了。
影片最后keating老师走的时候,那个场景,当另一个老师问同学们那一页书的时候,大家都无言,简直太爽了。当他踏出门的时候,所有同学,除了那个叛徒(忘了叫什么了)都站到桌子上的时候,真是太震撼,也许他们自由的时光结束了。对于keating老师对于他们的教育在以后会不会起作用,我觉得还是有点危险的。至少没有像他一样能给学生自由的老师了。在这样一个严格死板的学校里,这些学生还有机会反抗吗?电影就是这点好吧,只管自己放完,后续的事都归人们自己去想,到底是什么结局,1000个人有1000个想法。这样的悲剧性结尾,有点遗憾却更能让人记住吧。
第五篇:《死亡诗社》观后感
心灵应当释放——《死亡诗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辉煌时刻,谁来带给我们青春的激情,谁来带领我们开始辉煌的起点?是伯乐。
影片开场的蜡烛犹如证明了罗宾.威廉斯的行动:燃烧着自己为了青年得其生命精髓。在老师面前他还带了几分客套,但在学生面前他是如此的实在与亲近。一切只因为真理。
片中的学生们虽然众多,但个个都是个性鲜明,印象深刻。有的软弱,有的顽皮有的叛逆——这些面孔就是年轻时的我们。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对于大人来说,称得上是孩子的天堂。但再听听孩子的看法:对于他们来说私下里称之为地狱罢了。
大人想把孩子们打造成自己,适应于这残酷的社会,可谁来为我们的激情负责?谁来为我们的青春买单?如果青春只有所谓的成绩好那是和年龄不吻合的。只有激情、叛逆、个性、奋发,都存在的生命才成其为生命,校园才成其为校园!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人让社会来打造自己,一种人是自己打造社会。基廷老师的出现就是倡导后面一种方法,他打破了所有的教学模式,CarpeDiem“及时行乐”。这个词说通俗一点就是抓住时间做最好的自己。他将这条道理一直贯彻给他的学生。当学生问起他什么是DeadPoetsSociety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青春经历传给了他的学生,他不再年轻。可他希望真理可以传成。学生们找到了哪个地方,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山洞,是精神的家园。一个山洞可能简陋,但他们的心确实比这潮湿的山洞温暖、丰富。
你们可以封闭我们的白天,但你们不能封闭我们的黑夜!在那里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一件事,对于学校来说这是不对的,错误的,可这不就是文艺复兴吗?13世纪打破传统就是这幅情景呀!革命应该是美丽的。
但革命也是流血的,当学校发现孩子们的事情时,青春的弊端也暴露无疑:有告密的,有胆小的。我不想去对这些学生有任何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在那种年龄阶段。你还无法去对他们的人格做分析。我只记得那句:
“Captain!MyCaptain!。你可以打倒我们的身体,但你永远无法打倒我们的灵魂。”影片最后的那个高潮让我得到了强烈的共鸣:一向胆小的托德在校长诧异的眼神下率先站在了桌子上,其他的学生也都一个个站了上去,在高处目送基廷老师离开。那时,孩子们的青春已不再平凡,理想的种子已根生地固。
人生最难的是选择。每个人经历过片中尼尔的处境,当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无情相碰撞,是向现实妥协,还是放飞自己的理想?尼尔之死是对梦想追逐的最高形式,那么这到底是对还是错,我无法去正确的判断,我只知道船长告诉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隶。为了融入社会我们是必须丢失一些浪漫,但还是希望有些东西能够在我的骨子里苟延残存。如果一个人在该冲动的年代冲动不起来,那么到头来也许只剩下“可怜白发生”。是,现实和理想永远有差距。但又如何?医药,法律,商业,工程是维生的必须条件。但是诗,爱,浪漫,美这些才是我们生存之原因。
现代生活的节奏,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为何活着?为何我们一直在做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事?大人们的世界如此复杂,以为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对我们最好的保护,但却一直缺乏着人文色彩。生命的精髓没人教给我们。就像哪个
古板的校长所说:按学校的传统教学,其他方面任其发展。传统,传统!我们存在不是为了传统,而是为了创新,为了革命。
生命是什么?在电影里,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生命是戏剧,生命是一场演出里最为充满华彩的那个篇章。“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我们应该从电影中借点激情面对生活,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很少遇到一个让我尊重的老师,现实没有,那么死亡诗社,我借你来面对现实,我的船长。
正是有了基廷老师的教诲,尼尔才会放开自己展现表演天赋,诺克斯终于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查理才完全放开了自我,胆小的托德也通过基廷找回了勇气。我们就是剧中人,我们也应该打开自己的心结。
当你的目光炯炯地射向舞台的正前方,当音符渐止,当刹那静寂之后掌声雷动,当鲜花与喝彩涌向前台,当你的面孔重又写满一个人所应具有的自信,那一瞬间,你仿佛看见了你的理想,是这种理想鼓舞着你,引导着你,哪怕你将会走向死亡--
这就是生命,桀骜不逊的生命。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人的一生,其实只需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