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将军及其晚年的大陆情怀

时间:2019-05-13 09:2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立人将军及其晚年的大陆情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孙立人将军及其晚年的大陆情怀》。

第一篇:孙立人将军及其晚年的大陆情怀

孙立人将军及其晚年的大陆情怀

2011-02-24 07:22 星期四

侧身天地我蹉跎

——孙立人将军及其晚年的大陆情怀(已发今年纵横第二期)

李传玺(230001安徽省委统战部)

2010年12月8日,是孙立人将军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抗日名将,将军故乡安徽庐江有关部门扩大修复了其故居,并重新对外开放。孙将军的两位儿子及其他亲属,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方面人士前来拜谒。作为对将军心怀敬佩的人,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并对将军强烈的报国爱国之心,尤其是晚年的大陆情怀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一、赫赫战功下的报国情怀

1900年12月8日,孙立人出生于安徽巢湖庐江金牛镇,并一直在此度过童年,5岁生母去世,7岁入家学,9岁随在山东青岛任知府的父亲去青岛上学。正是在这里,他最早萌生了要从军报国的志向。

在青岛时,一次他在海边捡了很多漂亮的石头和贝壳,不远处一群德国孩子看到后纷纷过来抢夺,他要保卫自己的果实,一边同他们争夺,一边指责他们,没想到突然走过来一个德国佬,气冲冲地煽了孙立人两个耳光,还给予侮辱性的痛骂。国弱,不仅国土沦丧,而且人民会随时遭受欺凌,必须拿起枪杆子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于是,清华学堂毕业后,去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毕业后,虽然已拿到了执业资格证书,但仍然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又报考了维吉利亚军校,投笔从戎。

淞沪战役打响后,他率领税警第四团先是投入大场一带作战,随后又坚守苏州河南岸同日寇拼搏十七天,就在即将撤退时却身负重伤。由于不是黄埔系,善战的孙立人随后被蒋介石闲置,当听说将组建远征军赴缅作战,他立即向蒋介石主动请缨,就在他率队报到时,没想到军长张轸竟然如此轻视地对他说:“哎呀!你怎么当军人呢?太可惜了,你们当学生的何必跑来当军人呢?”孙立人正色地回答:“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民不当军人,这个国家怎成一个国家?”可正是这个学生出身的人,凭着他身体内流淌的先祖孙子孙膑善战的热血,凭着他深厚的家学,凭着他多维度的学识,凭着他在美国经受的严格规范的军事训练,在远征军只知死守硬攻愚忠的国军将领中,成了一个“常胜”的异数,成了时隔五十年中国军队再度出国作战中耀眼的将星。

在前期的大溃败中,竟然在仁安羌以不到1000人的兵力,解救出被近万名日军包围的7000多名英军以及已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多人。此战是远征军入缅的第一个胜仗,特别是在如此悬殊条件下取得的,立即轰动全球,并获得了美英两国首脑的嘉奖。在第二次缅甸战役和后期反攻缅北战斗中,孙立人率部参加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战役,攻取了八莫、南坎和芒友等重镇,打通了中国抗战重要生命运输线滇缅公路,以出神入化的军事艺术,打得日寇闻风丧胆闻名而逃。据有关史料,孙立人所部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俘虏大尉以下323人,击毙击伤日军十多万人,是中国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军队中歼灭日军最多的部队,是正面战场中几乎没有打过败仗的部队。特别是他率领新编三十八师较为完整地消灭了日军十八师团,缴获了其印章,使得缅北丛林成了这批参加攻占南京参与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们的坟墓。有这么一个细节,当抓到其官兵时,立即进行审问,就一句话:有没有到过南京?如果回答去过,一律作为屠杀中国平民的战犯就地正法。虽然这可能有点违背交战准则,但从日军侵华暴行看,不仅合情合理,更让中国人解恨解气。战后,有人称他为丛林之狐,有人称他为二战名将,有人称他东方隆美尔,对照这些战绩,完全可以说他当之无愧。

二、软禁氛围下的的民族情怀

1955年,因部属所谓“共谍案”,孙立人被软禁,直至1988年才解禁,成了第二个张学良。蒋介石逝世后,后辈准备替他申冤,他指指天花板,用英语说:“They still have a lot of people watching me.”足见监视之严。在这漫长的三十三年中,孙立人仍然保持着顽强的民族气节。1988年2月,孙立人自从软禁后首次在家中接受媒体采访,有记者问他:“外界盛传当年美国方面要您当台湾的‘元首’,后来才引发军事上的权力斗争?”孙立人回答:“并非这样。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约我在东京会谈,主要是讨论台湾防卫问题。”“就算美国人要支持我们,但是我们自己也要有骨气。”

故乡此次纪念活动中,有关部门编印了《二战名将孙立人——孙立人将军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书中收入子女们写的回忆文章,由于他们现在都在美国工作,姓名前的国籍都打上了“美国”二字。其后将军的有关亲属告诉我,其实他们都没有加入美国籍,将来也不会加入,因为将军在他们幼小时就告诉他们——大儿子是1952年出生的,四个子女均成长于他被禁期间——假如将来你们能去美国留学,最后也能留在那儿工作,但绝对不能加入美国籍;还有一条,就是不能娶或嫁外国人。虽然后一点有点绝对,但透过它我们恰恰看到的是将军的民族魂灵。也正是在这后一点上,将军晚年与其疼爱的小女儿产生了冲突,当得知她的男朋友是南美人时,将军坚决地说:我什么都能依你,就这点不行,我曾经告诫过你,这也是我准则,你为什么还是不听。女儿曾求告父亲:爸爸,我什么都听你的,这么多年我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可感情是理性所不能勉强的,能不能在这件事上听听女儿的。将军坚决地摇摇头。结果直到将军去世后,小女儿才结婚。

孙立人被软禁后,被强逼移到台中居住。没有了工资,仅靠拨发一点生活费用过活,日子过得很紧张。大儿子孙安平回忆:每到开学,父母亲总要为学费等事烦心,日常生活也尽可能节俭。自己不得不亲自上山种植果园。有时还拿到市面上去出卖一些以补贴家用。台中街上曾出现一种 “将军玫瑰”,由于浓香四溢,很受年轻人喜欢,当得知这些玫瑰是孙立人养护培育的,于是人们亲切地送上这个称号。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孙立人强烈地怀念着大陆那些曾经培育过他的地方,那些和他一同征战并付出生命的战友。在卧室旁种了一棵紫白两种花色的茉莉花。孩子们一开始不解,随之他告诉他们,“这是我们清华的校色。”并常常给他们讲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故事,表示“读清华的那几年是他年青时最快乐的时日”。由此他又对孩子们产生了一个执拗,即使你们将来考得再好,不能上其他学校,首选必须是清华。孙安平高考时成绩考得就很好,虽然能上台大,也很想上台大,但还是听从了父亲的意愿,上了清华,后来的三个弟妹同样如此。虽然他们上的清华只能是台湾清华,但在孙立人心中,它无疑是大陆清华之苗。子女们有印象时就看到父亲每天早晨总是会喝一玻璃杯由脱脂奶粉冲泡的热牛奶,喝完之后,总会往杯子里再倒半杯白开水涮涮,把带着牛奶味的开水也喝完。一开始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简单觉得是不是在如此艰难境况下父亲要节省。有一天父亲告诉他们,这是从抗日战争缅甸战场上开始养成的习惯。当时作战的粮食弹药补给,多数仰赖美国空军的空投,其中也有浓缩的罐头牛奶——炼乳,必须先加开水冲淡才能饮用,基于爱惜物资的心理,即使是空的炼乳罐头丢弃前也总要再拿开水涮涮——这和当时大后方大发国难财的达官显宦们构成了多么大的反差。于是孩子们理解了:“爸爸就这么喝了一辈子带着牛奶味的开水,当时并不觉得这个举动有什么特别,现在想想,他不仅仅养成了惜福的习惯,在内心深处其实是以每天这个小小的举动,无时无刻都在悼念当年死难的国军同胞们。”于是孩子们也开始以父亲为榜样,“时到今日,每天早晨出门之前,当我喝完一天一杯的咖啡,也很自然地倒点开水在杯子里涮涮,我可是无时无刻都在怀念我的父亲啊!”

三、解禁后的大陆与故乡情怀

也正是这种对当年在抗战战场上牺牲同伴的怀念,促使他在解除软禁实则仍不自由,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开始紧迫地寻找他们在大陆的后代,关注他们的墓地。比如他十分关注自己修在广州的新一军抗战将士纪念碑的情况;比如仁安羌战役时,担任主攻的一一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张琦(1990年7月获国家民政部批准为烈士)牺牲,事后也获得了一枚英国皇室颁发的银星勋章,四十多年过去了,他不忘寻找张琦在大陆的后人,要把那枚勋章交给他们的手里;特别是对齐学启的墓。齐学启是他的副师长,被俘牺牲。抗战胜利后,是他敦请国民政府表彰齐学启将军,追授齐学启为陆军中将,又是他通过国际组织的关系把齐学启的遗骨从缅甸取回,先寄厝在云南沾益,然后亲自到长沙的岳麓山择地建坟,扶柩执绋,让他的老同学和战友魂归故里。恢复自由后,孙立人首先想到的几个问题中就有在大陆的齐学启的后人情况如何,以及他的坟莹。当得知齐学启的墓被毁的消息,近90高龄的孙立人寝食不安。1989年初,派旧部人员赴长沙实地调查,甚至运用医学手段勘察寻找。确定具体方位后,孙立人在台湾筹集6000美金(当时折合5万元人民币),委托有关人员重建齐学启墓。从寻找到把墓重新建好,前后历时近一年。当年8月孙立人为齐学启新墓还撰写了悼联。上联:“九载同窗,同笔砚,同起居,情逾手足。彪勋震蛮域,威名扬环宇,君酬壮志,功垂青史,湘水湘云存浩气。”下联:“十年共事,共生死,共患难,待若股肱。杀身惊天地,成功泣鬼神,我迎忠骨,泪洒红叶,秋风秋雨悼忠魂。”

孙立人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心。两岸恢复交流后,随着自身逐渐宽松和最终解禁,这种思念更加迫切。他曾在回忆录中说:“我是安徽人,从安徽一个乡下——金牛山出来。”虽然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不能成行,但只要有亲友回大陆,他总要托付他们表达心愿。1988年4月11日,孙立人旧部刘文美回乡探亲,给孙立人带回了一张故居照片,孙立人看后,于同年11月8日给刘文美回信:“故居所摄照片,曾一再展玩,虽旧梦重温,然亦感慨系之矣。”——故居1863年由其祖父始建。1919年孙立人回来和原配龚夕涛完婚,1932年冬,父亲和后母同时双亡后,时在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团任团长的孙立人回来奔丧,第二年将父母棺葬入土,自此将军再也没有回来。如今仅剩两排普通的青砖小瓦平房,占地600多平米的庭院里。当年栽种的香橼、土瓜等名木花卉以及十余株枣树仍然完好地生长着,特别是那四株香橼,是孙立人小时所植,东西向排列,从根部分蘖生长出多株,已成庞大的一丛,春天枝繁叶茂,冬天,树叶已然落尽,但仍然缀在枝头的果实恰好充分的突显了出来,金黄色,在冬阳的照耀下,更加灿烂,更加抢眼。当那四株香橼繁密地呈现在他眼前,他一定会真切感受到叶的摇曳与花的芬芳,一定会切实地体会到当年在父母指导下挖坑栽树浇水的过程。那天他的小手可能磨红了,母亲后来把它们拿过来慢慢地摩挲着。此刻他伸出手再看看,不能看到那道勒出的深沟,但还能感到母亲手的绵软,他露出温暖的微笑,但这是不是又“开启”了后来软禁时种植果园的“隐喻”呢,命运的轮回感,也许又使他脸上一下又浮现出了一道深深的苦涩。

想到父母,他想到了他们现在的坟莹——1989年清明节后,孙立人旧部潘德辉先生回大陆探亲,将军函托他到庐江,代为祭祖,“一则离家已久,对故乡思念甚殷。再则祖先坟莹不知尚完好否,亦日夜不能去心也。”潘先生回来后,有关部门带他前去月形山孙立人父母墓地(原在龙灯桥,后因当地兴修水利,将之迁往月形山)代为祭拜。得知父母墓地仍在后,1990年3月29日,孙立人专派孙安平回来祭奠。对当地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与安排,孙安平回去汇报后,孙立人于5月中旬来信表示感激,同时表达了将父母墓地迁往故居地金牛山的心愿,“立人以身许国,长年在外,于先父母养育之恩未能报答于万一。”“为谋窀穸永安,拟由月形山迁葬于金牛镇金牛山之阳,既稍尽人子之心,而此地亦先人平昔游息之地,想千秋万岁,魂魄心能乐之以为安宅也。”虽然时间已过五十多年,透过此,我们仍能看到孙立人对故乡记忆之细记忆之准记忆之深,只有时刻都系念着故乡的心才能如此。有关部门按照将军的心愿做了,遗憾的是将军最终未能亲自回来祭拜,但我想将军也会感到欣慰,当他和父母在“那边”见面时,看到父母得到了符合自己理想的“永安之地”,一定会再次露出温暖的微笑。

四、生命之火熄灭前夕和冰心等人交往中的故友情怀

由于清华,两岸关系和缓后,孙立人和冰心老人恢复了交往。吴文藻先生和孙立人是清华同学,1923年8月17日又同船赴美,冰心虽然那时对他们都不认识,但也在船上。冰心后来对他们那班同学曾不无夸赞地说:那一班出了一文一武两个名人,文的是梁实秋(当时和顾一樵等人也在船上),武的是孙立人。抗战期间,虽然孙立人屡立战功,但由于不是黄埔系,常常遭到别人诋诬,这样就必须不时回重庆向蒋介石“述职”。然后便到同学处看望,“文藻曾把他带回歌乐山寓所,这时我才得见孙将军风采,在谈到他在滇缅路上的战绩时,真是谈笑风生,神采奕奕!他使我们感到骄傲!”吴先生他们这帮同学,此时曾借用以前一种有站立人儿图案的银元的称谓“站人儿”谐孙立人的名字,称他“站人儿”,既比喻他是顶天立地的真男儿,又喻他是国家和人民的有用之士。孙立人曾送给吴文藻冰心夫妇一根“手杖”,说是手杖,其实是一柄利剑,抽出来是一把剑,插进去就成了手杖。孙立人说,这是战利品,虽然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但大部分是武器,对文人一点用处也没有,只有这把看似手杖的利剑似乎有用,不仅可以方便行走,而且在这乱世可以防身。

孙立人解除软禁,看到这消息,冰心虽然替孙立人感到委屈,但也感到一份由衷的高兴。1990年3月,冰心通过熟人给孙立人写了封信,想邀请他回到大陆来看看,5月份便接到了孙立人的回信,信中除回忆他们之间的友谊,对吴文藻先生的逝世给予怀念,也说了自己的近况,“有时脑内空空,思维难以集中”,最后表示:“故人天末,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终期所愿之得偿也。言不尽意,诸维珍卫。”更让冰心老人感动的是,过了四个多月,10月5日,冰心九十生日,孙立人竟然从台湾拍来贺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欣逢九十大庆,敬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此时离孙立人逝世仅有一个多月,据此时去看望他的大陆著名诗人周良沛先生回忆,“他那原来闪光的眼睛,已是灰白得无神了,那挺直的鼻梁和厚厚的嘴唇也瘪下去了,那撑得脸庞方方的下巴骨也变形得拉长了脸,挺修的身材干瘪得更像一枝抽条又招不住风的弱柳,无论站着或坐着,一身都像在打摆子似颤抖”,就是在这种身体状况下,他竟然还记得冰心的生日,并拍来贺电,足见对冰心一家的感情之深。孙立人逝世后,接到熟人转来的孙立人的四张照片,冰心老人对着照片凝视,不禁黯然泪下,同时饱含着悲愤写下了《悼念孙立人将军——关于男人(之十一)》,文章最后用自己“少作的集龚绝句”表达着对孙立人的强烈怀念:“风云才略已消磨,其奈尊前百感何。吟到恩仇心事涌,侧身天地我蹉跎。”过了段时间,她又把孙立人信交给时任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让他放在文学馆保存,而拿到信的舒乙先生也是一阵激动,“信写得极漂亮,字漂亮,文漂亮,信封信纸也漂亮,信是无标点的,一切都是老式的,让人一看,古风犹存,风雅得很!”

1990年11月初,大陆著名诗人周良沛去台湾,受人之托,带去故友送给孙立人九十大寿的寿幛,呈现在周先生面前的孙将军已是那一副老弱之态,同时走路也是在夫人搀扶下的“连走带拖”。一般人来和他见面,即使约好了有时也不能见,能见的往往也只能闷坐几分钟,但那天他竟然支撑了一个多小时。当听到周先生说出他当年的战功时,他嚅动着嘴唇说出这样一句话(靠夫人翻译):“你今天在大陆还会知道这样的事?”周先生回答:“即使我不知道,任何有益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历史也会顺着历史本来的样子来写!”他点点头,“那双灰白而干涩的眼珠,不停地在痛苦地转动,‘世上好人还是多,要是好人都能掌权就好了,我们国家......’”看到老人动情,夫人生怕太累了他,连忙说让他休息吧。临告别时,他仍然担心受到“困扰”拒绝了合影留念,但当周先生走时,他竟然要送周先生,“我走下玄关穿上鞋,再给他行礼告别时,只见他扒开夫人搀着他的手——立正,举起手向我们行了一个军礼。”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孙立人将军行的最艰难的军礼,是不是最后一个军礼,但我想谁人读到此,都会觉得这是世界上是让人感动的军礼。它应该不仅仅是对友人感情的感谢,更应该是献给大陆让历史得到恢复与承认的感谢。

下载孙立人将军及其晚年的大陆情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立人将军及其晚年的大陆情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