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9:1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石潭记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第一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效率的点滴思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 “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风景,渲染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同时借景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时孤寂悲凉的情感。全文篇幅短小,却清晰完整地叙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欣赏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整个过程,并且有详有略。本文描写生动细致,富有诗情画意。40分钟的一节课,给我总体的感觉是学生预习充分,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确实比我预想的课堂效果更好一些。但在整节课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回顾这一节的课堂教学,小结下面几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要明确目标、突出重难点。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没有重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显得凌乱不堪,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无头苍蝇,东跌西撞,一会儿便思维中断,久而久之,神志就游离于课堂之外,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整体感知文本;(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结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课堂就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了,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课堂思路。一节容量大且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有清晰的课堂思路,做到课堂环节清晰、严谨、层次分明,从而保证学生听课的连贯性、有效性。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自学反馈——初学感知——研读赏析——品读赏析——质疑探究——总结训练六大环节,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设计若干小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就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小石潭记》一文值得探讨欣赏的内容很多。在解读文本时,要教会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景物的特征及对景物的描写方法;二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教授本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即从正面和侧面来描写)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既教给学生如何赏景,又教会他们如何写景。如在让学生欣赏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时,我本想引导学生去感受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繁密茂盛,“参差披 1 拂”的动态之美,但偏偏有一个叫黄嫣然的学生抓住了“青树翠蔓”中的“青”和“翠”两个字,体会到了景物的色彩美,从而感受到景物的盎然生机。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我当即给予肯定,从而带动学生各抒己见,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4、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时时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原则。于是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研读文本,并在我的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本节课的重难点,结果发现效果较好。但也发现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关照,这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莫海云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讲授这篇课文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一、熟读课文,初步读出作者的感情基调;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难点是对实词的理解,以致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文言文教学加强对文言文词语的积累,有助于课文的理解。为了扫除文本理解的障碍,授课之前,我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提出了几点预习的要求:⑴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朗读几遍。⑵对照注释翻译古文将不懂的词语做好标记。⑶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

新课程中对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教学建议是:“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在中考的指挥棒下,不少语文老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方法,串讲法不是不好,就是很容易犯满堂灌的毛病,这次《小石潭记》第一教时的公开课,我虽然不是满堂灌,串讲虽然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但我觉得我讲多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未能很好的培养。这篇课文译文是教完了,从学生做本课的练习来看,学生似乎对这篇课文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当我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训练时,出了一道《师旷问学》翻译题,其中翻译“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学生译得就不是很好。

我反思自己文言文教学,深刻认识自己把文言文的翻译错误的理解为“说文解字”,苛求“字字落实,句句串讲”,使学生的翻译能力止步不前,学生变成了记忆库。这样的教法慢慢会扼杀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埋没学生的智慧与个性。上了这堂课,我意识到串讲法适合初一低年级的学生,上了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教师应懂得放开手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进行译文训练,然后派小组代表发言,并以竞赛形式进行,学生译得不好的,教师进行适当地点拨。我想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讨论中,品味古人优美的语句、崇高的思想,在探究中,课堂的思维才得已生成,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就能调动起来。

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堂公开课告诉我,教古文,即使采用串讲法,应尽量安排学生串讲,以培养他们文言文理解能力。任何一种文本的教学,我们都应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善于引导学生交流切磋,让他们享受思维碰撞的乐趣,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三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中国古代的散文名作.柳宗元在人生的失意之时写成了这篇文章,于一片美景之中凄凄惨惨之情表露无遗.在作为一篇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的同时,也给初中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有些老师把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在了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风光上,这是我所不能苟同的.因此在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在通过各种方式落实文言基本知识落实阅读文言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我力图能够通过朗读和对文本的理解,使同学们能够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通过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这种心态在中国古代壮志未酬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普遍的,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假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本文中的惨淡气象和消极心态会对同学们的人生观取向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感悟到:当人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人应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是面对挫折的正确心态.同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有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加入了一定数量的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拓展渗透.试图在一篇课文的学习当中能够有机地渗透入其他相关知识的熏陶,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同学的需求..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堂课.在最初的设计之后,我曾经对自己的预设心存忐忑,究竟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理解文章以及相关材料,这些东西是否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过难了.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生成是大大出我意料的.他们对于文章文字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远远超越了我本来的想象.对于学生的这些生成,我进行了鼓励,但我最重要的是在鼓励他们对文字能有来自于自己的能自圆其说的理解,这种思路的养成是最珍贵的.曾经,文言文的背诵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很令老师们头疼的.但是,在这个课堂上,由于同学们对于文本的理解相当积极主动,这个工作完成的非常顺利.这一点,在课后的检测中也得到了证实.在上课之前,出于对文章中思想感情的消极因素的考虑,我有意识地设计引导学生能够批判性地理解作者作品.事实证明,在进行比较阅读之后,同学们明显地体会到了柳宗元在本文中流露出的消极是不妥当的,并且对自己在人生面对挫折时应有的心态情感或者说人生观取向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一点使我非常欣慰.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在对文言文这种比较复杂而又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学生目前生活的文本的阅读上.庆幸的是,在这节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够有了自己的收获.从课文基本知识技能到最难的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渗透各个方面,所有层次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收获.课后更是有很多同学燃起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经典文化现象的研读的热情!但是,我也认识到,这个教学设计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应该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假如能够更加精心地选择,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而最令我感到失败的地方,是在学生提出一家之言时,尽管我引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见黑体处).可是,学生是有惰性的.从课后情形来看,学生在查询未果之后,并未保持他们在课堂上的热情,去想办法解决疑难.从发展性的视角来看,老师应该加强鼓励与指导,让学生养成好的做学问的习惯,习得好的研究方法.

第四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

今天是《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整体感觉比较失败,职业道德让我们总是把失败原因归属于己,但客观上讲没有学生的因素吗?这样的问法好像彰显了教师的无能乏技,那就这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学生的现状呢?

第一课时以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文本,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这样处理是因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读准大部分内容。在个别处如“下见(现)小潭”“参差(cenci)披拂”,教师一点即好。然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自己的参悟能够大部分读懂文本。在课堂上,学生只对“曰恕己,曰奉壹”有点误读,其他的都可通过参悟或引导自己解决。从这里可见,本文选入八年级语文下册,难度是偏低的,正好适于对学生进行读译的自学训练。只要给学生时间,贴近学生思维引导,是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叫《小石潭记》,文中称作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学生普遍回答文本是以小石潭为中心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的。我立即调整问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并板书上在三个字下分别加点突出。学生思考。第一节课结束。

第二节课。回顾问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开始举手回答。有的说从“闻水声,如鸣佩环”中,可见溪流之小,说明潭小;有的说从“伐竹取道,下见小谭”,可见作者明写潭小,且如果不是潭小绝无人迹的话就不会“伐竹取道”了;有的说从“全石以为底”,可见以一整块石头为底,潭必不大;有的说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见潭小能直视鱼的总体数目;还有的说从“四面竹树环合”可见潭小,所以被树木所遮掩。学生的分析有几个超出了我的文本解读,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后我补充了一个——“小丘”,从此可见此处景物的玲珑娇小之态,能“蜗居”在小丘一侧的潭,必不大。

“石”体现在何处?这个问题可能是挑战性不大,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不强。但是就我的此潭为“小石坑”的论断,引起了学生的反驳。他们认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师生争论的结果是达成了文中描写的结论——无论大些小些,都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一个石质的坑。借此引导——石坑积满水,谓之“潭”。之所以把这个石坑称为“潭”是因为有“水”。水是潭的内容。那么水有何特点呢?

有的学生说“水尤清冽”,特点是“清”;有的说“全石以为底”也可见水清;有的说“潭中鱼”一节,都可见水清。同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此问题缺乏挑战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我的情绪,开始有些焦躁。

对于接下来的问题:如果说“小、石、潭”是此潭可见的形貌的话,那么小石潭的神貌是如何的呢?可用那个字来概括?学生很容易找到“以其境过清”的“清”字。追问,此“清”作何讲?生答“凄清”。此情此景为何会给人以“凄清”之感呢?生答“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述说。然后引申:作者在此文中前后的心情有巨大的反差,你能发现吗?可能是这个问题是最没有挑战性的,或者我给学生的时间太短,太急促,以致有些催促冒进,也可能是铺垫不够,学生给我一片沉默。前面的“乐”与后面的“凄清”的心境的对比,可以引发一个很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为什么他的心情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从而进入心境的探寻。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顺理成章的达成。时间就到了。

我预设,此心情的转变有两个因素契合的原因:凄清冷寂的景致又唤起了作者原本的孤寂苦闷的心情。根本原因是一种孤独落寞之感。由此可见,前面两处写“乐”,实是一种“欲忘情山水”的苦中作乐;而后面的“凄清孤寂”是他一直隐藏的真实的精神色彩。至此方能了解作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底色。可惜没有探究完成。

究其失败原因我想:一是教师并不能把文本当中的引人至深之处挖掘出来,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这可能与问题的设计和引导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还是不细致,不精巧,不能准确及时的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不能给足学生思考表达的时间,进行引申开发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也就是“当下”意识并不强烈。二是,给自己的失败找个客观理由,是不是文本本身就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呢?文言文的距离感如何打破,如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路子可行。语文的千文千面,很难成行可操作的规律性措施。再就是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不是教师的努力和激发是一方面,而学生的相应和配合也是一方面呢?如果大家都隅于“脸面”的问题而不肯发言,即有也不说,是不是教师也很无奈呢?当然,学生的投入不够,更多的是折射出教师的设计无新意,课堂无特色,引导缺方法吧。最有可能的是节奏出了问题。前后的关联性较差,以致出现脱节,思维跟不上,所以发言沉闷,情感瘀滞吧。

努力改进中。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2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写的令人向往。然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我却总是将课上的平淡无味,总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他们跟我一起欣赏美景,从而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次上课前我颇费了点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课时的好点子,但第1课时着实想不了什么有新意的设计。最后没办法只得作罢,我想这第一课时学生又会没什么劲吧。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这时周航举起了手。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 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作者也许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就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我还久久不能平静。语文课堂不是就应该这样吗?各执己见,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平心而论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本身与课文大意的讲解关系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试的理念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然而他们发现了。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本课第二课时中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争论点。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这一方式对于文言文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太多的“满堂灌”之风,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课堂都像今天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那学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将语文课上“活”除了课堂上适时制造争论点外,还要求教师备课要精,急智要强。虽然我要达到这些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堂课给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3

用两个课时完成了《小石潭记》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教学方法得到很好的落实,学习方法得到了贯彻,表面上看,所有教学目标均已实现。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比之前的掌握好得多,通过能通过相互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文言大意,因为文言文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点,所以在教学时都特别注意,故此次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注意,同学们对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达到目标,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写景物的写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写景物的顺序,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祖国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学们非常难的一个点,同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也是毕业升学考试中必考的一个项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大家关注,因此,根据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尽量让大家在课堂上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计划,读书的时间多于了分析的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少于了同学自己分析理解体会的时间。这可能是在此次教学中特别的地方吧,当然由于自己对学情的掌握还没有完全深,对于极少部分同学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极少部分同学可能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别像班级中的一个姓陈的同学,因为不动手,不动口,课余时间帮扶又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学习滞后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不称职,因为教学并非只在课堂上的45分钟,而要在课余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特点、爱好等,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没有付出不可能有收益。

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等都了解不多,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程度等都不了解,这样才造成了同学们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可能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因为自己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发言,不“敢”自由地进行交流,担心受到教师的责难,当然教师并不责难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的缘故吧,然这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让同学们先了解教师的个性、习惯,这样有利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多了解同学,把握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同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同学们多讲,教师讲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有利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4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设计意图: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习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柳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宗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元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竞赛、小组合作、互相评价,还是对话作者、畅谈收获、我做导游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同时激发了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要注重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宽对文章的理解。本设计的“课后回顾,举一反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5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 “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 ,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 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6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从文体上看,本文首先是一篇文言文,然后才是一篇游记性散文。基于此两点,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用自己的视角来品味小石潭,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领会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导浯: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米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展示课题)

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了解写作背景,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又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让学生尝试逐句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由老师“串讲”单向灌输变成了学生自学。

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于是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写出作者的游踪,以“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这节课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诗意课堂性。

教学的不足之处:

课堂上时间没分配好,给学生时间太多了有一个知识点没有点拔到位,拓展延伸没有展开。读的方式不够灵活多样,没让学生读出美感,应以学生为主体,备课以学生为首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7

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8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同学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同学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2、走进课文,包括正音识字、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等,强调实词的解释和加强同学个别朗读,整个环节用时二十二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同学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同学朗读课文,安排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师:(出示课件考虑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同学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江雪》、《黔之驴》等)

生(甲):以前背过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孤独、失意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革新,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气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假如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终究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再播放一首乐曲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忧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抒发作者_______的心曲。(忧伤抑郁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协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志向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

虽然同学已学过作者的同类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以和相关的诗词,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同学在体会作者的“忧伤”时可能掌握得更快更好。PPT 画面让同学领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适的古筝乐曲朗读,既学了知识,又得到美的熏陶,还提高了学文言文的兴趣,效果教好。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缺乏之处,主要是同学预习不够到位。如:

师: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了课文,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一些词语的正确读音。

生:(同学纷纷举手,师请一位学习中等的同学)朗读。

──此环节该同学就出现了读错字现象。读错的词语有:坻、佁、俶、差。而且读得结结巴巴。其实前三个字,书上注释都有,不应该出错。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现了“参差披拂”他读得正确,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却读错,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这说明课前预习要落实到位,教师要有预见性,要在备课时预设一些同学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才干环环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节课时间让同学人人都对字、词、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的词语注音,读准字音,这样在朗读时就不会出错,,并且要读熟课文,让同学将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如写作背景、学过的诗、文,相关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同学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正确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业安排了两项:一是熟读、背诵课文;二是扩展阅读训练:读袁宏道的《西湖游记》划出写景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记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阅读此文后完成练习:

1、划出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分别什么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的?

2、表达作者初游西湖时怎样的心情?

对作业的检查发现,同学阅读课外文言文难点是对实词的理解,以致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依然要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课文的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9

1、《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2、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语感。但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充分,语感较差。因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4、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当堂背诵。

5、学生掌握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但当堂没有写完,不能展示。这是因为本节的容量太大,没有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

6、方法(原创)带动效果

教学设计中的“红色字体”体现我的教学思路:“充分地读——自由地说——勇敢地问——大胆地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是关键,要做到点拨有力,引导有方,教师自己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20xx年12月,在邯郸市组织的初中语文讲课比赛中,我尝试此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是柳宗元紧接《钴坶谭西小丘记》之后写的。柳宗元在游小丘后数日又和他的朋友吴武陵、龚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游西山,在小丘西边百二十步的地方发现了小石潭,他就写了这篇游记。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在这篇山水游记里作者主要是记小石潭,他写潭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风景画,通过刻画优美的景色,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富有诗意的散文,而且又写得极为精美,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上的是《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在个别处如“下见(现)小潭”“参差(cēn cī)披拂”,教师一点即好。之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学生思考交流之后是课堂检测,第一节课结束。

可是在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学生的朗读还不过关,对课文一些字词句的理解不到位,在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周边农村孩子,不仅语文底子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在课堂上没有很深入的指导学生朗读,有些句子长的也只是稍微点了一下,读的还不够。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理想。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石潭之美,美在 。”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在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只是能读通课文,未能很好的理解课文,而这个问题不应出在初读课文之时,而应在理解课文之后,我相信如果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这个问题对学生不是很难。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2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实习的语文老师,古文教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而李老师在这方面颇有经验。听了《小石潭记》的一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字词句的翻译及背诵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课李老师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教学内容紧扣目标,这节课的设计有两条线,以“读”为明线,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暗线来进行的。通过设计的初读(听录音)——解决生字词,再读(生齐读)——解决词组,疏通文意,三读(师范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读(生默读)——体会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见本节课的设计很好,环环相扣,学生的能力呈台阶式上升。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这位老师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颇深。

通过本次听课,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3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 “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风景,渲染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同时借景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时孤寂悲凉的情感。全文篇幅短小,却清晰完整地叙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欣赏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整个过程,并且有详有略。本文描写生动细致,富有诗情画意。40分钟的一节课,给我总体的感觉是学生预习充分,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确实比我预想的课堂效果更好一些。但在整节课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回顾这一节的课堂教学,小结下面几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要明确目标、突出重难点。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没有重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显得凌乱不堪,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无头苍蝇,东跌西撞,一会儿便思维中断,久而久之,神志就游离于课堂之外,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整体感知文本;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课堂就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了,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课堂思路。一节容量大且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有清晰的课堂思路,做到课堂环节清晰、严谨、层次分明,从而保证学生听课的连贯性、有效性。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自学反馈——初学感知——研读赏析——品读赏析——质疑探究——总结训练六大环节,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设计若干小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就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小石潭记》一文值得探讨欣赏的内容很多。在解读文本时,要教会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景物的特征及对景物的描写方法;二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教授本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即从正面和侧面来描写)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既教给学生如何赏景,又教会他们如何写景。如在让学生欣赏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时,我本想引导学生去感受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繁密茂盛,“参差披拂”的动态之美,但偏偏有一个叫黄嫣然的学生抓住了“青树翠蔓”中的“青”和“翠”两个字,体会到了景物的色彩美,从而感受到景物的盎然生机。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我当即给予肯定,从而带动学生各抒己见,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4、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时时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原则。于是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研读文本,并在我的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本节课的重难点,结果发现效果较好。但也发现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关照,这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4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学生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2、走进课文,包括正音识字、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等,强调实词的解释和加强学生个别朗读,整个环节用时二十二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学生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学生朗读课文,布置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江雪》、《黔之驴》等)

生(甲):以前背过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孤独、失意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再播放一首乐曲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抒发作者_______的心曲。(忧伤抑郁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

虽然学生已学过作者的同类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以及相关的诗词,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忧伤”时可能把握得更快更好。PPT 画面让学生领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适的古筝乐曲朗读,既学了知识,又得到美的熏陶,还提高了学文言文的兴趣,效果教好。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生预习不够到位。如:

师: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了课文,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一些词语的正确读音。

生:(同学纷纷举手,师请一位学习中等的学生)朗读。

──此环节该同学就出现了读错字现象。读错的词语有:坻、佁、俶、差。而且读得结结巴巴。其实前三个字,书上注释都有,不应该出错。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现了“参差披拂”他读得正确,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却读错,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这说明课前预习要落实到位,教师要有预见性,要在备课时预设一些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环环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人人都对字、词、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的词语注音,读准字音,这样在朗读时就不会出错,,并且要读熟课文,让学生将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如写作背景、学过的诗、文,相关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正确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了两项:一是熟读、背诵课文;二是扩展阅读训练:读袁宏道的《西湖游记》划出写景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阅读此文后完成练习:

1、划出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分别什么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的?

2、表达作者初游西湖时怎样的心情?

对作业的检查发现,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难点是对实词的理解,以致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依然要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课文的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5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刻画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领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我以向导的身份,以课后训练一“发现石潭——潭中风物——潭水来源——潭上氛围”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游览小石潭。

课堂上我豪情满怀,由介绍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喜的心态变更,引导学生从“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读课文,一路领着学生欣赏作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入情入理,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进。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训练: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游览景区,假如请您作为设计者去设计景点,你会怎么设计学生也设计了不少贴切的景点名称:“听水径”,“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看溪亭”……

可是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同学们朗读不过关,有读破句子的现象,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也有错误。虽然后来进行了补救,但我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85%以上都是外来民工子女,不仅语文根底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查阅资料,自学课文的能力,在经验中也具备了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办代替。尽管我讲得很到位,但学生还是简单的接受而没有自己的内化,吸收过程。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第五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对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新课标也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与引导;但由于接触文言文还不够多,他们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文言文学习方法及技巧还比较生疏。而《小石潭记》虽是一篇美文,值得赏析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文中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是教学的难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前预习时读,课上自读、听读、挑读,在熟读扫清字音障碍的基础上疏通、积累、感知作者的情感,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的习惯,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设置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互动中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目标具体,评价及时,做到了目标、内容、评价的一致。因为是第一课时,我以扫清字音、字义障碍,感知作者情感为切入点,确定了四个学习目标

1、扫清“悄怆、佁、坻”等字的字音障碍,能够准确、流利地

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采用先自主疏通、后合作释疑的方

式,疏通文意。

3、辨析、积累“以、可”等一词多义及“凄、斗、西”等词类

活用。

4、能够找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课前查阅的背景资料,领会作者的情感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这四个目标展开,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我都会通过检测、提问等方式及时评价,做到心中有数。四个目标完成后,我又通过巩固练习对学生进行综合检测。应该说,学生对这节课所学清清楚楚。学会了什么,哪个环节还有欠缺明明白白。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疏通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讨论,仍无法解决的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在疏通的基础上,我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辨析、积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通过检测发现

学生掌握的很好。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比以往的串讲效果好得多。在感悟作者情感、领会寓景于情的写法一环节,我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研讨,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由于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目标的达成,致使有些环节考虑不周。如在问题的设计和教学各环节时间的分配上把握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问题提出后,不同层次学生理解接受的差距较大;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探讨,呈现个性化研究结果的时间不够充分。

另外我在课堂上的语言方面还有待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提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地追求。我们是教师,话说好了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舒适,从而产生美感,会大大地缩短教师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会在课堂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艺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他的话更易感染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他的课堂中。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教学素质。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提高语言魅力,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我以后一定会不断地学习,来提高我的个人素质。

下载小石潭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石潭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石潭记》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温胜欣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字词。2、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文的写们:方法。[教学板块] 走进小石潭——走......

    小石潭记范文大全

    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

    小石潭记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共5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学......

    《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最终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10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五篇范例)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其中的写景艺术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小石潭记教学反思范文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