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电影观后感征文
做学生们的船长 ——《死亡诗社》观后感
0
做学生们的船长
——《死亡诗社》观后感
这所被誉为‚地狱学院‛的学校有着严格的校规,学生们的父母也对自己的子女寄予了巨大而沉重的希望。寄宿制、繁重的作业、飞快的课时进度这所学校的特色,这里超过75%的学生们可以顺利升入常青藤高校。样貌平常的基汀第一次走进课室时,学生们带着厚厚的书,准备像平常那样乖乖地等老师教授书本知识、抄下黑板上的板书,再默默接受一堆作业。但他们看到这位老师吹着口哨走进课室,转了一圈后又从后门悠悠地出去了,几秒后他探出头来,说;‚跟上来啊!‛学生们有点摸不着脑袋,犹豫着跟了出去,他们隐隐感觉到,这是一位不同寻常的老师。
“噢,船长,我的船长!”
第一节课,基汀引用了惠特曼的《噢,我的船长》这首诗,他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以叫我‘船长’。‛
我想,教师之于学生,确实像船长之于船员。学生们在知识、人生的海洋里航行,我们教师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助他们迎着生命的朝阳扬帆启航、在他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鼓励支持。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电影里这位特立独行的老师带着学生们读诗、写诗,他创造情景让这些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尝试离开父母长辈规定的轨道,去勇敢追逐心底那些美丽的愿望。
他让学生们侧耳倾听墙上毕业生照片的细语,教他们要‚seizetheday‛(抓住飞逝的光阴);他让学生们在庭院里自由行走,感受‚追寻自我‛的深意;他让学生在球场上边踢球边大声喊出诗句,体会诗的生命张力……在这个以升学为最大目标的学校,基汀老师的这些教学方式,让其他老师觉得难以接受,却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这些日后要成为律师、医生、银行家的精英学生,重新成立了基汀当年组建的死亡诗社,在小小的山洞里读诗、高谈、欢唱,暂别外界给自己的定义,诵读内心真正向往的诗。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道,做学生们的‚船长‛是缘分使然,但怎样才能做一位带领他们乘风破浪、给他们展示知识或人
生的海洋之绚丽的船长,却并不容易。在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模式里,我们常常会忘记教书育人的初衷,而基汀与学生平等对话、不断创设教育情景、春风化雨般地教学,确实值得学习,但我心中不禁有疑问,这位船长般的老师,是怀着怎样的信念,在这个古板而传统的学校中,不被他人的看法束缚,而坚持自己的教学模式的呢?
船长的信念
基汀同校的老师看到他那非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禁在餐桌上质疑他,劝他不要给学生们带来追逐艺术的想法。基汀回答说他并不是想培养艺术家,而是自由思想家时,这位质疑者不屑地笑了:‚17岁的自由思想家?‛
事实上,什么是真正的‚师‛呢?如果将自己当作居高临下的知识和观念的灌输者,那就理所当然觉得讲台下年轻人不可能有自由的思想;但如果像基汀一样,把自己当作与孩子们同舟共济的船长,在引领他们前进的同时,相信他们拥有独一无二的人格与意志,也就不会嘲笑孩子们心中的梦想了。
我想,基汀是有着一个明确的教育信念的:教育的本质,不是让下一代重复上一代的轨迹,而是让他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拥抱真正的人生。怀着这样的信念的‚船长‛,才能带领‚船员‛寻找未知的宝藏,给他们自己掌握人生之舵的力量。
虽然不成熟,但孩子们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们心中的自我就像一柄剑,像影片中校方那样无视孩子们的自我,甚至认为他们并没有自由思想时,孩子们就不知如何正确使用这柄剑。尚未成熟的他们会这样理解:既然学校父母意味着‚规矩‛、‚集体性‛、‚非自我‛,那反方向就似乎是‚自我‛的出口。片头,学生们偷偷吸烟、嘲笑校训、偷偷连接无线电,就是他们心中‚自我‛的种子在破土。与其无视、压制,不如积极地鼓励、引导,像基汀一样让他们发现独立思考是被鼓励的,将孩子们的精力引向诗歌、运动、音乐等等积极的活动上去。
船长的成败
在基汀老师的引导下,这群年轻人的血液奔腾起来,他们
开始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追逐自己曾经不敢想的梦。尼尔,这个活跃漂亮的小伙子,跳着笑着说他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就是表演。他知道父亲不会同意,因为这与父母所安排给他的道路并不一致,但他是那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对表演的热爱。尼尔获得了《汉利霍尔》的小精灵角色,并成功地演出。然而迎接他的却是父亲的冷眼、一顿严厉的责骂,以及必须转学到军校的消息。尼尔痛苦不已,在对表演的热爱与父母的逼迫中无可奈何,最后在深夜里举枪自杀。尼尔自杀后,他的父母不反思自身对孩子的压迫,却向校方投诉是基汀的教学导致了尼尔的死亡。那些本就不满于基汀的校领导抓住机会,逼学生签下指证基汀的情况说明,把基汀开除了。
影片里一位老师对基汀的忠告,此时在我耳边响起:‚你冒险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当他们了解自己不是兰布兰特、莎士比亚或莫扎特时,他们会为此恨你。‛追逐梦想确实是美丽而又残酷的,电影里尼尔因为追梦而死亡,现实生活里则是面对优秀者的竞逐、自身的缺陷又或是生活的琐事而失去了机会、消磨了斗志。虽然逐梦者胜少败多,但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孩子没有将内心那个自我化为反叛社会的仇恨、没有因青春的躁动无处发泄而酗酒、犯罪,而是为梦想努力了一把,哪怕没有获得理想中的结果,不仍是值得赞许和纪念的吗?向往蓝天的鸟儿是不会恨天空太美太高的,更不会恨那个曾向他展示天空之美的人。
基汀回办公室拿行李准备离开的时候,课堂里正在上诗歌课,老师却换成了严厉的老校长。基汀走到门口准备离开,班里那个最内向寡言的学生陶德站了起来,说;‚基汀老师,我们是被逼签下那份说明的,请您相信我们!‛基汀点点头。陶德又站上书桌,高喊:‚船长,我的船长!‛老校长气急败坏地命令陶德马上下来,但班里却越来越多学生站上书桌,向基汀致敬。
如同惠特曼的《噢,船长,我的船长》所写: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的船长!
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起来,——旌旗,为你招展 ——号角,为你长鸣。为你,岸上挤满了人群
——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
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在一声声‚船长‛的呼喊中,基汀的眼眶湿润了,就像一位杰出的船长面对着他的船员,他虽败犹荣。英国教育理论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曾说过,‚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基汀虽然离开了这所学校,但他对学生们心灵的启迪却永远地发挥着力量。
成为学生们的船长吧,教他们扬帆起航,引导他们仰望星空,也提醒他们脚踏实地。怀着平等对话的信念,启发学生们将青春的力量发挥在逐梦的路上,鼓励他们哪怕失败也不要紧。我愿意成为学生们的船长!
第二篇:电影《信仰者》观后感征文
电影《信仰者》观后感征文范文
何为信仰者?影片《信仰者》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给出了形象的答案。方志敏、刘畴西,有了“劳苦大众谋美好'这样一个高大的信念,肝脑涂地,百折不挠,舍弃生命,叫人仰慕;而第21师师长胡天为了“为了天下母亲不再要饭,'的信仰,虽不光芒耀眼,但是发乎于心,贴地而行,简洁明白,单纯美妙,心正意诚,为了这样一个信念,他同样勇敢奋战,毫不畏惧,叫人心生佩服。
如此,心中有一种明确的执念,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且这一生此生,为此而战,为此而死,心中布满力气,胸中布满斗志,即,为信仰者也!有信仰的男儿,“到死心如铁';有信仰的女子,“巾帼也不会让须眉'。所以,信仰者定是强者。
旧中国外国强权势力的侵略,军阀势力之间的混战,___政府的腐败无能,给中国人造成了不可思议、不堪忍受的蹂躏和创伤痛。正是有了一批又一批强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者,虽然他们饱受磨难,但他们毅然决然用他们的血肉和思想,不懈奋斗,矢志不渝,历经很多困难困苦,以超凡的意志力奋起抵抗旧制度,推翻旧政党,建立了新中国的伟业。
而今,和平年月,腾飞的复兴的中国,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美好感,但是,“信仰'二字却越来越模糊,经常迷失了自己,或茫然不知所措,或同流合污,或轻剑生命,或贪图享乐,或惧怕困难。有人生活在麻木茫然的惯性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每一天都是对前一天的重复。他们的人生里既没有对当下的激赏,也没有对明天的期许。找不到人生发光的时刻。正如,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所以,作为一个训练人,我思索的是当下,在孩子心中种下信念,找到信仰,做好信念训练极为必要。
首先,我要找到一个大理由,明确一个校长的信念。
可以说,一个没有坚决信念的校长就不要谈信念训练。用上一个关联词就是:只有校长有信念,师生的信念训练才有迹可循。
可是,谈到校长的信念,我心中就布满酸楚。去年我突然被派到一个农村学校做校长。条件艰苦、孤身一人,加上对农村训练不熟识,没有阅历,不了解当地文化观念等等的不适合,感觉不美妙的环境不抱负的生存条件一步步地消磨着你捶打着你,信念、士气和志向你的雄伟蓝图,我舍命拽着也没用。
怎么挽救自己?就是坚决的信念!作为校长,我必需给自己一个连续当校长的“大理由',这个大理由我把它定为我的信念成全自己,成就他人。
怎么成全自己?把不美妙的一切转化成内心的力气,然后,你会发觉你时常会被自己的美妙而感动,由于慢慢地你会感觉用你的人格、学识、良知获得敬重;慢慢地你也可以用你的人格、学识、良知制造出别人对你的需要,你就像黑夜中的灯塔,孤独始终,坚决矗立,由于你在照亮别人的心灵。这就是成就他人。
其次,做出一个小思索,农村的信念训练该怎么做。
通过自己的这么一个心路历程,再看农村的训练,你会发觉病恹恹的农村训练,要提振,要根部进展,和我一样,就需要自己的信念训练。
许多时候,成就他人的信念是源于对成就我们的人的一种感恩。不负于这样有专业思索的老师如此专心地指导和成全,我也不能放弃。
第三篇:2012电影观后感
篇一:2012电影观后感
2012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典型的美国大片,反映空前灾难的电影,让人们看过以后,有很多感触。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不仅让我了解到海啸的疯狂,地震的危险,灾难的残酷,灾难的来临是人们无法抗拒的,我知道了生命是自己争取的,走对一步就可以活下来,走错一步后悔一生。
海啸扑面而来,在睡梦中的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已不在人世,失去生命。地震会让坚固的房子倒下,再好的车子一转眼已经没有,火山爆发有一个个小火球射打在大地上,在这时钱已无用,生命可贵。
在电影里男主人公是杰克逊,很勇敢,在大家准备关方舟的大门时,有一个东西被卡在了门边,如果门关不上,就无法开启防预措施,这样的话,人们就全部没有希望,但杰克逊为了大家能活下来,冒险去了方舟门边,查看出了问题,发现有一块黄色铁卡在门上,杰克逊使劲往外拨,在这时方舟已经靠近冰川,如果在这时再关不上方舟的门,大家都会没有活不来的希望,时间紧迫,经过努力,杰克逊终于拿掉了这个黄色的铁块,大家得救了!美国总统不上方舟,他愿意和人们一起离去,等待着地震、海啸的来临!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有些灾难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有智慧,团结不懈地共同努力,就会有奇迹发生,光明就会来临!
篇二:2012电影观后感
前几天与老公一起去看了部美国灾难大片《2012》,故事其实很简单,说得是玛雅预言家早就预言到到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唯一的逃生办法是通过“诺亚方舟”。
贯穿这部影片主题有三个方面:
一、地球真的已经不堪重负了,地球的生命并不是无极限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维护,爱护和保护。
二、影片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到极致,当各国首脑去中国乘诺亚方舟逃生时,美国总统选择与他们的国民在一起,不管这部影片是否美化成分,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这是我们社会所需要提倡的,也是人类所追求的。
三、告诉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地珍惜生活给与的一切,要懂得谦让,包容和感恩。
第四篇:电影观后感
《派饭》观后感
看我这个电影后第一感觉就是没有现代电影的炫丽和视觉冲击,但是后来细细品味却有另一番感触。它真实的反映了另一种感情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朴素感情,虽然全篇没有很明显的说着“老师我爱你的”台词但是人物之间所流露出的那份无法言语的爱是难以表达的,一个老师在一个艰苦的农村里一住就是三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
放弃了青春的华丽和自由,只为了教育!
放弃了远在城市的妻儿,只为了农村孩子的未来!
放弃了一个可以高职的工作,只为了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在哪儿都是教育!
这样的片子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在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们早已忘记了那份感恩的心。弥留在身边的是现代都市的繁华和玩闹,上课也只是为了交差了事却忘记了老师们日以继夜的付出!同时也放映了当代的某些老师吃不了苦受不了艰苦环境的现状,为了能有高薪的工作从而放弃了那些渴望读书上学的孩子们。这些问题让我们反思和自问,那些在艰苦的地方渴望读书孩子们在做着些什么只是简单的在家里做着粗重的农活吗?不是的„„他们也渴望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上学读书,以后过上好日子让父母高兴感谢他们艰辛的付出!
电影里相亲们把给老师送饭作为是一种荣誉和光荣,他们把教书先生作为自己的亲人和灵魂没有老师到自己家里来吃饭就不踏实没有老师到自己家里吃饭学生们就想办法—逃课!在过年的时候为了能让老师到自己家里来吃饭早早的就去“抢”老师,这是农村人的淳朴,这是乡村孩子对老师的那份感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学子对于老师的情。
身为学子,似乎可以明白这种深情,然而,却往往忽略了另一角色:家长。
电影《派饭》的情节应该是简而明的,其所要表现的,想必就是家长与学子对于“老师”这一特殊的角色的深厚的情感。
荀子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句貌似客套的场面话,没有老师,就不会存在学子;不会知道如何一撇一捺可以写成人;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说起。虽然自己讲这些话时也感觉太过于老套,然无可置否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影片中,老师从来都是赶往学生家中吃饭的,这也是我对“派饭”的理解。然而,教育局突然下达通知:所有老师自通知下达日起,只得在学校就餐,不得再去学生家中。为此,教育局还为学校分派了一位厨师。
这似乎是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在我看来,老师不去学生家中吃饭,似乎还给学生家中减去了不少麻烦。但不久我便发现我错了,故事的发展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突然的变动使得原本平静的小村庄躁动不安起来。大家纷纷开始猜疑,究竟为何老师不再来到自己家中。当事情真相揭开之后,理所当然的,大家将矛头齐刷刷的指向新来的厨师。于是乎,笑话与误会便如影而至。
第一回合:学生“大打出手”,砸了厨师的炊灶。无奈。第二回合:学生对炊灶做手脚,于是满屋黑烟缭绕,熏得大厨满脸炭黑。无奈。第三回合:学生家长送餐到校,大厨手艺无人欣赏。无奈。第四回合:家长到校连哄带骗、连拖带拽,把老师请到家中......其实我还是不大明白的:教育局为老师分派了专职的厨师为老师做餐,学生家长不是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吗?老师幸苦,现在有了学校厨师,吃的总该比学生家中要好的多,学生、家长何苦非要邀请,甚至说的过激些,非得硬邀老师前往自己家中?这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给老师多添麻烦?
疑惑充斥着整个脑子,也许是观念的不同,或许是成长环境的差异,总之,我很难理解。
但是疑惑终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刻,随着故事临近尾声,我所有的不解也终于消散。
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究其原因,还在于一个“情”字上。除却为人熟识的师生情,更有家长对老师的深厚情感。老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社会中的一种角色,相反的,更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心中的家人。说是家人,却又胜过家人。
真真切切的表现出了老师和学生的那一份情,唯有这种情能让彼此相互支撑下去!
第五篇:电影 观后感
《金色记忆》观后感
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江路小学 502班 葛童心
看了《金色记忆》这部电影之后,我受到很大触动。首先,这部电影使我深深体会到,光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我们在学校并不光要会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怎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品格。伴随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开始慢慢变得独立,拥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意识。有些同学开始与家长唱反调、反叛、不听话。我想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和家长要多沟通,让家长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再次,每个人有都想有个好前途、好成绩,然而每一天都要努力,才会获取成正比的回报。
另外,父母还要有正确的教导方法和对孩子的理解,多关心孩子,与孩子站在同一个起点向前看。电影中主人公梁晨的妈妈教导梁晨的方法不正确,引起了儿子的反感,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不仅使对方心里都不愉快,相互之间也增加了许多怨恨。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能制止许多不必要的纠纷与争执的发生。如果你与对方发生了争执,你就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他,站在他的立场上你会怎样做,这样你便会理解他,明白他有他的道理与难处,对方自己也会与你握手言和,免去
一场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同父母相处也应如此,想想他们对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以及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自然便更容易理解他们。正如影片插曲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听父母的话,别总让他们操心、惹他们生气。
金色的记忆是一段美好的、能让人学会健康成长的记忆;同时,这部影片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给我指引了正确的成长道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我希望爸爸妈妈也能看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