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

时间:2019-05-13 09:2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成语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成语故事》。

第一篇: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

导读

我们在读书时,常常会遇到成语。这些成语言简意赅,对于表达情感、阐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成语呢?成语有什么特点?成语的来源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使用成语呢?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班门弄斧”“唇亡齿寒”“狡兔三窟”“难兄难弟”“望洋兴叹”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如“莫须有”“敲门砖”之类,多于四字的如“恭敬不如从命”“有志者事竟成”“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类,在成语中占绝对少数。有人统计,在汉语的成语中,四字格的成语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既然四字格的成语占了成语中的绝大多数,那么,是不是四字格的词组都是成语呢?回答是否定的。例如“北京大学”“康熙字典”等专有名词,“唯物主义”“航天飞机”等科学术语,“基本成分”“密切合作”等普通词组等,都不是成语。

作为成语,有两个要点:首先,它表示的是一般概念;其次,具有固定的形式。上面所说的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虽然有固定的形式,但它们表示的是特定的或是科学的概念,而不是一般的概念;而普通词组虽然表示的是一般概念,但它们的构成成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和表达的需要,可以进行调换和改变,如“基本成分”可以变为“主要成分”,“密切合作”可以变为“紧密合作”。成语则不同,它不为一事一物所专有,也不具有科学含义,并且形式固定,不能随意调换文字、颠倒顺序。如“不可救药”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又可用来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它可以形容任何一位病人,也可以比喻任何一件事情。又如“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比喻任何一个人藏身的地方多。“不可救药”不能颠倒写成“救药不可”,“狡兔三窟”不能随意写成“狡兔四窟”或“三窟狡兔”。

汉语成语具有以下一些非常显著的特点:

一、言简意赅。“言简意赅”本身就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说言词简练,但表达的意思却十分完备。人们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用较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不可救药”用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画饼充饥”用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抛砖引玉”用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二、形象生动。大多数成语都来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寓言传说,而这些人物、事件和寓言本身都具有故事性,因而这样的成语便具备了形象生动的特点。比如,一看到“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江淹的形象;一说到“扬扬得意”这个成语,立刻就会联想起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晏婴的车夫志得意满的神情,以及被妻子责骂的故事来。

三、含义深刻。大多数成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它的本义,二是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成语的本义大都比较浅显,而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就深刻得多了。比如,“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的本义十分容易理解,可是人们使用它时,往往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和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食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脍炙人口”本义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而它比喻的却是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四、易学易记。首先,由于成语大多有一个故事,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因此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兴趣,人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记忆就成了比较容易的事情了。其次,成语的结构

形式有规律可循,如“惩前毖后”由两个动宾词组构成,“惩前”与“毖后”对仗又十分工整,这为学习和记忆带来了方便。特别是由于成语具有四字性,也使成语易学易记。

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事件。源自历史事件的成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如“对症下药”——东汉的神医华佗去为两个人治病,那两人病情相似,但华佗却针对不同的病因分别开出了泻药和发汗的药。另一种情况是截取或改易记载某一历史事件的著名文句而成为成语,如“挥汗如雨”就是直接从晏子所说的“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截取而来的。

二、前人故事。源自前人故事的成语,其主人公有的知名,有的则不怎么知名,但故事本身衍生的成语含义比较深刻,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如“胸有成竹”——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当时的著名诗人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三、寓言传说。源自寓言传说的成语,往往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记述愚公率领子孙要移走家门前两座大山的故事,作为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此外,有的成语来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源自俗语的,如“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源自名言的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汉语成语具有言词简练、形象生动的特点,便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学习和使用成语都不十分困难。但是,若想很好地掌握和使用成语,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一、查成语词典,随时解决读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成语问题。由于成语言简意赅、含义深刻,所以人们谈话或作文时喜欢使用。如果我们碰到了不懂的成语,就应该及时查阅成语词典,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这类词典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新华成语词典》,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成语词典》等,都可拿来参考。

二、读成语故事,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含义。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前人故事和寓言传说,具有较强的故事性,通过阅读成语故事,不仅可以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含义,还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学们还可以采取组织成语故事报告会等形式,巩固学习效果。本书可以作为这种学习方式采用的参考资料。

三、背成语名句,起到一箭双雕之功效。不少成语藏在名句中,而这种名句大多由上下两句构成对仗的形式,易于学习和背诵。例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对于这种包含成语的名句,同学们可以用对对子的形式互相提问,还可以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此外,还要注意,学习和运用成语,既要理解并掌握它的本义,又要理解并掌握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分清褒义和贬义的区别,恰当地使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喜爱或者憎恶的感情。

本书是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编写的,针对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水平,精选了160条故事性较强的成语,把与成语有关的人物、情节和成语出现的背景以及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写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并通过它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己的自豪感。由于水平所限,书中差错在所难免,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东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风破浪,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东海对岸,如期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某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领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zhã)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

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薪,柴草。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

罪。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过,过失。

鞭长莫及

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之君,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当时执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楚国使者经过我国,事先连通知都没有,简直把我国看做已经亡了,成为它的属地了,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必须维护主权独立和尊严,不能受这样的侮辱!他们如果借此发兵,我们大不了也是亡国,我们宁愿战败而亡,决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杀了。

楚庄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兵攻打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景公怕不出兵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便准备出兵帮忙。晋大夫伯宗认为出兵援救宋国对晋国非常不利,就劝阻晋景公说:“古人说过,即使马鞭子再长,也打不着马的肚皮。如今,老天爷要让楚国逞强,怎么能和它相争呢?遇事要心中有数啊!河水可以容纳污浊的东西,山林之中可以隐藏毒虫,美玉也难免含有瑕疵(xiácÿ)啊。所以,我们要容忍一时的屈辱,不要因为不救宋国就感到羞耻,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晋景公听了这番话,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

后来,人们引用“鞭长莫及”来比喻现有力量所不能办到的事,或者是虽有力量也难以办到的事。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不得要领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âzhÿ),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qiün)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不寒而栗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义纵的人。由于他的姐姐医治好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病,因此义纵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几个地方担任县令,后来又多次升迁。在任职期间,义纵公正无私,不惧怕权贵,严格执行各种法令,使当地的秩序有了极大的改观,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都非常怕他。后来,义纵又升迁为南阳太守,他听说有一个名叫宁成的都尉横征暴敛,残暴无比,于是就派人查实了宁成的种种罪行,根据法律给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区秩序非常混乱,犯罪分子十分猖獗(chünɡjuã),汉武帝便把义纵派到定襄担任太守。义纵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他从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轻判并且有私自解脱桎梏(zhìɡù)行为的犯人,从重判决,斩首示众;同时,将二百多名私自到监狱探望这些重犯并帮助他们逃跑的人一并斩首。

这件事在定襄地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在议论义纵一天杀死四百多人这件事。此时虽然天气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却心惊胆战,浑身发抖。那些过去有过犯罪行为的人,从此之后便老实多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这个成语,形容非常恐惧的心情。栗,战栗,颤抖。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shàn)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近,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不遗余力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赵王说:“我们的军队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说:“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军队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长驱直入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xiünɡ)阳、樊(fán)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车水马龙

东汉时,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有一年,汉章帝准备根据汉朝的旧制,对他的母亲马太后的弟兄们加官晋爵,但是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国发生了特大旱灾。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认为,这是皇帝不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加官晋爵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员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义正词严地说:“提出要对我的兄弟们封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以达到为自己捞取高官厚禄的目的。我身为太后,平时节衣缩食,周围伺候我的人也很简朴。我这样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个好样子,我以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这样。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还嘲笑我。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请安问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车马来往不断,像流水游龙一样,十分热闹繁华。家里的佣人,衣服考究得连给我驾驭车子的马夫都自叹不如。我对他们实在是太了解了。他们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听了这些话,那些主张给他们加官晋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这回事了。

后来,人们便以“车水马龙”作为成语,用来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惩前毖后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辅佐,实际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国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鲜和蔡叔度,因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权,便心怀嫉妒。他们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将来要谋害周成王。周公旦听说后,为了避嫌便离开京城,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后来,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来。尽管成王没有治另外两个叔父的罪,但是这二人却慌了手脚,急忙怂恿(sǒnɡyǒnɡ)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还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带兵把他们消灭了。

过了几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权还给了他。成王亲政的那天,带了很多大臣到庙里祭拜祖先,并告诉大家:“我后悔以前听了管叔鲜、蔡叔度的谣言而误会了周公旦叔父,今后应当慎重,以防再发生祸患。”

后来,人们把周成王的话概括为“惩前毖后”,用来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训,今后就要小心谨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错误。惩,警戒;毖,谨慎小心。

出尔反尔

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孟子帮他出主意。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

了财宝。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原文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过去,你的百姓无法报复,这次刚好有了机会。我看,你还是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才对。”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成语“出尔反尔”由“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压缩而来,原意是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现在意思发生了变化,多用来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初出茅庐

东汉末年,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很有才学,号称“卧龙”。刘备曾三次拜访他,请求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终于出来做了他的军师,并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带兵十万,向新野进军进攻刘备。面对曹操的进攻,诸葛亮建议诱敌深入,然后一举歼灭。但是诸葛亮又考虑到自己刚刚出山,担心关羽、张飞不服气,计划难以实现。刘备知道后,就赐给他帅印和尚方宝剑,并嘱咐其他人必须服从指挥,如有违抗,一律斩首。

于是,诸葛亮便命令关羽和张飞带兵埋伏在豫山中,让赵云打头阵,以假装战败诱敌追击。曹操看到刘备的军队乱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刘军杀来。赵云假装战败,引诱曹军追击。当曹军走到狭窄的山路时,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关羽和张飞的部队立即火烧曹军,十万曹军被全部击溃。

之后,有人作诗称赞诸葛亮:“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原指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就打了胜仗,后来用以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ɡuï)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后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打草惊蛇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

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黄羊。一天,晋平公召见祁黄羊,问:“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晋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见了面彼此连招呼都不打,你怎么会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地方当县令呢?”祁黄羊笑了笑,说:“您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而是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南阳县令,因此,我就把我认为最合适的解狐推荐给您。”于是,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结果解狐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和欢迎。

后来,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个法官,你觉得谁可以胜任呢?”祁黄羊很诚恳地说:“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适不过了。”晋平公十分惊讶地说:“祁午是你的儿子啊,你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晋平公于是就派祁午当了法官。祁午办事十分公正,处理案件果断公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祁黄羊的行为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连孔子都称赞说:“祁黄羊这样做很对,他推荐人,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不回避儿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真是大公无私呀!”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办事公道、顾全大局、毫无私心。

大器晚成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yǎn)。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

倒行逆施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名叫伍奢,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伍尚,小儿子叫伍员。伍奢和费无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师。费无忌是个奸恶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楚平王听信谗言,把太子派到边境做官,让他远离自己。后来,费无忌又诬陷太子阴谋反叛。楚平王听了非常生气,又派人去杀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国去了。伍奢去为太子说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费无忌又无耻地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必须捉来杀了,否则会成为祸害的。”于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员骗来。伍员识破了这场骗局,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逃往宋国,最后到了吴国。他为了借吴国的兵力替自己报仇,就帮助吴王阖闾(hãlǘ)夺取了王位。

后来,伍员同吴王阖闾领兵进攻楚国,打进了楚国的国都。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员便把他的坟墓挖开,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尸体抽了三百下。伍员的好友申包胥写信责备他太过分了,伍员对送信的人说:“你替我谢谢申包胥,并告诉他,我报仇心切,就像行人赶路一样,天快黑了,但离目的地还很远,所以只好不择手段,倒着走路,不能按常理办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语“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东施效颦

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与王昭君、杨玉环、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西施原名施夷光,天生丽质。那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

《庄子》里面记载这样了一个故事。当西施还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时,有一次害心痛病而捂着心口,皱着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见到西施楚楚可怜的样子,都觉得西施更加美丽了,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村子里还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她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cù)额地走在村庄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别人的赞叹。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赶紧把门关上,不愿见她;即使见了她,也避得远远的。她只知道西施眉头皱看起来很好看,却不知道西施皱眉好看是因为她本身就美丽无比。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dú)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ï)。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多多益善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一个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韩信。他先是参加了项羽领导的起义军,但项羽并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他通过数年的征战,指挥军队攻克了秦朝的国都并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汉朝皇帝后,担心手下的功臣们谋反,对韩信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于是设计将韩信抓了起来,但是并没有治罪,只是降了韩信的官职,又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韩信知道这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干,所以心里闷闷不乐,经常推说有病而不去上朝。

刘邦明白了韩信的心思,于是就常常找韩信聊天,讨论国事,并谈论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统率多少军队呢?”韩信回答说:“陛(bì)下最多能统率十万人的军队。”刘邦接着问道:“那你呢?”韩信从容地回答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尔!”)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打仗越多越好,为什么以前还是被我逮住了呢?”韩信说:“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领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于率领和指挥将领,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刘邦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多多益善”来比喻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咄咄怪事

晋朝的时候,有个人名叫殷浩,他从小就用心苦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因而学识十分渊博,善于表达,再加上又喜爱武艺,经常钻研兵法,所以还精通各种战争谋略。

由于他才能出众,就被当时的皇帝任命为建武大将军,统率着扬州、豫州、徐州、兖(yǎn)州和青州五个州的军队。他担任大将军期间,率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

功。但是在一次战斗中,殷浩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便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信安这个偏远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后,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内心里却是十分不满,而且充满了怨气。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要么在静坐发呆,要么就在漫无目的地乱走,还用手在半空中比画着写字。大家暗中细细观察后,才发现他原来一直在比画着“咄咄怪事”这四个字。原来殷浩被罢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所以,他只是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来表现内心的迷惑和愤懑(mân)。

后来,人们引用“咄咄怪事”来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或者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咄咄,表示惊诧的声音。

恶贯满盈

商朝末年,国君商纣(zhîu)王暴虐(nûâ)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jÿ)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后来姬昌被释放,他更加实施仁政,政治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纣王军队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出兵东征之前,曾向全军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宣言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滔天罪行,并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坏事做绝,就像穿在绳子上的钱币一样,已经穿满了整根绳子。对这样的人,上天命令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人们总结出“恶贯满盈”作为成语,指所犯罪恶如绳贯钱,已周遍满溢,比喻罪大恶极,末日已到。

反客为主

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

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biüo)。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马勒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分庭抗礼

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树林里休息。学生们读书,孔子弹琴。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渔夫静静地听孔子弹奏。孔子弹完了,渔夫招手叫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子路,问了孔子的情况,又说了几句寓意深刻的话,就转身走了。

子贡把渔夫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追上渔夫表示要虚心求教。于是,渔夫就和孔子畅谈起人生的道理来。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诲。”渔夫没有答应他,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把车子拉了过来,子路请孔子上车。可是孔子仍然呆呆地望着渔夫远去的方向,直到水波平静下来,听不见桨声了,才登上车子。

子路问孔子:“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不曾看见先生对人如此谦恭尊敬。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行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原文是:‘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但今天,那个渔夫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施礼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孔子便向他说明了如此谦卑的原因。

“分庭伉礼”是说宾主相见,分别站在庭中两边,相对行礼,平等相待。伉,对等。现在写作“分庭抗礼”,用来比喻平起平坐,或表示互相对立。

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

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赴汤蹈火

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有一天,刘表的属下韩嵩(sōnɡ)说:“曹操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我们,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说:“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们的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如果将军已作出归顺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劳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城后,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零陵太守。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韩嵩对自己的叛逆,准备等韩嵩回来后就杀了他。韩嵩一进门,刘表大骂:“韩嵩逆贼,竟敢叛我!”韩嵩说:“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将军辜负我,不是我辜负将军!”刘表哑口无言。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来形容即使面对滚烫的热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艰险。汤,热水。

负隅顽抗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ýn)对孟子说:“老师,您听说齐国闹饥荒了吗?人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邑的粮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人名叫冯妇。他原来是个猎人,是个有名的打虎能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却不干这行了。他发誓说:“今后死也不再和这些野兽打交道了。”

有一天,他到野外去溜达,看见一群人正在追捕一只大老虎。老虎跑到一座山下,背靠大山的角落,在与人们搏斗,没有人敢接近它。

(原文是:“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打虎的人看见冯妇来了,就十分热情地前去迎接他,希望他来帮忙。冯妇看到这样的情景,觉得不出手相助的话,众人会有生命的危险,于是就卷起衣袖参加到打虎的队伍中来。冯妇的勇猛丝毫不减当年,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之后,老虎终于被冯妇打死了。对冯妇帮助打老虎这件事情,很多人都称赞他是为民除害的大英雄,但也有人讥笑他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又重操旧业去打老虎。

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敌人依靠某种条件顽固抵抗,坚持不投降。

负,依靠;隅(yú),同“嵎”,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

感恩图报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xū)带领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再攻打我国,我一定重赏他!”可惜一连三天都没人想出好办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年轻的渔夫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道:“你需要多少士兵和马车?”渔夫摇摇头说:“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这根划船的桨。”

说完,渔夫便跑到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伍子胥看到后,问渔夫:“年轻人,你是谁啊?”渔夫回答道:“你没看到我手里的船桨吗?当年我父亲就是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说:“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一位渔夫救了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就是他的儿子。你怎么在这里呢?”渔夫说:“还不是因为你们要来攻打我们。郑定公说谁能让你们退兵,他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救过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们了。”伍子胥感叹一声,说:“是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当上大将军的。好吧,这个恩情我一定会报答的。”说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感恩图报”比喻别人给自己的恩惠要感激,并要想办法报答。

各自为政

战国时候的史书《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的公子归生听了楚国的意见,准备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带兵抵抗,两军在大棘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准备打仗。

在大战来临之前,宋国的主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便杀羊犒(kào)劳众位将士。但是,他在犒劳将士的时候却忘了赏给他的车夫羊斟(zhýn)肉吃。羊斟因此怀恨在心,总想找个机会报复华元。

到了作战的时候,羊斟心里想:平时你不把我放在心上,今天我就让你看看我的厉害。他正想着,华元来找他驾车了。羊斟不声不响地把车准备好,叫华元上车。华元上了车,走到半路的时候,羊斟便对华元说:“前些天犒劳将士,分羊肉的事由你做主;今天我驾车,那么往哪里走,则由我做主了。”(原文是:“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说着,便快马扬鞭,把华元的战车径直赶到郑军的阵地上去了,华元稀里糊涂地就成了郑军的俘虏。

后来人们把羊斟的话概括为“各自为政”,用来表示按照个人的主张办事,不顾及整体,也不与别人协作。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

恭敬不如从命

很久以前,有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虽然她贤惠勤劳,但是公公婆婆总是看她不顺眼,不满意她的所作所为。

有一年的冬天,婆婆突然要这个儿媳妇给她做笋汤喝。儿媳妇一边答应着一边就给婆婆做,一会儿工夫就给婆婆做好了,并送到了饭桌上。另一个儿媳对此感到十分奇怪,问她说:“现在是寒冬腊月,哪来的嫩笋啊?”这个媳妇说:“我先答应着,以恭敬顺从来避免婆婆的责骂罢了。确实没有地方能找到嫩笋啊,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储藏好的笋。”不久,婆婆听到了这番话,觉得自己以前对这个儿媳妇确实太不公正了,于是就改变态度,开始对她怜爱有加。从此婆媳关系越来越好,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根据这个事,当地的人编了个顺口溜:“腊月煮笋羹,大人道便是;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后来,前两句被省略,后两句留下来,成了谚语,意思是说:对一个人表示恭敬,不如顺从他的意思;接受一个人的教训,不如顺从他的要求。

再后来,“恭敬不如从命”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与其态度谦恭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常用作表示接受对方款待或者馈(kuì)赠时的应酬(chïu)语。

苟延残喘

有一天,东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国去找个官做做,于是他收拾行装后便骑驴上路了。东郭先生骑着驴,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迷了路。他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心里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着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让我早点躲进您的书袋里,使我垂危的生命暂且延续下去吗?(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将来如果我有出头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东郭先生听了狼的这番话,心一软,就把狼藏进了书袋。

等追捕狼的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这时,狼突然目露凶光,狡猾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不过我现在饿极了,你心肠这么好,就让我把你吃了吧。”说完就朝东郭先生扑了过去。正在这危急时刻,正好来了一个猎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苟延残喘”作为成语,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活。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有一天,唐文宗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人们对朝廷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您派郭宁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对。”文宗听后,皱了皱眉头,显出不太高兴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唐文宗对柳公权说:“郭宁做官一向没有什么过失,今天以金吾大将的身份去做个主官,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柳公权说:“按照郭文对国家的功劳,派做主官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听议论的人说,郭宁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样的官职的。”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些话,赶紧解释说:“郭宁的两个女儿进宫不是献给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的。”柳公权说:“瓜田李下的嫌疑,怎么能跟每个人都说得清呢?”

柳公权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题为《君子行》的古乐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说,当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以此来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后来,人们常用“瓜田李下”来比喻容易使人产生嫌疑的地方。

好逸恶劳

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名叫郭玉。郭玉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把脉和针灸,他医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当他给那些贫贱的人治病时,治愈率很高。但是当他给那些王孙贵族们治病的时候,却常常发生治不好的情况。

有一次,汉和帝的一位贵人(嫔妃的称号)得了病,为了让郭玉给诊治,汉和帝就让这位贵人换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换了地方,让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皇帝的贵人,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之后,便按部就班地应用针灸疗法,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

汉和帝非常奇怪,就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

郭玉回答说:“用针灸治病,位置差一点儿也不行。当我给王公贵族们治病的时候,他们高高在上,我心里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个方面很为难:一是我不能随意进行诊治;二是怕他们自己不注意,耽误治疗;三是怕他们体质不好,不能用足够剂量的药;四是怕他们好逸恶劳。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我治疗过的,但是有时候就不容易痊愈。”

汉和帝听了,认为郭玉说得很有道理。

后来,人们就用“好逸恶劳”来形容某人贪图安逸,厌恶劳动。逸,安逸;恶(wù),讨厌,憎恨。

后来居上

汲黯(àn)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担任主爵都尉——一个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施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样,越是后来的越放在上面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他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后来人们将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语“后来居上”,但是意义却发生了改变,用来形容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呆子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那位医生很感兴趣,便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呆子得意地说:“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这不是可以让生梨有益于牙齿,而避免了它对脾脏的伤害吗?”旁边有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等我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让枣子对脾脏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伤害牙齿。”

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囫囵吞枣”作为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

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现在,人们就用“画饼充饥”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挥汗如雨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能言善辩,非常机智。

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因为他是一个小矮个儿,所以楚国的门卫想戏弄他,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看到这种情况偏偏不进去,他说:“我听说,人有人门,狗有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今天,我是到你们楚国来的,请问楚国是狗国吗?如果楚国不是狗国而是人国,我就应该从大门进去。”楚国的门卫无话可说,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去。

晏子见到了楚王,楚王想戏弄他,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mâi)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zhǒnɡ)而在,何为无人?”意思是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多条街道,人多得张开衣袖就会使大地变成一片凉阴,挥一下额头上的汗水就像天上下大雨一样,一到街上就肩靠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派你来当使者呢?”晏子严肃地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者的原则是——按其好坏,各有所用。好的使者就派往好的国家,不好的使者就派往不好的国家。我是最不好的使者,就派到你们楚国来了。”楚王听了哭笑不得,也不敢再戏弄晏子了。

后来,人们用“挥汗如雨”来形容天气太热,流汗很多;用“比肩继踵”表示人多,十分拥挤。踵,脚后跟。

既往不咎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不然,一旦话说出口,后悔就来不及了。”

后来,人们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过去做错了的事不再加以责备。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

家喻户晓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

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晓,知道。

箭在弦上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在河北的军阀袁绍手下,有一位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陈琳。当时另一个军阀曹操的势力增长很快,对袁绍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袁绍就决定讨伐曹操。

有一天,袁绍把陈琳找来,让他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战斗檄(xí)文。于是,陈琳就按照袁绍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在这篇文章里,陈琳不但历数了曹操本人的各种罪状,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骂了一番。

曹操经常犯头痛病。这天,正犯病时,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来的这篇檄文。由于文章写得生动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兴奋,连头也不疼了。虽然曹操对陈琳在文章中痛骂自己和自己的祖辈也非常气愤,但是他还是非常欣赏陈琳的才华,并为陈琳服务于袁绍感到惋惜。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有一天,曹操问陈琳:“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陈琳说:“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陈琳当时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

后来,人们就用“箭在弦上”来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有时也与“不得不发”连用。

江郎才尽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重用,当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裕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读书,他也越来越脱离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而且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停靠在禅灵寺旁边的河里,夜里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缎,江淹便从怀里拿出自己剩下的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人们于是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江郎才尽”。

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某人的才思减退或者本领用完的意思。江,江淹;郎,古代人对男子的美称;才,才思,才情;尽,空,完。

骄兵必败

汉朝时,军队经常在周边地区和匈奴国的军队发生战争。公元前68年,双方又发生了一次战争,汉军占领了车师国,匈奴于是派骑兵袭击车师国。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的皇帝汉宣帝赶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在群臣中有两种意见:将军赵充国主张攻打匈奴国,使他们不再骚扰车师国;而宰相魏相则不以为然,他对汉宣帝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边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难,怎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车师国再去攻打匈奴呢?况且我们国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官吏需要治理,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在增多。现在摆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顿朝政,治理官吏,这才是大事。”接着,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后果:“如果我们出兵的话,即使是打了胜仗,也会后患无穷。因为如果仗着国家强大、人民众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军队就是骄横的军队,而骄横的军队一定会灭亡的。(原文是:‘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我们汉朝的军队应该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军队,而不是骄横的军队啊!”汉宣帝认为魏丞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没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后来,人们便用“骄兵必败”来比喻自负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会打败仗。骄,骄横;兵,军队。

骄奢淫逸

春秋时代,卫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完,另一个小儿子名叫州吁。卫庄公非常宠爱州吁,因此州吁非常任性,生活放荡,只知道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但是卫庄公却任由他的宝贝儿子乱来,并不管教。

卫庄公的大臣石碏(quâ)担心州吁这样下去,长大以后不仅不会有所作为,而且对卫国的生死存亡也会产生很严重的消极影响。于是石碏便劝卫庄公说:“爱孩子,就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一定要让孩子走上正路。而骄横、奢侈、荒淫、安逸,就意味着要走上邪路了。(原文是:‘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可是卫庄公根本不听石碏的劝告,仍旧加倍地溺爱州吁。

卫庄公死后,太子完继承了王位,史称卫桓公。然而卫桓公没有当上几天国君,州吁就把哥哥卫桓公杀死而自立为国君。卫国的大臣和人民对杀害国君的残暴行为非常愤怒,都认为州吁是一个毫无仁义道德的坏蛋。于是,大臣石碏暗地里联合陈国的国君把州吁给杀掉了。

后来,人们引用“骄奢淫逸”作为成语,来形容放纵奢侈、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宰相孟尝君家中养了三千门客,其中一个名叫冯谖(xuün)。有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债。临走前,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你就买什么吧。”冯谖到了薛邑后就和债民们说:“孟尝君不要你们还债了。”说完,冯谖当众把账单全部烧掉了,薛邑百姓为此非常感激孟尝君。冯谖回去,孟尝君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给我买什么东西了吗?”冯谖说:“我觉得你家什么都有,所以就自作主张给你把‘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之职,孟尝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薛邑的男女老幼都去迎接他,孟尝君这时才体会到冯谖为他买“义”的意义。可是冯谖却对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原文是‘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如今你才有一个洞,还不能放宽心啊。让我再替你开两个洞吧。”接着,冯谖到了魏国,对魏王说:“孟尝君这个人非常能干,凡是接待他的诸侯,都能富国强兵。”魏王相信了,便把丞相的职务留给孟尝君。齐王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用更隆重的礼节去请孟尝君再回去做宰相。冯谖这个时候才说:“现在三个洞都修好了,你可以放心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了。”

后来,人们用“狡兔三窟”来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避免灾祸。现在多用于贬义。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刘基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钱财,却不知道羞耻。这些人和我卖的柑橘一样,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没有。”

刘基听了这番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他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句。

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井底之蛙

有一只长期在井底生活的青蛙,有一天,它抬头看天的时候恰巧碰见一个路过井边的海鳖朋友。于是这只青蛙便得意地夸耀说:“朋友你好,我生活在这里快乐极了!出去时,我可以任意跳到井的栏杆上去;进来时,我就在洞里休息;我到水里时,水就挨着我的腋下,托着我的下巴;踩进泥泞里,泥就淹没了双脚。环视一下我周围的蝌蚪和螃蟹,都比不上我啊。况且我独占一个坑的水,这简直好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海鳖想进去看看,可是井太小,它左脚还没进去,右脚就被卡住了,于是只好慢慢地退回来。它对井蛙说:“我住的那个海啊,千里都不能形容它的大。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都发生水灾,但是海水却没有因此而增加;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都发生旱灾,而海水也没有因此而减少。我们那个海啊,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雨量的多少有所增减。这就是我们住在大海最大的快乐了。”

这只青蛙听了海鳖的一番话后,十分惊讶,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有多么狭小,非常惭愧。

这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井底之蛙”,用来比喻见识短浅又盲目自大的人;也指那些看问题很片面、知识粗浅、眼界狭小的人。

九牛一毛

汉武帝时期,大将李陵率领军队去阻击匈奴的入侵。刚开始的时候,士气十分旺盛,汉武帝听说以后心里很高兴,许多大臣也都纷纷称赞皇上英明、善于用人。过了一段时间,又传来了李陵战败投降的消息,汉武帝非常生气,原来那些说好话的大臣又连忙大骂李陵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吭,当汉武帝问他的意见时,他便说:“李陵只有五千人的军队,被匈奴八万人的军队围困,而另一位将军李广利又不派兵援救,李陵他们打了十几天仗,杀死杀伤敌人一万多,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最后粮食没了,箭也射完了,受伤才被俘

虏的。我相信李陵是忠于汉朝的,他不会真心投降于匈奴。”由于李广利是皇帝的亲戚,所以司马迁的话让汉武帝非常生气,便把司马迁逮捕入狱,并下令对司马迁施以重刑。

司马迁受到的这种刑罚,让他既痛苦又愤怒,有时他恨不得一死了之。但是转念一想,他这样死去,毫无意义和价值。他在给好朋友任安的信中写道:“像我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会惹人耻笑。”于是,他决心勇敢地活下去。最终,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成语“九牛一毛”由“九牛亡一毛”省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数量极少,微不足道。

举足轻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îu)融。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将军。王莽失败以后,他归附了淮阴王刘玄,不但做了张掖(yâ)都尉,还被刘玄的部属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着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刘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决定一方的成败。(原文是:‘举足左右,便分轻重。’)”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很快被升为大司马。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举足左右,便分轻重”简缩成“举足轻重”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键地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局面。

卷土重来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为了争皇帝的宝座,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争。最后刘邦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202年,垓(ɡüi)下一战大败项羽,项羽率领八百名骑兵深夜突围,向南方逃去。逃到乌江时项羽的部下只剩下二十八个人,而刘邦的追兵则有几千人之多。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过来,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但是也有一千里土地,几十万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称王,赶快渡江吧!”项羽苦笑着说:“天要让我灭亡,我渡过江去还有什么意思?况且当初和我一起渡江西进的八千多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活着。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是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说完,项羽就拔剑自杀了。

到了唐朝,有一个著名诗人杜牧,想起项羽的英勇和失败,非常感慨,便在乌江亭上写了《题乌江亭》这首诗:

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说,如果项羽当时不自杀身亡,而是渡过江去积聚力量再回来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后来,人们用“卷土重来”比喻遭受失败和挫折之后,又重新再来。卷土,扬起尘土。

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编纂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有收获。卷,书卷。

开门揖盗

东汉末年,江东地区是孙策的势力范围。吴郡太守许贡见孙策在江东的势力不断扩大,便写信给汉献帝,请求将孙策调走,以免后患。不料送信人被孙策的士兵抓获,孙策得知许贡有叛逆之心,一怒之下便绞死了许贡。

许贡有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有一天,这三个门客趁孙策在丹徒西山行猎的时候,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突然向孙策发动了攻击。孙策躲闪不及,脸上中了一箭,伤势很重。回府没几天,孙策便箭伤发作,医治无效而死。孙策临死前将代表权力的印绶留给了弟弟孙权,要他励精图治,把江东治理好。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一直沉浸在兄长去世的悲痛之中。孙权手下有一个谋士张昭,劝他说:“现今奸邪作乱,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伤,而不去考虑天下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原文是:‘开门揖盗’),岂不自招祸患?希望主公以国事为重,这样才能不辜负您兄长的嘱托啊!”

听了张昭的劝说,孙权止住悲伤,很快便振作起来。张昭请孙权换上衣服,扶他上马视察军队。东吴从此有了新主,人心逐渐稳定下来。过了几年,吴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成为一方霸主。

后来人们就用“开门揖盗”来表示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揖,拱手作礼。

克己奉公

东汉初年,颍阳有个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公元24年,皇帝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实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这样一名良臣,即使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十分怀念。

后来人们就把祭遵的这种高尚的精神概括为成语“克己奉公”,用来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空中楼阁

古时候,有一个既愚蠢又固执的富翁。有一天,他去拜访另外一个富翁。到了这个富翁的家里之后,他看见那楼房造得十分华丽美观,明亮宽敞,心中非常羡慕。他呆呆地望着楼房,暗暗地想:我的钱财一点儿也不比他少,为什么不可以建造一座这样高大美观的楼房呢?他回到家里以后,马上就把当地的工匠找来,问道:“那座气派非凡的高楼是你建的吗?”工匠回答说:“是我建的。”富翁很高兴,跟工匠说:“你也照样给我建一座那样的高楼吧。”木匠答应了这个富翁的要求。

没多久,工匠就动手建造高楼了。富翁看到工匠从地上建造房屋,感到奇怪,就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木匠答道:“建三层楼房啊。”富翁听了,直摇脑袋,着急地说:“我不要下面两层,赶快给我建造最上面的第三层。”木匠听了这傻话,真是哭笑不得,耐着性子给他解释:“这是办不到的。如果不造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三层是建不起来的。”富翁坚持他的意见:“我不要下面两层,你们一定要给我建最上面的那层。”当地的人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觉得这个富翁太愚蠢可笑了。

“空中楼阁”就是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原意是指悬在半空中的楼房亭阁。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口蜜腹剑

唐玄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的大臣兵部尚书李林甫却是一个心术不正、狡猾阴险的小人。他用卑鄙的手段讨好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杨贵妃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因此李林甫很得唐玄宗的宠信,官位一直升到了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成了大唐的宰相。

有一次,唐玄宗很赏识外官严挺之的才能,想重用他。李林甫心中嫉妒,就设法陷害严挺之。他故意怂恿严挺之装病回京,以便任用。等严挺之回来了,李林甫又上奏唐玄宗,说严挺之得了很严重的病,不能行动。因此,严挺之最终也没有得到重用,有苦说不出。

又有一次,李林甫想打击另一个与他争权的大官李适之,假意对他说:“华山那地方储藏着大量的金矿,如果能开采出来,皇上一定很高兴。”李适之听了李林甫的话,就立即禀告唐玄宗,并请求派自己去开采。唐玄宗征求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回答:“华山是帝王之气集中的地方,如果在那里挖金子,恐怕对皇上不利。”从那以后,唐玄宗就对李适之不太信任了。

李林甫这样阴险狠毒,一直为后人所唾弃。北宋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的为人说:“口有蜜,腹有剑。”

后来,人们就用“口蜜腹剑”作为成语,形容某些人话讲得甜蜜动听,但心里却极其阴险恶毒。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年轻时的郭象,不仅好学,而且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这使得他知识渊博,对于事情的分析也常常很独到。因此,郭象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了。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意思是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后来,人们根据王衍的话,引申出“口若悬河”作为成语,用来形容某人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脍炙人口

春秋时,有父子二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脍,细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啊,这世上没有哪一个人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肯定也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原文是:‘脍炙,所同也’);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旷日持久

战国时期,燕国有个名叫荣蚡(fãn)的人。他骁(xiüo)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燕国国君封他为高阳君,命令他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于带兵打仗。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为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一定取胜,如果打不过荣蚡,那就是白请他来了;即使田单确实有将才,那他也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为我国的利益而真心实意地抵抗燕军。”

赵奢又分析说:“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不战不降,荒废时间。旷日持久,几年之后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将会被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赵王和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旧割让了三座城池请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结果,赵国被卷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消耗了很大的国力。

后来,人们就用“旷日持久”来形容荒废时间,拖延很久。旷,荒废,耽误;持,持续,拖延。

狼子野心

春秋时,若敖氏的后代子文做了楚国令尹。当时,楚国不设相国,令尹是最高的长官。他为人公正,执法严明,楚国的属官和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叫子良,在楚国做司马,生了个儿子叫越椒。越椒满月那天,司马府宴请宾客,府中一片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必须把这个孩子杀掉。子良听到哥哥这样说吓了一跳,问道:“为什么呢?”子文说:“你看这个孩子,样子像一只狗熊,声音又像豺狼,如果不杀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我们若敖氏的祸害。谚语说:‘狼子野心。’这明明是一只狼嘛,哪能把它养起来呢?”子良更加不高兴了,他生气地说:“孩子是我的,我决不能杀死他!”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他临死的时候,把族人和亲信叫到跟前,告诫他们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将来越椒一旦掌权,你们就赶快逃命,免得遭难。”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后来,越椒设计害死了斗般,接任了令尹一职,并且带领若敖族人举行叛乱,被楚王打败,整个若敖氏全族的人也被剿灭了。

成语“狼子野心”本来是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残的本性。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怀有野心。

老生常谈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lù)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名气。日子一久,他的名声传到吏部尚书何晏(yàn)、侍中尚书邓飓(jù)耳里。

有一天,这两个大官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于你的人很少,惧怕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在一旁听了,连

连摇头说:“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管辂听了哈哈一笑,说:“虽说是老生常谈,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后来,曹爽在与司马懿的斗争中惨遭失败,作为曹爽心腹的何晏和邓飓都被司马懿杀害了。

成语“老生常谈”本来是指老书生常讲的话,后来多用来比喻人们早就听惯的、没有新鲜内容的话。

力不从心

东汉时期,北部的匈奴不断骚扰汉朝边境,并凭借军事力量统治西域的弱小国家。公元73年,汉明帝刘庄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抵御匈奴的侵犯,就派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前后生活了三十年。他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为祖国北部边境的安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朝廷将他封为定远侯。

班超年近七十岁的时候,感到身体渐渐衰弱,又非常思念家乡,便上书汉和帝刘肇(zhào),请求把自己调回玉门关以内,以免老死西域。

班超的妹妹班昭也递给汉和帝一份奏折,说:“班超现在衰老多病,满头白发,两只手也不听使唤了,耳朵聋了,眼睛花了,走路必须要拄拐杖才行。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班超的力量已经不能使他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了。(原文是:‘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这不仅损害了国家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功绩,而且忠臣也无法尽力效忠,这多么让人痛心啊!”

汉和帝看到这份奏折后深受感动,于是就把班超从西域召了回来,让他安度晚年。班超回到洛阳后,由于旧病复发,不久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一岁。

后来,人们就用“力不从心”作为成语,形容心里想达到某个目标,但是力量不够。

厉兵秣马

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ɡîu)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原文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后来人们引用“厉兵秣马”表示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准备作战,也常常用来比喻积极进行准备工作。厉,磨刀;秣,喂牲口。

励精图治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

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变而来,表示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两败俱伤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þ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芒刺在背

汉武帝手下有个大将,名叫霍光,他是西汉中期有名的重臣。汉武帝死后,霍光遵照遗嘱,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执政,掌握着西汉的军政大权。霍光虽然对汉皇室忠心耿耿,处理政事也很勤恳,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却一点儿都容不下。

汉昭帝执政的时候,燕王刘旦造反,霍光带兵把他诛杀了。在这次平乱中,被牵连的人有很多,因此朝里许多人都很害怕霍光。汉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后来因为刘贺荒淫无道,胡作非为,就把他废了,并且将给刘贺出主意的二百多人全部杀害了,接着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号称宣帝。汉宣帝知道霍光势力庞大,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他,因此心里非常惧怕。

举行即位仪式的那一天,在汉宣帝乘车前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拜祭的路上,霍光牵着马,跟在他身边护驾。因为霍光的神情十分威严,汉宣帝感到非常恐惧和不安,就好像是芒刺扎在脊背上一样难以忍受。后来,只好由另一位大将军代替霍光,才勉强行完了大礼。

后来,人们用“芒刺在背”比喻人们内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来形容人有什么心事坐立不安的样子。芒刺,指植物茎叶、果壳上的小刺。

莫须有

宋代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幼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宋朝有名的大将。宋高宗时期,金兀术(zhú)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击,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直捣黄龙府,与大家喝个痛快!”

金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相当不利,就秘密写信给宋朝的奸臣秦桧(huì),要他设法害死岳飞。于是,秦桧就利用宰相的职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回朝。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收复失地的计划,回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秦桧为了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然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阴谋造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关进了监狱。

这时,大将韩世忠心里很不平,跑去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父子造反,有什么证据吗?”秦桧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只好无耻地回答:“这件事莫须有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恐怕有、也许有的意思。韩世忠指着他的鼻子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呢!”

在秦桧的诬陷之下,岳飞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杀害,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

后来人们用“莫须有”作为成语,指无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来陷害他人。

墨守成规

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城。他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得到胜利的。”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

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互相攻杀兼并,都想争当诸侯的霸主。有一次,魏国国君准备去进攻赵国的国都邯郸,魏王的大臣季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停止旅行,匆匆赶了回去。他来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皱痕,也来不及擦掉头上的灰尘,就去劝说魏王。他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遇到一个人,他驾着车子驶向北方,说他要到楚国去。我听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到楚国为什么要朝着北方走呢?’他说:‘我的马跑得很快。’我说:‘你的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多。’我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他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很高明。’唉,您看,方向错了,马跑得越快,路费越多,那样走下去,离楚国不是也越来越远了吗?”

季梁讲完这个故事后,对楚王说:“现在大王要想成为一方霸主,一举一动都应该让人

信服。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郸,借以扩充土地,树立威望,那就离您想做诸侯领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这就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国人却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那是多么荒唐的事啊!”魏王听了这番话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后来,人们用“南辕北辙”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实际行动相反。辕,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难兄难弟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因此,陈寔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

陈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陈季方。兄弟二人受到父亲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尚。

陈元方的儿子叫陈长文,陈季方的儿子叫陈孝先。有一天,长文和孝先在一起谈论父辈的人品修养谁高谁低,他们都极自豪地夸耀各自父亲的功德品行,觉得自己的父亲的品德是最好的,因此争论得不可开交。

这两个孩子争论不出结果,便一起去找爷爷陈寔评理。陈寔听了两个孙子的争论,哈哈大笑。他觉得他的两个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都是品学兼优的贤人,于是就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实在是好啊,好到很难让他弟弟去效法学习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难让他哥哥去效法学习他。

后来,这句感叹的话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的成语,意思是说兄弟俩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但是这个意思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把“难于”之“难”解作了“落难”之“难”了,于是“难兄难弟”便用来指共同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呕心沥血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据说,李贺做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把李母的“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的“沥血以书辞”这两句关于李贺的话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呕心沥血”这一成语,比喻用尽心思,多用来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多多用心。呕,吐;沥,一滴一滴。

盘根错节

东汉时期平武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虞诩(yúxǔ),他十二岁就精通《尚书》,朝廷认为他是一个奇男子,就想让他做官。虞诩因为有九十岁的祖母在家无人照顾,所以就没有去。祖母去世后,虞诩才到太尉李修那里出任郎中一职。

有一年,羌人和匈奴人几乎同时从西方和北方入侵东汉王朝。东汉大将军邓骘(zhì)在讨论如何对付入侵者的时候,提出放弃西面,集中力量专对北方的作战方针。对此,大多数大臣表示同意,而职位较低的虞诩则反对,并且把自己的意见告诉给李修。李修认为虞诩的意见可行,便按照他的主张做,保住了凉州。自以为是的邓骘看到有人竟敢公然反对他,很是恼火,准备找机会报复虞诩。

不久,有个地方发生了战乱,人民造反,杀害地方官吏,事情越闹越大。邓骘就故意派虞诩去那里做官。虞诩的朋友看出了邓骘的用心,很为他担忧,并告诉他:“到那里做官,凶多吉少啊。”虞诩笑了笑说:“一个人的志向不应该随便改变,做事情就不应该惧怕困难。去那里任职也是我的职责。不遇到树根盘屈、枝节交错的树木,又怎么能辨别出斧头的锋利呢?(原文是:‘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他到任之后很快就平息了**,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嘉奖。

后来,“盘根错节”就成为一句成语,比喻事情复杂,头绪很多,难以办理,不容易解决。

抛砖引玉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ɡǔ)。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到苏州来玩,便很想乘机得到赵嘏的诗句。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为内乱出逃,为了争取秦国支持他回国做国君,他答应秦国事成之后,一定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可是,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当上晋国国君成为晋惠公之后,却没有履行这个诺言。

不久,晋国遭受自然灾害,晋惠公和秦国商量买粮,秦国很慷慨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向晋国求援,晋惠公却不想答应秦国。大夫庆郑认为晋惠公不应该这样。他说:“这样不仁不义,把道德全部丢掉了,一旦需要,谁还愿意救济我们,支援我们?我们还怎么保卫国家呢?”另一个大臣却说:“晋国不履行割五城给秦国的这个诺言,是根本问题,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而只答应卖粮食,就好比只有毛而没有皮。既然没有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是:‘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我们过去已经在割地的问题上违约了,秦国对我们早就产生了怨恨,现在即使答应卖粮,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晋惠公听了以后,就拒绝了秦国买粮的要求。庆郑叹了口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果然,第二年,秦晋之间发生战争,晋惠公在战场上做了秦国的俘虏。

后来,“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成了成语,一般写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

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了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什么用处。焉,哪里;附,依附。

疲于奔命

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信中写道:“你们这两个坏蛋,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为了实现诺言,巫臣带了一些战车和军士来到落后的吴国,帮助吴军训练驾车射箭。在巫臣的训练下,吴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军不断出兵,逐个攻击楚国东边的属国,把它们并入吴国版图。这样,告急的文书经常传到楚国都城。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总是派子重、子反率军前往救援。他俩刚结束一场战事归来,还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处战事。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大军往返奔波,竟达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尽。巫臣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后来“罢于奔命”成了成语,现为“疲于奔命”。罢(pí),通“疲”,疲惫、劳累;奔命,奉命奔走。现在多用来形容忙于奔走而筋疲力尽;也形容事务繁杂,应付不过来。

扑朔迷离

北魏时,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一个女儿,名叫木兰,她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十分高强。

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兰的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就想装扮成男子,替父从军。她穿上父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花父很感动,但是并不放心。于是,木兰要求与父亲比武,如果胜了就让她去从军。花弧向来不服老,就答应了。父女俩就在花园里比剑,你来我往。花弧毕竟年老体衰,终于支持不住,败下阵来,只好同意木兰代替他去从军。

木兰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大功。出征十二年,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是女子。敌人终于投降了,木兰凯旋,换上女装。战友们惊叹道:“我们同行十几年,都不知道你是个女子!”

木兰捉来一对雌雄兔子,然后笑着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说我女扮男装,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难以分辨出雌雄一样,根本看不出来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后来,人们就用“扑朔迷离”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模糊复杂,真相难辨。扑朔,扑腾、乱动;迷离,眼半闭。

歧路亡羊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道:“找到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杨子问:“为什么找不到呢?”他们说:“岔路中间又有很多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

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很有感触,脸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长时间,整天都没有笑容。人们觉得特别奇怪,便对杨子说:“羊又值不了多少钱,更何况丢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杨子没有回答。

有一个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边听了说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不能专心致志,可能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杨子闷闷不乐的原因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歧路亡羊”这一成语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变而来,比喻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丢失。

旗鼓相当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刘秀起兵反对,实力不断壮大,后来当上皇帝,建立东汉王朝。

光武帝刘秀虽然建立了东汉政权,但是边远地带却还没有完全统一。公孙述占据了四川一带,并且自己当起了皇帝。隗嚣(wþiáo)在甘肃一带自称西州大将军。而隗嚣和公孙述也有矛盾,双方不断发生斗争。于是,刘秀为了孤立公孙述,就想拉拢隗嚣。

有一次,刘秀听说隗嚣打退了公孙述的进攻,便立刻写信给隗嚣,表示愿意同他友好,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公孙述。信中说:“我现在忙着在东方打仗,目前实在是没有力量攻打成都和公孙述一比高下,而且,我西方的兵力也很薄弱。如果公孙述侵犯汉中,甚至骚扰长安的话,我希望能得到你军队的帮助。这样,在西方战场上,我就可以和公孙述旗鼓相当了。”后来,隗嚣就归顺了刘秀,成为光武帝的将领。

后来,人们用“旗鼓相当”来比喻双方的实力非常接近,难以分出谁高谁低。旗鼓,都是古代军队行军打仗用来传达指挥官命令的工具。

旗鼓相当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候,地方官吏经常要向皇帝进贡礼物。云南地方上有个行政长官要送件礼物给皇帝,他心想:皇帝不缺金银珠宝,要送也得送个稀罕的。最后,他决定进贡一只天鹅。

他派一个名叫缅伯高的人,用竹篓背上一只天鹅,前往京城长安。缅伯高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走了好多天,来到了沔阳湖(在今湖北省境内)边。在这许多天里,天鹅没下过水,浑身都脏兮兮的。缅伯高放下竹篓,抱出天鹅要给它洗洗澡。不料,天鹅一纵,挣脱了他的怀抱,扑棱一声,振翅要飞。缅伯高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抓了一把,只抓下了一根羽毛,眼睁睁地看着天鹅飞走了。缅伯高又着急又害怕,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后来,他急中生智,怀揣着那根羽毛,赶往都城长安。

多日后,缅伯高终于来到了长安,随着各地前来进贡的使臣去见皇帝。轮到缅伯高时,他手捧羽毛走上前去,为皇帝唱了一首歌:“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皇帝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听到这里,皇帝连声说:“缅伯高千里送鹅毛,难能可贵!难能可贵!”缅伯高的才华和机智博得了皇帝的欢心,皇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奖赏给他很多东西。

后来,人们就用“千里送鹅毛”这个成语,比喻礼物虽然很小,但是情意却很深重。有时与“礼轻情意重”连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

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孔子年轻时曾经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

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后人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的。

前车之鉴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受到皇帝的赞赏。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

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后来,人们把贾谊所引用的谚语“前车覆,后车戒”概括为“前车之鉴”,用来表示要以前面翻车的事故作为警戒,吸取教训,不要再重复这样的做法。现在,多用来比喻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以防自己再走上失败的道路。鉴,镜子。

巧取豪夺

宋朝著名的书画家米芾(fú),生活放荡不羁,装疯卖傻,人称“米癫”。他的书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说,米芾喜欢收藏古代名贵字画,收藏的办法却常常采取欺骗手段。他只要打听到谁家有古代字画,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和原作一模一样,然后把摹本“归还”给人家,而自己留下真迹。有时把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借来,经过精心临摹之后,故意把真迹和摹本混在一起,让别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十分逼真,别人常把摹本当真迹收下来。

米芾除了骗取别人的书画珍品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占有。有一次,米芾乘船时遇见了书画收藏者蔡攸(yōu)。蔡攸把自己收藏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给他看。他一看就不肯放手了,一定要用一幅画同蔡攸交换。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最后竟以投河自尽相威胁。蔡攸无奈,只得同意交换。

对于米芾采取的这种骗取占有别人字画的不正当手段,当时的人就斥之为“巧偷豪夺”。苏轼在《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中也说:“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晋朝画家

顾恺之,小名虎头。)

“巧取豪夺”这一成语就是从“巧偷豪夺”演变来的。人们常用它来表示以巧妙的手段去骗取,用蛮横的手段去夺取。

青云直上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

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通报了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并遭毒打。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须贾便让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人好好看守。范雎醒来之后,发现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并躲到好朋友郑安平家,改名张禄,准备找机会逃往国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国,范雎便趁机偷偷跟随秦使到了秦国。在秦国,化名张禄的范雎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没多久就被任命为相国,地位十分显赫。

公元前226年,秦国企图攻打韩、魏两国。魏国忙派须贾去秦国求和。须贾到了秦国,首先去拜访秦国的丞相张禄,希望张禄能够说服秦王。当他来到丞相府,看见丞相张禄竟然就是当年差点被他害死的范雎时,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思是说,没想到您还活着,并且置身于青云之上,已经有了如此高的地位。

成语“青云直上”由“自致于青云之上”演变而来,比喻人的地位直线上升。青云,青天。

请君入瓮

唐朝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有两个酷吏,一个是尚书右丞周兴,另一个是御史中丞来俊臣。这两个人经常伪造罪名强加在他们

憎恶的人身上,并且采用各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来迫使这些人认罪。

后来,周兴密谋反叛,被人告发,武则天派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来俊臣深知周兴是个老奸巨猾、很难对付的办案老手,要他认罪,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来俊臣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

来俊臣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最近我审理案件,有些罪犯特别狡猾,各种刑具都用过了,可他们就是不肯认罪。老兄你说,我如何对付他们才好呢?”残暴狠毒的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用一个大瓮,四面都烧起旺火,然后命令犯人钻到瓮中,这样没有人敢不招认。”来俊臣马上叫人按照他的说法布置好,对周兴说:“宫里有命令,让我审问你,那么,就请君入瓮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的一声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后来,人们把“请君入瓮”作为成语,用来表示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瓮,口小腹大的大坛子。

罄竹难书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多次劳师远征高丽,大兴土木,破坏农业生产,人民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越国公杨玄感趁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战败被杀。

杨玄感手下的部将李密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在分析形势之后,就投奔了瓦岗起义军,游

说起义军首领翟让联合全国各地起义军共同反抗隋炀帝。后来李密在起义军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全军领导权,被称为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xí)文,号召全国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共同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罄(qìng)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意思是说,把终南山所有的竹子砍来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用尽东海的滔滔大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过了几年,隋炀帝被部下宇文化及所逼,上吊自杀,隋朝灭亡。隋朝大将李渊建立了唐朝,李密也归顺了唐朝。

成语“罄竹难书”由“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某些人罪大恶极,所犯的罪行多得写不完。罄,空、尽,在这里是用尽的意思;竹,指用竹片制作的竹简,用于书写文字;书,写。

取而代之

项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义军的领袖。他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少年时候,既不愿意好好读书,也不愿意练习剑术。他的叔父项梁对此很不满,经常责备他。项羽却说:“读书认字多了有什么用呢?只需要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术也只能抵挡很少的几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战胜万人的本领。”项梁见他很有抱负,就教他学习兵法。后来,项梁杀了人,被官府追捕,便带着项羽一起逃到吴中这个地方。

有一年,秦始皇巡游全国,途中路过吴中时,项梁、项羽一起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把那个皇帝的位子夺过来代替他做皇帝!项梁听到后又惊喜又害怕,于是就责备项羽道:“不要胡说八道,这可是要灭门的!”他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心里却十分赏识项羽,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了不起的作为。

后来,项羽带兵参加反秦起义,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但是,后来他在与以刘邦为首的起义军进行的战争中,由于战略战术的错误,最后吃了败仗,逃到乌江边上,自杀身亡。

后来,人们就用“取而代之”这一成语,来表示一方取代另一方的意思。

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

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名猛将。当年他与袁绍作战时,于万军之中亲手杀死了袁绍的得力干将颜良、文丑。后来,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关羽水淹曹魏七军,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迁离许昌,以避开关羽的锐气。可是,如此智勇双全的将领,却没有领悟到东吴吕蒙、陆逊的欺诈,竟然中了孙权的计谋,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死在了孙权的手中。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王思政。当年他镇守玉壁,被东魏的高欢所包围。高欢的军队,营垒连绵四十多里,最终还是被王思政所打败。后来王思政迁至荆州,高欢又率大军前来进攻,双方对峙五十多天,最后又被王思政所击败。可是,后来他不听别人的建议,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虏。

此外,洪迈还列举了北齐的慕容绍宗和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作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

人之过,如出一辙。”

成语“如出一辙”表示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辙,车轮碾轧的痕迹。

如鸟兽散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安定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歼灭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又召集骑兵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边战边向南撤退,斩杀匈奴三千多人,向南撤退,途中来到一大片沼泽中。匈奴从上风放火,李陵也命令士兵从里边放火烧出一溜空地,以阻止再烧过来的火继续向南漫延。

正在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退的时候,李陵的一个部下投降了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用尽等情况告诉了匈奴,于是匈奴加紧了对汉军的进攻。李陵率军退入一个山谷,匈奴紧追不舍,并切断了汉军的后路。一场激战,汉军伤亡惨重。夜里,李陵见自己没有了突围的希望,就召集起将士,沉重地说:“看样子明天就会被匈奴打败,我们如鸟兽散吧,这样或许还能有逃脱回朝报告皇上的希望。”随后,李陵在夜里突围时被匈奴追击,最后被擒,投降了匈奴。

成语“如鸟兽散”是说像一群飞鸟走兽一样逃散,形容溃败逃散,现多用来比喻集团或组织解散后,其成员各奔东西。

孺子可教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谋士。他年轻的时候,曾计划刺杀秦始皇,刺杀计划失败以后,便隐居到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张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面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后,老人又对张良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下又把鞋子给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意思是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诲)!五天后一大早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桥头,却看到老人已经在桥上了。老人责备道:“和长者见面,怎么能迟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还是责备张良来迟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桥上等,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可高兴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他,让他认真学习。

张良得到兵书后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终于成了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

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诲。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边塞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的马突然丢了一匹。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可是过了没几天,丢失的那匹马不仅自动回了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却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扬扬得意。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塞翁失马”,比喻虽然受到了暂时的损失,后来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

三令五申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随后孙武搬出杀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后不但没有执行,反而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于是,他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将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

吴王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将两个队长斩首了。宫女们严肃起来,所有动作都能按照号令认真去做了。

后来,人们用“三令五申”来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申,申明。

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

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己走后,原来反对他的人会制造流言蜚语。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报告大王,说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会相信吗?”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庞葱接着问:“如果有第二个人来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如果有两个人这么说,我就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那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来向您报告,说街上有一只老虎,您信还是不信呢?”魏王答道:“大家都这么说,我当然相信了。”

这时,庞葱说:“大街上没有跑来老虎,可是因为有三个人说有,您就真的相信有老虎。我走后,议论我的人一定不少,还希望大王您能明察。”魏王说:“我都知道了,你放心去吧。”庞葱告别了魏王陪太子到赵国以后,果然有一些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魏王本来不相信,可是说的人越来越多,魏王就开始怀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了“三人成虎”的成语,比喻谣言一再被重复,就有可能掩盖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为真。

身无长物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将军、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当俭朴。

有一次,王恭跟随父亲到了会稽(kuàijÿ,今浙江绍兴),因为那里盛产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带了一领精美的竹席。

回到建康后,一个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王忱见他坐的那领竹席既舒适又美观,心里非常喜欢,便对王恭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带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给我一领呢?”王忱笑笑,便答应了他。

王忱走了以后,王恭便让人把竹席给王忱送了过去。因为仅有的一张竹席已经送给了王忱,所以王恭读书、吃饭只好坐在草垫子上。

王忱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十分吃惊,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有好几领这样的席子呢,所以才开口向你要的,没想到你只有一领。”王恭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怎么了解我。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文是:“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后来,人们引申出“身无长(zhàng)物”这个成语,表示没有多余的东西。现在常用来比喻生活穷困,一无所有;有时也比喻为官清廉。长物,多余的东西。

生吞活剥

唐高宗时期,有一个地方的县尉张怀庆,附庸风雅,喜欢诗文创作,但他文笔不是很好,为了出名,就经常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地抄袭过来,冒充自己的作品。

当时,有个诗人名叫李义府,他写了这样一首五言诗:“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看见以后,就马上把它拿来,在每句前面加上两个字,改成了一首根本不通的七言诗:“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鉴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

那时,朝中有两个官居高位的大诗人,一个是张昌龄,一个是郭正一。他们两人的作品常常遭到张怀庆的剽窃篡改。因为张怀庆有不懂装懂、剽窃抄袭、随便改动别人作品来冒充自己创作的恶劣习惯,并且常常剽窃张昌龄和郭正一的作品,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给他编了两句顺口溜:“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

成语“生吞活剥”就是由“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简化演变来的。人们常用它来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模仿别人的言论和文章,也指原样照搬别人的工作经验。

拭目以待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孙权和刘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来了檄文,对东吴以武力相威胁。孙权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且邀请诸葛亮一同参加。孙权的谋士张昭主张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张昭说:“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管仲作为齐桓公的相国,治国有方,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如今失地无数,连安身的处所也将没有了。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现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隐士,对你帮助刘备复兴汉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

诸葛亮听了,笑笑说:“大鹏一飞冲天,哪里是燕雀之类的小鸟所能了解的。军事上的事,就如同给一个人治病一样,开始时只能用稀粥调养,用温和的药治疗;等到他身体好些 的时候,才能用肉食进补,同时下猛药治疗。目前刘备虽然还不够强大,却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惊胆战。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人们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物会出现。拭,擦;待,等待。

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奴隶社会中,等级制度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十分森严。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组成的乐舞队进行演奏和舞蹈;诸侯则用六佾,共三十六人;卿大夫用四佾,共十六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四人。如果谁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是违反了周礼,应该受到惩罚。

当时,鲁国有一个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为卿,权重势大,操纵着国家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为卿大夫,他本来只能用十六人的乐舞队,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认为季平子破坏了周礼。

有一次,孔子谈论季平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孔子愤怒地说:“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孰,什么。

树倒猢狲散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唯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斯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斯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便不肯与他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斯,无奈厉德斯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今广东新兴)。曹咏在离开京城前往新州的时候,突然收到了厉德斯托人捎来的一封信。原来,厉德斯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húsūn)散(sàn)》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猢狲,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曹咏看了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很快,“树倒猢狲散”这句话便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传开了。

这个成语原来的意思是,树倒了,依附此树生活的猢狲也就四散而去了。后来,人们就用“树倒猢狲散”比喻一旦为首的头儿垮了台,追随他的人也只能一哄而散了。猢狲,猴子。

水滴石穿

在宋朝的时候,崇阳县有一个县令,名叫张乖崖。当时,崇阳县里经常发生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便下定决心要予以整治。

有一天,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钱库的库吏从钱库里往外走时,顺手拿了钱库里的一文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张乖崖将他喝住,上前盘问。库吏不敢隐瞒,如实承认了。于是张乖崖下令把他捉进县衙,命手下衙役对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库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钱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为这么一文钱你就打我,你还能打死我不成?”

张乖崖听了这话,气愤至极,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看上去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钱;绳子虽然很钝,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从上往下滴虽然没有多大力量,但时间长了,也可以把很坚硬的石头滴穿。写罢,他下令把这名库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有时也写作“滴水穿石”,有时又直接引用原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合起来使用。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然不大,但天长日久积累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现在人们多从积极方面加以使用,表示虽然力量暂时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于

书香门第,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任职期间,他曾参与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来屡经迁徙(xǐ),又被外放为苏州刺史。

到了晚年,刘禹锡回到了京城长安。当时长安城中还有一个诗人,名叫李绅。李绅做过司空,十分富有,喜欢讲排场。他对刘禹锡的诗名仰慕已久,当刘禹锡回京时,就把刘禹锡请到家里来,摆了丰盛的酒席招待他。酒过三巡,李绅又叫来歌女演唱助兴,并让她们为刘禹锡殷勤敬酒。面对如此奢华的场面,刘禹锡想起自己命运的坎坷,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七绝: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诗中第一句描写歌女的装束,第二句写歌女唱的曲子,第三句说司空李绅已经见惯了这种场面,第四句抒发自己的凄凉感受。

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缩略而成的,原意是指司空李绅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不觉得奇怪了。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事情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死灰复燃

西汉时期,朝中有个大臣名叫韩安国,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卒经常侮辱他,韩安国对他说:“你以为熄灭的炭火就再也不能燃烧起来了吗?”(原文是:“死灰独不复燃乎?”)他想警告对方不要做得太过分,不要以为自己现在坐牢,以后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田甲听后,冷笑一声,不以为然地说:“如果能再燃烧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它。”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韩安国便被释放出狱,并被任命做了高官。侮辱过他的田甲得知这个消息后,怕受到报复,就赶紧逃跑了。韩安国扬言说:“如果田甲不马上回来,我就杀了他全家。”田甲没别的办法,只好跑回来,光着身子去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见他这副德行,笑着讽刺道:“你不是说熄灭的炭火再燃烧起来后你要撒泡尿浇灭它吗?”田甲吓得浑身发抖,连忙磕头求饶。最后,韩安还是原谅了他。

成语“死灰复燃”由“死灰独不复燃乎”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失败了以后又重新振作起来;现在,多比喻已经失败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死灰,烧完火后剩余的灰烬。

谈笑自若

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驻守南郡的

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东吴名将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为犄(jÿ)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甘宁的士兵。城中的将士们都恐惧起来,唯独主帅甘宁跟平时一样镇定,谈话笑容非常自然。(原文是:“城中士众皆惧,唯宁谈笑自若。”)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夷陵,使得曹军一直无法攻破。

后来人们就用“谈笑自若”来表示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自若,跟平时一样。

螳臂当车

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hã),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太子蒯瞆(kuǎiɡuì)的老师。颜阖听说蒯瞆仗着父亲是一国之君,整天作威作福,蛮不讲理。颜阖感到教育这样一个学生十分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颜阖到卫国后,他先去拜访卫国的大夫蘧(qú)伯玉,请教如何才能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说:“颜阖先生,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您想教好太子确实很难办到啊。”他进一步分析说:“我举一个例子说吧!螳螂自不量力,自己跑到马路上来,举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它自己确实认为这种举动是勇敢的,但是确实没有意义啊。颜阖先生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小心慎重!有些事情不是您一个人能解决的,您还是好自为之吧!”

后来,人们就用“螳臂当车”作为成语,来比喻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就轻率地去做办不到的事,结果必然会招致失败。螳,螳螂;当,抵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时期,有位有名的将领,名叫李广。他前后跟匈奴进行过七十多次战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儿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总是把那些赏赐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â)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为他悲伤叹息。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李广立传时,借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颂李广为人至诚、不尚虚名的美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子和李子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都踩出了一条条小路来。

后来,人们就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品德高尚或有实绩的人,不待自我吹嘘,自然能感动他人。蹊,小路。

外强中干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曾经在外过了一段流亡生活。在秦国时,他曾经答应过秦穆公,如果将来能够回国当上国君,一定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

后来,夷吾真的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可是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向秦国施以援助。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便出兵攻打晋国。晋惠公带领军队前往迎战,不料却吃了三次败仗。当秦军深入晋国时,晋惠公叫人给他的战车套上郑国出产的名马前去打仗。

大夫庆郑劝阻说:“自古以来,打仗必须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主人使唤。现在,您乘外国的马去迎战敌人,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的马一旦遇到意外,就会因为惊惧而使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狂躁不安,从而变得不听使唤。从外表上看虽然很强壮,可实际上已经十分衰弱了。(原文是:‘外强中干。’)要进不能进,要退不能退,那个时候再后悔,可就晚了啊。”

可是晋惠公根本听不进去,仍然一意孤行。战斗开始后不久,晋惠公的车马便开始四处乱跑,结果陷入泥泞之中,进退不得。晋惠公就这样被秦军毫不费力地俘虏了。

后来,人们引用“外强中干”来表示外表好像很强大,内部却很空虚和脆弱,多用于贬义。干,枯竭。

亡羊补牢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臣名叫庄辛。他见朝中有几个大臣整天围在楚襄王身边,与楚襄王一起纵情淫乐,就对楚襄王说:“您那些心爱的臣子,奢侈浪费,如果不果断地处置他们,必然要遭殃!”襄王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是老糊涂了吧,要不然就是存心造谣。”庄辛说:“如果大王您继续宠信这些奸臣,那么楚国很快就要灭亡了!”

由于楚襄王不听劝告,庄辛便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了。后来楚国果然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由于楚国内部空虚,很快就失去了一大片国土。楚王被迫逃到城阳(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时他才想起庄辛的话,连忙派人去把庄辛请来。庄辛回到楚国之后,襄王内疚地对他说:“现在事情已经弄成这个样子,你看怎么办才好呢?”庄辛回答说:“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原文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我听说从前商汤王、周武王只有方圆百里的国土,但是却建成了强大的国家;夏桀王、商纣王虽占有整个天下,却最终亡了国。大王您要牢牢记住这个教训:重用奸臣,一定会导致灾难的!”

楚襄王听了庄辛的这番话后,觉得很对,于是马上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就收复了大片的土地。

成语“亡羊补牢”由“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缩略而来,比喻出了差错或者遭遇失败之后,要吸取教训,及时补救,还不算迟。

妄自尊大

刘秀刚刚建立东汉王朝的时候,全国并未完全统一。各路豪强分别占据一方,国家仍是四分五裂。这些豪强之中势力最大的是在成都称王的公孙述。

当时,另一个势力稍弱一点的豪强隗嚣(wþiáo)派部下马援前去拜访公孙述,想找一条政治上的出路。马援小时候就和公孙述认识,他想这次公孙述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谁知到了成都之后,公孙述却不理他,而且竟然以帝王的资格高居殿上,要马援以臣子之礼拜见,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马援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回去之后就跟手下人说:“现在各地正在争夺天下,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这样大讲排场,怎么能接纳有才干的人共同建立功业呢?”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蛙,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洛去投靠刘秀,到他那里去寻找出路。”

于是,马援就去洛阳投靠了刘秀,刘秀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马援在刘秀手下做了大将军,尽力帮助刘秀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了。

后来,人们引用“妄自尊大”来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妄,过分地;尊,高贵。

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河水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量溪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黄河的水面顿时阔大起来,隔河望去,连对岸的牛马都分辨不出来了,十分壮观。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东下,到了北海。河伯向东望去,见海水茫茫无际,大惊失色,不禁“望洋向若而叹”(若,海神):“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说的就是我啊!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那就糟糕了,我将永远被那些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讥笑。”

后来,人们就用“望洋兴叹”来比喻自己能力不够而感到惭愧甚至无可奈何。

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他年轻的时候就武艺高强,很有心计,远近闻名。当时大名士北海相孔融听说了太史慈这个年轻人,对他非常欣赏,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结交,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向他的母亲赠送了丰厚的礼物。这让太史慈的母亲非常感动。

当时还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这个地方,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情势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你和孔融并不认识,但是他在你走后,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顾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敌军围困,你应该赶紧去救他啊!”

太史慈赶到都昌城下,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刘备搬救兵。太史慈来到平原,对刘备说:“我与孔融非亲非故,但都是讲道德仁义的人。今管亥**,孔融被围,危在旦夕。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让我冒着生命危险突出重围向您求救。”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这人世间有我刘备这个人吗?太看得起我了。”刘备于是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便四散而去。

成语“危在旦夕”本意是指危险就在早晚之间;后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情况十分紧急。旦夕,早晨到晚上。

唯命是从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步强盛起来,到楚庄王在位时,就开始图谋中原,取代周王朝的统治。有一次,楚庄王率军到达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郊外,在此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向周天子炫耀楚国的武力,并向周朝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遭到了王孙满一顿

奚落。九鼎是传国宝器,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楚庄王问鼎,表示想要以楚代周。

到楚灵王时,仍然企图取代周朝。有一次,楚灵王外出打猎,夜宿在外,又想起了九鼎的事。他对晚上来求见的右尹子革说:“过去我们祖上和齐、卫、晋、鲁四国共同服侍周康王,四国都被赐予宝器,唯独我们楚国没有。现在我想派人去周天子那里,请求把鼎作为对我们楚国的赏赐,你说周天子愿意给我们吗?”

右尹子革回答道:“当然会给您啊!当年我们的先王跋山涉水去侍奉周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来进贡。齐、卫、晋、鲁四国的诸侯王都与周天子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楚国因此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们有。现在的情况是周朝和四国都顺服侍奉您了,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唯命是从,难道周天子还会爱惜这鼎吗?”其实右尹子革这是讨好楚灵王,九鼎最终也没有落到楚国手里。

后来,人们引用“唯命是从”作为成语,指只要是命令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唯,只;从,服从。

尾大不掉

春秋时期,楚灵王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公子弃疾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的军功。为了表彰弃疾建立的功勋,楚灵王把蔡国的大部分土地赐给他,并且封他为蔡公。但是过了不久,楚灵王又感到不太放心,特地派人把大夫申无宇请进宫来请教。

楚灵王问申无宇说:“我把弃疾封为蔡公,你怎么看?”申无宇说:“国君是不应当把亲近的人封在外面的,因为日子一久,他的力量大大发展,就会威胁国家。俗话说:树枝大了一定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个道理,您一定是知道的。(原文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申无宇走后,灵王又仔细地想了一下。他认为公子弃疾是自己最宠信的弟弟,一向很忠顺;又屡次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受到特殊的封赏,肯定不会背叛自己,因此,就没有接受申无宇的意见。没过几年,弃疾势力越来越大,果然起兵反叛了楚灵王,楚灵王没有办法,只好上吊自杀了。公子弃疾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后来的楚平王。

后来,人们就总结出“尾大不掉”作为成语,用来比喻部下势力非常强大,不听从上级的调动和指挥。现在多用来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掉,摇动。

为虎作伥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受。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跚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他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鬼魂居然同意了,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漫山遍野地去找人。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

本来,这个人是被老虎害死的,可是他变成鬼以后却心甘情愿地为老虎做帮凶,古时候人们就把这种帮着老虎吃人的鬼魂叫做“伥(chüng)”。

这本来是一个传说,后来,人们根据这一传说总结出了“为虎作伥”这个成语,指帮助老虎害人的伥鬼;现在多用它来形容那些帮助坏人伤天害理的人。

无可奈何

西汉时期,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粮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

起义震惊了皇帝,他急忙派重兵前去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无可奈何。

于是朝廷又发布命令,规定:对于起义军没有发觉或者已经发觉而没有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主要责任官吏,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犯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太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严重动摇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在这个故事中,“无可奈何”用来形容统治者对起义恨之入骨,想要消灭他们,却毫无办法。

后来人们用“无可奈何”表示没有任何办法,或无办法可想。

吴牛喘月

西晋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满奋。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体格似乎很健壮,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生来体弱,尤其怕冷。每当冬天来临,京城洛阳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时,他就整天待在家里。在这些寒冷的日子里,他住的房屋不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而且还要挂上厚厚的帘幕。有时呼啸的风声传入他的耳中,他都会感到冷气入骨,坐立不安。

有一天,晋武帝想要跟满奋谈论一下朝政,便派人把满奋叫到宫中。晋武帝在偏殿接见了满奋,让他在面向北边窗子的位置坐下来。虽然窗子上有琉璃可以挡风,但是毕竟琉璃是透明的,他总觉得和没有一样,仍然感到北风凛冽,寒气逼人。满奋是和晋武帝坐在一起,虽然感到寒冷,也不敢把自己的苦处说出来。晋武帝见他表情难受,知道他可能是怕风的缘故,就笑着问道:“你为什么这样怕风啊?”满奋弯下身子回答:“吴地的水牛怕热,所以见到月亮就以为是太阳,便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见了寒风,就像吴牛喘月一样,会冷得发抖。”晋武帝听了哈哈大笑。

我国古代江淮一带属于吴地,这里的水牛被称为吴牛。水牛怕热,喜欢泡在水里。到了晚上,水牛看见月亮,误以为是太阳,便吓得大喘起来。

后来,人们把“吴牛喘月”作为成语,比喻因为疑心而感到害怕。

先发制人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个皇帝,可他只当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二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当了皇帝,和他的老爹一样横征暴敛,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大家再也活不下去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率先在大泽乡造反,天下群雄纷纷响应。

项梁他们家在战国时世代担任楚国的将军,他和他的侄子项羽都是有雄心的人,也想争夺天下。起兵前,他找来了素有贤德之名的会稽代理太守殷通,说:“陈胜他们在长江以西都造反了,现在是上天要灭秦的时候了。我觉得,先下手的话可以迅速地制服敌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着被敌人制服了。(原文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殷通是个读书人,哪知其中的深浅,当场赞叹道:“听说您出身楚国的将军世家,起兵的事儿就一切听您做主了。”项梁让殷通找来了项羽,项羽佩戴着宝剑进了屋,殷通连忙起身相迎,结果被项羽一剑割下了脑袋,一命呜呼了。可怜的太守成了“先发制人”这个谋略的最早牺牲品。然后,项梁和项羽收服了殷通的军队,从此东征西战,争夺天下。

“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现在人们用来表示遇事时要先于对方采取行动以获取主动。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先入为主

汉哀帝的时候,宫里有一个宠臣,名字叫息夫躬,他为争取更大的权势,极力想除掉和他关系紧张的大司马董贤。他想出了一个毒计。

那时匈奴每年都要到汉朝进贡。可是息夫躬派人对匈奴说:“皇帝的事务十分繁忙,你们就不用来朝见了。”匈奴单(chán)于听了,觉得息夫躬是汉哀帝身边的近臣,说的话应该可信,也就乐得清闲,没有来朝见。这时,息夫躬又对汉哀帝说:“匈奴今年竟敢不来进贡,如果您不出兵征讨他们的话,那四方小国就会群起效仿,后果会很严重啊。”

汉哀帝赶快召集众大臣,商讨出兵征讨匈奴的事。朝中的丞相王嘉对息夫躬这种恃宠乱政的行为极为愤怒,他很干脆地对汉哀帝说:“现在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证明匈奴人要造反,陛下不可轻信。”接着他又说道,“希望陛下能吸取古代君主的经验教训,反复参考各方意见,而不要先听到谁的意见,就以谁的意见为主。”(原文是:“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朝中以董贤为首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同意王嘉的意见,汉哀帝也就接受了,不再提出兵的事。没多久,息夫躬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汉哀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后来他就死在狱中。

“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先声夺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的宋国。宋国的司马华费遂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华驱、华多僚和华登。人说多子多福,可惜华费遂这仨儿子,净给他添乱了,因为他的三个儿子一向不团结。其中华多僚最爱挑事儿,偏偏宋国的国君元公最信任他,华多僚就使劲在元公跟前说自己两个兄弟的坏话。先是华登被迫逃亡到外地,后来华驱也被驱逐。华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跟自己的侍从一起杀了华多僚,又劫持了自己的父亲华费遂,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

这下宋元公害怕了,他请来了齐国的乌枝鸣来帮忙守卫城池。这年冬天,在外逃亡的华登也带了一支部队来和华驱汇合,兄弟俩打算好好出一口恶气。

面对两兄弟的大军,乌枝鸣有些心怯了。这时,厨邑大夫濮献计说:“兵书上说:‘要事先取胜,就要首先夺取敌人的心志;要事后取胜,就必须等待敌人士气衰竭。’(原文是:‘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何不趁着他们疲劳和没有安定的时机来进攻呢?如果等到敌人军心安定,我们可后悔也来不及了。”乌枝鸣听从了。结果这次交战果然取胜。后来,华登战死,华驱被赦免了造反之罪,逃到楚国去了。

“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由“先人有夺人之心”转化而来的,表示在行动前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先,抢先。

相见恨晚

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

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拜见卫青将军。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华,多次向汉武帝举荐,可是汉武帝没有理睬。

时间一久,主父偃所带的资财几乎要花光了,大家都开始讨厌他。远道而来,求官不成,生计都成了问题,这可如何是好?主父偃心想:求人举荐不成,那就直接上书皇帝,没准儿会有意外惊喜。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侵扰汉朝边境,让汉武帝十分头疼。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就匈奴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抓住要害,切中时弊,力主汉武帝讨伐匈奴。与他同时上书 的还有徐乐、严安二人。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文章,极为欣赏,很快就召见了他们三人,并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人原来都在哪里来着?真是相见恨晚呀!于是,汉武帝拜他们三个人做了郎中。

成语“相见恨晚”由“何相见之晚也”演变而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十分要好,以彼此认识太晚为憾事。

响遏行云

战国时候,秦国有个名叫薛谭的年轻人,他的嗓音不错,也非常热爱音乐。于是,他四处拜师,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后来,他拜秦国著名的歌手秦青为师,经过一段刻苦的学习,他歌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薛谭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出徒了,他就对秦青说:“老师,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现在我学得也不错了,我打算明天就回家去。”秦青心里有些失望,不动声色地说:“好吧,明天我给你送行。”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摆酒为薛谭送行。告别的时候,秦青打着拍子,唱了一支略带悲伤的歌曲。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飘向空中,仿佛天空中飘动的白云也被这歌声阻挡住停止不动了。(原文是:“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听了老师精彩的演唱,薛谭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满是多么愚蠢,他十分惭愧地说:“老师,我原来以为自己的水平和你差不多了,现在才知道差得太远。请老师原谅我吧,我想继续跟着你学习。”秦青听了很高兴,又重新收他做了学生。从这以后,薛谭一直非常虚心地跟随老师学习,再也不敢说已经学成的话了。

成语“响遏行云”是说声音高入云霄,把飘浮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响,音响,这里指歌声;遏,阻止。

小时了了

孔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他四岁时就懂得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成就了“孔融让梨”的佳话。

十岁时,他跟随父亲来到了京城洛阳。当时的河南太守李元礼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当世名流或至亲世交,一般的来访者他都不接待。孔融听到这一情况,决定去拜访李元礼。他来到李元礼的家门口,对看门人说:“请你进去通报一下,我是太守的亲戚。”守门人听说是太守的亲戚,只好进去禀报。等到见了面,李元礼就问他说:“你说咱们是亲戚,可我以前并不认识你,你说咱们是什么亲戚?”孔融回答道:“我姓孔名融,是孔子的后代。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李耳)请教过礼节问题,他们交情很深,因此,我和您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小孔融的这一番机灵话很惊奇,纷纷赞赏。客人中有一个叫陈炜的人,却不以为然,随口说道:“小时了(liǎo)了(聪明的意思),大未必佳。”机敏的孔融立即道:“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了’的了。”陈炜让孔融的一句话给噎住了,他如果承认自己小时候聪明,就说明自己现在没什么出息;如果想说自己现在过得还不错,就要承认自己小时候比较笨。

后来,人们就用“小时了了”来称赞儿童聪明伶俐,才华出众。

心腹之患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消灭了。

成语“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变而来,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

行将就木

重耳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大儿子,因为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想把自己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于是她接二连三地设下阴谋,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后来申生被逼死,重耳和夷吾先后逃奔出国。

重耳带着许多忠心的臣子一起流亡外国。他们先逃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那里住下来。狄国人攻打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时候,俘获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把她俩送给重耳。重耳娶了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tiáo)和叔刘两个孩子。就这样,他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

这期间晋献公死了,太子奚齐也被大臣里克所杀。在外逃亡的夷吾继任为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一上任,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于是他派人去狄国刺杀重耳。无奈,重耳又要继续逃亡了。临行时,重耳向季隗告别道:“你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季隗流着眼泪答道:“我今年已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是五十岁了,已经行将就木了,还嫁什么人,请容许我始终等您吧。”重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后来,他终于又回到晋国,并成为了一代霸主——晋文公。

“行将就木”是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行将,将要;木,指棺材。

胸有成竹

北宋有个大画家叫文与可,他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写意墨竹,开创了墨竹画派,对后世的画坛影响深远。

文与可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笔,在画案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动一样。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与可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现在人们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休戚相关

春秋时期,晋厉公执政时,为了防止王族公子互相争权,制造内乱,就把一部分王族公

第二篇: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1

舍死忘生

【成语故事】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20岁时学成十八般武艺。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鼓励他为国要舍死忘生。

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中国成语故事2

1、后起之秀

故事: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2、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3、雪中送炭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4、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5、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6、尔虞我诈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7、草船借箭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8、嫦娥奔月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9、恃才傲物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10、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11、收买人心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赶到,赵云英勇杀敌,突出重围终于到达刘备身边,哭诉没有救下糜夫人,刘备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场要摔死阿斗,被众将劝止。

12、声东击西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3、大公无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14、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15、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16、声色犬马

【成语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17、李郭同舟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18、舍我其谁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经常与学生们谈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他把儒家学说加以发挥,认为君主要仁爱,以仁治天下就像运转一个小泥丸一样容易。学生问他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9、水陆毕陈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他在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水陆毕陈的宝物送给王恺。王恺自叹不如。

20、魑魅魍魉

【成语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城旁的洛水时,公然在周王室境内陈兵**,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无礼地问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孙满解释说鼎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强大任何魑魅魍魉都不敢接近。

中国成语故事3

【两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故——缘故,这是原因的意思。去——离去,这里是指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日中——太阳当顶,这是中午的时候。车盖——这是车篷。古代,人乘坐的兽车上的篷,形状象伞,用来遮蔽阳光和雨。盂——音于,古时一种装饮食品、敞口的器皿。沧沧——清冷,使人感到有寒意的意思。探汤——汤,就是热水。探汤,就是把手伸到热水里,感到烫热的意思。决——决定,决论,就是判断的`意思。孰——文言疑问人称代词,就是“谁”的意思。多知——知识丰富,博学多才的意思。

评点:这个故事说,人们看问题不能各执一端,而要避免主观、片面性,要学会客观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孔子被称为圣人、天才,好为人师,但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只好被人讥笑。

中国成语故事4

【成语】: 车载斗量

【拼音】: chē zài dǒu liáng

【解释】: 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代。

自关羽败走麦城不久,即被吴国擒获杀害。刘备和关羽亲同手足,噩耗传来悲痛万分。他当即带领7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吴国。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十分惊慌。他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赵咨去魏国求援。孙权对赵咨说:魏国傲慢,你要有礼有节!魏文帝见赵咨故意问:孙权看书吗?赵咨答得很有礼貌,没有让主人占到便宜。魏文帝又问:像你这样的人才,吴国有几个?赵咨说:比我聪明的人多得要用车载斗量!

车载斗量,形容人或物数量多到要用车装,用斗量。

不知所云的.故事7:

【成语】: 不知所云

【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解释】: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成语故事】:

不知所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语紊乱、空泛。

这个成语来源于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中国成语故事5

【成语】: 邯郸学步

【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故事】: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中国成语故事6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襟坦荡、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时倒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少,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度,于是就奋发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奋发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盛的知识,学问大有上进。他曾多少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帮助帝王管理国度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曾有人荐举他去做官司,他没有允许,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中国成语故事7

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后来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现在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中国成语故事8

衣袖中没有暗拿任何进贡的财物。形容为官清廉。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曾经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县,考官访民,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政绩优异,而且自奉简朴,不结私交。)他回京城的时候,总是不带一件礼物。

人们传颂着他的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是这些地方老百姓过日子用的.东西,现在却因为一级一级向上进贡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祸殃。自己偏偏这些东西什么也不拿,就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民间也怨怒、议论!)(后来他被奸邪权贵陷害抄家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

中国成语故事9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近,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中国成语故事10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中国成语故事11

成语,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一个成语,浓缩一段历史;一则故事,演绎一种智慧。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成语言简意赅,简洁生动,深刻隽永,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生动的故事。

假期里,我读了《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这本书简洁生动,告诉我们生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勤奋,什么是刻苦。在这里,我就领略到“曹冲称象”中的曹冲的机智;“井底之蛙”里的青蛙的`可笑;“狐假虎威”里的狐狸的狡诈;“悬梁刺股”里的孙敬和苏素的勤奋;“掩耳盗铃”里的小偷的愚蠢;“愚公移山”里的愚公的恒心……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凿壁偷光”里的匡衡,他勤奋上进,特别爱看书。虽然匡衡家里很穷,连蜡烛都买不起,但是他为了能在夜晚看书,偷偷的把墙壁挖了一个小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如饥似渴读了起来,直到邻居家熄灯睡觉了,他才放下书休息。他为了能读更多的书,匡衡免费给财主干活,让财主把他家的书借给他看,财主答应了他。从此,匡衡白天干活,晚上看书。虽然很累,但还是争分夺秒地读书。就这样,匡衡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读了这些成语故事,我非常佩服匡衡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刻苦的学习。如今,我们生活条件这么好,更应该努力读书,长大做一个像匡衡一样有学问的人。

中国成语故事12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中国成语故事13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中国成语故事14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是不爱读书。起初,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当居要职,要多读些书。”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精通经史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要你读点书,增长一点见识,开阔一些视野。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常常抽时间读书,感到收获很大。”吕蒙于是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读书。

后来鲁肃要到陆口,路过吕蒙的辖区时,他觉得吕蒙是个大老粗,不想去见他。有人劝他说:“吕将军已经今非昔比了,应该去看看他。”于是他来见吕蒙。大家喝酒喝得高兴时,吕蒙问他:“现在将军重任在身,要与关羽为邻了,要怎么防备他呢?”鲁肃说:“还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吧。”吕蒙说:“现在吴蜀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关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准备呢?”于是给鲁肃筹划了五条计策。

他非常惊奇,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比喻重新认识事物。

中国成语故事15

【二桃三士】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二桃三士的意思是: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第三篇: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精编版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东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风破浪,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东海对岸,如期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某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领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

谪(zhé)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薪,柴草。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过,过失。

鞭长莫及

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之君,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当时执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楚国使者经过我国,事先连通知都没有,简直把我国看做已经亡了,成为它的属地了,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必须维护主权独立和尊严,不能受这样的侮辱!他们如果借此发兵,我们大不了也是亡国,我们宁愿战败而亡,决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杀了。

楚庄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兵攻打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景公怕不出兵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便准备出兵帮忙。晋大夫伯宗认为出兵援救宋国对晋国非常不利,就劝阻晋景公说:‚古人说过,即使马鞭子再长,也打不着马的肚皮。如今,老天爷要让楚国逞强,怎么能和它相争呢?遇事要心中有数啊!河水可以容纳污浊的东西,山林之中可以隐藏毒虫,美玉也难免含有瑕疵(xiácī)啊。所以,我们要容忍一时的屈辱,不要因为不救宋国就感到羞耻,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晋景公听了这番话,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

后来,人们引用‚鞭长莫及‛来比喻现有力量所不能办到的事,或者是虽有力量也难以办到的事。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

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不得要领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èzhī),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qiān)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不寒而栗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义纵的人。由于他的姐姐医治好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病,因此义纵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几个地方担任县令,后来又多次升迁。在任职期间,义纵公正无私,不惧怕权贵,严格执行各种法令,使当地的秩序有了极大的改观,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都非常怕他。后来,义纵又升迁为南阳太守,他听说有一个名叫宁成的都尉横征暴敛,残暴无比,于是就派人查实了宁成的种种罪行,根据法律给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区秩序非常混乱,犯罪分子十分猖獗(chānɡjué),汉武帝便把义纵派到定襄担任太守。义纵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他从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轻判并且有私自解脱桎梏(zhìɡù)行为的犯人,从重判决,斩首示众;同时,将二百多名私自到监狱探望这些重犯并帮助他们逃跑的人一并斩首。

这件事在定襄地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在议论义纵一天杀死四百多人这件事。此时虽然天气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却心惊胆战,浑身发抖。那些过去有过犯罪行为的人,从此之后便老实多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这个成语,形容非常恐惧的心情。栗,战栗,颤抖。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shàn)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近,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不遗余力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

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赵王说:‚我们的军队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说:‚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军队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长驱直入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xiānɡ)阳、樊(fán)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车水马龙

东汉时,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有一年,汉章帝准备根据汉朝的旧制,对他的母亲马太后的弟兄们加官晋爵,但是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国发生了特大旱灾。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认为,这是皇帝不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加官晋爵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员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义正词严地说:‚提出要对我的兄弟们封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以达到为自己捞取高官厚禄的目的。我身为太后,平时节衣缩食,周围伺候我的人也很简朴。我这样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个好样子,我以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这样。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还嘲笑我。前几

天,我路过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请安问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车马来往不断,像流水游龙一样,十分热闹繁华。家里的佣人,衣服考究得连给我驾驭车子的马夫都自叹不如。我对他们实在是太了解了。他们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听了这些话,那些主张给他们加官晋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这回事了。

后来,人们便以‚车水马龙‛作为成语,用来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惩前毖后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辅佐,实际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国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鲜和蔡叔度,因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权,便心怀嫉妒。他们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将来要谋害周成王。周公旦听说后,为了避嫌便离开京城,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后来,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来。尽管成王没有治另外两个叔父的罪,但是这二人却慌了手脚,急忙怂恿(sǒnɡyǒnɡ)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还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带兵把他们消灭了。

过了几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权还给了他。成王亲政的那天,带了很多大臣到庙里祭拜祖先,并告诉大家:‚我后悔以前听了管叔鲜、蔡叔度的谣言而误会了周公旦叔父,今后应当慎重,以防再发生祸患。‛

后来,人们把周成王的话概括为‚惩前毖后‛,用来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训,今后就要小心谨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错误。惩,警戒;毖,谨慎小心。

出尔反尔

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孟子帮他出主意。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原文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过去,你的百姓无法报复,这次刚好有了机会。我看,你还是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才对。‛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成语‚出尔反尔‛由‚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压缩而来,原意是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现在意思发生了变化,多用来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初出茅庐

东汉末年,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很有才学,号称‚卧龙‛。刘备曾三次

拜访他,请求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终于出来做了他的军师,并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带兵十万,向新野进军进攻刘备。面对曹操的进攻,诸葛亮建议诱敌深入,然后一举歼灭。但是诸葛亮又考虑到自己刚刚出山,担心关羽、张飞不服气,计划难以实现。刘备知道后,就赐给他帅印和尚方宝剑,并嘱咐其他人必须服从指挥,如有违抗,一律斩首。

于是,诸葛亮便命令关羽和张飞带兵埋伏在豫山中,让赵云打头阵,以假装战败诱敌追击。曹操看到刘备的军队乱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刘军杀来。赵云假装战败,引诱曹军追击。当曹军走到狭窄的山路时,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关羽和张飞的部队立即火烧曹军,十万曹军被全部击溃。

之后,有人作诗称赞诸葛亮:‚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原指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就打了胜仗,后来用以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ɡ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后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打草惊蛇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黄羊。一天,晋平公召见祁黄羊,问:‚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晋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见了面彼此连招呼都不打,你怎么会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地方当县令呢?‛祁黄羊笑了笑,说:‚您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而是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南阳县令,因此,我就把我认为最合适的解狐推荐给您。‛于是,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结果解狐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和欢迎。

后来,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个法官,你觉得谁可以胜任呢?‛祁黄羊很诚恳地说:‚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适不过了。‛晋平公十分惊讶地说:‚祁午是你的儿子啊,你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晋平公于是就派祁午当了法官。祁午办事十分公正,处理案件果断公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祁黄羊的行为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连孔子都称赞说:‚祁黄羊这样做很对,他推荐人,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不回避儿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真是大公无私呀!‛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办事公道、顾全大局、毫无私心。

大器晚成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yǎn)。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

倒行逆施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名叫伍奢,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伍尚,小儿子叫伍员。伍奢和费无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师。费无忌是个奸恶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楚平王听信谗言,把太子派到边境做官,让他远离自己。后来,费无忌又诬陷太子阴谋反叛。楚平王听了非常生气,又派人去杀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国去了。伍奢去为太子说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费无忌又无耻地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必须捉来杀了,否则会成为祸害的。‛于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员骗来。伍员识破了这场骗局,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逃往宋国,最后到了吴国。他为了借吴国的兵力替自己报仇,就帮助吴王阖闾(hélǘ)夺取了王位。

后来,伍员同吴王阖闾领兵进攻楚国,打进了楚国的国都。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员便把他的坟墓挖开,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尸体抽了三百下。伍员的好友申包胥写信责备他太过分了,伍员对送信的人说:‚你替我谢谢申包胥,并告诉他,我报仇心切,就像行人赶路一样,天快黑了,但离目的地还很远,所以只好不择手段,倒着走路,不能按常理办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语‚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东施效颦

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与王昭君、杨玉环、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西施原名施夷光,天生丽质。那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

《庄子》里面记载这样了一个故事。当西施还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时,有一次害心痛病而捂着心口,皱着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见到西施楚楚可怜的样子,都觉得西施更加美丽了,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村子里还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她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cù)额地走在村庄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别人的赞叹。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赶紧把门关上,不愿见她;即使见了她,也避得远远的。她只知道西施眉头皱看起来很好看,却不知道西施皱眉好看是因为她本身就美丽无比。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

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dú)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多多益善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一个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韩信。他先是参加了项羽领导的起义军,但项羽并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他通过数年的征战,指挥军队攻克了秦朝的国都并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汉朝皇帝后,担心手下的功臣们谋反,对韩信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于是设计将韩信抓了起来,但是并没有治罪,只是降了韩信的官职,又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韩信知道这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干,所以心里闷闷不乐,经常推说有病而不去上朝。

刘邦明白了韩信的心思,于是就常常找韩信聊天,讨论国事,并谈论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统率多少军队呢?‛韩信回答说:‚陛(bì)下最多能统率十万人的军队。‛刘邦接着问道:‚那你呢?‛

韩信从容地回答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尔!‛)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打仗越多越好,为什么以前还是被我逮住了呢?‛韩信说:‚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领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于率领和指挥将领,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刘邦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多多益善‛来比喻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咄咄怪事

晋朝的时候,有个人名叫殷浩,他从小就用心苦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因而学识十分渊博,善于表达,再加上又喜爱武艺,经常钻研兵法,所以还精通各种战争谋略。

由于他才能出众,就被当时的皇帝任命为建武大将军,统率着扬州、豫州、徐州、兖(yǎn)州和青州五个州的军队。他担任大将军期间,率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一次战斗中,殷浩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便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信安这个偏远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后,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内心里却是十分不满,而且充满了怨气。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要么在静坐发呆,要么就在漫无目的地乱走,还用手在半空中比画着写字。大家暗中细细观察后,才发现他原来一直在比画着‚咄咄怪事‛这四个字。原来殷浩被罢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所以,他只是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来表现内心的迷惑和愤懑(mèn)。

后来,人们引用‚咄咄怪事‛来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或者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咄咄,表示惊诧的声音。

恶贯满盈

商朝末年,国君商纣(zhòu)王暴虐(nüè)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jī)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后来姬昌被释放,他更加实施仁政,政治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纣王军队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出兵东征之前,曾向全军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宣言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滔天罪行,并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坏事做绝,就像穿在绳子上的钱币一样,已经穿满了整根绳子。对这样的人,上天命令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人们总结出‚恶贯满盈‛作为成语,指所犯罪恶如绳贯钱,已周遍满溢,比喻罪大恶极,末日已到。

反客为主

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biāo)。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马勒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分庭抗礼

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树林里休息。学生们读书,孔子弹琴。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渔夫静静地听孔子弹奏。孔子弹完了,渔夫招手叫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子路,问了孔子的情况,又说了几句寓意深刻的话,就转身走了。

子贡把渔夫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追上渔夫表示要虚心求教。于是,渔夫就和孔子畅谈起人生的道理来。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诲。‛渔夫没有答应他,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把车子拉了过来,子路请孔子上车。可是孔子仍然呆呆地望着渔夫远去的方向,直到水波平静下来,听不见桨声了,才登上车子。

子路问孔子:‚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不曾看见先生对人如此谦恭尊敬。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行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原文是:‘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但今天,那个渔夫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施礼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孔子便向他说明了如此谦卑的原因。

‚分庭伉礼‛是说宾主相见,分别站在庭中两边,相对行礼,平等相待。伉,对等。现在写作‚分庭抗礼‛,用来比喻平起平坐,或表示互相对立。

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赴汤蹈火

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有一天,刘表的属下韩嵩(sōnɡ)说:‚曹操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我们,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说:‚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们的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如果将军已作出归顺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劳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城后,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零陵太守。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韩嵩对自己的叛逆,准备等韩嵩回来后就杀了他。韩嵩一进门,刘表大骂:‚韩嵩逆贼,竟敢叛我!‛韩嵩说:‚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将军辜负我,不是我辜负将军!‛刘表哑口无言。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来形容即使面对滚烫的热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艰险。汤,热水。

负隅顽抗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ēn)对孟子说:‚老师,您听说齐国闹饥荒了吗?人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邑的粮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人名叫冯妇。他原来是个猎人,是个有名的打虎能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却不干这行了。他发誓说:‚今后死也不再和这些野兽打交道了。‛

有一天,他到野外去溜达,看见一群人正在追捕一只大老虎。老虎跑到一座山下,背靠大山的角落,在与人们搏斗,没有人敢接近它。

(原文是:‚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打虎的人看见冯妇来了,就十分热情地前去迎接他,希望他来帮忙。冯妇看到这样的情景,觉得不出手相助的话,众人会有生命的危险,于是就卷起衣袖参加到打虎的队伍中来。冯妇的勇猛丝毫不减当年,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之后,老虎终于被冯妇打死了。对冯妇帮助打老虎这件事情,很多人都称赞他是为民除害的大英雄,但也有人讥笑他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又重操旧业去打老虎。

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敌人依靠某种条件顽固抵抗,坚持不投降。

负,依靠;隅(yú),同‚嵎‛,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

感恩图报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xū)带领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再攻打我国,我一定重赏他!‛可惜一连三天都没人想出好办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年轻的渔夫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道:‚你需要多少士兵和马车?‛渔夫摇摇头说:‚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这根划船的桨。‛

说完,渔夫便跑到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伍子胥看到后,问渔夫:‚年轻人,你是谁啊?‛渔夫回答道:‚你没看到我手里的船桨吗?当年我父亲就是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说:‚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一位渔夫救了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就是他的儿子。你怎么在这里呢?‛渔夫说:‚还不是因为你们要来攻打我们。郑定公说谁能让你们退兵,他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救过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们了。‛伍子胥感叹一声,说:‚是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当上大将军的。好吧,这个恩情我一定会报答的。‛说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感恩图报‛比喻别人给自己的恩惠要感激,并要想办法报答。

各自为政

战国时候的史书《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的公子归生听了楚国的意见,准备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带兵抵抗,两军在大棘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准备打仗。

在大战来临之前,宋国的主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便杀羊犒(kào)劳众位将士。但是,他在犒劳将士的时候却忘了赏给他的车夫羊斟(zhēn)肉吃。羊斟因此怀恨在心,总想找个机会报复华元。

到了作战的时候,羊斟心里想:平时你不把我放在心上,今天我就让你看看我的厉害。他正想着,华元来找他驾车了。羊斟不声不响地把车准备好,叫华元上车。华元上了车,走到半路的时候,羊斟便对华元说:‚前些天犒劳将士,分羊肉的事由你做主;今天我驾车,那么往哪里走,则由我做主了。‛(原文是:‚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说着,便快马扬鞭,把华元的战车径直赶到郑军的阵地上去了,华元稀里糊涂地就成了郑军的俘虏。

后来人们把羊斟的话概括为‚各自为政‛,用来表示按照个人的主张办事,不顾及整体,也不与别人协作。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

恭敬不如从命

很久以前,有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虽然她贤惠勤劳,但是公公婆婆总是看她不顺眼,不满意她的所作所为。

有一年的冬天,婆婆突然要这个儿媳妇给她做笋汤喝。儿媳妇一边答应着一边就给婆婆做,一会儿工夫就给婆婆做好了,并送到了饭桌上。另一个儿媳对此感到十分奇怪,问她说:‚现在是寒冬腊月,哪来的嫩笋啊?‛这个媳妇说:‚我先答应着,以恭敬顺从来避免婆婆的责骂罢了。确实没有地方能找到嫩笋啊,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储藏好的笋。‛不久,婆婆听到了这番话,觉得自己以前对这个儿媳妇确实太不公正了,于是就改变态度,开始对她怜爱有加。从此婆媳关系越来越好,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根据这个事,当地的人编了个顺口溜:‚腊月煮笋羹,大人道便是;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后来,前两句被省略,后两句留下来,成了谚语,意思是说:对一个人表示恭敬,不如顺从他的意思;接受一个人的教训,不如顺从他的要求。

再后来,‚恭敬不如从命‛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与其态度谦恭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常用作表示接受对方款待或者馈(kuì)赠时的应酬(chóu)语。

苟延残喘

有一天,东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国去找个官做做,于是他收拾行装后便骑驴上路了。东郭先生骑着驴,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迷了路。他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心里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着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让我早点躲进您的书袋里,使我垂危的生命暂且延续下去吗?(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将来如果我有出头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东郭先生听了狼的这番话,心一软,就把狼藏进了书袋。

等追捕狼的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这时,狼突然目露凶光,狡猾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不过我现在饿极了,你心肠这么好,就让我把你吃了吧。‛说完就朝东郭先生扑了过去。正在这危急时刻,正好来了一个猎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苟延残喘‛作为成语,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活。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有一天,唐文宗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人们对朝廷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您派郭宁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对。‛文宗听后,皱了皱眉头,显出不太高兴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唐文宗对柳公权说:‚郭宁做官一向没有什么过失,今天以金吾大将的身份去做个主官,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柳公权说:‚按照郭文对国家的功劳,派做主官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听议论的人说,郭宁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样的官职的。‛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些话,赶紧解释说:‚郭宁的两个女儿进宫不是献给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的。‛柳公权说:‚瓜田李下的嫌疑,怎么能跟每个人都说得清呢?‛

柳公权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题为《君子行》的古乐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说,当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以此来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后来,人们常用‚瓜田李下‛来比喻容易使人产生嫌疑的地方。

好逸恶劳

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名叫郭玉。郭玉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把脉和针灸,他医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当他给那些贫贱的人治病时,治愈率很高。但是当他给那些王孙贵族们治病的时候,却常常发生治不好的情况。

有一次,汉和帝的一位贵人(嫔妃的称号)得了病,为了让郭玉给诊治,汉和帝就让这位贵人换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换了地方,让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皇帝的贵人,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之后,便按部就班地应用针灸疗法,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

汉和帝非常奇怪,就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

郭玉回答说:‚用针灸治病,位臵差一点儿也不行。当我给王公贵族们治病的时候,他们高高在上,我心里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个方面很为难:一是我不能随意进行诊治;二是怕他们自己不注意,耽误治疗;三是怕他们体质不好,不能用足够剂量的药;四是怕他们好逸恶劳。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我治疗过的,但是有时候就不容易痊愈。‛

汉和帝听了,认为郭玉说得很有道理。

后来,人们就用‚好逸恶劳‛来形容某人贪图安逸,厌恶劳动。逸,安逸;恶(wù),讨厌,憎恨。

后来居上

汲黯(àn)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担任主爵都尉——一个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施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样,越是后来的越放在上面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他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后来人们将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语‚后来居上‛,但是意义却发生了改变,用来形容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呆子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那位医生很感兴趣,便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呆子得意地说:‚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这不是可以让生梨有益于牙齿,而避免了它对脾脏的伤害吗?‛旁边有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等我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让枣子对脾脏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伤害牙齿。‛

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囫囵吞枣‛作为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

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

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现在,人们就用‚画饼充饥‛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挥汗如雨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能言善辩,非常机智。

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因为他是一个小矮个儿,所以楚国的门卫想戏弄他,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看到这种情况偏偏不进去,他说:‚我听说,人有人门,狗有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今天,我是到你们楚国来的,请问楚国是狗国吗?如果楚国不是狗国而是人国,我就应该从大门进去。‛楚国的门卫无话可说,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去。

晏子见到了楚王,楚王想戏弄他,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mèi)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zhǒnɡ)而在,何为无人?‛意思是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多条街道,人多得张开衣袖就会使大地变成一片凉阴,挥一下额头上的汗水就像天上下大雨一样,一到街上就肩靠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派你来当使者呢?‛晏子严肃地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者的原则是——按其好坏,各有所用。好的使者就派往好的国家,不好的使者就派往不好的国家。我是最不好的使者,就派到你们楚国来了。‛楚王听了哭笑不得,也不敢再戏弄晏子了。

后来,人们用‚挥汗如雨‛来形容天气太热,流汗很多;用‚比肩继踵‛表示人多,十分拥挤。踵,脚后跟。

既往不咎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不然,一旦话说出口,后悔就来不及了。‛

后来,人们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过去做错了的事不再加以责备。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

家喻户晓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晓,知道。

箭在弦上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在河北的军阀袁绍手下,有一位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陈琳。当时另一个军阀曹操的势力增长很快,对袁绍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袁绍就决定讨伐曹操。

有一天,袁绍把陈琳找来,让他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战斗檄(xí)文。于是,陈琳就按照袁绍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在这篇文章里,陈琳不但历数了曹操本人的各种罪状,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骂了一番。

曹操经常犯头痛病。这天,正犯病时,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来的这篇檄文。由于文章写得生动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兴奋,连头也不疼了。虽然曹操对陈琳在文章中痛骂自己和自己的祖辈也非常气愤,但是他还是非常欣赏陈琳的才华,并为陈琳服务于袁绍感到惋惜。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有一天,曹操问陈琳:‚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陈琳说:‚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陈琳当时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

后来,人们就用‚箭在弦上‛来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有时也与‚不得不发‛连用。

江郎才尽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重用,当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裕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读书,他也越来越脱离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而且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停靠在禅灵寺旁边的河里,夜里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缎,江淹便从怀里拿出自己剩下的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人们于是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江郎才尽‛。

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某人的才思减退或者本领用完的意思。江,江淹;郎,古代人对男子的美称;才,才思,才情;尽,空,完。

骄兵必败

汉朝时,军队经常在周边地区和匈奴国的军队发生战争。公元前68年,双方又发生了一次战争,汉军占领了车师国,匈奴于是派骑兵袭击车师国。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的皇帝汉宣帝赶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在群臣中有两种意见:将军赵充国主张攻打匈奴国,使他们不再骚扰车师国;而宰相魏相则不以为然,他对汉宣帝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边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难,怎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车师国再去攻打匈奴呢?况且我们国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官吏需要治理,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在增多。现在摆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顿朝政,治理官吏,这才是大事。‛接着,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后果:‚如果我们出兵的话,即使是打了胜仗,也会后患无穷。因为如果仗着国家强大、人民众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军队就是骄横的军队,而骄横的军队一定会灭亡的。(原文是:‘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我们汉朝的军队应该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军队,而不是骄横的军队啊!‛汉宣帝认为魏丞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没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后来,人们便用‚骄兵必败‛来比喻自负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会打败仗。骄,骄横;兵,军队。

骄奢淫逸

春秋时代,卫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完,另一个小儿子名叫州吁。卫庄公非常宠爱州吁,因此州吁非常任性,生活放荡,只知道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但是卫庄公却任由他的宝贝儿子乱来,并不管教。

卫庄公的大臣石碏(què)担心州吁这样下去,长大以后不仅不会有所作为,而且对卫国的生死存亡也会产生很严重的消极影响。于是石碏便劝卫庄公说:‚爱孩子,就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一定要让孩子走上正路。而骄横、奢侈、荒淫、安逸,就意味着要走上邪路了。(原文是:‘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可是卫庄公根本不听石碏的劝告,仍旧加倍地溺爱州吁。

卫庄公死后,太子完继承了王位,史称卫桓公。然而卫桓公没有当上几天国君,州吁就把哥哥卫桓公杀死而自立为国君。卫国的大臣和人民对杀害国君的残暴行为非常愤怒,都认为州吁是一个毫无仁义道德的坏蛋。于是,大臣石碏暗地里联合陈国的国君把州吁给杀掉了。

后来,人们引用‚骄奢淫逸‛作为成语,来形容放纵奢侈、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宰相孟尝君家中养了三千门客,其中一个名叫冯谖(xuān)。有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债。临走前,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你就买什么吧。‛冯谖到了薛邑后就和债民们说:‚孟尝君不要你们还债了。‛说完,冯谖当众把账单全部烧掉了,薛邑百姓为此非常感激孟尝君。冯谖回去,孟尝君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给我买什么东西了吗?‛冯谖说:‚我觉得你家什么都有,所以就自作主张给你把‘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之职,孟尝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薛邑的男女老幼都去迎接他,孟尝君这时才体会到冯谖为他买‚义‛的意义。可是冯谖却对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原文是‘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如今你才有一个洞,还不能放宽心啊。让我再替你开两个洞吧。‛接着,冯谖到了魏国,对魏王说:‚孟尝君这个人非常能干,凡是接待他的诸侯,都能富国强兵。‛魏王相信了,便把丞相的职务留给孟尝君。齐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用更隆重的礼节去请孟尝君再回去做宰相。冯谖这个时候才说:‚现在三个洞都修好了,你可以放心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了。‛

后来,人们用‚狡兔三窟‛来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避免灾祸。现在多用于贬义。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刘基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钱财,却不知道羞耻。这些人和我卖的柑橘一样,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没有。‛

刘基听了这番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他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句。

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井底之蛙

有一只长期在井底生活的青蛙,有一天,它抬头看天的时候恰巧碰见一个路过井边的海鳖朋友。于是这只青蛙便得意地夸耀说:‚朋友你好,我生活在这里快乐极了!出去时,我可以任意跳到井的栏杆上去;进来时,我就在洞里休息;我到水里时,水就挨着我的腋下,托着我的下巴;踩进泥泞里,泥就淹没了双脚。环视一下我周围的蝌蚪和螃蟹,都比不上我啊。况且我独占一个坑的水,这简直

好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海鳖想进去看看,可是井太小,它左脚还没进去,右脚就被卡住了,于是只好慢慢地退回来。它对井蛙说:‚我住的那个海啊,千里都不能形容它的大。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都发生水灾,但是海水却没有因此而增加;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都发生旱灾,而海水也没有因此而减少。我们那个海啊,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雨量的多少有所增减。这就是我们住在大海最大的快乐了。‛

这只青蛙听了海鳖的一番话后,十分惊讶,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有多么狭小,非常惭愧。

这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井底之蛙‛,用来比喻见识短浅又盲目自大的人;也指那些看问题很片面、知识粗浅、眼界狭小的人。

九牛一毛

汉武帝时期,大将李陵率领军队去阻击匈奴的入侵。刚开始的时候,士气十分旺盛,汉武帝听说以后心里很高兴,许多大臣也都纷纷称赞皇上英明、善于用人。过了一段时间,又传来了李陵战败投降的消息,汉武帝非常生气,原来那些说好话的大臣又连忙大骂李陵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吭,当汉武帝问他的意见时,他便说:‚李陵只有五千人的军队,被匈奴八万人的军队围困,而另一位将军李广利又不派兵援救,李陵他们打了十几天仗,杀死杀伤敌人一万多,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最后粮食没了,箭也射完了,受伤才被俘虏的。我相信李陵是忠于汉朝的,他不会真心投降于匈奴。‛由于李广利是皇帝的亲戚,所以司马迁的话让汉武帝非常生气,便把司马迁逮捕入狱,并下令对司马迁施以重刑。

司马迁受到的这种刑罚,让他既痛苦又愤怒,有时他恨不得一死了之。但是转念一想,他这样死去,毫无意义和价值。他在给好朋友任安的信中写道:‚像我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会惹人耻笑。‛于是,他决心勇敢地活下去。最终,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成语‚九牛一毛‛由‚九牛亡一毛‛省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数量极少,微不足道。

举足轻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òu)融。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将军。王莽失败以后,他归附了淮阴王刘玄,不但做了张掖(yè)都尉,还被刘玄的部属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着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刘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决定一方的成败。(原文是:‘举足左右,便分轻重。’)‛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很快被升为大司马。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举足左右,便分轻重‛简缩成‚举足轻重‛这一成语,用来

形容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键地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局面。

卷土重来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为了争皇帝的宝座,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争。最后刘邦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202年,垓(ɡāi)下一战大败项羽,项羽率领八百名骑兵深夜突围,向南方逃去。逃到乌江时项羽的部下只剩下二十八个人,而刘邦的追兵则有几千人之多。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过来,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但是也有一千里土地,几十万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称王,赶快渡江吧!‛项羽苦笑着说:‚天要让我灭亡,我渡过江去还有什么意思?况且当初和我一起渡江西进的八千多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活着。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是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说完,项羽就拔剑自杀了。

到了唐朝,有一个著名诗人杜牧,想起项羽的英勇和失败,非常感慨,便在乌江亭上写了《题乌江亭》这首诗:

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说,如果项羽当时不自杀身亡,而是渡过江去积聚力量再回来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后来,人们用‚卷土重来‛比喻遭受失败和挫折之后,又重新再来。卷土,扬起尘土。

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编纂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有收获。卷,书卷。

开门揖盗

东汉末年,江东地区是孙策的势力范围。吴郡太守许贡见孙策在江东的势力不断扩大,便写信给汉献帝,请求将孙策调走,以免后患。不料送信人被孙策的士兵抓获,孙策得知许贡有叛逆之心,一怒之下便绞死了许贡。

许贡有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有一天,这三个门客趁孙策在丹徒西山行猎的时候,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突然向孙策发动了攻击。孙策躲闪不及,脸上中了一箭,伤势很重。回府没几天,孙策便箭伤发作,医治无效而死。孙策临死前将代表权力的印绶留给了弟弟孙权,要他励精图治,把江东治理好。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一直沉浸在兄长去世的悲痛之中。孙权手下有一个谋士张昭,劝他说:‚现今奸邪作乱,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伤,而不去考虑天下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原文是:‘开门揖盗’),岂不自招祸患?希望主公以国事为重,这样才能不辜负您兄长的嘱托啊!‛

听了张昭的劝说,孙权止住悲伤,很快便振作起来。张昭请孙权换上衣服,扶他上马视察军队。东吴从此有了新主,人心逐渐稳定下来。过了几年,吴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成为一方霸主。

后来人们就用‚开门揖盗‛来表示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揖,拱手作礼。

克己奉公

东汉初年,颍阳有个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公元24年,皇帝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实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等他年老在安

排自己的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这样一名良臣,即使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十分怀念。

后来人们就把祭遵的这种高尚的精神概括为成语‚克己奉公‛,用来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空中楼阁

古时候,有一个既愚蠢又固执的富翁。有一天,他去拜访另外一个富翁。到了这个富翁的家里之后,他看见那楼房造得十分华丽美观,明亮宽敞,心中非常羡慕。他呆呆地望着楼房,暗暗地想:我的钱财一点儿也不比他少,为什么不可以建造一座这样高大美观的楼房呢?他回到家里以后,马上就把当地的工匠找来,问道:‚那座气派非凡的高楼是你建的吗?‛工匠回答说:‚是我建的。‛富翁很高兴,跟工匠说:‚你也照样给我建一座那样的高楼吧。‛木匠答应了这个富翁的要求。

没多久,工匠就动手建造高楼了。富翁看到工匠从地上建造房屋,感到奇怪,就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木匠答道:‚建三层楼房啊。‛富翁听了,直摇脑袋,着急地说:‚我不要下面两层,赶快给我建造最上面的第三层。‛木匠听了这傻话,真是哭笑不得,耐着性子给他解释:‚这是办不到的。如果不造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三层是建不起来的。‛富翁坚持他的意见:‚我不要下面两层,你们一定要给我建最上面的那层。‛当地的人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觉得这个富翁太愚蠢可笑了。

‚空中楼阁‛就是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原意是指悬在半空中的楼房亭阁。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口蜜腹剑

唐玄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的大臣兵部尚书李林甫却是一个心术不正、狡猾阴险的小人。他用卑鄙的手段讨好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杨贵妃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因此李林甫很得唐玄宗的宠信,官位一直升到了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成了大唐的宰相。

有一次,唐玄宗很赏识外官严挺之的才能,想重用他。李林甫心中嫉妒,就设法陷害严挺之。他故意怂恿严挺之装病回京,以便任用。等严挺之回来了,李林甫又上奏唐玄宗,说严挺之得了很严重的病,不能行动。因此,严挺之最终也没有得到重用,有苦说不出。

又有一次,李林甫想打击另一个与他争权的大官李适之,假意对他说:‚华山那地方储藏着大量的金矿,如果能开采出来,皇上一定很高兴。‛李适之听了李林甫的话,就立即禀告唐玄宗,并请求派自己去开采。唐玄宗征求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回答:‚华山是帝王之气集中的地方,如果在那里挖金子,恐怕对皇上不利。‛从那以后,唐玄宗就对李适之不太信任了。

李林甫这样阴险狠毒,一直为后人所唾弃。北宋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的为人说:‚口有蜜,腹有剑。‛

后来,人们就用‚口蜜腹剑‛作为成语,形容某些人话讲得甜蜜动听,但心里却极其阴险恶毒。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年轻时的郭象,不仅好学,而且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这使得他知识渊博,对于事情的分析也常常很独到。因此,郭象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了。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意思是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后来,人们根据王衍的话,引申出‚口若悬河‛作为成语,用来形容某人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脍炙人口

春秋时,有父子二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脍,细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啊,这世上没有哪一个人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肯定也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原文是:‘脍炙,所同也’);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旷日持久

战国时期,燕国有个名叫荣蚡(fén)的人。他骁(xiāo)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燕国国君封他为高阳君,命令他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于带兵打仗。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为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一定

取胜,如果打不过荣蚡,那就是白请他来了;即使田单确实有将才,那他也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为我国的利益而真心实意地抵抗燕军。‛

赵奢又分析说:‚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不战不降,荒废时间。旷日持久,几年之后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将会被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赵王和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旧割让了三座城池请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结果,赵国被卷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消耗了很大的国力。

后来,人们就用‚旷日持久‛来形容荒废时间,拖延很久。旷,荒废,耽误;持,持续,拖延。

狼子野心

春秋时,若敖氏的后代子文做了楚国令尹。当时,楚国不设相国,令尹是最高的长官。他为人公正,执法严明,楚国的属官和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叫子良,在楚国做司马,生了个儿子叫越椒。越椒满月那天,司马府宴请宾客,府中一片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必须把这个孩子杀掉。子良听到哥哥这样说吓了一跳,问道:‚为什么呢?‛子文说:‚你看这个孩子,样子像一只狗熊,声音又像豺狼,如果不杀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我们若敖氏的祸害。谚语说:‘狼子野心。’这明明是一只狼嘛,哪能把它养起来呢?‛子良更加不高兴了,他生气地说:‚孩子是我的,我决不能杀死他!‛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他临死的时候,把族人和亲信叫到跟前,告诫他们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将来越椒一旦掌权,你们就赶快逃命,免得遭难。‛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后来,越椒设计害死了斗般,接任了令尹一职,并且带领若敖族人举行叛乱,被楚王打败,整个若敖氏全族的人也被剿灭了。

成语‚狼子野心‛本来是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残的本性。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怀有野心。

老生常谈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lù)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名气。日子一久,他的名声传到吏部尚书何晏(yàn)、侍中尚书邓飓(jù)耳里。

有一天,这两个大官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于你的人很少,惧怕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在一旁听了,连连摇头说:‚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管辂听了哈哈一笑,说:‚虽说是老生常谈,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后来,曹爽在与司马懿的斗争中惨遭失败,作为曹爽心腹的何晏和邓飓都被

司马懿杀害了。

成语‚老生常谈‛本来是指老书生常讲的话,后来多用来比喻人们早就听惯的、没有新鲜内容的话。

力不从心

东汉时期,北部的匈奴不断骚扰汉朝边境,并凭借军事力量统治西域的弱小国家。公元73年,汉明帝刘庄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抵御匈奴的侵犯,就派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前后生活了三十年。他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为祖国北部边境的安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朝廷将他封为定远侯。

班超年近七十岁的时候,感到身体渐渐衰弱,又非常思念家乡,便上书汉和帝刘肇(zhào),请求把自己调回玉门关以内,以免老死西域。

班超的妹妹班昭也递给汉和帝一份奏折,说:‚班超现在衰老多病,满头白发,两只手也不听使唤了,耳朵聋了,眼睛花了,走路必须要拄拐杖才行。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班超的力量已经不能使他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了。(原文是:‘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这不仅损害了国家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功绩,而且忠臣也无法尽力效忠,这多么让人痛心啊!‛

汉和帝看到这份奏折后深受感动,于是就把班超从西域召了回来,让他安度晚年。班超回到洛阳后,由于旧病复发,不久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一岁。

后来,人们就用‚力不从心‛作为成语,形容心里想达到某个目标,但是力量不够。

厉兵秣马

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ɡòu)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原文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后来人们引用‚厉兵秣马‛表示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准备作战,也常常用来比喻积极进行准备工作。厉,磨刀;秣,喂牲口。

励精图治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

满足。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变而来,表示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两败俱伤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芒刺在背

汉武帝手下有个大将,名叫霍光,他是西汉中期有名的重臣。汉武帝死后,霍光遵照遗嘱,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执政,掌握着西汉的军政大权。霍光虽然对汉皇室忠心耿耿,处理政事也很勤恳,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却一点儿都容不下。

汉昭帝执政的时候,燕王刘旦造反,霍光带兵把他诛杀了。在这次平乱中,被牵连的人有很多,因此朝里许多人都很害怕霍光。汉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后来因为刘贺荒淫无道,胡作非为,就把他废了,并且将给刘贺出主意的二百多人全部杀害了,接着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号称宣帝。汉宣帝知道霍光势力庞大,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他,因此心里非常惧怕。

举行即位仪式的那一天,在汉宣帝乘车前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拜祭的路上,霍光牵着马,跟在他身边护驾。因为霍光的神情十分威严,汉宣帝感到非常恐惧和

不安,就好像是芒刺扎在脊背上一样难以忍受。后来,只好由另一位大将军代替霍光,才勉强行完了大礼。

后来,人们用‚芒刺在背‛比喻人们内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来形容人有什么心事坐立不安的样子。芒刺,指植物茎叶、果壳上的小刺。

莫须有

宋代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幼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宋朝有名的大将。宋高宗时期,金兀术(zhú)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击,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直捣黄龙府,与大家喝个痛快!‛

金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相当不利,就秘密写信给宋朝的奸臣秦桧(huì),要他设法害死岳飞。于是,秦桧就利用宰相的职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回朝。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收复失地的计划,回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秦桧为了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然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阴谋造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关进了监狱。

这时,大将韩世忠心里很不平,跑去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父子造反,有什么证据吗?‛秦桧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只好无耻地回答:‚这件事莫须有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恐怕有、也许有的意思。韩世忠指着他的鼻子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呢!‛

在秦桧的诬陷之下,岳飞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杀害,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

后来人们用‚莫须有‛作为成语,指无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来陷害他人。

墨守成规

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城。他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得到胜利的。‛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

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互相攻杀兼并,都想争当诸侯的霸主。有一次,魏国国君准备去进攻赵国的国都邯郸,魏王的大臣季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停止旅行,匆匆赶了回去。他来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皱痕,也来不及擦掉头上的灰尘,就去劝说魏王。他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遇到一个人,他驾着车子驶向北方,说他要到楚国去。我听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到楚国为什么要朝着北方走呢?’他说:‘我的马跑得很快。’我说:‘你的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多。’我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他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很高明。’唉,您看,方向错了,马跑得越快,路费越多,那样走下去,离楚国不是也越来越远了吗?‛

季梁讲完这个故事后,对楚王说:‚现在大王要想成为一方霸主,一举一动都应该让人信服。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郸,借以扩充土地,树立威望,那就离您想做诸侯领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这就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国人却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那是多么荒唐的事啊!‛魏王听了这番话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后来,人们用‚南辕北辙‛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实际行动相反。辕,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难兄难弟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因此,陈寔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

陈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陈季方。兄弟二人受到父亲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尚。

陈元方的儿子叫陈长文,陈季方的儿子叫陈孝先。有一天,长文和孝先在一起谈论父辈的人品修养谁高谁低,他们都极自豪地夸耀各自父亲的功德品行,觉得自己的父亲的品德是最好的,因此争论得不可开交。

这两个孩子争论不出结果,便一起去找爷爷陈寔评理。陈寔听了两个孙子的争论,哈哈大笑。他觉得他的两个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都是品学兼优的贤人,于是就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实在是好啊,好到很难让他弟弟去效法学习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难让他哥哥去效法学习他。

后来,这句感叹的话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的成语,意思是说兄弟俩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但是这个意思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把‚难于‛之‚难‛解作了‚落难‛之‚难‛了,于是‚难兄难弟‛便用来指共同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呕心沥血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据说,李贺做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把李母的‚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的‚沥血以书辞‛这两句关于李贺的话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呕心沥血‛这一成语,比喻用尽心思,多用来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多多用心。呕,吐;沥,一滴一滴。

盘根错节

东汉时期平武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虞诩(yúxǔ),他十二岁就精通《尚书》,朝廷认为他是一个奇男子,就想让他做官。虞诩因为有九十岁的祖母在家无人照顾,所以就没有去。祖母去世后,虞诩才到太尉李修那里出任郎中一职。

有一年,羌人和匈奴人几乎同时从西方和北方入侵东汉王朝。东汉大将军邓骘(zhì)在讨论如何对付入侵者的时候,提出放弃西面,集中力量专对北方的作战方针。对此,大多数大臣表示同意,而职位较低的虞诩则反对,并且把自己的意见告诉给李修。李修认为虞诩的意见可行,便按照他的主张做,保住了凉州。自以为是的邓骘看到有人竟敢公然反对他,很是恼火,准备找机会报复虞诩。

不久,有个地方发生了战乱,人民造反,杀害地方官吏,事情越闹越大。邓骘就故意派虞诩去那里做官。虞诩的朋友看出了邓骘的用心,很为他担忧,并告诉他:‚到那里做官,凶多吉少啊。‛虞诩笑了笑说:‚一个人的志向不应该随便改变,做事情就不应该惧怕困难。去那里任职也是我的职责。不遇到树根盘屈、枝节交错的树木,又怎么能辨别出斧头的锋利呢?(原文是:‘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他到任之后很快就平息了**,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嘉奖。

后来,‚盘根错节‛就成为一句成语,比喻事情复杂,头绪很多,难以办理,不容易解决。

抛砖引玉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ɡǔ)。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到苏州来玩,便很想乘机得到赵嘏的诗句。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为内乱出逃,为了争取秦国支持他回国做国君,他答应秦国事成之后,一定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可是,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当上晋国国君成为晋惠公之后,却没有履行这个诺言。

不久,晋国遭受自然灾害,晋惠公和秦国商量买粮,秦国很慷慨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向晋国求援,晋惠公却不想答应秦国。大夫庆郑认为晋惠公不应该这样。他说:‚这样不仁不义,把道德全部丢掉了,一旦需要,谁还愿意救济我们,支援我们?我们还怎么保卫国家呢?‛另一个大臣却说:‚晋国不履行割五城给秦国的这个诺言,是根本问题,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而只答应卖粮食,就好比只有毛而没有皮。既然没有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是:‘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我们过去已经在割地的问题上违约了,秦国对我们早就产生了怨恨,现在即使答应卖粮,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晋惠公听了以后,就拒绝了秦国买粮的要求。庆郑叹了口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果然,第二年,秦晋之间发生战争,晋惠公在战场上做了秦国的俘虏。

后来,‚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成了成语,一般写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了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什么用处。焉,哪里;附,依附。

疲于奔命

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信中写道:‚你们这两个坏蛋,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为了实现诺言,巫臣带了一些战车和军士来到落后的吴国,帮助吴军训练驾车射箭。在巫臣的训练下,吴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军不断出兵,逐个攻击楚国东边的属国,把它们并入吴国版图。这样,告急的文书经常传到楚国都城。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总是派子重、子反率军前往救援。他俩刚结束一场战事归来,还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处战事。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大军往返奔波,竟达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尽。巫臣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后来‚罢于奔命‛成了成语,现为‚疲于奔命‛。罢(pí),通‚疲‛,疲惫、劳累;奔命,奉命奔走。现在多用来形容忙于奔走而筋疲力尽;也形容事务繁杂,应付不过来。

扑朔迷离

北魏时,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一个女儿,名叫木兰,她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十分高强。

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兰的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又

小,于是木兰就想装扮成男子,替父从军。她穿上父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花父很感动,但是并不放心。于是,木兰要求与父亲比武,如果胜了就让她去从军。花弧向来不服老,就答应了。父女俩就在花园里比剑,你来我往。花弧毕竟年老体衰,终于支持不住,败下阵来,只好同意木兰代替他去从军。

木兰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大功。出征十二年,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是女子。敌人终于投降了,木兰凯旋,换上女装。战友们惊叹道:‚我们同行十几年,都不知道你是个女子!‛

木兰捉来一对雌雄兔子,然后笑着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说我女扮男装,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难以分辨出雌雄一样,根本看不出来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后来,人们就用‚扑朔迷离‛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模糊复杂,真相难辨。扑朔,扑腾、乱动;迷离,眼半闭。

歧路亡羊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道:‚找到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杨子问:‚为什么找不到呢?‛他们说:‚岔路中间又有很多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很有感触,脸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长时间,整天都没有笑容。人们觉得特别奇怪,便对杨子说:‚羊又值不了多少钱,更何况丢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杨子没有回答。

有一个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边听了说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不能专心致志,可能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杨子闷闷不乐的原因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歧路亡羊‛这一成语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变而来,比喻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丢失。

旗鼓相当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刘秀起兵反对,实力不断壮大,后来当上皇帝,建立东汉王朝。

光武帝刘秀虽然建立了东汉政权,但是边远地带却还没有完全统一。公孙述占据了四川一带,并且自己当起了皇帝。隗嚣(wěiáo)在甘肃一带自称西州大将军。而隗嚣和公孙述也有矛盾,双方不断发生斗争。于是,刘秀为了孤立公孙述,就想拉拢隗嚣。

有一次,刘秀听说隗嚣打退了公孙述的进攻,便立刻写信给隗嚣,表示愿意同他友好,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公孙述。信中说:‚我现在忙着在东方打仗,目前实在是没有力量攻打成都和公孙述一比高下,而且,我西方的兵力也很薄弱。如果公孙述侵犯汉中,甚至骚扰长安的话,我希望能得到你军队的帮助。这样,在西方战场上,我就可以和公孙述旗鼓相当了。‛后来,隗嚣就归顺了刘秀,成为光武帝的将领。

后来,人们用‚旗鼓相当‛来比喻双方的实力非常接近,难以分出谁高谁低。旗鼓,都是古代军队行军打仗用来传达指挥官命令的工具。

旗鼓相当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候,地方官吏经常要向皇帝进贡礼物。云南地方上有个行政长官要送件礼物给皇帝,他心想:皇帝不缺金银珠宝,要送也得送个稀罕的。最后,他决定进贡一只天鹅。

他派一个名叫缅伯高的人,用竹篓背上一只天鹅,前往京城长安。缅伯高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走了好多天,来到了沔阳湖(在今湖北省境内)边。在这许多天里,天鹅没下过水,浑身都脏兮兮的。缅伯高放下竹篓,抱出天鹅要给它洗洗澡。不料,天鹅一纵,挣脱了他的怀抱,扑棱一声,振翅要飞。缅伯高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抓了一把,只抓下了一根羽毛,眼睁睁地看着天鹅飞走了。缅伯高又着急又害怕,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后来,他急中生智,怀揣着那根羽毛,赶往都城长安。

多日后,缅伯高终于来到了长安,随着各地前来进贡的使臣去见皇帝。轮到缅伯高时,他手捧羽毛走上前去,为皇帝唱了一首歌:‚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皇帝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听到这里,皇帝连声说:‚缅伯高千里送鹅毛,难能可贵!难能可贵!‛缅伯高的才华和机智博得了皇帝的欢心,皇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奖赏给他很多东西。

后来,人们就用‚千里送鹅毛‛这个成语,比喻礼物虽然很小,但是情意却很深重。有时与‚礼轻情意重‛连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孔子年轻时曾经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

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后人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的。

前车之鉴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受到皇帝的赞赏。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

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后来,人们把贾谊所引用的谚语‚前车覆,后车戒‛概括为‚前车之鉴‛,用来表示要以前面翻车的事故作为警戒,吸取教训,不要再重复这样的做法。现在,多用来比喻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以防自己再走上失败的道路。鉴,镜子。

巧取豪夺

宋朝著名的书画家米芾(fú),生活放荡不羁,装疯卖傻,人称‚米癫‛。他的书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说,米芾喜欢收藏古代名贵字画,收藏的办法却常常采取欺骗手段。他只要打听到谁家有古代字画,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和原作一模一样,然后把摹本‚归还‛给人家,而自己留下真迹。有时把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借来,经过精心临摹之后,故意把真迹和摹本混在一起,让别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十分逼真,别人常把摹本当真迹收下来。

米芾除了骗取别人的书画珍品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占有。有一次,米芾乘船时遇见了书画收藏者蔡攸(yōu)。蔡攸把自己收藏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给他看。他一看就不肯放手了,一定要用一幅画同蔡攸交换。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最后竟以投河自尽相威胁。蔡攸无奈,只得同意交换。

对于米芾采取的这种骗取占有别人字画的不正当手段,当时的人就斥之为‚巧偷豪夺‛。苏轼在《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中也说:‚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晋朝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

‚巧取豪夺‛这一成语就是从‚巧偷豪夺‛演变来的。人们常用它来表示以巧妙的手段去骗取,用蛮横的手段去夺取。

青云直上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

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通报了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并遭毒打。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须贾便让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人好好看守。范雎醒来之后,发现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并躲到好朋友郑安平家,改名张禄,准备找机会逃往国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国,范雎便趁机偷偷跟随秦使到了秦国。在秦国,化名张禄的范雎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没多久就被任命为相国,地位十分显赫。

公元前226年,秦国企图攻打韩、魏两国。魏国忙派须贾去秦国求和。须贾到了秦国,首先去拜访秦国的丞相张禄,希望张禄能够说服秦王。当他来到丞相府,看见丞相张禄竟然就是当年差点被他害死的范雎时,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思是说,没想到您还活着,并且臵身于青云之上,已经有了如此高的地位。

成语‚青云直上‛由‚自致于青云之上‛演变而来,比喻人的地位直线上升。青云,青天。

请君入瓮

唐朝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有两个酷吏,一个是尚书右丞周兴,另一个是御史中丞来俊臣。这两个人经常伪造罪名强加在他们

憎恶的人身上,并且采用各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来迫使这些人认罪。

后来,周兴密谋反叛,被人告发,武则天派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来俊臣深知周兴是个老奸巨猾、很难对付的办案老手,要他认罪,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来俊臣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

来俊臣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最近我审理案件,有些罪犯特别狡猾,各种刑具都用过了,可他们就是不肯认罪。老兄你说,我如何对付他们才好呢?‛残暴狠毒的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用一个大瓮,四面都烧起旺火,然后命令犯人钻到瓮中,这样没有人敢不招认。‛来俊臣马上叫人按照他的说法布臵好,对周兴说:‚宫里有命令,让我审问你,那么,就请君入瓮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的一声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后来,人们把‚请君入瓮‛作为成语,用来表示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瓮,口小腹大的大坛子。

罄竹难书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多次劳师远征高丽,大兴土木,破坏农业生产,人民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越国公杨玄感趁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战败被杀。

杨玄感手下的部将李密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在分析形势之后,就投奔了瓦岗起义军,游说起义军首领翟让联合全国各地起义军共同反抗隋炀帝。后来李密在起义军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全军领导权,被称为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xí)文,号召全国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共同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罄(qìng)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意思是说,把终南山所有的竹子砍来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用尽东海的滔滔大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过了几年,隋炀帝被部下宇文化及所逼,上吊自杀,隋朝灭亡。隋朝大将李

渊建立了唐朝,李密也归顺了唐朝。

成语‚罄竹难书‛由‚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某些人罪大恶极,所犯的罪行多得写不完。罄,空、尽,在这里是用尽的意思;竹,指用竹片制作的竹简,用于书写文字;书,写。

取而代之

项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义军的领袖。他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少年时候,既不愿意好好读书,也不愿意练习剑术。他的叔父项梁对此很不满,经常责备他。项羽却说:‚读书认字多了有什么用呢?只需要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术也只能抵挡很少的几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战胜万人的本领。‛项梁见他很有抱负,就教他学习兵法。后来,项梁杀了人,被官府追捕,便带着项羽一起逃到吴中这个地方。

有一年,秦始皇巡游全国,途中路过吴中时,项梁、项羽一起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把那个皇帝的位子夺过来代替他做皇帝!项梁听到后又惊喜又害怕,于是就责备项羽道:‚不要胡说八道,这可是要灭门的!‛他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心里却十分赏识项羽,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了不起的作为。

后来,项羽带兵参加反秦起义,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但是,后来他在与以刘邦为首的起义军进行的战争中,由于战略战术的错误,最后吃了败仗,逃到乌江边上,自杀身亡。

后来,人们就用‚取而代之‛这一成语,来表示一方取代另一方的意思。

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

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名猛将。当年他与袁绍作战时,于万军之中亲手杀死了袁绍的得力干将颜良、文丑。后来,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关羽水淹曹魏七军,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迁离许昌,以避开关羽的锐气。可是,如此智勇双全的将领,却没有领悟到东吴吕蒙、陆逊的欺诈,竟然中了孙权的计谋,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死在了孙权的手中。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王思政。当年他镇守玉壁,被东魏的高欢所包围。高欢的军队,营垒连绵四十多里,最终还是被王思政所打败。后来王思政迁至荆州,高欢又率大军前来进攻,双方对峙五十多天,最后又被王思政所击败。可是,后来他不听别人的建议,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虏。

此外,洪迈还列举了北齐的慕容绍宗和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作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成语‚如出一辙‛表示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辙,车轮碾轧的痕迹。

如鸟兽散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

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安定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歼灭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又召集骑兵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边战边向南撤退,斩杀匈奴三千多人,向南撤退,途中来到一大片沼泽中。匈奴从上风放火,李陵也命令士兵从里边放火烧出一溜空地,以阻止再烧过来的火继续向南漫延。

正在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退的时候,李陵的一个部下投降了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用尽等情况告诉了匈奴,于是匈奴加紧了对汉军的进攻。李陵率军退入一个山谷,匈奴紧追不舍,并切断了汉军的后路。一场激战,汉军伤亡惨重。夜里,李陵见自己没有了突围的希望,就召集起将士,沉重地说:‚看样子明天就会被匈奴打败,我们如鸟兽散吧,这样或许还能有逃脱回朝报告皇上的希望。‛随后,李陵在夜里突围时被匈奴追击,最后被擒,投降了匈奴。

成语‚如鸟兽散‛是说像一群飞鸟走兽一样逃散,形容溃败逃散,现多用来比喻集团或组织解散后,其成员各奔东西。

孺子可教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谋士。他年轻的时候,曾计划刺杀秦始皇,刺杀计划失败以后,便隐居到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张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面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后,老人又对张良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下又把鞋子给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意思是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诲)!五天后一大早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桥头,却看到老人已经在桥上了。老人责备道:‚和长者见面,怎么能迟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还是责备张良来迟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桥上等,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可高兴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他,让他认真学习。

张良得到兵书后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终于成了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

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诲。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边塞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的马突然丢了一匹。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可是过了没几天,丢失的那匹马不仅自动回了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却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扬扬得意。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塞翁失马‛,比喻虽然受到了暂时的损失,后来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

三令五申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随后孙武搬出杀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后不但没有执行,反而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于是,他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将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

吴王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将两个队长斩首了。宫女们严肃起来,所有动作都能按照号令认真去做了。

后来,人们用‚三令五申‛来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申,申明。

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

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己走后,原来反对他的人会制造流言蜚语。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报告大王,说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会相信吗?‛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庞葱接着问:‚如果有第二个人来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如果有两个人这么说,我就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那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来向您报告,说街上有一只老虎,您信还是不信呢?‛魏王答道:‚大家都这么说,我当然相信了。‛

这时,庞葱说:‚大街上没有跑来老虎,可是因为有三个人说有,您就真的相信有老虎。我走后,议论我的人一定不少,还希望大王您能明察。‛魏王说:‚我都知道了,你放心去吧。‛庞葱告别了魏王陪太子到赵国以后,果然有一些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魏王本来不相信,可是说的人越来越多,魏王就开始怀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了‚三人成虎‛的成语,比喻谣言一再被重复,就有可能掩盖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为真。

身无长物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将军、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当俭朴。

有一次,王恭跟随父亲到了会稽(kuàijī,今浙江绍兴),因为那里盛产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带了一领精美的竹席。

回到建康后,一个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王忱见他坐的那领竹席既舒适又美观,心里非常喜欢,便对王恭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带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给我一领呢?‛王忱笑笑,便答应了他。

王忱走了以后,王恭便让人把竹席给王忱送了过去。因为仅有的一张竹席已经送给了王忱,所以王恭读书、吃饭只好坐在草垫子上。

王忱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十分吃惊,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有好几领这样的席子呢,所以才开口向你要的,没想到你只有一领。‛王恭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怎么了解我。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文是:‚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后来,人们引申出‚身无长(zhàng)物‛这个成语,表示没有多余的东西。现在常用来比喻生活穷困,一无所有;有时也比喻为官清廉。长物,多余的东西。

生吞活剥

唐高宗时期,有一个地方的县尉张怀庆,附庸风雅,喜欢诗文创作,但他文笔不是很好,为了出名,就经常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地抄袭过来,冒充自己的作品。

当时,有个诗人名叫李义府,他写了这样一首五言诗:‚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看见以后,就马上把它拿来,在每句前面加上两个字,改成了一首根本不通的七言诗:‚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鉴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

那时,朝中有两个官居高位的大诗人,一个是张昌龄,一个是郭正一。他们两人的作品常常遭到张怀庆的剽窃篡改。因为张怀庆有不懂装懂、剽窃抄袭、随便改动别人作品来冒充自己创作的恶劣习惯,并且常常剽窃张昌龄和郭正一的作品,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给他编了两句顺口溜:‚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

成语‚生吞活剥‛就是由‚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简化演变来的。人们常用它来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模仿别人的言论和文章,也指原样照搬别人的工作经验。

拭目以待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孙权和刘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来了檄文,对东吴以武力相威胁。孙权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且邀请诸葛亮一同参加。孙权的谋士张昭主张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张昭说:‚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管仲作为齐桓公的相

国,治国有方,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如今失地无数,连安身的处所也将没有了。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现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隐士,对你帮助刘备复兴汉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

诸葛亮听了,笑笑说:‚大鹏一飞冲天,哪里是燕雀之类的小鸟所能了解的。军事上的事,就如同给一个人治病一样,开始时只能用稀粥调养,用温和的药治疗;等到他身体好些的时候,才能用肉食进补,同时下猛药治疗。目前刘备虽然还不够强大,却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惊胆战。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人们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物会出现。拭,擦;待,等待。

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奴隶社会中,等级制度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十分森严。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组成的乐舞队进行演奏和舞蹈;诸侯则用六佾,共三十六人;卿大夫用四佾,共十六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四人。如果谁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是违反了周礼,应该受到惩罚。

当时,鲁国有一个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为卿,权重势大,操纵着国家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为卿大夫,他本来只能用十六人的乐舞队,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认为季平子破坏了周礼。

有一次,孔子谈论季平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孔子愤怒地说:‚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孰,什么。

树倒猢狲散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唯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斯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斯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便不肯与他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斯,无奈厉德斯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今广东新兴)。曹咏在离开京城前往新州的时候,突然收到了厉德斯托人捎来的一封信。原来,厉德斯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húsūn)散(sàn)》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猢狲,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曹咏看

了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很快,‚树倒猢狲散‛这句话便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传开了。

这个成语原来的意思是,树倒了,依附此树生活的猢狲也就四散而去了。后来,人们就用‚树倒猢狲散‛比喻一旦为首的头儿垮了台,追随他的人也只能一哄而散了。猢狲,猴子。

水滴石穿

在宋朝的时候,崇阳县有一个县令,名叫张乖崖。当时,崇阳县里经常发生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便下定决心要予以整治。

有一天,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钱库的库吏从钱库里往外走时,顺手拿了钱库里的一文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张乖崖将他喝住,上前盘问。库吏不敢隐瞒,如实承认了。于是张乖崖下令把他捉进县衙,命手下衙役对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库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钱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为这么一文钱你就打我,你还能打死我不成?‛

张乖崖听了这话,气愤至极,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看上去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钱;绳子虽然很钝,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从上往下滴虽然没有多大力量,但时间长了,也可以把很坚硬的石头滴穿。写罢,他下令把这名库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有时也写作‚滴水穿石‛,有时又直接引用原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合起来使用。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然不大,但天长日久积累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现在人们多从积极方面加以使用,表示虽然力量暂时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于

书香门第,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任职期间,他曾参与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来屡经迁徙(xǐ),又被外放为苏州刺史。

到了晚年,刘禹锡回到了京城长安。当时长安城中还有一个诗人,名叫李绅。李绅做过司空,十分富有,喜欢讲排场。他对刘禹锡的诗名仰慕已久,当刘禹锡回京时,就把刘禹锡请到家里来,摆了丰盛的酒席招待他。酒过三巡,李绅又叫来歌女演唱助兴,并让她们为刘禹锡殷勤敬酒。面对如此奢华的场面,刘禹锡想起自己命运的坎坷,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七绝: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诗中第一句描写歌女的装束,第二句写歌女唱的曲子,第三句说司空李绅已经见惯了这种场面,第四句抒发自己的凄凉感受。

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缩略而成的,原意是指司空李绅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不觉得奇怪了。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事情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死灰复燃

西汉时期,朝中有个大臣名叫韩安国,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卒经常侮辱他,韩安国对他说:‚你以为熄灭的炭火就再也不能燃烧起来了吗?‛(原文是:‚死灰独不复燃乎?‛)他想警告对方不要做得太过分,不要以为自己现在坐牢,以后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田甲听后,冷笑一声,不以为然地说:‚如果能再燃烧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它。‛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韩安国便被释放出狱,并被任命做了高官。侮辱过他的田甲得知这个消息后,怕受到报复,就赶紧逃跑了。韩安国扬言说:‚如果田甲不马上回来,我就杀了他全家。‛田甲没别的办法,只好跑回来,光着身子去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见他这副德行,笑着讽刺道:‚你不是说熄灭的炭火再燃烧起来后你要撒泡尿浇灭它吗?‛田甲吓得浑身发抖,连忙磕头求饶。最后,韩安还是原谅了他。

成语‚死灰复燃‛由‚死灰独不复燃乎‛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失败了以后又重新振作起来;现在,多比喻已经失败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死灰,烧完火后剩余的灰烬。

谈笑自若

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东吴名将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为犄(jī)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甘宁的士兵。城中的将士们都恐惧起来,唯独主帅甘宁跟平时一样镇定,谈话笑容非常自然。(原文是:‚城中士众皆惧,唯宁谈笑自若。‛)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夷陵,使得曹军一直无法攻破。

后来人们就用‚谈笑自若‛来表示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自若,跟平时一样。

螳臂当车

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hé),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太子蒯瞆(kuǎiɡuì)的老师。颜阖听说蒯瞆仗着父亲是一国之君,整天作威作福,蛮不讲理。颜阖感到教育这样一个学生十分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颜阖到卫国后,他先去拜访卫国的大夫蘧(qú)伯玉,请教如何才能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说:‚颜阖先生,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您想教好太子确实很难办到啊。‛他进一步分析说:‚我举一个例子说吧!螳螂自不量力,自己跑到马路上来,举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它自己确实认为这种举动是勇敢的,但是确实没有意义啊。颜阖先生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小心慎重!有些事情不是您一个人能解决的,您还是好自为之吧!‛

后来,人们就用‚螳臂当车‛作为成语,来比喻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就轻率地去做办不到的事,结果必然会招致失败。螳,螳螂;当,抵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时期,有位有名的将领,名叫李广。他前后跟匈奴进行过七十多次战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儿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总是把那些赏赐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è)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为他悲伤叹息。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李广立传时,借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颂李广为人至诚、不尚虚名的美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子和李子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都踩出了一条条小路来。

后来,人们就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品德高尚或有实绩的人,不待自我吹嘘,自然能感动他人。蹊,小路。

外强中干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曾经在外过了一段流亡生活。在秦国时,他曾经答应过秦穆公,如果将来能够回国当上国君,一定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

后来,夷吾真的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可是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向秦国施以援助。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便出兵攻打晋国。晋惠公带领军队前往迎战,不料却吃了三次败仗。当秦军深入晋国时,晋惠公叫人给他的战车套上郑国出产的名马前去打仗。

大夫庆郑劝阻说:‚自古以来,打仗必须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主人使唤。现在,您乘外国的马去迎战敌人,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的马一旦遇到意外,就会因为惊惧而使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狂躁不安,从而变得不听使唤。从外表上看虽然很强壮,可实际上已经十分衰弱了。(原文是:‘外强中干。’)要进不能进,要退不能退,那个时候再后悔,可就晚了啊。‛

可是晋惠公根本听不进去,仍然一意孤行。战斗开始后不久,晋惠公的车马便开始四处乱跑,结果陷入泥泞之中,进退不得。晋惠公就这样被秦军毫不费力地俘虏了。

后来,人们引用‚外强中干‛来表示外表好像很强大,内部却很空虚和脆弱,多用于贬义。干,枯竭。

亡羊补牢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臣名叫庄辛。他见朝中有几个大臣整天围在楚襄王身边,与楚襄王一起纵情淫乐,就对楚襄王说:‚您那些心爱的臣子,奢侈浪费,如果不果断地处臵他们,必然要遭殃!‛襄王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是老糊涂了吧,要不然就是存心造谣。‛庄辛说:‚如果大王您继续宠信这些奸臣,那么楚国很快就要灭亡了!‛

由于楚襄王不听劝告,庄辛便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了。后来楚国果然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由于楚国内部空虚,很快就失去了一大片国土。楚王被迫逃到城阳(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时他才想起庄辛的话,连忙派人去把庄辛请来。庄辛回到楚国之后,襄王内疚地对他说:‚现在事情已经弄成这个样子,你看怎么办才好呢?‛庄辛回答说:‚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原文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我听说从前商汤王、周武王只有方圆百里的国土,但是却建成了强大的国家;夏桀王、商纣王虽占有整个天下,却最终亡了国。大王您要牢牢记住这个教训:重用奸臣,一定会导致灾难的!‛

楚襄王听了庄辛的这番话后,觉得很对,于是马上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就收复了大片的土地。

成语‚亡羊补牢‛由‚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缩略而来,比喻出了差错或者遭遇失败之后,要吸取教训,及时补救,还不算迟。

妄自尊大

刘秀刚刚建立东汉王朝的时候,全国并未完全统一。各路豪强分别占据一方,国家仍是四分五裂。这些豪强之中势力最大的是在成都称王的公孙述。

当时,另一个势力稍弱一点的豪强隗嚣(wěiáo)派部下马援前去拜访公孙述,想找一条政治上的出路。马援小时候就和公孙述认识,他想这次公孙述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谁知到了成都之后,公孙述却不理他,而且竟然以帝王的资格高居殿上,要马援以臣子之礼拜见,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马援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回去之后就跟手下人说:‚现在各地正在争夺天下,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这样大讲排场,怎么能接纳有才干的人共同建立功业呢?‛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蛙,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洛去投靠刘秀,到他那里去寻找出路。‛

于是,马援就去洛阳投靠了刘秀,刘秀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马援在刘秀手下做了大将军,尽力帮助刘秀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了。

后来,人们引用‚妄自尊大‛来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妄,过分地;尊,高贵。

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河水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量溪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黄河的水面顿时阔大起来,隔河望去,连对岸的牛马都分辨不出来了,十分壮观。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东下,到了北海。河伯向东望去,见海水茫茫无际,大惊失色,不禁‚望洋向若而叹‛(若,海神):‚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说的就是我啊!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那就糟糕了,我将永远被那些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讥笑。‛

后来,人们就用‚望洋兴叹‛来比喻自己能力不够而感到惭愧甚至无可奈何。

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他年轻的时候就武艺高强,很有心计,远近闻名。当时大名士北海相孔融听说了太史慈这个年轻人,对他非常欣赏,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结交,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向他的母亲赠送了丰厚的礼物。这让太史慈的母亲非常感动。

当时还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这个地方,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情势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你和孔融并不认识,但是他在你走后,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顾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敌军围困,你应该赶紧去救他啊!‛

太史慈赶到都昌城下,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刘备搬救兵。太史慈来到平原,对刘备说:‚我与孔融非亲非故,但都是讲道德仁义的人。今管亥**,孔融被围,危在旦夕。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让我冒着生命危险突出重围向您求救。‛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这人世间有我刘备这个人吗?太看得起我了。‛刘备于是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便四散而去。

成语‚危在旦夕‛本意是指危险就在早晚之间;后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情况十分紧急。旦夕,早晨到晚上。

唯命是从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步强盛起来,到楚庄王在位时,就开始图谋中原,取代周王朝的统治。有一次,楚庄王率军到达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郊外,在此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向周天子炫耀楚国的武力,并向周朝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遭到了王孙满一顿奚落。九鼎是传国宝器,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楚庄王问鼎,表示想要以楚代周。

到楚灵王时,仍然企图取代周朝。有一次,楚灵王外出打猎,夜宿在外,又想起了九鼎的事。他对晚上来求见的右尹子革说:‚过去我们祖上和齐、卫、晋、鲁四国共同服侍周康王,四国都被赐予宝器,唯独我们楚国没有。现在我想派人去周天子那里,请求把鼎作为对我们楚国的赏赐,你说周天子愿意给我们吗?‛

右尹子革回答道:‚当然会给您啊!当年我们的先王跋山涉水去侍奉周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来进贡。齐、卫、晋、鲁四国的诸侯王都与周天子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楚国因此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们有。现在的情况是周朝和四国都顺服侍奉您了,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唯命是从,难道周天子还会爱惜这鼎吗?‛其实右尹子革这是讨好楚灵王,九鼎最终也没有落到楚国手里。

后来,人们引用‚唯命是从‛作为成语,指只要是命令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

唯,只;从,服从。

尾大不掉

春秋时期,楚灵王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公子弃疾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的军功。为了表彰弃疾建立的功勋,楚灵王把蔡国的大部分土地赐给他,并且封他为蔡公。但是过了不久,楚灵王又感到不太放心,特地派人把大夫申无宇请进宫来请教。

楚灵王问申无宇说:‚我把弃疾封为蔡公,你怎么看?‛申无宇说:‚国君是不应当把亲近的人封在外面的,因为日子一久,他的力量大大发展,就会威胁国家。俗话说:树枝大了一定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个道理,您一定是知道的。(原文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申无宇走后,灵王又仔细地想了一下。他认为公子弃疾是自己最宠信的弟弟,一向很忠顺;又屡次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受到特殊的封赏,肯定不会背叛自己,因此,就没有接受申无宇的意见。没过几年,弃疾势力越来越大,果然起兵反叛了楚灵王,楚灵王没有办法,只好上吊自杀了。公子弃疾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后来的楚平王。

后来,人们就总结出‚尾大不掉‛作为成语,用来比喻部下势力非常强大,不听从上级的调动和指挥。现在多用来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掉,摇动。

为虎作伥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受。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跚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他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鬼魂居然同意了,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漫山遍野地去找人。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

本来,这个人是被老虎害死的,可是他变成鬼以后却心甘情愿地为老虎做帮凶,古时候人们就把这种帮着老虎吃人的鬼魂叫做‚伥(chāng)‛。

这本来是一个传说,后来,人们根据这一传说总结出了‚为虎作伥‛这个成语,指帮助老虎害人的伥鬼;现在多用它来形容那些帮助坏人伤天害理的人。

无可奈何

西汉时期,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粮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

起义震惊了皇帝,他急忙派重兵前去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无可奈何。

于是朝廷又发布命令,规定:对于起义军没有发觉或者已经发觉而没有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主要责任官吏,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

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犯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太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严重动摇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在这个故事中,‚无可奈何‛用来形容统治者对起义恨之入骨,想要消灭他们,却毫无办法。

后来人们用‚无可奈何‛表示没有任何办法,或无办法可想。

吴牛喘月

西晋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满奋。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体格似乎很健壮,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生来体弱,尤其怕冷。每当冬天来临,京城洛阳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时,他就整天待在家里。在这些寒冷的日子里,他住的房屋不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而且还要挂上厚厚的帘幕。有时呼啸的风声传入他的耳中,他都会感到冷气入骨,坐立不安。

有一天,晋武帝想要跟满奋谈论一下朝政,便派人把满奋叫到宫中。晋武帝在偏殿接见了满奋,让他在面向北边窗子的位臵坐下来。虽然窗子上有琉璃可以挡风,但是毕竟琉璃是透明的,他总觉得和没有一样,仍然感到北风凛冽,寒气逼人。满奋是和晋武帝坐在一起,虽然感到寒冷,也不敢把自己的苦处说出来。晋武帝见他表情难受,知道他可能是怕风的缘故,就笑着问道:‚你为什么这样怕风啊?‛满奋弯下身子回答:‚吴地的水牛怕热,所以见到月亮就以为是太阳,便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见了寒风,就像吴牛喘月一样,会冷得发抖。‛晋武帝听了哈哈大笑。

我国古代江淮一带属于吴地,这里的水牛被称为吴牛。水牛怕热,喜欢泡在水里。到了晚上,水牛看见月亮,误以为是太阳,便吓得大喘起来。

后来,人们把‚吴牛喘月‛作为成语,比喻因为疑心而感到害怕。

先发制人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个皇帝,可他只当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二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当了皇帝,和他的老爹一样横征暴敛,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大家再也活不下去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率先在大泽乡造反,天下群雄纷纷响应。

项梁他们家在战国时世代担任楚国的将军,他和他的侄子项羽都是有雄心的人,也想争夺天下。起兵前,他找来了素有贤德之名的会稽代理太守殷通,说:‚陈胜他们在长江以西都造反了,现在是上天要灭秦的时候了。我觉得,先下手的话可以迅速地制服敌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着被敌人制服了。(原文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殷通是个读书人,哪知其中的深浅,当场赞叹道:‚听说您出身楚国的将军世家,起兵的事儿就一切听您做主了。‛项梁让殷通找来了项羽,项羽佩戴着宝剑进了屋,殷通连忙起身相迎,结果被项羽一剑割下了脑袋,一命呜呼了。可怜的太守成了‚先发制人‛这个谋略的最早牺牲品。然后,项梁和项羽收服了殷通的军队,从此东征西战,争夺天下。

‚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现在人们用来表示遇事时要先于对方采取行动以获取主动。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先入为主

汉哀帝的时候,宫里有一个宠臣,名字叫息夫躬,他为争取更大的权势,极

第四篇:中国成语故事(160篇)

中国成语故事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东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风破浪,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东海对岸,如期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某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领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zhã)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

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薪,柴草。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过,过失。

鞭长莫及

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之君,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当时执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楚国使者经过我国,事先连通知都没有,简直把我国看做已经亡了,成为它的属地了,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必须维护主权独立和尊严,不能受这样的侮辱!他们如果借此发兵,我们大不了也是亡国,我们宁愿战败而亡,决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杀了。

楚庄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兵攻打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景公怕不出兵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便准备出兵帮忙。晋大夫伯宗认为出兵援救宋国对晋国非常不利,就劝阻晋景公说:“古人说过,即使马鞭子再长,也打不着马的肚皮。如今,老天爷要让楚国逞强,怎么能和它相争呢?遇事要心中有数啊!河水可以容纳污浊的东西,山林之中可以隐藏毒虫,美玉也难免含有瑕疵(xiácÿ)啊。所以,我们要容忍一时的屈辱,不要因为不救宋国就感到羞耻,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晋景公听了这番话,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

后来,人们引用“鞭长莫及”来比喻现有力量所不能办到的事,或者是虽有力量也难以办到的事。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不得要领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âzhÿ),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qiün)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不寒而栗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义纵的人。由于他的姐姐医治好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病,因此义纵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几个地方担任县令,后来又多次升迁。在任职期间,义纵公正无私,不惧怕权贵,严格执行各种法令,使当地的秩序有了极大的改观,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都非常怕他。后来,义纵又升迁为南阳太守,他听说有一个名叫宁成的都尉横征暴敛,残暴无比,于是就派人查实了宁成的种种罪行,根据法律给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区秩序非常混乱,犯罪分子十分猖獗(chünɡjuã),汉武帝便把义纵派到定襄担任太守。义纵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他从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轻判并且有私自解脱桎梏(zhìɡù)行为的犯人,从重判决,斩首示众;同时,将二百多名私自到监狱探望这些重犯并帮助他们逃跑的人一并斩首。

这件事在定襄地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在议论义纵一天杀死四百多人这件事。此时虽然天气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却心惊胆战,浑身发抖。那些过去有过犯罪行为的人,从此之后便老实多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这个成语,形容非常恐惧的心情。栗,战栗,颤抖。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

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shàn)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近,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不遗余力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赵王说:“我们的军队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说:“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军队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长驱直入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xiünɡ)阳、樊(fán)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

者也。”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车水马龙

东汉时,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有一年,汉章帝准备根据汉朝的旧制,对他的母亲马太后的弟兄们加官晋爵,但是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国发生了特大旱灾。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认为,这是皇帝不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加官晋爵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员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义正词严地说:“提出要对我的兄弟们封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以达到为自己捞取高官厚禄的目的。我身为太后,平时节衣缩食,周围伺候我的人也很简朴。我这样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个好样子,我以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这样。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还嘲笑我。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请安问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车马来往不断,像流水游龙一样,十分热闹繁华。家里的佣人,衣服考究得连给我驾驭车子的马夫都自叹不如。我对他们实在是太了解了。他们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听了这些话,那些主张给他们加官晋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这回事了。

后来,人们便以“车水马龙”作为成语,用来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惩前毖后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辅佐,实际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国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鲜和蔡叔度,因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权,便心怀嫉妒。他们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将来要谋害周成王。周公旦听说后,为了避嫌便离开京城,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后来,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来。尽管成王没有治另外两个叔父的罪,但是这二人却慌了手脚,急忙怂恿(sǒnɡyǒnɡ)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还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带兵把他们消灭了。

过了几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权还给了他。成王亲政的那天,带了很多大臣到庙里祭拜祖先,并告诉大家:“我后悔以前听了管叔鲜、蔡叔度的谣言而误会了周公旦叔父,今后应当慎重,以防再发生祸患。”

后来,人们把周成王的话概括为“惩前毖后”,用来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训,今后就要小心谨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错误。惩,警戒;毖,谨慎小心。

出尔反尔

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孟子帮他出主意。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原文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过去,你的百姓无法报复,这次刚好有了机会。我看,你还是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才对。”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成语“出尔反尔”由“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压缩而来,原意是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现在意思发生了变化,多用来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初出茅庐

东汉末年,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很有才学,号称“卧龙”。刘备曾三次拜访他,请求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终于出来做了他的军师,并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带兵十万,向新野进军进攻刘备。面对曹操的进攻,诸葛亮建议诱敌深入,然后一举歼灭。但是诸葛亮又考虑到自己刚刚出山,担心关羽、张飞不服气,计划难以实现。刘备知道后,就赐给他帅印和尚方宝剑,并嘱咐其他人必须服从指挥,如有违抗,一律斩首。

于是,诸葛亮便命令关羽和张飞带兵埋伏在豫山中,让赵云打头阵,以假装战败诱敌追击。曹操看到刘备的军队乱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刘军杀来。赵云假装战败,引诱曹军追击。当曹军走到狭窄的山路时,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关羽和张飞的部队立即火烧曹军,十万曹军被全部击溃。

之后,有人作诗称赞诸葛亮:“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原指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就打了胜仗,后来用以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ɡuï)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后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打草惊蛇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黄羊。一天,晋平公召见祁黄羊,问:“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晋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见了面彼此连招呼都不打,你怎么会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地方当县令呢?”祁黄羊笑了笑,说:“您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而是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南阳县令,因此,我就把我认为最合适的解狐推荐给您。”于是,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结果解狐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和欢迎。

后来,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个法官,你觉得谁可以胜任呢?”祁黄羊很诚恳地说:“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适不过了。”晋平公十分惊讶地说:“祁午是你的儿子啊,你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晋平公于是就派祁午当了法官。祁午办事十分公正,处理案件果断公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祁黄羊的行为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连孔子都称赞说:“祁黄羊这样做很对,他推荐人,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不回避儿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真是大公无私呀!”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办事公道、顾全大局、毫无私心。

大器晚成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yǎn)。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

倒行逆施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名叫伍奢,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伍尚,小儿子叫伍员。伍奢和费无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师。费无忌是个奸恶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楚平王听信谗言,把太子派到边境做官,让他远离自己。后来,费无忌又诬陷太子阴谋反叛。楚平王听了非常生气,又派人去杀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国去了。伍奢去为太子说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费无忌又无耻地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必须捉来杀了,否则会成为祸害的。”于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员骗来。伍员识破了这场骗局,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逃往宋国,最后到了吴国。他为了借吴国的兵力替自己报仇,就帮助吴王阖闾(hãlǘ)夺取了王位。

后来,伍员同吴王阖闾领兵进攻楚国,打进了楚国的国都。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员便把他的坟墓挖开,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尸体抽了三百下。伍员的好友申包胥写信责备他太过分了,伍员对送信的人说:“你替我谢谢申包胥,并告诉他,我报仇心切,就像行人赶路一样,天快黑了,但离目的地还很远,所以只好不择手段,倒着走路,不能按常理办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语“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东施效颦

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与王昭君、杨玉环、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西施原名施夷光,天生丽质。那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

《庄子》里面记载这样了一个故事。当西施还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时,有一次害心痛病而捂着心口,皱着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见到西施楚楚可怜的样子,都觉得西施更加美丽了,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村子里还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她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cù)额地走在村庄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别人的赞叹。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赶紧把门关上,不愿见她;即使见了她,也避得远远的。她只知道西施眉头皱看起来很好看,却不知道西施皱眉好看是因为她本身就美丽无比。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dú)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ï)。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多多益善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一个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韩信。他先是参加了项羽领导的起义军,但项羽并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他通过数年的征战,指挥军队攻克了秦朝的国都并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汉朝皇帝后,担心手下的功臣们谋反,对韩信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于是设计将韩信抓了起来,但是并没有治罪,只是降了韩信的官职,又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韩信知道这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干,所以心里闷闷不乐,经常推说有病而不去上朝。

刘邦明白了韩信的心思,于是就常常找韩信聊天,讨论国事,并谈论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统率多少军队呢?”韩信回答说:“陛(bì)下最多能统率十万人的军队。”刘邦接着问道:“那你呢?”韩信从容地回答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尔!”)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打仗越多越好,为什么以前还是被我逮住了呢?”韩信说:“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领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于率领和指挥将领,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刘邦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多多益善”来比喻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咄咄怪事

晋朝的时候,有个人名叫殷浩,他从小就用心苦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因而学识十分渊博,善于表达,再加上又喜爱武艺,经常钻研兵法,所以还精通各种战争谋略。

由于他才能出众,就被当时的皇帝任命为建武大将军,统率着扬州、豫州、徐州、兖(yǎn)州和青州五个州的军队。他担任大将军期间,率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一次战斗中,殷浩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便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信安这个偏远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后,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内心里却是十分不满,而且充满了怨气。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要么在静坐发呆,要么就在漫无目的地乱走,还用手在半空中比画着写字。大家暗中细细观察后,才发现他原来一直在比画着“咄咄怪事”这四个字。原来殷浩被罢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所以,他只是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来表现内心的迷惑和愤懑(mân)。

后来,人们引用“咄咄怪事”来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或者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咄咄,表示惊诧的声音。

恶贯满盈

商朝末年,国君商纣(zhîu)王暴虐(nûâ)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jÿ)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后来姬昌被释放,他更加实施仁政,政治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纣王军队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出兵东征之前,曾向全军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宣言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滔天罪行,并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坏事做绝,就像穿在绳子上的钱币一样,已经穿满了整根绳子。对这样的人,上天命令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人们总结出“恶贯满盈”作为成语,指所犯罪恶如绳贯钱,已周遍满溢,比喻罪大恶极,末日已到。

反客为主

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biüo)。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马勒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分庭抗礼

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树林里休息。学生们读书,孔子弹琴。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渔夫静静地听孔子弹奏。孔子弹完了,渔夫招手叫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子路,问了孔子的情况,又说了几句寓意深刻的话,就转身走了。

子贡把渔夫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追上渔夫表示要虚心求教。于是,渔夫就和孔子畅谈起人生的道理来。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诲。”渔夫没有答应他,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把车子拉了过来,子路请孔子上车。可是孔子仍然呆呆地望着渔夫远去的方向,直到水波平静下来,听不见桨声了,才登上车子。

子路问孔子:“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不曾看见先生对人如此谦恭尊敬。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行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原文是:‘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但今天,那个渔夫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施礼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孔子便向他说明了如此谦卑的原因。

“分庭伉礼”是说宾主相见,分别站在庭中两边,相对行礼,平等相待。伉,对等。现在写作“分庭抗礼”,用来比喻平起平坐,或表示互相对立。

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

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赴汤蹈火

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有一天,刘表的属下韩嵩(sōnɡ)说:“曹操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我们,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说:“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们的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如果将军已作出归顺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劳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城后,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零陵太守。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韩嵩对自己的叛逆,准备等韩嵩回来后就杀了他。韩嵩一进门,刘表大骂:“韩嵩逆贼,竟敢叛我!”韩嵩说:“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将军辜负我,不是我辜负将军!”刘表哑口无言。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来形容即使面对滚烫的热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艰险。汤,热水。

负隅顽抗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ýn)对孟子说:“老师,您听说齐国闹饥荒了吗?人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邑的粮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人名叫冯妇。他原来是个猎人,是个有名的打虎能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却不干这行了。他发誓说:“今后死也不再和这些野兽打交道了。”

有一天,他到野外去溜达,看见一群人正在追捕一只大老虎。老虎跑到一座山下,背靠大山的角落,在与人们搏斗,没有人敢接近它。

(原文是:“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打虎的人看见冯妇来了,就十分热情地前去迎接他,希望他来帮忙。冯妇看到这样的情景,觉得不出手相助的话,众人会有生命的危险,于是就卷起衣袖参加到打虎的队伍中来。冯妇的勇猛丝毫不减当年,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之后,老虎终于被冯妇打死了。对冯妇帮助打老虎这件事情,很多人都称赞他是为民除害的大英雄,但也有人讥笑他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又重操旧业去打老虎。

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敌人依靠某种条件顽固抵抗,坚持不投降。

负,依靠;隅(yú),同“嵎”,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

感恩图报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xū)带领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再攻打我国,我一定重赏他!”可惜一连三天都没人想出

好办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年轻的渔夫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道:“你需要多少士兵和马车?”渔夫摇摇头说:“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这根划船的桨。”

说完,渔夫便跑到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伍子胥看到后,问渔夫:“年轻人,你是谁啊?”渔夫回答道:“你没看到我手里的船桨吗?当年我父亲就是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说:“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一位渔夫救了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就是他的儿子。你怎么在这里呢?”渔夫说:“还不是因为你们要来攻打我们。郑定公说谁能让你们退兵,他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救过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们了。”伍子胥感叹一声,说:“是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当上大将军的。好吧,这个恩情我一定会报答的。”说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感恩图报”比喻别人给自己的恩惠要感激,并要想办法报答。

各自为政

战国时候的史书《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的公子归生听了楚国的意见,准备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带兵抵抗,两军在大棘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准备打仗。

在大战来临之前,宋国的主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便杀羊犒(kào)劳众位将士。但是,他在犒劳将士的时候却忘了赏给他的车夫羊斟(zhýn)肉吃。羊斟因此怀恨在心,总想找个机会报复华元。

到了作战的时候,羊斟心里想:平时你不把我放在心上,今天我就让你看看我的厉害。他正想着,华元来找他驾车了。羊斟不声不响地把车准备好,叫华元上车。华元上了车,走到半路的时候,羊斟便对华元说:“前些天犒劳将士,分羊肉的事由你做主;今天我驾车,那么往哪里走,则由我做主了。”(原文是:“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说着,便快马扬鞭,把华元的战车径直赶到郑军的阵地上去了,华元稀里糊涂地就成了郑军的俘虏。

后来人们把羊斟的话概括为“各自为政”,用来表示按照个人的主张办事,不顾及整体,也不与别人协作。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

恭敬不如从命

很久以前,有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虽然她贤惠勤劳,但是公公婆婆总是看她不顺眼,不满意她的所作所为。

有一年的冬天,婆婆突然要这个儿媳妇给她做笋汤喝。儿媳妇一边答应着一边就给婆婆做,一会儿工夫就给婆婆做好了,并送到了饭桌上。另一个儿媳对此感到十分奇怪,问她说:“现在是寒冬腊月,哪来的嫩笋啊?”这个媳妇说:“我先答应着,以恭敬顺从来避免婆婆的责骂罢了。确实没有地方能找到嫩笋啊,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储藏好的笋。”不久,婆婆听到了这番话,觉得自己以前对这个儿媳妇确实太不公正了,于是就改变态度,开始对她怜爱有加。从此婆媳关系越来越好,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根据这个事,当地的人编了个顺口溜:“腊月煮笋羹,大人道便是;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后来,前两句被省略,后两句留下来,成了谚语,意思是说:对一个人表示恭敬,不如顺从他的意思;接受一个人的教训,不如顺从他的要求。

再后来,“恭敬不如从命”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与其态度谦恭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常用作表示接受对方款待或者馈(kuì)赠时的应酬(chïu)语。

苟延残喘

有一天,东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国去找个官做做,于是他收拾行装后便骑驴上路

了。东郭先生骑着驴,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迷了路。他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心里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着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让我早点躲进您的书袋里,使我垂危的生命暂且延续下去吗?(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将来如果我有出头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东郭先生听了狼的这番话,心一软,就把狼藏进了书袋。

等追捕狼的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这时,狼突然目露凶光,狡猾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不过我现在饿极了,你心肠这么好,就让我把你吃了吧。”说完就朝东郭先生扑了过去。正在这危急时刻,正好来了一个猎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苟延残喘”作为成语,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活。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有一天,唐文宗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人们对朝廷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您派郭宁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对。”文宗听后,皱了皱眉头,显出不太高兴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唐文宗对柳公权说:“郭宁做官一向没有什么过失,今天以金吾大将的身份去做个主官,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柳公权说:“按照郭文对国家的功劳,派做主官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听议论的人说,郭宁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样的官职的。”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些话,赶紧解释说:“郭宁的两个女儿进宫不是献给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的。”柳公权说:“瓜田李下的嫌疑,怎么能跟每个人都说得清呢?”

柳公权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题为《君子行》的古乐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说,当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以此来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后来,人们常用“瓜田李下”来比喻容易使人产生嫌疑的地方。

好逸恶劳

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名叫郭玉。郭玉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把脉和针灸,他医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当他给那些贫贱的人治病时,治愈率很高。但是当他给那些王孙贵族们治病的时候,却常常发生治不好的情况。

有一次,汉和帝的一位贵人(嫔妃的称号)得了病,为了让郭玉给诊治,汉和帝就让这位贵人换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换了地方,让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皇帝的贵人,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之后,便按部就班地应用针灸疗法,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

汉和帝非常奇怪,就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

郭玉回答说:“用针灸治病,位置差一点儿也不行。当我给王公贵族们治病的时候,他们高高在上,我心里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个方面很为难:一是我不能随意进行诊治;二是怕他们自己不注意,耽误治疗;三是怕他们体质不好,不能用足够剂量的药;四是怕他们好逸恶劳。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我治疗过的,但是有时候就不容易痊愈。”

汉和帝听了,认为郭玉说得很有道理。

后来,人们就用“好逸恶劳”来形容某人贪图安逸,厌恶劳动。逸,安逸;恶(wù),讨厌,憎恨。

后来居上

汲黯(àn)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担任主爵都尉——一个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施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样,越是后来的越放在上面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他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后来人们将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语“后来居上”,但是意义却发生了改变,用来形容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呆子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那位医生很感兴趣,便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呆子得意地说:“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这不是可以让生梨有益于牙齿,而避免了它对脾脏的伤害吗?”旁边有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等我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让枣子对脾脏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伤害牙齿。”

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囫囵吞枣”作为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

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

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现在,人们就用“画饼充饥”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挥汗如雨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能言善辩,非常机智。

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因为他是一个小矮个儿,所以楚国的门卫想戏弄他,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看到这种情况偏偏不进去,他说:“我听说,人有人门,狗有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今天,我是到你们楚国来的,请问楚国是狗国吗?如果楚国不是狗国而是人国,我就应该从大门进去。”楚国的门卫无话可说,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去。

晏子见到了楚王,楚王想戏弄他,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mâi)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zhǒnɡ)而在,何为无人?”意思是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多条街道,人多得张开衣袖就会使大地变成一片凉阴,挥一下额头上的汗水就像天上下大雨一样,一到街上就肩靠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派你来当使者呢?”晏子严肃地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者的原则是——按其好坏,各有所用。好的使者就派往好的国家,不好的使者就派往不好的国家。我是最不好的使者,就派到你们楚国来了。”楚王听了哭笑不得,也不敢再戏弄晏子了。

后来,人们用“挥汗如雨”来形容天气太热,流汗很多;用“比肩继踵”表示人多,十分拥挤。踵,脚后跟。

既往不咎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不然,一旦话说出口,后悔就来不及了。”

后来,人们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过去做错了的事不再加以责备。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

家喻户晓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

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晓,知道。

箭在弦上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在河北的军阀袁绍手下,有一位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陈琳。当时另一个军阀曹操的势力增长很快,对袁绍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袁绍就决定讨伐曹操。

有一天,袁绍把陈琳找来,让他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战斗檄(xí)文。于是,陈琳就按照袁绍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在这篇文章里,陈琳不但历数了曹操本人的各种罪状,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骂了一番。

曹操经常犯头痛病。这天,正犯病时,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来的这篇檄文。由于文章写得生动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兴奋,连头也不疼了。虽然曹操对陈琳在文章中痛骂自己和自己的祖辈也非常气愤,但是他还是非常欣赏陈琳的才华,并为陈琳服务于袁绍感到惋惜。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有一天,曹操问陈琳:“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陈琳说:“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陈琳当时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

后来,人们就用“箭在弦上”来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有时也与“不得不发”连用。

江郎才尽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重用,当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裕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读书,他也越来越脱离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而且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停靠在禅灵寺旁边的河里,夜里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缎,江淹便从怀里拿出自己剩下的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人们于是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江郎才尽”。

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某人的才思减退或者本领用完的意思。江,江淹;郎,古代人对男子的美称;才,才思,才情;尽,空,完。

骄兵必败

汉朝时,军队经常在周边地区和匈奴国的军队发生战争。公元前68年,双方又发生了一次战争,汉军占领了车师国,匈奴于是派骑兵袭击车师国。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的皇帝汉宣帝赶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在群臣中有两种意见:将军赵充国主张攻打匈奴国,使他们不再骚扰车师国;而宰相魏相则不以为然,他对汉宣帝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边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难,怎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车师国再去攻打匈奴呢?况且我们国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官吏需要治理,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在增多。现在摆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顿朝政,治理官吏,这才是大事。”接着,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后果:“如果我们出兵的话,即使是打了胜仗,也会后患无穷。因为如果仗着国家强大、人民众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军队就是骄横的军队,而骄横的军队一定会灭亡的。(原文是:‘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我们汉朝的军队应该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军队,而不是骄横的军队啊!”汉宣帝认为魏丞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没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后来,人们便用“骄兵必败”来比喻自负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会打败仗。骄,骄横;兵,军队。

骄奢淫逸

春秋时代,卫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完,另一个小儿子名叫州吁。卫庄公非常宠爱州吁,因此州吁非常任性,生活放荡,只知道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但是卫庄公却任由他的宝贝儿子乱来,并不管教。

卫庄公的大臣石碏(quâ)担心州吁这样下去,长大以后不仅不会有所作为,而且对卫国的生死存亡也会产生很严重的消极影响。于是石碏便劝卫庄公说:“爱孩子,就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一定要让孩子走上正路。而骄横、奢侈、荒淫、安逸,就意味着要走上邪路了。(原文是:‘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可是卫庄公根本不听石碏的劝告,仍旧加倍地溺爱州吁。

卫庄公死后,太子完继承了王位,史称卫桓公。然而卫桓公没有当上几天国君,州吁就把哥哥卫桓公杀死而自立为国君。卫国的大臣和人民对杀害国君的残暴行为非常愤怒,都认为州吁是一个毫无仁义道德的坏蛋。于是,大臣石碏暗地里联合陈国的国君把州吁给杀掉了。

后来,人们引用“骄奢淫逸”作为成语,来形容放纵奢侈、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宰相孟尝君家中养了三千门客,其中一个名叫冯谖(xuün)。有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债。临走前,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你就买什么吧。”冯谖到了薛邑后就和债民们说:“孟尝君不要你们还债了。”说完,冯谖当众把账单全部烧掉了,薛邑百姓为此非常感激孟尝君。冯谖回去,孟尝君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给我买什么东西了吗?”冯谖说:“我觉得你家什么都有,所以就自作主张给你把‘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之职,孟尝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薛邑的男女老幼都去迎接他,孟尝君这时才体会到冯谖为他买“义”的意义。可是冯谖却对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原文是‘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如今你才有一个洞,还不能放

宽心啊。让我再替你开两个洞吧。”接着,冯谖到了魏国,对魏王说:“孟尝君这个人非常能干,凡是接待他的诸侯,都能富国强兵。”魏王相信了,便把丞相的职务留给孟尝君。齐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用更隆重的礼节去请孟尝君再回去做宰相。冯谖这个时候才说:“现在三个洞都修好了,你可以放心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了。”

后来,人们用“狡兔三窟”来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避免灾祸。现在多用于贬义。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刘基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钱财,却不知道羞耻。这些人和我卖的柑橘一样,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没有。”

刘基听了这番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他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句。

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井底之蛙

有一只长期在井底生活的青蛙,有一天,它抬头看天的时候恰巧碰见一个路过井边的海鳖朋友。于是这只青蛙便得意地夸耀说:“朋友你好,我生活在这里快乐极了!出去时,我可以任意跳到井的栏杆上去;进来时,我就在洞里休息;我到水里时,水就挨着我的腋下,托着我的下巴;踩进泥泞里,泥就淹没了双脚。环视一下我周围的蝌蚪和螃蟹,都比不上我啊。况且我独占一个坑的水,这简直好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海鳖想进去看看,可是井太小,它左脚还没进去,右脚就被卡住了,于是只好慢慢地退回来。它对井蛙说:“我住的那个海啊,千里都不能形容它的大。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都发生水灾,但是海水却没有因此而增加;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都发生旱灾,而海水也没有因此而减少。我们那个海啊,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雨量的多少有所增减。这就是我们住在大海最大的快乐了。”

这只青蛙听了海鳖的一番话后,十分惊讶,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有多么狭小,非常惭愧。

这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井底之蛙”,用来比喻见识短浅又盲目自大的人;也指那些看问题很片面、知识粗浅、眼界狭小的人。

九牛一毛

汉武帝时期,大将李陵率领军队去阻击匈奴的入侵。刚开始的时候,士气十分旺盛,汉武帝听说以后心里很高兴,许多大臣也都纷纷称赞皇上英明、善于用人。过了一段时间,又传来了李陵战败投降的消息,汉武帝非常生气,原来那些说好话的大臣又连忙大骂李陵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吭,当汉武帝问他的意见时,他便说:“李陵只有五千人的军队,被匈奴八万人的军队围困,而另一位将军李广利又不派兵援救,李陵他们打了十几天仗,杀死杀伤敌人一万多,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最后粮食没了,箭也射完了,受伤才被俘虏的。我相信李陵是忠于汉朝的,他不会真心投降于匈奴。”由于李广利是皇帝的亲戚,所以司马迁的话让汉武帝非常生气,便把司马迁逮捕入狱,并下令对司马迁施以重刑。

司马迁受到的这种刑罚,让他既痛苦又愤怒,有时他恨不得一死了之。但是转念一想,他这样死去,毫无意义和价值。他在给好朋友任安的信中写道:“像我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会惹人耻笑。”于是,他决心勇敢地活下去。最终,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成语“九牛一毛”由“九牛亡一毛”省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数量极少,微不足道。

举足轻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îu)融。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将军。王莽失败以后,他归附了淮阴王刘玄,不但做了张掖(yâ)都尉,还被刘玄的部属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着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刘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决定一方的成败。(原文是:‘举足左右,便分轻重。’)”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很快被升为大司马。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举足左右,便分轻重”简缩成“举足轻重”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键地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局面。

卷土重来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为了争皇帝的宝座,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争。最后刘邦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202年,垓(ɡüi)下一战大败项羽,项羽率领八百名骑兵深夜突围,向南方逃去。逃到乌江时项羽的部下只剩下二十八个人,而刘邦的追兵则有几千人之多。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过来,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但是也有一千里土地,几十万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称王,赶快渡江吧!”项羽苦笑着说:“天要让我灭亡,我渡过江去还有什么意思?况且当初和我一起渡江西进的八千多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活着。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是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说完,项羽就拔剑自杀了。

到了唐朝,有一个著名诗人杜牧,想起项羽的英勇和失败,非常感慨,便在乌江亭上写了《题乌江亭》这首诗:

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说,如果项羽当时不自杀身亡,而是渡过江去积聚力量再回来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后来,人们用“卷土重来”比喻遭受失败和挫折之后,又重新再来。卷土,扬起尘土。

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

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编纂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有收获。卷,书卷。

开门揖盗

东汉末年,江东地区是孙策的势力范围。吴郡太守许贡见孙策在江东的势力不断扩大,便写信给汉献帝,请求将孙策调走,以免后患。不料送信人被孙策的士兵抓获,孙策得知许贡有叛逆之心,一怒之下便绞死了许贡。

许贡有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有一天,这三个门客趁孙策在丹徒西山行猎的时候,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突然向孙策发动了攻击。孙策躲闪不及,脸上中了一箭,伤势很重。回府没几天,孙策便箭伤发作,医治无效而死。孙策临死前将代表权力的印绶留给了弟弟孙权,要他励精图治,把江东治理好。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一直沉浸在兄长去世的悲痛之中。孙权手下有一个谋士张昭,劝他说:“现今奸邪作乱,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伤,而不去考虑天下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原文是:‘开门揖盗’),岂不自招祸患?希望主公以国事为重,这样才能不辜负您兄长的嘱托啊!”

听了张昭的劝说,孙权止住悲伤,很快便振作起来。张昭请孙权换上衣服,扶他上马视

察军队。东吴从此有了新主,人心逐渐稳定下来。过了几年,吴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成为一方霸主。

后来人们就用“开门揖盗”来表示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揖,拱手作礼。

克己奉公

东汉初年,颍阳有个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公元24年,皇帝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实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这样一名良臣,即使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十分怀念。

后来人们就把祭遵的这种高尚的精神概括为成语“克己奉公”,用来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空中楼阁

古时候,有一个既愚蠢又固执的富翁。有一天,他去拜访另外一个富翁。到了这个富翁的家里之后,他看见那楼房造得十分华丽美观,明亮宽敞,心中非常羡慕。他呆呆地望着楼房,暗暗地想:我的钱财一点儿也不比他少,为什么不可以建造一座这样高大美观的楼房呢?他回到家里以后,马上就把当地的工匠找来,问道:“那座气派非凡的高楼是你建的吗?”工匠回答说:“是我建的。”富翁很高兴,跟工匠说:“你也照样给我建一座那样的高楼吧。”木匠答应了这个富翁的要求。

没多久,工匠就动手建造高楼了。富翁看到工匠从地上建造房屋,感到奇怪,就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木匠答道:“建三层楼房啊。”富翁听了,直摇脑袋,着急地说:“我不要下面两层,赶快给我建造最上面的第三层。”木匠听了这傻话,真是哭笑不得,耐着性子给他解释:“这是办不到的。如果不造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三层是建不起来的。”富翁坚持他的意见:“我不要下面两层,你们一定要给我建最上面的那层。”当地的人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觉得这个富翁太愚蠢可笑了。

“空中楼阁”就是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原意是指悬在半空中的楼房亭阁。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口蜜腹剑

唐玄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的大臣兵部尚书李林甫却是一个心术不正、狡猾阴险的小人。他用卑鄙的手段讨好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杨贵妃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因此李林甫很得唐玄宗的宠信,官位一直升到了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成了大唐的宰相。

有一次,唐玄宗很赏识外官严挺之的才能,想重用他。李林甫心中嫉妒,就设法陷害严

挺之。他故意怂恿严挺之装病回京,以便任用。等严挺之回来了,李林甫又上奏唐玄宗,说严挺之得了很严重的病,不能行动。因此,严挺之最终也没有得到重用,有苦说不出。

又有一次,李林甫想打击另一个与他争权的大官李适之,假意对他说:“华山那地方储藏着大量的金矿,如果能开采出来,皇上一定很高兴。”李适之听了李林甫的话,就立即禀告唐玄宗,并请求派自己去开采。唐玄宗征求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回答:“华山是帝王之气集中的地方,如果在那里挖金子,恐怕对皇上不利。”从那以后,唐玄宗就对李适之不太信任了。

李林甫这样阴险狠毒,一直为后人所唾弃。北宋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的为人说:“口有蜜,腹有剑。”

后来,人们就用“口蜜腹剑”作为成语,形容某些人话讲得甜蜜动听,但心里却极其阴险恶毒。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年轻时的郭象,不仅好学,而且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这使得他知识渊博,对于事情的分析也常常很独到。因此,郭象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了。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意思是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后来,人们根据王衍的话,引申出“口若悬河”作为成语,用来形容某人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脍炙人口

春秋时,有父子二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脍,细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啊,这世上没有哪一个人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肯定也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原文是:‘脍炙,所同也’);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旷日持久

战国时期,燕国有个名叫荣蚡(fãn)的人。他骁(xiüo)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燕国国君封他为高阳君,命令他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于带兵打仗。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为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一定取胜,如果打不过荣蚡,那就是白请他来了;即使田单确实有将才,那他也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为我国的利益而真心实意地抵抗燕军。”

赵奢又分析说:“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不战不降,荒废时间。旷日持久,几年之后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将会被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赵王和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旧割让了三座城池请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结果,赵国被卷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消耗了很大的国力。

后来,人们就用“旷日持久”来形容荒废时间,拖延很久。旷,荒废,耽误;持,持续,拖延。

狼子野心

春秋时,若敖氏的后代子文做了楚国令尹。当时,楚国不设相国,令尹是最高的长官。他为人公正,执法严明,楚国的属官和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叫子良,在楚国做司马,生了个儿子叫越椒。越椒满月那天,司马府宴请宾客,府中一片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必须把这个孩子杀掉。子良听到哥哥这样说吓了一跳,问道:“为什么呢?”子文说:“你看这个孩子,样子像一只狗熊,声音又像豺狼,如果不杀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我们若敖氏的祸害。谚语说:‘狼子野心。’这明明是一只狼嘛,哪能把它养起来呢?”子良更加不高兴了,他生气地说:“孩子是我的,我决不能杀死他!”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他临死的时候,把族人和亲信叫到跟前,告诫他们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将来越椒一旦掌权,你们就赶快逃命,免得遭难。”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后来,越椒设计害死了斗般,接任了令尹一职,并且带领若敖族人举行叛乱,被楚王打败,整个若敖氏全族的人也被剿灭了。

成语“狼子野心”本来是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残的本性。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怀有野心。

老生常谈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lù)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名气。日子一久,他的名声传到吏部尚书何晏(yàn)、侍中尚书邓飓(jù)耳里。

有一天,这两个大官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于你的人很少,惧怕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在一旁听了,连连摇头说:“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管辂听了哈哈一笑,说:“虽说是老生常谈,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后来,曹爽在与司马懿的斗争中惨遭失败,作为曹爽心腹的何晏和邓飓都被司马懿杀害了。

成语“老生常谈”本来是指老书生常讲的话,后来多用来比喻人们早就听惯的、没有新鲜内容的话。

力不从心

东汉时期,北部的匈奴不断骚扰汉朝边境,并凭借军事力量统治西域的弱小国家。公元73年,汉明帝刘庄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抵御匈奴的侵犯,就派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前后生活了三十年。他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为祖国北部边境的安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朝廷将他封为定远侯。

班超年近七十岁的时候,感到身体渐渐衰弱,又非常思念家乡,便上书汉和帝刘肇(zhào),请求把自己调回玉门关以内,以免老死西域。

班超的妹妹班昭也递给汉和帝一份奏折,说:“班超现在衰老多病,满头白发,两只手也不听使唤了,耳朵聋了,眼睛花了,走路必须要拄拐杖才行。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班超的力量已经不能使他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了。(原文是:‘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这不仅损害了国家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功绩,而且忠臣也无法尽力效忠,这多么让人痛心啊!”

汉和帝看到这份奏折后深受感动,于是就把班超从西域召了回来,让他安度晚年。班超回到洛阳后,由于旧病复发,不久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一岁。

后来,人们就用“力不从心”作为成语,形容心里想达到某个目标,但是力量不够。

厉兵秣马

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ɡîu)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原文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后来人们引用“厉兵秣马”表示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准备作战,也常常用来比喻积极进行准备工作。厉,磨刀;秣,喂牲口。

励精图治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变而来,表示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两败俱伤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þ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芒刺在背

汉武帝手下有个大将,名叫霍光,他是西汉中期有名的重臣。汉武帝死后,霍光遵照遗嘱,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执政,掌握着西汉的军政大权。霍光虽然对汉皇室忠心耿耿,处理政事也很勤恳,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却一点儿都容不下。

汉昭帝执政的时候,燕王刘旦造反,霍光带兵把他诛杀了。在这次平乱中,被牵连的人有很多,因此朝里许多人都很害怕霍光。汉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后来因为刘贺荒淫无道,胡作非为,就把他废了,并且将给刘贺出主意的二百多人全部杀害了,接着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号称宣帝。汉宣帝知道霍光势力庞大,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他,因此心里非常惧怕。

举行即位仪式的那一天,在汉宣帝乘车前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拜祭的路上,霍光牵着马,跟在他身边护驾。因为霍光的神情十分威严,汉宣帝感到非常恐惧和不安,就好像是芒刺扎在脊背上一样难以忍受。后来,只好由另一位大将军代替霍光,才勉强行完了大礼。

后来,人们用“芒刺在背”比喻人们内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来形容人有什么心事坐立不安的样子。芒刺,指植物茎叶、果壳上的小刺。

莫须有

宋代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幼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宋朝有名的大将。宋高宗时期,金兀术(zhú)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击,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直捣黄龙府,与大家喝个痛快!”

金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相当不利,就秘密写信给宋朝的奸臣秦桧(huì),要他设法害死岳飞。于是,秦桧就利用宰相的职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回朝。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收复失地的计划,回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秦桧为了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然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阴谋造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关进了监狱。

这时,大将韩世忠心里很不平,跑去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父子造反,有什么证据吗?”秦桧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只好无耻地回答:“这件事莫须有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恐怕有、也许有的意思。韩世忠指着他的鼻子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呢!”

在秦桧的诬陷之下,岳飞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杀害,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

后来人们用“莫须有”作为成语,指无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来陷害他人。

墨守成规

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城。他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得到胜利的。”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

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互相攻杀兼并,都想争当诸侯的霸主。有一次,魏国国君准备去进攻赵国的国都邯郸,魏王的大臣季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停止旅行,匆匆赶了回去。他来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皱痕,也来不及擦掉头上的灰尘,就去劝说魏王。他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遇到一个人,他驾着车子驶向北方,说他要到楚国去。我听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到楚国为什么要朝着北方走呢?’他说:‘我的马跑得很快。’我说:‘你的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多。’我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他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很高明。’唉,您看,方向错了,马跑得越

快,路费越多,那样走下去,离楚国不是也越来越远了吗?”

季梁讲完这个故事后,对楚王说:“现在大王要想成为一方霸主,一举一动都应该让人信服。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郸,借以扩充土地,树立威望,那就离您想做诸侯领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这就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国人却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那是多么荒唐的事啊!”魏王听了这番话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后来,人们用“南辕北辙”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实际行动相反。辕,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难兄难弟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因此,陈寔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

陈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陈季方。兄弟二人受到父亲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尚。

陈元方的儿子叫陈长文,陈季方的儿子叫陈孝先。有一天,长文和孝先在一起谈论父辈的人品修养谁高谁低,他们都极自豪地夸耀各自父亲的功德品行,觉得自己的父亲的品德是最好的,因此争论得不可开交。

这两个孩子争论不出结果,便一起去找爷爷陈寔评理。陈寔听了两个孙子的争论,哈哈大笑。他觉得他的两个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都是品学兼优的贤人,于是就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实在是好啊,好到很难让他弟弟去效法学习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难让他哥哥去效法学习他。

后来,这句感叹的话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的成语,意思是说兄弟俩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但是这个意思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把“难于”之“难”解作了“落难”之“难”了,于是“难兄难弟”便用来指共同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呕心沥血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据说,李贺做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把李母的“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的“沥血以书辞”这两句关于李贺的话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呕心沥血”这一成语,比喻用尽心思,多用来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多多用心。呕,吐;沥,一滴一滴。

盘根错节

东汉时期平武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虞诩(yúxǔ),他十二岁就精通《尚书》,朝廷认为

他是一个奇男子,就想让他做官。虞诩因为有九十岁的祖母在家无人照顾,所以就没有去。祖母去世后,虞诩才到太尉李修那里出任郎中一职。

有一年,羌人和匈奴人几乎同时从西方和北方入侵东汉王朝。东汉大将军邓骘(zhì)在讨论如何对付入侵者的时候,提出放弃西面,集中力量专对北方的作战方针。对此,大多数大臣表示同意,而职位较低的虞诩则反对,并且把自己的意见告诉给李修。李修认为虞诩的意见可行,便按照他的主张做,保住了凉州。自以为是的邓骘看到有人竟敢公然反对他,很是恼火,准备找机会报复虞诩。

不久,有个地方发生了战乱,人民造反,杀害地方官吏,事情越闹越大。邓骘就故意派虞诩去那里做官。虞诩的朋友看出了邓骘的用心,很为他担忧,并告诉他:“到那里做官,凶多吉少啊。”虞诩笑了笑说:“一个人的志向不应该随便改变,做事情就不应该惧怕困难。去那里任职也是我的职责。不遇到树根盘屈、枝节交错的树木,又怎么能辨别出斧头的锋利呢?(原文是:‘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他到任之后很快就平息了**,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嘉奖。

后来,“盘根错节”就成为一句成语,比喻事情复杂,头绪很多,难以办理,不容易解决。

抛砖引玉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ɡǔ)。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到苏州来玩,便很想乘机得到赵嘏的诗句。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为内乱出逃,为了争取秦国支持他回国做国君,他答应秦国事成之后,一定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可是,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当上晋国国君成为晋惠公之后,却没有履行这个诺言。

不久,晋国遭受自然灾害,晋惠公和秦国商量买粮,秦国很慷慨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向晋国求援,晋惠公却不想答应秦国。大夫庆郑认为晋惠公不应该这样。他说:“这样不仁不义,把道德全部丢掉了,一旦需要,谁还愿意救济我们,支援我们?我们还怎么保卫国家呢?”另一个大臣却说:“晋国不履行割五城给秦国的这个诺言,是根本问题,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而只答应卖粮食,就好比只有毛而没有皮。既然没有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是:‘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我们过去已经在割地的问题上违约了,秦国对我们早就产生了怨恨,现在即使答应卖粮,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晋惠公听了以后,就拒绝了秦国买粮的要求。庆郑叹了口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果然,第二年,秦晋之间发生战争,晋惠

公在战场上做了秦国的俘虏。

后来,“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成了成语,一般写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了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什么用处。焉,哪里;附,依附。

疲于奔命

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信中写道:“你们这两个坏蛋,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为了实现诺言,巫臣带了一些战车和军士来到落后的吴国,帮助吴军训练驾车射箭。在巫臣的训练下,吴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军不断出兵,逐个攻击楚国东边的属国,把它们并入吴国版图。这样,告急的文书经常传到楚国都城。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总是派子重、子反率军前往救援。他俩刚结束一场战事归来,还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处战事。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大军往返奔波,竟达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尽。巫臣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后来“罢于奔命”成了成语,现为“疲于奔命”。罢(pí),通“疲”,疲惫、劳累;奔命,奉命奔走。现在多用来形容忙于奔走而筋疲力尽;也形容事务繁杂,应付不过来。

扑朔迷离

北魏时,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一个女儿,名叫木兰,她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十分高强。

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兰的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就想装扮成男子,替父从军。她穿上父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花父很感动,但是并不放心。于是,木兰要求与父亲比武,如果胜了就让她去从军。花弧向来不服老,就答应了。父女俩就在花园里比剑,你来我往。花弧毕竟年老体衰,终于支持不住,败下阵来,只好同意木兰代替他去从军。

木兰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大功。出征十二年,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是女子。敌人终于投降了,木兰凯旋,换上女装。战友们惊叹道:“我们同行十几年,都不知道你是个女子!”

木兰捉来一对雌雄兔子,然后笑着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说我女扮男装,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难以分辨出雌雄一样,根本看不出来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后来,人们就用“扑朔迷离”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模糊复杂,真相难辨。扑朔,扑腾、乱动;迷离,眼半闭。

歧路亡羊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道:“找到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杨子问:“为什么找不到呢?”他们说:“岔路中间又有很多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很有感触,脸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长时间,整天都没有笑容。人们觉得特别奇怪,便对杨子说:“羊又值不了多少钱,更何况丢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杨子没有回答。

有一个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边听了说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不能专心致志,可能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杨子闷闷不乐的原因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歧路亡羊”这一成语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变而来,比喻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丢失。

旗鼓相当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刘秀起兵反对,实力不断壮大,后来当上皇帝,建立东汉王朝。

光武帝刘秀虽然建立了东汉政权,但是边远地带却还没有完全统一。公孙述占据了四川一带,并且自己当起了皇帝。隗嚣(wþiáo)在甘肃一带自称西州大将军。而隗嚣和公孙述也有矛盾,双方不断发生斗争。于是,刘秀为了孤立公孙述,就想拉拢隗嚣。

有一次,刘秀听说隗嚣打退了公孙述的进攻,便立刻写信给隗嚣,表示愿意同他友好,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公孙述。信中说:“我现在忙着在东方打仗,目前实在是没有力量攻打成都和公孙述一比高下,而且,我西方的兵力也很薄弱。如果公孙述侵犯汉中,甚至骚扰长安的话,我希望能得到你军队的帮助。这样,在西方战场上,我就可以和公孙述旗鼓相当了。”后来,隗嚣就归顺了刘秀,成为光武帝的将领。

后来,人们用“旗鼓相当”来比喻双方的实力非常接近,难以分出谁高谁低。旗鼓,都是古代军队行军打仗用来传达指挥官命令的工具。

旗鼓相当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候,地方官吏经常要向皇帝进贡礼物。云南地方上有个行政长官要送件礼物给皇帝,他心想:皇帝不缺金银珠宝,要送也得送个稀罕的。最后,他决定进贡一只天鹅。

他派一个名叫缅伯高的人,用竹篓背上一只天鹅,前往京城长安。缅伯高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走了好多天,来到了沔阳湖(在今湖北省境内)边。在这许多天里,天鹅没下过水,浑身都脏兮兮的。缅伯高放下竹篓,抱出天鹅要给它洗洗澡。不料,天鹅一纵,挣脱了他的怀抱,扑棱一声,振翅要飞。缅伯高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抓了一把,只抓下了一根羽毛,眼睁睁地看着天鹅飞走了。缅伯高又着急又害怕,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后来,他急中生智,怀揣着那根羽毛,赶往都城长安。

多日后,缅伯高终于来到了长安,随着各地前来进贡的使臣去见皇帝。轮到缅伯高时,他手捧羽毛走上前去,为皇帝唱了一首歌:“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皇帝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听到这里,皇帝连声说:“缅伯高千里送鹅毛,难能可贵!难能可贵!”缅伯高的才华和机智博得了皇帝的欢心,皇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奖赏给他很多东西。

后来,人们就用“千里送鹅毛”这个成语,比喻礼物虽然很小,但是情意却很深重。有时与“礼轻情意重”连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孔子年轻时曾经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

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后人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的。

前车之鉴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受到皇帝的赞赏。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

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后来,人们把贾谊所引用的谚语“前车覆,后车戒”概括为“前车之鉴”,用来表示要以前面翻车的事故作为警戒,吸取教训,不要再重复这样的做法。现在,多用来比喻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以防自己再走上失败的道路。鉴,镜子。

巧取豪夺

宋朝著名的书画家米芾(fú),生活放荡不羁,装疯卖傻,人称“米癫”。他的书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说,米芾喜欢收藏古代名贵字画,收藏的办法却常常采取欺骗手段。他只要打听到谁家有古代字画,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和原作一模一样,然后把摹本“归还”给人家,而自己留下真迹。有时把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借来,经过精心临摹之后,故意把真迹和摹本混在一起,让别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十分逼真,别人常把摹本当真迹收下来。

米芾除了骗取别人的书画珍品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占有。有一次,米芾乘船时遇见了书画收藏者蔡攸(yōu)。蔡攸把自己收藏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给他看。他一看就不肯放手了,一定要用一幅画同蔡攸交换。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最后竟以投河自尽相威胁。蔡攸无奈,只得同意交换。

对于米芾采取的这种骗取占有别人字画的不正当手段,当时的人就斥之为“巧偷豪夺”。苏轼在《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中也说:“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晋朝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

“巧取豪夺”这一成语就是从“巧偷豪夺”演变来的。人们常用它来表示以巧妙的手段去骗取,用蛮横的手段去夺取。

青云直上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

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通报了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并遭毒打。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须贾便让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人好好看守。范雎醒来之后,发现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并躲到好朋友郑安平家,改名张禄,准备找机会逃往国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国,范雎便趁机偷偷跟随秦使到了秦国。在秦国,化名张禄的范雎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没多久就被任命为相国,地位十分显赫。

公元前226年,秦国企图攻打韩、魏两国。魏国忙派须贾去秦国求和。须贾到了秦国,首先去拜访秦国的丞相张禄,希望张禄能够说服秦王。当他来到丞相府,看见丞相张禄竟然就是当年差点被他害死的范雎时,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思是说,没想到您还活着,并且置身于青云之上,已经有了如此高的地位。

成语“青云直上”由“自致于青云之上”演变而来,比喻人的地位直线上升。青云,青天。

请君入瓮

唐朝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有两个酷吏,一个是尚书右丞周兴,另一个是御史中丞来俊臣。这两个人经常伪造罪名强加在他们

憎恶的人身上,并且采用各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来迫使这些人认罪。

后来,周兴密谋反叛,被人告发,武则天派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来俊臣深知周兴是个老奸巨猾、很难对付的办案老手,要他认罪,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来俊臣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

来俊臣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最近我审理案件,有些罪犯特别狡猾,各种刑具都用过了,可他们就是不肯认罪。老兄你说,我如何对付他们才好呢?”残暴狠毒的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用一个大瓮,四面都烧起旺火,然后命令犯人钻到瓮中,这样没有人敢不招认。”来俊臣马上叫人按照他的说法布置好,对周兴说:“宫里有命令,让我审问你,那么,就请君入瓮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的一声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后来,人们把“请君入瓮”作为成语,用来表示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瓮,口小腹大的大坛子。

罄竹难书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多次劳师远征高丽,大兴土木,破坏农业生产,人民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越国公杨玄感趁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

兵反隋,但不久即战败被杀。

杨玄感手下的部将李密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在分析形势之后,就投奔了瓦岗起义军,游说起义军首领翟让联合全国各地起义军共同反抗隋炀帝。后来李密在起义军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全军领导权,被称为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xí)文,号召全国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共同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罄(qìng)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意思是说,把终南山所有的竹子砍来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用尽东海的滔滔大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过了几年,隋炀帝被部下宇文化及所逼,上吊自杀,隋朝灭亡。隋朝大将李渊建立了唐朝,李密也归顺了唐朝。

成语“罄竹难书”由“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某些人罪大恶极,所犯的罪行多得写不完。罄,空、尽,在这里是用尽的意思;竹,指用竹片制作的竹简,用于书写文字;书,写。

取而代之

项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义军的领袖。他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少年时候,既不愿意好好读书,也不愿意练习剑术。他的叔父项梁对此很不满,经常责备他。项羽却说:“读书认字多了有什么用呢?只需要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术也只能抵挡很少的几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战胜万人的本领。”项梁见他很有抱负,就教他学习兵法。后来,项梁杀了人,被官府追捕,便带着项羽一起逃到吴中这个地方。

有一年,秦始皇巡游全国,途中路过吴中时,项梁、项羽一起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把那个皇帝的位子夺过来代替他做皇帝!项梁听到后又惊喜又害怕,于是就责备项羽道:“不要胡说八道,这可是要灭门的!”他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心里却十分赏识项羽,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了不起的作为。

后来,项羽带兵参加反秦起义,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但是,后来他在与以刘邦为首的起义军进行的战争中,由于战略战术的错误,最后吃了败仗,逃到乌江边上,自杀身亡。

后来,人们就用“取而代之”这一成语,来表示一方取代另一方的意思。

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

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名猛将。当年他与袁绍作战时,于万军之中亲手杀死了袁绍的得力干将颜良、文丑。后来,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关羽水淹曹魏七军,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迁离许昌,以避开关羽的锐气。可是,如此智勇双全的将领,却没有领悟到东吴吕蒙、陆逊的欺诈,竟然中了孙权的计谋,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死在了孙权的手中。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王思政。当年他镇守玉壁,被东魏的高欢所包围。高欢的军队,营垒连绵四十多里,最终还是被王思政所打败。后来王思政迁至荆州,高欢又率大军前来进攻,双方对峙五十多天,最后又被王思政所击败。可是,后来他不听别人的建议,以

致做了高澄的俘虏。

此外,洪迈还列举了北齐的慕容绍宗和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作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成语“如出一辙”表示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辙,车轮碾轧的痕迹。

如鸟兽散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安定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歼灭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又召集骑兵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边战边向南撤退,斩杀匈奴三千多人,向南撤退,途中来到一大片沼泽中。匈奴从上风放火,李陵也命令士兵从里边放火烧出一溜空地,以阻止再烧过来的火继续向南漫延。

正在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退的时候,李陵的一个部下投降了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用尽等情况告诉了匈奴,于是匈奴加紧了对汉军的进攻。李陵率军退入一个山谷,匈奴紧追不舍,并切断了汉军的后路。一场激战,汉军伤亡惨重。夜里,李陵见自己没有了突围的希望,就召集起将士,沉重地说:“看样子明天就会被匈奴打败,我们如鸟兽散吧,这样或许还能有逃脱回朝报告皇上的希望。”随后,李陵在夜里突围时被匈奴追击,最后被擒,投降了匈奴。

成语“如鸟兽散”是说像一群飞鸟走兽一样逃散,形容溃败逃散,现多用来比喻集团或组织解散后,其成员各奔东西。

孺子可教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谋士。他年轻的时候,曾计划刺杀秦始皇,刺杀计划失败以后,便隐居到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张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面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后,老人又对张良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下又把鞋子给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意思是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诲)!五天后一大早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桥头,却看到老人已经在桥上了。老人责备道:“和长者见面,怎么能迟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还是责备张良来迟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桥上等,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可高兴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他,让他认真学习。

张良得到兵书后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终于成了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

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诲。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边塞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的马突然丢了一匹。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可是过了没几天,丢失的那匹马不仅自动回了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却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扬扬得意。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塞翁失马”,比喻虽然受到了暂时的损失,后来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

三令五申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随后孙武搬出杀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后不但没有执行,反而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于是,他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将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

吴王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将两个队长斩首了。宫女们严肃起来,所有动作都能按照号令认真去做了。

后来,人们用“三令五申”来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申,申明。

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

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己走后,原来反对他的人会制造流言蜚语。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报告大王,说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会相信吗?”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庞葱接着问:“如果有第二个人来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如果有两个人这么说,我就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那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来向您报告,说街上有一只老虎,您信还是不信呢?”魏王答道:“大家都这么说,我当然相信了。”

这时,庞葱说:“大街上没有跑来老虎,可是因为有三个人说有,您就真的相信有老虎。我走后,议论我的人一定不少,还希望大王您能明察。”魏王说:“我都知道了,你放心去吧。”庞葱告别了魏王陪太子到赵国以后,果然有一些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魏王本来不相信,可是说的人越来越多,魏王就开始怀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了“三人成虎”的成语,比喻谣言一再被重复,就有可能掩盖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为真。

身无长物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将军、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当俭朴。

有一次,王恭跟随父亲到了会稽(kuàijÿ,今浙江绍兴),因为那里盛产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带了一领精美的竹席。

回到建康后,一个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王忱见他坐的那领竹席既舒适又美观,心里非常喜欢,便对王恭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带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给我一领呢?”王忱笑笑,便答应了他。

王忱走了以后,王恭便让人把竹席给王忱送了过去。因为仅有的一张竹席已经送给了王忱,所以王恭读书、吃饭只好坐在草垫子上。

王忱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十分吃惊,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有好几领这样的席子呢,所以才开口向你要的,没想到你只有一领。”王恭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怎么了解我。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文是:“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后来,人们引申出“身无长(zhàng)物”这个成语,表示没有多余的东西。现在常用来比喻生活穷困,一无所有;有时也比喻为官清廉。长物,多余的东西。

生吞活剥

唐高宗时期,有一个地方的县尉张怀庆,附庸风雅,喜欢诗文创作,但他文笔不是很好,为了出名,就经常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地抄袭过来,冒充自己的作品。

当时,有个诗人名叫李义府,他写了这样一首五言诗:“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看见以后,就马上把它拿来,在每句前面加上两个字,改成了一首根本不通的七言诗:“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鉴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

那时,朝中有两个官居高位的大诗人,一个是张昌龄,一个是郭正一。他们两人的作品常常遭到张怀庆的剽窃篡改。因为张怀庆有不懂装懂、剽窃抄袭、随便改动别人作品来冒充自己创作的恶劣习惯,并且常常剽窃张昌龄和郭正一的作品,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给他编了两句顺口溜:“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

成语“生吞活剥”就是由“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简化演变来的。人们常用它来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模仿别人的言论和文章,也指原样照搬别人的工作经验。

拭目以待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孙权和刘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来了檄文,对东吴以武力相威胁。孙权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且邀请诸葛亮一同参加。孙权的谋士张昭主张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张昭说:“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管仲作为齐桓公的相国,治国有方,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如今失地无数,连安身的处所也将没有了。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现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隐士,对你帮助刘备复兴汉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

诸葛亮听了,笑笑说:“大鹏一飞冲天,哪里是燕雀之类的小鸟所能了解的。军事上的事,就如同给一个人治病一样,开始时只能用稀粥调养,用温和的药治疗;等到他身体好些的时候,才能用肉食进补,同时下猛药治疗。目前刘备虽然还不够强大,却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惊胆战。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人们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物会出现。拭,擦;待,等待。

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奴隶社会中,等级制度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十分森严。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组成的乐舞队进行演奏和舞蹈;诸侯则用六佾,共三十六人;卿大夫用四佾,共十六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四人。如果谁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是违反了周礼,应该受到惩罚。

当时,鲁国有一个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为卿,权重势大,操纵着国家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为卿大夫,他本来只能用十六人的乐舞队,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认为季平子破坏了周礼。

有一次,孔子谈论季平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孔子愤怒地说:“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孰,什么。

树倒猢狲散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唯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斯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斯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便不肯与他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斯,无奈厉德斯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今广东新兴)。曹咏在离开京城前往新州的时候,突然收到了厉德斯托人捎来的一封信。原来,厉德斯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húsūn)散(sàn)》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猢狲,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曹咏看了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很快,“树倒猢狲散”这句话便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传开了。

这个成语原来的意思是,树倒了,依附此树生活的猢狲也就四散而去了。后来,人们就用“树倒猢狲散”比喻一旦为首的头儿垮了台,追随他的人也只能一哄而散了。猢狲,猴子。

水滴石穿

在宋朝的时候,崇阳县有一个县令,名叫张乖崖。当时,崇阳县里经常发生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便下定决心要予以整治。

有一天,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钱库的库吏从钱库里往外走时,顺手拿了钱库里的一文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张乖崖将他喝住,上前盘问。库吏不敢隐瞒,如实承认了。于是张乖崖

下令把他捉进县衙,命手下衙役对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库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钱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为这么一文钱你就打我,你还能打死我不成?”

张乖崖听了这话,气愤至极,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看上去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钱;绳子虽然很钝,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从上往下滴虽然没有多大力量,但时间长了,也可以把很坚硬的石头滴穿。写罢,他下令把这名库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有时也写作“滴水穿石”,有时又直接引用原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合起来使用。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然不大,但天长日久积累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现在人们多从积极方面加以使用,表示虽然力量暂时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于

书香门第,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任职期间,他曾参与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来屡经迁徙(xǐ),又被外放为苏州刺史。

到了晚年,刘禹锡回到了京城长安。当时长安城中还有一个诗人,名叫李绅。李绅做过司空,十分富有,喜欢讲排场。他对刘禹锡的诗名仰慕已久,当刘禹锡回京时,就把刘禹锡请到家里来,摆了丰盛的酒席招待他。酒过三巡,李绅又叫来歌女演唱助兴,并让她们为刘禹锡殷勤敬酒。面对如此奢华的场面,刘禹锡想起自己命运的坎坷,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七绝: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诗中第一句描写歌女的装束,第二句写歌女唱的曲子,第三句说司空李绅已经见惯了这种场面,第四句抒发自己的凄凉感受。

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缩略而成的,原意是指司空李绅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不觉得奇怪了。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事情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死灰复燃

西汉时期,朝中有个大臣名叫韩安国,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卒经常侮辱他,韩安国对他说:“你以为熄灭的炭火就再也不能燃烧起来了吗?”(原文是:“死灰独不复燃乎?”)他想警告对方不要做得太过分,不要以为自己现在坐牢,以后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田甲听后,冷笑一声,不以为然地说:“如果能再燃烧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它。”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韩安国便被释放出狱,并被任命做了高官。侮辱过他的田甲得知这个消息后,怕受到报复,就赶紧逃跑了。韩安国扬言说:“如果田甲不马上回来,我就杀了他全家。”田甲没别的办法,只好跑回来,光着身子去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见他这副德行,笑着讽刺道:“你不是说熄灭的炭火再燃烧起来后你要撒泡尿浇灭它吗?”田甲吓得浑身发抖,连忙磕头求饶。最后,韩安还是原谅了他。

成语“死灰复燃”由“死灰独不复燃乎”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失败了以后又重新振作起来;现在,多比喻已经失败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死灰,烧完火后剩余的灰烬。

谈笑自若

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东吴名将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为犄(jÿ)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甘宁的士兵。城中的将士们都恐惧起来,唯独主帅甘宁跟平时一样镇定,谈话笑容非常自然。(原文是:“城中士众皆惧,唯宁谈笑自若。”)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夷陵,使得曹军一直无法攻破。

后来人们就用“谈笑自若”来表示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自若,跟平时一样。

螳臂当车

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hã),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太子蒯瞆(kuǎiɡuì)的老师。颜阖听说蒯瞆仗着父亲是一国之君,整天作威作福,蛮不讲理。颜阖感到教育这样一个学生十分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颜阖到卫国后,他先去拜访卫国的大夫蘧(qú)伯玉,请教如何才能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说:“颜阖先生,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您想教好太子确实很难办到啊。”他进一步分析说:“我举一个例子说吧!螳螂自不量力,自己跑到马路上来,举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它自己确实认为这种举动是勇敢的,但是确实没有意义啊。颜阖先生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小心慎重!有些事情不是您一个人能解决的,您还是好自为之吧!”

后来,人们就用“螳臂当车”作为成语,来比喻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就轻率地去做办不到的事,结果必然会招致失败。螳,螳螂;当,抵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时期,有位有名的将领,名叫李广。他前后跟匈奴进行过七十多次战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儿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总是把那些赏赐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â)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为他悲伤叹息。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李广立传时,借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颂李广为人至诚、不尚虚名的美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子和李子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都踩出了一条条小路来。

后来,人们就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品德高尚或有实绩的人,不待自我吹嘘,自然能感动他人。蹊,小路。

外强中干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曾经在外过了一段流亡生活。在秦国时,他曾经答应过秦穆公,如果将来能够回国当上国君,一定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

后来,夷吾真的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可是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向秦国施以援助。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便出兵攻打晋国。晋惠公带领军队前往迎战,不料却吃了三次败仗。当秦军深入晋国时,晋惠公叫人给他的战车套上郑国出产的名马前去打仗。

大夫庆郑劝阻说:“自古以来,打仗必须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主人使唤。现在,您乘外国的马去迎战敌人,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的马一旦遇到意外,就会因为惊惧而使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狂躁不安,从而变得不听使唤。从外表上看虽然很强壮,可实际上已经十分衰弱了。(原文是:‘外强中干。’)要进不能进,要退不能退,那个时候再后悔,可就晚了啊。”

可是晋惠公根本听不进去,仍然一意孤行。战斗开始后不久,晋惠公的车马便开始四处乱跑,结果陷入泥泞之中,进退不得。晋惠公就这样被秦军毫不费力地俘虏了。

后来,人们引用“外强中干”来表示外表好像很强大,内部却很空虚和脆弱,多用于贬义。干,枯竭。

亡羊补牢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臣名叫庄辛。他见朝中有几个大臣整天围在楚襄王身边,与楚襄王一起纵情淫乐,就对楚襄王说:“您那些心爱的臣子,奢侈浪费,如果不果断地处置他们,必然要遭殃!”襄王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是老糊涂了吧,要不然就是存心造谣。”庄辛说:“如果大王您继续宠信这些奸臣,那么楚国很快就要灭亡了!”

由于楚襄王不听劝告,庄辛便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了。后来楚国果然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由于楚国内部空虚,很快就失去了一大片国土。楚王被迫逃到城阳(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时他才想起庄辛的话,连忙派人去把庄辛请来。庄辛回到楚国之后,襄王内疚地对他说:“现在事情已经弄成这个样子,你看怎么办才好呢?”庄辛回答说:“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原文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我听说从前商汤王、周武王只有方圆百里的国土,但是却建成了强大的国家;夏桀王、商纣王虽占有整个天下,却最终亡了国。大王您要牢牢记住这个教训:重用奸臣,一定会导致灾难的!”

楚襄王听了庄辛的这番话后,觉得很对,于是马上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就收复了大片的土地。

成语“亡羊补牢”由“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缩略而来,比喻出了差错或者遭遇失败之后,要吸取教训,及时补救,还不算迟。

妄自尊大

刘秀刚刚建立东汉王朝的时候,全国并未完全统一。各路豪强分别占据一方,国家仍是四分五裂。这些豪强之中势力最大的是在成都称王的公孙述。

当时,另一个势力稍弱一点的豪强隗嚣(wþiáo)派部下马援前去拜访公孙述,想找一条政治上的出路。马援小时候就和公孙述认识,他想这次公孙述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谁知到了成都之后,公孙述却不理他,而且竟然以帝王的资格高居殿上,要马援以臣子之礼拜见,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马援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回

去之后就跟手下人说:“现在各地正在争夺天下,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这样大讲排场,怎么能接纳有才干的人共同建立功业呢?”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蛙,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洛去投靠刘秀,到他那里去寻找出路。”

于是,马援就去洛阳投靠了刘秀,刘秀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马援在刘秀手下做了大将军,尽力帮助刘秀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了。

后来,人们引用“妄自尊大”来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妄,过分地;尊,高贵。

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河水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量溪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黄河的水面顿时阔大起来,隔河望去,连对岸的牛马都分辨不出来了,十分壮观。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东下,到了北海。河伯向东望去,见海水茫茫无际,大惊失色,不禁“望洋向若而叹”(若,海神):“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说的就是我啊!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那就糟糕了,我将永远被那些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讥笑。”

后来,人们就用“望洋兴叹”来比喻自己能力不够而感到惭愧甚至无可奈何。

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他年轻的时候就武艺高强,很有心计,远近闻名。当时大名士北海相孔融听说了太史慈这个年轻人,对他非常欣赏,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结交,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向他的母亲赠送了丰厚的礼物。这让太史慈的母亲非常感动。

当时还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这个地方,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情势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你和孔融并不认识,但是他在你走后,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顾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敌军围困,你应该赶紧去救他啊!”

太史慈赶到都昌城下,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刘备搬救兵。太史慈来到平原,对刘备说:“我与孔融非亲非故,但都是讲道德仁义的人。今管亥**,孔融被围,危在旦夕。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让我冒着生命危险突出重围向您求救。”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这人世间有我刘备这个人吗?太看得起我了。”刘备于是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便四散而去。

成语“危在旦夕”本意是指危险就在早晚之间;后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情况十分紧急。旦夕,早晨到晚上。

唯命是从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步强盛起来,到楚庄王在位时,就开始图谋中原,取代周王朝的统治。有一次,楚庄王率军到达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郊外,在此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向周天子炫耀楚国的武力,并向周朝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遭到了王孙满一顿奚落。九鼎是传国宝器,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楚庄王问鼎,表示想要以楚代周。

到楚灵王时,仍然企图取代周朝。有一次,楚灵王外出打猎,夜宿在外,又想起了九鼎的事。他对晚上来求见的右尹子革说:“过去我们祖上和齐、卫、晋、鲁四国共同服侍周康王,四国都被赐予宝器,唯独我们楚国没有。现在我想派人去周天子那里,请求把鼎作为对我们楚国的赏赐,你说周天子愿意给我们吗?”

右尹子革回答道:“当然会给您啊!当年我们的先王跋山涉水去侍奉周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来进贡。齐、卫、晋、鲁四国的诸侯王都与周天子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楚国因此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们有。现在的情况是周朝和四国都顺服侍奉您了,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唯命是从,难道周天子还会爱惜这鼎吗?”其实右尹子革这是讨好楚灵王,九鼎最终也没有落到楚国手里。

后来,人们引用“唯命是从”作为成语,指只要是命令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唯,只;从,服从。

尾大不掉

春秋时期,楚灵王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公子弃疾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的军功。为了表彰弃疾建立的功勋,楚灵王把蔡国的大部分土地赐给他,并且封他为蔡公。但是过了不久,楚灵王又感到不太放心,特地派人把大夫申无宇请进宫来请教。

楚灵王问申无宇说:“我把弃疾封为蔡公,你怎么看?”申无宇说:“国君是不应当把亲近的人封在外面的,因为日子一久,他的力量大大发展,就会威胁国家。俗话说:树枝大了一定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个道理,您一定是知道的。(原文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申无宇走后,灵王又仔细地想了一下。他认为公子弃疾是自己最宠信的弟弟,一向很忠顺;又屡次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受到特殊的封赏,肯定不会背叛自己,因此,就没有接受申无宇的意见。没过几年,弃疾势力越来越大,果然起兵反叛了楚灵王,楚灵王没有办法,只好上吊自杀了。公子弃疾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后来的楚平王。

后来,人们就总结出“尾大不掉”作为成语,用来比喻部下势力非常强大,不听从上级的调动和指挥。现在多用来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掉,摇动。

为虎作伥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受。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跚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他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鬼魂居然同意了,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漫山遍野地去找人。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

本来,这个人是被老虎害死的,可是他变成鬼以后却心甘情愿地为老虎做帮凶,古时候人们就把这种帮着老虎吃人的鬼魂叫做“伥(chüng)”。

这本来是一个传说,后来,人们根据这一传说总结出了“为虎作伥”这个成语,指帮助老虎害人的伥鬼;现在多用它来形容那些帮助坏人伤天害理的人。

无可奈何

西汉时期,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粮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

起义震惊了皇帝,他急忙派重兵前去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无可奈何。

于是朝廷又发布命令,规定:对于起义军没有发觉或者已经发觉而没有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主要责任官吏,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犯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太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严重动摇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在这个故事中,“无可奈何”用来形容统治者对起义恨之入骨,想要消灭他们,却毫无办法。

后来人们用“无可奈何”表示没有任何办法,或无办法可想。

吴牛喘月

西晋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满奋。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体格似乎很健壮,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生来体弱,尤其怕冷。每当冬天来临,京城洛阳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时,他就整天待在家里。在这些寒冷的日子里,他住的房屋不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而且还要挂上厚厚的帘幕。有时呼啸的风声传入他的耳中,他都会感到冷气入骨,坐立不安。

有一天,晋武帝想要跟满奋谈论一下朝政,便派人把满奋叫到宫中。晋武帝在偏殿接见了满奋,让他在面向北边窗子的位置坐下来。虽然窗子上有琉璃可以挡风,但是毕竟琉璃是透明的,他总觉得和没有一样,仍然感到北风凛冽,寒气逼人。满奋是和晋武帝坐在一起,虽然感到寒冷,也不敢把自己的苦处说出来。晋武帝见他表情难受,知道他可能是怕风的缘故,就笑着问道:“你为什么这样怕风啊?”满奋弯下身子回答:“吴地的水牛怕热,所以见到月亮就以为是太阳,便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见了寒风,就像吴牛喘月一样,会冷得发抖。”晋武帝听了哈哈大笑。

我国古代江淮一带属于吴地,这里的水牛被称为吴牛。水牛怕热,喜欢泡在水里。到了晚上,水牛看见月亮,误以为是太阳,便吓得大喘起来。

后来,人们把“吴牛喘月”作为成语,比喻因为疑心而感到害怕。

先发制人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个皇帝,可他只当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二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当了皇帝,和他的老爹一样横征暴敛,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大家再也活不下去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率先在大泽乡造反,天下群雄纷纷响应。

项梁他们家在战国时世代担任楚国的将军,他和他的侄子项羽都是有雄心的人,也想争夺天下。起兵前,他找来了素有贤德之名的会稽代理太守殷通,说:“陈胜他们在长江以西都造反了,现在是上天要灭秦的时候了。我觉得,先下手的话可以迅速地制服敌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着被敌人制服了。(原文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殷通是个读书人,哪知其中的深浅,当场赞叹道:“听说您出身楚国的将军世家,起兵的事儿就一切听您做主了。”项梁让殷通找来了项羽,项羽佩戴着宝剑进了屋,殷通连忙起身相迎,结果被项羽一剑割下了脑袋,一命呜呼了。可怜的太守成了“先发制人”这个谋略的最早牺牲品。然后,项梁和项羽收服了殷通的军队,从此东征西战,争夺天下。

“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现在人们用来表示遇事时要先于对方

采取行动以获取主动。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先入为主

汉哀帝的时候,宫里有一个宠臣,名字叫息夫躬,他为争取更大的权势,极力想除掉和他关系紧张的大司马董贤。他想出了一个毒计。

那时匈奴每年都要到汉朝进贡。可是息夫躬派人对匈奴说:“皇帝的事务十分繁忙,你们就不用来朝见了。”匈奴单(chán)于听了,觉得息夫躬是汉哀帝身边的近臣,说的话应该可信,也就乐得清闲,没有来朝见。这时,息夫躬又对汉哀帝说:“匈奴今年竟敢不来进贡,如果您不出兵征讨他们的话,那四方小国就会群起效仿,后果会很严重啊。”

汉哀帝赶快召集众大臣,商讨出兵征讨匈奴的事。朝中的丞相王嘉对息夫躬这种恃宠乱政的行为极为愤怒,他很干脆地对汉哀帝说:“现在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证明匈奴人要造反,陛下不可轻信。”接着他又说道,“希望陛下能吸取古代君主的经验教训,反复参考各方意见,而不要先听到谁的意见,就以谁的意见为主。”(原文是:“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朝中以董贤为首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同意王嘉的意见,汉哀帝也就接受了,不再提出兵的事。没多久,息夫躬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汉哀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后来他就死在狱中。

“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先声夺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的宋国。宋国的司马华费遂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华驱、华多僚和华登。人说多子多福,可惜华费遂这仨儿子,净给他添乱了,因为他的三个儿子一向不团结。其中华多僚最爱挑事儿,偏偏宋国的国君元公最信任他,华多僚就使劲在元公跟前说自己两个兄弟的坏话。先是华登被迫逃亡到外地,后来华驱也被驱逐。华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跟自己的侍从一起杀了华多僚,又劫持了自己的父亲华费遂,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

这下宋元公害怕了,他请来了齐国的乌枝鸣来帮忙守卫城池。这年冬天,在外逃亡的华登也带了一支部队来和华驱汇合,兄弟俩打算好好出一口恶气。

面对两兄弟的大军,乌枝鸣有些心怯了。这时,厨邑大夫濮献计说:“兵书上说:‘要事先取胜,就要首先夺取敌人的心志;要事后取胜,就必须等待敌人士气衰竭。’(原文是:‘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何不趁着他们疲劳和没有安定的时机来进攻呢?如果等到敌人军心安定,我们可后悔也来不及了。”乌枝鸣听从了。结果这次交战果然取胜。后来,华登战死,华驱被赦免了造反之罪,逃到楚国去了。

“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由“先人有夺人之心”转化而来的,表示在行动前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先,抢先。

相见恨晚

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

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拜见卫青将军。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华,多次向汉武帝举荐,可是汉武帝没有理睬。

时间一久,主父偃所带的资财几乎要花光了,大家都开始讨厌他。远道而来,求官不成,生计都成了问题,这可如何是好?主父偃心想:求人举荐不成,那就直接上书皇帝,没准儿会有意外惊喜。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侵扰汉朝边境,让汉武帝十分头疼。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就匈奴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抓住要害,切中时弊,力主汉武帝讨伐匈奴。与他同时上书的还有徐乐、严安二人。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文章,极为欣赏,很快就召见了他们三人,并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人原来都在哪里来着?真是相见恨晚呀!于是,汉武帝拜他们三个人做了郎中。

成语“相见恨晚”由“何相见之晚也”演变而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十分要好,以彼此认识太晚为憾事。

响遏行云

战国时候,秦国有个名叫薛谭的年轻人,他的嗓音不错,也非常热爱音乐。于是,他四处拜师,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后来,他拜秦国著名的歌手秦青为师,经过一段刻苦的学习,他歌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薛谭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出徒了,他就对秦青说:“老师,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现在我学得也不错了,我打算明天就回家去。”秦青心里有些失望,不动声色地说:“好吧,明天我给你送行。”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摆酒为薛谭送行。告别的时候,秦青打着拍子,唱了一支略带悲伤的歌曲。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飘向空中,仿佛天空中飘动的白云也被这歌声阻挡住停止不动了。(原文是:“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听了老师精彩的演唱,薛谭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满是多么愚蠢,他十分惭愧地说:“老师,我原来以为自己的水平和你差不多了,现在才知道差得太远。请老师原谅我吧,我想继续跟着你学习。”秦青听了很高兴,又重新收他做了学生。从这以后,薛谭一直非常虚心地跟随老师学习,再也不敢说已经学成的话了。

成语“响遏行云”是说声音高入云霄,把飘浮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响,音响,这里指歌声;遏,阻止。

小时了了

孔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他四岁时就懂得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成就了“孔融让梨”的佳话。

十岁时,他跟随父亲来到了京城洛阳。当时的河南太守李元礼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当世名流或至亲世交,一般的来访者他都不接待。孔融听到这一情况,决定去拜访李元礼。他来到李元礼的家门口,对看门人说:“请你进去通报一下,我是太守的亲戚。”守门人听说是太守的亲戚,只好进去禀报。等到见了面,李元礼就问他说:“你说咱们是亲戚,可我以前并不认识你,你说咱们是什么亲戚?”孔融回答道:“我姓孔名融,是孔子的后代。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李耳)请教过礼节问题,他们交情很深,因此,我和您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小孔融的这一番机灵话很惊奇,纷纷赞赏。客人中有一个叫陈炜的人,却不以为然,随口说道:“小时了(liǎo)了(聪明的意思),大未必佳。”机敏的孔融立即道:“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了’的了。”陈炜让孔融的一句话给噎住了,他如果承认自己小时候聪明,就说明自己现在没什么出息;如果想说自己现在过得还不错,就要承认自己小时候比较笨。

后来,人们就用“小时了了”来称赞儿童聪明伶俐,才华出众。

心腹之患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消灭了。

成语“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变而来,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

行将就木

重耳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大儿子,因为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想把自己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于是她接二连三地设下阴谋,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后来申生被逼死,重耳和夷吾先后逃奔出国。

重耳带着许多忠心的臣子一起流亡外国。他们先逃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那里住下来。狄国人攻打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时候,俘获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把她俩送给重耳。重耳娶了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tiáo)和叔刘两个孩子。就这样,他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

这期间晋献公死了,太子奚齐也被大臣里克所杀。在外逃亡的夷吾继任为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一上任,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于是他派人去狄国刺杀重耳。无奈,重耳又要继续逃亡了。临行时,重耳向季隗告别道:“你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季隗流着眼泪答道:“我今年已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是五十岁了,已经行将就木了,还嫁什么人,请容许我始终等您吧。”重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后来,他终于又回到晋国,并成为了一代霸主——晋文公。

“行将就木”是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行将,将要;木,指棺材。

胸有成竹

北宋有个大画家叫文与可,他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写意墨竹,开创了墨竹画派,对后世的画坛影响深远。

文与可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笔,在画案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动一样。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与可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现在人们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休戚相关

春秋时期,晋厉公执政时,为了防止王族公子互相争权,制造内乱,就把一部分王族公子派到国外。其中有一个叫姬周的被派到了周朝,为贵州单襄公做家臣。

单襄公很欣赏姬周,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对待他。有人不解地问单襄公:“姬周还只是个孩子,你为什么这样器重他呢?”单襄公说:“别看姬周的年纪轻,日后却必成大器。我注意观察过他,他站立的时候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虽然身在洛阳,可是一听说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一听说到晋国有什么喜事儿时就非常高兴。他的心一直跟晋国紧紧地相连,是因为他不忘本呀。(原文是:‘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所以我觉得,他将来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

不久,晋国国内果然发生了内乱,做了七年国君的晋厉公被大臣杀死了。于是,晋国派人到洛阳来,把姬周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晋悼公。晋悼公即位后,招贤纳士,励精图治,使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成语“休戚相关”由“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演变而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相连。休,喜庆,欢乐;戚,悲哀,忧愁。

扬扬得意

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齐国的名相。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他都在齐国做官,称得上是“三朝元老”。据说晏婴身材矮小,“长不满六尺”,也就是不足一米五,貌不出众,但他足智多谋,刚正廉洁,名闻天下。

晏婴有一个车夫,他很为自己能替晏子驾车而自豪。一次,他驾着车正好从自己家门前经过,表现得“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就是说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非常得意。他的妻子从门缝中看到了丈夫的样子,心中很不高兴。这天,当车夫一回家,妻子便沉着脸说:“你今天驾车路过家门口,那副扬扬自得的样子,简直令人作呕。你看人家晏婴,位居相国,德高望重,虽然他身长只有六尺,但坐在车子里,看上去又稳重,又谦恭。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可只能当人家的车夫,居然还这么神气十足,好像你比晏婴还了不起似的。”车夫听了妻子的话后,向妻子认了错,态度也慢慢变得谦恭有礼起来。晏婴察觉到了车夫的这种变化,就向他询问缘由,车夫便把妻子的话老老实实说了一遍。晏婴很有感触,他觉得车夫知错能改,是个可造之才,便提拔他做了官。

成语“扬扬得意”是指一个人因为自我感觉太良好而志得意满的样子。

阳春白雪

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文学家叫宋玉,他也是楚国的大臣,常伴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

有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的行为不好,就把他找来问道:“有些人对你的言行很不满意,你想想自己的为人有没有什么不端正的地方?”

宋玉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给楚襄王讲了一个故事:“在咱们楚国国都郢城,来了一个很会唱歌的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的歌曲,有几千人都能随着他唱;后来,他唱《阳阿薤(xiâ)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跟随他唱的人只有几百人了;而当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着他一起唱的人只有区区几十个而已!这是为什么呢?”宋玉看了一眼楚襄王,接着说,“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够唱出来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话,觉得他说的也有些道理,于是就不再追究他了。

《阳春》和《白雪》是非常有名的两首古琴曲,古时的人们常以“阳春白雪”连称,所

以也常被认为是一首古琴曲。在这个故事里,宋玉委婉地告诉楚王:一个人的品行越高洁,仿效他的人就越少。现在,“阳春白雪”一词已经成了高雅艺术作品的代名词。从这个故事中,还产生了一个成语——“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艺术作品。

要言不烦

三国时的魏国有个叫管辂(lù)的人,非常精通占卜之术。他有一个好朋友叫何晏,是个玄学家,精通《老子》《庄子》与《周易》,喜谈玄理,是魏晋时清谈之士的领袖人物。西晋人陈寿在《三国志.管辂传》里记载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管辂邀请何晏到家中做客,一起谈论《易经》义理,谈得非常通透明晓,简直成了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何晏不由得赞叹说:“谈论阴阳之道,恐怕这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得过你。”

当时还有个叫邓飏(yáng)的人也坐在旁边,他在这方面显然还是个未入门的人,他此时还是糊里糊涂的,就向管辂问道:“人人都说您精通《易经》,但您刚才谈论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涉及《易经》的辞义,这是什么缘故呢?”

话音未落,管辂便应声答道:“真正精通《易经》的人,是不随便谈论《易经》的。”

听了这机敏又深奥的话,何晏含着笑说:“这等答复真是太妙了,要言不烦,越是精要的话越不会烦琐难懂呀。”

这之后,人们便用“要言不烦”一词,泛称说话或写文章时,言语简明扼要、不烦琐。要,重要,精要;烦,烦琐,麻烦。

一败涂地

秦二世元年,陈胜在大泽乡造反,自立为楚王。汉高祖刘邦当时是沛县的泗水亭长,他也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拉起了队伍,慢慢地他威望越来越高,兵力也日益壮大。这让当地沛县县令十分担忧。他的下属萧何和曹参向他献计,让他笼络刘邦,借助刘邦的力量保住自己的权势。

于是,他派人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领着一百多人来到城下时,沛县令又怕他不服从自己指挥,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城里百姓可不干了,他们合谋杀了县令,并拥戴刘邦当沛县县令。刘邦这时反倒谦虚起来,道:“天下方扰,诸侯并起,置将不善,则一败涂地。”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起兵,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指挥不善,一旦失败,就会肝脑涂地、无法收拾,请你们另外再选高人吧!

当然这种推辞只是客气客气,后来刘邦做了沛县的县令,大家都尊称他为“沛公”,他经过数年打拼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他自己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后来人们用“一败涂地”用来形容败得干净彻底,以至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一败,就是一旦失败;涂地,这里是指人们惨死,肝和脑涂撒在地上。

一发千钧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他擅长写辞赋。一开始,他在吴王刘濞(bì)那里做郎中,没想到刘濞是个有阴谋的人,他一直策划着要反叛朝廷。枚乘知道以后,就写了一封名叫《谏吴王书》的信给刘濞,很严厉地劝阻吴王说:“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那意思是说,你要做的事,就像是在一缕头发上,系上千钧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边是无底的深渊,这种情形,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如果是上边断了,那是接不上的;如果坠入深渊,也就再不能取上来了。而大王你反叛汉朝,就如这缕头发一样危险啊!

第五篇:中国成语故事5

感恩图报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xū)带领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再攻打我国,我一定重赏他!”可惜一连三天都没人想出好办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年轻的渔夫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道:“你需要多少士兵和马车?”渔夫摇摇头说:“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这根划船的桨。”

说完,渔夫便跑到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伍子胥看到后,问渔夫:“年轻人,你是谁啊?”渔夫回答道:“你没看到我手里的船桨吗?当年我父亲就是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说:“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一位渔夫救了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就是他的儿子。你怎么在这里呢?”渔夫说:“还不是因为你们要来攻打我们。郑定公说谁能让你们退兵,他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救过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们了。”伍子胥感叹一声,说:“是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当上大将军的。好吧,这个恩情我一定会报答的。”说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国了。后来人们就用“感恩图报”比喻别人给自己的恩惠要感激,并要想办法报答。

各自为政

战国时候的史书《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的公子归生听了楚国的意见,准备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带兵抵抗,两军在大棘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准备打仗。

在大战来临之前,宋国的主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便杀羊犒(kào)劳众位将士。但是,他在犒劳将士的时候却忘了赏给他的车夫羊斟(zhēn)肉吃。羊斟因此怀恨在心,总想找个机会报复华元。

到了作战的时候,羊斟心里想:平时你不把我放在心上,今天我就让你看看我的厉害。他正想着,华元来找他驾车了。羊斟不声不响地把车准备好,叫华元上车。华元上了车,走到半路的时候,羊斟便对华元说:“前些天犒劳将士,分羊肉的事由你做主;今天我驾车,那么往哪里走,则由我做主了。”(原文是:“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说着,便快马扬鞭,把华元的战车径直赶到郑军的阵地上去了,华元稀里糊涂地就成了郑军的俘虏。后来人们把羊斟的话概括为“各自为政”,用来表示按照个人的主张办事,不顾及整体,也不与别人协作。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

恭敬不如从命

很久以前,有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虽然她贤惠勤劳,但是公公婆婆总是看她不顺眼,不满意她的所作所为。

有一年的冬天,婆婆突然要这个儿媳妇给她做笋汤喝。儿媳妇一边答应着一边就给婆婆做,一会儿工夫就给婆婆做好了,并送到了饭桌上。另一个儿媳对此感到十分奇怪,问她说:“现在是寒冬腊月,哪来的嫩笋啊?”这个媳妇说:“我先答应着,以恭敬顺从来避免婆婆的责骂罢了。确实没有地方能找到嫩笋啊,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储藏好的笋。”不久,婆婆听到了这番话,觉得自己以前对这个儿媳妇确实太不公正了,于是就改变态度,开始对她怜爱有加。从此婆媳关系越来越好,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根据这个事,当地的人编了个顺口溜:“腊月煮笋羹,大人道便是;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后来,前两句被省略,后两句留下来,成了谚语,意思是说:对一个人表示恭敬,不如顺从他的意思;接受一个人的教训,不如顺从他的要求。再后来,“恭敬不如从命”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与其态度谦恭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常用作表示接受对方款待或者馈(kuì)赠时的应酬(chóu)语。

苟延残喘

有一天,东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国去找个官做做,于是他收拾行装后便骑驴上路了。东郭先生骑着驴,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迷了路。他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心里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着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让我早点躲进您的书袋里,使我垂危的生命暂且延续下去吗?(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将来如果我有出头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东郭先生听了狼的这番话,心一软,就把狼藏进了书袋。

等追捕狼的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这时,狼突然目露凶光,狡猾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不过我现在饿极了,你心肠这么好,就让我把你吃了吧。”说完就朝东郭先生扑了过去。正在这危急时刻,正好来了一个猎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后来,人们就用“苟延残喘”作为成语,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活。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有一天,唐文宗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人们对朝廷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您派郭宁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对。”文宗听后,皱了皱眉头,显出不太高兴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唐文宗对柳公权说:“郭宁做官一向没有什么过失,今天以金吾大将的身份去做个主官,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柳公权说:“按照郭文对国家的功劳,派做主官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听议论的人说,郭宁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样的官职的。”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些话,赶紧解释说:“郭宁的两个女儿进宫不是献给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的。”柳公权说:“瓜田李下的嫌疑,怎么能跟每个人都说得清呢?”

柳公权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题为《君子行》的古乐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说,当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以此来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后来,人们常用“瓜田李下”来比喻容易使人产生嫌疑的地方。

好逸恶劳

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名叫郭玉。郭玉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把脉和针灸,他医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当他给那些贫贱的人治病时,治愈率很高。但是当他给那些王孙贵族们治病的时候,却常常发生治不好的情况。

有一次,汉和帝的一位贵人(嫔妃的称号)得了病,为了让郭玉给诊治,汉和帝就让这位贵人换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换了地方,让郭玉去看病。郭玉不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皇帝的贵人,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之后,便按部就班地应用针灸疗法,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汉和帝非常奇怪,就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郭玉回答说:“用针灸治病,位置差一点儿也不行。当我给王公贵族们治病的时候,他们高高在上,我心里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个方面很为难:一是我不能随意进行诊治;二是怕他们自己不注意,耽误治疗;三是怕他们体质不好,不能用足够剂量的药;四是怕他们好逸恶劳。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我治疗过的,但是有时候就不容易痊愈。”汉和帝听了,认为郭玉说得很有道理。后来,人们就用“好逸恶劳”来形容某人贪图安逸,厌恶劳动。逸,安逸;恶(wù),讨厌,憎恨。

后来居上

汲黯(àn)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担任主爵都尉——一个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施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样,越是后来的越放在上面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他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后来人们将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语“后来居上”,但是意义却发生了改变,用来形容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呆子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那位医生很感兴趣,便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呆子得意地说:“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这不是可以让生梨有益于牙齿,而避免了它对脾脏的伤害吗?”旁边有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等我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让枣子对脾脏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伤害牙齿。”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下载中国成语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成语 成语故事

    丁瑞仪 成语练习 1) 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熟视无睹:经常看到却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的事物不关心或漫不经心。 2) 名正言顺:原指名......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

    中国成语故事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

    中国成语故事9

    老生常谈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lù)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名气。日子一久,他的名声传到吏部尚书何晏(yàn)、侍中尚书......

    中国成语故事13

    拭目以待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孙权和刘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

    中国成语故事12

    取而代之 项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义军的领袖。他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少年时候,既不愿意好好读书,也不愿意练习剑术。他的叔父项梁对此很不满,经常责备他。项羽却说:“读书认字......

    中国成语故事8

    举足轻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òu)融。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

    中国成语故事五年级五篇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

    中国成语故事八年级[五篇范文]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更是渊远流长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成语则是汉语的精髓,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