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写作与素材
教育写作范文与素材
范文目录
1.《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2.《师爱的智慧》
3.《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4.《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5.《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6.《如何‚因材施教‛》
7.《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8.《营造温情氛围 呵护学生自尊》 9.《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10.《教师的使命》
11.《 让学生‚学会学习‛》 12.《创新能力》 13.《良好师生关系》
14.《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15.《让学生“学会学习”》 16.《创新能力》 17.《良好师生关系》
18.《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19.《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20.《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21.《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22.《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
教育写作文采提升素材
一、排比句
1、若让孩子生长在批评之中,孩子便养成尖刻和逆反;若让孩子生长在敌意之中,孩子便养成攻击和报复;若让孩子生长在恐惧之中,孩子便养成焦虑和过敏。
2、成熟是一种素质,一种源于心灵表于行动的素质;成熟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熟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冷静的态度;成熟是一种心境,一种能看淡一切,万事淡如水的心境。
3、责任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 1
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4、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
5、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我要说:拥有这些,不一定就是真的拥有了幸福!
6、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7、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该独立; 感谢打击你的人, 因为他锻炼了你的意志; 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谢辱骂你的人,因为他提升了你的定力; 感谢挖苦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淡定; 感谢诋毁你的人, 因为他丰富了你的阅历; 感谢苛刻你的人, 因为他燃起了你的斗志; 感激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
二、比喻句
1、教育理念:“填牛”与“填鸭”
有人说:经典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
我说,不错,我是在“填”,但填的不是“鸭”,而是“牛”。
“填鸭”是鸭子吃不下,硬塞进去,以图增加分量,卖个好价钱。“填牛”则不然,(别嫌这个比喻粗俗,这里没有丝毫不敬):牛有四个胃,容量很大,恰似儿童那有着极大容量的空空的大脑;牛食量很大,每次吃很多,恰似儿童的大脑,有着超强的吸收能力;牛吃草是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的,也不是边吃边消化,却并没有任何胃痛或者消化不良的毛病。
2、《师爱无声》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对偶句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四、名言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9、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郭沫若劝勉落榜生)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悬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索)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悟)——王国维人生三境
1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牛奶和血——鲁迅
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3、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
比较实用的教育名句
1、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2、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3、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革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
5、虽然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
6、虽然你不能延展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7、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8、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 9.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10.教是为了不教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论语.述而〉〉
1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美,富兰克林
1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15.今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事实上研究。黄炎培
16.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17、“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18、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9、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尔巴特
20、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21、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22、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王国维
23、严是爱,宽是害
24、泰戈尔:天空没有为我留下什么,但我毕竟飞过
25、俗语:让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一粒沙子
26、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好的山
27、雨果:挫折是强者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28、海明威:人可以被打倒,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30、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部分教育名家的名言警句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
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
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爱生如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爱生如子。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
‚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
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臵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在工作中,我发现: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臵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2.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实践已经证明: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又说:‚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
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睛的丽,雨有雨的趣。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从内心欣赏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心性,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臵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营造温情氛围 呵护学生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
生稚嫩的心灵。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积极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
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以下几方面是不应忽略的。
首先,坚持平等对话。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 已为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那些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再次,挖掘前进动力。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即使老师们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对待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们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最后,宽容学生过失。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要懂得宽容他们的错误与过失,不要盯住他们的错误不放或对他们的过失穷追不舍,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露珠般脆弱的心灵,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我们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关爱,就是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老师善解人意的温情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教师的使命》
关于教师形象的界定很多,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有人说教师的蜡烛。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而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而后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切
实做到呢?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不保留得传授给求学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怎样能够做好育人工作呢?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认识教师职业,从而进一步提升至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爱岗敬业,才可有育人而言
第二,规范行为,以实际行动服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臵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
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
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孔子十分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他认为这样的教
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的修养,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学生:
首先,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师爱”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以 “仁爱”治天下,对学生何尝又不是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张玉仁等,在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 “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的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再次,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作为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身教重于言传”。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表现出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许多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做得很差,老师天天强调,但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不检点,乱扔粉笔头,随地吐痰,写字潦草,上课两手叉腰、接打手机,言语不文明等不良习惯,对学生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教育,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后,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教师的“道”不 “精”、不 “深”时,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人格修养,“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渊博的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遨游知识的海洋时,他们会感到浩
瀚无比、缤纷绚丽,定会激起他们刻苦奋进、扬帆前行的豪情壮志。
我们崇拜伟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更重要是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心灵受到威慑。我相信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定会在童稚、纯真的心灵中形成一个瑰丽的光环,当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光环发光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所在。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塑造人的事业,应该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唯一使命便是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就体现出教师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发展足以看出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和师生交往活动中,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够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可能起到的是延缓和阻碍的作用。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要想胜任它,就必须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走教师专业化之路,让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
第一,要深入研究学生。
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性别、家庭、性格等也影响着学生,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他们发展。多途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正面了解,也可以从同学、家长等侧面了解。备课要备学生。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才是有效的。第二,要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看学生的发展。一节课有没有实效,重点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情感状况和情绪状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动用了什么样的教学设备。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提升,这就是有实效的好课。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及品味价值。教学过程应是精细化的,从细微之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和教育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总有差别,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产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别,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就应该大力表扬鼓励他的进步,使之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赞赏之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喜悦。
第三,向学生学习。
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圣者,而应该是参与实践,在教学上炉火纯青的师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不耻下问的学者。不仅仅去学理论,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过程,而得到的理论应再次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构成了教学的“反刍”。只有不断地反刍,才能使教师自身不断成长,走上专业化之路。
总之,学生是教学理论之源,要想寻求教学的活水,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会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我们才能不脱离教学实践,向学生学习,我们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学生的进步便体现着我们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在教学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是因为有近50%的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群体又都处在犯罪的危险边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臵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以生立教,为人师表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当然这里我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应当具备的人品和资格。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的作用。”一句话: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想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要想在学生心中牢固熟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教师必定要有崇高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用诚实正直和坦荡无私,让学生体验到人的美好心灵,用宽宏的心地和磊落的胸怀,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
二、要与学生做朋友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诚然教师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不应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重视。如果我们能经常表扬他们的优点,他一定会非常高兴,进而会建立自信;反之,他会因沮丧而越来越自卑。老师要用爱心,用师德的魅力,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
师性”。让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经常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又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没有纠正他们的过错也许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对待他们的过错,首先应该寻找原因。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诊断问题,综合地分析各种因素在学生身上的发展过程。
其次是要对学生给予信心。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心虚、敏感的,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也存有戒心。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谅解他们的过错,相信他能改正过来,从根本上改变同他们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对老师不抱有信任感,那么无论你怎么做,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项细水长流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放宽自己,满怀热情,培养和陶冶学生的的道德情感,稳定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的学生以及性格过于冲动的学生以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克服方法。教师要创造一种坦率诚实的气氛,让学生认真地直书自己的看法。
其实除了以上所说的几方面以外,还不能排除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家庭。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委婉地请家长改正自身的有关问题,劝导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做法、想法上做深刻的自我反省,以便能配合做好孩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当然,社会德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重大因素之一,只有是采用“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把我们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他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成功。相信我们的真诚和正确有序的引导,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大的突破。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谈起教师的形象,人们可以说出许多赞美之词,如园丁、蜡烛、人梯等,但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也就是爱学生。
优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及时地培养和教育他们,细心地呵护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
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共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我自任班主任以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余时间加入学生行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谈心,给他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及时开导、教育他们,他们也乐意对我说心里话。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你最敬佩的一个人”,结果,全班学生竟都是写我这个班主任老师的,写我如何关心他们,如何教育他们等。由此可见,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它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下一代的关怀。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记得刚接现在这个班时,班上有两名学生,曾被许多老师认为是“朽木”,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调皮蛋。但我并不因此而对这两个学生斥责、挖苦。我通过观察、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并非“朽木”,而是由于家庭条件太差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我首先给他俩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还发动全班学生向他俩伸出援助之手。两个星期后,他俩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没有学生反映他俩搞破坏、违反纪律了,更可喜的是,一个月过后,他俩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考了六十多分,以后他俩的成绩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他代的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假如一个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谩骂,那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而且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爱学生吧,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学生需要教师的爱心,家长需要教师的爱心,人民需要教师的爱心,教师自身形象也需要爱心,毋庸臵疑,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
教态是教师的名片,是写在脸上的师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是通过教师的教态了解教师的。教态是教师面对学生的最直接表现,是学生得到的最直观认识。教态是构成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态的重要性,就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染力。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仪表--即教师如何设计自己的外部形象,也就是教师应如何着装与化妆。服饰与仪容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反映的是个人修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仪表要得体、有品位。要着正装、化淡妆。教师的服装、服饰不能太随意、太前卫;女教师不宜佩带过多的饰物;即不能不修边幅,也不能浓妆艳抹。看似穿衣戴帽的“小节”,但因“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就必须“小题大做”了。
情感--教态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的表现能否感染学生,取决于教师对情感的把握。作为教师,每当你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永远是“精神饱满”,永远“有精气神”。固然教师也有喜怒哀乐,也会有情绪低沉的时候,但只要站在孩子们面前,只要在孩子们中间,就应该“来情绪”,这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师者的“基本觉悟”。
讲情感,就是讲真情实感。不是做作,不是表演,而是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更是孩子们的需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去调动的。教师要能够把握学生情绪,能够适时“煽情”。平淡无味的教学方式,孩子们是不会感兴趣的。一旦他们感到乏味,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兴趣没有了,还怎么能学的进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必须首先调动自己的情绪。没有激情的老师,算不上是一个好老师。
语言--师生间交流的桥梁。教师的情感基本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作为基本功,它首先要求语言流畅、无语病。作为教师,语言不仅要流畅、无语病,更要有吸引力。功底深的教师,课堂上常常会“妙语惊人”,令学生“兴奋不已”,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当前,每位为师者无不渴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过程的。它是一个积淀的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基本功讲究的是扎实,是一步一个脚印。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无不是基本功的“出类拔萃”者。教学是讲究科学的,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来不得半点儿虚伪与取巧。脚踏实地的态度就是科学的态度,功到自然成。
第二篇:教育写作素材4
教育写作文采提升素材
一、排比句
1、若让孩子生长在批评之中,孩子便养成尖刻和逆反;若让孩子生长在敌意之中,孩子便养成攻击和报复;若让孩子生长在恐惧之中,孩子便养成焦虑和过敏。
2、成熟是一种素质,一种源于心灵表于行动的素质;成熟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熟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冷静的态度;成熟是一种心境,一种能看淡一切,万事淡如水的心境。
3、责任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4、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
5、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我要说:拥有这些,不一定就是真的拥有了幸福!
6、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7、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该独立; 感谢打击你的人, 因为他锻炼了你的意志; 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谢辱骂你的人,因为他提升了你的定力; 感谢挖苦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淡定; 感谢诋毁你的人, 因为他丰富了你的阅历; 感谢苛刻你的人, 因为他燃起了你的斗志; 感激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
二、比喻句
1、教育理念:‚填牛‛与‚填鸭‛
有人说:经典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
我说,不错,我是在‚填‛,但填的不是‚鸭‛,而是‚牛‛。
‚填鸭‛是鸭子吃不下,硬塞进去,以图增加分量,卖个好价钱。
‚填牛‛则不然,(别嫌这个比喻粗俗,这里没有丝毫不敬):牛有四个胃,容量很大,恰似儿童那有着极大容量的空空的大脑;牛食量很大,每次吃很多,恰似儿童的大脑,有着超强的吸收能力;牛吃草是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的,也不是边吃边消化,却并没有任何胃痛或者消化不良的毛病。
2、《师爱无声》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对偶句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四、名言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9、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郭沫若劝勉落榜生)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悬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索)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悟)——王国维人生三境
1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牛奶和血——鲁迅
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3、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
五、比较实用的教育名句
1、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2、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3、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革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
5、虽然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
6、虽然你不能延展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7、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8、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 9.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10.教是为了不教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论语.述而〉〉
1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美,富兰克林
1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15.今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事实上研究——黄炎培
16.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17、‚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18、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9、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尔巴特
20、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21、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22、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王国维
23、严是爱,宽是害
24、泰戈尔:天空没有为我留下什么,但我毕竟飞过
25、俗语:让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一粒沙子。
26、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好的山。
27、雨果:挫折是强者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28、海明威:人可以被打倒,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30、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六、部分教育名家的名言警句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七、范文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 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爱生如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 ‚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爱生如子。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臵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在工作中,我发现: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臵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2.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实践已经证明: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又说:‚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睛的丽,雨有雨的趣。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从内心欣赏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心性,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臵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营造温情氛围 呵护学生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积极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
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以下几方面是不应忽略的。
首先,坚持平等对话。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 已为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那些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再次,挖掘前进动力。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即使老师们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对待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们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最后,宽容学生过失。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要懂得宽容他们的错误与过失,不要盯住他们的错误不放或对他们的过失穷追不舍,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露珠般脆弱的心灵,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我们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关爱,就是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老师善解人意的温情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教师的使命
关于教师形象的界定很多,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有人说教师的蜡烛。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而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而后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切实做到呢?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不保留得传授给求学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怎样能够做好育人工作呢?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认识教师职业,从而进一步提升至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爱岗敬业,才可有育人而言
第二,规范行为,以实际行动服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臵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孔子十分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他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的修养,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学生:
首先,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师爱”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以 “仁爱”治天下,对学生何尝又不是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张玉仁等,在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 “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的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再次,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作为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身教重于言传”。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表现出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许多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做得很差,老师天天强调,但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不检点,乱扔粉笔头,随地吐痰,写字潦草,上课两手叉腰、接打手机,言语不文明等不良习惯,对学生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教育,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后,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教师的“道”不 “精”、不 “深”时,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人格修养,“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渊博的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遨游知识的海洋时,他们会感到浩 瀚无比、缤纷绚丽,定会激起他们刻苦奋进、扬帆前行的豪情壮志。
我们崇拜伟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更重要是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心灵受到威慑。我相信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定会在童稚、纯真的心灵中形成一个瑰丽的光环,当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光环发光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所在。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塑造人的事业,应该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唯一使命便是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就体现出教师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发展足以看出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和师生交往活动中,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够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可能起到的是延缓和阻碍的作用。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要想胜任它,就必须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走教师专业化之路,让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
第一,要深入研究学生。
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性别、家庭、性格等也影响着学生,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他们发展。多途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正面了解,也可以从同学、家长等侧面了解。备课要备学生。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才是有效的。第二,要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看学生的发展。一节课有没有实效,重点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情感状况和情绪状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动用了什么样的教学设备。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提升,这就是有实效的好课。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及品味价值。教学过程应是精细化的,从细微之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和教育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总有差别,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产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别,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就应该大力表扬鼓励他的进步,使之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赞赏之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喜悦。第三,向学生学习。
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圣者,而应该是参与实践,在教学上炉火纯青的师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不耻下问的学者。不仅仅去学理论,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过程,而得到的理论应再次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构成了教学的‚反刍‛。只有不断地反刍,才能使教师自身不断成长,走上专业化之路。
总之,学生是教学理论之源,要想寻求教学的活水,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会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我们才能不脱离教学实践,向学生学习,我们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学生的进步便体现着我们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在教学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是因为有近50%的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群体又都处在犯罪的危险边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臵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以生立教,为人师表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当然这里我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应当具备的人品和资格。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的作用。‛一句话: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想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要想在学生心中牢固熟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教师必定要有崇高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用诚实正直和坦荡无私,让学生体验到人的美好心灵,用宽宏的心地和磊落的胸怀,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
二、要与学生做朋友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诚然教师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不应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重视。如果我们能经常表扬他们的优点,他一定会非常高兴,进而会建立自信;反之,他会因沮丧而越来越自卑。老师要用爱心,用师德的魅力,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让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经常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又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没有纠正他们的过错也许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对待他们的过错,首先应该寻找原因。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诊断问题,综合地分析各种因素在学生身上的发展过程。
其次是要对学生给予信心。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心虚、敏感的,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也存有戒心。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谅解他们的过错,相信他能改正过来,从根本上改变同他们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对老师不抱有信任感,那么无论你怎么做,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项细水长流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放宽自己,满怀热情,培养和陶冶学生的的道德情感,稳定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的学生以及性格过于冲动的学生以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克服方法。教师要创造一种坦率诚实的气氛,让学生认真地直书自己的看法。
其实除了以上所说的几方面以外,还不能排除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家庭。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委婉地请家长改正自身的有关问题,劝导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做法、想法上做深刻的自我反省,以便能配合做好孩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当然,社会德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重大因素之一,只有是采用‚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把我们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他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成功。相信我们的真诚和正确有序的引导,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大的突破。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谈起教师的形象,人们可以说出许多赞美之词,如园丁、蜡烛、人梯等,但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也就是爱学生。
优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及时地培养和教育他们,细心地呵护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共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我自任班主任以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余时间加入学生行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谈心,给他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及时开导、教育他们,他们也乐意对我说心里话。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你最敬佩的一个人‛,结果,全班学生竟都是写我这个班主任老师的,写我如何关心他们,如何教育他们等。由此可见,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它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下一代的关怀。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记得刚接现在这个班时,班上有两名学生,曾被许多老师认为是‚朽木‛,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调皮蛋。但我并不因此而对这两个学生斥责、挖苦。我通过观察、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并非‚朽木‛,而是由于家庭条件太差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我首先给他俩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还发动全班学生向他俩伸出援助之手。两个星期后,他俩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没有学生反映他俩搞破坏、违反纪律了,更可喜的是,一个月过后,他俩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考了六十多分,以后他俩的成绩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他代的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假如一个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谩骂,那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而且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爱学生吧,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学生需要教师的爱心,家长需要教师的爱心,人民需要教师的爱心,教师自身形象也需要爱心,毋庸臵疑,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 教态是教师的名片,是写在脸上的师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是通过教师的教态了解教师的。教态是教师面对学生的最直接表现,是学生得到的最直观认识。教态是构成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态的重要性,就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染力。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仪表--即教师如何设计自己的外部形象,也就是教师应如何着装与化妆。服饰与仪容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反映的是个人修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仪表要得体、有品位。要着正装、化淡妆。教师的服装、服饰不能太随意、太前卫;女教师不宜佩带过多的饰物;即不能不修边幅,也不能浓妆艳抹。看似穿衣戴帽的‚小节‛,但因‚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就必须‚小题大做‛了。
情感--教态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的表现能否感染学生,取决于教师对情感的把握。作为教师,每当你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永远是‚精神饱满‛,永远‚有精气神‛。固然教师也有喜怒哀乐,也会有情绪低沉的时候,但只要站在孩子们面前,只要在孩子们中间,就应该‚来情绪‛,这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师者的‚基本觉悟‛。
讲情感,就是讲真情实感。不是做作,不是表演,而是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更是孩子们的需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去调动的。教师要能够把握学生情绪,能够适时‚煽情‛。平淡无味的教学方式,孩子们是不会感兴趣的。一旦他们感到乏味,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兴趣没有了,还怎么能学的进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必须首先调动自己的情绪。没有激情的老师,算不上是一个好老师。
语言--师生间交流的桥梁。教师的情感基本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作为基本功,它首先要求语言流畅、无语病。作为教师,语言不仅要流畅、无语病,更要有吸引力。功底深的教师,课堂上常常会‚妙语惊人‛,令学生‚兴奋不已‛,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当前,每位为师者无不渴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过程的。它是一个积淀的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基本功讲究的是扎实,是一步一个脚印。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无不是基本功的‚出类拔萃‛者。教学是讲究科学的,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来不得半点儿虚伪与取巧。脚踏实地的态度就是科学的态度,功到自然成。
第三篇:写作素材
阅读回答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仙露琼浆:
(2)春红已谢:
2.对最后一段有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每一穗花”和“每一朵盛开的花”中的“每一穗”和“每一朵”不能互换。
B.这一段具体描写的对象是紫藤萝花。
C.“我凑上去,想摘一朵”既表现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D.这一段描写紫藤萝花的形态,没有抒情语句,作者感情比较含蓄。
3.文段从不同角度描写紫藤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从远处写,运用一个比喻句“像一条瀑布”,以此点题。
B.接着抓住其“色彩”来写——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
C.第二段写花的“繁盛”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D.最后作者着力写“花香”,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二)牵牛花
不管我的两间住室多么狭小,我还是喜欢在室内硬挤上几盆花木。只要我的眼睛接触到一点儿青葱碧绿的草木,精神就会为之一爽。不过,我养了多年山茶、白兰之类也算有名的花木,大多不成功;因为在我偶尔离家十天半月之后,回来时便多已枯敝不堪了。
无意中我种上了牵牛花,当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可是它却一蔓繁花,满窗浓绿。一株牵牛一天可开花十几二十朵,一开就是几个月,天天如此,从不爽约。种养之法也简单不过,只要天天早晚不忘浇足两次清水就行了。它取之于人和自然的是这样少,而它报答人和自然的却是这样多,这不禁使我对它产生了一种尊敬之情。
牵牛花的确没有特别娇艳的姿色,但它的花形花色,都开朗明净,朴素大方,竟是别有一番风致。尤其是那白色的牵牛花,它的外形与心地都同样是那么的纯洁无瑕。
牵牛花总是迎着黎明开放,而在黄昏前萎谢。生命诚然短矣,但它却与光明同在。它为迎接光明而生,为送走黑暗而死。
但是,我发现有不少牵牛花的枝蔓以至主蔓,一经下垂几天之后就一定枯萎而死,决无例外。原来,它们都只能向阳、向上飞快地生长,万一它们因为没有附着之处而下垂时,几天后就一定自行枯萎。
我真的敬重起牵牛花来了,因为,它使我凛然地感到恐惧:啊,原来下垂就是倒退,倒退就是死亡呀!
1.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养山茶、养白兰不成功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2.文中写“我”对牵牛花的感情变化过程为 —— ——。
3.牵牛花的生长告诉我们一个基本规律,这个规律是
4.说说作者由牵牛花身上感悟出的人生意义。
(三)马路旁的行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但两条腿的小主人——小男孩儿想从马路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儿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儿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啧了啧嘴说,“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小孩儿的妈妈并没有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励说:“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小脚又一次的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憋足了劲。“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道。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同时绽开了笑容——了不起的胜利!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老爷爷幽默地说,他摸摸孩子的头,“一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乖孩子,祝你向新的高度进军!”
人生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1.文中的主人公是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儿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试着从文中找出根据(写两处即可,用文中原话)
3.“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一句中“第一个高地”具体指什么?
4.“人生会有多少第一次啊”这“第一次”指的是什么?
5.给短文选一个题目()
A.爬人行道 B.小男孩 C.第一次 D.攀登
[参考答案]
(一)1.(1)比喻精美的食物。
(2)春天园子里的花已凋谢。2.D3.D
(二)1.作用一是引出种牵牛花的经历,二是反衬牵牛花生命力之强。
2.不当回事——尊敬——敬重
3.下垂就是倒退,倒退就是死亡。
4.(1)少索取多奉献(2)心地纯洁无瑕(3)永与光明同在(4)只前进不倒退
(三)1.小男孩儿
2.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或他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儿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3.马路旁的人行道
4.独自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成功地战胜它们。
5.C
第四篇:写作素材
人生每条路都很难走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别急着说别无选择,以为世上只有对与错;你能找个理由难过,你也一定能找到理由快乐。懂得放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珍惜的人找到幸福。
遇到你之前,我以为爱是惊天动地,爱是轰轰烈烈抵死缠绵;我以为爱是荡气回肠,爱是热血沸腾幸福满满;我以为爱是窒息疯狂,爱是炙热的火炭。婚姻生活牵手走过酸甜苦辣温馨与艰难,我开始懂得——爱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全世爱》苏小懒
没有人会对你的快乐负责,不久你便会知道,快乐得你自己寻找。把精神寄托在别的地方,过一阵你会习惯新生活。你想想,世界不可能一成不变,太阳不可能绕着你运行,你迟早会长大——生活中充满失望。不用诉苦发牢骚,如果这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必须若无其事地接受现实。—— 亦舒
在改变对命运的态度之前,不大可能改变命运。人生的关键不在于拿了一副好牌,而在于打好一副坏牌。思虑过少,可能失去做人的尊严;思虑过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别人替你安排的,可称作享受;自己辛劳得来的,才叫做幸福。人若不能在内心找到安宁,在哪里也无济于事。
走过的岁月没有回程,错过的情感不能再来。许多事情即使回头也无法改变,许多人注定有缘无份;学会放下吧!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让彼此有个轻松的开始。学会放下,才会活出你的精彩人生!唯有放下,才能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人生有很多条路,可每条路都不是那么好走,人生的路口,不要太犹豫,选好一条路好好的走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要重新选择一条路,那走起来会更累!因为,一切将要重新开始。所以,尽量不要走回头路。累了,停下来歇一会,或 1
者悄悄的消失一下下子,难过了,昂起头,不要让泪水流下来,蹲下来,拥抱一下自己的影子,告诉自己,我不孤单,有我的影子陪着我!
人生太短暂,不要难为自己,不要强迫自己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没有办不到的事,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只要用心去做,只要认真去办,只有办不好,没有办不到!人生的路,固然难走,可每个人都不得不走,就算跌跌撞撞,也要走下去!就算走得很心酸,很艰辛,我们也没得选择,走过就是成功,就是胜利!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要学会适应,适应好的环境,适应好的生活,同样,也要学会适应恶劣的环境,清苦的生活。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敢保证一辈子都会丰衣足食,一辈子都会衣食无忧。遇到困难,坦然面对,不要退缩,身处好的环境,不要忘了曾经的贫寒,不要歧视贫穷的人,不要对他们嗤之一鼻,也许,我们当初也身处低谷,曾经贫寒过。清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坐着不动,坐享其成的人和品德低下的人。
自己选择的路,就是爬着也要走完,这是最近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在这里,我也引用一下,我很欣赏这句话,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韧劲。人生就算有千万条路,我们只能选择一条路走,再艰辛再困难,忍一忍,没有过不去的。也许,幸福就在前头。没有向前走的勇气,没有不怕困难的决心,路就会越走越难走,因为,你视一切都是困难。把困难不当困难,路就会好走一些。只有不怕困难,人生才会有奔头!才有可能到达幸福的起点。
大学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形形色色的人、发生了形形色色的事、经历了形形色色的生活。也许是长大了、也许是明白的更多了、也许是经历的更多了、或许是更了解了社会,所以我们在大学中改变了许多。
以前总觉得钱不够花,因为那都是父母的钱;以前总觉得父母唠叨几句就烦的不行,那是你还没有明白父母的心;以前总觉得跟朋友相处只要够义气、够哥们、有事一起上就行,那是你还没有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以前总觉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那是你还没有明白其实生活不是你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大集体。小学时我的励志名言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初中时我的励志名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高中时我的励志名言是:奋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加油!;大一时我的励志名言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大二时我的励志名言是:心不狠,站不稳;大三时我的励志名言是:付出的比别人更多,你会收获得更多。这就是改变,生活让我们改变的更现实也更明白。
突然觉得有些想说的,作为我个人而言,虽说现在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也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我还是想给现在的大学生说点我的个人想法:大学的确是一个塑造人的地方,在大学里你可以从社会的末端走向现实的前列。在这个小社会当中,让我们学的东西太多。我在学生会工作的一年多里,是我人生中成长最多的时期,很多人觉得学生会是黑暗的地方,但是你想想,只有从这些地方出来的人才能更深的了解社会,这些地方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肮脏,想想现在的社会不是更„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学会适应。
现实就是这样的,如果你不面对那么你就会被淘汰,慢慢的就会走在社会的末端。但是面对又要有技巧,有合理的心态,记得有句俗语说“心态决定成败”。所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你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1、时刻以一颗微笑的脸面对你周围的人。这样最起码你不会在你的对手面前失去气场,同时也会给你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好心情。
2、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让你理解别人,如果你的好主意帮他解困,当你遇到同样的困难时你就会有所应对。同时你站在他的立场上看待他现在的处境,也对你自己来说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3、不要把你的敌人当做敌人。虽然说自己的对手就是自己的敌人,但是如果对待你的敌人你要有时刻为大局着想、时刻保护自己和他的利益的话,那么别人会怎样看待你?作为你的领导怎样看待你?作为一个健康成功的人,就是要有大度的心,能够有长远的计划,正所谓“放长线钓大鱼”。
4、学会忍耐。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你很火大,但是你能把这火发给谁?谁也不是你的垃圾桶,那么只有自己忍受。难道不是么?
第二:办什么事都要动脑子。
不论做什么是钱都要经过大脑思考,要想清楚后果是怎样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不要让错误找你,时刻有一种远离失败的信心。但是失败抓住你也没有关系,人不就是在失败中成长的么?在失败中得到的知识是每个没有经历的人得不到的。只有大胆的尝试才会有收获。只有勇敢的走出第一步那才会见到成功。想想李嘉诚、比尔盖茨等等人。
第三: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的目光。
正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目光,只有你的目光长远那么事业才能更加长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光,但是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所以个人的事业能做多大,全凭自己。不要在乎眼前的小利益,那些都是次要的,对于成功后的彩虹来说那只是一时的细雨。哪怕刚开始是赔钱那也的花,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只有把你的团队团结到一起才能创造更大的辉煌。
第四: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做任何事都要有属于自己的团队,有一群愿意与你一起赴汤蹈火的人,有一群 与你同甘共苦的人,有一群在你失落时能为你擦眼泪的人,在你高兴时能与你一起分享的人。所以,做任何事 都要几个人能在一起,这样有一个人想不到的东西和想法及创意,所以只有几个人共同去办才能有更大的成功几率。还有就是要有与人分享的心理。
第五:多学习
人就是在学习中成长的,即便是在别人看来最简单的东西也要去尝试,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到了社会你才会发现,就是会一个简单的待客礼仪也会在不经意间被领导看重。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要学的东西太多,不要说时间多没事干,其实是你没有发现别人的长处,只有你看见了 才会向这方面发展。其实现实生活中例子很多,不要碍于面子不去学,觉得学这些没用,以后你就会发现什么叫后悔。“待客之道、礼节、礼仪方面、会议室的安排、与领导沟通、与下属沟通”等等。
其实,最重要的是有目标,有了目标你才会为之而奋斗,才会有行动。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每一段时间又有自己的小目标。在我的大学里每周一早上升国旗时就是我定近期计划的时候,定下就必须完成。只有你能想到你才能做到。每一次成长,每一次目标的完成就是下一个目标的开始。还有就是“不要让儿女情长耽误了你的事业”。如果身边没有一个特别能理解你的女朋友(或男朋友),那就干脆不要找,不要过早陷入爱情当中,只要你有了事业爱情就会相继而来,那时候你挡都挡不住,何必现在每天缠缠绵绵?
说实话,感悟挺多的,以上所述全是个人想法,只是让大家借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望各位予以更正,谢谢
一晃而过,三年的煤校生活就这样过去了,回首三年大学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形形色色的人、发生了形形色色的事、经历了形形色色的生活。也许是长大了、也许是明白的更多了、也许是经历的更多了、或许是更了解了社会,所以我们在大学中改变了许多。
一位作家说得好:“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忧伤是活,开心也是活,既然都是活,为什么不开开心地生活呢?”是啊,人生如梦,生命再长,也不过百年,为什么要让自己幽怨、颓废、痛苦一生,而辜负这大好年华呢?
作家毕淑敏曾说过:“人可能没有爱情,可能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如果你渴望拥有健康和美丽,如果你想珍惜生命中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意为这个世界增添欢乐与晴朗,如果你即使你跌倒也要面向太阳,就请锻造心情,让我们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覆盖生命的每一个黎明和夜晚。是的,上苍给予我们一样的生命,我们却选择了不尽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能活的不高贵,但我们完全可以活的高尚;我们可能无法逃避厄运或人生包含的应有棘手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容豁达。
当所有人离自己而去,当上帝抛弃自己之时,当自己的前途越来越渺茫,当所有的荆棘接踵而来之时,你该何去何从?你该如何面对?你该做何选择?是轻言放弃,跌进深渊,还是奋起反抗,走出阴影。人生往往会有太多的挫折接连不断,太多的荆棘接踵而来,当所有的人离你而去,当上帝弃你于不顾,当自己成为一个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人,当自己的生活成为一团乱麻,你是否会自暴自弃,是否会轻言放弃,是否会得过且过。当自己成为瘟疫,别人远离,上帝抛弃,幸福离自己越来越遥远,生活举步维艰时,是否会黯然神伤,茫然无助,从而自暴自弃。幸福,只是追求的目标,而不是现实的存在。为了遥远的目标,苦苦追寻,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阳光总在风雨后,一种乐观心态的自我安慰,屋漏恰逢连雨天,一个现实的问题横亘于人生道路。当自己不被所有人理解,当前途一片渺茫,当所有问题齐聚眼前,你是否会有无力承担,心力交瘁之感觉,是否会在寂静的夜里独自流泪,黯然神伤?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一个人为了追寻幸福,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着,苦苦的坚持着,当自己无力再承担起挫折,当自己已到精疲力尽之时,流泪,并不是懦
弱的表现,而是凤凰涅盘,期待新生,竭尽全力后,即使在苦难中倒下,也可谓真汉子,命,只有一条,责任与
第五篇:写作素材
1.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2.辞家壮志凭孤剑,报国先声震两河 ——陈子昂
3.地球上到处都是默默开放的花朵,而我们只是偶然地,在飞驰的火车上,看到铁轨旁的那几朵。——刘天昭《出神》
4.一般人都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5.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6.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月亮和六便士》
7.我们常常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平,而家长们常常就会说这个社会你就是这样,你必须要去适应。很多东西我们选择逃避,很多东西我们却选择冒险。
——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8.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鲁迅《鲁迅杂文选》