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观后感
弱国无外交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观后感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战胜国对德国、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进行的审判。根据相关宣言和决议,分别成立了纽伦堡军事法庭和远东军事法庭这两个国际法庭,对犯下滔天罪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进行审判。
与我之前看过的许多记录片不同,《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这一记录片,用了几乎白描的手法,并没有为避免枯燥而多变换角度或加入许多人物访谈,平铺直叙的为我们再现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这两个在国际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事件。但正是这种不浓墨重彩、力求还原事实本来面目的方式,使得短短三十分钟的纪录片,给我留下触目惊心的感觉。
由于东京审判的对象是对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战犯,因此纪录片重点叙述了东京审判。在指出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时,画面离开了军事法庭,将被屠杀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被活埋者的眼神,无助的孩童,抱着伤者痛哭的平民,遍布的尸体,还有一个看似无甚大碍的伤者,镜头拉近才看到他的脖子几乎被砍掉了一半,如此的痛苦下,没有麻药没有医疗设备,医生无奈的审视着,不知道该如何医治。不需要多言语,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已经赫然在目,其罪必诛,若秉持着与纽伦堡审判相同的正义理念,东京审判必严惩日本战犯。
遗憾的是,在纪录片的结尾提及,虽然东京审判处决了七名甲级战犯伸张了国际正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东京审判与纽伦堡审判相比却有着许多缺陷。其根本原因是美国操纵了东京审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包庇了日本战犯。致使许多罪行昭著的战犯未得到审判或者判刑过轻,特别是没有追究裕仁天皇的战争罪责。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战争受害国的感情,违背了审判的公正性和神圣性。
远东军事法庭是根据苏、美、英三国关于严惩战犯的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以及莫斯科会议的决议设立的。但上述宣言和决议都没有规定对日本战犯实行法律制裁的具体方式。后来经过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荷兰等国的几次外交谈判才达成协议,决定将日本首要战犯交由上列9国的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负责审判。但远东国陈军事法庭的庭长不是以平等原则从11国法官中选任,而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派。且规定在法庭的法官11人中只要有6人出庭,即可作出决定,法庭的判决只要庭长和两位法官投票赞成即可通过,而盟军最高统帅有随时减轻判决或加以某种修正的权力,庭审及其余诉讼程序以英语和日语为之。由此,远东军事法庭充满了美国性质,其审判受到了美国在各个方面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东京审判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陷。为国际法的完善留下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司法独立问题。
国际法和国内法在本质、作用、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区别在东京审判中反映的尤为明显。
从本质属性上,国内法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但是它又必须具有代表全社会的属性以维持其政治统治。因此国内法在其施行的一国范围内反映了社会的基本共同的价值观,其法律规范的制定和运行必然蕴含了与国内全社会道德和法律传统相吻合的意志,非如此不能发挥法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但是国际法在其本质属性上却与国内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国际法反映的是参加国的共同意志。而此共同意志不是由虽有国家意志的简单相加,或者说平等吸纳。相反,国际法是按照参加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实际地位、它们能够影响国际关系的程度、综合国力、经过无数次的较量反映不同国家的意志。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参加国的地位非是在待决议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而是在整个国际背景下的国家力量决定的地位。因此才会出现在东京审判中,中国作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主力本应位列法官坐席的第二位,但是一直受到美国的阻扰,几经波折才得以捍卫自己的权利的情形。
正是由于国际法的这一特点,使得在国际法庭中,司法独立难以真正实现。随着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国际法发挥空间日益增强,司法独立原则也应由国内法原则上升到国际法原则。而东京审判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可以为此提供经验和教训。
“弱国无外交”,基于国际法的本质特征,我们应该在呼吁建立公平完善的国际法体制的同时认识到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颠扑不破的真理。国际实力得到发展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为国际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做出贡献。
第二篇:纽伦堡审判观后感
法律影视鉴赏论文
——《纽伦堡审判》观后感
张祎 中美经济系 130142102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美、苏、英、法四国组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针对德国残害犹太人、侵略他国等一系列反人道行为进行了审判。然而,这与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以牙还牙的审判不同的是,此次审判采用庭审的方式将纳粹法西斯的罪行公之于众并将他们绳之以法,以戒未来。
关键词:纽伦堡审判,公开、公正、公平的审判
日前,我们在课上观看了《纽伦堡审判》,这部影片描述了二战后的纽伦堡大审判,描述了史上最初的军事法庭,也描述了人们如何运用法律来对邪恶进行裁决,伸张正义的场景。它基本忠于史实,基调庄严而悲伤,似乎把观众带入了63年前纽伦堡法院的第600号审判厅——“世纪大审判”的现场。
1945年11月20日,此次审判在纽伦堡的正义宫开庭。四国一共起诉了24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以及6个纳粹主要组织,其中包括前纳粹元帅赫尔曼·戈林、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等。旨在以法律的形式对纳粹德国进行惩罚。审判共持续了315天,开庭218次。经过了长达一年的漫长审判后,21名纳粹头目被分别被宣判战争罪、反人类罪、反和平罪、杀害和虐待战俘和平民等罪,以戈林为首的12人被判处绞刑,巴本等三人被无罪释放,其余7人分别被处以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
影片的一大亮点是德国纳粹头目戈林与美国检察官杰克逊双方之间的交锋,它从侧面,一一罗列了纳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行,以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二战中纳粹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将屠杀和侵略的事实,历史的真相呈现出来。其中有一段庭审令我影响深刻。在一次庭审中,戈林的辩词使得没有准备充分的检察官杰克逊恼羞成怒无言以对。然而,在再次的庭审上杰克逊步步紧逼,将一个有个证据摆在戈林面前,又将戈林置于哑口无言无法辩驳的状态。一来一往,此起彼伏,扣人心弦。这其实不仅仅代表着针对戈林个人的审判,也意味着四国联盟乃至世界对于德国令人发指的反人道卑劣行径的审判。
这部影片的另一个重点我想就是它体现的法律的公正性。在影片开头,四国的检察官聚首针对设立国际军事法庭的建议进行了争论。作为二战之中受德国侵犯最多的国家,苏联认为,这些战法罪大恶极,不必审判直接定罪即可。同时,英国政府认为,这些人在策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给自己签发了有罪判决书并送达了死刑执行令。然而美国检察官杰克逊坚持必须举行一次公开、公平、公正的审判,并且坚持在开庭之前通知各位被告,好让他们有时间请律师为自己辩护,正如他所说:“如果你们认为在战胜者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处死一个人的话,那么,法庭和审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人们将对法律丧失信仰和尊重,因为法庭建立的目的原本就是要让人服罪。”最终这位法官胜利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也随之诞生,从而使战犯审判得到了规范化,国际法得到了完善,使纽伦堡审判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惩罚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无疑这更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大进步。
另外,在这部影片之中,个人认为戈林这个人物是最大的亮点。戈林,纳粹德国的二把手。在电影里,他是军人,是一位誓死捍卫纳粹德国的元帅,奸诈邪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他同时也是一位目光敏锐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与心理医生的谈话中,他曾一针见血地支出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与此同时,他更是一位爱家人的丈夫、父亲,他信奉耶稣,也有其善良的一面。还记得,在圣诞节那晚,戈林同其他被告一起唱圣歌做祷告,和看守他的守卫喝酒闲聊,一时间,他似乎只是一个亲切平凡的长者,而非最名昭著的德国纳粹头目。在最后快要被处死的时刻,他将怀表赠送给守卫,守卫甚至依依不舍的说到,我一生也不会忘记的。这个在审判席上被指责为法西斯战犯的头目,浑身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难忘。
纽伦堡审判不仅使适用法律的判断,也是对人类文化和战争的反思。纽伦堡审判它作为一场里程碑式的审判,为其后的国际刑事审判创立了学习、效仿的模范,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发挥着引导作用。
第三篇:纽伦堡大审判 观后感
《法理学》期末论文
《纽伦堡大审判》观后感
——法律与正义
法律与正义
法律与正义
不得不说,《纽伦堡大审判》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无论是从历史课本中,文学作品中,还是各类电影电视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都让我了解到,当人走在追求统治世界的霸权时,人权便被抛掷,所有道义和人性都要让位于对于权力顶峰的觊觎。这部电影重现了那场世纪审判中的一部分,对于战犯的审判结果,最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普世意义上的正义和对和平的追求。
一、回顾影片
不否认,我们如今是站在一种历史定论者的角度看待当时德国纳粹军官的行为,认为那是一种暴行,是一种对于人性和人权的践踏。所以,在看影片前,我对纳粹战犯们的态度绝对没有任何含糊——死有余辜。但是,当影片中审判开始后,我便开始思考片中战犯们为自己辩护的言论。以纳粹二号人物戈登的观点看,很多纳粹军官认为自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自己的职责,自己没有反驳的权力,所以自己是无罪的。政府官员也同样以“执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杀害犹太人是在执行法律”的理由为自己便捷。
那么,对于这场审判,检察官们要用什么样的法律,法官们要遵循什么样的法理来为被告们定罪?应该如何评判法律和正义在这场杀戮中的地位呢?
回顾这部影片,片中的审判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美国首席大法官杰克逊首先宣读总起诉书,从道义角度罗列了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行,而狡猾的纳粹分子则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罪责,并使尽各种花招,企图通过非常规手段逃出这次终极判决。在这一部分,影片中正义的一方并未占据优势,形式很不利。影片中,另一位资深检察官问杰克逊:你是要用正义还是法律来打这场官司?这样一个发问,使杰克逊开始转换自己的思路,因为但从道义和人性上来说,所谓的邪恶的一方也有自己的职业伦理和道德,甚至对于那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伦理道德面前,很多正义的说辞也变得很没有说服力。所以在后一部分中,大法官杰克逊法律和正义双管齐下,通过各种人证、物证的展示,揭露他们的暴行,揭露纳粹法西斯仇恨犹太民族而进行的惨无人道的杀伐。最终杰克逊顶住压力,正邪无数次的交锋,终于将被告绳之以法,捍卫了正义与人性。
纽伦堡审判粉碎了纳粹罪魁们杀身成仁的美梦。纽伦堡审判提出了法律与公正的接下。在整个纽伦堡审判的过程中,没有一名被告否认过大屠杀的事实,他们能够“否认”的,只是他们个人在战争中“缺乏经验和责任感”所造成的无知。
二、如何评判审判的和发行与正当性
毕竟电影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导演在影片中展现的只是邪不压正及人类对于正义的永恒追求。回归现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难定论孰是孰非,如果纳粹胜利,那么一切被世人所认可的正义将被遗弃,暴力和强权将成为真理。所
法律与正义
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二战后对战犯审判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是怎样体现的呢?
第一,作为战胜国的一方,对于战败国一方进行审判,在程序上是否公正。比如,主持纽伦堡审判系列的法官来自美、英、法、苏死过,而正是这四个国家战后对德国进行了占领。苏联开始主张直接给这些罪大恶极的战犯们定罪就行,影片中也有体现,这样可以尽快给那些受法西斯迫害的人们以慰藉,还能节省诉讼成本。但美、英、法三国认为,他们仅仅是被告,是不是战犯、是怎样的战犯要通过山里才能确定,并且在审理过程中给予被告人以充分辩护的机会。以审判的方式来惩罚战争中犯下罪行的人,这当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所以审判本身的正当性毋庸置疑。但是,遗憾是,如果由一个中立的国际法庭来审判,其合法性可能会更有说服力,但很显然,在战后特殊格局下,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法存在不可避免的脆弱性,所以这样的主张很难实行。因此,纽伦堡审判在法律上的进步意义仍然值得充分肯定。
第二,对于这些战犯,适用什么法律对其进行审判?法律的援引是否正当?被告觉得最主要辩护就是他们执行纳粹时期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他们的行为并不违法。针对这样的辩护,很多法学家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纳粹时期法律违法了神圣的自然法,从而是无效的,“恶法非法”。对于纳粹战犯认为“执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杀害犹太人是在执行法律”的辩词,盟国法官引用了德国著名哲学家拉德布鲁赫在这一法律问题上非常精辟的论述进行了有利的驳斥,他说:“法律分为法上之法和法下之法,以人类的共同理性,一人的尊严和权利作为展示内容的法是法上之法;凡事以背弃人类理性,漠视人的尊严、践踏人的权利为特征法都是法下之法,法下之法是恶法,恶法非法也。”他的这一思想很快使法官们达成了共识:纳粹战犯执行的不是法律,而是一种罪恶。再次开庭后,法官们以恶法非法的原理驳斥了纳粹的辩护理由,被告们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二是先承认纳粹时期法律是有效的,并且制定一个溯及既往的法律来对其进行审判。后一种观点,无论是纳粹法,还是溯及既往的法,它们都是不公正的,但“两害相权取其轻”,人类必须在两张不正义的法律之间作出的无奈选择。
第三,对于这些战犯是否“罪大恶极”的具体法律和伦理评价的问题。审判其实针对的不是个别,也不是对某个民族的审判,它是对整个人类自身的审判。从战后审判中,我们要思考什么?思考罪恶,人类自己的罪恶,而不是其他什么的;思考正义,永恒理性的正义,而不随立场和情感变换。《纽伦堡大审判》超越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立场,然而其发的是全人类对自我命运的审视,对道德、理性和正义等价值观的再发现。
总的说来,纽伦堡审判把纳粹的罪行一一公布,对整个德国民族是一次猛烈地撞击,对纳粹暴行的揭露和对罪责问题的讨论,使德国整个民族认识到,个人 3
法律与正义
不能脱离于自己民族的命运,他们既然未能阻止暴行的发生,就必须为此而承担后果。他们看清了纳粹的本质,也明白了自己的过失,纳粹精神从此失去了群众各级。
三、纽伦堡审判的法制经验
这次审判一共起诉了24 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以及6 个纳粹主要组织;指控这些个人被告和组织的罪状有以下四条:(1)共同计划或共谋(2)破坏和平罪(3)战争罪(4)反人道罪。其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反人道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除此之外,纽伦堡审判也成为当代国际法大发展的里程碑,纽伦堡审判所确立的诸原则为现代国际法开拓出一篇广阔的天地。实践证明,这些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随后的《世界人权宣言》、《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等诸多世界性的人权宣言和公约中,都闪烁着牛老堡审判原则的光辉。
(一)拘役执行任务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原则一:任何人实施了国际法上构成犯罪的行为,都应为此而承担责任,并受到惩罚。原则二,即使国际不处罚在国际法上构成犯罪的行为,也不得暗处行为人的国际法责任。纽伦堡原则提醒我们,法制之下的法律必须是自然、公正的良法,尊重人类公认的文明准则,符合国际法的有关规定,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时,应该严格按照民主程序,充分论证,以保证制定的法律法规是良法。法制排斥恶法,恶法非法。任何国家不得制定诸如屠杀平民、灭绝种族之类的法律法规。如果据以执行任务的法律是恶法,将不得免除行为人的国家法责任。
(二)执行任务时应进行基本的道德选择
原则:依据政府或上级命令行事者,假如他能够进行道德选择,就不得免除其国际法责任。审判打破了“执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绝对神话。将侵略者当做罪犯,进行公正的审判,使罪犯和罪犯集团接受应有的惩罚。这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巨大飞跃。这不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审判,不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强权审判,而是整一堆邪恶的审判。法国首席检察官杰克逊说,纽伦堡审判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而是在于如何认真的儆戒未来。战争的发生本身就是一场悲剧,那些在悲剧中游离、迷失人性的人则更是他们人生最大的悲剧。
四、结语
纽伦堡审判不仅使适用法律的判断,也是对人类文化和战争的反思。纽伦堡审判警示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知道是么是善恶,什么是正义与罪恶。任何时刻,都要坚持人性中最美好的事物:善良、公益、和平,哪怕是在强权的阴影下。这或许也是我观看此片最大的感触。
第四篇:《东京审判》观后感
《东京审判》电影观后感
1931年至1945年,这14年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是十分沉重且悲壮的14年,残暴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将魔爪伸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国,而炎黄子孙们不会屈辱的成为他们的奴隶,于是,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这14年间,无数民族英雄为之丧失性命,无数儿女奔赴前线,终于在世界各国与祖国同胞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战胜了日本法西斯主义,可是,这些过后,我们迎来了更加困难的挑战,《东京审判》这部电影讲述了由第二次世界大战11个战胜国推荐的11名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以各种视角全面描绘了不同立场下各国的宣判,在面对中国法官的审问下,日本头领始终认为日本才是受害者,他们收到了核武器的轰炸,可是,他们的士兵又屠杀了多少其他民族人的生命呢?从这里我能感受到,面对战争,受伤害的永远是无辜的百姓,所以我们要敬畏战争,远离战争。
这些日本战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洗礼,他们拒不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但是,事实胜于雄辩,一个个铁证如山的印记,最后将他们送上了处刑架。但是,这样的过程十分艰难,东京审判一共进行了2年多,许许多多的战犯有的狂妄自大,有的拒不认错,在审判过程中,我有还几处不忍心再看下去,这些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伤害太大了,他们应该受到该有的惩罚。影片的最后,关于量刑问题中国法官梅汝璈从法律角度痛斥了日本战犯大肆掠夺中国资源以及违反人道的滔天罪行,在投票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时,终以6比5的票数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7名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相信看完这部影片,很多观众会重燃爱国之情,也相信很多观众也增加对日本人民的仇恨,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决不是影片所期望的结果。面对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应该向前看,但是,历史绝不能忘记,我们应该时刻谨记这样的悲痛,现在的日本政府依然颠倒是非,许许多多的事件表明,日本政府的法西斯思想并未根除,我辈必将谨记使命,落后就要挨打!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加奋发图强,坚持跟党走,走好中国路,让这些屈辱且悲痛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同时,我们也要谨记历史的惨痛教训,吾辈当自强!
104042001
1202890
段钰彤
第五篇:《东京审判》观后感
《东京审判》观后感
历史从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尤其是中华民族屈辱却在不断抗争的近现代史。因此,我们在看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总是带了沉重和严肃的心情,看《东京审判》也是如此。
抗日战争从1937年到1945年,整整8年的时间。这中间的惨烈战况和艰辛斗争我无需赘言,为国牺牲的战士们不计其数,而无辜而死的平民更是数量惊人。这些,所有的这些,历史都不会忘记,而我们更不能忘记。
《东京审判》中印象较深的第一个情节是座次之争。卫勃爵士把中国排在英国之后方便审判的说法只是托辞,众国家轻视中国则是实质。梅汝璈先生据理力争,拒绝不公平的座次安排,断然拒绝出席,甚至不惜辞职,铮铮傲骨让人肃然起敬。不禁想起清末那些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清朝代表,明知卖国却仍唯唯诺诺地签字,低下去的不仅是头颅,更是良知和民族羞耻心。所幸,叛国之流只是极少数,中华民族正因为有梅汝璈这样的“斗士”才会在多难中兴邦,才会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一步一步走向更强大。
《东京审判》中那些坐在被告席上的日本战争罪犯,他们的申辩让人愤怒。总有不承认罪行、否认历史的日本人,之前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径一度引发国人声讨之声。因此,当电影中中国律师倪征燠以严密的思维、犀利的语言和如山的罪证拆穿战争犯的罪行时,当日本罪犯再不能假装“以兄弟之情谊”来掩饰其罪恶时,我们不禁为之喝彩,为中国有这样的律师而骄傲,为那些在战争中丧失生
命的在天之灵而感到慰藉。
从《东京审判》中也看到了战争带给日本平民的痛苦,芳子的妹妹樱子和哥哥山口正夫,以及北野雄一和其弟弟北野弘一等,他们无不是深受战争之害。本该是过着平静的日子,却被战争毁了家园,毁了幸福。而日本这个民族,却因发动战争而致使国土上堆满了废墟。电影中这样评价,“一个本可有所作为的国家,而招致这样的命运,真是自作孽不可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也是一大教训”。而那些还在叫嚣着军国主义的日本人,显然是没有吸取这教训的,这又让人不得不担忧。因此,各国更应壮大和平的力量,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发展。
电影片尾战争量刑之争也是一个高潮。中国有句话叫“死不足惜”,可惜那些不曾经历过八年艰苦抗战的国家的法官们是不会理解的。梅先生也曾深感无奈,但最终鼓起了斗志,“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来”!梅先生以杯水做喻,以佛学反攻,终以微弱优势取得了胜利,主要日本战犯被判以死刑。这胜利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弥足珍贵,逝者也可得到稍稍慰藉,最重要的是以法律宣判了日本的罪行。
东京审判,是对良知的审判,在这个法庭上,正义必将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